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高峰大师行状 南宋末 · 洪乔祖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二五、《吴都法乘》卷五下、《高峰禅师语录》附录
师讳原妙号高峰吴江人俗姓徐
母周氏梦僧乘舟投宿而孕,宋嘉熙戊戌三月二十三日申时生。
才离襁褓,喜趺坐,遇僧入门,辄爱恋,欲从之游。
十五岁,恳请父母出家,投嘉禾密印寺法住为师。
十六薙发,十七受具,十八习天台教,二十更衣入净慈,立三年死限学禅。
一日,父兄寻访,巍然不顾。
二十二请益断桥伦,令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于是胁不至席,口体俱忘。
或如厕,惟中单而出;
或发函,忘扃鐍而去。
时同参显慨然曰:「吾已事弗克办,曷若辅之有成」?
朝夕护侍惟谨。
雪岩钦寓北涧塔,欣然怀香往叩之。
方问讯,即打出,闭却门。
一再往,始得亲近,令看无字。
自此参扣无虚日。
忽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
声未绝即打,如是者不知其几。
师扣愈虔。
赴处之南明,师即上双径参堂半月。
偶梦中忽忆断桥室中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疑情顿发,三昼夜目不交睫。
一日,少林忌随众诣三塔,讽经次,抬头忽见五祖演和尚真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返覆元来是遮汉」,蓦然打破拖死尸之疑。
其年二十四矣。
解夏,诣南明,钦一见便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到遮里」?
师便喝。
拈棒,师把住云:「今日打某甲不得」。
曰:「为什么打不得」?
师拂袖便出。
翌日,钦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师云:「狗舐热油铛」。
曰:「你那里学这虚头来」?
师曰:「正要和尚疑著」。
休去,自是机锋不让。
次年,江心度夏,迤𨓦由国清过雪窦,见西江希叟昙寓。
旦过,问曰:「那里来」?
师抛下蒲团。
曰:「狗子佛性你作么生会」?
师曰:「抛出大家看」。
自送归堂。
挂牌于道场,开法于天宁,师皆随侍服劳,屡将有所委任,辞色毅然,终不可强。
一日,钦问:「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么」?
师云:「作得主」。
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
师云:「作得主」。
又问:「正睡著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么处」?
师无语。
嘱曰:「从今日去也,不要汝学佛学法也,不要汝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
我遮一觉,主人公毕竟在甚么处安身立命」?
丙寅冬,遂奋志入临安龙须,自誓曰:「拚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遮一著子明白」。
越五载,因同宿及推枕堕地作声,廓然大彻,自谓如泗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履处。
在龙须九年,缚柴为龛,风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炉,日捣松和麋,延息而已。
尝积雪没龛旬馀,路梗绝烟火,咸谓死矣,及霁可入,师正宴坐那伽。
甲戌,迁武康双髻峰盖和庵主,「攀缘又上一棱层」之意也。
及至,学徒云集,然庵小难容,乃拔其尤者居之。
丙子春,学徒避兵四去,师独掩关危坐自若。
及按堵启户视师,则又畴昔雪中之那伽也。
于是户履弥夥,应接不暇,乃有「榔标横肩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之语。
己卯春,腰包霄遁,直造天目。
西峰之肩有狮子岩,拔地千仞,崖石林立。
师乐之,有终焉之意。
弟子法升等追寻继至,为葺茅盖头。
未几,慕膻之蚁复集,师乃造岩西石洞,营小室如舟,从以丈,衡半之,榜以「死关」。
上溜下淖,风雨飘摇,绝给侍,屏服用,不澡身,不薙发,截瓮为铛,并日一食,晏如也。
洞非梯莫登,撤梯断缘,虽弟子罕得瞻视。
乃有三关语以验学者云:「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
佛祖公案即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与不明?
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
傥下语不契,遂闭门弗接,自非具大根,负大志,鲜不望崖而退。
雪岩方住大仰,凡三唤,师坚卧不起,遂有「竹篦尘拂及绿水青山同一受记」语来授。
师怀中瓣香始于人天前拈出,道风所届日益远,遂有他方异域越重海、踰万山而来者矣。
鹤沙瞿提举皈敬有年,辛卯春,得登山,一瞻师颜,恍如宿契,惠然施巨庄,赡僧众。
师曰:「多易必多难,吾力弗克胜」。
坚拒之。
施心弥笃,乃命议,以此田岁入别于西峰建一禅刹,请于官而后营之。
师欲不从,不可得也。
得胜地,名莲华峰,冈脉形势,天造地设。
得请,以「大觉禅寺」为额,请祖雍权管寺事。
田四稔,所营亦既什三,师有厌世之心矣。
师患胃疾已数年,然起居饮食、待人接物皆未尝废。
乙未十一月二十六日,祖雍偕明初来省师,师竟以末后事付嘱。
遂取两真轴,口占二赞,乃书之。
十二月初一日黎明,辞众云:「西峰三十年妄谈般若,罪犯弥天,末后有一句子不敬,累及平人自领去也,大众还有知落处者么?
良久,云:「毫釐有差,天地悬隔」。
众皆哀恸不已。
至辰巳间,说偈曰:「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
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
泊然而寂。
启龛七日,端然如生,缁素奔哭者填咽。
越二十一日庚申,塔全身于死关,遵遗命也。
寿五十八,腊四十三,弟子仅百人,受毗尼及请益者数万人。
示寂后,远迩之人恨不得承颜领诲,于塔前恸哭,然顶炼臂者犹憧憧不绝。
师平日以慈悲为人自任,其在龙须也,有僧若琼焚祠牒从师,忽染病。
师告之曰:「病中绝缘,正好做工夫。
汝臭皮袋皆委之于我,但和病挨去,决不相赚」。
且往供给而启发之。
因其思醋,为远乞以归。
得酒焉,复易之,往返四十里,以济其一啜。
病亟索浴,俯见汤影,即有省,喜笑如脱沉疴。
信宿,书曰:「三十六年颠倒,今日一场好笑。
娘生鼻孔豁开,放出无毛铁鹞。
师问:「如何是娘生鼻孔」?
琼竖起笔。
师曰:「又唤甚么作无毛铁鹞」?
琼掷笔而逝。
或有问予所纪详一而遗众何也?
乔祖曰,被亡而晦,恐逸,故书。
师自双峰而至死关,风励学者入室不以时。
每见一期将终,上堂诲示谆谆,甚至继以悲泣。
平居诲人世出世法,皆恳恳切至,软语咄咄,和易如坐春风中,使人醉心悦服,咸自谓得师意。
及至室中,握三尺黑蚖鞭,笞四海龙象,则丝毫无容少借。
来者如登万仞山而跻冰崖雪磴,进无所依,退无所据,莫不凛然失其所执。
设有不顾性命,强争锋者,师必据其案款,尽底搜诘,破石验璞,刮骨见髓,勘其深浅真伪,定其是非与夺,卸伽黎,痛决乌藤,以明正其赏罚。
尝语学者曰:「今人负一知半解,所以不能了彻此事者病在甚处?
只为坐在不疑之地,自谓千七百则公案不消一喝,坐却曲录床子。
及乎被参,徒下一喝,则不能辨其邪正,往往一句来一句去,如小儿相扑,伎俩相角。
盖是从前得处莽卤故也。
直须参到大之地,亲见亲證,明得差别智,方能勘辨得人,方能杀活得人。
此是吃拆脚铛中饭底工夫做到,未易以口舌争胜负也。
假如两人从门外来,未见其面,同时下一喝,且道那一个有眼,那一个无眼,那一个深,那一个浅,还辨得出么」?
师之机用,不可凑泊,下语少所许可,其门户险绝如此。
复念今时学者不能以戒自律,纵有妙语,亦难取信于人,乃有毗尼方便之设焉。
师寓南竺日,尝误踏一,取而食之,其后卖衣告偿。
析薪擘果见虫,复全而置之。
滤水囊终身不废。
师之细行,涅南山莫能殚,姑举是数端,以识其梗槩,使后之欲见师而不可得者览斯文,亦足以景仰遗风于万一云耳。
良渚信士全从进得师所剪发盛以香奁,朝夕供礼。
一旦光明遍室,视奁中舍利累累如贯珠。
隐山前后三十年,为己为人,惟其一出于真实。
故天下之人,僧若俗,智若愚,上而公卿士夫,下及走卒儿童,识与不识,知与不知,皆合手加额曰:「高峰古佛,天下大善知识也」。
乔祖自师至西峰,即往参觐,岁或十馀往,往必留旬浃,承教诏警策者至矣。
示本分钳锤外,时以孔孟老庄微言要旨立难问而启迪之,益见师随机设化之方也。
师未尝握管,今语录中有一二偈赞,十数颂古,皆双峰时所作,为弟子窃记者。
乃若示徒之语,一句一字,皆前所谓践履真实中流出,假言以显道而已。
师貌清古,体修律,常俛首而坐,非问道不荅。
闻说人过,则首愈低。
久病癯甚,坡翁《省夫禅师病》有云:「瑟瑟寒松露骨,耽耽老虎垂头」,殆为师传神也。
十数年间,两处成道场,而未尝过目,少于怀焉。
乔祖从师游最久,交诸耆旧最多,故知师之出处言行最详。
师之徒弟明初以掇集之事见嘱,不敢以才谫辞,敬焚香涤虑,拜手以述,将求铭于大手笔云。
谨状。
绍公忌供舍田记宝祐六年三月 南宋末 · 叶酉庆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五八、《续括苍金石志》卷二
韩吏部不喜佛老,作《原道》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之义」。
以彼去仁义而利言,意者恶其爱不博、行不宜也。
今有人焉,名虽梵流,至于父作子述,爱能博以周,行能宜以当,名为暗合天理者,延昌绍公师弟子是也。
师自少侍太师祖主院事,尽诚翌赞,宽厚平直,有补常住,没,衣钵羡馀,造塔宇为报本地,置土田为岁斋粮,仁义已萌于是。
岁在宝祐乙卯总卿叶公孙请住集报庵,方清閒自适,寿不副德,甫三载而归寂
其嗣若彬、若洵俱善继述,戊午春,安厝师于塔之右穴中,连本师祖正公之位,左为师祖恭公之储。
别用𡌧地贸易塔基,乃以师田租捌石柒斗入院充忌供,复以师义父母叶氏夫妇侑供。
仍舍租叁硕馀入悟空院,为师所生二亲忌礼。
是乃亲疏远近如一,爱博而行得宜。
于此可见佛家所谓平等,儒家所谓絜矩,道家所谓不町畦,尽兼之矣。
余于师为契分,谨摭实纪事,庶使来者遵奉师名不朽尔。
噫!
忌租乃仁义心中流出,明默共知,固不以有记而显,亦不以无记而泯。
若夫三上人父子之懿、功□之美,必此可□而出之。
师名祖绍俗姓徐
二孙守诠、守律。
岁在戊午,乡贡进士叶酉庆谨撰。
一、竹田贰处计租玖硕。
一、北部田四处计租贰硕柒斗。
已上为师绍和尚三月十八日忌备供养。
舍碗楪斋食七品,附荐南阳干七承事叶公太君毛氏二位。
宝祐六年季春甲子日,当院小师比丘若彬、若洵立石,永嘉黄端仁刊。
师义父母男叶昱孙又舍北部田壹处计租壹硕伍斗为考妣师忌□供。
里中十二月辛亥小除夕避债沙河门侧因忆里中旧游及诸胜事爰成十二月词十二首) 其六 六月辛亥 清 · 洪亮吉
 出处:秘阁研经集
万花开后园林老,日永如年客来少。
银衫斗笠思出游,城北水上多危楼。
窗棂豁处天光现,十顷荷香扑人面。
东西两水夹寺门,水绿欲把门扉吞。
红阑几曲生林杪,屋古似巢僧若鸟。
閒僧唤客客不应,小艇出市前溪菱。
晚凉莫向閒街走,九柏山房斗新酒(城北放生庵内外有池宽至十数顷荷花甚盛南即元处士谢应芳祠后有楼甚凉敞又西行数十步即杨进士伦九柏山房也)
十慈悲偈 其四 师僧 后晋至后周 · 释圆鉴
 押支韵
僧若也起慈悲,道德馨香远近知。
密绢虑泉恐伤命,薄罗笼烛怕蛾痴。
仪容淡净无谴杂,言语柔和无改移。
怜爱众生心不退,方便忍辱出家儿。
大宋杭州西湖昭庆寺结社碑铭(并序 淳化元年990年 唐末宋初 · 宋白
 出处:全宋文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太宗在宥于大宝,淳化号之元年,天象高明,七政齐而璿玑定;
人时上瑞,五稼登而玉烛和。
车书混一于寰中,玉帛骏奔于天下,俗跻仁寿,运洽升平。
将相名臣,精通文武之教;
黄上士,勤行道释之宗。
由宝命以惟新,致彝伦之欣叙。
苾刍盛事,简策宜书。
杭州昭庆寺僧曰省常,身乐明时,心发洪愿,上延景祚,下报四恩,刺血和墨,书写真经。
书之者何?
即《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一品也。
每书一字,必三作礼,三围绕,三称佛名。
良工雕之,印成千卷,若僧若俗,分施千人。
又以旃檀香造毗卢像,结八十僧同为一社。
再时经象成,乃膝地合掌,作是言曰:「我与八十比丘、一千大众,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已生安养国,顿入法界,圆悟无生,修习十种波罗蜜多,亲近无数真善知识。
身光遍照,令诸有情得念佛三昧,如大势至;
闻声救苦,令诸有情获十四无畏,如观世音;
修广大无边行愿海,犹如普贤;
开微妙甚深智慧门,犹如妙德;
边际智满,次补佛处,犹如弥勒;
至成佛时,土,如阿弥陀。
八十比丘、一千大众转次授记,皆成正觉。
我今立此愿,普为诸众生,众生不可尽,我愿亦如是」。
伟矣哉,上人之言如是、志如是!
心如北斗,建之而天下
舌如南箕,鼓之而万物动。
由是幅员四境,棋布百城。
士人闻之,则务贞廉,息贪暴,慎刑网,矜人民;
释子闻之,则勤课诵,谨斋戒,习禅谛,悟苦空;
职司闻之,则慕宽仁,畏罪业,尊长吏,庇家属;
众庶闻之,则耳苦辛,乐贫贱,精伎业,惧宪章。
善者闻之而迁善,恶者闻之而舍恶,夫何异哉?
嘻!
世末时移,风凋俗弊,悭痴塞路,𢤱很成群,王化有所不慑,国命有所不从。
上人以是因缘,悉生回向,如趋宝肆,如登春台,所谓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也。
乃有朝廷缙绅之伦,泉石枕漱之士,猗顿豪右之族,生肇高洁之流,皆指正涂,趋法会,如川赴海,如鳞宗龙,贲然来思,其应犹响。
非夫励精素志,奋激清心,入金仙之室,游古佛之门者,孰能感人心、隆大教若斯之盛也!
上人姓颜氏字造微钱塘人也。
母孙氏,始梦梵僧,终證法器。
年方龆龀,性绝荤茹。
七岁舍家,十五落发,礼菩提寺吴越副僧统圆明大师志兴为师。
十七受具戒,二十通性宗,二十一翟守素请讲《大乘起信论》,二十五金师钱俨上表奏赐紫方袍。
又从五云大师志逢传唯心法门。
雍熙中,梦感神僧示文殊像,由是化四众以造成,拟五台之相好。
次则慕远公启庐山之社,易莲华为净行之名。
福无唐捐,功已成就。
内学之外,为诗甚工,汤休、皎然,不相上下。
噫!
慧远当衰季之时,所结者半隐沦之士;
今上人属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位之贤。
方前则名氏且多,垂裕则津梁无已。
道光远裔,行冠前修,此而不书,将遗钜美
白望风金地,恭职玉堂,遥贽斯文,以备僧史。
凡入社之众,请勒名石阴。
铭曰:
牛斗之下,吴越之区。
山辉韫玉,川媚含珠。
公王奥壤,神仙下都
名闻北阙,佥曰西湖
中有精蓝,斯为胜境。
云霞晓光,松篁翠影。
水象龙宫,峰侔鹫岭
谁居之,颜僧曰省。
有大智慧,有大声名。
层冰性洁,皓鹤神清。
据彼灵刹,高开化成。
刳香为像,墨血书经。
乃募时贤,乃招净者。
无论玄素,不限朝野。
以《华严》品,结莲华社。
龙必登门,燕皆贺厦。
惟上良缘,惟兹福田。
如豫出地,如翰戾天。
深通实际,顿悟真筌。
慧灯相照,法印相传。
八十比丘,一千大众。
题名宝方,随喜香供。
金磬成音,天华浮动。
如彼云韶,来仪威凤。
猗与上人,拟人于伦。
取诸名士,非止遗民。
璨如圭璧,和阳春。
英声冠古,令范长新。
不刊不刻,孰彰名德?
非颂非歌,宁宣懿绩?
将辉佛乘,宜镌乐石。
善利能仁,流芳万亿。
按:《圆宗文类》卷二二,续藏经第二编第八套第五册。
随州大洪山十方崇宁保寿禅院第一代住持恩禅师塔铭(并序政和三年四月 北宋 · 范域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
曹溪付法于青原,实为嫡嗣,五传而有洞山价,又传而有曹洞寂。
由是曹洞一宗,如悬日月,其道尤孤高峻洁。
自昔尝难其人,至大阳明安禅师,宁其宗绝,不轻印可,乃以衣履属浮山圆鉴
晚得投子青禅师而后付之。
世俗谓非亲授,不知圣无先后,以契为传。
其所从来,若执券相质,贯珠相承,盖有冥会,非偶然者。
投子既复振斯道,而后异人间出,大洪禅师乃其法嗣也。
师讳报恩,其先卫州黎阳刘氏,世以武进,家喜事佛。
其母牛氏初祷子,梦佛指所谓阿罗汉者畀之。
既妊生师,果有殊相。
尝遇异僧若化身者,抚之曰:「我辈人也」。
熙宁九年,未冠,举方略擢第,调官北都。
忽喟然叹曰:「是区区者,何足以了此生?
愿谢簪绂,求出世法」。
有司以闻,诏诘其故,师云:「臣祖死王事,顾无以报厚恩。
惟有薰修之功,庶资幽冥之助」。
制曰可。
师先名钦宪,神宗皇帝亲洒宸翰,改赐今讳。
于是就礼北都福寿寺僧智深,为祝发。
师既受具戒,游历诸方,谦约退静,枵然山泽人也。
青禅师之道而悦之,乃往依焉。
识其法器,师一日凌晨入室,问:「天明未」?
师曰:「明矣」。
云:「明则卷帘」。
师从之,顿尔开悟,心地洞然。
遂以所得白青,韪之,留侍巾匜,颇有年数。
顺世,又从圆通、圆照二禅师游,二公甚器异之。
丞相韩公尹河南,延师住持嵩山少林寺
席未暖,绍圣元年,诏改随州大洪山律寺为禅院。
人谓大洪基构甚大,而芜废已久,非有道德服人,不可以兴起。
部使者奏请师住持,已而丞相范公守随,复左右之。
师普施法雨,远迩悦服。
于是富者荐货,贫者献力。
辟荆蓁蓬藋之场,为像设堂皇;
化豺狼狐狸之区,为钟鱼梵呗。
而又以其馀建戒坛,掩枯骴,更定禅仪,大新轨范,由是大精舍壮观天下禅林矣。
崇宁二年,有诏命师住东京法云禅寺,从驸马都尉张公请也。
师志尚闲远,安于清旷,曾不阅岁,恳还林泽,朝廷重违其请,听以意径诣嵩山,旋趋大阳。
大洪虚席,守臣念师之有德于兹山也,五年,再奏还师于旧。
固辞不获,复坐道场。
凡前日之未遑暇者,咸弥纶而成就焉。
师勤于诲励,晨夕不倦,缁徒辐辏,几三百人。
既遐振宗风,而自持戒律甚严。
终身坏衣,略不加饰。
张公虽尝奏赐紫方袍,卒盘辟不敢当。
故权贵欲以师号言者,皆无复措意矣。
政和元年六月初一日示疾,七月十四日,僧问:「师久演直谛,冀垂一言」。
师举目示之,又问:「师将生西方耶?
师曰:「超方者委」。
又问:「毕竟生邪,死邪」?
师曰:「间不容发」。
言讫,趺坐而逝。
留三日,仪相如生,咸至瞻礼,罔不赞叹。
二十五日,葬于南塔,师异时欲筑室退居之所也。
俗寿五十四,僧腊三十六。
度弟子宗言等一百三十一人,嗣法出世者,庆旦等一十三人。
有《语录》三卷,《集曹洞宗派录》三卷,《授菩提心戒文》一卷,《落发受戒仪文》一卷,并传于世。
惟佛之道,未尝有起灭兴衰也,然必付之豪杰之士,然后足以发明秘奥,津梁后来。
苟非其人,道终不显。
若师以绝俗之姿,薄功名富贵而不为,振衣尘外,高步妙峰,使斯人知所归向,名闻天下,言立后世,呜呼,可谓盛矣!
铭曰:
祖提心印,惠于后昆。
曹洞承之,与祖同源。
流远,东林诸孙。
大洪老,为世导师。
蝉蜕冠绶,毗尼焉依。
法雷既震,闻于九围。
作司南,众乃弗迷。
阐教利物,为时一出。
出没者渠,非生灭质。
其来无迹,其去无还。
光风霁月,依旧云山。
按:嘉庆《湖北通志》卷九一,清嘉九年刻本。又见民国《湖北通志》卷一○二。
付门人崇矩第一书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缁林尺牍》第二○页
崇矩:近夏五回收得汝书,知受台州黄岩东禅之请,闻若僧若俗,于再于三。
既动众心,获兴吾教,得无喜乎?
前次海藏主将东山信来,亦言及斯事,未知几时赴彼开讲也。
汝既受彼请,当听吾言。
凡立身行道,世之大务,虽儒、释殊途,安能有异?
必须先务立身,次谋行道。
谦为德柄,汝当坚执之,使身从此立,道从此行也。
吾见学人切于名利者,皆不能鸠徒演教,当视此等如诈亲,惧之如虎狼。
此先宜诫之,然后进行勤讲,岂俟再言也。
此外宜览儒家文集,博究五经雅言,图于笔削之间,不堕凡鄙之说。
吾素乖此学,常所恨焉。
汝既少年,不宜守拙,当效圆阇梨之作也。
至嘱。
见源叔,为我伸诚。
佛事所拘,人情多旷。
春喧渐热,更宜减睡节食为要。
馀无可言,不具。
座主(押)付崇矩阇梨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其二十四 南宋 · 释师范
一饱忘百饥,人人尽展眉。
太平无事日,唱个啰啰哩监院昨日设斋,若僧若行俱饱,灯笼露柱亦饱)
大庾白朗茂伦樵水海序小集道树 明末清初 · 朱鹤龄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愚庵小集卷四
径入荒畦僻,相携支许俦。
院凉烟起翠,林净叶惊秋。
杞橘浮香细,葴莎向晚幽。
绀园淹对久,萝月已如钩。
(弘人曰::幽细似中唐)
辟支佛记景德五年 宋 · 张君房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九、《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八
至道元年六月十四日夜张君房梦涉水田间,西南行,迤逦上一山,行二三里,意甚怠之。
及半涂,望南边有一佛宫,门廊皆织高竹篱,篱之东北上有一厅事,遂抵之。
见西柱一帖云:「应来往宾客只请于此」。
乃不敢直进,而坐于小木床上。
逡巡一僧自中出,年可四十许,与客相接欣然,衣紫背褐裙搭裓而已。
乃索君房左手揣之,且扼其臂者三,云:「秀才它日当为某官」。
君房乐闻之,告:「诚如师言,它日将何相报?
然不知此处何所也」?
其僧不答。
君房又询之,意欲为文以志其寺舍,僧亦不言。
君房坚请之,僧若不得已,曰:「此闻喜县也」。
于是乎觉,自是十馀年不能辨。
景德二年春君房叨第,六月八日蒙恩除将仕郎试校书郎,知升州江宁县事,冬十月赴任。
十二月中奉州帖差准郊禋赦敕设祭于县牛山
既出,时雨雪新霁,泥泞载涂,涉田畔,夹畛西行,迤逦西南,洒然当年梦中之路。
时日色迟暮,取山前通途弗及,乃由山后及二峰间下望崇教精舍,后有编竹障之。
比上佛室,登其殿亭,即昔梦厅事,复睹西壁上题云:「往来君子不请书破壁」。
又梦中之帖也。
洎瞻礼尊像,宛然昔梦之僧也。
噫!
自京至金陵,水陆数千里,乙未乙巳,仅一纪之间,所梦与今事迹所见无毫发差异,何其神耶!
又益信谓食禄有地乎!
亦未知君房过去百千生中,曾遭辟支佛,而梦君房通诚与之授记预告以所官乎?
闻喜之语,非及第之信乎?
君房虚服灵梦,诚不敢忘,故直笔书之,刻石于佛前,亦梦之宿心也。
寺有旧记云:「辟支佛自吴天纪四年至唐以来,几示现者六矣」!
君房之梦,抑又视现之一焉。
景德五年初八日记。
满庭芳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押先韵
遇仙楼酒家杨广道赵君瑞皆山后人,其乡僧号李菩萨者,人颇以为狂。尝就二人借宿,每夜客散乃从外来,卧具有闲剩则就之。不然赤地亦寝。一日天寒,杨生与之酒,僧若愧无以报主人者。晨起持碗出,同宿者闻噀酒声,少之,僧来说云,增明亭前花开矣。公等往观之。人熟其狂不信也。已而视庭中牡丹,果开两花,是后僧不复至。京师来观者车马阗咽,醉客相枕藉,酒垆为之一空。赵礼部为雷御史希颜所请,即席同予赋之,时正大四年之十月也。
妆镜韶华,牙签名品,惯看培养经年。
何年曾见,槁叶散芳妍。
知是毗耶坐客,三生梦、犹有情缘。
熏香手,融霞晕雪,来占百花前。
嫣然。
谁为笑,珠围翠绕,且共流连。
待诗中偷写,画里真传。
绣帽拥霜凝紫塞,琼肌莹,春满温泉。
新声在,梁园异事,并记玉堂仙。
按:此下原附闲闲公同赋另录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序绍兴四年二月 宋 · 张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四
圆悟禅师克勤,尝被遇今上皇帝,对扬正法眼藏,其道盛行。
僧若平鸠工聚材,欲以师法语传诸天下,以待后学,托严州天宁老元弼丐予为叙。
吁!
此果师之本旨哉?
予闻师常偃处一室,坐断语言,转无上法轮,不容拟议。
扬眉开口,立便丧身,才涉廉纤,老拳随起。
每举到不与万法为侣公案,已是拖泥带水,落第二义。
今乃欲褒集其平昔咳唾之音,铺陈而揄扬之,师其闻而有不释然者乎。
虽然,师之不得已而有言,我知之矣。
譬彼时雨,随物济润,遐陬僻处,枯根蠹芽,若大若小,各各沾足。
而太虚空本自无相,亦无有作,观览于斯者,宜得之言意之表。
此集之行,在在处处,当有神物护持云。
绍兴四年二月日,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知枢密院事南阳郡开国侯张浚序。
按:《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七。
岳州圣安寺姓和尚碑铭814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维某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终于圣安寺。凡为僧若干年。年若干。有名无姓。世莫知其闾里宗族所设施者。有问焉。而以告曰。性吾姓也。其原无初。其冑无终。承于释师。以系道本。吾无姓耶。法剑云者。我名也。实且不有。名恶乎存。吾有名耶。性海吾乡也。法界吾宇也。戒为之墉。惠为之户。以守则固。以居则安。吾闾里不具乎。度门道品。其数无极。菩萨大士。其众无涯。吾与之戚而不吾异也。吾宗族不大乎。其道可闻者如此。而止读法华经金刚般若经。数逾千万。或讥以有为。曰。吾未尝作。呜呼。佛道逾远。异端竞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和尚绍承本统。以顺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生物流动。趣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和尚勤求端悫。以成至愿。凡听信者。不惑其道。或讥以有迹。曰。吾未尝行。始居房州龙兴寺。中徙居是州。作道场于楞伽北峰。不越阃者五十祀。和尚凡所严事。皆世高德。始出家事而依者。曰卓然师。居南阳立山。卒葬岳州。就受戒者。曰道颖师。居荆州。弟子之首曰怀远师。居长沙安国寺。为南岳戒法。岁来侍师。会其终。遂以某月日葬于卓然师塔东干步。铭曰。
道本于一。
离为异门。
以性为姓。
乃归其根。
无名而名。
师教是尊。
假以示物。
非吾所存。
大乡不居。
大族不亲。
渊懿内朗。
冲虚外仁。
圣有遗言。
是究是勤。
惟动惟默。
逝如浮云。
教久益微。
世罕究陈。
爰有大智。
出其真门。
师以显示。
俾民惟新。
情动生变。
物由湮沦。
爰授乐国。
参乎化源。
师以诱导。
俾民不昏。
道用不作。
神行无迹。
晦明俱如。
生死偕寂。
法付后学。
施之无斁。
葬从我师。
无忘真宅。
荐是昭铭。
刻兹贞石。
其二碑阴记/无姓和尚既居是山。
曰。
凡吾之求。
非在外也。
吾不动矣。
宏农杨公炎自道州宰相徵。
过焉。
以为宜居京师
强以行。
不可。
将以闻。
曰。
愿间岁乃往。
明年
杨去相位。
窜谪南海上。
终如其志。
赵郡李萼
辩博人也。
岳州
盛气欲屈其道。
闻一言。
服为弟子。
河东裴藏之举族受教。
京兆尹宏农杨公某以其隐地为道场。
和州刺史张惟俭西峰广其居。
凡以货利委堂下者。
不可选纪。
受之亦无言。
将终。
命其大弟子怀远。
授以道妙。
终不告其姓。
或曰。
周人也。
信州刺史李某为之传。
长沙谢楚为行状。
博陵崔行俭为性守一篇。
凡以文辞道和尚功德者。
不可悉数。
宏农公自馀杭命以行状来。
怀远师自长沙以传来。
使予为碑。
既书其辞。
故又假其阴以记。
泗州开元寺钟铭799年8月 中唐 · 李翱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七
泗州开元寺遭罹水火漂焚之馀。僧澄观与其徒僧若干。复旧室居。作大钟。贞元十五年。厥功成。于是陇西李翱书辞以纪之。
八月梓人功既休,戊寅大钟成。
先时厥初,罹于天菑。
波沈火燔,既浮为薪。
既蜚为尘,澄观之功。
恢复其居,革旧而新。
环墉如陵,台殿斯严。
乃三其门,俾后勿踰。
其徒不哗,咸复其勤。
有加于初,屋室既同。
乃范乃镕,乃作大钟。
乃悬于楼,以鼓其时。
以警淮夷,非雷非霆。
铿号其声,淮夷其惊。
上天下地,弗震弗坠。
大音无斁,千僧戮力。
愿昭其绩,乃铭于石。
悦禅师语录序 北宋 · 刘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五五、《龙云集》卷二四
元祐元年秋分宁龙安山兜率禅院,以始时开山,至是更八代矣。
佛事替不嗣,欲得九代者之侈其传也。
上其事闻府,府帅延阁熊公为下之庐山诸院,听所谓众定者,于是大禅伯悦公以栖贤上首应选焉。
师自发足栖贤,抵归宗、开先诸寺,比四升座,人已恨其出世之晚,而最后予得与洪之官属僧若俗千数人听开座于上蓝禅院
是日,吐狮子音,魔胆震落,如沃凉泉,蠲彼心垢,使饮海子,究量而止。
是会者又相与语曰:「此其闻知,皆吾人得其生平所未尝者也」。
后二年,侍者了诠取师自栖贤至兜率前后升座问答等语件为一编,持诣予曰:「吾师示徒如是,是不可无纪也,子幸为我序之」。
予告之曰:「诠乎汝来,道果可以语言得耶,是真无易汝师矣;
道果不可以语言得耶,汝师之说犹寄也。
今汝从而件之,亦一寄也。
予复妄序之,又一寄也。
以吾寄寄汝寄,以汝寄寄汝师寄,不乃相与著足蛇身耶?
虽然,佛祖以是脱众凡,汝师以是派佛祖,其久矣,吾尚何辞」?
师得法于洞山西堂之文禅师,文于黄龙南号高足者
元祐三年六月上浣日颍昌府临颍县洪州州学教授刘弇序。
初夏刘氏竹林小饮1049年初夏 北宋 · 欧阳修
 创作地点:安徽省阜阳市
春荣忽已衰,夏叶换初秀。
披荒得深蹊,扫绿荫清昼。
万竿交已耸,千亩蔚何富。
惊雷迸狂鞭,雾箨舒文绣。
虚心高自擢,劲节晚愈瘦。
虽惭桃李妖,岂愧松柏后。
川源湛新霁,林麓洗昏雾。
猗猗色可餐,滴滴翠欲溜。
况兹夏首月,景物得嘉候。
晚蝶舞新黄,孤禽弄清咮。
窥深入窗蒙,玩密爱林茂。
依依带幽涧,隐隐见孤岫。
林荪缛堪眠,野汲泠可漱。
鸣琴泻山风,高籁发仙奏。
暑却自蠲渴,心闲疑愈疚。
杯盘杂芬芳,图籍罗左右。
怡然忘簪组,释若出羁厩。
矧予怀一丘,未得解黄绶。
官事偶多闲,郊扉须屡叩。
新篁渐添林,晚笋堪荐豆。
谁邀接䍦公,有酒幸相就。
同根遂过城南庵庵僧若影汲桃花泉煮茗 明末清初 · 阮大铖
 押先韵 出处:咏怀堂辛巳诗卷下
日暮溪水绿,平楚亦苍然。
遥闻槌磬声,旋憩香林前。
一龛纳空翠,拂拂青山烟。
雪乳传素瓷,茗味冽且鲜。
上人向予笑,谓是桃花泉。
洑流贯石骨,喷沫淩通川
连饮破五浊,孤爽如秋蝉。
忆昔游趵突,漱齿逢冰天。
归卧高岩云,去此垂廿年。
兹复酌澄洁,弥觉身心便。
禅悦何其腴,杂虑亦以蠲。
誓当犯毗尼,露窃香中莲。
江州景德寺戒坛熙宁十年五月1077年5月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六三、《元丰类稿》卷一九、《曾文定公集》卷九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江州景德寺戒坛,作于熙宁九年某月某甲子,成于十年某月某甲子。
其费出于太子宾客陈公讳巽,其主而成之,出于寺之僧智暹
坛成,是岁同天节,度僧若干人。
初,景德寺屋坏几废,智暹慨然以经营为己任,不舍其昼夜之勤,凡二十年,为佛殿、三门、两廊、钟楼与戒坛,总为屋若干区,总费钱二十馀万。
智暹食淡衣粗,所居屋坏不自治,所得于人惟资治其寺。
以其故,人皆信服,凡所欲为无不如志。
今年六十有七矣,其经营寺事,不懈如初,而其强力盖有馀也。
余嘉其意,故为之记云。
熙宁十年五月乙亥记。
寄怀刘焕之 其一 清初 · 释今无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予与焕之别久矣,何日不思?至连阳,闻九日宴客登高,予寄句适到,浮白朗歌,有如披对,即以折柬,差健卒见招。予以时警方急,迟其问渡,殊觉怅然,诗以先之,并博千里抚掌之乐。
军容閒整乐登台,俯视风云气壮哉。
谁敢凭凌当玉剑,可知叱咤见英材。
丈人师吉皋比暖,野色云开塞雁来。
万丈神珠光不歇,指挥尤藉手中杯。
劝缘造大藏经疏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四九、《鸡肋集》卷七○
伏以诸佛出世,本缘说法利生。
众生钝根,不能见性成佛,所以托胎卵湿,化为正命,认地水火风为自身。
将盲引盲,从苦入苦,大可厌患,况无出期。
故如来警之以雷震法音,示之以天然觉路。
设有七宝布施,满恒河沙,不如四句受持,等虚空量。
而此小邑,其中万家,虽建梵宫,犹虚龙藏。
醍醐上味,至死不尝;
摩尼宝珠,旷劫常弃。
岂不共生惭愧,同作因缘。
今闻上国伽蓝,适有古教缃帙、题缄万卷,价直千缗。
欲置六师殿堂,不妨八部卫守。
普愿闻见,咸发慈悲。
大事圆成,诸方庆赞,若僧若俗,得诵得持。
十地一乘,性陆莲而不染;
三涂八难,罪汤雪以无馀。
或素或缁,曰男曰女,不以多寡,便为重轻。
惟能运喜舍心,则必获法施福,恭惟大觉證之。
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