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庐山承天归宗禅寺重修寺记嘉祐八年十月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武溪集》卷七 创作地点:广东省广州市
佛氏之权大矣,三乘十二分之教,虽所说不同,同归于化人为善,人天龙鬼无不归仰。
故一一城邑、一一聚落、一一川原、一一岩岫,未尝无刹也。
俗无华裔,土无沃塉,十室之居,万里之远,钟梵之声相闻,世人不厌其多。
夫惟群动外诱,则其智昏;
一念内息,则其心寂。
习浮图者,定慧发光,以戒为本,故居城廓之愦吏,不若山林之闲旷也。
天下溪山之秀,江国为最;
塔庙之严,庐阜为胜。
近不接于尘坌,远弗托于岩崄,晓参夕问,无非佛事。
归宗田焉,本晋右将军王逸少之宅也,坛宇虽改,墨池犹存。
天竺耶舍尊者,振锡来居,遂作布金之所。
江左六代至于隋、唐,总以律仪,莫穷谱系。
贞元中江州刺史李勃智常禅师为云霞之交,兼师友之契,爰开法席,革以禅规。
常禅师马祖之嗣,风韵殊特。
初,有日者言师相有异表,闻之曰:「吾学佛者,异欲何求」?
遂以沙眯其目,辄有流星之应。
时人因其睑赤,呼为赤眼道人。
四方来学,不下千众,自是灯灯相继,于今二十三世矣。
皇朝景德三年,以诞圣节名承天赐为寺额,仍冠归宗之号。
丛林之盛,少能比拟;
栋干之隆,几及千间。
皇祐初,出饎之灾,郁为煨烬,长老慧南既痛己身逢此坏相,又思成性庄严,当由我兴,于是精勤再造,同于经始。
未终厥志,奄先归寂
圆禅师自宝,昔尝众请在十八世矣,诸方道目推为禅伯,第以云居,久隳纲领,徙猊座而振之。
及是缁黄共议,还师故处。
人之求旧,群情胥悦,智者献谋,匠者献艺,富者献财,壮者献力。
土毛所入,日用所资,众竭其诚,簪毫无隐。
远者伐山,近者陶土,而绀宇巍然;
巧思铺金,寓形设色,而宝像俨然。
惜其能事未终,倏亦避去;
道宜绍之,亦才数稔。
长老慧通嗣总清众,极力兴修,凡陂而未平,基而未构,器之未具,像之未完,月缀岁葺,工无暂舍,期于大备,又加饬焉。
素不至朴,严不及丽。
香火所虔,宾主所止,经行作务,群居独息,各为区域,莫非僧仪。
愚尝谓臣庶之家,虽五世相韩,七貂仕,子孙能保故居者鲜矣!
至于禅宗佛宇,或时迁代易,而钟呗巾盖不绝者,何哉?
选于众,择其能而授之,乃克起弊补废,而永厥世也。
必因夫大患难、大灾害然后见哲匠之才谋、菩提之愿力,古今已然之势也。
故十三年之间,继择开士而见寺制周焉。
监寺思,师之门人也,遣价驰书数千里,丐词为记,不获让而志之。
嘉祐八年十月日记。
熙宁题名熙宁六年十二月 北宋 · 李宗仪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九、同治《广东通志》卷二○七
熙宁六年腊后二日提点刑□南康李宗仪按部来游,时招邑东李勃李岩兄弟同观祖师石床及陆羽题名。
邑簿道卿从行。
占城真腊合击交趾熙宁九年二月戊子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六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三
占城、真腊久为交趾寇扰。
今王师伐罪,可乘机会协力荡除,事平之日,当优赐爵命酬赏
乃闻彼国户口多为交趾所俘,已委招讨司检括遣还,惟占城旧王势难复归本国,当召令赴阙,抚以厚恩。
仍遣容州节度推官李勃三班奉职罗昌皓赍敕书赐二国药物、器币。
连州云洞题记元丰元年七月 北宋 · 郑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七、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
元丰元年戊午秋七月辛丑太守杜公捍观稼西郊,因招番禺李勃曲江刘经臣游大云洞石室。
遂作乐,宴于览翠亭
凡二十刻,乃泛舟南下,终饮于栖岩院。
幕下郑觏辅行谨勒诸岩壁,以纪其盛云耳。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各地七二四六。
元宾 宋 · 释克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二
佛祖大因缘,非名字语言,知见解路,作聪明,起思惟所了。
要忘怀忘缘,外空诸相,内脱识情,退守清虚安闲,澄彻洞然,超诸方便,直透本来妙心。
亘古亘今,湛然不动,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永无渗漏。
谛当之地,一得永得,无有变异,乃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然此如上所说,尚是理论,以言遣言,以理会理,令人渐有趣向。
从前为入理蹊径,拖泥涉水,廉纤之论,及至真实提掇,何有如是周遮?
是故灵山拈花,迦叶乃笑,是中岂可容毫发说底道理!
要须透顶透底,尽大千刹海,一举便透,悉知落处,方谙悉从上来所行正令。
德山棒,临济喝,岂小儿戏耶?
若具本分作家手段,不须一劄。
所以庞老问石头、马祖:「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
石头掩其口,而马师道:「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你道」。
岂二端耶?
鞠其至趣,同是入泥入水,安可高下浅深之?
到个里,直须知有。
既知有,更须转去始得。
切忌守死语,堕窠窟。
才有一毫芒能所作用,玄妙理性,见刺刺人,卒未拨剔得下,作么生透脱死生,證安乐无为,不动境界去?
古人重履践一门,得坐披衣,向后自看是也。
切须管带使得力乃善。
古贤达具大根器,能自證明,又能力行之,唤做作二夫。
长时只觑自己,起心动念,才有毫发,即及令净尽,终不用作一种事业,资谈柄,期胜于人。
而伏人长知见,能作胜,图声名实头,只为死生大事,百劫千生,不昧不陷坠。
古来大有不惜眉毛,为人指出处。
云门觌体全真,临际坐断报化佛头。
德山无事于心,于心无事,则虚而灵,寂而照。
岩头只闲闲地,一切时中,无欲无依,自然超诸三昧,赵州道:「我见百千个汉子,只是觅佛底中间觅个无心道人难得」。
但熟味其言,休心履践,它时异日逢境遇缘,乃得力也。
要当慎护,勿令渗漏,乃秘诀也。
裴相国黄檗,言下有契證,更为发挥传心秘要,再三叮咛,无限量慈悲。
于迪襄阳参紫玉,一唤便回头,重为指黑风飘船,见堕罗刹国,方得涣然。
自古士流肯重此事,废寝忘餐,直下见谛者不胜数,皆由当人根力智见高明爽快,然后能访寻决择。
今既与古为俦,尤宜力行不退,图深證深入,勿只尚口头语言,必使心心不触物,头头无处所始得。
此道贵单提独證,与祖佛向上机契合,高出心源,如击石火闪电光,不容拟议寻伺,直下便透,不落意根情想。
以至说理说性,于机境语句中,作窠窟,立解会,递互传持说。
唯心融地水火风,以虚空为量,唤作透根尘下事。
只成理论,不出教家三乘五性,权立阶梯,返成钝置,当须了取。
未有佛祖已前个片田地,从甚处来?
才有纤毫有所得,乃是相似般若,应深辨别,勿堕尘机。
腊月三十日,理地不明,断割不去,那时慞惶缪乱,悔不可及也。
五祖老师常示学徒,须参临命终时禅,此非小事。
设使聪明辩慧,八达七通,纤洪理论,丝来线去,不出识学诠文,正是打骨董,究竟无截断处。
所以从上古德大有道宗师,与利根上智奇特之士,如陆亘大夫、王敬常侍裴相国、甘贽道人、陈操尚书、崔群李翱杜鸿渐、庞老、李勃于頔,本朝杨内翰大年李驸马诸人,莫不探赜体究,八面玲珑,有脚蹋实地处,而能作人所难作,行人所难行,为内外护,于大法海中,津济帐样,不虚出南阎浮提一遭。
古人既尔,今岂只守寻常,不以自己死生大事及洪持道妙为至要。
故令诸尘缘境牵惹缠缚,名言句数笼罗,无出格之作向上眼目大解脱机为可惜。
大丈夫汉已能打破面皮参请,应须通身是眼,照破幻缘,金刚宝剑截断爱网。
虽在士流,现宰官身,笔头上好作方便,指挥处好行,使一切闻见皆知因果,俱识起倒,便是与古为俦也。
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
咄!
不可只管落草,开眼作梦也,须向顶𩕳上施展始得。
按:《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下始。
蒲君锡提举(卤)参老师悟道唱和四首 其四 宋 · 饶节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一部
老胡入草太无穷,直指仙人那一通。
今日大颠吏部,他年李勃嗣归宗。
华夷元共一轮月,今古曾无两样风。
从此牧牛真石巩,肯令信脚犯苗中。
定州州学私试策问 其三 北宋 · 赵鼎臣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八一、《竹隐集》卷一二
问:以才而任官,以官而举职。
官之能否,治忽系焉;
职之修废,利害形焉。
此校比之政,先王所为至严而不敢慢也。
国家席重熙,承累洽,枢机周密,宪章完具。
守令著考课之式,庶官立荐举之制,内执法御史,外分部于监司,其为纲目详矣。
天子垂心百度,锐于图治。
政之未备,法之弗完者,革而新之,有不待旦。
吾侪虽贱且远,盍亦相与诵所闻,以切磋当世之务乎?
盖《虞书》考绩,制以三载;
周官黜陟,举于时巡。
太宰三岁之所计,小宰六计之所兼,其法不独为方国设也。
汉、唐而下卑矣。
虽然,其所以治者,盖亦各有意焉。
则夫刺史六条之所察,光禄四行之所第,考功善最之所书,与夫京房刘绍之所建明,杜恕、元凯之所论议,其立言行事,得无有可施于今日者欤?
李勃为郎,自宰相而下皆书其考,盖有意于举其职矣,而识者乃不与之,何耶?
愿与诸君稽虞、周,览汉、唐,折中于诸子之说,取其可者而存之,以俟有司之择,毋忽。
陈大谏 宋 · 杨椿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二、《启隽类函》卷七九、《八代四六全书》卷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九
伏审光膺制检,首陟谏垣
争臣者七人,方资表率;
举明主于三代,益赖箴规。
冕旒处心,簪绂增气。
窃以重华协帝,必兼求之忠;
众美效君,孰不推王魏之直。
方圣治内修而总揽,宜忠言入告以弥缝。
孰长熙朝供奉之班,必得昭代豪杰之士。
恭惟大谏气严而中裕,体粹而外冲,奥学根圣人之经,周才济当世之务。
尽言无隐,正色不阿。
果践禁联,愈隆宸简。
魏徵之奏,剀切而当帝心;
李勃之言,优游而中时病。
岂但嘉于讽议,将有取于弼谐。
某滥处郎闱,猥通朝籍,喜承登侍从之列,益告远猷;
窃幸陪宾客之趋,敢承善颂。
令州县验实皇族自金国脱身南归者奏绍兴三年正月 南宋 · 石邦哲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二
近伪徐王李勃、伪帝姬阿易之来,遣使迓之,络绎于道,有以见陛下之亲睦。
既察其诈,遂正典刑,又有以见陛下之明断。
臣恐汉光武之诛王郎,虽或者疑其为成帝之遗体,而犹诛之,盖恶人之惑众而伪者莫辨也。
唐代宗之访母后,尝曰宁受百欺,冀得一真,盖惧人之避罪而真者莫至也。
李勃、阿易之事既已镂板,播告四方,尚恐皇族有自金国脱身南归,宜令州县验实,许以推赏,不得隐匿,庶茂本支。
藏庵后记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三、《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一
竹溪为其所亲方君记所谓藏庵者,其义高矣美矣,君复求予一转语。
余曰:《系辞》曰「退藏于密」,《记》曰「恶其著也」,盖能密而后能藏,不密则著矣。
自古贤达之士,如许由以让天下著,叩马之谏著,严光客星著,以《诗》著,梁鸿以《五噫之歌》著,殷、谢以盛名著,阳城以卓行著,李勃以索价著。
是十数公者,其始岂不欲藏,而不知其所以藏之道,其迹遂著于世而不可掩。
故当时之人有牵牛而去不饮其溪流者,有欲兵之者,有遣吏呼召之者,有遭髡钳者,有为时君所罪者,有见嘲以小草者,有被废为民者,有著论移书讥玩之者,取名几何,受侮不少矣。
盖挠败吾之藏,声闻也;
挑抉吾之藏,言语文字也。
君终身肥遁,绝去声闻,潜心妙道,扫空言语文字,夫如是,则几于密而知所以藏之矣。
君矍然曰:子言太高,请卑之。
余曰:隐形,小术也,然学之不进,或露其衣带,或为人所溺。
七尺之躯大于带,一毫之挫辱于溺。
惟齐、鲁两生,杏坛渔父,野王二老桃源避秦之人,皆以藏于密而免。
君其深藏元身,亦深藏吾记,毋为外人所窥。
君名袤,余兄都官之倩。
玉台杨敷 明 · 陈献章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五部
笑倚长松咏晚台,三三两两(一作五五)共无怀。
人间紫府千回梦,我共黄云一路来(一作莫言紫府无人到,都和青春作伴来。)
鹿洞当年寻(一作烟霞归)李勃鹅湖今日想东莱
将军夜半还能饮,欲引东溟入酒杯。
按:陈永滔整理
栖贤桥(在庐州山) 明 · 王渐逵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三部
爱尔栖贤地,虹桥驾碧漪。
洞传唐李勃,碑刻宋淳熙
落日闲丹壑,长风怯葛衣。
欲穷庐阜顶,五老会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