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鼎铭 春秋末卫国 · 孔悝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六月丁亥,公假于太庙。
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
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缵乃祖服。
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懈,民咸曰休哉。
公曰叔舅,予女铭。
若缵乃考服」。
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
勤大命,施于烝彝鼎(《礼记·祭统》:「此卫孔悝之鼎铭也。」注:「庄公蒯聩孔悝立已己,故因至庙禘祭赐铭,以褒显其先世也。」案铭文「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勤大命,」必恐误释。以钟鼎词例校之,当是「拜稽首,敢对扬乃辟之勤大命。」郑承旧误,未及是正耳。)
铭论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四
《春秋》之谕铭也。
曰:「天子令德,诸侯言时计功,大夫称伐」。
肃慎纳贡铭之楛知,所谓天子令德者也。
黄帝有巾几之法,孔甲有槃杅之诫,殷汤有《甘誓》之勒,毚鼎有丕显之铭。
武王践阼,咨于太师,而作席机楹杖杂铭十有八章。
周庙金人,缄口书背。
铭之以慎言,亦所以劝进人主,勖于令德者也。
召公作诰,先王赐朕鼎出于武当曾水,吕尚周太师而封于齐,其功铭于昆吾之冶;
汉获齐侯宝樽于槐里(此句从《御览》七十一补。),获宝鼎于美阳
仲山甫有补衮阙,式百辟之功;
《周礼·司勋》凡有大功者,铭之大常,所谓诸侯言时计功者也。
宋大夫正考父,三命兹益恭,而莫侮其国;
孔悝之父庄叔,随难汉阳,左右献公卫国赖之,皆铭于鼎,晋魏颗获秦杜回于辅氏,铭功于景钟,所谓大夫称伐者也。
钟鼎礼乐之器,昭德纪功,以示子孙,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故碑在宗庙两阶之间(此句从《文选·头陀寺碑》注引补。)
近世以,来咸铭之于碑。
德非此族不在铭典(此二语从《文选·新刻漏铭》注引补。《御览》五百九十。《续汉律,历志中》补引邕《命论》一段「命」当作「令」《乃月论》也。见卷十二。)
马日磾不宜加礼议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日磾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御命直指,宁辑东夏,而曲媚奸臣,为所牵率,章表署用,辄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
国佐当晋军而不挠,宜僚临白刃而正色。
王室大臣,岂得以见胁为辞!
袁术僭逆,非一朝一夕日磾随从,周旋历岁。
《汉律》,与罪人交关三日已上,皆应知情。
春秋》,鲁叔孙得臣卒,以不发扬襄仲之罪,贬不书日。
人讨幽公之乱,斫子家之棺。
圣上哀旧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礼(《后汉·孔融传》,又见袁宏《后汉纪》》三十九)
小名录序868年 唐 · 陆龟蒙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天地万物。
杂然而生。
圣人居其中。
强为之命称。
或以义。
或以形。
或因其自然。
天地取其义者也。
日月取其形者也。
鸟兽因其自然者也。
人既列氏赐族矣。
得不务佳名而纪之。
盖取婴儿三月目能眴。
与人喜笑相答。
因以名分之。
以入生人之籍。
贵贱一也。
故传曰。
子生三月之末。
择吉日。
剪发为鬌。
妻以子见于父。
执子之手。
咳而名之。
夫告宰曰。
某年某日生。
宰告闾史。
书为二。
其一藏于闾府。
其一献于州伯。
州伯命藏诸州府
诸侯世子则名而告之庙。
为宗主也。
天子则告于郊。
见于天。
明当继父承天也。
二十而冠。
冠而字之。
表其成人也。
所谓名以立身。
字以表德也。
申繻曰。
名有五
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若鲁公子有)
以德命为义(若文昌武发)
以类命为象(若孔子象尼某)
取于物为假(若伯鱼名鲤
取于父为类(若子同与父同生日)
不以国。
不以官。
不以山川。
不以隐疾。
不以畜牲。
不以器币
周人以讳事神
名终将讳之故也。
三代之时。
至殷尚质。
直以生日名之。
太甲太乙武丁是也。
周以伯仲次之。
太伯仲雍叔达季历是也。
自周以降。
随事而名之。
至有黑臀黑肱之鄙。
羊肩狐毛之异。
负刍之贱。
禦寇之强。
杵臼籧篨瞢顽狂狡无知无忌不寿不臣。
皆名不正而言不顺也。
鲁叔庄叔之败狄也。
以虺豹名其子。
穆姜以条之役生太子
命之曰仇。
其弟生又以千亩之战。
命之曰成师
师服曰。
异哉君之名子也。
始兆乱矣。
汉灵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
既立为矣。
后皆退之为诸侯之应也。
如此吉凶悔吝。
于是乎皆在。
古人生而名之。
长而行之。
尚存其朴也。
末世浮伪日生。
幼虽行于闺门。
长不达于州里。
故又有官名小名之别
苟不因事而载之。
则幼之名。
没然不闻于后矣。
彼吉凶悔吝。
何从而知之。
今自秦汉以来。
编而纪之。
至于神仙玉女之名。
妇人臧获之字。
亦无弃焉。
及名涉怪奇。
近于图谶者。
亦附于内。
谓之小名录
夫近者详。
远者略。
势使然也。
其间遗落。
请俟博闻。
太保吴武公尉迟纲碑铭 北周 · 王褒
 出处:全后周文卷七
昔者王室藩屏,同族谓之宗亲,列国诸侯,异姓称为伯舅。
元勋懿德,周崇齐楚之霸,疏爵畴庸,汉重韩吴之秩。
司勋载其弘烈,典册备其徽章。
山甫式列辟之功,纪绩庸器;
庄叔匡成献之难,昭德彝鼎。
鸿名盛业,公实兼焉。
公命世挺生,应期间出,嵩华峻极,降惟岳之上灵;
霜露所均,体中和之秀气。
擢本,且观后雕之质;
贞桂挺生,便结冬华之叶。
是故以辰昴膺庆,风云交感者焉公柔顺内凝,英华外发,斧藻仁义,圭璋令范。
危劲之节,冠四序而逾秀;
坚贞之操,经百炼而不销。
加以逢门射法,远中戟支;
养由箭神,遥穿悬叶。
巧极将军之伎,精穷校尉之官。
及年逾艾服,任隆台衮,甲第当衢,传呼启路。
不以宠贵骄人,每以卑谦自牧。
易箦之言,无忘寝瘵;
之志,终于瞑目。
铭曰。
珠角膺期,山庭表德,出忠入孝,自家刑国,人物冠冕,彝章表则。
任属屯警,官联枢侍,行部六条,议班三吏。
逝水讵停光阴不借,遽辞逆旅,俄悲怛化,旌舍夏练。
棺陈卫幕,北郭人希,西山景落。
三千不见,九原谁作,铭兹鼎鼐,永傅嵩霍(《艺文类聚》四十六,《初学记》十一)
王周彦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八三、《山谷全书·别集》卷一二、《豫章先生遗文》卷三
七月戊辰,某敬报周彦贤良足下:成都吕元钧,某之故人也,解梓州而遇诸涂,能道荣川土地风气之常。
尝问之曰:「亦有人焉」?
元钧曰:「里人王周彦者,读书好学,而有高行。
以其母属,当得荫补入仕,始以推其弟,今以推其甥及侄,斯其人也」。
时仆方再往京师,见其摩肩而入,接踵而出,冠盖后先,车马争驰,求秋毫之利,较蜗角之名,大之相嫌嫉,小之忘廉耻,甚于群蚁之竞腥。
兹穷荒绝塞,其地与蛮夷唇齿,其俗以奔薄相尚,尊爵禄而贵衣冠,乃有周彦者,其古人之流乎!
岂不卓然独立于一世哉!
既窃叹其人,又喜欲与之游也。
及某以罪戾抵戎僰,久之,观荣之士乐善而喜闻道,中州弗及也。
无乃周彦西河而格其心,而变其俗,以致然邪?
凡儒衣冠,怀刺袖文,济济而及吾门者,无不接,每探刺受文,则意在目前。
周彦者,亦我过也,经旬浃而寂然,一日惠然而来,乃以先生长者遇我,而自谓何以得此于周彦者?
岂以葭莩之好,齿发长而行尊者邪?
既辱其来,乃枉以书执进之,敬出其文词,且有索于我矣。
周彦迫之不已,仆安得不启不发,而有以报也?
周彦之行,犹古人也,及其文,则慕今之人也,何哉?
见其一而未见其二也,惟推其所慕而致于文而已。
颜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孟子曰:「伯夷、伊尹,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孔子曰:「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周公孟子之学孔子,自尧舜而来至于三代,贤杰之人,林聚云翔,岂特周公而已?
至于孔孟之学不及于周公者,盖登太山小天下,观于海者难为水也。
企而慕者高而远,虽其不逮,犹足以超世拔俗矣,况其集大成而为醇乎醇者邪!
周彦之为文,欲温柔敦厚,孰先于《诗》乎?
疏通知远,孰先于《书》乎?
广博易良,孰先于《乐》乎?
洁净精微,孰先于《易》乎?
恭俭庄敬,孰先于《礼》乎?
属辞比事,孰先于《春秋》乎?
读其书,诵其文,味其辞,涵泳容与乎渊源精华,则将沛然决江河而注之海,畴能禦之?
周彦之病,其在学古之行,而事今之文也。
欧阳文忠公之炳乎前,苏子瞻之焕乎后,亦岂易及哉?
然二子者,殆未尝不师于古而后至于是也。
夫举千钧者轻乎百钧之势,周彦之行,扛千钧矣,而志于文,则力不及于百钧,是自画也,未之思耳。
周彦其稽孔孟之学而学其文,则文质彬彬,诚乎自得于天者矣。
异日将以我为知言也。
纸穷不能尽所欲言,惟高明裁幸。
蒙遗疋物、芎术、珠子黄,皆此无有,拜嘉惭怍。
汤饼之具尤奇,羁旅良济,益佩忧爱,灾患尤所不忘耳。
元师能令携琴一来为望。
庄叔之子亦可敦以诗书否?
惠讯至寄声,不宣。
某再拜。
荣州薛使君(三)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八七、《山谷全书·别集》卷一七
贵州士人,惟周彦衣冠之领袖也,其人深中笃厚,虽中州不易得也。
其兄庄叔,老于世事,亦不可得。
紫衣僧祖元亦周彦之族兄,抱琴种竹,有潇洒之趣,以星历推休咎,常得十之七八,试问之,可知也。
王周彦(二)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九八、《山谷全书·续集》卷八
变故不常,承庄叔、教源相继捐馆,可胜叹惋。
公手足之义至厚,仁及宗党,当此何可忍割,奈何奈何!
庄叔之子既宦游居丧,亦可教以诗书,计可无憾。
不审教源有子否?
亦可教耶?
斌老不幸,为痛惜之累月,其亲及兄弟之情可知矣。
何宰知其为佳士,但相远,监司辈非深知,虽已言之,恐未能有所益耳。
元帅惠书及珠子黄,甚渠虽远不忘之意,但以病起,不能多书,且为道谢之。
定国得洛倅,似少慰意,亦得渠秋末书。
春秋咏史乐府 其七十七 败长狄(柔兆敦牂) 清 · 舒位
 出处:瓶水斋诗别集卷一
长狄长狄长且寿,佚宕中国无与偶。
叔孙得臣持弓来,终甥驷乘房甥右。
射其目,断其手。
摏其喉,埋其首。
长狄长狄长且寿,寿百年,长九亩。
吾闻临洮大人见祖龙,鄋瞒苗裔将毋同。
治戎论(下)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九、公是集续拾遗、《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三九
中国之于夷狄,言胜而不言战,是何也?
凡以威服之也。
中国之于中国则有战。
中国者,礼让之所出,仁义之所治,道德之所怀也。
是虽有斗争,不过以其礼责无礼,以其义责无义,以其道责无道,非有利其货之心,非有病其民之意。
是故结日而后阵,成列而后出,不以诈取胜,不以幸图功,不以威立名。
此中国之师,王霸之治也。
彼夷狄者不然。
其来为寇,非能以礼让仁义道德相率厉者也,直将剽人民以盈其暴,掊府库以足其欲,斩树木以逞其害,残百物以快其怒而已矣。
譬若虎豹之抟,长蛇之噬,螟蜮之集也。
有国者时其至而虑其害,苟可以捍之毋待于信,茍可以绝之毋待于仁,曰除患而已矣,效立而已矣。
是故言胜而不言战者,其义犹曰贵于胜,不贵于战也云耳。
十二公之事,二百四十二年之久,夷狄之患,侵罚之变多矣,未尝有得言战者,非无其事而不言,盖虽有其事而不书焉。
且以谓战之道以待中国,胜之术以待夷狄,中国不战则讥之,夷狄虽不战,不讥也,其不讥乃所以不言战也,此其指也。
齐人伐山戎,《公羊》以谓操之已蹙。
叔孙得臣败狄于咸,《谷梁》以谓恶重创。
是皆不然,是皆延寇而揖之以为让,僵尸而哀之以为仁者也,非《春秋》之治戎、所以言胜而不言战之意也。
问者曰:「圣人之仁无所不爱,圣人之信无所不孚,圣人之礼无所不教,今独谓夷狄则外之恶之绝之,何也」?
曰:不外则不能全吾仁,不恶则不能全吾信,不绝则不能全吾礼也。
圣人不贪于服远以为名,不恤于丧远以为羞,是故德泽不加则正朔不及也,正朔不及则德泽不加也。
一之于鸟兽,不以鸟兽役人。
《春秋》患人之莫能知义,故明其文而申之,曰:「狄来」。
来者,来朝。
朝不足以荣,其不朝不足以辱者也,此之谓也。
故不明《春秋》之义,明于自治者,不足以治戎。
明于治戎者,务禦而不务胜,而不在禦。
战以《春秋》,胜以《春秋》,道也。
春秋讲义 其九 冬十有二月公子益师卒 南宋 · 周孚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二二
大夫卒,日与不日有义乎?
曰:《春秋》因旧史以成书,日与不日,旧史之文也,圣人何容心焉。
曰:今之学者以是分君臣恩礼之厚薄,可从欤?
曰:《春秋》书大夫之卒者三十有一,其不日者四,而在隐公之世者三人。
立乎定、哀以指隐、桓,史之阙遗者多矣,圣人安得而尽知之?
三家之专鲁,其权迫君,叔孙得臣之卒而宣公独不加之礼乎?
恐非其实也。
学者知《春秋》不以日月为例,则不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