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三请开讲启 南梁 · 萧纲
 出处:全梁文卷十
臣纲、臣纶、臣纪言,敢藉宠灵,频干听览,再降神旨,未垂临烛。
伏以皇政广覃,天覆悠远,海河夷晏,日月贞明,洛水有称蕃之胡,藁街有归命之虏,春戈已戢,秋尘不飞,槐棘均多士之诗,貂珰有得贤之颂,圣德冲谦,劬劳日昃,犹以时多禹叹,物未尧心,百辟惭惶,群司耸荡,臣等或三善靡闻,或一官不效,嗜鲍逢宰相之请,学俭得参军之讥,而自以结根天苑,窃高前载,是以匪惧尘黩,复敢上闻。
伏愿乐说大慈,特垂矜许,放光动地,不以法妨俗,随机逗药,不以人废言,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镜里得珠,俱开三障,于其诚愿,孰不幸甚!
累冒宸严,倍增战息,谨启(《广弘明集》十九)
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 南梁 · 萧纲
 出处:全梁文卷十二
夫事秉文辞,理通气象,涉之者尚迷,求之者或踬。
是以问玄经于扬子,且云不习,奏古乐于文侯,犹称则睡,历校清台,寿王之课不密,气现斗牛南昌之地或爽。
况乎慧门深邃,入之者固希,法海波澜,仇之者未易,自使河济混淆,魔尘纷纠,皎皎毒霜,童童苦树,善田之苗不吐,意华之彩讵发,无常之楼互起,暗室之火无晖。
是以餐蜜挫糟,俱珍异论,持牛卧棘,竞起邪宗。
自佛日团空,正流荡垢,手擎四钵,始乎鹿园之教,身卧双林,终于象喻之说,含生弗等,开塞之义因机,感受不同,浅深之言或异,处处散说,本应根缘,有不次第,各随群品,金棺已掩,旃檀之炭无追,乳池且涸,白毡之灰斯尽,迦叶入定,欢喜智灭,末地之报已终,优波之身且谢。
于是五部横流,八乾起执,寻源既舛,取著尤别,四相乃无常之刀,三聚为苦家之质,习续不断,称为集谛,无为有体,介然可求,等智能断,罗汉犹退,岂啻千里之舛,义起毫厘三豕之书,谬符晋史,北辕趋木末搴蕖,譬乎服子论丘,利害不识,胶柱鸣瑟,燥湿无变。
自佛灭之后,八百馀年,中天竺国婆罗门子名诃梨跋摩,梁云师子铠,四种围陀,在家必习,三品慧藏,入道弥通,师事达磨沙门,事均反启。
于是叹微言之已绝,伤颓风之不振,抗言动论,以朱紫为先,发意吐词,必泾渭繇己。
于是标撮领会,商榷异端,删夷浮诡,搜聚贞实,造百有二品,以为斯论,成则据文,实则明理,举成对坏,称实形虚,欲令毗昙外道,二途皆废,如来论主,两理兼兴。
若夫龙树马鸣,止荃大教,旃延法胜,萦缚小乘,兼而总之,无逾此说。
故华氏之王,于兹顶戴,楼祛外道,结舌无辞,百流异出,同归一海,万义区分,总乎成实,岂止鼓腹涅槃,旗靡辙乱,鸡鸣真谛,丧精掩色?
多历年所,复寡英才,粤我大梁,炎图启运,皇帝含天包地之德,春生夏长之仁,以本誓愿,率化斯土,梵轮常转,三宝现前,甘露聿宣,四部无厌。
庄严旻法师,羽仪鸾凤,负揭光景,深以通志,神以知来,其迹同凡,其源莫测。
故以心包四忍,行合三空,慧比文殊,玄如善吉,总持均阿难之德,乐说有富楼之功,思媚我皇,起予正法,宣弘此论,大盛乎京师,负笈争趋,怀铅来远,无劳冠军之势,自倾卫客,固有华阴之德,人归成市,拟仪舍卫,超迈泗洙,西关自耻,南宫不竞,湘官寺智茜,笔札之功,不殊法汰之报安石,清辩之妙,何止道林之折子猷
凡如干卷,勒成一部。
法师大渐,深相付嘱,岂直田生之亡,独卧施雠之手,马公之学,方由郑氏而陈其义云(《广弘明集》二十)
御讲般若经序 南梁 · 陆云公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三
夫理臻毕竟,而照尽空寂,入三门而了观,导五浊而超津,譬兹烈炎,远众邪而不触,如彼出日,示一相以趋道,自罗阅阐其玄言,香域弘其妙说,弥勒表字于圆光,帝释念善于明咒,受持读诵,神力折于猛风,恭敬尊重,福利逾于宝塔,盖众圣之圆极,而万法之本源也。
皇帝真智自己,大慈应物,送迎日月,纬络天地,镇三季之浇风,缉五际之颓俗,出临衢室,退事斋居,非以黄屋为尊,每以苍生为,德遍区宇,未足显于至仁,理绝名言,更殷勤于密说,昔慧灯隐耀,法藏分流,二乘舛驳,五部乖谬,诃黎狭劣,徒仰黑月之光,毗昙褊滞,未见沈珠之宝,自圣皇应期,探尽几妙,决散群迷,摧伏异学,极天宫之浩博,穷龙殿之秘深。
于是大发菩提,深弘般若,永断烦惑,同归清净,润甘露于群生,转法轮而不息。
上以天监十一年注释大品,自兹已来,躬事讲说,重以所明三慧,最为奥远,乃区出一品,别立经卷,亦由观音力重,特显普门之章,登住行深,乃出华严之品,故以撮举机要,昭悟新学者焉。
大僧正慧令,盖法门之上首,亦总持之神足,愿等须提之问,遂同迦叶之请,乃启请御讲说斯经,有诏许焉,以大同七年三月十二日讲金字般若波罗蜜三慧经于华林园之重云殿。
华林园者,盖江左以来,后庭游晏之所也。
自晋迄齐,年将二百,世属威夷,主多奢替,舞堂钟肆,等阿房之旧基,酒池肉林,同朝歌之故所。
自至人御宇,屏弃声色,归倾宫之美女,共灵囿于庶人,重以华园毁折,悟一切之无常,宝台假合,资十力而方固,舍兹天苑,爰建道场,庄严法事,招集僧侣,肃肃神宇,结翠巇之阴,峨峨重阁,临丹雉之上,广博光明,有迈庵罗之地,身心安乐,实符欢喜之园。
于时三春届节,万物舒荣,风日依迟,不寒不暑,瑞华宝树,照曜七重,玉底金池,沦漪八德,洞启高门,云集大众,趋法席以沸喧,听鸣钟而寂静。
皇太子智均悉达,德迈昙摩,舍三殿之俗娱,延二座以问道。
宣城王及王侯宗室等,亦咸发深心,并修净行,熏戒香以调善,服染衣而就列,荫映蝉冕,委蛇冠带,排金门,登玉阶者,济济成群。
既而警跸北趋,棨戟东转,门扬清梵,傍吐香烟,被净居之服,升须弥之座,八种妙声,法言无滞,十方疏听,随类得解,甚深之义,在挹注而难竭,乐说之辩,既往复而弥新。
至如宿学耆僧,亟沦偏执,专杖数论,未了经文,变小意以称量,仰天尊而发问。
于是操持慧刃,解除疑网,示之迷方,归以正辙,莫不涣然冰释,欣然顶戴,若莲花之渐开,譬月初而增长,凡诸听众,自皇太子王侯,宗室外戚,及尚书令何敬容,百辟卿士,虏使主崔长谦使副阳休之,及外域杂使一千三百六十人,皆路逾九驿,途遥万里,仰皇化以载驰,闻大华而跃踊,头面伸其尽礼,赞叹从其下陈。
又别请义学僧一千人,于同泰寺夜覆制义,并名擅龙象,智晓江河,传习譬于泻瓶,讽诵同于疾雨。
沙门释法隆,年将百岁,学周三藏,识洞八禅,法度人,显名于关塞之北,闻中国应讲摩诃般若经,自远而至,僧正慧令,犹未启讲,京师道俗,亦不知御应讲也。
至发讲之日,又有外国僧众,不可胜数,并众所不识,同集法座,故知放光遍照,地神唱告,岂劳驰象之使,冥符信鼓之期。
会稽鄮县阿育王寺释法显,修习苦行,志求慧解,既等郁多之思惟,亦同波仑之恳到,乃于讲所,自陈愿力,刺血洒地,用表至诚。
昔剜体供养,析骨书写,归依正法,匪吝身命,以今望古,信非虚说。
凡讲二十三日,自开讲迄于解座,日设遍供,普施京师,文武侍卫,并加班赍。
上光宅天下,四十馀年,躬务俭约,体安菲素,常御小殿,裁庇风雨,所居幄座,仅于容膝,外绝三驱之礼,内屏千钟之宴,膳夫所掌,岁撤万金,掖庭之费,年减巨亿,兼以博收地利,同入珍于挠海,盈息泉府,譬无尽于龙金,故能不劳人力,无损国度,财兼施,周流不竭。
是讲也,灵异杂沓,不可思议,一则宫中佛像,悉放光明。
二则大地震动,备诸踊没。
三则夜必澍雨,朝则晴霁,淑气妍华,埃尘不起,四则犍椎既鸣,讲筵将合,重肩絓毂,填溢四门,而人马调和,不相惊扰。
五则所施法席,上坐万人,而恒沙大众,更无迫迮。
六则四部旷远,咸闻妙说,轩槛之外,听受益明。
七则净供遍设,厨匪宿办,妙食应时,百味盈溢。
八则氛氲异香,从风满触,九则铿锵雅乐,自然发响。
十则同声赞善,遍于虚空。
斯盖先佛证见,诸天应感,超踊宝于昔灵,迈雨华于往瑞,是时率土藻抃,含灵庆悦,愿预福田,争事喜舍。
上皆区其心迹,为发大愿。
窃以一句奉持,尚生众善,二字经耳,犹阶胜报。
况广运大乘,遍扬正法,等发慧根,同趣妙果;
方当秘诸宝函,传彼金字,互万劫以光明,弥大千而利益,盛矣哉,信无得而称也。
小臣预在讲筵,职参史载,谨录时事,以立今序(《广弘明集》二十二。)
释智顗 其二十七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六
弟子总持和南:仰逮还旨,犹秉谦尊。
循复久之,恍如自失。
共功以学,贵承师事,推物论历,求法界缘,厝心有在。
若习毗昙,则滞有情著;
若修三论,又入空过甚。
成实虽复兼举,犹带小乘,释论地持但通一经之旨。
如使次第遍修,僧家尚难尽备,况居俗而欲无崖?
当今数论法师,无过此地。
但恨不因禅,发多起诤心,达者无违,求那明偈。
仰惟厚习善根,非一生得。
初乃由学,俄逢圣境,南岳禅师,亲所记莂,说法第一,无以仰过。
照禅师来,具述此事,于时心喜,已域寸诚。
智者昔入陈朝,彼国明式,瓦官大集,众论锋起。
荣公强口,先被折角,两琼继轨,截获交绥,忍师赞叹,唯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便事胜集,屈登无畏,释难如流,亲所听闻,众咸瞻仰。
适承前往荆楚,讲《法华经》,旧学名僧,莫不归服。
故知非禅不智,验乎金口。
比闻名僧所说,智者融会,尽有阶差,譬若群流,归乎大海,此之包举,始得佛意。
弟子即日而不依请,譬彼弥勒,今当问谁?
唯愿未得令得,未度令度,乐说无穷,法施无尽。
复使顾言,稽首虔拜。
谨和南。
六月二十五日(同上)
大恩寺释元奘传论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一
观夫翻绎之功。诚远大矣。
前录所载。无得称焉。
斯何故耶。谅以言传理诣。
惑遣道清。有由寄也。
所以列代贤圣。祖述宏导之风。
奉信贤明。宪章翻译之意。
宗师旧辙。颇见词人。
埏埴既圆。稍工其趣。
至如梵文天语。元开大夏之乡。
鸟迹方韵。出自神州之俗。
具如别传。曲尽规猷。
遂有侥倖时誉。叨临传述。
逐啭铺词。返音列喻。
繁略科断。比事拟伦。
语迹虽同。校理诚异。
自非明逾前圣。德迈往贤。
方能隐括殊方。用通宏致。
道安著论。五失易窥。
彦琮属文。八例难涉。
斯并古今通叙。岂妄登临。
若夫九代所传。见存简录。
汉魏守本。本固去华。
晋宋传扬。时开义举。
文质恢恢。讽味馀逸。
厥斯以降。轻扇一期。
腾实未闻。讲悟盖寡。
皆由词逐情转。义写情心。
共激波澜。永成通式。
充车溢藏。法宝住持。
得在福流。失在讹竞。
故勇猛陈请。词同世华
制本受行。不惟文绮。
至圣殷鉴。深有其由。
详籍所传。灭法故也。
即事可委。况宏识乎。
然而习俗生常。知过难改。
虽欲徙辙。终陷前踪。
粤自汉明。终于唐运。
翻传梵本。多信译人。
事语易明。义求罕见。
厝情独断。惟任笔功。
纵有覆疏。还遵旧绪。
梵僧执叶。相等情乖。
音语莫通。是非俱滥。
至如三学盛典。惟诠行旨。
八藏微言。宗开词义。
前翻后出。靡坠风猷。
古哲今贤。德殊恒律。
岂非方言重阻。臆断是投。
世转浇波。奄同浮俗。
昔闻淳风雅畅。既在皇唐。
绮饰讹杂。实钟季叶。
不思本实。妄接词锋。
竞掇刍荛。郑声难偃。
原夫大觉希言。绝世特立。
八音四辩。演畅无垠。
安得凡怀。虚参圣虑。
用为标拟。诚非立言。
虽复乐说不穷。随类各解。
理开情外。词逸寰中。
固当斧藻标奇。文高金玉。
方可声通天乐。韵过恒致。
近者晋宋之文。世尚企而无比。
况乖于此。可言乎。
必踵斯踪。时俗变矣。
其中乱。安足涉言。
往者西凉法谶。世号通人
后秦童寿时称僧杰
善披文意。妙显精心。
会达言方。风骨流便。
宏衍于世。不亏传述。
宋有开士。慧严宝云
世系贤明。勃兴前作。
传度广部。联辉绝踪。
将非面奉华胥。亲承诂训。
得使声流千载。故其然哉。
馀则事义相传。足开神府。
宁得如瓶写水。不妄叨流。
薄乳之喻。复存今日。
终亏受诵。足定浇淳。
世有奘公。独高联类。
往还震动。备尽观方。
百有馀国。君臣谒敬。
言义接对。不待译人。
披析幽旨。华戎胥悦。
唐朝后译。不屑古人。
执本陈勘。频开前失。
既阙今乖。未遑釐正。
辄略陈此。夫复何言。
三藏圣教序 初唐 · 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七
盖闻苍苍者天。
列星辰而著象。
茫茫者地。
奠川岳以成形。
仰观天文。
既如彼也。
俯循地理。
又若斯焉。
夫以妙旨幽微。
名言之路攸绝。
真如湛寂。
性相之义都捐。
然则发启心聋。
资法雷之激响。
奖导迷众。
俟觉首以司方。
故知假名不坏于常名。
乐说乃诠于无
至若象外之象。
独称三界之尊。
天中之天。
爰著六通之圣。
法王利见。
孕育于七十二君。
梵帝乘时。
牢笼于万八千岁。
周星阅彩。
言符诞降之徵。
汉日流祥。
载叶通神之梦。
故能威扬沙劫。
化彼尘区。
玉毫舒耀而除昏。
金口宏宣而遣滞。
破烦恼之贼。
讵藉干戈。
坏生死之军。
惟凭慧力。
辟圆明之界。
广纳于无边。
常乐之门。
普该于有识。
纵使浮天欲浪。
境风息而俄澄。
涨日情尘。
法雨沾而便廓。
归依者销殃而致福。
回向者去危而获安。
可谓巍巍乎其有成功。
荡荡乎而无能名者矣。
但四生蠢蠢。
未悟无常。
六趣悠悠。
俱缠有结。
讵知空华不实。
水月非坚。
驰逐于五阴之中。
播迁于三界之域。
纳诸品汇。
终俟法门。
自白马西来。
元言东被。
世尊则随类敷演。
众生乃逐性开迷。
马鸣擅美于琼编。
龙树腾芳于宝偈。
于是遥通震旦。
远布阎浮。
半满之教区分。
大小之乘并骛。
澄安俊德。
接武于胜场。
琳远高人。
骈踪于法宇。
遂使微言著范。
历千古而畅英声。
至赜流规。
周十方而腾茂实。
顷属后周膺运。
大扇魔风。
遂使天下招提。
咸从毁废。
寰中法侣。
并混编氓。
嗟乎。
阒寂禅居。
空留宴坐之处。
荒凉慧苑
无复经行之踪。
爰洎开皇。
重将修建。
旋逢大业。
又遇分崩。
鬼哭神吟。
山鸣海沸。
既遭涂炭。
宁有伽蓝。
正法消沦。
邪魔增长。
于是人迷觉路。
邅回于苦集之区。
俗蔽真宗
羁绊于盖缠之内。
大唐之有天下也。
上淩
俯视羲轩。
三圣重光。
万邦一统。
威加有截。
泽被无垠。
掩坤络以还淳
亘乾维而献款。
再悬佛日。
重补梵天。
龙宫将八柱齐安
鹫岭共五峰争峻。
大宏释教。
谅属皇朝者焉。
大福先寺翻经三藏法师义净者。
范阳人也。
俗姓张氏
五代相韩之后。
三台之前。
朱紫分辉。
貂蝉合彩。
高祖为东齐郡
仁风远扇。
甘雨随车
化阐六条。
政行十部
爰祖及父。
俱厌俗荣。
放旷一邱。
逍遥三径。
含和体素。
养志恬神。
摘芝秀于东山
挹清流于南涧。
可谓寻幽丹峤。
栖偃白云。
皋鹤于是吞声。
场驹以之絷影。
法师幼挺明悟。
夙彰聪敏。
才踰辩李之岁。
心乐出家。
甫过游洛之年。
志寻西国
业该经史。
学洞古今。
总三藏之元枢
明一乘之奥义。
既而閒居习静。
息虑安禅。
托彼山林。
远兹尘累。
三十有七。
方遂雅怀。
咸亨二年行至广府
发踪结契。
数乃十人。
鼓棹升航。
惟存一己。
巡南溟以遐逝。
西域以长驱。
历岩岫之千重。
淩波涛之万里。
渐届天竺
次至王城。
佛说法华。
灵峰尚在。
如来成道。
圣躅仍留。
吠奢城中。
献盖之迹不泯。
给孤园内。
布金之地犹存。
三道宝阶。
居然目睹。
八大灵塔。
邈矣亲观。
所经三十馀国。
凡历二十馀载。
菩提树下。
屡攀折以淹留。
阿耨池边。
几濯缨而藻鉴。
法师慈悲作室。
忍辱为衣。
长斋则一食自资。
长坐则六时无倦。
又古来翻译之著。
莫不先出梵文。
后资汉译。
摭词方凭于学者。
铨义别禀于僧徒
今兹法师
不如是矣。
既闲五天竺语。
又详二谛幽宗。
译义缀文。
咸由于己出。
措词定理
匪假于旁求。
汉代之摩腾。
跨秦年之罗什
所将梵本经仅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證圣元年夏五月方届都焉。
则天大圣皇帝出震膺期。
乘乾握纪。
绍隆为务。
宏济为心。
爰命百寮。
兼整四众。
虹幡㨹日。
凤吹遏云。
香散六铢。
华飘五色。
锵锵济济。
炜炜煌煌。
迎于上东之门。
置于授记之寺。
于阗三藏及大福先寺主沙门复礼西崇福寺法藏等翻华严经。
后至大福先寺。
天竺三藏宝思未多及授记寺主惠表沙门胜庄慈训等译根本部律。
其大德等莫不四禅凝虑。
六度冥怀。
法镜于心台。
朗戒珠于性海。
词林挺秀。
将觉树而联芳。
慧炬扬辉。
澄桂轮而合影。
浑金璞玉。
谅属其人。
诚梵宇之栋梁。
实法门之龙象。
巳翻诸杂经律二百馀卷。
缮写云毕。
寻并进内。
其馀戒律诸论。
方俟后诠。
五篇之教俱明。
八法之因备晓。
鹅珠尚护。
虫命无伤。
浮囊必取于不亏。
油钵终期于靡覆。
崇圣教之纪纲。
启含生之耳目。
伏愿上资先圣。
长隆七庙之基。
下逮微躬。
恒佐九天之命。
迁怀生于寿域。
致薄俗于淳源。
岁稔时和。
远安迩肃。
顾以万几务总。
四海事殷。
爰凭乙夜之馀。
式赞弥天之德。
课虚扣寂。
聊题序云。
陕州龙兴寺709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唐神龙元年龙集丁巳
应天神龙皇帝出乎震御乎乾也。
粤若我高祖拨乱反正。
受天明命。
太宗震远怀荒
立人纪纲。
高宗见天之则。
爱人之力。
故我祖宗之耿光。
天人之交际矣。
功侔于天。
靡弗覆矣。
道济于人。
靡弗育矣。
上祗乎□人心醇醲之化积乎中。
和乐之声被乎外。
则圣母以权居位。
七庙不可乏主。
以我明辟。
万方由其徯子。
乃考顺应之符。
旌缉熙之颂。
有若周文为太子
益三朝之恭。
有若汉文为天王
遵五让之实。
遂稽盛典。
张宏纲。
纂旧物。
由旧章。
穆穆皇皇。
禺禺昂昂。
俾尔炽而昌。
俾尔寿而臧
其斯之韪也。
时公卿大夫。
礼官博士
稽首飏言曰。
陛下诞弥厥月。
初朔龙也。
接统伊始。
元又龙也。
潜者德之隐。
飞者德之兴。
观乎圣人之变。
合于圣人之契。
古之白麟赤雁。
威凤神雀。
或当道而蛇分
或中流而鱼跃。
惟万物之幽赞。
曾六年之不若。
陛下宜以大宝加明号。
其龙之兴乎。
天子方晬容迁虑。
卑听深视。
荅神祇之协谋。
讨经籍之遗美。
于戏。
轩辕氏升元扈就肴虚者。
莫如佛之宝也。
推大圣之蕴。
超众妙之机。
则道方于权。
智成乎真。
实修心观心。
惟凡證圣
即色非色。
惟觉悟迷。
小者得其小。
大者得其大。
药草之喻是也。
有者见其有。
无者见其无。
露泡之喻是也。
使般若之门。
随方而启。
仁寿之域。
举代咸登。
用于国家六度齐。
行于人伦五常等。
岂与夫太后好道而黜于儒。
曾孙好刑而杂于霸。
朕当究登庸之休瑞。
询往世之宗旨。
众生未度而度之。
百姓有罪而罪已。
宏风而共贯。
兴化而致理。
以助天之子人乎。
因制天下州尽置大唐龙兴寺
陕州者。
以宏福寺为之。
寺则唐武德中所创。
昔王业始基。
宜于百亿。
故俟福之宏。
暨帝图中缺。
跃于九四。
故见龙之兴。
此又前圣之兆。
后圣之徵也。
徒观其阿山豁险。
当砥柱之湍濑。
城雉纡馀。
瞰崤陵之风雨。
盖朝宗之次。
行在之宫。
三辅齐剧邻其左。
二京分政出其中。
斯何壮哉。
郡国之雄也。
先是香填之。
金布之。
神祚之。
福护之。
千栌叠映。
万楹丛举。
含真珠之赤光。
带琉璃之绀色。
般般远瞩。
奕奕增新。
红电生于树杪。
星汉拂于楼閒。
谓须弥耶。
现空而隐半。
谓兜率耶。
住世以临下。
如有待者。
塔庙之灵乎。
上自清洛而西顾。
经翠岩而北指。
七圣不迷。
百神咸扶。
旌回守塞。
辇过闲田。
邵伯甘棠
追汉仙之结草。
勿剪勿伐。
将有声而在风。
曰希曰夷。
岂无迹而观妙。
孰若此寺崇大法之本。
协中兴之符。
致于闲安。
得所饶益。
爰发中旨。
出五采绣及金银以宠之。
后庭则杂于四时。
其布惟五。
内藏则错于三品。
其攻用六。
饰红玻。
条紫磨。
璀绣色。
涵镜光。
分身应矣。
金相睹矣。
雨诸天花
随庆云而历乱。
作诸天乐。
混清吹以参差
善哉弥勒降梯。
育王让座。
弗之比也。
当月宇。
披露门。
注明毫。
晞净目者。
驾肩而凑。
接足而礼。
犹稻麻之与竹苇。
墨黑之与针锋。
称三自归。
获四无畏。
大德君瑶君愕二禅师
上座慈郁维𨙻道休法师
神入于定力。
思用于尘劳。
汨其虑也。
寺主灵观上人。
乐说多闻。
辩才强学。
焉可沦以爱染。
挠其情也。
亦有庐阜之寄。
傥冥于影迹。
剡山之期。
或褫于襟带。
每至断三苦。
绝三流。
止六衰。
禁六贼。
修善明之愿。
则罔不偕。
唱须达之祈。
则罔不摄。
受龙王之泉。
则罔不舍。
自非淬慈剑。
破魔邪。
麾胜幡。
僧正
孰能臻于此矣。
刺史东平毕使君名构字其忠
謇士也。
清心劲节。
祗服文艺。
故其临事。
天下谓之直臣。
刺史河南元使君名澹字行冲
精粹士也。
正辞雅道。
研机礼乐。
故其著书。
天下谓之良史。
朝请大夫清河崔君名昱字盛绪。
长仁合义。
睦而奉姊。
郭奕之俦也。
友以为兄。
鲁恭之匹也。
故其虚心应物。
理家移政。
太守树风以养之。
宰君承流而广之。
始乎精悉。
终乎惠爱。
务茕嫠而归厚
惴奸慝而寡悔。
寂则旁通。
诚则圆对。
斯并倜傥卓荦。
殊尤绝伦者。
盍务之哉。
郡有张士龙王忠诚侯元嗣郭琬袁王方等。
修业谛听。
感缘信受。
应乎千里。
闻于十室。
皆以为周锡王命。
而藏大鼎。
汉振天声。
而树隆碣。
况探密记。
指元符。
转圣轮。
道皇极。
使雕篆之辞缺。
则庄严之事眇。
云何以观人世殿我邦乎。
遂载诸厥钟。
宣此偈曰。
贤劫圣。
法王
吾君子。
与巨唐。
应符契。
而后翔。
龙图永。
象教昌。
清燬宅。
接通庄。
列璇题。
崇宝坊。
翠华转。
河之傍。
青莲降。
陕之乡。
河之水。
幕荣光。
陕之路。
甘棠
洛邑
西咸阳
望巡幸。
驩且康。
归调御。
福穰穰。
武州沙门释智周圹铭 唐 · 释道恭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五
余以拥肿拳曲。不中规绳。而匠石辍斤。忽垂顾盼。赏激流连。殆逾三纪。披云对月。赋曹陆之诗。跂石班荆。辨肇融之论。故人安在。仰孤帐而荒凉。景行不追。望长松而咽绝。惧陵谷易迁。素难久。托徽猷于贞绀。扬清尘于不朽。其铭曰。
五阴城郭,六贼邱陵。
胶固爱网,萦回业绳。
雄猛调御,慈悲勃兴。
危途倏静,秽海俄澄。
八树潜晖,五师继轨。
纂此遗训,克应开士。
皎洁戒珠,波澜定水。
有道有德,知足知止。
学总偫经,思深言外。
乐说河泻,餐风云会
七众关键,四部襟带。
振纽颓网,繄其是赖。
世途沦丧,适化江湄。
去来任物,隐显从时。
坏瓶何爱,净土为期。
有生有灭,何喜何悲。
窀开昔隧,封兴旧陇。
春郊草平,故山拱。
林昏鸟思,径深寒拥。
妙识归真,元坰虚奉。
东都圣善寺无畏三藏碑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九
惟和尚轮王梵嫡。
号善无畏
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
其先自中天竺回。
因难分王乌茶
父曰佛手王。
和尚生有圣姿。
早兼德艺。
故历试焉。
十岁统戎。
十三嗣位。
睹诸兄举兵搆乱。
不得已而后征之。
接刃中体。
捍轮伤顶。
军以顺胜。
兄以爱全。
白母后
告偫臣曰。
向者亲征。
义断恩也。
今以国让
行其志也。
因置位于兄。
固求入道。
太后哀许。
赐以传国宝珠。
南至海滨。
得殊胜招提。
入法华三昧。
聚沙建塔。
誓一万区。
黑蛇伤指。
而不退息。
身寄商舶。
中印度
密修禅诵。
口放白光。
无风三日。
而舟行万里。
与商人同遇偫盗。
阽于并命。
和尚慰帖徒侣。
默诵真言。
七俱视尊。
全现身相。
盗果为他寇所歼。
寇乃露罪归诚
指踪夷险。
越穷荒。
踰毒水。
至中天竺境上。
乃遇其王。
王之夫人。
和尚妹也。
和尚服同凡品。
而徒侣以君礼奉之。
王问获其由。
嗟称不足。
菩提眷属。
是日同归。
慈云布荫。
一境丕变。
于是发三乘之藏。
究诸部之宗。
品偈章句。
诵无遗者。
说龙宫之义理。
得师子之频伸。
名振五天。
尊为称首。
那烂陀寺像法之泉源。
众圣之都会。
乃舍宝珠。
莹大像额端。
昼如月魄。
夜则光耀。
僧有达摩鞠多。
定门秘钥
佩如来之密印。
颜如四十许。
实八百年也。
和尚投体两足。
奉为本师。
钵中非国食。
示一禅僧
华人也。
见油饵尚温。
粟饭馀煖。
愕而叹曰。
中国去此十万八千里。
是彼朝熟。
而午时至此。
何神速也。
会中尽骇。
和尚默然。
本师谓和尚曰。
中国白马寺重阁新成。
吾适受供而反。
汝能不言。
真可学也。
乃授以揔持密教。
神龙围绕。
森在目前。
无量印契。
一时受顿。
即日灌顶。
天人师
称曰三藏。
三藏有六义。
内为戒定慧。
外为经律论。
以陀罗尼而统摄之。
惟陀罗尼菩提速疾之轮。
下脱吉祥之海。
三世诸佛。
生于此门。
夫慧照所传。
一灯而已。
慧照殊异。
灯亦无边。
由是有百亿释迦
微尘三昧菩萨。
金刚揔摄于诸定。
向月悬同于法身。
顿升阶位。
邻于大觉。
此其旨也。
和尚遍礼圣迹。
周行大荒。
不悔艰难。
每所三至。
为迦叶剃发。
受观音摩顶。
尝结夏于灵鹫山
有猛兽前路。
深入山穴。
穴明如昼。
有牟尼立像。
右侍者
色相如生。
中印度大旱。
和尚请雨。
观音大圣在日轮中。
手执净瓶
注水于地中。
感咽于双树之下。
问往昔于佛世之人。
为者不言。
十问其一。
锻金为贝叶。
写大般若
镕银起窣堵坡等佛身相。
母后和尚已化。
泪竭丧明。
及寄疏问安。
朗然如故。
大雄灭后。
外道如林。
九十六宗。
各专其见。
和尚皆随所执。
乘喻破疑。
解邪缚于心门。
舍迷津于觉路。
法雨大小而均泽。
定水方圆而满器。
仆异学之旗鼓。
建心王之胜幢。
使其以心制狂。
即身观佛。
本师喜曰。
善男子。
中国有缘。
可以行矣。
乃顶辞奉下。
至迦湿弥逻国。
中夜次河。
河无津梁。
浮空以济。
受请于长者。
有罗汉降曰。
我小乘之圣。
大德是登地菩萨。
乃让席推尊和尚
授以名衣
乃升空而去。
鸟旸国有白鼠驯绕。
日献金钱。
讲毗卢于突厥之庭。
而可敦请法。
和尚乃安禅树下。
法为金字。
列在空中。
突厥之妻。
有以手按其乳。
乳为三道。
飞注和尚口者。
乃合掌端容曰。
此我前生母也。
或误举刃三斫。
支体无所伤。
斫者唯闻铜声而已。
至雪山天池。
和尚不愈。
本师自空而至曰。
菩萨身同世间。
不舍生死。
汝久离诸相。
宁有病耶。
言毕而冲天。
则洗然而愈矣。
路出吐蕃
与商旅同次。
夷人贪货。
率众合围。
乃密为心印。
而蕃豪请罪。
至中国西境。
夜有神见曰。
此东非弟子界也。
文殊师利实护中州
礼足而灭。
以驼负经。
西川
龙沙
陷驼足。
没于泉下。
和尚入泉三日。
止龙宫而化之。
牵驼出岸。
经无沾湿。
睿宗道尊德盛。
立契无为。
僧若那及将军史献出玉门塞表。
以俟来仪。
开元绍兴
重光大化。
圣皇梦与真僧见。
其姿状非常。
躬御丹青。
图之殿壁。
和尚至止。
与梦合符。
天子光灵而敬悦之。
饰内道场。
尊为教主。
自宁嶭二王而下。
皆跪席捧器。
为师宾大士于天台
接梵筵于帝座。
国师广成之道。
致人主于如来之乘。
巍巍法门。
于此为盛。
有术者握鬼神之契。
参变化之功。
承诏御前。
效其神异。
和尚恬然不动。
而术者手足无施矣。
其馀秘要。
代莫闻也。
累请居外。
敕诸寺递迎。
随驾至洛京
诏于圣善寺安置。
自出内之后。
奔走华夷。
和尚临之。
贵贱如一。
奉仪形者。
莲华开于眼界。
禀言说者。
甘露降于心源。
超然自悟曰。
有其人矣。
法侣高标。
惟尊奉长老宝思。
其馀皆接以门人之礼。
禅师一行者。
定慧之馀。
术穷天地。
有所未达。
咨而后行。
和尚质粹神迈。
气和言简。
不舍律仪。
而身心自在。
不离坐席。
而愿力俱圆。
有来毕应。
触应无碍。
故众妙悬解。
艺能兼于百工。
大悲普薰。
草木同于一子。
不知其极也。
于本院铸金铜灵塔。
以此功德。
应缘护世。
手为模范。
妙极人天。
寺众以销冶至广。
庭除深隘。
虑风至火盛。
灾延宝坊。
笑而言曰。
无可为忧。
自当有验。
及鼓铸之日。
大雪蔽空。
灵塔既成。
瑞花飘席。
前后奉诏。
禳旱致雨。
灭火返风。
昭昭遍诸耳目矣。
从容上请。
大庇缁林。
正法之兴。
系于龙象。
信也。
表求还国。
优诏不许。
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右胁累足。
涅槃于禅室。
享龄九十九。
腊八十。
法界凄凉。
天心震悼。
鸿胪卿李岘仪宾律师护丧事。
以某月日葬于龙门西山
涕慕倾都。
山川变色。
弟子宝思禅师荣阳郑氏。
畏禅师琅琊王氏。
皆高族上才。
超然自觉。
息言为乐说之辨。
妙用即禅那之宗。
和尚之室。
惟兹二人。
而乾元之岁。
再造天维。
大君證无缘之悲。
躬行不匮之孝。
由是释梵扈跸。
天龙济师。
凶秽扫除。
人祗清净。
位光付嘱。
教大兴
禅师爰以偈颂。
刻诸金石。
法离文字。
道不可名。
以慰门人感慕之心。
有同颜子喟然之叹。
其文曰。
释宫尊种
龙扶出池。
舍位成道。
天人师
度微尘众。
甘露慈。
仁消大怖。
辨洗偫疑。
法本不灭。
今子得之。
随方演教。
聿来中国。
帝后承迎。
天花满祴。
欢喜园花。
惟闻薝卜。
百千万亿。
调伏其心。
灌顶在昔。
声闻现今。
山王高妙。
海月圆深。
因于示灭
空悲鹤林。
水西山
冥冥元室。
金棺此闭。
式瞻无日。
双宝昭兴。
教尊言密。
归我者因。
因明悟实。
扬州龙兴寺经律院和尚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菩萨调伏身心。
具一切智。
调伏心者为定慧。
调伏身者为律仪。
假烦恼而后有身心。
有身心而后开知见。
权衡并用。
何莫由之。
如来于鹿野苑中。
为位具法轮。
始开此法。
持律第一。
有优波离如来。
谓戒为性源。
因定见性。
定为慧本。
因慧得常。
不依科教。
无所成实。
乃宣告四辈。
摄护身心。
命以优波长老集毗尼藏。
以优波无缘此土。
摩诃迦叶启迪当来。
而付嘱之。
与禅同祖者数世。
去圣滋远。
枝剖条分。
今学者所宗。
四分为盛。
此间有数息诸观。
以摄乱意。
是盖禅那之滥觞也。
沙门奉律。
犹世间行礼。
若备中和易直之心。
而无升降周旋之节。
于义为非。
为义非为半人。
恭惟世间。
皆归佛性。
体无分别。
俱会一乘。
胜妙法蠡。
爰倾海水。
明彻宝器。
方贮醍醐。
禅律二门。
如左右翼。
和尚执持戒律。
兼修定慧。
恩制落染。
为人式瞻。
六十年矣。
和尚法号怀仁
其人也。
天宝十载十月十四日
晨起盥漱。
绳床跏趺。
心奉西方。
既曛。
就灭于龙兴寺
春秋八十三。
僧夏六十。
缁素弟子。
北拒泗沂。
南踰岭徼。
望哭者千族。
会葬者万人。
其上首曰越州开元寺僧昙一福州开元寺僧宣常州兴宁寺僧义宣杭州谭山寺僧惠鸾东京敬爱寺僧璿光润州栖霞寺僧法瑜僧乾印润州天乡寺僧法云扬州崇福寺僧明幽延光寺僧灵一龙兴寺惠远等。
天下甘露。
正味调柔。
人中象王
利根成熟。
音乐树下。
长流福慧之泉。
雪山峰顶。
仰见清凉之日。
金刚决定。
烦恼无馀。
优昙开敷。
香洁盈满。
罔不成实。
乐说辨才。
得法华三昧。
众所知识。
物之依怙。
法施之恩重。
偫居之感深。
哀奉色身。
经始灵塔于某原。
像教也。
幽公自幼及衰所亲侍。
静言元梵。
俯托斯文。
试言之曰。
先陀婆者。
分于一名。
摩醯目者。
夹于三点。
众法归善
偫缘体无。
道岂远人。
宏之在我。
外离诸相。
犹行邪道。
内度四生。
方为灵觉。
至若调牛良田。
唯待天雨。
渡驮巨海。
护持囊。
喻夫灵药毒草。
同在林中。
甘泉淤泥。
共生地下。
畴能了达。
惟我宗师。
和尚太原郭氏。
厥后迁于淮左。
孩抱之岁。
誓齿道门。
亲慈所钟。
志不可夺。
因瑶台成律师受具戒。
律文有往哲所疑。
时贤或误。
一言曲分于象表。
精理自得于环中。
声振京师
如晞日月。
诸寺固请纲领。
乃默而东归。
即还扬都
俯允偫愿。
常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如意轮陀罗尼般若
佛心我得。
此心众生。
亦如谓天台止观。
是一切经义。
东山法门
是一切佛乘。
色空两亡。
定慧双照。
不可得而称也。
寒不加服。
暑不摄齐。
食不求饱。
居不易坐。
四方施舍。
归于大众。
一身有无。
均于最下。
朝廷之士。
衔命往复。
路出惟扬。
终岁百数。
不践门阈。
以为大羞。
仰承一盻。
如洗饥渴。
和尚与人子言。
依于孝。
与人臣言。
依于忠。
与上人言。
依于敬。
佛教儒行。
合而为一。
虑学者流误。
故亲教经论。
延来者听受。
故大起僧坊。
将警偫迷。
故广图菩萨因地。
善护诸命。
故曲济众生寿量。
以文字度人。
故工于翰墨。
法皆佛法。
兼采儒流。
以我慢为防。
故自负衣钵。
以规范为任。
故纲正缁林。
以发挥道宗
故上纡睿礼。
以感慕遗迹。
故不远他邦。
以龙象参议
故再至京国。
以轨度端明
故研精律部。
黄门侍郎卢藏用
才高名重。
罕有推挹。
一见和尚
慕味循环。
不能离坐。
退而叹曰。
宇宙之内。
信有当人。
黄门于院内置经藏。
严以香灯。
天地无疆。
象法常在。
太子太保陆象先吏部尚书毕构少府监陆馀庆吏部尚书崔日用秘书监贺知章礼部尚书裴宽中书侍郎严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书侍郎平章事崔涣礼部尚书李澄词人汜水王昌龄等。
所共瞻奉。
愿同洒扫。
建塔之地。
广狭如素。
高卑得中。
周临四衢。
平睹千里。
门人环莳列柏。
荐以名香。
空旷寂寥。
以哀以慰。
夫子门人。
轻重诸侯之国。
如来子弟。
皆为释梵之师。
敬悦其风。
以偈铭曰。
佛境无二。
佛心皆一。
随其根源。
乃起禅律。
持戒外奖。
观空内谧。
是藏私耶。
众僧秘密。
昏醉亿万。
求醒者稀。
如来戒定。
与尔为归。
性空因戒。
垢重初微。
彼上人者。
深乎道机。
真空不生。
妙果无得。
开明戒定。
洗去怨贼。
衣染波利。
鼻闻薝卜。
白日正圆。
如何昏黑。
昏黑既已。
四辈号咷。
不见金榇
空图白毫。
月明江阔。
木落山高。
迥野孤塔。
偫心郁陶。
训迪真子。
森然朗达。
阿难苾刍
迦叶菩萨。
仙发承足。
诸天奉钵。
智火遽然。
独留缁褐。
月苦淮甸
风悲楚川。
千株茂树。
百道春泉。
佛日长晦
浮图岿然。
哀哀龙象。
大庇偫缘。
司乐752年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商余山
或有将元子乐说司乐氏。
乐官闻之。
元子曰。
能和分五音。
韵谐水声。
可传之。
来请观学。
元子辞之。
使门人以南磳及庭前悬水指之。
乐氏丑恶慢骂曰。
韵聩多矣。
焉有听而云乐乎。
此言闻元子
元子谢曰。
次山病馀惛固。
自顺于空山穷谷。
偶有悬水淙石。
泠然便耳。
醉甚。
或与酒徒戏言。
呼为水乐。
不防君子过闻而来。
实污辱君子之车仆
乐官去。
季川问曰。
向先生谢乐官。
不亦过甚。
曰然。
吾为汝订之。
汝岂不知彼为司乐之官。
老矣。
八音教其心。
五声传其耳。
不得异闻。
则以为错乱纷惑。
甚不可听。
况悬水淙石。
宫商不能合。
律吕不能主。
变之不可。
会之无由。
全声也。
司乐氏非全士
安得不甚谢之。
嗟乎司乐氏。
欲以金石之顺和。
丝竹之流妙。
宫商角羽。
丰然迭生。
以化全士之耳。
犹以悬水淙石。
激浅注深。
清瀛灉溶。
不变司乐氏之心。
呜呼。
天下谁为全士
能爱夫全声也。
诗偈 其一百三十五 唐 · 庞蕴
 押词韵第三部
我是凡夫身,乐说真如理。
为性不悭贪,常行平等施。
凡夫事有为,佛智超生死。
作佛作凡夫,一切自繇你。
杨文公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乐邦文类》卷四
知礼谨于讲忏之隙,依本宗教观,写书奉答秘监大檀越。
知礼伏奉载垂真翰,曲赐重言,俾知礼毕此忏期,更留讲训。
仰承尊旨,合改先心,但以专诚久趣此门,鄙志莫能易辙;
况良时难遇,胜事易差,故欲且副夙心,不果恭遵严命。
所言知礼洞三观之指归者,称之太过也。
又云极乐本由示权,修道须忘忻厌者,诚哉是言也!
知礼今忻净土,特厌患身,亦有其由,辄伸于后。
若其一心三观,虽非洞达,敢不依凭?
知礼四十馀年,寻其筌罤,学其去就,神根即钝,證入无由。
而于户牖关防,行用时节,多所游历,亦略谙知。
今者蒙索报音,故难杜口,粗陈梗概,希赐否臧。
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
恢扬肇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
全由性发,实匪修成。
故于一心,宛有三用。
所谓空者,一切皆空,即三观悉彰破相之用也。
假者,一切皆假,即三观悉明立法之功也。
中者,一切皆中,即三观悉是绝待之体也。
是则终日破相,而诸法皆成;
终日立法,而纤尘必尽;
终日绝待,而二谛炽然。
故般若谈空,八十法门得显;
维摩立法,三界见爱皆忘;
《法华》一乘,世间之相常住。
皆由三观相即,致令诸法无遗。
故三即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非并别而观,不可以有无求,不可以中边取。
故云不并不别,非纵非横。
盖三一圆融,修性冥泯,岂识心之所测,何言说之能诠?
故强示云不可思议之妙观也。
说即非说,无说而说,能知此已。
对一切境,以此观照了之;
立一切行,以此观导达之;
办一切事,以此观成就之;
设一切教,以此观敷畅之。
修此观者,能所必忘,取舍斯泯。
故真如无念,向则心绝,终日说示,不异无言。
舍此则必同众魔,离此则未超诸外。
故龙树云:「除诸法实相,馀皆魔事」。
迦叶云:「未闻大涅槃,前皆是邪见」。
大矣哉,一心三观之妙宗也!
知礼所求安养而生,所欲燃烬而死,凭此三观,遣彼百非也。
言极乐之界,盖觉皇示权者。
经论既以净土之教为胜方便,验知是如来善巧权用也。
但权名不局,实理亦通,是要甄分,方知去取。
体外之权须破,体内方便须修。
离事之理则粗,即权之实方妙。
故小乘无他佛之说,大教有刹海之谈。
盖心性遍周,法界无外,理极故令事广,华大故省池深。
刹如帝珠,出现重重无尽,方显寂光之理;
身类天馔,感报彼彼不同,乃表遮那之性。
岂应极乐,不预唯心。
故如来藏中,涅槃具足,随缘发现,应量而知。
既能彰地狱天宫,岂不造秽邦净国?
本性虽具,由心发明。
弥陀以无缘之慈,取极乐之士;
释迦乐说之辩,示往生之门。
斯皆善巧之权方,摄彼沈沦之品汇,令惧退转者不退,使不善观者能观。
净土权相盖多,今且略论此二。
故《起信论》云:「初学大乘正信,以在此土,不常值佛,惧谓信心,意欲退者。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
但当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如法身,毕竟得生住正定」。
故专念真如法身者,岂异大乘正信,以依彼佛为境,故能牵生净方。
斯是如来权巧也。
又《观无量寿佛经》云:「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
诸佛如来,有胜方便,令其得见」。
此盖释迦神力,弥陀愿心。
若有谛观,必能睹见。
斯亦觉皇异妙方便也。
此之权巧方便,既约圆论,即与《法华》微妙方便无二无别。
故诸天及人,声闻缘觉,事度菩萨,渐修大士,充满世间,数等河沙,尽思度量,不能知觉。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圆信圆解,方能造修。
知礼虽是钝根,滥沾圆教,不离当念,愿达彼方,庶即下凡,便阶不退。
复闻大通佛世,结缘之徒,已经尘点劫来,尚住声闻之地。
皆由退大,故涉长时,身子六心,退落五道,况悠悠学佛者乎!
盖由此土多值退缘,故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
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若求生安养,即于博地,能藉胜缘,才获往生,永无退转。
闻兹利益,得不忻求?
乃用一心三观为舟航,复以六时五悔为橹棹,求往唯心之净土,愿见本性之弥陀。
然后运同体之大悲,度法界之含识,顺佛权巧,求生乐邦,其意略尔。
所言傥存忻厌,即起爱憎,既萌取舍之心,乃生能所之见者。
起过之相,诚如所言,立德之缘,今当略说。
盖以忻厌取舍,善能起过成功,故马鸣立为始觉之基,智者称为净土之渐。
维摩以见爱为侍者,文殊以贪恚为功能。
斯皆用之在人,乘之有法。
且众生旷劫,住此娑婆,贪于粗弊色声,著于下劣依正。
既无厌离之念,但增系缚之缘,纵有熏修,鲜有克遂。
以此土法多障,致道行难成。
故《涅槃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是故诸佛悯此众生,以愿行功,取清净土,令起忻慕,作受生因;
以苦切言,说垢秽相,令其厌恶,成出离心。
若非此心,不成始行。
故非厌离,舍此无由;
不起忻求,生彼无分。
盖受生之法,以爱为缘,始自初心,终至等觉,变易未尽,忻厌叵忘,况始行耶?
今求净土,不求身受诸乐,心染妙尘,盖欲托彼净缘,速增胜道。
以彼寿命无尽,依报自然,无有女人,及以根阙。
虽圣凡共处,而无恶道之名;
虽声闻无边,且离执真之见。
弥陀为良导,观音为胜友。
一生补处甚多,十地圣人无数。
风吟宝叶,波动金渠,皆出妙音,尽诠至理,既无违顺,永息贪嗔,凡有见闻,悉资寂照。
皆住正定,功在于斯。
今之众园,尚须求预;
彼之宝刹,宁不愿生。
但知净土唯心,秽邦即性,即厌无厌,即忻无忻。
是则正助合修,解行兼运,顺佛正教,非己曲情。
况《观经》说上品生因须大乘妙解,加修六度,兼劝众生。
知礼今以三观攻心,五悔助道。
又恐净因未备,故以毕命自要,庶凭最后之强缘,以作往生之定业。
而又若不烧身臂指,非出家菩萨《梵网》之诫明;
然舍身命财,是真法供养《法华》之文焕矣。
楞严然香一炷,宿债俱酬;
轮王剜身千灯,妙果斯克。
故知初心后位,上圣下凡,皆可进修,并彰至教,但行正解,自免邪修。
以知性火真空,岂有能烧之相,所烧自亡也。
又知佛体圆妙,岂存所供之人,则能供亦寂矣。
两重能所既泯,一切功德斯成。
是名苦行法门,所谓火光正受。
四土净境,顿现此心;
诸佛道场,咸彰此处。
但随所愿,必遂往生。
故智者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动念即是往生净土时」。
如此舍秽身,则尽垢秽之际,何理不彰?
如此取净土,则极清净之源,何惑不遣?
是以韦提忻清净业报之处,即證无生;
萨埵舍痈疽瘭疾之身,云求常乐
此之取舍,与不取舍,体无二种,用亦同时。
得名三种法门,谓取法门、舍法门、不取不舍法门。
亦是三毒法门,具一切法。
故《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
如是三法中,具一切功德」。
文殊云:「我是贪欲尸利,我是嗔恚尸利,我是愚痴尸利」。
深得此意,即一心三观,导一切行,办一切事也。
以一切法空,故舍秽必尽;
一切法假,故取净无遗;
一切法中,故无取无舍。
此之三法,一切如来同證,一切菩萨共修。
知礼今舍秽身,欣求净土,辄敢仰效也。
然则修心万行,入道多门,随乐随宜,随修随悟,敢将测管,局彼太虚。
但以知礼爰自少年,便敦此志。
今已衰朽,多历事缘,此心常自现前,对境弥加增进。
信由宿愿,敢不恭酬。
年来建立道场,众信共营供具,三载资缘粗备,数僧行愿偶同。
此者遭逢秘监,知乎姓名,察其始末。
敢请俯为檀越,运以力轮,使片善之有成,俾净愿之克遂。
然后芘我宗教,广见流行,令未闻者闻,使未悟者悟。
更冀佐治功成之后,期颐报满之时,随愿求生极乐世界。
冀得同会一处,同叙宿因,同化含生,同登大觉。
知礼素无文学,元是野僧,发语粗浮,显理疏脱。
盖奉读前书云「精修忏之规,臻乎本净」;
次书云「土匪虚,先佛所證」,仰惟秘监深洞苦行可以穷源,复知邦由来即理,盖欲知礼广援乘教,傍示未闻,是敢辄附本宗,少述愚见。
有黩台听,不任悚惶。
不宣。
普贤观经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
序曰:兹经即《法华》醍醐之继唱也。
古者法王知几而作,用无常道,时而后言,四十馀年,大车未脂,羊鹿殊轨。
谓权不可终用,故受之以实。
于是光飞他土,华纷上天,畅久默之怀,演一乘之道。
以无量义为前序,彰既离而必合;
用今经为总括,明妙契而须行。
由是能仁善逝,指会实于鹫峰
次补当来,请入门于重阁。
俾今之有大根性、乐思佛道者,不远而复焉。
信哉斯文,实《法华》三昧之正轨也!
天台智者初受之于南岳,行之于大苏,勤之于道场,證之于方便。
总持炳发,乐说泉涌。
然后仪范帝庭,黼黻像运,统三利之业,终二严之备,实从是而立也。
夫由道而至者,必踵于先达,虽千里始于投足,吾必知其至矣,且无惑焉。
今东掖山本如法师,庶几先觉,澡心三昧,顾寂灭之道,放圣贤而行。
谨信存诚,九旬申盟。
讲《法华》妙典,修普贤妙忏。
行之戒,逃数宝之讥。
仍刻板印是经一万卷。
有能终身日读一卷者或多卷者,跪以施之。
俾读之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行,知行然后知至,知至然后教人。
自一人至千万人,自千万人形于无尽。
矧今之首我万计,其所转教,又不知若干。
永永之下,可得而思耶!
大哉!
读持者是持佛身,是持佛眼,是持佛藏,操佛法印,印一切法,成大涅槃。
是人具大沙门功德,是人应受一切人天供养,是为法塔应遥向礼者也。
时天圣二年龙集甲子春二月望日序。
叶防乐说元丰五年 北宋 · 范镇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八、《宋史》卷一二八《乐志》三
自唐以来至国朝,三大祀乐谱并依《周礼》,然其说有黄钟为角、黄钟之角。
黄钟为角者,夷则为宫;
黄钟之角者,姑洗为角。
十二律之于五声,皆如此率。
而世俗之,乃去「之」字,谓太簇曰黄钟商,姑洗曰黄钟角,林钟曰黄钟徵,南吕曰黄钟羽。
叶防但通世俗夷部之,而不见《周礼》正文,所以称本寺均差互,其难行。
范景仁论乐第十书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三、《司马公文集》卷六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六、《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卷一一、《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九
光启。
六月于梦得处连辱两书。
自尔以《通鉴》欲进御,结绝文字,日不暇给,以是阙然久不修报。
景仁虽怪之,必知其非疏怠也。
光与景仁皇祐中论乐,迄今三十年,笔舌往返,前后非一。
今更欲竭肺肠以仰告,亦止于陈言重复,祗增烦渎,无益于析理也。
景仁今书所诘责者,亦不可不略自辨。
来示云:「光与胡、阮前非李照,今复主之」。
皇祐中所上闻者,正以房庶妄改《汉书》,以就私意,谓景仁不宜信而从之。
近日所上闻者,止为景仁以今之本府尺,即黄帝时尺,恐不然。
至于音律高下,素非光所习学,实不晓其是非,亦不知王、李、胡、阮之相去几律,何尝敢有所主,有所非邪?
此则所不敢当也。
来示云:「经有注释之未安,史有记录之害义理者,不可不正」。
此则诚然,然须新义胜旧义,新理胜旧理,乃可夺耳。
如浴乎沂、十月五星聚东井之类是也。
至于房庶所改《汉书》云:「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之广」。
全不成文理,岂可遽改旧书邪?
其馀则与景仁之意殊涂而同归。
景仁以礼乐为治国之大,而不可慢,光岂以为小而可慢邪?
景仁吹律吕,考钟磬,校尺量,铸釜斛,以求先王之乐,光谓先王之乐,大要主于中和而已。
亦犹景仁谓衣有青赤黄白黑之异,光谓主于温而已矣;
景仁谓食有酸苦甘辛咸之异,光谓主于饱而已矣。
然则景仁岂能全废光之说,光岂敢尽不用景仁之论邪?
彼诸家言乐者,各有十二律五音,更相是非。
如五方之人,言语不通,饮食不同,各谓我是而彼非,孰能正之?
景仁之乐视之,则王朴君臣民事物皆不相干,李照皆失其位。
使二人复生于今日,视景仁之乐,未知其云何也。
若欲知其真是真非,必有如伶伦、后夔、师旷者,始能知之耳。
今既未有其人,愿景仁且以所著《乐说》与光书合藏之,以俟后世,必有知乐者能辨之也。
光之言止于此,自今景仁更以《乐论》相示,光亦不敢对也。
不宣。
光再拜。
欧阳参政1061年 北宋 · 沈括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八、《长兴集》卷一九、《古文渊鉴》卷四八 创作地点:安徽省宣城市
参政侍郎阁下:自周公之没至于今千有馀岁,其间可以有为于天下殆不过二三人。
二三人者不可得而待,而又皆无可行之位与其时。
使得其人而又幸有其时与位,天下知之,如周公之于成王,则将如何而望之?
其所以举天下之政,亦必自其大者,而后至于无所不举也。
凡世之有益于用之物,一有不备者,人皆知其阙。
礼乐在天下为用最大,寂然千有馀岁,而天下之人未尝谓之阙者,人之所望于圣人者意已绝,不复萌于心,则若初未尝有礼乐者。
既绝于心,又未尝讲于视听,则其谓之无异而弃之必然。
礼乐之教,几何其不终废也!
伏惟阁下独立一世,为天下之师三十馀年矣。
其养育贤才,风动天下,未有不如其意。
所未能必者,天下之时与朝廷之位,则今既又得之矣。
以其不可得而待于古者而遇于今,而又有其时与位,天下之所望于阁下,阁下所以自处,某愚浅,不敢县定于心,抑将举天下之政必自其大者,则礼乐宜已在阁下之所先久矣。
然观古者至治之时,法度文章大备极盛,后世无不取法。
至于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黑黄苍赤,岂能尽出于圣人?
百工、群有司、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其卒使天下之材不遗,而至于大备极盛,后世无不取法,在所用之何如耳。
某尝得古之乐说,习而通之。
其声音之所出,法度之所施,与夫先圣人作乐之意粗皆领略,成书一通,亦百工、群有司之一技,不敢嘿而不献。
非敢以为是也,盖以谓必欲尽天下之议,则荒唐悠谬之论亦将有来献者也。
孙侍讲论乐书 北宋 · 沈括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八、《长兴集》卷二○
侍讲学士阁下:古之公卿大夫非徒以任朝廷之职,亦将以师率天下,使下之人知其德行术业可以蒙朝廷之尊礼者,则就之学焉。
上之人非徒有以告也,而又将自此而观人之材,可任以事者取之,不肖者怜而教之。
及其世衰道废,其责大臣不苟以其职,而曰不用仁心,遗忘微贱,不肯饮食教载之。
是古之卿大夫皆尝教人,下之人就而学之不为僭也。
伏惟阁下德行术业,四方之所尊信,而朝廷礼任之矣。
士之愿就而学者茍知所向,某知其不之于四方而之京师,不之于他门而渠然来矣。
某尝得古之乐说,思其声音之所出,法度之所施,与夫先圣人作乐之意,盖尝习焉,而未有遇于其间也。
窃不疑古人之,愿将受教于门下。
然则阁下其将怜而教之邪,抑将以其微贱而拒之?
某不敢必,茍进是以听于执事,伏惟少赐裁察。
治说二 其二 说乐 北宋 · 陈舜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四一、《都官集》卷六
说曰:乾覆坤载,阴阳亭毒,雨膏雷动,草坼木茂,蛰虫昭苏,禽鱼跳舞,而乐行于天地之间矣。
人之为贵于草木禽兽,而立于天地之中,则又有心知血气,嬉歌声吟,感物而动,乐之道形矣。
夫物之感人不同,而人之应于物,有喜怒哀乐之变。
故其声喜者发以散,其声怒者奋以厉,其声哀者悲以杀,其声乐者谐以缓,其声爱者柔以易,其声恶者愤以起,其声欲者荡以乱。
此七者非中庸也。
先王知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声不能无变,故函之以仁,教之以义,节之以礼,一之以信,使富不期侈,贫不至约,强不并弱,众不暴寡,天下无不足、疾痛、淫泆之过,故其声发于中和,而无有一物暴戾邪僻干于其间者矣。
夫乐者,五常之正性,而中声之所止。
先王因其声,故作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以发之,干戚、羽旄、缀兆、疾徐以文之。
故曰:「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斯礼乐之极致也。
黄帝之《咸池》,少昊之《大渊》,颛顼之《六茎》,帝喾之《英》,尧之《大章》,舜之《韶》,禹之《夏》,商之《濩》,周之《武》,其名则帝王之殊,其声则天下中和之声一也。
为君,日奏《夏》、《濩》,之道卒不可见,政非之政,民非之民。
故周衰而《韶》之音犹存,而舜不可见。
仲尼曰:「不图为乐而至于斯」!
桑间濮上之音作,而郑卫之民亡;
郑卫之民亡,非桑间濮上之音能亡郑卫也。
孟轲曰:「今之乐犹古之乐,王者如好乐,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故君子曰,孟轲可谓知乐。
乐有三:一曰实,二曰文,三曰器。
所谓天下乐谊,民皆中声,乐之实也。
所谓干戚羽旄、缀兆疾徐,乐之文也。
所谓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乐之器也。
天下居其实,王者虽未作乐,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
实不存,虽有臣如夔、旷,有舞如《韶》、《濩》,君子谓声存而乐亡矣。
臣伏谓国家德泽渗漉百年矣,民思五代之涂炭,而被朝廷之膏泽,此《韶》、《濩》之实也。
然今天下承平寖久,十税不弛而民贫,四禁日苛而刑不措,和乐之实缺矣。
以一宗二祖之文武,合为干戚之舞,是谓文不足。
虽亦诏儒臣,访遗逸,较律吕之长短,辨钟磬之清浊,而且杂是非之异端,参祸福之拘忌,臣不知其为乐也。
然则如之何?
曰:先之以实,中之以文,终之以器,则乐之道幸矣。
臣愚不佞,故为《乐说》。
重居开堂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九、《云巢编》卷一○
昔者诸佛有大慈,为我众生能作怙。
究明真如之性,超出烦恼之津,盖非小缘,诚一大事。
惟重居之宝刹,乃阳羡之敬田,欲闻法音,当得开士。
某人宿植德本,乐说辨才,早游诸方,默受密印。
以拳拳四举之请,蕲的的大匠之来。
幸无多谦,副此瞻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