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河阳王序徽猷阁待制任诏宣和二年十月三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二五(第四册第三七四五页)
中大夫右文殿脩撰、知河阳王序职事修举,治郡有方,除徽猷阁待制,令再任。
赵不愚等转官制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七、《掖垣类稿》卷二
原标:四川宣抚制置两司保奏,官属赵不愚王序辰、吴授、朱良弼王昭辰、张洵等,往来计议边事、应办钱粮、拨遣军器有劳,并与转官。
敕具官某等;
朕知蜀将之贤可倚,兵之强可用,蜀塞之险可恃,而念蜀民之犹困也,西顾常闵闵焉。
通侯诸校能为吾却敌安边,既论功行赏矣,士大夫参幕画,料丁壮,督馈饟,吾岂忘之哉?
其各进文阶,以应本约。
尚思协赞尔长,外禦内抚,使全蜀无虞,三秦可定,则予一人以怿。
可。
奉新县到任谢吴帅启1170年4月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九五、《诚斋集》卷五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
伏以地尊洪府,见于三王序赋之文;
邑有新吴,尚存二苏眠食之迹。
夫何儒缓,亦畀男邦。
延见遗老之初,无以藉手;
言大帅之意,教以爱民。
靡不欢忻,至于呼舞。
伏念某才不逮志,学无近功。
以虚名自误其半生,困穷坐此;
知治道不在于高论,习气柰何!
今之士皆以济世而自期,及乎上使之为邑而不敢,小犹如许,大亦可知。
非逢天下之通才,孰起书生之废疾?
不图末路,乃始得师。
训之以无政则无财,本乎孟氏之旨;
启之以不威则不惠,契乎孔明之言。
坐令狐疑,涣若冰释。
兹盖伏遇某官心潜百圣之妙,才得四科之全。
言皆可行,耻为画地之饼;
上方夙寤,急此济川之舟。
不应一路之民,久借二天之庇。
自惟幸会,得在走趋。
某敢不佩金玉之音,忧民社之寄。
才疏意广,纵不能了官事于笑谈;
政拙心劳,犹足以报知己之恩遇。
讲筵礼序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一三、《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一五、《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卷五六、《永乐大典》卷一○四五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
臣闻君以礼为重,礼以分为重,分以名为重,名以器为重。
古之有天下者,不患分不定,不患名不正,不患器不守,而常患不能隆礼而已矣。
苟能隆礼,则分也名也器也皆得其当,而天下可运诸掌;
苟不隆礼,则分也名也器也皆失其当,而天下乱矣。
何谓礼?
曰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而民实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采。
淫则昏乱,民失其性。
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扰、五特、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奏五声,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内外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姻以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耀杀戮,为温慈惠和使民感激以效天之生殖长育。
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乃能协于天地之经纬,是以长久。
赵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
晏子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是不亦君以礼为重乎?
何谓分?
君臣上下、君子小人、中国夷狄是也。
南蒯枚筮,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
子服惠伯谓上美为元,下美则,言上下之不可乱。
赵简子史墨季氏出君之罪,史墨对以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言《乾》为天子,《震》为诸侯而在《乾》上,君臣易位,大乱之道也。
司马光说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
程颐《易传》说《坤》六五,臣居君位之象。
此皆严君臣上下之分也。
在《易》,一阳之长虽甚微,而圣人善之,故一君子用而天下皆相贺;
一阴之生虽甚微,而圣人畏之,故一小人用而天下皆相吊。
此皆严君子小人之分也。
《易》以自我致戎为戒,而以三年克鬼方为惫,言夷狄当外而不内。
贾谊以中国为首,夷狄为足,而以首反居下、足顾居上为乱亡之基。
此皆严中国夷狄之分也。
是不亦礼以分为重乎?
何谓名?
爵号是也。
名近虚,于教为重,利近实,于数为轻,则名所以弼教也。
名位不愆,为民所信,则名所以出信也。
名以弼教,则教非名不立;
名以出信,则信非名不行。
是不亦分以名为重乎?
何谓器?
车服是也。
器以藏礼,则器者礼之所寓。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斯夺之,则器者君子之所乘。
仲叔于奚请繁缨以朝,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而莫之或罪也」。
史墨曰:「是以为君谨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是不亦名以器为重乎?
谨按《礼经》篇目凡四十有九,大抵不出此三者而已。
如天子七庙,诸侯五;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山川之在境者;
天子犆礿、祫禘、祫尝、祫烝,诸侯礿则不禘,禘则不尝,尝则不烝,烝则不礿;
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少牢;
天子杀则蔽太绥,诸侯杀则蔽小绥;
天子之田象日月,诸侯法雷,天子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大夫之田视伯子男之类。
此君臣上下之分也。
如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之类,此君子小人之分也。
如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流,此中国夷狄之分也。
如次国之大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之类,此名之别也。
如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
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之类,此器之别也。
分也、名也、器也,国之大体也。
臣故曰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仰惟陛下钦明文思,浚哲文明,同乎尧舜,固非謏闻浅学所能窥测。
至于修五礼以觐诸侯,典三礼以咨四岳,亦骎骎乎唐虞之盛矣。
然犹锐意稽古礼文之事,特降一札,俾愚臣耑讲《戴礼》一经,岂徒欲玩夫三千三百之繁文,伸其佔毕而已哉?
于《曲礼》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之义,于《檀弓》见事君有犯无隐之义,于《王制》见天子斋戒受谏之义,于《月令》见百工咸理、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之义,于《文王世子》见三公不必备、维其人之义,于《礼运》见禹、汤、文、武、成王、周公谨礼之义,于《礼器》见忠信可以学礼之义,于《郊特牲》见天子贵诚之义,于《内则》见道合则服从、不合则去之义,于《玉藻》见天子󲦤挺方正于天下之义,于《明堂位》见夷狄外而不内之义,于《大传》见举贤使能之义,于《少仪》见人臣有谏无讪之义,于《学记》见三王四代惟其师之义,于《乐记》见为君谨其好恶之义,于《经解》见发号出令而民说之义,于《哀公问》见君为正则百姓从令之义,于《仲尼燕居》见力礼乐而天下太平之义,于《孔子閒居》见王者奉三无私以劳天下之义,于《坊记》见礼以坊德之义,于《中庸》见至诚配天之义,于《表记》见大舜中心安仁之义,于《缁衣》见恶恶好贤之义,于《深衣》见规矩准绳之义,于《投壶》见揖逊之义,于《儒行》见崇儒重道之义,于《大学》见王道易易之义,于《射仪》见择士与祭之义,于《燕礼》见君臣上下之义,于《聘义》见君臣相与之义,于冠、婚、丧、祭之篇见养生送死追远之义。
然则圣学高妙,诚非管窥蠡测所能彷佛其万一,夫岂涓涘能有益于崇深乎!
而陛下亲屈至尊,孳孳听纳,移日不厌,真得尧舜三王之用心。
臣昨蒙赐对便殿,臣时论及武夫悍将宜令知礼,以革暴习。
侧闻玉音有及于「惟可以已之」之语,臣退而书之。
窃谓晏婴虽以此言告齐景,而齐景终不能行。
陛下不惟闻而乐之,又能举以为训,一言可以兴邦,陛下有焉。
臣愚愿力行其说,辨其分,谨其名,守其器,勿轻以假人,则社稷之福也。
孔子曰:「名器,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
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
仰渎宸聪,臣无任陨越之至。
乞戒在位扬职奉法劄子 宋 · 李光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七、《庄简集》卷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八
臣尝谓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
先王因制天下,使尊尊相高,贵贵相承,名以命之,器以别之。
四方仰视朝廷之尊,群后翊戴人主之势,故能消患折冲,奸人无窥觊之意。
汉高祖马上得天下,韩、彭辈论功议赏,至拔剑击柱,渐不可制。
叔孙通制礼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敬,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陛下践阼之初,敌人侵侮,国势抢攘,执政大臣议事喧鬨于上,士民伏阙诟詈于下。
士大夫一旦习为苟简,三省六曹、百司庶府官吏因循不复治事。
伏望陛下俯从群臣之请,申敕有司,择日御殿,款谒宗庙,然后诰诫列位,各扬乃职,有不奉法者,御史台阁门觉察以闻。
庶几隆主势而正朝纲,实天下幸甚。
取进止。
校定楚词序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六、《东观馀论》卷下、《皇朝文鉴》卷九二、《文章辨体汇选》卷二九四
《汉书·朱买臣传》云:严助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
王褒传》云:宣帝武帝故事,徵能为楚词者九江被公等。
楚词虽肇于楚,而其目盖始于汉世。
然屈、宋之文,与后世依放者,通有此目。
而陈说之以为惟屈原所著则谓之《离骚》,后人效而继之则曰楚词,非也。
自汉以还,文师词宗慕其轨躅,摛华竞秀,而识其体要者亦寡。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
若些、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
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
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
兰、茝、荃、药,蕙、若、蘋、蘅者,楚物也。
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
自汉以还,去古未远,犹有先贤风槩。
而近世文士,但赋其体、韵其语,言杂燕粤,事兼夷夏,而亦谓之楚词,失其指矣。
此书既古,简册迭传,亥豕帝虎,舛午甚多。
近世晁监美叔独好此书,乃以春明宋氏、赵郡苏氏本参校失得。
子伯以、叔予又以广平宋氏及唐本与《太史公记》诸书是正。
而某亦以先唐旧本及西都留监博士杨建勋及洛下诸人所藏,及武林吴郡椠本雠校,始得完善,文有殊同者皆两出之。
案此书旧十有六篇,并王逸九思》为十七,而某所见旧本乃有扬雄《反骚》一篇,在《九叹》之后(此文亦见本传。),与《九思》共十有八篇。
王逸诸序并载于书末,犹《古文尚书》、汉本《法言》及《史记·自序》、《汉书·叙传》之体,骈列于卷尾,不冠于篇首也,今放此录之。
太史屈原列传》、班固离骚传序论次灵均之事为详,故编于王序右方。
陈说之本以刘协《辨骚》在序之前,论世不伦,故绪而正之。
而《天问》之章词严义密,最为难诵柳柳州于千祀后独能作《天对》以应之,深宏杰异,析理精博,而近世文家亦难遽晓,故分章辨事,以其所对别附于问,庶几揽者莹然,知子厚之文不茍为艰深也。
自《屈原传》而下至陈说之,又附以今,别为一卷,附十通之末,而目以《翼骚》云。
至于屈原行之忠狷,文之正变,事之当否,昔贤之所详,仆可得而略之也。
政和初元七月初吉武阳黄某长睿
杜子美诗笔次序辨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六○、《东观馀论》卷上、《永乐大典》卷九○五
董君新序称为《淑妃皇父碑》在开元二十三年,最少作也。
予案是年才二十四岁,宜为少作,然案碑文,妃卒、葬皆在二十年,然此碑乃其子婿郑潜耀令作,未必在是年。
碑末云:「郑庄宾客,游窦主之园林。
以白头之嵇、阮,岂独步于崔、蔡?
野老何知,斯文见托」。
若其葬年所作,岂得序称「白头嵇、阮」与「野老何知」哉?
又其铭曰:「日居月诸,丘垄荆杞。
列树拱矣,丰碑缺然」。
则其立碑盖在葬后六年,非年二十四、当开元二十三年皇父葬时所作也。
盖董君不考立碑年,但考其葬年,故误尔。
董君新序称:永泰元年严武移山南,崔旰乱,避秦川,定后还成都,即浮江东,欲适吴楚。
案武卒于成都,故有《哭严仆射》诗,则未尝移镇山南也。
又有《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当在未再尹成都之前,非崔旰乱之后。
此二事舛讹。
又至鄜迎家,后收京,扈从还长安
董于归鄜,便言移华州,漏还京一节。
王原叔集杜诗,古诗与章梓州诗及游惠义寺等,皆初尹之前,律诗则在初尹之后,二者必有一误。
王序归朝廷,浮游左蜀,往来非一,则律诗所是也,古诗《田父美严中丞》一篇次序误矣。
原叔以召补京兆功曹不赴,欲如荆楚,在严公初尹前,非是。
盖律诗《寄巴州》,注云时功曹,在东川,在初尹之后,故误也。
政和四年八月十六日,观杜集二,因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