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法性”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深密解脱经序 北魏 · 释昙宁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十
夫至迹虚微,理包言像之外;
幽宗冲秘,旨绝名相之域。
是以大圣秉独悟之灵姿,镜寰中之妙趣。
实相廓然,与虚无齐其量;
法性憺尔,与幽冥同其源。
神辉潜应而不灭,万相俱应而不生。
然此之生也,生所不能生;
此之灭也,灭所不能灭。
显既非有,隐岂为无?
寂焉而动,动焉而寂,出没无方,教迹星罗者矣。
盖《深密解脱经》者,乃兆圣之玄源,亿善之渊府。
论其旨也,则真相不二;
语其教也,则湛然理一。
义尽冲籍,文穷秘典,妙绝熙怡,包括群藏。
自非诠于理教,何以显兹深致?
但东西音殊,理凭翻译,非翻非译,文义斯壅所以久蕴而不显者,良俟嘉运而光通矣。
大魏皇帝总六合以统天,包百王以驭宇,道迈羲唐,德超古哲,而每游神觉典,妙玩大乘,思在翻演,鸿宣遐代。
时有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留支,魏音道蟾,会为此地之沙门都统也。
识性内融,神机外朗,冲文玄藏,罔不该洞。
永熙二年龙次星纪月吕蕤宾诏命三藏于显阳殿,高升法座,披匣挥麈,口自翻译,义语无滞。
皇上尊经祇法,执翰轮首,下笔成句,文义双显,旨包群籍之秘,理含众典之奥。
但万机渊旷,无容终讫。
舍笔之后,转授沙门都法师慧光昙宁在永宁上寺,共律师僧辩居士李廊等,遵承上轨,岁常翻演新经诸论,津悟恒沙。
帝亦时纡尊仪,饰兹玄席,同事名儒,招玄大统
法师僧令、沙门都法师僧泽、律师慧颙等十有余僧,缁俗诜诜,法事隆盛,一言三覆,慕尽穷微。
是使深密秘藏,光宣于景运;
解脱妙义,永流于遐劫。
理教渊廓,罔测其源;
旨趣中绝,焉究其宗。
所谓鹿苑之唱再兴,祗园之更显者也。
虽识昧,忝厕伦末,敢罄庸管,祗记云尔(《释藏》常三)
洛阳合邑诸人造像铭颂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北齐文卷九
妙旨幽微,非圣无可尽于源,圣行之兴,非福智庄严岂能□其道。
然今合邑诸人等,宿殖明珠,久历诸佛,故能异心同□,仰慕遗踪,在于定光佛前,敬造七佛宝堪,并二菩萨。
贤圣诸僧,弥勒下生,梵王帝释,舍利非壹。
其金容赫奕,照曜三千,华丽二相,妙菀八十。
克木图泥,像而非喻,采壁摸形,焉是其譬。
睹之者净信开明,虔礼者三鄣殄息。
斯乃尘劳之中,绍如来种。
籍此胜善,愿国祚永隆,三宝增盛,法界四生,七世先灵,存亡父母,现在眷属,发菩提心,弥勒下生,恒为导首,开化群迷,广修万行,共集善根,同证菩提之道。
刊铭颂曰:
法性如如,非有非无,体非分别,妙用非虚。
入相成道,似同凡夫,生而非生,灭而非灭。
神通隐显,摩王归轶,化导三千,人天独步。
改迷接圣,慈悲觉寤,示三空门,令游正路。
净修波若,四摄资助,奋冀道品,菩提永固。
天统三年岁次丁亥三月壬申朔十五日丙戌(碑拓本)
内典碑铭集林序 南梁 · 萧绎
 出处:全梁文卷十七
法性空寂,心行处断,感而遂通,随方引接
故鹊园善诱,马苑弘宣;
白林将谢,青树已列。
是宣金牒,方寄银身。
自象教东流,化行南国。
吴主至诚,历七霄而光曜;
晋王画像,经五帝而弥新。
次道、孝伯,嘉宾、玄度,斯数子者,亦一代名人。
或修理止于伽蓝,或归心尽于谈论。
铭颂所称,兴公而已。
夫披文相质,博约温润,吾闻斯语,未见其人。
班固硕学,尚云赞颂相似;
陆机钩深,犹闻碑赋如一。
伯喈作铭,林宗无愧;
德祖能诵,元常善书。
一时之盛,莫得系踵。
况般若玄渊,真如妙密,触言成累,系境非真。
金石何书,铭颂谁阐;
然建塔纪功,招提立寺。
或兴造有由,或誓愿所记。
故镌之立石,传诸不配。
亦有息心应供,是曰桑门。
或谓智囊,或称印手
高座擅名,预伊师之席;
道林见重,陪飞龙之座。
峨眉庐阜之贤,邺中、宛邓之哲,昭哉史册,可得而详。
故碑文之兴,斯焉尚矣。
夫世代亟改,论文之理非一;
时事推移,属词之体或异。
但繁则伤弱,率则恨省;
存华则失体,从实则无味。
或引事虽博,其意犹同;
或新意虽奇,无所倚约。
或首尾伦帖,事似牵课;
或翻复博涉,体制不工。
能使艳而不华,质而不野;
博而不繁,省而不率。
文而有质,约而能润;
事随意转,理逐言深。
所谓菁华,无以间也。
子幼好雕虫,长而弥笃,游心释典,寓目词林,顷常搜聚,有怀著述。
譬诸法海,无让波澜;
亦等须弥,同归一色。
故不择高卑,唯能是与。
倘未详悉,随而足之。
名为《内典碑铭集林》,合三十卷。
庶将来君子,或裨观见焉(《广弘明集》二十)
大乘起信论序 陈朝 · 释智恺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四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
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
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
故于如来灭后,六百馀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
时有一高德沙门,名曰马鸣,深契大乘,穷尽法性,大悲内融,随机应现,悯物长迷,故作斯论。
盛隆三宝,重兴佛日,起信未久,回邪入正,使大乘正典,复显于时,缘起理,更彰于后代,迷群异见者。
舍执而归依,暗类偏情之党,弃著而臻凑。
自昔已来,久蕴西域
无传东夏者,良以宣译有时。
故前梁武皇帝,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国取经,并诸法师,遇值三藏难陀,译名真谛
其人少小博采,备览诸经。
然于大乘,偏洞深远,时彼国王,应即移遣,法师苦辞不免。
便就泛舟,与瞿昙及多侍从,并送苏合佛像□而至。
未旬,便值侯景侵扰,法师秀采拥流,含珠未吐,慧日暂停,而欲还反,遂属(下有阙脱。)京邑英贤,慧显、智韶、智恺、昙振、慧旻,与假黄钺大将军大保萧公勃,以大梁承圣三年岁次癸酉九月十日,于衡州始兴郡建兴寺,敬请法师敷演大乘,阐扬秘典,示导迷徒,遂翻译斯论一卷,以明论旨。
玄文二十卷,大品玄文四卷,十二因缘经雨卷,九识义章两卷,传语人天竺国月支首那等,执笔人智恺等,首尾二年方讫,马鸣冲旨,更曜于时,邪见之流,伏从正化。
余虽慨不见圣,庆遇玄旨,美其幽宗、恋爱无已,不揆无闻,聊由题记,傥遇智者,赐垂改作(《释藏邑》九)
药师斋忏文 陈朝 · 陈茜
 出处:全陈文卷二
窃以诸行无常,悉为累法,万有颠倒,皆成苦本,热焰镜像,如变易之不停,漂草爨,见生灭之奔迅,随业风而入苦海,逐报障而趣幽途,去来三界,未见可安之所,轮回五道,终无暂息之期。
药师如来,有大誓愿,接引万物,救护众生,导诸有之百川,归法海之一味,亦能施与花林,随从世俗,使得安乐,令无怖畏。
至如八难九横,五浊三灾,水火盗贼,疾疫饥馑,怨家债主,王法县官,凭陵之势万端,虔刘之法千变,悉能转祸为福,改危成安
复有求富贵,须禄位,延寿命,多子息,生民之大欲,世间之切要,莫不随心应念,自然满足,故知诸佛方便,事绝思量。
弟子司牧寡方,庶绩未乂,方凭药师本愿,成就众生,今谨依经教,于某处建如干僧如干日药师斋忏,现前大众,至心敬礼本师释迦如来,礼药师如来,慈悲广覆,不乖本愿,不弃世间,兴四等云,降六度雨,灭生死火,除烦恼箭,十方世界,若轮灯而明朗,七百鬼神,寻结缕而应赴,障逐香然,灾无复有,命随幡续,渐登常住,游甚深之法性,入无等之正觉,行愿圆满,如药师如来(《广宏明集》二十八下。)
二教论 其十二 依法除疑第十二 北周 · 释道安
 出处:全后周文卷二十三
于是童子愀然而怒曰」:仆闻释典冲深,非名教所议;
玄风悠邈,岂器象所该?
故染渍风流者,脱形梏于始心;
研理穷味者,荡心尘于终虑。
抗志与夷皓齐踪,洁己与等迹,忽荣誉,去嗜欲。
然释训稍陵,竞为奢侈,上减父母之资,下损妻娶之分,斋会尽肴膳之甘,塔寺极庄严之美,罄私家之年储,费军国之资实。
然诸沙门,秀异者寡,受兹重惠,未能报德,或垦植田圃,与农夫等流;
或估货求财,与商民争利;
或交托贵胜,以自矜豪;
或占算吉凶,徇于名誉;
遂使澄源渐浊,流浪转浑。
仆所以致怪,良在于斯。
觊欲亲心佛法,钻仰余风,睹此怅然,洗心无托」。
先生怃然而笑曰:「余闻鳞介之物,不达皋壤之事;
毛羽之族,岂识流浪之形?
类异区分,固其宜耳。
惟十性渊博,含生等有;
二谛该深,物我斯贯。
辨有也,则九道森然;
谈空也,则万像斯寂。
故般若曰:色即萨婆若,萨菩若即色。
然色是无知之顽质,萨婆若诸佛之灵照,论有居然无别,言无一而莫异,极矣域。
老氏之虚无,乃有外而张义
释师之法性,乃即色而游玄。
游玄不碍于器象,何缘假之可除,即色而冥乎法性,则境智而俱寂,般若曰: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维摩曰;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信哉此道,孰可逮乎!
故能拯溺俗于沈流,拔幽根于重劫,远开三乘之精,广辟天人之路。
大士建行,以檀度为先,标榜宗极,以塔寺为首。
施而有报,匪成虚费,惠而有德,岂曰空为?
且精微稍薄,华侈渐兴,失在物怀,何关圣虑?
故崇轩玉玺,非之心,翠居丽食,岂释迦之意。
今大周驭宇,淳风遐被震道纲于六合,布德网于八荒,川无扣浪之夫,谷无含叹之士,四民咸安其业,百官各尽其分,嘉谷秀于中田,仓库积而成朽,方将击壤以颂太平,鼓腹而观盛化。
吾子何拘,妄虑穷极。
古人叹曰:才之为难,信矣。
孔门三千,并海内翘秀,简充四科,数不盈十,其中伯牛恶疾,回也六极,商也悭吝,赐也货殖,求也聚敛,由也凶顽,而举世推戴,为人伦之宗,钦尚高轨,为搢绅之表,百代慕其遗风,千载仰其景行。
至于沙门,苦相驳节,盖发肤徽嗣,世人之所重,而沙门遗之如脱履;
名位财色,有情之所滞,而沙门视之如秕糠;
斯乃忍人所不能忍,去人所不能去人所不能可谓超世之津梁,弘道之胜趣也。
录其脱俗之诚,足消四事;
采其高尚之迹,可报四恩:况优于此者乎。
昆山多玉,尚有砾沙,浮水丰金,宁无土石,沙门之中禅禁实多,不无五三,缺于戒律,正可以道废人,不应以人废道,子何睹此,遂替释教。
故经曰: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识,不可见蹠之踪,而忽尧孔之轨;
览调达之迹,而忘妙德之风。
今当为子撮言其致,三乘俱出生死,而幽驾大有浅深,九流咸明宇内,冲赜宁无总别。
儒经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
既云德本,道高仁义之迹,教之由生,坟典因之以弘。
然则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孝慈为总,子何惑焉,儒之为统,子何疑焉?
于是童子莞然而悦曰:夫梁之构兴,乃知茆茨之仄陋,仰日月之弥高,何丘陵之可窄,睹真筌之辽廓,觉世训之为近,寻二经之实谈,悟三张之诡妄。
佛生西域,形仪罔觌,教流东土,得听余音。
然神踪旷远,理乖称谓,因果寂辽,信绝名言。
今以浅怀,得闻高论,销疑散滞,涣若春冰,始知释典茫茫,该罗二谛,儒宗硌硌,总括九流,信常谈,无得而称者矣。
仆诚不敏,谨承嘉诲(《广弘明集》八)
修述邺宫新殿废佛诏对事 北周 · 任道林
 出处:全后周文卷二十四
周建德六年十一月四日,上临邺宫新殿,内史宇文昂、上士李德林收上书人表,于时任道林以表上之,上士览表曰:「君二教也,圣主机辩,特难酬答,可思审之」。
对曰:「主上锋辩,名流十方,林亦早闻矣。
正以闻辩故来,得辩无爽」云云。
乃引入上阶,御座西立,诏曰:「卿既上事,助匡治政,朕甚嘉尚,可条别目申,勿广词费」。
林乃上安抚齐余省减赋役事,帝备纳之。
奏曰:「林原誓弘佛道,向且专论俗政,似欲谄附宫父,其实天心护法,自释氏弘训,权应无方,智力高奇,广宣正法,救兹五浊,特拔三有,人中天上,六道四生,莫不皈依回向,受其开悟。
自汉至今,逾五百载,王公卿士,遵奉传通,及至大周,顿令废绝。
下治袭前王,化承后帝,何容偏于佛教,独不师古。
如其非善,先贤久灭,如言有益,陛下可行。
废佛之义,臣所未晓」。
诏曰:「佛生西域,寄传东夏,原其风教,殊乖中国。
汉魏晋世,似有若无,五胡乱治,风化方盛。
朕非五胡,心无敬事,既非政教,所以废之」。
奏曰:「佛教东传,时过七代,刘渊篡晋,元非中夏,以非正朔,称为五胡
汉魏晋世,佛化已弘,宋赵苻燕,久习崇盛,陛下下耻同五胡,盛修佛法,请如汉魏,不绝其宗」。
诏曰:「佛义虽广,朕亦尝鉴,言多虚大,语好浮奢,罪则喜推过去,无福则指未来,事者无征,行之多惑。
论其劝善,未殊古礼,研其断恶,何异俗律。
昔尝为废,所以暂学,决知非益,所以除之」。
奏曰:「理深语大,非近情所测;
时远事深,宁小机欲辨:岂以一世之局见,而拒久远之通议
方迷忽悟,不亦过乎!
是以佛理极于法界,教体通于外内,谈行自他俱益,辨果常乐无为,树德恩隆天地,受道广利无边。
见奇则神通自在,布化则万国同归,救度则怨亲等济,慈爱则有识无伤。
戒除外恶,定止内心,非慧照古今,智穷万物。
若家家行此,则民无不治;
国国行此,则兵戈无用。
今虽不行,何处求益」。
因重奏曰:「臣闻孝者天至之道,顺者极地之养,所以通神明,光四海,百行之本,孰先此孝。
昔世道将倾,魏室崩坏,太祖奋威,补天夷难,创启王业。
陛下因斯鸿绪,遂登皇极,君临四海,德加天下,追惟莫大,终身无报。
何有信己心智,执固自解,倚恃爪牙,任从王力,残坏太祖所立寺庙,毁破太祖所事灵像,休废太祖所奉法教,退落太祖所敬师尊。
且父母床几,尚不敢损亏,况父之亲事,辄能地轻坏?
国祚延促,弗由于佛;
政治兴毁,何关于法?
岂信一时之虑,招万世之讥!
地愚臣冒死,特为不可」。
诏曰:「孝道之义,宁非至极,若专守执,惟利一身,是使大智权方,反常合道。
汤武伐主,仁智不非,尾生守信,祸至身灭,事若有益,假违要行,傥非合理,虽顺必剪,不可护己一名,令四海怀惑,外乖太祖,内润黔元。
令水还俗,省侍父母,成天下之孝,各各自活,不恼地他人;
使率土获利,舍戎从,六合同一:即是杨名万代,以显太祖,即孝之终也,何得言非」!
奏曰:「若言坏佛有益,毁僧益民,昔太祖康晶,玄鉴万理,智括千途,必佛法损化,即寻除荡,宁肯积年奉敬,兴遍天下?
又佛法存日,损处是何?
自破已来,成何利润?
若实无益,宁非不孝」?
诏曰:「法兴有时,道亦难准,制由上行,王者作则。
纵有小利,尚须休废,况佛无益,理不可容。
何者?
敬事无征,招感无效,自救无聊,何能益国
自废已来,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之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若事有益,太祖存日,屡尝诗齐,何不见获?
朕坏佛法,若是违害,亦可亡身,既平东,胆知有益,废之合理,义无更兴」。
奏曰:「自国立政,唯贵于道,制化养民,宁高于德,了道消国丧,未有兵强祚久。
是以虐恃众,祸倾帝业;
周武修德,福集皇基;
夫差骄战,遂至灭身;
句践以道,危而更安:以此论之,何关坏佛退僧!
方平东夏,直是毁佛,当此托定之时,偶然斯会,妄谓坏法有益,若尔汤武有夏,文王灭崇,武王,秦并天下,赤汉灭经等诸君,岂由坏佛」?
自后交论,讥毁人法,或以抗礼君亲,或谓妄称佛性,或讥辩析色心,或重见作非业,或指身本阴阳,林皆随难消解。
帝虽构难重叠,三番五番,穷理尽性,林则无疑不遣,有难斯通。
帝曰:「卿言业不乖理。
凡有入圣之期,性非业外;
道有通凡之趣,此则道无不在。
凡、圣该通,是则教无孔、释。
虚崇如是之言,形通道俗,徒加剃剪之饰,是知帝王即是如来,宜停丈六;
王公即是菩萨,省事不文殊;
耆年可为上座,不用宾头;
仁惠真为檀度,岂假弃国;
和平第一精僧,宁劳布萨;
贞谨即成木叉,何必受戒;
俭约实是少欲,无假头陀;
蔬食至好长斋,岂烦断谷;
放生妙同无我,何藉解空;
忘功全过大乘,宁希般若;
文武直是二智,不观空有;
权谋终成巧便,岂待变化;
加官真为授记,无谢证果;
爵禄交获天堂,何待上界;
罚戮见感地狱,不指泥犁。
以民为子,可为大慈,四海为家,即同法界,治政以理,何异匡救,安乐百姓,宁殊拔苦,剪罚残害,理是降魔,君临天下,真成得道。
汪汪何残于净土,济济岂谢于迦维?
卿怀异见,妄生偏执,即事而言,何处非道」?
奏曰:「伏承圣旨,义博言深,融道混俗,移专散执,乃令触处乘真,有情俱道,物我咸适,千徒齐一,美则美矣,愚臣尚疑。
若使至道唯一,则无二可融,若理恒外内,则自可常别;
若一而非一,则半是半非;
二而无二,则乍道乍俗:是则缁素错乱,儒释失序,外内交杂,上下参伦。
何直远沈清化,亦是近惑氓俗。
是以阴阳同气,生杀恒殊,天地齐形,高卑当异,不可以其俱形,而使地动天静。
或者见其并气,而令阴生阳杀。
即事永无此理,虚言难可成用,所以形齐气一,可得言同,生杀高卑,义无不别,故使同而不同,一而不一,道俗之理有齐,无与无为自别。
又若王名虽一,凡一,正可以道废俗,如其俱益于世,则两理幽显齐明。
今则兴一废一,真成不可」。
诏曰:「卿言道俗天殊,全乖内外,亦可道应自道,无预于俗,释应自释,莫依儒生。
道若唯道,道何所利?
佛若独佛,化有何功?
故道俗相资,儒释更显。
卿不因朕言,卿俗何论?
是以内外抑扬,废兴彼此,今国法不行,王法所断,废兴在数,常理无违,义无常兴,废有何咎」?
奏曰:「仰承圣旨,如披云睹日,伏听敕训,实如圣说。
道不自道,非俗不显;
佛不自佛,唯王能兴。
是以释教东传,时经五百,弘通法化,要依王力,是知道藉人弘,神由物感,佛之成毁,功归圣旨。
道有兴废,义无恒久;
法有隐显,理难常存。
比来已废,义无即行,休断既久,兴期次及,兴废更迭,理自应机,并从世运,不亦宜乎」!
诏曰:「帝王之法,善决取舍,明断去就,审鉴同异,妙察非常。
朕于释教,以潜思于府内,校量于今古,验之以行事,算之以得失,理非常而不要,文高奇而无用,非无端而弃废,何爱憎于儒释」?
奏曰:「弘法之本,必留心于达人;
通化之首,要存志于正道。
勿见忤己以晋者,怀之以疏隔;
容己以美者,欢心以亲近:是则自于于所见,自乱于所闻。
不可数闻有谤正之言,遂便信纳,从唱而和,乘生是非,寻讨愆短,日怀憎薄,是则以伪移真,众声惑志,故令当疏者更进之,当亲者更远之,遂使谈论偏驳,取舍专非,斯乃害真之祸患,丧怀之妖累」。
于是帝不答,乃更开异途,以发论端,问曰:「朕闻君子举厝,必合于礼;
明哲动止,要应于机。
比频赐卿食,言不饮酒食肉,且酒是和神之药,肉是充饥之膳,古今同味,卿何独鄙?
若身居丧服,礼制不食,即如今赐,自可得食,可食不食,可食不食,岂非过邪」?
奏曰:「贪财喜色,贞夫所鄙;
好膳嗜美,廉士所恶;
割情从道,前贤所叹;
抑欲崇德,往哲同嗟:况肉由杀命,酒能乱神,不食是理,宁可为非」?
诏曰:「肉由害命,断之且然,酒不损生,何为顿制?
若使无损计罪,无过言非,饮浆食饭,亦应得罪,而实不尔,酒何偏断」?
奏曰:「结戒随事,得罪据心,肉体因害,食之即罪。
酒性非损,过由弊神,余处生过,过生由酒,断酒即除过,所以庶制不同,非谓酒体是罪」。
诏曰:「罪有庶性,酒体生罪,今有耐酒之人,能不醉,又不弊神,亦不生罪,此人饮酒,应不得罪。
斯则能饮无过,不能招咎,何关断酒,以成戒善!
可谓能饮耐酒,常名持戒,少饮即醉,是大罪人」。
奏曰:「制过防非,本为生善,戒是正善,身口无违,缘中止息,庶性两断,乃名戒善。
今耐酒之人,既不乱神,未破余戒,实理非罪,正以饮生罪酒,外违庶教,缘中生犯,仍名有罪,以乖不饮,犹非持戒」。
诏曰:「大士怀道,要由妙解;
至人高远,贵其不执。
融心与法性齐宽,肆意共虚空同量,万物无不是善,美恶何有非道?
是则居酒卧肉之中,宁能有罪?
带妇怀儿而游,岂言生过?
故使太子以取妇得道,周陀以舍妻沈沦,净名以处俗高达,身子以出家愚执,是故善者未可成善,恶者何足言恶?
禁酒断肉之奇,殊乖大道」。
奏曰:「龙虎以铦牙为能,猿鸟以超翔为才,君子以解行为道,贤哲以真实成德,故使内外称奇,缁素高尚。
若唯解而无行,同沙井之非润,专虚而不实,似空云而无雨。
是以匠万物者,以绳墨为正;
御天下者,以法理为本:故能善防邪萌,防察奸宄。
故使一行之失,痛于割肌,一言之善,重于千金。
若使心根妙解,则居恶为善,神智虚明,处罪成福,亦可移臣贱质,居天重任,回圣极尊,处臣卑下,是则君臣杂乱,上下倒错。
即事不可,古今未有,何异词谈忠孝,身恒叛逆;
语论慈舍,形常杀涂;
口间百技,触事无能,言通万里,足不出户:斯皆情切事奢,虚高无用。
是以才有大而无用,理有小而必适,执此为道,诚难取信」。
诏曰:「执情者未可论道,小智者难与谈真。
是以井坎之鱼,宁知东海深广;
燕雀篱翔,讵羡鹏凤之游:斯皆固小以为大趣,守文以害通途。
若以我我于物,无物而非我;
以物物于我,无我而非物。
我既不异于物,物复焉异于我。
我物两亡,自他齐一,虚心者是物无不同,遗功者无右而不可」。
奏曰:「仰承圣旨,名义深博,宗源浩汗,究察莫由。
事等窥天,谁测其广,又同测海,宁识其深。
若以小小于大,无大而不小;
以大大于小,无小而非大。
大无不小,则秋毫非小小;
小无不大,则太山非大大。
故使大大非大小,小小非小大,是则小大异于同,大小同于异。
无大小之异同,何小大之同异。
方知非异可异,同宁有同;
可同异无同,可同异非异;
同无异可异,同无同异:是故无同而同非同,无异而异非异,何同异而可异同,非异同而可同异」。
帝遂不答,于是君臣寂然,不言良久。
诏乃问:「卿何寂漠,乃欲散有归无,勿以谈不适怀,遂息清辩」。
奏曰:「古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
是以古有不言之君,世传忘功之士,所以息言表知,非为不适」。
诏曰:「至人无为,未曾不为;
知者不言,未曾不言。
亦有鹦鹉言而无用,凤凰不言成轨,木有无任得存,雁有不鸣致死,卿今取舍,若为自适」。
又曰:「士有一言而知人,有目击而道存。
亦有睹色审情,复有听言辨德。
朕与卿言,为日既久,其间旨趣,宁不略委,卿可为朕记录,在所伸陈,令诸世人,知朕意焉,是则助朕,何愧忠诚」!
林以佛法沦陷,冒死申请,帝情较执,不遂所论,辨论虽明,终非本意。
长安废教后,别立通道观,其所学者,唯是老庄,好设虚谈,通伸三教,冀因义势,登明释部,乃表邺城义学沙门十人,并聪敏高明者,请预通道观。
上览表即曰:「卿入通道观大好,学无不有,至论补己,大为利益」。
仍设食讫,曰:「卿可装束入关」。
众人前却,至五月一日,至长安延寿殿奉见,二十四日,帝往云阳宫,至六月一日,帝崩。
天元登祚,在同州
至九月十三日长宗伯岐公奏讫,帝允许之,曰:「佛理弘大,道极幽微,兴施有则,法须研究,如此屡奏,恐有稽违」。
奏曰:「臣本申事,止为兴法,数启殷勤,惟愿早行。
今圣上允可,议曹奏决,上下含和,定无异趣,一日颁行,天下称庆,臣何敢言」!
至大成元年正月十五日,诏曰:「弘建玄风,三宝尊重,特宜修敬,法化弘广,理可归崇」。
其旧沙门中德行清高者七人,在正武殿西安置行道,二月二十六日改元大象
又敕:「佛法弘大,千古共崇,岂有沈隐,舍而不行?
自今已后,王公已下,并有黎庶,并宜修事,知朕意焉」。
即于其日,殿严尊像,具修虔敬。
于是佛道二众,各诠一大德,今升法座,叹扬妙典,遂使人怀无畏,伸吐微言。
佛理汪洋,冲深莫测,道宗漂泊,清浅可知,挫锐席中,王公嗟赏。
至四月二十八日下诏曰:「佛义幽深,神奇弘大,必广开化仪,通其修行。
崇奉之徒,依经自检。
遵道之人,勿须剪发毁形,以乖大道,宜可存须发严服,以进高趣。
今选旧沙门中,懿德贞洁,学业冲博,名实灼然,声望可嘉者,一百二十人,在陟岵寺,为国行道,拟欲供给资须,四事无乏。
其民间禅诵,一无有碍,唯京师洛阳,各立一寺,自余州郡,犹未通许」。
周大象元年五月二十八日任道林法师同州卫道虔宅修述其事呈上,内史沛公宇文泽亲览,小内史临泾公宇文弘披读,掌礼上士拓拔行恭委寻都上士叱寇臣审覆(《广弘明集》十)
法性自然论释真观作因缘无性论以驳之) 陈朝 · 朱世卿
 出处:全陈文卷十七
寓兹先生喟然叹曰,「夫万法万,皆自然之理也,夫唯自然,故不得而迁贸矣。
故善人虽知善之不足凭也,善人终不能一时而为恶,恶人复以恶之不足诫也,恶人亦不能须臾而为善,又体仁者不自知其为善,体愚者不自觉其为恶,皆自然而然也」。
座右之宾假氏大夫,忽然作色而谓曰,「固哉先生之说也,违大道而谬圣人之言」。
先生曰,「大道谁主?
圣人何言」?
大夫曰,「大道无主,而无所不主,圣人无言,而无所不言」,先生曰,「请言其所言,言性命之所由致乎?
请说其所主,主善恶之报应乎」?
大夫曰,「何为其不然也。
盖天地扶大道之功以载育,圣人合天地之德以设教,序仁义五德以检其心,说诗书六艺以训其业,此圣人之言也。
若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故曰圣人无亲,常与善人。
六极序而隆行惩,五福陈而善心劝,三世为将,睹覆败之权,七叶修善,有兴隆,陈赏宠而不侯,邴昌疏而绍国,斯道家之效也,何先生言皆自然之理,而不可迁贸者哉」?
先王笑而应曰,世所谓捋绳之人,绳尽而不知迁,若大夫之徒是也。
敬课管陋,为吾子陈之。
盖二仪著而六子施,百姓育而五材用,此句者,隔万法而尽然焉。
人为生最灵,膺自然之秀气,禀妍媸盈减之质,怀哀乐喜怒之情,挺穷达修短之命,封愚智善恶之
夫哀乐喜怒,伏之于情,感物而动,穷达短,藏之于命,事至而后明,妍媸盈减,著之于形,有生而表见。
愚知善恶,封之于,触用而显彻。
此八句者。
总人事而竭焉,皆由自然之数,无有造为之者。
夫有造为之者必劳,有出入之者必漏,有酬酢之者必谬,此三者,非造物之功也。
墨子曰,使造三年成一叶,天下之叶少哉。
盖圣人设权巧以成教,借事似以劝威,见强勇之暴寡怯也,惧刑戮之弗禁,乃陈祸淫之威,伤敦善之不劝也,知性命之不可易,序福善以奖之。
故听其言也,似若不爽,徵其事也,万不一验。
子以本枝繁植,斯履道之所致。
蒸尝莫主,由遗行之所招,身居逸乐,为善士之明报,体事穷苦,是恶人之显戮。
孙叔少不埋蛇,长无令尹之贵,邴吉前无阴德,终阙丞相之尊。
若然,则天道以重华文命,答鲧叟之极愚,以商均丹朱,酬之至圣,大伯三世,无玩兵之咎,而假嗣于仲虞汉祖七叶,不闻笃善之行,遂造配天之业,箕称享用五福,身抱夷灭之痛,孔云庆钟积善,躬事旅人之悲,颜冠七十之上,有不秀之咨,冉在四科之初,致斯人之叹。
而商臣累王荆南,冒顿世居塞北,首山无解颜之鬼,汨水有抱怨之魂,康成以姓改乡,不济小圣之祸,王褒哀变陇木,适受非妄之灾,二生居卫,覆舟之痛谁罪,三仁在亳,剖心之酷何辜?
若乃侧近邦畿,密近世代,非坟籍所载,在耳目之前者,至有腹藏孟门之险,心库豺虺之毒,役虑唯以害他为念,行己必用利我为先,锥刀推其尖锐,溪壑讶其难满,内则百两外萦,千钟内实,优偃绮罗,坐列甘腻,鸣金绾玉,富逸终身。
自有怀白璧而为襟,莹明珠而成性,心不能行启蛰之杀,手不忍折方长之条,怀殊材而莫采,蓄美志而谁眄,偏糅于冗杂之中,见底于乡闾之末,抱饥寒而溘死,与麋鹿而共埋,享尝寂漠,孀孩无寄,名字不闻,湮沈电灭,如斯可恨,岂一人哉?
是知桀蹠之凶残,无惧来祸之将及,闵曾之笃行,勿拟后庆之当臻,故鹖冠子曰,「夫命者,自然者也,贤者未必得之,不肖者未必失之。
斯之谓矣?
大夫曰,「若子引百家之言,则列子之为名者必廉,廉斯贫,为名者必让,让斯贱,若然者,则贫贱者,立名之士,所营而至也,则富贵者,贪竞之徒,所求而得也,何名自然之数哉?
先生曰,「此乃一隅之说,非周于理者也。
夫富贵自有贪竞,富贵非贪竞所能得,贫贱自有谦让。
贫贱非廉让所欲邀,自有富贵而非贪求,贫贱而不廉让,且子罕言命,道藉人宏,故性命之理,先圣之所惮说,善恶报应,天道有常而阙哉关?
譬如温风转华,寒飙扬雪,有委溲粪之下,有累玉阶之上,风飙无心于厚薄,而华霰有秽净之殊途,天道无心于爱憎,而性命有穷通之异术。
子闻于公待封而封至,严母望丧而丧及,若见善人,便言其后必昌,若遇恶人,便言其后必亡,此犹终身守株,而冀狡兔之更获耳」。
大夫于是敛容而谢曰,「若仆者所执偏迷,而昧通途,守狭近而失遐旷,今承德音,焕然蒙启,譬犹疏蜀伏尸,历万古而忽悟,中山沈醉,未千朝而遽醒,请事斯语,以铭诸绅」。
或问曰,「朱子托凭虚之谈,畅方寸之底,论情指事,深有趣焉。
但详之先典,有所未达。
夫人哀乐喜怒之情,包善恶之性,资待之方不足,于是争夺之事斯兴,才识均者,不能相御,天生仁圣,实使司牧,乐者圣人之所作,礼者先王之所制,三千之仪,以检其迹,五音之和,以导其心,设爵以劝善,悬刑以惩恶,纤毫不漏,酬酢如响,玉帛云乎,非无为所荐,鼓钟斯合,岂自然而谐?
千科满目,靡非力用所构,百贯参差,悉由智思而造。
吾子汤武之臣隶,之学徒,出入户牖,伏膺名教,而云善人知善之不足凭也?
恶人知恶之不足诫也,善不能招庆,祸不能报恶,是何背理之谈也,且翩翱蠕动,犹知去就,况人为最灵,而同一自然之物,此岂高厚之诗,何取譬之非类?
情所未达,敬待清酬」。
答曰,「若卢敖北遭若士,自伤足迹之未旷,河宗东窥溟海,方叹秋水之不多。
吾子习近成性,未易可与谈远大者也。
今子以屈伸俯仰,心虑所为,雕镂剪琢,身手所作,礼乐者圣人之所作,圣人者天地之所生,请为吾子近取诸身,则可以远通诸物。
子以耳闻眼见,足蹈手握,意谓孰使之然?
身有疴疾冷热,皆不自知,哀乐喜怒,兴废安在?
何地有识者自知识之所在者乎?
有智者自知智之所存者乎?
若识遍身中,伤身则识裂,智若随事起,事谢则智灭,果识不知识,智不知智。
于是推近以达远,触类而长之,故知礼乐不自知其所由而制,圣人不自知其所由而生,两像亦不知所由而立矣。
于是殊形异虑,委积充盈,静动合散,自生自灭。
动静者莫有识其主,生灭者不自晓其根,盖自然之理著矣。
所谓非自然者,乃大自然也。
是有为者,乃大无为也。
子云天生圣人,是使司牧,何故唐虞叠圣,加以五臣,文武重光,益以十乱,岂天道之不能一其终始,将末代贻咎于天地?
大舜大尧,非欲生不肖之子,龙逢比干,岂乐身就诛割,孔子历聘栖遑,卒云执鞭不惮,颜称回何敢死,终使慈父请车。
彼三圣三仁,可谓妙取舍矣。
天能令东海亢旱,不如理孝妇之怨,地能使高城复堑,未若救杞梁之殒。
故荣落死生,自然定分,若圣与仁,不能自免,深味鄙句,理存显然(《广宏明集》二十五。)」。
摄山栖霞寺 陈朝 · 江总
 出处:全隋文卷十一
盖闻天有神宫,地云灵府
桑钦博记,始叙四衢之塔。
金朔著经,因知于步之寺。
至如峰形甑累,岫势堂密,亦乌足言哉!
南徐州琅邪郡江乘县界有摄山者,其状似伞,亦名伞山
尹先生记曰:「山多草药,可以摄养,故以摄为名焉」。
南瞻旧落顾悌镇戍之坞;
北望荒村,扈谦卜筮之宅。
山西南隅,有外道馆地,俄而疫疠磨灭。
三清遗法,未明五怖之灾。
万善开宗,遂变四禅之境。
倏见齐居士平原明僧绍,空解渊深,至理高妙,遗荣轩冕,遁迹岩穴。
宋泰始中,尝游此山,仍有终焉之志。
村民野老,竞来谏曰:山多狼虎毒蛇,所以久绝行践。
僧绍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忠信可蹈水火,猛兽亦何能为?
乃刊木驾峰,薙草开径,披拂蓁梗,结构茅茨,廿许年不事人世。
渡河息暴,扰箧无立,皆曰诚至所感。
法度禅师,家本黄龙,来游白社,梵行殚苦,法性纯备,与僧绍冥契甚善。
尝于山舍讲《无量寿经》,中夜忽见金光照室,光中如有台馆形像。
岂知一念之间,人王照其香盖,八未曾有,渊石朗其夜室。
居士遂舍本宅,欲成此寺,即齐永明七年正月三日度上人之所构也。
山情率易,野制疏朴
崖檐峻绝,涧户幽深。
卉木滋荣,四时助其雕绮。
烟霞舒卷,五色成其藻绚。
居士尝梦此岩,有如来光彩。
又因间居,依稀目见。
宝海梵志,睡睹花台
智猛比丘,行逢影窟。
故知神应非远,灵相斯在。
居士有怀创造,俄而物故。
其第二子仲璋,为临沂,克荷先业,庄严龛像
首于西峰石壁与度禅师镌造无量寿佛坐,身三丈一尺五寸。
通座四丈,并二菩萨倚,高三丈三寸。
若乃图写瑰奇,刻削宏壮。
莲花莹目,石境沉晖。
藕丝萦发,云崖失彩。
项日流影,东方韬其大明。
面月驰光,西照匿其成凫。
大同二年,龛顶放光。
光色身相,晃若炎山。
林间树下,赩如火殿。
禅师自识终期,欣瞻瑞应,以建武四年于此寺顺寂
岂非六和精进,十念允谐?
向沐宝池,方登金地者也。
文惠太子豫章文献王竟陵文宣始安王等,慧心开发,信力明悟,各舍泉贝,共成福业。
宋太宰江夏王霍姬,蕃闺内德。
雍州刺史田奂,方牧贵臣。
深晓正见,妙识来果。
并于此岩阿,广收财施,琢磨巨石,影拟法身。
太尉临川靖慧王,道契真如,心弘檀密,见此山制置疏阔,功用稀少,以天监十年八月爰撤帑藏,复加莹饰,缋以丹青,镂之铣荡。
五分照发,千轮启焕。
排天堂庑,玉露分色。
接岫轩墀,翠微抽影。
八定之似,步纤草而扬梵。
三慧之僧,挹飞泉而动色。
喜园凝静,岂傲吏之凡游?
深谷虚玄,非愚公之俗路。
是以王公搢绅之辈,郎吏胥史之属,步林壑,陟皋壤,升精舍,拜道场,无不洗涤无明,浣濯嚣暗。
非直心之砥路,孰能如斯者乎?
法师,志业该练,心力精确,度上人将就迁神,深相付嘱。
法师聿修厥绪,劝助众功,基业田园,多所创置。
先有名德僧朗法师者,去乡辽水,问道京华,清规挺出,硕学精诣,早成波若之性,夙植尸罗之本,阐方等之指归,弘中道之宗致
北山之北,南山之南,不游皇都,将涉三纪。
梁武皇帝能行四等,善悟三空,以法师累降徵书,确乎不拔。
天监十一年,帝乃遣中寺释僧怀、灵根寺释慧令等十僧诣山,咨受三论大义。
贾谊曰:「学圣道如日之明」。
孙卿云:「登高山知天之峻」。
今之探赜,其此之谓。
南兰陵萧𥇎,幽栖抗志,独法绝群,遁世兹山,多历年所,临终遗言,葬法师墓侧。
还符田豫,托西门之冢。
更似梁鸿,偶要离之瘗。
又案《神录》云:「楚靳神在今临沂县」。
齐永明初,神诣法度道人受戒,自通曰靳尚,即楚大夫之灵也。
大同元年二月五日,神又见形著菩萨巾,披袈裟,闲雅甚都,来入禅堂,请寺众说法。
昆岭之中,百神所在;
首阳之路,八驷并驱。
未有修净戒之品,诣得道之僧,整忍辱之衣,入安禅之室。
是知名山大泽,灵异凭依者矣。
慧布法师幼落烦恼,早出尘劳,律仪明白,贞节峻远,贯综三乘,不自媒衔,楷模七众,无所底诃。
曩日静憩钟岩,余便观止。
餐仁饮德,十有馀年。
顷于摄阜,受持珠戒。
佩服之敬,虽敢怠于斯须;
汲引之劳,且曷伸于报效。
夫言意难尽,铅椠易凋。
固比河山,莫如金石。
凡诸徵应,并预随喜,并勒于碑左,乃为颂曰:
漫漫心火,冥冥世流。
若寄,喻死如休。
三明未了,十智难周。
尽缠痴爱,岂离疮疣。
敬仰鸡足,恭闻鹫头
斯风可羡,其路何由。
我开梵宇,面壑临丘。
我图灵迹,果植因修。
兼金画绘,泐石雕锼。
连云出没,泄雨沉浮。
经行松磴,禅坐蕙楼。
涧风长泻,崖溜悬抽。
花台似雪,夏室疑
名僧宴息,胜侣薰修。
三乘谓筏,六度为舟。
金幢合盖宝驾驱辀。
地祇来格,天众追游。
五时无爽,七处相侔
辞题翠琰,字勒银钩。
贤乎乐饵,过客宜留。
净土十疑论 南北朝末隋初 · 释智顗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二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祇宜生此三界,于五浊三涂之中,救众生苦,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
是无大慈,障菩提道。
答:菩萨有二种:二者久修,行菩提道;
得无生忍,自不待说。
二者未得不还。
及初发心,凡夫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起大悲生,愿生恶世。
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何以故?
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救众生?
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疾人。
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同行,一人为水所溺,一人性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彼此俱没;
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
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
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己,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
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
又如鸟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树傅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空飞,自在无碍。
凡夫无力,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念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无疑。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今乃舍此而求西方,岂不乖理?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
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也。
汝若执住此,不求西方,是舍彼著此,此亦成病,亦不中理也。
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
故《金刚般若》云:须菩提念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
何以故?
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
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
不灭者,谓诸法散时,不守自性。
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去,故言不灭。
非因缘生灭外,别有不生不灭。
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
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
若依虚空,终不能成。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
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
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
此谓心净,故佛土净。
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
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
不达此理,横想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几许诬哉?
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第三疑。
问: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
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乖,云何生净土?
答: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
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
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
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
以心专致,得生彼国。
如《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
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易得往生。
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
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与求一切佛功德无异。
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
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
故《华严》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
形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
如是无碍智,成就正等觉。
应念一切刹,佛身无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若能达。
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
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
法身无二故。
故炽然念一佛时,即念一切佛也。
第四疑。
问:即求生一佛净土,何不于十世佛土内,随念一佛净土,何须偏念西方净土邪?
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只知遍念阿弥陀佛。
云何用佛语?
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惟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
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馀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
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又《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恒河沙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
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愿力,决定得生极乐,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
何以得知?
《无量寿经》云:末世得法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
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
其馀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
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
自力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
初发菩提,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缺。
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
如是修行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性住。
若能增进至七不退住,即种性住。
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也。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
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佛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故《十住娑婆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寿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
此难如尘沙,说不可尽。
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眩,乱菩萨法;
二者,无奈恶人,破他胜德;
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
五者,惟有自力,无他力。
譬如跛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
易行道者,谓信佛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愿力摄持,决定往生。
如人水行,藉船力故,须臾千里,谓他力也。
又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自力,轮王力也。
第六疑。
问: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即得不退,超过三界?
答:得彼国,有五因缘不退。
云何为五?
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受,故得不退;
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
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
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鬼神魔,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
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
第七疑。
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
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
答:求生兜率,一日闻道见佛,势若相似,实有优劣。
且论二种: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
《弥勒上生经》云:行众生三昧,得入正定
方便得□□;
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
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
但众生能念阿弥陀佛者,机感相生,必得生也。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
无有水鸟乐树,风声乐响,起众生菩提之心,伏灭烦恼恶业。
又有女人,长诸天爱欲。
天女微妙,诸天耽玩,自不能舍,不如弥陀净土,水鸟乐树,风声乐响。
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念法之心,伏灭烦恼。
又无女人及与二乘,纯一大乘,清净良伴。
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致无生之位。
如此比校,优劣显然,何须致疑。
今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恒沙,弥勒出世亦尔。
何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为生死业缚者也。
又《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著,二名世亲,三名狮子觉。
此三人发愿,同生兜率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
狮子觉先亡,一去数年不来。
后世亲临终之时,无著语云:汝见弥勒,必来相报。
世亲已去,三年始来。
无著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
世亲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说法,一坐旋绕,即来相报,不晓此处,已经三载。
又问:狮子觉今在何处?
世亲云:狮子觉为受天乐,在外眷属。
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
诸小菩萨生彼,尚在五欲,何况凡夫?
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
不求兜率也。
第八疑。
问:众生无始已来,造无量业,今生又复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法业之事?
答:释云: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终遇善知识。
若恶多者,知识尚不可逢,何况十念成就?
又汝以无始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三种轻重较量,不定在时节多少。
何为三?
一者在心;
二者在缘;
三者在决定。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心虚妄颠倒生此心,初不知其为罪业也。
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此心,方知其为胜因,实福也。
一虚一实,岂可相比?
譬如万年暗室,日至而暗顿灭,岂可以久来之暗,遂不灭邪?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闇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
然真心未尝不惶愧,有时而掩饰也。
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真实觉悟,踊跃奋迅心生,唯恐其不得一旦见佛也。
一真一伪,岂可相比?
譬如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惨,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肯以箭深毒惨,而不去乎?
定者,造罪之时,初不信其有佛也,及至念佛之时,又唯恐其有罪也。
念心猛利,如日再明。
又譬如十围之索,千夫莫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
如千年积柴,一豆之火,少时即尽。
故一心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九疑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
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当知女人及根缺者,必定不得生彼。
答: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耳。
但使众生净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生净土也。
《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
又云:业力不可思议。
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悉远。
如人在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一切世界。
生净土亦尔,动念即生,不须疑也。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但论彼国无女人,及无盲聋瘖哑人,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也。
即如韦提夫人,是请生净土主,及五百侍女授记,悉得往生。
但此处女人及盲聋瘖哑人,一心念阿弥陀佛,悉生彼国已,更不受女人身,亦不受根缺身耳。
二乘人但回心愿生净土,至彼更无二乘执心。
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
一切女人,称我名号。
厌恶女人,舍命之后。
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
况生彼国,更受女身,复有根缺邪?
第十疑。
问: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
又凡夫俗人,皆不断淫欲,未知得生彼否?
答: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
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
为此常观色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
故《涅槃》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住止其中。
谁有智者,当乐此身?
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
上至诸天身,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当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
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不净观。
若能如此观身不净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
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
此谓厌离行。
二名欣愿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常不离佛,得无生忍。
此谓欣愿行也(《释藏》起□,《国清百录》□)
妙法莲华经添品序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妙法莲华经》者,破二明一之指归也。
降神五浊,宏道三乘。
权智不思,大悲难极。
先设化城之迹,后示髻珠之本。
车虽有异,雨实无差。
记以正觉之名,许以真子之位。
同入法性,归之于此。
敦煌沙门竺法护,于晋武之世,译《正法华》。
后秦姚兴,更请罗什,译《妙法莲华》。
改详二译,定非一本。
护似多罗之叶,什似龟兹之文,余检经藏,备见二本。
多罗则与《正法》符会,龟兹则共《妙法》允同。
护叶尚有所遗,什文宁无其漏?
而护所阙者,普门品偈也。
什所阙者,药草喻品之半,富楼那及法师等二品之初,提婆达多品普门品偈也。
什又移嘱累在药王之前,二本陀罗尼并置普门之后,其间异同,言不能极。
窃见提婆达多及普门品偈,先贤续出,补阙流行,余景仰遗风,宪章成范。
隋仁寿元年辛酉之岁,因普曜寺沙门上行所请,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天竺多罗叶本。
富楼那及法师等二品之初勘本,犹阙药草喻品,更益其半。
提婆达多通入塔品。
陀罗尼次神力之后,嘱累还结其终。
字句差殊,颇以改正。
倘有披寻,幸勿疑惑。
虽千万亿偈,妙义难尽,而二十七品本文且具。
所愿四辨梵词,遍神州之域;
一乘秘教,悟像运之机。
聊记翻译,序之云尔(《释藏》盖一,又《开元释教录》)
般若灯论序 隋末唐初 · 释慧赜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
般若灯论者。一名中论。
本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作也。
借灯为名者。无分别智有寂照之功也。
举中标目者。鉴亡缘观等离二边也。
然则灯本无心。智也亡照。
法性平等。中义在斯。
故寄论以明之也。若夫寻诠滞旨。
执俗迷真。颠沛断常之间。
造次有无之内。守名丧实。
攀叶亡根者。岂欲尔哉。
盖有由矣。请试陈之。
若乃构分别之因。招虚妄之果。
惑业熏其内识。恶友结其外缘。
致令慢耸崇山。见深沧海。
恚火难触。词锋罕当。
闻说有而快心。听谈空而起谤。
六种偏执。各谓非偏。
五百论师。争兴异论。
或将邪乱正。或以伪齐真。
识以悟而翻迷。教虽通而更壅。
可谓捐珠玩石。弃宝负薪。
观画怖龙。寻迹怯象。
爱好如此。良可悲夫。
龙树菩萨。救世挺生。
诃嗜欲而发心。阅深经而自鄙。
蒙独尊之悬记。然法炬于阎浮。
且其地越初依。功超伏位。
既穷一实。且究二能。
佩两印而定百家。混三空而齐万物
点尘劫数。历试诸难。
悼彼偫迷。故作斯论。
文元旨妙。破巧申工。
被之钝根。多生怯退。
有分别明菩萨者。大乘法将。
体道居衷。遐览真言。
为其释论。开秘密藏。
赐如意珠。略广相成。
师资互显。至若自乘异执。
郁起千端。外道殊计。
纷然万绪。驴乘竞驰于驾驷。
萤火争耀于龙烛。莫不标其品类。
显厥师宗。玉石既分。
元黄亦判。西域染翰。
乃有数家。考实析微。
此为精诣。若含通本末。
有六千偈。梵文如此。
翻则减之。我皇帝神道迈于羲农。
陶铸侔于造化。包六合而贯三才。
摄四生而宏十善。崇本息末。
无为太平。守母存子。
不言而治。偏复留心释典。
遐想至真。以为圣教东流。
年淹数百。而亿象所负。
阙者犹多。希闻未闻。
劳于寤寐。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波颇蜜多罗。
唐言朋友。学兼半满。
博综偫诠。丧我怡神。
搜元养性。游方在念。
利物为怀。故能附筏传身。
举烟召伴。冒冰霜而越葱岭
犯风热而度沙河。时积五年。
涂经四万。以大唐贞观元年岁次娵訾十一月二十日
顶戴梵文。至止京辇
昔秦徵童寿。苦用戎兵。
汉请摩腾。远劳蕃使。
讵可方兹感应。道契冥符。
家国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见。殊悦帝心。
其年有敕安置大兴善寺。仍请译出宝星经一部。
四年六月。移住胜光。
乃召义学沙门慧乘慧朗法常昙藏智首慧明道岳僧𧦬僧珍智解文顺法琳灵佳。慧赜慧净等。
传译沙门元谟僧伽三藏同学崛多律师等。同作證明。
对翻此论。尚书左仆射邠国公房玄龄太子詹事杜正伦礼部尚书赵郡王李孝恭等。
并是翊圣贤臣。佐时匡济。
尽忠贞而事主。外形骸以求法。
自圣君肇虑。竟此宏宣。
利深益厚。实资开发。
鉴译敕使右光禄大夫太府卿兰陵萧璟。信根笃始。
慧力要终。寂虑寻真。
虚心慕道。赞扬影响。
劝助无辍。其诸德僧。
夙兴匪懈。研覈幽旨。
去华存实。目击则欣其会理。
函丈则究其是非。文虽定而覆详。
义乃明而重审。岁次寿星十月十七日。
检勘毕了。其为论也。
观明中道。而存中矣。
观空显第一。而得一乘空。
然则司南之车。本示迷者。
照胆之镜。为鉴邪人。
无邪则镜无所施。不迷则车不为用。
斯论被申。其由此矣。
虽复斥内遮外。尽妄穷真。
而存乎妙存。破如可破。
荡荡焉。恢恢焉。
迎之靡测其源。顺之罔知其末。
信是莹心神之砥砺。越溟险之舟舆。
骇昏识之雷霆。照幽涂之日月者矣。
此土先有中论四卷本偈。大同宾头卢为其注解。
晦其部执。学者昧焉。
此论既兴。可为明镜。
庶悟元君子。详而味之也。
化度寺僧邕禅师舍利塔 隋末唐初 · 李百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三
盖闻人灵之贵。
天象攸凭。
禀仁义之和。
感山川之秀。
穷理尽性。
通幽洞微。
研其虑者百端。
宗其道者三教。
殊源异轸。
类聚偫分。
或博而无功。
劳而寡要。
文胜则史。
礼烦斯黩。
或控鹤乘鸾。
有系风之谕。
餐霞御气。
致捕影之讥。
至于察报应之方。
穷死生之变。
大慈□运宏济偫品。
极众妙而为言。
元宗以立德。
其唯真如之设教焉。
若夫性与天道。
契协神交。
贻照灵心。
澄神禅观。
则有化度寺僧邕禅师者矣。
禅师俗姓郭氏
太原介休人
昔有周氏。
积德累功。
庆流长世。
分星判野。
大启藩维。
蔡伯喈云。
虢者郭也。
虢叔文王所咨。
郭泰则人伦攸属。
圣贤遗烈。
奕叶其
祖宪。
荆州刺史
早擅风猷。
父韶。
博陵太守
深明典礼。
禅师含灵福地。
擢秀华宗
爰自弱龄。
神识沈静。
率由至道。
冥符上德。
因戏成塔。
发自髫年。
仁心救蚁。
始于丱岁
世传儒业。
门多贵仕。
时方小学
齿冑上庠
始自趋庭。
便观入室。
精勤不倦。
聪敏绝伦。
博览偫书。
尤明老易。
然雅有志尚。
高迈俗情。
时游僧寺。
伏膺释典。
风鉴疏朗。
豁然开悟。
闻法海之微妙。
毛发同喜。
瞻满月之图像。
身心俱净。
于是锱铢轩冕。
糟粕邱坟。
年十有三。
违亲入道。
于邺西云门寺
依止稠禅师
稠公慧通□戒行勤苦。
道标方外。
声溢区中。
□睹暗投欣然惊异。
即授受禅法。
数日便诣幽深。
稠公尝抚禅师而谓诸门徒曰。
五亭□念尽在此矣。
头陁兰若。
毕志忘疲。
仍来往林虑山中。
栖托游处。
后属武平齐。
像往林虑
白鹿深山。
避时削迹。
藏声戢曜。
枕石漱流
□岩之下葺成室。
萝裳薜带。
□唯粪□之衣饵朮餐
尝无麻麦之饭。
三径斯绝。
百□为偫猛鸷毒螫之徒。
潜形匿影。
白鹿青鸾之辈。
效祉呈祥。
每梵音瞻礼。
焚香读□□奇禽异兽。
攒集庭宇。
俱绝□倚毕来俯伏。
貌如恭敬。
心疑听受。
开皇之初
宏□释教。
于时有魏州信行禅师
□明佛性。
大转法轮。
实命世之异人。
为元门之益□以道隐之辰。
习当根之业。
禅师遁世幽居。
遣人告曰。
修道立行。
宜以济度为先。
□善其身。
非所闻也。
宜尽宏益之方。
昭示流俗。
禅师乃出山。
信行禅□修苦行。
开皇九年
信行禅师被敕徵召。
乃相随入京。
京师道俗。
莫不遵奉信行禅□□□之□□持徒众。
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终于化度寺
春秋八十有九。
圣上崇敬□□赠帛追福。
即以其月廿二日
奉送灵塔于终南山下鸱鸣𡊊。
禅师之遗令也。
徒众收其舍利。
起塔于信行禅师灵塔之左。
禅师风范凝正。
行业精勤。
十二部经。
尝甘露而俱尽。
五百具戒。
淩严霜而未彫。
虽托迹禅林。
避心定水。
涉无为之境。
绝有待之累。
□寓形岩穴。
高步京华。
常卑辞屈已。
体道藏器。
未若道安之游樊沔。
凿齿而自伐弥天
慧远之在庐山
折桓元之致敬人主。
及迁神净土。
委质陁林。
四部奔驰。
十方号慕。
岂止寝歌辍相。
舍佩捐珠而已。
式昭景行。
乃述铭云。
绵邈神理。
希夷法性
自有成空。
从凡入圣。
于昭大士
游□□正德润慈云。
心悬灵镜。
□蒙悟道舍俗归真。
累明成照。
积智为津。
识非想。
禅□□□观尽三昧。
情销六尘。
结构穷岩。
留连幽谷。
灵应无像。
神行匪速。
敦彼开导。
去兹□□□绝有凭偫生仰福。
风火□妄泡电同奔达人忘已。
真宅斯存。
刹那□□净域□□□□□乐永谢重昏。
菩萨戒本序 唐 · 释静迈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五
夫瀛溟冲廓。总川逝而朝宗。
法性惟元。统品物而都会。
是知无说显道。崇毗耶之息言。
绝听雨华。宗摩竭之掩室。
自非德本宏邈。孰能究其宏致者哉。
三藏法师。是称元奘。
弱龄轶俗。凝神气于白云。
壮志游真。晰智耀于元妙。
漱其原者。随迎而不知。
涮其流者。游泳而不测。
大龟启灭之岁。捐觿韘而整华田。
须陀问道之年。镜戒珠而嬉行地。
爰以炎隋季祀。三聚创膺。
深惟蹄旨。悟有馀说。
悼灵章之紊译。怆神理之纰传。
故能出玉门而遐征。戾金河而殉妙。
爰有大正法藏。实号戒贤。
道格四依。称流五印。
凡厥藏海。取质若人。
故以所旌。式标洪誉。
遂于摩揭陀国。钦承函丈。
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虽萨陀之遇昙无。蔑以加也。
因请受菩萨律仪。一稔三祈。
肇允殷望。法师以菩萨净戒。
谅一乘之彝伦。授受宏规。
信十地之洪范。特所吟味。
匪替喉衿。以大唐贞观二十有三年皇上御天下之始月魄日。
大慈恩寺奉诏译周羯磨戒本。爰开两轴。
盖菩萨正地之流澌也。迈以不敏。
猥厕译僚。亲禀洪规。
證斯传焰。动众形说。
式赞大猷。聊纪译辰。
以备攸忘。其證义文正字笔受义业沙门明□等二十许人。
各司其务。同资教旨。
大福先寺浮图碑 初唐 · 高宗武皇后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八
朕闻圆盖上腾。
元气创乾坤之始。
方舆下辟。
太极分造化之初。
象帝膺期。
弹压阴阳之表。
风皇驭历。
牢笼宇宙之先。
然而迹昧洪荒。
声沈朴略。
岂如法王法力。
迥超生灭之区。
胜躅胜缘。
高拔去来之境。
净身圆对。
赴机感而现金容。
觉智虚融。
随慧应而流宝句。
普沾法雨。
等荫慈云。
引六趣而托神居。
招四生而登梵域。
即色非色。
湛实相而载山河。
因空示空。
法性而悬日月。
道分四摄。
广开迁拔之源。
理极一乘。
潜申究竟之路。
禅波湛镜。
登彼岸而出四流。
慧日升轮。
光九天而烛三界。
含识戴能仁之力。
怀生仰调御之功。
诸相皆无。
神独超于解脱。
即心为有。
道深会于慈悲。
诱悟群迷。
昭宣景福。
故乘因喻筏。
證果中天。
汲引被于含生。
济度该于庶品。
无来不应。
有感斯通。
转十二之法轮。
除亿兆之疑网。
为出尘之妙域。
乃化俗之良因。
大庇含灵。
其惟正觉者矣。
伏惟皇考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
负日标灵。
膺云诞秀。
神凝系表。
思韫机初。
瑞叶珠衡。
祥开玉斗。
允文允武。
名光百代之前。
乃圣乃神。
功冠千龄之表。
仁覃覆载。
总天地之无私。
化洽财成。
贯阴阳之不测。
皇妣无上孝明高皇后
习礼凝规。
依仁成性。
柔辉允穆。
播兰畹之清芬。
媛范惟新。
激林飙之逸韵。
玉鸡贻贶。
沙麓降祥。
迈附宝以居尊。
轶女登而表德。
功高十乱。
视天之业弥隆。
化渐六宫。
偃月之符载远。
然以孝诚无感。
夙遘闵凶。
怙恃之荫俱倾。
号之志恒切
铜浑变序。
镇增荼蓼之悲。
银箭移年。
伏深松槚之慕。
露草有长摧之感。
风枝无再静之期。
思奠谒而增悽。
想灵筵而倍咽。
白云驰恋。
苍野凝哀。
上仙之岁方遥。
攀圣之哀转积。
然则金谷湛寂。
常住之体逾隆。
宝相腾辉。
善逝之因弥洽。
式驻轮回之境。
系想青莲。
伫开方便之门。
运心丹枕。
故知报慈恩于毕地。
善权之愿斯宏。
竭孝享于终天。
波若之资攸重。
所以虔心胜祐。
奉明因。
乃建香城。
虔兴净域。
大福先寺者。
先圣之旧居也。
尔其途临测景。
地处交风。
楼台郁而烟雾深。
山川旷而原野净。
前瞻太室。
控紫岳之三花。
却镜伊瀍。
带黄河之千里。
龙门右辟。
通梵宇之清辉。
龟浦横流。
激禅池之逸派。
途开八政。
门闶九逵。
万国交会之区。
四海朝宗之所。
崇轩四敞。
邃宇千重。
复道周流。
危阶逦迤。
霜钟月磬。
声参洛浦之笙。
玉女仙人。
影接缑山之鹤。
东西日月。
行藏灵鹫之峰。
朝夕烟霞。
隐映猴池之水。
地积吉祥之草。
鹿苑含芳。
庭敷觉意之花。
鸡林绚色。
清风振响。
韵谐天乐之音。
弄鸟和鸣。
声杂鱼山之梵。
雕宫晓辟。
绮殿宵开。
疑观帝释之居。
似觌灯王之座。
珠楼曜景。
苑如兜率之天。
宝树吟风。
事符安养之国。
虹梁夭矫。
上出汉而疑悬。
虬栋参差。
下临空而畏落。
曾轩峻宇。
犹昔日之馀基。
珠阁银宫。
谅今辰之新葺。
桂吐连拳之影。
气蕴秋窗。
莲舒菡萏之辉。
香浮夏沼。
云缨雾縠。
与道树而交阴。
宝盖珠幡。
共流霞而合色。
柰园敷蕊。
香杂天花。
竹苑来风。
声喧地籁。
危楼复道之峻。
何必醍醐之山。
福地圣泉之流。
岂独僧伽之水。
雕甍错落。
似布龙鳞。
绣宇岧峣。
如培羊角。
飞檐画栱。
迥腾云阁之前。
藻井披莲。
高出星河之上。
璇题切汉。
阴兔以之停轮。
宝刹干霄。
阳乌为之回翼。
珠髻力士
金色善神。
依宝界以资祥。
对仙庭而护法。
炉积六铢之气。
幡摇五色之虹。
赞梵之响风传。
雕饰之资雾积。
所谓严持净域。
建立招提。
非百常之可奇。
何九层之能拟。
竹阴藏日。
蕴虚白而生寒。
松气含烟。
郁青霞而似暝。
临三休之窈窕。
对双阙之峥嵘。
穷壮观于周原。
极雕镌于郢匠
讨论形胜。
眺览尽于无边。
推出因缘。
利涉该于有截。
尔乃崇梵宇。
选名僧。
或杖锡而来臻。
乘杯而戾止。
莫不情尘久谢。
性月恒明。
远蹈四禅。
迥超三界。
谈高象外。
激扬金口之词。
思逸幽元。
敷赞琅函之典。
虽复戴冯重席
比雅论而多惭。
惠子联环。
拟清谈而有愧。
十地尽禅门之侣。
四天为法会之宾。
肃肃焉。
惶惶焉。
诚绀宇之栋梁。
实缁徒之领袖者也。
故能使天龙恭敬。
道俗归依。
息火宅而清炎。
洗尘劳而涤想。
宏大慈而广济
为旷劫之洪津。
方标六度之功。
实启一乘之路。
所以善权之妙业。
广元圣之隆基
仰竭深衷。
敬申宏愿。
聿怀多福。
式建浮图。
恭记胜缘。
敬资先佑。
爰初制造。
逮至毕功。
嘉贶骈阗。
休符杂沓。
灵禽告曙。
匠者以兴功。
仙鹤呈姿。
僧徒仰而咸跃。
或瑞云腾彩。
绕莲塔以成文。
或祥龙见奇。
花台而曜影。
宝梯摄迥。
平临善视之天。
香盖排空。
高出多罗之树。
毗婆山上。
七叶敷石室之中。
无量佛前。
百花散菩提之下。
真人罗汉。
超化阁以游神。
菩萨声闻。
入仙宫而缔赏。
文殊师利
疑问疾于净名。
萨陁波崙
似请经于无竭。
十六丈屋。
岂惟须达之功。
千二百房。
讵假祗陁之势。
虽复宝塔踊出。
无以匹此精奇。
花台杰起。
不足拟其神妙。
千变万化。
六彩五彰。
隐隐冠于虹蜺。
迢迢入于云汉。
珠交夕映。
缀星月之仙辉。
宝铎晨吟。
韵宫商之逸响。
于阗香像。
尽写龙龛。
舍利全身。
咸升雁塔
经纶毕备。
制度咸修。
既欣冥力之资。
理藉神功之助。
巍如地踊。
邈若天开。
齐壮观于铁围。
得规模于梓匠。
灵机不测。
发挥宇宙之精。
神道无方。
盘薄阴阳之气。
当愿庄严圣扆。
奉翊尊容。
七净澄神。
三明启虑。
花台而纵赏。
俯𦯧座而宣□天驾辩星皇之表财成十地凝图日帝之先□宗庙逾隆。
金山而等峻。
寰区益广。
并沙劫而常宁
景运休明。
乾坤交泰。
龙驾与高穹共远。
凤历将□九瀛尘清四表元良则道光贰极识朗重明孝□。
三藏圣教后序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五
盖闻羲皇至赜。
精粹止于龟文。
轩后通幽。
雅奥穷于鸟篆。
考丹书而索隐。
殊昧实际之源。
徵绿错以研几。
盖非常乐之道。
犹且事光图史。
虞薰于八埏。
德洽生灵。
激尧波于万代。
伏惟皇帝陛下转轮垂拱。
而化渐鸡园。
胜殿凝旒。
而神交鹫岭
总调御于徽号。
匪文思之所窥。
综般若于纶言。
岂系象之能拟。
由是教覃溟表。
咸传八解之音。
训浃寰中。
皆践四禅之轨。
遂使三千法界。
尽怀生而可期。
百亿须弥。
入提封而作镇。
尼连德水。
迩帝皇之沧池。
舍卫庵园。
接上林之茂苑
虽复法性空寂。
随感必通。
真乘深妙。
无幽不阐。
所谓大权御极。
导法流而靡穷。
能仁抚运。
拂劫石而无尽。
体均具相。
不可思议。
校美前王。
焉可同年而语矣。
爰自开阐。
地限流沙。
震旦未融。
灵文尚隐。
汉王精感。
托梦想于元宵
晋后翘诚。
降修多于白马。
有同蠡酌。
岂达四海之涯。
取譬管窥。
宁穷七曜之隩。
洎乎皇灵遐畅。
威加铁围之表。
至圣发明。
德被金刚之际。
恒沙国土。
普袭衣冠。
开解脱门。
践真实路。
龙宫梵说之偈。
必萃清台。
猊吼贝叶之文。
咸归册府
洒兹甘露。
普润芽茎。
垂此慧云
遍沾翾走。
岂非归依之胜业。
圣政之灵感者乎。
大菩萨藏经者。
大觉义宗之要旨也。
佛修此道。
以證无生。
菩萨受持。
咸登不退。
六波罗蜜。
关键所资。
四无量心。
根力斯备。
盖彼岸之津涉。
正觉之梯航者焉。
贞观中年
身毒归化。
越热坂而颁朔。
跨悬度以输琛。
文轨既同。
道路无壅。
沙门元奘。
振锡寻真。
出自玉关
长驱柰苑。
至于天竺力士生处。
访获者经。
归而奏上。
降诏翻译。
于是毕功。
余以问安之暇。
澄心妙法之宝。
奉述天旨。
微表赞扬。
式命有司。
缀于终卷。
述圣记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五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
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
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元宗
众经之轨躅也。综括宏远。
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
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
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
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
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
缘无恶而不剪。开法网之纲纪。
宏六度之正教。拯偫有之涂炭。
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
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
历邃古而镇常。赴感应身。
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
转双轮于鹿苑。排空宝盖。
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
与天华而合彩。伏惟皇帝陛下上元资福。
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
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
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及昆虫。
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耨达水。
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
积嵩华之翠岭。窃以法性凝寂。
靡归心而不通。智地元奥。
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
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
同会于海。万区分蓺。
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
比其圣德者哉。元奘法师者。
夙怀聪令。立志夷。
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岩。
栖息三禅。巡游十地。
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
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
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
远涉恒河。终期满字。
频登雪岭。更获半珠。
问道往还。十有七载。
备通释典。利物为心。
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于宏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
传智灯之长燄。皎幽闇而恒明。
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
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
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
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
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
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摄山栖霞寺徵君碑铭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五
朕闻钟山玉阙。
羽驾之所巡游。
昆岳金台。
蜺衣之所翔集。
虽复真宗窅眇。
神理希微。
犹居三界之中。
未出九天之外。
唯有乘如广运。
妙觉圆明。
因无生以济有生。
就无象而成大象。
道隔去来之际。
筌系靡得其端。
理忘动寂之机。
随迎罕窥其奥。
得其门者。
如髻宝之希逢。
臻其极者。
似昙花之难遇。
南齐徵君明僧绍者。
平原人也。
仲雍诞其绵允。
井伯播其灵苗。
芳源肇于孟明
因即以明为姓。
曾祖忱。
著作郎
祖玩。
晋建威将军
凤经流誉。
雅韵隆于八儒。
豹略申威。
香名高于七校。
父略。
宋平原太守中书侍郎
朱明出抚。
扬惠化而傍沾。
紫诰攸司。
罄忠规而奉上。
徵君早植净因。
宿苞种智。
悟真空于绮岁。
法性于青襟。
照与神通。
心将道合。
遗荣轩冕。
少无尘杂之情。
托志林岩。
自叶幽贞之趣。
亭亭秀气。
掩璧月而架丹霄。
皎皎清衿。
漱琼湍而淩碧濑。
即相非相。
指万象为虚空。
无我无人。
等四流于寂灭。
加以学穷儒肆。
该综典坟。
论极元津。
精通老易。
至若鹿野龙宫之秘。
猿江鹤树之文。
莫不递贯清衷。
总持丹府。
班荆坐樾。
独神王于亭皋。
朗啸长吟。
乃情超于宇宙。
蒲轮每至。
攀桂之节逾高。
玉帛屡陈。
枕石之诚弥固。
遂乃缅怀飞遁。
抗迹崂山
托岫疏阶。
凭林结栋。
纫兰制芰。
方轻藻火之衣。
爽籁风松。
自代管弦之响。
横经者四集。
请益者千馀。
高凤愧以韬光。
张超谢其成市。
于时南风不竞
东土搆屯。
人厌豺狼之毒。
家充蛇豕之饵。
盗仍有道。
望境归仁
共结盟誓之言。
不犯徵君之界。
岂非至诚攸感。
木石开心者乎。
及元历告终。
青光启祚。
齐高祖希风伫德。
侧席傍求。
屡下徵书。
确乎不拔。
其后又移居郁洲掩榆山栖云精舍。
情亲鱼鸟。
志狎烟霞。
蜕影樊笼。
萧然独往。
齐建元元年
又下诏徵为散骑侍郎
又不就。
既而济岱沦胥。
公私荡覆。
稽天之浸。
将湮蹈海之居。
燎原之火。
欲烬藏山之璞。
乃鸿鶱凤举。
腾万仞以高翔。
择木选君。
相九土而遥集。
淩江迥憩。
遂届南京
负杖泉邱。
游睨林壑。
历观胜境。
行次摄山
神谷仙岩
特符心赏。
于是披榛薙草。
定迹深栖。
树槿疏池。
有终焉之志。
此山其状如伞。
亦号曰伞山
丹穴红泉。
共星河而竞泻。
珠林镜巘。
与月桂而交辉。
鸟哢岩虚。
猿吟涧静。
松门杳霭。
去来千里之云。
花楥丰茸。
含吐十枝之日。
实息心之胜地。
乃宴坐之名区。
爰集法流。
于焉讲肄。
音容秀澈。
宇量端凝。
投论会奇。
兴言入妙。
若洪钟之虚受。
有击必扬。
似明镜之忘疲。
无来不应。
于时元儒兼阐。
道俗同归。
俱号净名。
以旌至德。
先是山多猛噬。
人罕登临。
升岩有仙谷之危。
越涧等凭河之险。
徵君心不忤物。
总万类以敷仁。
故使物乃革心。
屏三毒而归惠。
兴风敛暴。
遽承探鲠之恩。
游雾含辛。
自埒报珠之感。
于时齐道方修。
寤寐求贤。
永明元年
又徵为国子博士
徵君隐居求志
义越乎由光。
不降凝心。
迹高于
凿坏贞遁。
漱石忘归。
鹤版载临。
豹姿逾远。
有法师僧辩
承风景慕。
翼徒振锡。
翻然戾止。
法师业隆三藏
道迈四依。
戒行坚明。
律轨严净。
欣然一遇。
叶契千龄。
子琴为莫逆之交。
温雪岂容声之友。
因即邻岩搆宇。
别起梵居。
耸峤飞柯。
含风吐雾。
栖霞之寺。
由此创名。
福地裁基。
肇发初心之誓。
法门搆邃。
遽钟后说之辰。
安居顷之。
师迁化。
六年顶拜。
虽开青石之坛。
千日威光。
未建紫金之岳。
徵君积缘登妙。
至感入微。
尝梦法身。
冠于曾巘。
后因垂眺。
屣步林亭
乃有浮磬吟空。
写圆音于帷树。
飞香散迥。
腾宝气于炉峰。
又睹真颜。
于岩之首。
神光骇瞩。
若登灵鹫之山。
妙力难思。
如游瞽龙之邑。
岂止无垢佛国。
独荫珠云。
德王家。
方承珂雪。
是知不行而至。
冥通应感之符。
为法而来。
实昭光启之福。
非夫慧因宿植。
其孰与于此哉。
于是拜受嘉徵。
愿言经始。
将于岩壁。
造大尊仪。
乃眷为山。
未遑初篑。
遽而西州智士。
与晓岳而俱倾。
东国高人。
随夜星而共没。
琼瑶落彩。
峰岫沈晖。
永明二年
奄迁舟壑
第二子临沂公仲璋。
顾慕曾峦。
既崩心于岵望。
徘徊曩构。
更泣血于楹书。
遂琢彼翠屏。
爰开叶座。
舍兹碧题。
式建花宫。
上宪优填之区。
仰镂能仁之像。
校美何充之宅。
遽兴崇德之闱。
逖彼萧宗。
大宏释典。
文惠太子竟陵王
或澄少海之源派。
朝宗于法海。
或茂本枝之颖发。
萌柢于禅枝。
咸舍净财。
光隆慧业。
时有沙门法度
为智殿之栋梁。
即此旧基。
更兴新制。
又造尊像十有馀龛。
及梁运载兴。
锐心回向。
大林精舍。
并事庄严。
临川王载剖竹符。
宣化惟扬之境。
言寻柰苑。
兴想拔茅之义。
天监一十五载造无量寿像一区。
带地连光。
合高五丈。
满月之瑞。
湛珠镜以出云崖。
聚日之辉。
升璧轮而皎烟路。
参差四注。
周以鸟翅之房。
迢遰千寻。
饰以鱼鳞之瓦。
击鸣乾于爽籁。
则步影齐归。
丽停午于高曦。
则息心攸萃。
锦城而特建。
掩银界而孤标。
良由积慧所符。
大士著甚深之业。
用能遥诚克果。
永代增希有之缘。
以旷劫之隆因。
开舍生之至福。
伟哉壮观。
无得而称。
朕肃纂祯图。
丕承宝历。
澄九溟而有截。
宴八表而无为。
紫塞丹岑。
接封畿于上苑。
白门青野。
款琛贽于仙闱。
将使率土苍生。
镇升仁寿之域。
普天黔首。
永蹈淳古之源。
崇庆越于两仪。
景运逾于万劫。
属以冕旒多暇。
物色傍求。
瞻江海而载怀。
咏林泉而兴想。
钦风味道。
恨不同时。
古往今来。
抚运化而虽寂。
德崇业著。
眷神理而犹存。
寤寐遗尘。
有兼前烈。
瞻言胜轨。
叹伫唯深。
今故于彼人。
常满七七。
各兼衣钵钱二百贯。
绢二百匹。
苏参拾斛。
绣像织成像新旧翻译一切经一藏。
并幡华等物。
凭幽寻之曩迹。
光显德门。
托嘉遁之名区。
追崇仁里。
就福宇而延福。
即祥基以缔祥。
冀缘金囿之庭。
近叶珠囊之耀。
所愿通因法岸。
契果禅林。
九鼎与元极同安
七庙与紫微齐固。
总三千之净土。
并沐薰歌。
罄百亿之恒沙。
长为寿算。
铁围之所苞括。
玉烛之所照临。
常餐六气之和。
俱藻一音之听。
夫象以尽意。
意非象而不申。
言以会情。
情非言而不畅。
是以发挥二谛。
宏演四依。
迥托莲花之峰。
遥刻芝英之字。
庶海桑频变。
孤超弇岳之碑。
屡空。
独跨稽岑之篆。
式陈茂实。
乃作铭云。
悠悠法界。
总总含生。
轮回欲海。
起灭身城。
俱安大夜。
共习无明。
爱尘岳聚。
毒树云平(其一)
邈矣遍知。
超然独悟。
遽乘五演。
高被六度。
大空善说。
中天巧谕。
引彼迷途。
归之觉路(其二)
猗欤净行。
育彩昆田。
家承圭组。
代著忠贤。
戒支宿习。
种智斯圆。
栋梁三宝。
薰修四禅(其三)
爰始筮宾。
薜萝攸整。
蹈海沈迹。
栖岩灭影。
天地搆屯。
干戈互警。
北林罔庇。
南辕载骋(其四)
翻飞泽国。
历考山图。
言瞻碧磴。
自韫元珠。
凭峰架室。
枕壑通衢。
鳣庭广跨。
宏敷(其五)
同气相求。
善邻遥托。
道符久敬。
心均常乐
对辟金园。
并疏银阁。
谷停帝马。
峦归梵鹤(其六)
空分瑞塔。
地积香台。
珂月霄映。
珠云旦来。
千光雾起。
七净霞闻。
谷边飞锡。
涧下乘杯(其七)
桂巘参差。
松亭隐霭。
石坛照锦。
瑶泉泻籁。
岫接香垆。
峰承宝盖。
翔凫演法。
毒龙销害(其八)
梵宫既启。
福海长深
噬虺忘穴。
飞鸮革音。
偫生普戴。
奕祀同钦。
不有高节。
宁符宿心(其九)
御扆多闲。
闻风逖想。
茂轨遐劭。
清晖遽往。
伫契业于圆明。
冀崇缘于方广。
镂飞篆于曾岳。
齐胜基于穹壤(其十)
释迦如来成道记672年 初唐 · 王勃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
观夫释迦如来之垂迹也。净法界身。
本无出没。大悲愿力。
示现受生。洎兜率陀天。
为护明菩萨。降迦毗罗国。
号一切义成。金团天子选其家。
净饭王为其父。玉象乘日。
示来于大术胎中。金轮作王。
创诞于无忧村下。八十种随形之妙好。
粲若芬花。三十二大士之相仪。
皎如圆月。四方而各行七步。
九水而共沐一身。现优昙花
狮子吼。言胎分之已尽。
早證常身。为度生以还来。
今垂化迹。于是还羁襁褓。
示貌婴儿。为占相也。
悲怅于阿私陀仙。往郊祀也。
惊起于大自在庙。或为童子。
或学声名。为讲武也。
箭塔箭井犹存。为角力也。
象迹象坑仍在。受欲乐于十岁。
现游观于四门。乐沙门身。
厌老病死。于是作瓶天子。
以警觉彰伎女之丑容。净居天王
以捧持跃车匿而严驾。逾春城于八夜。
栖雪岭于六年。人辞怆恋主之心。
马舐落连珠之泪。挥宝刀而落绀发。
塔起天宫。将衮服以贸皮衣。
形参山鹿。叩林仙之所得。
了世定之非真。食麦食酥。
降苦降乐。且瑶琴奏曲。
必自中而曲成。佛果圆因。
亦假中而果满。由是择其处也过龙窟。
浴其身也入连河。示其食也受难陀之乳糜。
示其座也受吉祥之茅草。以最后之胜体。
诣菩提之道场。圆解脱之深因。
登金刚之宝座。一百四十功德。
不共二乘。八万四千法门。
高超十地。由是魔军威慑于慈力。
愁怖旋归。媚女败毒于定心。
媸羸变质。于是坚牢地神。
踊跃而作證。虚空天子。
展转而报知。类莲花而出水。
赫焕无方。若桂月以悬空。
光明洞彻。经七日受提谓之蜜麨。
警以少小之言。垂一音授贾客之代归。
赐与人天之福。既成佛已。
观所化缘。悲二仙而不遇雷音。
喜五人而堪从法化。然以尘根昧劣。
圣智渊深。顺其法则法不应根。
顺其根则根不达法。莫不为爱河之长溺。
缘痴乐之所盲。苟不利于当闻。
仍假言于入灭。于是忉利帝释。
云驱于三十三天。堪忍界王。
雾拥于一十八梵。头面作礼。
致敬专精。请转法轮。
劝随宜说。如来寻念。
善逝通规。顺古佛之嘉谟。
应偫机之鄙欲。于是十方佛现。
同兴赞美之辞。一法乘分。
共创尘劳之域。由是起道树。
鹿园三月调根。
五人得度。憍陈如悟慈尊之首唱。
创解标名。舍利弗逢马胜以传言。
于途见谛。探菽氏继踵以师事。
率门属以同归。迦叶氏汇迹以降心。
领火徒而回席。莫不甘露洪澍。
摩泥普应。天界人界。
鹦林尸林。或鹭池。
鹫岭。或海殿。
或庵园。或猕猴池。
或火龙窟。或住波罗奈。
或居摩竭提。或依坚固林。
或止音乐树。或海滨楞伽顶。
或山际补陀岩。或迦兰陁竹园。
舍卫国金地。或应念而空现。
或没山而出宫。或说法假于六方。
或化身变为三尺。或掌覆而指变。
或光流而佛来。或一身并普集于众身。
或此界便明于他界。或变净而以净覆秽。
或随俗而即俗明真。若空谷之荅响。
洪钟之待扣矣。其间所说。
阿含四有。般若八空。
密严华严。佛藏地藏。
思益天之请问。楞伽山之语心。
万行首楞严。一乘无量义。
大悲芬陁利。法炬陁罗尼。
无垢称之说经。须达拿之瑞应。
本事本生之别。讽颂重颂之殊。
象马兔之三兽渡河。羊鹿牛之三车出宅。
或谓之有空守中也。或谓之无转照持也。
或谓之顿也渐也。或谓之半也满也。
或无说而常说。或不闻而恒闻。
或保任而可凭。或加被而不忘。
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
三乘同入一佛乘。三性同归一法性
真可谓父母孩孺。导师险夷。
悬日月于幽宵。布舟航于幻海
为云为雨。使枯槁以还滋。
为救为归。指穷途于寿域。
暨乎所作已办。功成不居。
将返本以还源。类薪尽而火灭。
由是指力地。诣金河
光流面门。相惊尘刹。
山摇地动。俱兴苦痛之声。
异类变容。同现奢花之血。
受纯陀之后供。纳毗夜之密言。
唱四德以显三伊。指万有而归一性。
酬多罗迦叶四十二。请问已周。
度须跂陁罗八十一。化缘将毕。
破十仙之横计。使获朝闻。
建四塔之崇规。遐滋末叶。
将欲明有为之有灭。表无相以无生。
上升金刚身。往复虚空界。
日月其犹坠落。萤光如何久留。
诫有常身。使无放逸。
于是还登玉座。首卧鹤林。
遍游三昧之门。将复一真之
逆入顺入。全超半超。
依四禅之等持。湛三点之圆寂
是时也。人天叫躄。
鸟兽哀号。飘风骤云。
山吼波逆。案轮王之古式。
方俟葬仪。命力士以捧持。
竟无能动。由是金棺自举。
绕拘尸之大城。宝炬不然。
驻阇维之盛礼。莫不生怨在于王舍。
创结梦于十号。慈尊大迦叶远下鸡峰。
获瞻礼于千辐轮足毕。以兜罗致氎。
圣火自焚。爇王众旃檀之薪。
注帝释全瓶之水。彼愿力犹在。
悲心尚熏。碎金刚之胜身。
为舍利之遗骨。于是八国严卫。
四岳肃容。各自持于金坛
竞归兴于宝塔。于是若牙若发。
迦叶婆礼于忉利天宫。或炭或灰。
无忧王建于赡部洲界。若乃金言道在。
尘劫法存。象王去而象子随。
一灯灭而一灯续。莫不大迦叶云迎千众。
阿难陀雷吼三轮。商那表定于未来。
鞠多化筹而盈室。始自坏梁之感。
终乎流乳之徵。瓶器异而水必同。
灯点殊而光终一。是以大乘之真空妙有。
文殊弥勒异其宗。小乘而分氎㭊金。
上座大众元其部。或十支宏阐。
或千部郁兴。马鸣龙树继其宗。
无著天亲播其美。或提婆凿眸而作器。
陈那吼石以飞声。或百偈齐祛于外宗
或十师翊赞于遗颂。或闻经而夜升兜率。
或待佛而窟寄修罗。或剑誓首以要期。
或象驮金而请释。或赏能而食邑
或得胜而建幢。或论般若之理也名灯。
或究俱舍之非也名雹。莫不殊途异辙。
终会一源。自有及空。
咸归万液。自商周见虹贯。
炎汉梦金人。教及神州。
声流华夏。勃叨生季世。
获奉真谭。维陆续而以叙金言。
在飘零而不逢玉相。见闻尽尔。
宗致昭然。盖委遗文。
不复备而言也。乃为铭曰。
化起从本源。功成应贤劫。
万行显真宗。三祇积鸿业。
为法出于世。降灵示分胁。
眉横天帝弓。目带青莲叶。
师相垂泪。天神争捧接。
灌顶当在宫。飞轮化弥帖。
宗承天日贵。象贯师子颊。
善教谁与传。抨弹独豪侠。
游观惊老死。逾城弃臣妾。
落发亲宝刀。贸衣遇偫猎。
寄迹狎麋鹿。苦身示羸怯。
食糜人尽知。坐草魔方慑。
洁若莲出水。明逾镜开匣。
山海类高深。云雷等辞捷。
三时教弥阐。万类根自惬。
四问聊欲酬。十仙度相蹑。
补处记慈氏。遗文嘱迦叶。
卧树徒再。香薪已焚氎。
悲心及绵远。舍利光郁烈。
独我生后时。馀渡幸沾涉。
大云寺 初唐 · 贾膺福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九
盖闻在天成象。
悬启运以著明。
在地成形。
奠山□以播气。
百亿日月。
未穷破暗之功。
三千世界
岂究无边之境。
况乎言议所及。
通变之閒哉。
然而往古来今。
前贤后圣。
研几宗于无往。
契化本于宫端
不测称神。
弥纶止于天下。
运成曰道。
为大存乎域中。
名与无名。
未染常乐
色及非色。
俱净皆空。
生生不停。
念念成环。
极数观变。
求而不得。
真为妙觉于□□□则我释尊之教为尽之矣。
察夫大雄利见。
应运挺生。
欲度王宫。
发祥天庙。
首出圣仙之表。
独揽调御之尊。
寿岂难思。
妙色无尽。
四天劫网。
有类浮云。
万梵光明。
犹如聚墨。
降魔佛树。
高转净轮。
不有不无。
因无住而生法。
非相见相。
假相缘以会真。
广度济之门。
宏汲引之路。
世七品(阙八字)为助道之因。
随迎莫辨其去来。
循环不知其终始。
移山纳
变海成稣。
无非诱掖之权。
皆由慈善之力。
广大同于法界。
究竟等于幻空。
所作既辨。
能事斯毕。
(阙十字)银叠珠函。
大作依止。
贯花罗叶。
宣畅元宗
四无量心。
普觉偫有。
波罗密
广⿱(算金)菩提。
德盛者流光。
功宏者施博。
正法逝其已远。
象设由是郁兴。
泡影扬光。
教被龙鬼。
持珠献色。
迹遍天人(阙八字)
金茎□□掩映相望。
玉刹淩虚。
参差接影。
岂惟净居天界。
争开紫绀之园。
娑倡神宫。
共起琉璃之塔而已。
河内大云寺者。
隋文皇帝所置长寿寺也。
三河奥区。
一方都会(阙八字)
平野周畇。
斜乡夏甸。
镇以大行之险。
绕以洪河之流。
极眺闉阇。
百雉霞起。
旷瞻井邑。
万室云平。
俗垕人淳。
既富而教。
乃吉祥之福地。
信招提之净域。
经营之始。
丽及当时。
大业沦(阙十三字)封豕长蛇。
荐食上国。
洪水方割。
劫火洞然。
乃眷福海
剪焉倾覆。
有唐立极。
宏阐胜因。
揆日占星。
增饰崇丽。
自隆周鼎革
品汇光亨。
天瑞地符。
风扬月至。
在璿机而齐七政。
御金轮以正万邦。
□□□□□□千圣菩萨成道。
已居亿劫之前。
如来应身。
俯授一生之记。
大云发其遐庆。
宝雨兆其殊祯。
赤伏祚刘。
得自书生之献。
黄星表魏。
闻诸瞽史之谈。
犹播美于缇缃。
且腾徽于史册(阙十一字)
中兴是改千秋之邑。
梵王胜殿。
崇善法之堂。
矧乎冠绝天人。
度越今昔。
焉可拱嚜灵贶。
抑而不扬。
乃下明制。
顺天休命。
肃昭鸿烈。
用定厥祥。
易长寿之前名。
旌大云之佳(阙十字)丽雕楹镂槛。
迥出氛埃。
深。
隔阂寒暑。
千花绮帐。
金络浮空。
四柱珍台。
珠缨独化。
龙池漱玉。
韵写七言。
乐树吟风。
声谐九奏。
因地精舍。
未或能俦。
尸利空林。
孰云斯拟(阙十一字)
者累世衣冠。
高尚不仕。
行符曾闵。
义烈金石。
往属汉东失御。
巨猾凭陵。
盗蹠暴于泰山
蚩尤盛于中冀。
人怨神怒。
甫钟迁鼎之期。
出子孤。
奄洎□□之酷。
温序之营魂莫返。
千方之□感网宁。
□□□□□□圣道痛三途之长远。
识四苦之轮回。
于是伽落俗尘。
归依妙觉。
仰祈宏誓之佑。
少酬顾复之恩。
于此伽蓝。
聿兴宝阁。
审曲面势。
置臬持绳。
徵玉西昆。
求金南海
刊木少室。
□山林中。
徙石太行
□□□□弄姿鹫岭
角壮天宫。
于时贞观之十八载也。
岛夷拒险。
不率王略。
龙韬授律。
肃将天威。
太白出高。
行师利于中国。
王良策马。
车骑满于辽阳
勒兵待边。
深涉匈奴之地。
饬军成礼。
亲劳细柳之营。
□□□□□垂剑客。
声高六郡。
选尽百金。
将犁秽狛之庭。
途出怀覃之境。
睹斯福会。
以挈檀𨚗。
各分轻出之资。
共彻裹粮之费。
人以心兢。
物以愿盈。
宝货泉流。
净财山积。
寺有神昉法师者。
禅支夙茂。
智鉴□□勤求善巧之方。
志穷轮奂之美。
不远千里。
百舍忘疲。
乃于维扬之郊。
得兹长乐之制。
规摹允备。
绩用丕成。
高阁洞开。
层轩杰竦。
琼阶切汉。
径直天门
珠柱横空。
光侵星殿。
落去日于绮缀。
纳行月于庭除。
□□□□而孙骞。
云爵踶甍而遐翥。
列仙承宇。
整霓裳而欲飞。
天女窥窗。
开玉颜而竞笑。
提洹下集。
即此安居。
迦叶飞来。
兹焉戾止。
加以图真写妙。
刻玉雕檀。
相好圆明。
威神自在。
总持之象。
并绕旃檀。
功德之称。
声闻薝卜。
方诸妙喜。
一切庄严。
辟彼净名。
入未曾有。
至矣哉。
一都之壮观也。
上座元爽寺主什行都维𨚗庆宗及寺内名德等。
慧炬外扬。
明珠内护。
深入法性
妙达真诠。
□求无相之因。
丕□宏通之业。
戒定交养。
空慧两修。
咸以为悠悠俗谛。
皆苦皆空。
扰扰浮生。
无人无我。
致喜园胜殿。
终倾四大之风。
巨海须弥。
毕烬三灾之火。
非夫愿力坚固。
法惟圆常。
孰能迥拔爱欲之流。
超升波若之岸。
是以虔诚偈颂(阙十字)
篆刻。
缅维画石之旨。
尚想刊柱之踪。
尔乃攻玉他山。
式建隆碣。
俾夫披文相质。
恒传法鼓之音。
轮雨风灰。
永值金刚之际。
刺史临川郡王讳嗣宗
刺史河内郡讳懿宗
好贤乐善。
明德茂亲。
资孝为忠。
自家形国。
北门之寄。
朝选尤难。
右戚之英。
帝念斯属。
迭纡绿车之重。
累膺朱襮之荣。
西河吏人。
歌冯君之继踵。
颍川士女。
喜寇公之重逢。
威震百城。
名驰九牧。
政优鲁卫。
道裕閒平。
列郡以为表仪。
京师并蒙其福。
长史河东薛俊。
司马农杨履言。
贵公子孙。
声名籍甚
七业貂珥。
谢其宠光。
十代公卿。
荀汲推其阀阅。
敏以仁廉。
长于理剧。
荆河称仲举之贤。
沇沂颂休徵之美。
我有懿德。
□□伍之。
州县寮寀等。
如圭如璋。
公才公望。
沧溟未运。
散逸翰于池笼。
刀笔薄游。
屈雄才于掾吏
并薰修在念。
喜舍装怀。
恭惟付嘱之慈。
久积住持之想。
承行圣教守护大乘弟子先君敦实。
早膺朝寄。
调露之际。
出牧兹邦。
昔因定省。
屡入官舍。
近从休告。
言践旧游。
盛德不渝。
尚睹坐棠之化。
穷心靡逮。
徒深风树之哀。
眷山川以疚怀。
盼邑里而增欷。
吾昆伯仲。
材标干蛊。
恭承纶涣。
宏道作宰。
下车爰始。
耆幼相欢。
鸣弦在辰。
讴歌属路。
曾未期月。
风化大行。
固惟先德在人。
抑亦析薪克荷。
凡我门生故吏。
邦彦时英。
见托为文。
□当胜事。
虽则不敏。
其可已乎。
乃为铭曰。
太极播气。
流炭甄形。
四缘七识。
万品千名。
有为有漏。
随灭随生。
危同水沫。
幻等乾成(其一)
天中之天。
最尊最胜。
寄迹宏道
随缘示圣。
宝聚凝姿。
慈山表称。
天龙归仰。
人祇协应(其二)
拂衣祗树。
安住三天。
□□□□花叠斯然。
正真寂灭。
象教照宣。
庄严刹士。
宏被大千(其三)
瞻彼淇澳。
时惟胜壤。
营室分躔。
中枢括象。
惟皇乃眷。
净居攸敞。
福宇隆崇。
祥符肸蚃(其四)
隆周建极。
烈惟无竞。
化缉万灵。
德参偫圣。
慈日升东。
□□□庆爰锡嘉名。
光昭宝命(其五)
伟哉妙域。
赫矣奇工。
比崇天庙。
掩丽龙宫。
珍台戒迥。
玉宇临空。
网缀交露。
铎韵和风(其六)
肃肃应真。
诜诜开士。
捐生为法。
济物成已。
大地登果。
弥天擅美。
胜境永传。
妙因靡巳(其七)
懿兹邦牧。
维周之藩。
持宽济猛。
以临烦。
仁风依扇。
膏泽随轩
凝怀至觉。
寂想祇园(其八)
郡邑英僚。
宏才广度。
州闾俊逸。
居贞履素。
愿力成就。
偕修坚固。
咸罄身心。
永代宏护(其九)
勒名贞石。
宣功赞扬。
道契方广。
业茂圆常。
资陵为谷。
变海成
金刚际断。
盛烈无忘(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