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显德道宫石记显德中世宗尝营一道宫于皇城之西,工人发得石一片,上有字云云。后题道士守真记,帝读之叹异。) 唐 · 不详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瑞云灵迹镇梁东,他日多应与古同。
岁月迁移人事改,再来闲处又兴功。
周世宗第一表 南唐 · 南唐嗣主李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臣闻舍短从长。
乃推通理。
以小事大。
著在格言。
实徵自古之来。
即有为臣之礼。
既逢昭代。
幸履良途。
伏惟皇帝陛下体上圣之姿。
膺下武之运。
协一千而命世。
继八百以卜年。
化被区中。
恩加海外。
虎步则时钦英主。
龙飞则图应真人。
臣僻在一方。
谬承馀业。
比徇军民之欲。
乃居后辟之崇。
虽仰慕华风。
而莫通上国。
伏自初劳将帅
远涉封疆。
叙寸诚则去使甚艰。
于閒路则单函两献。
载惟素愿。
方俟睿慈。
遽审大驾天临。
六师雷动。
猥以遐陬之俗。
亲为跋履之行。
循省伏深。
兢畏无所。
岂因薄质。
有累蒸人。
伏惟皇帝陛下义在宁民。
心惟庇物。
臣倘或不思信顺。
何以上协宽仁。
今则仰望高明。
俯存亿兆。
虔将下国。
永附天朝。
巳命边城。
各令固守。
见于诸路。
皆俾戢军。
仰期宸旨才颁。
当发专人布告。
伏冀诏虎贲而归国。
巡雉堞以兵。
万乘千官。
免驱驰于原隰。
地征土贡。
常奔走于岁时。
质在神明。
誓于天地。
庶使阖境咸宁之德。
大君有光被之功。
凡在照临。
孰不归慕。
谨令翰林学士户部侍郎臣钟谟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臣李德明奉表以闻。
仍进金器一千两。
银器五千两。
锦绮绫罗二千匹。
及御衣犀带茶茗药物等。
又进犒军牛五百头。
二千石
周世宗第二表 南唐 · 南唐嗣主李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伏自上将远临。六师寻至。
始贡书于閒道。旋奉表于行宫。
虔仰天光。实祈睿旨。
伏闻朝阳委照。爝火收光。
春雷发音。蛰户知令。
惟变通之有在。则去就以斯存。
所以徘徊下风。瞻望时雨。
载倾捧日。辄叙攀鳞。
伏惟皇帝陛下受命上元。门阶中立。
仗武功而戡乱略。敷文德以化远人。
故得九鼎庆基。复昌于宝位。
十年嘉运。允正于璿衡。
实帝道之昭融。知真人之有立。
臣幸因顺动。敢慕文明。
特遣翰林学士尚书户部侍郎臣钟谟尚书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臣李德明同奉表章。且申献贽。
请从臣事。仍备岁输。
冀阖境之咸宁。识人君之广覆。
不遥日下。恭达御前。
既推向化之诚。更露繇衷之愿。
臣伏念天祐之后。率土分摧。
或跨据江山。或革迁朝代。
皆为司牧。各拯黎元。
臣繇是克嗣先基。获安江表。
诚以瞻乌未定。附凤何从。
今则青云之候明悬。白水之符斯应。
仰祈声教。俯被遐方。
岂可远动和銮。上劳薄伐。
有拒怀来之德。非诚信顺之心。
臣自遣钟谟李德明入奏天朝。具陈恳款。
便于水陆。皆戢兵师。
方冀宽仁。下安亿兆。
旋进历阳之旌旆。又屯隋苑之车徒。
缘臣既写倾依。悉曾止约。
令罢警严之备。不为捍御之谋。
其或皇帝陛下未息雷霆。靡矜葵藿。
人当积惧。众必贪生。
若接前锋。偶成小竞。
在其非敌。固亦可知。
但以无所为图。出于不获。
必于军庶。重见伤残。
岂唯渎大君亭育之慈。抑乃增下臣咎衅之责。
进退维谷。夙夜靡遑。
臣复思东则会稽。南惟湘楚。
尽承正朔。俾主封疆。
自皇帝陛下允属天飞。方知海纳。
虽无外之化。徒仰祝于皇风。
而事大之仪。阙卑通于疆吏。
惟凭元造。猥念后期。
方今八表未同。一戎兹始。
倘或首于下国。许作外臣。
则柔远之风。其谁不服。
无战之胜。自古独高。
臣幸与黎人。共依圣政。
蚩蚩之俗。期息于江淮
荡荡之风。广流于华裔。
永将菲薄。长奉钦明。
白日誓心。皇天可质。
虔输肺腑。上祈冕旒。
仰俟圣言。以听朝命。
今遣守司空孙晟礼部尚书臣王崇质部署宣给军士物。上进金一千两。
银十万两。罗绮二千匹。
周世宗 后蜀 · 孟昶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九
七月一日
大蜀皇帝谨致书于大周皇帝阁下。
窃念自承先训。
恭守旧邦。
匪敢荒宁。
于兹二纪。
顷者晋朝覆灭。
何建来归。
不因背水之战争。
遂有仇池之土地。
洎审晋君归北。
中国且空。
暂兴敝邑之师。
更复成都之境。
前时秦成阶凤。
实为下国之边陲。
其后汉主径自并汾。
来都汴浚。
闻征车之未息。
寻神器之有归。
伏审贵朝先皇帝应天顺人。
继统即位。
奉玉帛而未克。
承弓剑之空遗。
但伤嘉运之难谐。
适叹新欢之且隔。
以至前载。
忽劳睿德。
远举全师。
土疆寻隶于大朝。
将卒亦拘于贵国。
幸蒙皇帝惠其首领
颁以衣裘。
偏裨尽补其职员。
士伍遍加于粮赐。
则在彼无殊于在此。
都宁比于雄都。
方怀全活之恩。
非有放还之望。
今则指挥使萧知远冯从谠等。
押领将士子弟。
共计八百九十三人。
已到当国。
具审皇帝迥开仁悯。
深念支离。
厚给衣装。
兼加巾屦。
给沿程之驿料。
散逐分之缗钱。
仍以官僚之迥还。
安知所报。
此则皇帝念疆埸则已经几代。
举干戈则不在盛朝。
特轸优容。
曲全情好。
永怀厚义。
常贮微衷。
载念前在凤州
支敌虎旅。
偶于行阵。
曾有拘擒。
排阵使胡立已下。
寻在诸州安排。
及令军幕收管。
自来各支廪食。
并给衣装。
却缘比者不测宸襟。
未敢放还乡国。
今既先蒙开释。
已认冲融。
归朝虽愧于后时。
报德未稽于此日。
其胡立已下。
今各给鞍马衣装钱帛等。
专差御衣库使李彦昭部领。
送至贵境。
望垂宣旨收管。
矧以昶昔在龆龀。
即离并都。
亦承皇帝凤起晋阳
龙兴汾水
合叙乡关之分。
以陈玉帛之欢。
傥蒙惠以嘉音。
即伫专驰信使。
谨因胡立行次。
聊陈感谢。
词莫披述。
伏惟仁明洞鉴垂念不宣。
周世宗 五代 · 钟谟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三年耀武群雄服,一日回銮万国春。
南北通欢永无事,谢恩归去老陪臣。
周世宗 五代至宋初 · 留从效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一
臣闻日月贞明。
万方咸照。
帝王英睿。
无所不通。
窃以闽岭五州。
古来一镇。
僻陋虽居于遐服。
梯航长奉于上京
寻因王氏末年。
建城失守。
干戈扰攘。
民庶苍黄。
臣此际收聚馀兵。
保全两郡。
北连瓯越。
南接番禺
况属贡路未通。
所以亲邻是附。
今则伏遇皇帝陛下道侔诸圣。
运应千年。
布文德于中原。
武王之丕业。
意昨上遵天意。
聊议南征。
矧以金陵已归皇化
莫不华夷宾服。
文轨混同
然臣尝览此书。
略知往昔。
窃见孙权鼎分列国。
地有三吴。
及于季年。
臣于大晋。
诸道各仍于旧贯。
随方率贡于中朝。
惟彼前规。
无殊此日。
臣生居海峤。
实慕华风。
辄倾葵藿之心。
恭向照临之德。
仍进獬豸通犀带一条。
白龙脑香十斤。
世宗皇帝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七、全宋文卷三七、《徐公文集》卷八、《全唐文》卷八八七
稽古灵命,造图伊始,圣人既生,万物咸理,玄功格而高谢,令问垂而不已。
通玉帛于无外,执豆笾而萃止。
盖百代之不易,言皇猷之至美。
恭惟盛德,乃圣乃神。
爰初缵服,旧邦惟新。
瞻顾函夏,实始经纶。
三驱示礼,四载弥勤。
济之以武,守之以文。
降鉴回虑,全国庇民。
既戢兵而禁暴,咸服义以归仁。
功成理定,返朴还淳。
群贤在位,百度惟贞。
方将致宣王之薄伐,焚老上之龙庭,还师衽席,检玉云亭
何祝寿之无感,忽缀衣之在辰!
呜呼哀哉!
神祔轩丘,化流南国,率感义以孺慕,共衔哀而腷臆。
日月以之匿曜,烟云为之改色。
痛辑瑞之长违,恨攀髯而不得。
呜呼哀哉!
永惟下国,获嗣馀基,奉天光而不早,顺文告以何迟?
仰霆电之震以警其失,赖阳春之泽以赦其迷。
既宾礼之加厚,亦恩情之过私。
大信有千龄之固,承欢无再稔之期。
览讣书而恸绝,捧遗赐以涟而。
呜呼哀哉!
集同轨于七月,遏八音于四海,乔山之冠剑长掩,灞涘之川原不改。
敢荐忠信,敬陈脯醢。
庶有感而必通,愿降神而如在。
招谕淮南敕榜开宝七年)。(《全唐文》作柴荣文)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五、全宋文卷七、《宋大诏令集》卷二二六
淮南管内州、县、军、镇官吏军人百姓等:朕自续承基构,统御寰瀛。
方当恭己临朝,诞修文德;
岂欲兴兵动众,专耀武功?
顾兹昏乱之邦,须举吊伐之义。
蠢尔淮甸,敢拒大邦。
因唐室之陵迟,接黄寇之丧乱,飞扬跋扈,垂六十年。
盗据一方,僭称伪号。
倖数朝之多事,与北敌以交通,厚启戎心,诱为边患。
晋汉之代,寰海未宁,而乃招纳叛亡,朋助凶慝。
李金全之据安陆李守贞之叛河中,大起师徒,来为应援,攻侵高密,杀掠吏民。
迫夺闽越之封疆,涂炭湘潭之士庶。
以至我朝启运,东鲁不庭,发兵而应接慕容,观衅而凭陵徐部。
沭阳之役,曲直可知,尚示包荒,犹稽问罪。
迩后维扬一境,连岁阻饥,我国家念彼灾荒,大许籴易;
前后擒获将士,皆遣放还;
自来禁戢边兵,不令侵挠。
我无所负,彼实多奸。
勾诱契丹,至今未已;
结连并寇,与我为雠。
罪恶难名,人神共愤。
今则推轮命将,鸣鼓出师。
徵浙右之楼船,下朗陵之戈甲,东西合势,水陆齐攻。
吴孙皓之计穷,自当归命;
陈叔宝之数尽,何处偷生?
淮南将士、军人、百姓等,久隔朝廷,莫闻声教,虽从伪俗,应乐华风,必须善择安危,早图去就。
如能投戈献款,举郡来降,具牛酒以犒师,纳圭符而请命,重服玉帛,岂吝旌酬,土地山河,诚无爱惜。
刑赏之令,信若丹青,茍或执迷,宁免后悔!
王师所至,军令甚明,不犯秋毫,有同时雨。
百姓父老,各务安居,剽掳焚烧,必令禁止。
自兹两地,永为一家,凡尔蒸黎,各体诚意。
每遇郊祀录周世宗从孙一人诏天圣七年十一月 北宋 · 宋仁宗
 出处:全宋文卷九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
自今每遇南郊大礼,录周世宗从孙一人班行。
周世宗家人传论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杨龟山先生集》卷九、《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九
予读《周世宗家人传》,至守礼杀人,世宗不问,史氏以为知权。
予窃思之,以谓父子者一人之私恩,法者天下之公义,二者相为轻重,不可偏举也。
故恩胜义,则诎法以伸恩;
义胜恩,则掩恩以从法;
恩义轻重不足以相胜,则两尽其道而已。
舜为天子,瞽瞍杀人,皋陶执之而不释。
为舜者岂不能赦其父哉,盖杀人而释之则废法,诛其父则伤恩。
其意若曰,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法,人子亦不可一日而亡其父,民则不患乎无君也。
故宁与其执之,以正天下之公义;
窃负而逃,以伸己之私恩。
此舜所以两全其道也。
方守礼杀人,有司不能执之,而徒以闻,故世宗得而不问也。
有如皋陶者执之而不释,则虽不问,得乎哉!
世宗取天下于百战之馀,未易以舜之事望之者。
然则宜奈何?
亦寘诸法而已矣。
法有八议,而贵居一焉,为天子父可谓贵矣,此礼律之通议也。
一寘诸法而两不伤焉,何为不可哉!
蒲中杂咏 北阁南衙寺前有周太祖剑甲陵,破李守正时,世宗驻军于此,故谓之南衙北阁 宋 · 赵鼎
七言绝句 押东韵
一时相见万夫雄,蔓草荒陵剑甲空。
争战百年无处问,高城弦管正春风。
周世宗斩樊爱能何徽故事 南宋 · 洪适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四○、《盘洲文集》卷六四
《五代史》:周世宗刘崇晋阳,樊爱能、何徽引兵先遁,帝欲诛之,犹豫未决。
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侍侧,帝访之。
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
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
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馀人,悉斩之。
帝以何徽先守晋州有功,欲免其死,既而以法不可废,遂并诛之。
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
臣闻天壤之间,虫鱼微物尚犹贪生而畏死,况赳赳之士而欲使其冒白刃不避者,以有赏罚驱诱之尔。
然熊罴之士,带甲成林,赏不信,罚不必,皆不足为用。
五代之君惟周世宗为英武,南征北讨,无不如志者,能执劝勤之柄也。
盖无功而赏谓之滥恩,有罪不诛谓之佚罚。
有赏而无罚则是姑息之政,不足以激励士卒。
惟明主知其然,故以爵禄结其心,以刑戮鞭其后,使其闻将军之令而凛如秋霜,有进死无退生。
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以征则克矣。
又况为大将者,爵位已崇,珍宝已积,妓妾音乐已盛,名园甲第已侈,爱其身不啻千金之子。
国家但易于行赏而恕于行罚,使之无所忌惮,则其下虽勇如贲、获,驭之非其人,亦不能成功。
樊、何皆一时贵将,何徽又有旧勋,而不免其死,世宗贤矣哉。
周世宗斩败将樊爱能等故事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八
周世宗亲征刘旻,战于高平
兵始交,樊爱能、何徽退走,世宗躬督战士,士皆奋命争先,遂败。
世宗休军潞州,大宴将士,斩败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馀人,军威大振。
臣闻人君不难于用兵而难于御将,其要无他,赏罚而已。
方其摧锋陷阵,奋不顾身,必谨录之,所以为劝也。
及乎巽懦退缩,偷生自营,则诛之殛之,在所不赦。
诚如是则人人自励,安得不致死于敌哉?
周世宗当五季之末,干戈日寻,国威不振,高平之役,一日而诛败将七十人,上下慑服,至于奋命戮力,莫敢内顾。
遂能变弱为强,因败为功,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甸,复三关,雄武之声耸动夷夏。
向使世宗优游少断,循姑息苟且之政,二将奔命,不能明正典刑,方且覆亡之不暇,欲其征伐之克,纪纲之行,难矣哉!
夫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故雨露以润之,雪霜以肃之,二者相须,以成岁功。
人君持赏罚之柄,亦犹是矣。
臣谓驾御将帅,彊兵克敌,大要无出于此。
周世宗家人传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九○、《浪语集》卷二七
欧阳公论柴守礼事,儗之咎繇为士,瞽瞍杀人,舜窃其父而逃。
孟氏假设之言,所以通权变者。
其论咎繇之法,至于天子窃父,隘矣。
周世宗为柴氏子,盖出于流传。
以元舅而不忍臣之,纵其杀人之罪,传疑虽过,或几乎信矣。
舜于瞽瞍,曲尽事亲之道,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斋栗而朝,瞽亦为之允若。
益之赞禹,叹其至諴感神,杀人远矣。
乡使世宗守礼以不朝,内尽宫中之敬,大宗私义,可无偏废,于时置之西京,弃之于阿父者,杀人细耳,又有加于杀人之罪,其将何以处之?
世宗之欲处当其宜,大臣辅之无术,因陷而入于罪,臣不能无憾于世宗,职其明锐出于天姿,终以无学为累。
周世宗1159年3月 南宋 · 王质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一一、《雪山集》卷四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石晋元年高祖始割全燕以赂契丹,而十八州之民遂为其所有。
全燕号为天下之形势,而民物富庶,土田衍沃,水草丰美,皆足以为天下之冠,契丹资之益以盛强。
开运之末契丹拥全燕之势而窥中原,震荡飘忽,如风雨之至,而中原坐以覆没。
汉高祖周太祖虽创业之君,而彷徨倥偬,自卫之不暇,而何敢觊觎于其间?
世宗不血刃而取三关,此岂可以不喜;
而中遂班师,毁已成之功,而十四州之地垂得而复失,此又岂可以不惜也?
盖尝深维其故,则以为世宗智深而为谋审,未尝不叹息世宗之善用兵,知所以胜,知所以败,何者?
用兵之患,莫大于腹背之受敌。
昔者夫差谋中原而越入刘备袁术吕布下邳,腹背受敌,智者不能为之谋矣。
曹操不顾袁术之袭许而征刘备刘裕不顾卢循之犯建业而伐关中,虽仅保不败,而国势岌岌,几至于不可复返。
今夫契丹之于太原,与国也;
太原之于周,仇雠也。
盖自太祖袭刘氏之孤而夺其国,以残其宗,此固太原切骨铭心而不忘者也。
高平之战,虽足以挫太原之锋,而忻口之败,反所以张契丹之势。
当是之时,契丹之形益强而太原之怨益深,有益强之形而扼之于前,有益深之怨而邀之于后,世宗安得安枕而卧也?
以史考之,四月壬辰乾宁军辛丑益津关,则相距十日也。
癸卯瓦桥关,则相距三日也。
五月乙巳瀛州,则又相距三日也。
不两旬而克三关,驰骋暴露于盛夏苦热之地,周之师亦少惫矣。
契丹养其锋以待之于前,太原蓄其锐以伺之于后,如是而能不败者,太公、穰苴之所难也。
嗟夫!
天下之事固自有先后缓急之序。
世宗之策,莫若先有事于太原,遣一将提五万师当忻口之冲而断契丹之援,诸将数万人略汾、潞,下慈、隰,而蹙河东之势,而后徐以重兵捣太原
既得太原,而幽、蓟之地可以次第而经略矣。
岂以世宗而不察此也,以万乘之重而顿于二国之间,契丹不拒,太原不救,以待我之敝而乘之。
使世宗狃胜而不知返,呜呼,可忧也哉!
孟蜀王周世宗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五五、《攻愧集》卷七二
余家藏此书,既以《五代史》證其事,兹阅张次功所编《蜀梼杌》,载此尤详,因具书于后。
广政十七年周世宗即位改元显德
周师至仇池,攻秦州韩继勋。
凤翔王万迪请益师,昶遣雄武监军使季札率师赴之。
季札怯懦不进,乘驲而还。
成都震恐,昶怒,斩于市。
十八年五月李廷圭高彦俦、吕彦珂总众以御周师。
九月,战于唐仓,监军王峦被杀。
我师败绩,廷圭退保青泥。
闰月,周师克秦、阶、成等州,雄武节度韩保正弃城遁。
十一月,又克凤州,执节度使王环监军赵崇溥
二十年六月周世宗归我秦、凤之俘。
昶遣使致书谢,称大蜀皇帝,世宗不答。
昶曰:「朕郊祀天地,称天子时,尔方鼠窃作贼,何得相薄耶」?
二十一年,荆南遣使来致书,言周世宗已定淮南,请通职贡,昶不许。
郭荣乞赐镌黜状嘉定中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三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五
臣照对湖南飞虎一军自淳熙间帅臣辛弃疾奏请创置,垂四十年,非特弹压蛮猺,亦足备御边境,北敌颇知畏惮,号「虎儿军」。
开禧用兵,盖尝调发。
缘统御无术,分隶失宜,兵将素不相谙,枉致剉衄,人皆惜之。
今盗贼平定,正赖主兵官洁己奉公,抚摩教阅,振刷士气,苟任非其人,专事贪刻,利害非轻,关系帅阃,臣安敢避仇怨,不为陛下陈之?
臣伏见武翼郎、飞虎军统制郭荣贪鄙庸缪,全无知识。
昨因峒寇窃发,鄂州部领大军五百人前来防托。
拥兵养寇,初乏战勇,夤缘奏功,进官三等,就升统率,赏之可谓厚矣。
盍思奋励,上报国恩。
自领军职以来,一意掊敛,丰殖囊橐,巧事苞苴,侵盗官钱,虐用士卒。
未易缕数,姑摭其害军政者言之。
隶籍鄂渚,因遂家焉。
比岁遗漏,延烧私室及房廊之属,辄支破军中钱物,以脩寨屋为名,买山斫木,结缚箄筏,顺流而下,役军匠修治熟材,制造窗隔,动使不时装发,至于烧造石灰木炭,亦载往鄂渚,皆付亲戚严三官人者变卖,乘时射利,厥直倍增,掩为己有。
其军兵般运往来之费,则责其自备。
至于本军打造衣甲器械,自臣到任,节次支拨钱会二千馀贯所创置十不二三,多因向来讨捕关出器甲,已行销破,既撤戍缴纳,不曾收附,桩留军中,初间补缉呈点,稍似从实,已而用吏胥之计,移旧换新,工料卤莽,妄作支破钱数转多,悉赢落以为利。
至为军典持历告论减剋铁炭物料,案牍具存,其贪黩猥屑,尤可骇者。
如差出戍兵,责令回易深入二广,收买箭簳、牛皮、军须等物,每遇江鄂荆襄戎司差人计置,或托其收买,即增抬高价,取利归己。
此何异市井贩夫?
管军所为乎?
其更戍将佐回司,必抑令以回易息钱买纳银两,尽入私帑,稍不满意,生事捃拾,或遭毒手。
将佐阙额,保明升差,不较劳能,止以贿赂多寡为可否。
本军有营田庄,有房债,有租地钱,有营运钱,本以备器械,脩营寨,充激赏,悉肆侵渔,所馀无几。
士卒不堪劳役,重以刻削贪困,多有逸而为盗。
潭州尝捕获强劫,乃本军刘胜为首。
当厅引问,声言统制掊刻,军人不容存活。
又贻怨于军中者,本军旧有漏泽园一所,士卒葬埋之地。
遽垦辟,创立亭馆,种植花木,以备游乐,及布种豆,谋取微利。
挥锄之际,白骨纷如,过者伤心,不恤也。
古之良将,师入敌境犹不伐墓,夷父兄之坟垄,使其子弟见之,谁独无是心乎?
稍有识知,宁忍为此?
臣自去冬已见物论腾沸,屡行告戒,仍出榜禁戢。
荣怀不自安,尝欲陈乞离军差遣
臣冀其犹有悛心,或图后效,迟迟累月,见其循习故态,溪壑无厌,不复自新之意,不容但已。
矧方敌人内讧,所宜练习军伍,警戒不虞。
如荣之贪狠刻薄,素失士心,平居暇日已怀怨愤,脱有征调,孰肯用命?
若不亟行斥逐,必致误事无疑。
是敢烦渎天听。
傥以其山前讨捕曾宣微劳,与免根究,亦乞睿断,将特赐镌黜,少惩贪刻。
别选公廉材武之将,表率士伍,修明军政,俾还旧观,以为一旦缓急之备。
不胜幸甚!
周世宗斩樊爱能何徽故事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平斋集》卷二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五
周世宗主刘崇高平之南,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
帝欲诛爱能等以肃军政,犹豫未决。
张永德曰:「爱能等望敌先奔,死未塞责。
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
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
即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馀人,悉斩之。
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臣闻军国之纲纪,莫大于赏罚。
有赏而无罚,则惠亵而威不振,白刃在前,谁肯委命?
此军法所以不立也。
近年以来,偾军之将未尝有显罚,间镌其阶,随即牵复,曾无损于毫毛,故皆以弃甲曳兵,避死趍生为得计。
朝廷姑息将帅将帅姑息士卒,未战即溃,既溃即招,望风兽奔,恬不为怪。
于是兵律坏,国势微矣。
英主欲大有为,宜以世宗高平之事为法。
下蔡县周世宗驻跸之所) 元末明初 · 汪广洋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传闻下蔡新邑,曾是当年古寿州
群岭坡陀围楚野,十城环璅控淮流。
风云散尽豪华歇,狐兔来游草木稠。
落日临高倍惆怅,八公山远暮生愁。
寒食日。侍经筵(是日。讲通鉴周世宗纪及晋书山涛传。退食宾厅。且饮宣酝。) 明 · 金宗直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佔毕斋集卷之二十
亟侍横经讲,端逢熟食辰。
英明柴帝最,恬退巨源频。
殿阁廉纤雨,乾坤浩荡春。
陈谟愧前哲,稽首但倾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