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法帖刊误序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六、《宝刻丛编》卷一、《书学会编》卷三、《古今法书苑》卷七三
淳化中内府既博访古遗迹,时翰林侍书王著受诏绪正诸帖。
虽号工草隶,然初不深书学,又昧古今,故秘阁法帖十卷中瑶珉杂糅,论次乖󸈠,世多耳观,遂久莫辨。
故礼部郎米芾元章笔翰妙荐绅间,在淮南幕府日,尝跋卷尾作数百语,颇有条流。
但概举其目,疏略甚多,故诸部中或伪迹甚而不觉者,若李怀琳所作卫夫人书、逸少《阔别稍久帖》之类;
有虽审其伪而讥评未当者,若知伯英、大令诸草帖为唐人书,而不知乃书晋人帖语之类;
有讥评虽当,主名昭然而不能辨者,若以田畴字为非李斯书,而不知乃李阳冰明州碑》中字之类;
有误其主名者,若以晋人章草《诸葛亮传》中语,遂以为亮书之类是也。
其馀舛午尚多。
书家责能书者备,故仆于元章慨然。
古语有之:「善书不鉴,善鉴不书」。
仆自幼观古帖至多,虽豪墨积习未至,而心悟神解,时有所得,故作《法帖刊误》。
凡论真伪,皆有据依,使钟、王复生,不易此评矣。
元章今已物故,恨不示之,后有高识,赏予知言。
大观戊子岁六月七日西都府院东斋序。
按:《东观馀论》卷上。又见《法帖刊误》单行本卷首。
秘阁第三卷法帖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此卷伪帖过半,自庾翼后一帖(首云「已向季春」。)等十七家,皆一手书,而韵俗笔弱,滥厕诸名迹间
始予观之,但知其伪,而未审其所从来。
及备员秘馆,因汇次秘阁图籍,见一书函中尽此一手帖,每卷题云「仿书第若干」,此卷伪帖及他卷所有伪帖者皆在焉,其馀法帖中不载者尚多。
并以澄心堂纸写,盖南唐人聊尔取古人词语自书之尔,文真而字非,故斯人者自目为「仿书」,盖但录其词而已,非临摹也。
国初论次法帖时,如王著辈不悟其非,故但采其名杂载真帖间,可胜叹哉!
今列此卷内一手伪帖于左:
庾翼后一帖。
沈嘉
杜预后一帖(亲故)王循
刘超
司马攸
刘瑰
刘穆之
王劭
纪瞻
王廞
张翼
陆云
山涛
卞壸/右十五家并庾翼、杜后一帖皆一手伪书。
庾亮
庾翼前一帖。
杜预前一帖。
谢璠伯
王徽之
凝之
操之。
涣之
索靖
王坦之
谢庄
王邃
王恬
王昙首
孔琳之
王僧虔/右十四家并庾翼、杜前一帖皆真帖,其馀尽一手伪书。
跋十七帖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佩文斋书画谱》卷七一
王逸少《十七帖》,乃先唐石刻本。
今世间有二,其一于卷尾有「敕」字及褚遂良解如意校定者,人家或得之;
其一即此本也。
洛阳李邯郸家所蓄旧本颇与此相近。
其馀世传别本,盖南唐后主煜唐贺知章临写本,勒石寘澄心堂者,而本朝侍书王著又将勒石,势殊疏拙。
又有一版本,亦似南唐刻者,第叙次颠舛,文为《十七帖》,而误目为《十八帖》,摹刻亦瘦弱失真。
独「敕」字本及此卷本乃先唐所刻,右军笔法具存,世殊难得,诚可喜也。
张彦远《法书要录》与予所《法帖刊误》论此帖本末颇完,今并列于左方云。
政和二年五月初吉黄某书。
《十七帖》长丈有二尺,贞观中内本也。
凡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逸少草书中烜赫名帖也。
文皇帝购二王书,大王草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迹,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两字印印之,褚河南监装。
率多紫檀轴首白檀身,紫罗褾,织成带。
开元皇帝又以「开元」两字印印之,跋尾列当时大臣名。
此帖号《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字,故以名。
凡二王书,后人亦有取帖中一句语稍异者标为帖名,大约多取卷首及帖首三两字也。
右见张彦远《法书要录》。
记与刘无言论书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六○、《东观馀论》卷上
刘宪御史焘无言来,予与论书,刘因言:「政和初人于陕西发地,得木竹简一瓮,皆汉世讨羌戎驰檄文书,若今吏案行遣,皆章草书。
然断续不缀属,惟邓骘永初二年六月一篇成文尔。
今宗室仲忽及梁师成家尚多,得之石本,乃就简上摹得者」。
予因言:「见汉魏间人章表,亦多用章草书,今犹有存者,如司马孚、孙皓表奏,世或传之。
疑所谓章草,上章用之,不因汉章帝好之,因谓之章草也。
盖此虽草书,而有波磔,若正书之有分隶,既不颠放易晓,又可赴急,宜汉人以作檄书也」。
刘言:「《续帖》中李怀琳书《绝交书》多有古字,若等字,疑有所受,非怀琳自能作也」。
:「张彦远言:『昔嵇叔夜自书《绝交书》数纸,人以右军数帖来易,惜不与之』。
叔夜书唐世尚有之。
怀琳尝见之,故放焉,决非自能作也。
怀琳尝伪作卫夫人及七贤帖,不逮此远矣。
窦暨云:『乃有怀琳,厥迹疏壮,假他人之姓字,作自己之形状』。
则知《绝交书》诚有所放也。
其卷尾云『右军』,盖误」。
云:「今世有萧子云章草书《出师颂》,甚古雅,与子云他书全不类,疑亦放汉人书也。
东汉人喜作分隶与章草,它书传世者鲜矣」。
:「《淳化法帖》中有南唐人一手伪帖颇多,如伪作山涛、崔子玉、谢发、卞壸,皆是一手写古人帖语耳。
第三卷最多,今秘阁有数匣尚存,皆澄心堂纸书,分明题曰『仿书』,不作传摹与真迹。
而当时侍书王著编汇,殊不晓,特取名以入录,故与真迹混淆;
却多有好帖不入,殊可惜也。
予《法帖正误》中论之甚详」。
刘言:「邓简书『永初二年六月丁未朔二十日丙寅』,而东汉是年七月复有丙寅,恐史误也。
简书当时文字,又有月朔不应差云」。
又云:「欧阳询举世呼为率更,传亦书其终于率更,而有八分书一碑,乃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史未尝书也」。
予云:「此例甚多。
如唐史《王方庆传》云,自褒至方庆五世封石泉,而今《宝章集》中方庆官云琅邪县开国子,则是方庆尝封琅邪,后徙石泉也,亦史误云。
至于世之称谓则不常,如杨凝式太子太傅,而今人但呼为杨少师之类」。
刘云:「杨书『赛过珊瑚树』一帖,乃在洛中一僧房中于书㨭上写之,即俗所谓书襻者」。
:「洛阳文潞公家有杨书诗帖十一纸,字与《珊瑚帖》相类,今洛亦有石本,而不能尽载也。
杨多书僧壁,而传于楮素者甚少,今壁书亦自少。
洛阳惟有广爱寺西禅院两壁、胜果院一壁、天宫寺一壁而已。
因甲子岁大水,损失者多矣」。
刘言:「瀛州有《邢峦碑》,甚完。
金陵唐高正臣书本,埋没圃中,其父宜翁令人发出立之,今易致。
其字画殊有虞、褚法也」。
:「《续帖》中『春朝微雨』一帖乃陆柬之书」。
:「法帖中有柬之一帖,乃晋人语,恐柬之临学者」。
予又:「裴行俭以书知名,而世人罕传之。
尝见一帖,写兵法,字甚怪放,恐非真也」。
刘云:「尝见行俭所书《千字》亦工」。
:「《宝章集》题者小字乃钟绍京书」。
:「绍京碑今有存者,盖师薛稷也」。
予又:「焦山《鹤铭》俗传王逸少书,非也。
一小书中载陶隐居书,此或近之。
然此山有唐王瓒一诗刻,字画全类此铭,不知即书,抑学铭中字而书此诗也」。
刘曰:「尝亲至彼观,疑即书也。
下有『皇山樵人逸少书』,非王逸少也,盖唐有此人亦号逸少耳」。
:「作钟鼎须用竹笔书乃佳」。
:「不然。
今钟鼎字若《季㜏鼎》、《伯戋盦》,字皆两头纤纤,若使竹笔,何能如此」?
刘又:「顷谒苏子容,未出间,见传唐人一书,中云文皇令群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
后人遂以草名为花押韦陟五朵云是也。
此书偶忘其名。
朝士施结者,喜收古今人押字,不远千里求之,所藏甚多,类而成书矣。
尝欲为作序,偶忘此事所出,遂不用」。
:「魏晋以来法书,至梁御府藏之,皆是朱异、唐怀充、沈炽文、姚怀珍等题名于首尾纸缝间,故或谓之押缝,或谓之押尾,祇是谓书名耳
后人花押乃以草书记其自书,故谓之押字,或草字,盖沿习此耳。
唐人及国初前辈与人书牍,或只用押字,与名用之无,上表章亦或尔。
近世遂施押字于移檄,或不书己名字,而别作形模,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