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如石投水赋(以圣奖忠直从谏如流为韵) 唐 · 卢肇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八
石比臣心。水犹君德。
诚见投而不阻。如从谏而无极。
盖所以作仁圣。思正直。
清逾万顷。能容落落之姿。
操或一拳。以造沉沉之色。
惟我圣后。启乎宸聪。
每以淡然之德。能取确尔之功。
言乎水也。逾汉祖之虚受。
称乎石也。遇留侯之尽忠。
是以王事竭诚。偫臣报政。
具怀凿凿之美。允纳洋洋之圣。
君心润下。已覃滂沛之恩。
臣志补天。愿表坚贞之性。
故得朝廷肃穆。上下交庆。
伊傅以输忠。配唐虞而比盛者也。
当其欲进嘉谋。心怀隐忧。
思衮职而有补。随谏鼓以来投。
于是咸趋丹陛。若蹈洪流。
且推诚而上达。亦虚心而下求。
既乃契皇情。承天奖。
介然允臻乎浃洽。涣若尽纳其忠谠。
一言初进。开龙颜而似激圆波。
万国皆闻。入宸心而若流清响。
乃知窥日月之光。有亏必谏。
震雷霆之怒。有谏必从。
虽磊落以难进。乃广大而见容。
既无悔以无尤。子产徒言于狎水。
那将恐而将惧。韩非奚患于撄龙。
且夫琼瑶为报而匪珍。夜光处暗而多患。
未若我喻水于盛德。比投于纳谏。
允当上善之求。勿谓下流之讪。
遂用握金镜。临玉除。
忠言得进以无隐。圣虑每徵于往初。
如是则祥符出。惠泽舒。
将无事而无谏。见寰瀛之晏如。
泉州到任谢表 南宋 · 郑丙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八三、《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五、《宋四六选》卷八
置散投閒,将遂归田之计;
摄官承乏,遽叨乘障之行。
恩重丘山,惴如渊谷。
中谢。)伏念臣禀资愚下,从宦拙疏。
扈从罔功,误玷承明之直;
守藩亡状,自干齐斧之诛。
仰赖恩私,曲从宽贷,畀之祠馆,终厥天年。
取禾三百廛,方切素餐之愧;
起家二千石,敢图非分之荣!
矧是清源号为天府
青衫筮仕,昔依俭幕之莲;
白首重来,堪叹辽城之鹤。
井邑如旧,耋艾半存。
在古人以为身府俱荣,何今日乃至公私交急。
戍役供亿,帑藏一空;
夷獠错居,奸伪百出。
割股啖口至愈困,其将若何?
剖斗折衡民不争,莫之能及。
非禀承于圣化,曷布宣于藩条。
兹盖伏遇皇帝陛下自诚而明,惟睿作圣,不泄迩而忘远,在知人而安民。
深轸此邦,久阙正守,送往迎来,虑伤公赋,匿瑕藏疾,就遣孤臣,无待训词,俾趋职守。
臣敢不饮冰闻命,叱驭戒涂?
廉范襦裤之谣,式勤今日;
子产田畴之咏,或听舆人。
政论 其四 东汉 · 崔寔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六
夫人之情,莫不乐富贵荣华,美服而饰,铿锵眩耀,芬芳嘉味者也。
昼则思之,夜则梦焉。
唯斯之务,无须臾不存于心,犹急水之归下,下川之赴睿。
不厚为之制度,则皆侯服王食,僭至尊,逾天制矣。
是故先王之御世也,必明法度以闭民欲,崇堤防以御水害。
法度替而民散乱,堤防堕而水泛溢。
顷者法度颇不稽古,而旧号网漏蚕舟,故庸夫设藻棁之饰,匹竖享方丈之馔,下僭其上,尊卑无别。
如使鸡鹜蛇颈龟身,五色纷丽,亦可贵于凤乎(「如使」下十八字,从《御览》九百十九补)
不而莫救,法堕而不恒,斯盖有识之士所为于邑而增叹者也。
律令别有舆服制度,然断之不自其源,禁之之不密,而欲绝之为实(有脱误),璘玑(《御览》七百作「珠玑」)玩饰匿于怀袖,文绣弊于帘帏也(「而欲」下二十一字,从《北堂书钞》未改本百三十二、《御览》七百补)
今使列肆卖侈功,商贾鬻僭服,百工作淫器,民见可欲,不能不买,贾人之列,户蹈僭侈矣。
故王政一倾,普天率土,莫不奢僭者,非家至人告,乃时势驱之使然。
此则天下之患一也。
且世奢服僭,则无用之器贵,本务之业贱矣。
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意林》作「利厚」),故农夫辍耒而雕镂,工女投杼而刺绣(本作「刺文」,从《意林》改)
躬耕者少,末作者众,生土虽皆垦乂,而地功不致,苟无力穑,焉得有年?
财郁蓄而不尽出,百姓穷匮而为奸寇,是以仓廪空而囹圉实,一谷不登,则饥馁流死。
上下俱匮,无以相济。
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
此最国家之毒忧,可为热心者也。
斯则天下之患二也。
法度既堕,舆服无限,婢妾皆戴瑱揥之饰,而被织文之衣,乃送终之家,亦大无法度(「大」字从《御览》五百五十五补),至用輀梓黄肠,多苦恼宝货,飨牛作介,高坟大寝,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而俗人多之,咸曰健子。
天下跂慕,耻不相逮。
念亲将终,无以奉遣,乃约其供养,豫修亡殁之备(有脱文)
老亲之饥寒,以事淫法(疑作「汰」)之华称,竭家尽业,甘心而不恨。
穷厄既迫,起为盗贼(「起」本作「迫」,从《御览》五百五十五改),拘执陷罪,为世大戮。
痛乎,此(「此」本作「化」,从《御览》改)俗之刑陷愚民也。
且橘柚之贡(《艺文类聚》八十六,《御览》九百六十六作「之实」,九百七十三作「之贡」),尧、舜所不常御(本作「尝御」,从《类聚》八十六、《御览》九百七十三改),山龙华虫,帝王不以为亵服。
今之臣妾,皆余黄甘而厌文绣者,盖以万数矣。
其余称此,不可胜记。
古者墓而不坟,文、武之兆,与平地齐。
今豪民之坟,已千坊矣。
欲民不匮,诚亦难矣。
是以天戚戚,人汲汲,外溺奢风,内忧穷竭,故在位者则犯王法以聚敛,愚民则冒罪戮以为健,俗之坏败,乃至于斯。
此天下之患三也。
一患之弊,继荒顿之绪,而徒欲修旧修故,而无匡改,虽唐、虞复存,无益于治乱也。
昔圣王远虑深思,患民情之难防,忧奢淫之害政,乃塞其源以绝其末,深其刑而重其罚。
夫善堙川者必杜其源,善防奸者必绝其萌。
子产相郑,殊尊卑,异章服,而国用治。
岂大汉之明主,曾不如小藩之陪臣?
在修之与不耳(《群书治要》)
政论 其八 东汉 · 崔寔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六
昔圣王之治天下,咸建诸侯以临其民。
国有常君,君有定臣,上下相安,政如一家。
秦兼天下,罢侯置县,于是君臣始有不亲之舋矣。
我文、景患其如此;
故令长视事至十余年,居位或长子孙,永久则相习,上下无所窜情,加以心坚意专,安官乐职,图累久长,而无苟且之政,吏民供奉(《北堂书钞》未改本七十八作「养」),亦竭忠(《北堂书钞》作「诚」)尽节而无壹切之计,故能君臣和睦,百姓康乐
苟有康乐之心充于中,则和气应于外,是以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自顷以来,政教稍改,重刑阙于大臣,而密网刻于下职,鼎辅不思在宽之德,牧牧守守逐之,各竞摘微短,吹毛求疵,重案深诋,以中伤贞良。
长吏或实清廉,心平行洁,内省不疚,不肯媚灶,曲礼不行于所属,私敬无废于府(有脱误)
州郡侧目,以为负折,乃选巧文猾吏,向壁作条,诬覆阖门,摄捕妻子,人情耻令妻子就逮,则不迫自去。
且人主莫不欲豹、产之臣,然西门豹治邺一年,民欲杀之;
子产相郑,初亦见诅,三载之后,德化乃洽。
长吏下车百日,无他异观,则州郡睥睨,待以恶意,满岁寂漠,便见驱逐。
正使豹、产复在,方见怨谊,应时奔驰,何缘得成易歌之勋,垂不朽之名者哉!
冯唐文帝之不能用李牧矣。
近汉世所谓良吏,黄侯、召父之治郡,视事皆且十年,然后功业乃著。
且以仲尼之圣,由曰「三年有成」,况凡庸之士,而责以造次之效哉。
故夫卒成之政,必有横暴酷烈之失。
而世俗归称,谓之辨治,故绌已复进,弃已复用,横迁超取,不由次第。
是以残猛之人,遂奋其毒,仁贤之士,劫俗为虐,本操虽异,驱出一揆。
故朝廷不获温良之用,兆民不蒙宽惠之德,则百姓之命委于酷更之手,嗷嗷之怨,咎归于上。
夫民善之则畜,恶之则仇,仇满天下,可不惧哉!
是以有国有家者,甚畏其民。
既畏其怨,又畏其罚,故养之如伤病,爱之如赤子,兢兢业业,惧以终始,恐失群臣之和,以堕先王之轨也。
今朝廷虽屡下恩泽之诏,垂恤民之言,而法度制令,甚失养民之道,劳思而不无功,华繁而实寡。
必欲求利民之术,则宜沛然改法,有以安固长吏,原其小罪,阔略微过,取其大较惠下而已。
昔唐、虞之制,三载考绩,三考黜陟,所以表善而简恶,尽臣力也。
汉法亦三年壹治状,举孝廉尤异。
宣帝时王成胶东相,黄霸颍川太守,皆且十年,但就增秩赐金,封关内侯,以次入为公卿,然后政化大行,勋垂币。
皆先帝旧法,所宜因循。
及中兴后,上官象为并州刺史祭肜辽东太守,视事各十八年,皆增秩中二千石。
建初中南阳阴意以诏除郎为饶阳,视事二十三年,迁寿阳又十八年(「建初」下廿九字从《北堂书钞》未改本七十八服令门补)
近日所见,或一期之中,郡主易数二千石,云拨波转,溃溃纷纷,吏民疑惑,不知所谓。
及公卿尚书,亦复如此。
台阁之职,尤宜简习。
时,尚书但厚加赏赐,希得外补,是以机事周密,莫有漏泄。
昔舜命九官,自受终于文祖,以至陟方,五十年不闻复有改易也。
圣人行之于古,以致时雍,文宣拟式,亦至隆平。
若不克从,是羞效唐、虞,而耻遵先帝也(《群书治要》)
进士(必恒) 清 · 姜再恒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出处: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四
岭表先贤宅,竹溪儒士乡。
明珠生合浦,美玉出蓝冈。
少日才名大,壮年志气强。
饬躬弟子职,行己成三章。
孝友因心得,文华随性长。
敦诗闻却缺,悦学迈陈良
岂是雕虫好,无缘习俗忘。
根深叶自茂,理胜辞愈臧。
晚与司徒选,高充虞国庠
小成何足道,大意希升堂。
脱略旧科臼,沉潜新理方。
菜根当肉嚼,荠叶代糜尝。
喜副一生愿,忧殊百亩荒。
支离陋马郑,洒落慕周张。
急景催长算,百年剧电光。
飘零箱箧志,惨惔友朋肠。
萧寺曾倾盖,梧亭复称觞。
沉吟古道熄,慷慨斯文伤。
唯诺甘羞蜜,切偲利断钢。
青春同志业,白首无拘障。
不见今三岁,堂封忽北邙。
断弦悲逝水,落月沉脩梁。
典刑已没没,事业徒茫茫。
痼疾仍衰晚,吊哀隔死丧。
空挥子产泪,未理巨卿缰。
危石凤凰岭,断云锁暮阳。
能赋可以为大夫(因物能赋,可为大夫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三八、《无为集》卷二
邻国交好,古人重诗。
苟贤者之能赋,故大夫之可为。
感物造端,致二邦之协睦;
量材录德,宜再命以优推。
尝闻侯以贤封,士由君胙。
邻邦不可以不睦,臣职不宜乎不具。
将与谋事,必求能赋。
且《诗》有六义,能宣列国之诚;
而智效一官,当预大夫之数。
盖夫善比而兴,能箴以惩。
适四方则命无所辱,善一言则邦从以兴。
既达古之风雅,可为君之股肱。
诵三百之遗篇,足彰才智;
宜五十而后爵,以宠贤能。
及其受命出疆,从君与会。
讲好以修睦,兴利而除害。
我则文寄其心,声闻于外。
扬四始以深论,为三邦之所赖。
是以班固之言,图事论志居先;
卢恺之议,审官语诗为大。
则知道佐列辟,尊为大夫
禄不可过,爵不可踰。
茍弗善其诗者,岂足谓之贤乎?
必也鸿雁应械,可任归生之职;
羔裘善诵,是为子产之徒。
况夫主意渊深,国几丛脞,托章什以后达,非贤才而安可?
诗人之诗,讽而诵义已精穷;
禄士之禄,倍而兼材当克荷。
故圣人著育才之法,正取士之因,以谓官欲入者学于古,夏所诵者弦于春。
就宵雅以肄三,始从师氏;
及君子之能九,进任陪臣。
后世诗道陵夷,圣言湮郁,义失风赋,文烦黼黻。
学之不足以事君,咏之不能乎托物。
然而位或至于公卿,得无愧于簪绂?
九讽系述 其八 舍慕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八
粤吾秉志兮。洁于瑾瑜。
芬其德而芳其道兮。荣于蘼芜。
兴国以见罪兮。拟佐王而蒙辜。
彼偫小之茸茸兮。如慕臭之蟞蜉。
以大鹏为爵兮。以康瓠为㼶。
以衮衣为褋兮。以黎邱为墟。
以郑姬为丑兮。以子产为愚。
鲍焦为贪兮。以孔圣为诬。
吾将奋鳞于大空兮。奚独慕此江湖。
吾将发荣于蟠桃兮。奚独守此蒿蒌。
吾将荡其魄兮。骖风轫与轧车。
谒帝于冥冥之天兮。秉其生杀之枢。
将飘飘以高逝兮。亦何必怀此奸邪之故都。
报曹公书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猥惠书教,告所不逮。
融与鸿豫州里比邻,知之最早。
虽尝陈其功美,欲以厚于见私,信于为国,不求其覆过掩恶,有罪望不坐也。
前者黜退,欢欣受之。
赵宣子朝登韩厥,夕被其戮,喜而求贺。
况无彼人之功,而敢枉当官之平哉!
忠非三闾,知非晁错,窃位为过,免罪为幸。
乃使馀论远闻,所以惭惧也。
朱、彭、寇、贾,为世壮士,爱恶相攻,能为国忧。
至于轻弱薄劣,犹昆虫之相啮,适足还害其身,诚无所至也。
侯嘉其臣所争者大,而师旷以为不如心竞。
性既迟缓,与人无伤,虽胯下之负,榆次之辱,不知贬毁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
子产谓人心不相似,或矜势者,欲以取胜为荣,不念宋人待四海之客,大炉不欲令酒酸也。
至于屈谷巨瓠,坚而无窍,当以无用罪之耳。
它者奉遵严教,不敢失坠。
郗为故吏,融所推进。
赵衰之拔郤縠,不轻公叔之升臣也。
知同其爱,训诲发中(《文选·羊祜开府表》注,「训诲」上有「来书」恳切」四字。)
懿伯之之忌,犹不得念,况恃旧交,而欲自外于贤吏哉!
辄布腹心,修好和初。
苦言至意,终身诵之(《后汉·孔融舆传》「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官。因显明仇怨,操故书激厉报。」案:《传》注引《续汉书》;「字鸿豫山阳高平人,少受学于郑玄」)
河桥863年3月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咸通癸巳岁日休河桥。观桥之利。不楫而济。美其事。著河桥赋。其辞曰。
西荒之外。
昆崙山
帝都之下。
丰隆在焉。
其表无际。
其高破天。
河汉极北。
昭回相连。
分其坎德。
遂有河源。
其出绵绵。
其流涓涓。
如带是也。
滥觞信然。
礐石以作注。
终裂地以成川。
迨乎放勋之世。
重华之年。
其水怀山。
其波浸天。
鳌怒则蹴翻五岳。
鲸激则掉破百川。
迅澓欻而似曝。
涌湍濆而若煎。
渍地轴以摧矣。
烂天轮而缺然。
草木则尾闾之外。
日月则沃焦之巅。
人民死而为介。
裸虫化而为蠙。
有桑不绩。
有麻不田。
此则乘垲望万里之渊。
且夫天地之前。
有河生焉。
盘石之神。
不能导而使归海。
朴父之力。
不能疏而使为川。
岂非元命未降。
抑自上元
大圣未出。
大功未宣。
天之作矣。
抑有由焉。
于是尧之心。
恻然惘然。
咨其四岳。
举尔所贤。
天之元命。
不自于鲧。
鲧虽作矣。
其功不全。
果殛于山。
其罪昭然。
天之元命。
降而自禹。
禹既作矣。
其功如天。
于是禹之心。
忧然劳然。
股既无胈。
过不入门。
以已为下。
以物为先。
既乘橇以即檋。
又随山而浚川
导自积石。
至于龙门
裂岝𡺀以风响。
斩崭岩而昼昏。
破灵怪窟。
断天地根。
分其注使不可溃。
修其流使不可吞。
然后千岩万壑。
雷吼电奔。
抉逆流而并泻。
渤海以犹浑。
天下安流。
昏垫无忧。
禹功既大。
舜禅克修。
其功也与天优优。
其绩也与河悠悠。
兆庶其安。
九河如箭。
浊不可鉴。
崄不可见。
涡若惊风。
浪如狂电。
若此帝妫之世。
则其流也如丝如线。
在昔典午之世也。
其君实良。
其臣孔臧
念济者之太劳。
乃致功而去航。
子产之济也不足比。
充国之奏也胡可方。
于是督斤斧于梓匠。
下材干于豫章
造其舟也。
乃絙乃杠。
乃舆乃梁。
功既夺于利涉。
力可侔于巨防
如禦鼋鼍者以妖为德。
聚鱼鳖者以怪为祥。
观其步高于空。
履险于深。
其形也若剑倚天外。
其状也若龙横水心。
其高也若大虹之贯天。
风吹不动。
其壮也若巨鳌之压海。
浪泛不沈。
曙色霍开。
济者相排。
如川失水。
一物时来。
蹄响如雨。
车音若雷。
有贤有俊。
有隶有台有贫有窭。
有货有财。
噫。
前王之道。
深有旨哉。
在水则河桥晓济。
陆则四关尽开。
水之与陆。
一贯而来所以大同其轨。
广纳其材。
岂梁之防乎。
抑闻三代之桥也。
不斤不斧。
不徒不杠。
以道为水。
以贤为梁。
济民者民不病溺。
济世者世不颓纲。
开之也通仁流义。
闭之也关淫限荒。
之梁也曰汤。
殷之梁也曰昌。
周之梁也曰旦。
汉之梁也曰光。
自汉之季。
国窃主折。
为水者以洚以强。
及隋之世。
为梁者唐。
故能济民于万方。
同轨于八荒。
是知河桥之义也。
可以献于天王
涿郡太守建安十二年七月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干也。
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闾;
郑丧子产,而仲尼陨涕。
孤到此州,嘉其余风,春秋之义,贤者之后,有异于人。
今亟敬遣丞掾修其坟墓,存其子孙,并致薄醊,以彰厥德(《魏志·卢毓传》注引《续汉书》,又见《艺文类聚》四十)
汉官仪下 其十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五
将作大匠,世祖中兴以谒者领其官,章帝建初元年乃置真,位次河南尹
永元七年(案:《续汉志》补注引《汉官》作「永元十年」)大匠应慎上言:「百郡计吏,观国之光,而舍逆旅,崎岖私馆,贡篚之物,朽湿曝露。
晋国,霸之盟主耳,舍诸侯于隶人,郑子产以为大讥。
况今四海之大,而可无乎」?
和帝嘉纳之,即创业焉(《续汉志》补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蕲州教授 宋 · 仲并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四一、《浮山集》卷八
孤飞未高,每自嗟于六翮;
屡荐不入,乃遽窃于一麾。
不遑据义而辞,独有亲仁之幸。
惟某官圭璋清庙之器,楩楠大厦之材。
溯游夏之渊源,学穷圣域;
粲卿云之黼黻,文掞天庭。
以终贾之妙年,擅苏张之大手。
雁序共题于雁塔,久歆艳于乡闾;
凤阁耸听于凤鸣,尚徊翔于郡国。
思乐兹游于泮水,选抡即上于瀛州
某抚只影以何堪,双缄之见予。
久隔异县,行遂同寮。
饱闻蕲水之滨,最号芹宫之盛。
郑侨之乡校,行听弦诵之音;
何武之学宫,尚赖箴规之益。
成我素志,所望故人。
滑州到任表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五、《忠肃集》卷一
去职逾年,法初得调。
赐符出守,恩实过优。
内省叨踰,窃深震惧。
伏念臣之所领,地实近畿,自昔汉、唐之要津,为今赵、魏之孔道。
中间一废,新造未完,河流方洪,骋传将至。
萑蒲之啸间发,舆梁之缮始兴
谓宜得王尊之获民,叔圉之治客,消盗之术有如龚遂,济人之政贤如国侨
乃如愚臣,学蕴昧陋,资材阔疏,幸遭睿明,每备任使。
愚有馀,故专于尽瘁;
智不足,故无以自休。
所向多艰,岂堪治剧?
单车虔命,使道疾驰。
视人郡章,犹或惊异。
谕上恩旨,罔不欢欣。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明道德以建太平,修法度以熙庶政。
谓孤臣之多所虑,取拙者之或能勤。
敢不祗力夙宵,疚心事职。
况诏令明具,止于奉宣;
德泽汪洋,易于究达。
庶凭覆帱之祉,小效涓尘之劳。
司空荀爽述赞 东汉末 · 杨修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一
生应正性,体含中和,笃诚宣于初言,晚允朗于始察。
是以在童龀而显奇,渐一纪则布名。
须幼之可师,甘罗之少者,何以逾公之性量乎?
砥心《六经》,探索道奥,瞻乾坤而知阴阳之极,载而集之,独说十万余言,士林景附,群英式慕,由毛羽之宗鹏鸾,众山之仰五岳也。
昔楚思叔敖而作歌,郑讴子产而兴叹,瞻望弗及,作词告思。
词曰:
爰在大汉,挺荀作贞。
其德允明,诞发幼龄。
行蠲体洁,如玉之莹。
确乎其志,乃励乃清。
遂陟司空,天子是毗。
惟君之德,朋僚所咨。
清水平土,茂哉是力。
将混六合,绳以正直。
散以礼乐,风以道德(《艺文类聚》四十七)
愧故人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九门一夜涨风尘,何事痴儿竟误身。
子产片言图救郑,仲连本志为排秦。
但知慷慨称男子,不料蹉跎愧故人。
玉勒雕鞍南上去,天高月冷泣孤臣。
李壁参知政事封赠三代并妻制 其二 祖中任朝奉大夫陕州宣奉大夫拟赠太子少傅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一三
宋考父之益恭,验世家之必达
鲁臧孙之有后,信名德之可传。
方隆体貌于政涂,爰考源流于先哲,肆颁命綍,式显祖风。
具官某学术贯乎古今,行谊昭乎日月。
扶圣经而黜异论,仲舒独号于纯儒;
为民牧而孚惠心,子产尚存于遗爱。
伟百年之物望,诚故国之世臣。
厥有名孙,为予良弼。
兹登庸于两社,宜追贲于九京。
悯章已峻于文阶,徽册遂跻于宫保
报本反始,岂特慰烝尝之思;
自叶流根,于以显公侯之服。
尚歆异渥,益大其门。
可。
中奉大夫国子监祭酒中书舍人雷孝友依前官特授权尚书兵部侍郎中书舍人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一五、《后乐集》卷二
司马之典邦政,盖分职于六卿
内史赞王言,实参华于两禁。
矧经理图宁于戎略,而播告思奋于人心,匪得全材,曷膺妙选?
具官某夙推奥学,蚤擅英声。
汉儒通世务之宜,雅高扬历;
唐文为名家之冠,蔚有典刑。
嘉韬缊之素深,久徊翔而难进,再仪班著,深畅风猷。
领教东胶,士识在三之训;
演纶西省时称共二之能
简自朕心,跻于迩列。
其以夏卿之亚,仍兼词掖之真。
惟甲兵之问,方倚吁谟;
而号令之敷,实资大手。
当使军实悉加于申儆,庶几帝制复见于坦明。
周室修戎,赖祈父爪牙之助;
人为命,繇子产润色之功。
勉企前闻,嗣对休宠。
可。
辞请禅令延康元年十一月乙卯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昔柏成子高辞夏禹而匿野,颜阖辞鲁币而远迹,夫以王者之重,诸侯之贵,而二子忽之,何则?
其节高也。
故列士徇荣名,义夫高贞介,虽蔬食瓢饮,乐在其中。
是以仲尼王骀,而子产申徒
今诸卿皆孤股肱腹心,足以明孤,而今咸若斯,则诸卿游于形骸之内,而孤求为形骸之外,其不相知,未足多怪。
亟为上章还玺绶,勿复纷纷也(《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如农斋记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八三、《孙尚书大全文集》卷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四二
毗陵,盖《禹贡》扬州之野,于地志为吴分。
滨江带湖,地大物众。
张公坛、陆子泉在焉。
绍兴初光寿太上皇帝移跸幸钱塘,今为股肱郡。
大臣廷议推择守将,天子召见临遣,视它州为重矣。
乾道三年春吴兴钱公立道将作监丞擢守此邦,治道清净,不事声章。
治一室为便坐,吏退则揭其中,名曰「如农」。
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图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名斋之意,盖取诸此。
予尝见大观政和间天下无事,天子隆儒重道,崇雅右文,一时先儒宿学、骚人墨客、通今学古之士尽列于朝,而尚书左丞叶公少蕴翰林学士文学政事称天下为第一。
少蕴与公同州里,长公二十五岁,为前辈先达。
立道少读书,强记博览;
属为文辞,雄深辨丽,有古人之风。
少蕴敬畏,为忘年之友,馀子莫敢望也。
出而试吏,又以子产为师,治郡显闻,号称循吏。
夫农者以田为生业,而谷为司命
数口之家,男耕女桑,相原隰高下,杂殖五谷,无閒民,无荒田,去稂莠之乱苗者,除蟊螣之害稼者,勿夺之旷耘,勿揠之助长。
九月之交,霜降稻实,筑场圃,治仓箱,优游卒岁,能事毕矣。
公率是道施于有政,千里之地不下堂,不出户,不窥牖,不旦视而暮抚,不家至而户晓也。
束吏如束湿,细大毕入于规矩,莫违吾令。
牧民如牧羊,恶者去之,毋令败群。
四封之内,如治一丘,不敢一日舍是而嬉,以图其终,不亦约而尽乎?
予闻郭橐驼善种树,能顺木之天,不害其长。
凡所手种,无不高大。
州牧县令长得养人之术,梓人氏善考室,委众材、侩众工而役之,画宫于堵,计日而成。
而佐天子相天下,得官人才之法。
轮扁斲轮,读书者取之;
庖丁解牛,养生者与之。
今公得子产农功之说,师慕先觉,允蹈斯言,为良二千石,盖一道也。
故下车逾时,麰麦倍稔,谷贾减半直,蚕老上箔,缫车之声四起如雷鸣;
疫疠不作,巫医不入门;
水耕火种,泥行路宿,上田植黍豆,下田莳粳稌,麻苧高出人,接畛连畦,弥望际天无间断。
予视而叹曰:「使君之政如农功耳,而祥庆之来以类至。
曰旸曰雨,有年谷顺成之应,十目所视,不可诬也。
于是表而出之,以告后之君子。
立道名某,今为左朝散郎云。
乾道三年六月日,左朝奉郎富阳县开国伯致仕孙某记。
法第六 曹魏 · 杜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二
夫淫逸盗窃,百姓之所恶也。
我从而刑之、残之、刻剥之,虽过乎当,百姓不以为暴者,公也。
怨旷饥寒,亦百姓之所恶也。
遁而陷于法,我从而宽宥之,虽及于刑,必加隐恻焉,百姓不以我为偏者,公也。
我之处重,百姓之所憎也。
我之所轻,百姓之所怜也。
是故赏约而劝善,刑省而禁奸。
由此言之,公之于法,无不可也;
过轻亦可,过重亦可,私之于法无可也。
过轻则纵奸,过重则伤善。
今之为法者,不平公私之分,而辩轻重之文;
不本百姓之心,而谨奏当之书:是治化在身而走求之也。
圣人之于法也,已公矣,然犹身惧其未也,故曰「与其害善,宁其利淫」。
知刑当之难必也,从而救之以化,此上古之所务也。
后之治狱者则不然。
未讯罪人,则驱而致之意,谓之能;
下不探狱之所由生为之分,而上求人主之微旨以为制,谓之忠。
其当官也能,其事上也忠。
则名利随而与之;
驱世而陷此,以望化道之隆,亦不几矣!
凡听讼决狱,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叙,测浅深之量,悉其聪明,致其忠爱,然后察之。
疑则与众共之,众疑则从轻者。
所以重之也,非为法不具也,以为法不独立,当须贤明共听断之也。
故舜命皋繇曰:「汝作士,惟刑之恤,又复加之以三谇(「谇」与「讯」通。)」。
众所谓善,然后断之,是以为法参之人情也。
故《春秋传》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而世俗拘愚苛刻之吏,以为情也者,取货赂者也,立爱憎者也,祐亲戚者也,陷怨雠者也。
何世俗小吏之情,与夫古人之悬远乎?
无乃风化使之然邪?
有司以此情疑之群吏,人主以此情疑之有司,是君臣上下不通相疑也。
不通相疑,欲其尽忠立节,亦难矣。
苟非忠节,免而无耻。
免而无耻,则民安所厝其手足乎?
春秋之时,王道浸坏,教化不行,子产相郑而铸刑书,偷薄之政,自此始矣。
逮至战国,韩任申子,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
至于始皇,兼吞六国,遂灭礼义之官,事任刑罚,而奸邪并生,天下叛之。
高祖约法三章,而天下大悦。
孝文即位,躬修玄默,论议务在宽厚,天下化之,有刑厝之风。
至于孝武,征发烦数,百姓虚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宄不胜。
于是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转相比况,禁固(旧校云,「固」疑「罔」。)积密,文书盈于机格,典者不能遍睹,奸吏因缘为市,议者咸怨伤之。
凡治狱之情,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之主,不放讯,不旁求,不贵多端,以见聪明也。
故律正其举效(旧校云,「效」疑「劾」。)之法,参伍其辞,以求实也。
非所以饰实也。
但当参伍聪明之耳目,不使狱吏断练节治,成辞于手也。
孔子曰:「古之听狱,求所以生之也,今之听狱,求所以杀之也」。
故斥言以破律,诋案以成法,执左道以逢政,皆王诛之所必加也(《群书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