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开帏试问四十二章(并序 天圣二年五月1017年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诸子勤勤习学,而于一家观津要,若何领会
由是敬率诸部文义四十二条,开帏试问
徵文说义,一一答上,庶几开发后昆也。
天圣甲子五月既望延庆座主云。
一问:待粗明妙,独褒法华》,合对四时三教,皆名为粗。
文中何故于诸经,先待鹿苑而为粗耶?
二问:绝待释妙,绝粗开粗,亡能亡所。
究论此意,是何法门,方能绝待?
三问金刚藏说,佛甚微智,辞异意同,空有不二不异不尽,意明三谛皆是经体。
荆溪何故云「空假即中,方为经体」?
四问因果宗成,方能取体。
合先明宗,方辨于体。
约何义故前体后宗?
五问:断权疑近疑,生实信远信,为妙经用者。
断疑生信,自是行者智能,那云是力用耶?
六问:名等四章重重已约。
四教五时,判后论开。
何故五更明教相?
七问:生灭四谛,既皆属事,若唯谛事,何能入真?
八问无生因缘十二法皆不生灭,即一一常住
那云此教初不知常
九问:别教四谛,依何义故得名无量
十问苦集灭道迷悟因果正是得之法。
圆教何故名为无作
十一问:三藏教说,实有为俗。
析灭归真如何析之,令实有灭?
请陈行相
十二问:界内两教,俱有三乘
藏教何故三因大异?
通教何故三因大同
十三问:三藏教中,自有小乘中乘大乘
法华何故都以三藏小乘学者
十四问:《金錍》引大经一十,复次邪计空非佛性喻。
离一十空外,为指何空是佛性喻耶?
十五问:《义例》点不思议境,凡有四意,首于无情立佛乘义。
为是色具耶?
心具耶?
云色具,《止观》正云「介尔有心,三千具足」。
若是心具者,何谓无情立佛乘耶?
十六问:智者自于普贤道场,见宿世事,證《法华》三昧
何故却云南岳天台圆顿之理?
十七问:观于缘生缘生即空。
空假不二,名为三观
荆溪云「作此说者,尚未成通」。
离此观外,通教三观,其相如何
十八问:圆理所具惑业之法,与性恶同耶,异耶?
若同,性中惑染体相如何
若异,果理究显有修恶耶?
十九问:为令众生开佛知见,约心辨相归趣如何
二十问:《妙玄》以五重玄义,别对四悉,有何深致
二十一问:百界千如,百如千界,互辨名数妙旨如何
二十二问:圆教二谛,约教行證明随情智,其相如何
二十三问:《四念处》云,一念心中,具十界苦惑,名无作苦集。
佛界辨相修性如何
二十四问:三教我闻并约耳根圆教即是闻,辨相和会旨趣如何
二十五问:大经教具八别耶?
若具,何谓知常
不具如何论别?
二十六问:大经四教知常,故得相即。
异《方等》,必同《法华》。
若同,《法华》开废等耶?
若异,四教云何相即?
二十七问:化仪化法,两种四教判释佛法,罄无不尽
云何妙乐谓之《法华》超八教外?
二十八问:昔经、今经谈圆不别,荆溪何故却云始自《华严》,终至《般若》,但次第三谛摄?
二十九问:依《法华》约修、约證明三慧分齐如何
三十问:学佛乘者,广寻教观,进修己行,毕竟的指何文开发信解
请陈相状
三十一问:《法华》本门授记数倍众经,云何但于事成远报,證入如何
三十二问:大乘真伊喻不思议如何却云一点在上
三十三问:大经五事对五佛性,据文伸义深旨如何
三十四问:智者心要唯有一偈云「实心系实境」等,与《止观》同耶,异耶?
若同,非别有《心要》。
若同,名坏驴车
三十五问:若遇他求,安心要道,指何法门
示令易解。
三十六问:如学妙乘者,初修闻慧,要行如何
三十七问:生佛皆具三千,同异如何
宜究其旨。
三十八问:《金錍》云:「木石无心语出小宗随缘不变之言生乎大教」。
此约何义分大小耶?
云半满者,通无随缘不变之言,别有木石无心之称。
云真中者,别妨同前
若云偏圆者,通、别定非小宗,其妨弥甚
三十九问:名诠三法,教判四章
何故《妙宗》云「五重玄义本是经中所诠观法」?
四十问:寂光既具金宝泥沙之异,那得经云「唯佛一人净土」耶?
四十一问:圆人初心顿以果地三德而为观体,所以如何
四十二问:《止观》云:「以观观昏,即昏而朗。
止止散,即散而寂」。
荆溪对释此二句云:「照此昏体,一观三名,即昏而朗。
寂此散体三止一名,即散而寂」。
一观昏耶?
三止散耶?
三观朗耶?
一止寂耶?
不然何以释云「即昏而朗,即散且寂」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