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王正功乳洞诗跋嘉泰二年正月 南宋 · 王思勤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六六、光绪《临桂县志》卷九、《粤西金石略》卷一一、桂林石刻
先生素以诗名,有《约斋荆澧集》传于世。
兹因解组东归,僚属送别至兴安,命同游乳洞,赋古风一篇以写幽趣。
自非胸怀洞达,不以欣戚累其心,安能至此?
思勤等归,相与谋而寿诸石,后十日刻之龙隐岩
门下士豫章王思勤济北子庄龙津李之有谨跋。
史馆吏部通议大夫朱公神道碑嘉泰三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八六、《平园续稿》卷三○、《韦斋集》卷首、《朱子年谱》外纪一、《新安文献志》卷六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祖宗时择儒学为馆职,自馆职侍从,由侍从择辅相。
所谓儒学者,明仁义礼乐,通古今治乱,其议论可与谋虑大事,决疑定策,文章特一事耳。
治平中欧阳文忠公政府奏疏如此。
寻命宰执各荐士,其效见于元祐之际。
高宗方内修外攘,首置秘书省以储人才。
他有司治事日不暇给,独馆职涵养从容,要路阙必由此选,国朝盛举乃复见之。
新安朱公盖其一也。
公讳字乔年,世家婺源
曾祖振,妣汪氏。
祖绚,妣江氏。
父森,常曰:「吾家五世积德业儒,当有显者」。
后赠承事郎
孺人程氏。
公生于绍圣四年,儿时出语惊人。
未冠力学,繇郡庠京师,文体清新,耻于蹈袭。
政和八年上舍登第,以迪功郎建州政和
丁父忧
服除,再调南剑州尤溪,监泉州石井镇
诗名闻四方,他文浑涵流转,惟意所适。
然谓于道为远,益取经子史传,考其兴衰治乱,欲应时合变,见之事业。
又因师友浦城萧顗子庄剑浦罗从彦仲素而得龟山杨文靖公河洛学问之要,拳拳服膺,每疑性急害道,取佩韦之说名斋自警。
尤溪闻靖康北狩,大恸几绝,自是奔走卑冗,假禄养亲,无仕进意。
绍兴初监察御史胡世将抚谕入闽,公袖书告之曰:「今不自荆襄兴元,结夏人控引五路,东向争中原,则当幸金陵,固守荆淮,奈何局促一方,徒费日月,竟将何为」?
世将奇其才,归荐于朝。
会前执政谢公克家泉南,亦露章荐公学问不宜滞管库,遂召试馆职
策问中兴难易,公乞顺人心,任贤才,正纲纪,累数千言,辨论精博。
高宗嘉赏,除秘书省正字
四年二月,循左从政郎
赵忠简公元枢都督诸路军马,约公入幕,公以亲疾辞。
丁母忧
七年服阕,上已进都金陵
九月再召对,公劝上抗志高明,垂情延访,求经远持久计,遂言:「中兴之君惟光武身济大业,可以为法。
元帝、肃宗志趣卑近,宜以为戒」。
上明日对辅臣称善,且谓光武无可议,肃宗虽优于元帝,然亏人子之行,于其终为可恨也。
特改左宣教郎,除校书郎
是时,吕祉刘光世统军淮西郦琼拥众叛去,朝论欲敛两淮戍兵卫行都。
公率同列疏言不可,会虏亦疑刘豫将叛兵不可制,执而废之。
当路不能乘机会,乃亟还临安
八年三月,迁著作郎
御史中丞常同荐公可任大事,四月复赐对,公言:「国论不过两端,进取者失之疏,玩愒者失之媮,惟自治观衅为上策。
愿陛下并进忠贤,修明纪律,革姑息,振国势,虏不足平也」。
上悦,擢尚书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
刊修蔡卞所改《哲宗实录》,公用力为多。
司勋吏部员外郎史职如故。
《实录》成,迁左奉议郎磨勘承议郎
赵忠简公罢相,秦忠献公当国,决意讲和。
公与史官胡珵、凌景、常明、范如圭合奏:「陛下以梓宫母兄天属未归,不惮屈己和戎,曾不思项羽置太公俎上邀高祖高祖知其诈,日夜思所以蹙者,彼兵疲势穷,太公自归。
此今日龟鉴也」。
秦方恶公异议,参知政事李庄简公又力援公。
属虏使再至,许归河南地,公请用汉制,命廷臣杂议。
言二三大将握重兵,将有尾大之患,请复武举储将帅,选骁勇补周卫,择守帅壮藩维,兴太学、明人伦以倡节义。
规模大率类此。
秦滋不乐,讽言者论公怀异自贤,出知饶州十年春也。
未上,请主管台州崇道观
和议俄变,秦苍黄不知所措,有郎官代作自解之奏曰:「伊尹告成汤:『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臣前赞议和,今请伐虏,是皆主善为师。
如其不济,则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当遵孔孟之训」。
秦大喜,擢郎官右史,而不暇问所引皆误也。
是时秘书省法慧寺,或大书于门云:「周任为孔圣太甲成汤」。
秦大怒,疑出于馆职,相继汰去,而引用其党,公遂不可出矣。
祠满再任,命下而卒,十三年三月辛亥也,享年四十有七。
公性孝友,于朋友重然诺,不以死生穷达易其志。
诱进后学,扬人之善,凡邪佞猥琐鄙而远之。
后一甲子秦薨,异时名士抑遏窜逐者悉起为大官,独公无年不及,识者惜之。
其将终也,手书与所善胡宪原仲、刘勉之致中、刘子翚彦冲,属其子熹使往受业,其后遂以奥学高文推重当世。
今上闻其名,以待制侍讲禁中,累赠公通议大夫
初,公卒之明年,葬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西𡼪山,势颇卑下,乃卜庆元某年某月某日迁葬武夷乡上梅里寂历山中峰僧舍之北。
公尝赋诗,有「乡关落日苍茫外,尊酒寒花寂历中」之句,兹其谶乎!
待制以某先太师与公为同年进士,故来请铭。
公娶郡祝氏,处士确之女,赠硕人
事姑孝谨,待内外姻亲和顺,得其欢心,后公二十七年卒,别葬建阳县崇泰里后山铺东寒泉坞。
一男,熹也。
女嫁浏阳丞刘子翔,早世。
孙男三:长塾,已亡;
次壄,将仕郎
次在,承务郎
女三人,修职郎刘学古、迪功郎黄干、进士元裕其婿也。
曾孙男五人:钜、钧、鉴、铎、铚。
女九人:长适文林郎赵师夏,馀未行。
公平生所为文有《韦斋集》十二卷行于世,外集十卷藏于家。
吏部侍郎徐度自言少多与前辈游,迨识公及张戒定夫,始得为文之法,欲为公集序,未及成,而文士傅自得实为之,谓公诗「高洁幽远」,其文「温婉典裁」,非溢美也。
公母弟槔亦负轶才,不肯俯仰于世,有诗数十篇,高远近道,号《玉澜集》云
铭曰:
信道惟人,穷理以书。
合而一之,乃曰通儒。
表表朱公,迈往于初。
师友渊源,名实允孚。
台史观,卿才是储。
有昌其言,有宏厥模。
人虽我抑,岂无后图?
高皇更化,群贤毕趋。
公则逝矣,赍志弗纾。
幸哉有子,播穫菑畲。
追爵黄散,肇营新墟。
揭以铭章,永镇龟趺。
汪尚书七月十七日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八○、《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九三
熹不揆愚鄙,妄陈管见,伏蒙高明垂赐诲答,反复玩味,钦佩无忘。
然有所疑,敢不自竭。
道在六经,何必它求,诚如台谕,亦可谓要言不烦矣。
然世之君子亦有虽知其为如此而不免于沦胥者,何哉?
以彼之为说者曰,子之所求于六经者,不过知性知天而已。
由吾之术,无屈首受书之劳而有其效。
其见解真实,有过之者,无不及焉。
世之君子既以是中其好径欲速之心,而不察乎它求之贼道,贵仕者又往往有王务家私之累,声色势利之娱,日力亦不足矣,是以虽知至道不外六经而不暇求,不若一注心于彼而徼幸其万一也。
然则「何必」云者正矣,而熹窃恨其未严也。
若易「必」以「可」,傥庶几乎。
盖不必云者,无益之辞也。
不可云者,有害之辞也。
夫二者之间,相去远矣。
如乌啄食之而杀人,则世之相戒者必曰不可食,而未有谓不必食而已者也。
妄意如此,不审高明以为如何?
又蒙教喻以两苏之学不可与王氏同科,此乃浅陋辞不别白,指不分明之过,请复陈之于后。
而来教又以欧阳、司马同于苏氏,则熹亦未能不以为疑也。
欧阳、司马之学,其于圣贤之高致,固非末学所敢议者,然其所存所守,皆不失儒者之旧,特恐有所未尽耳。
至于王氏、苏氏,则皆以佛老为圣人,既不纯乎儒者之学矣(非恶其如此,特于此可验其于吾儒之学无所得。),而王氏支离穿凿,尤无义味,至于甚者,几类俳优
本不足以惑众,徒以一时取合人主,假利势以行之,至于已甚,故特为诸老先生之所排诋龟山胡文定书及答萧子庄书可见其意矣。)
在今日则势穷祸极,故其失人人得见之。
至若苏氏之言,高者出入有无而曲成义理(如《易说》性命阴阳,《书》之人心道心,《古史》之中一性善,《老子》之道器中和。),下者指陈利害而切近人情(苏氏此等议论不可殚举,且据《论语》,则东坡之论见阳货子由之论彼子西,皆以利害言之也。),其智识才辨,谋为气概,又足以震耀而张皇之,使听者欣然而不知倦,非王氏之比也。
然语道学则迷大本(如前注中性命诸说,多出私意,杂佛老而言之。性命之说尤可笑,熹尝辨《老子》说中一段,今以拜呈,可见其梗概矣。),论事实则尚权谋(如阳货、子西事,乃以此论圣人,可见其底蕴矣。),衒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此其害天理、乱人心、妨道术、败风教,亦岂尽出王氏之下也哉?
但其身与其徒皆不甚得志于时,无利势以辅之,故其说虽行而不能甚久。
凡此患害,人未尽见,故诸老先生得以置而不论。
使其行于当世,亦如王氏之盛,则其为祸不但王氏而已,主名教者亦不得恝然而无言也龟山集中杂说数段,为苏氏发也。当时固已虑此矣。程氏语录中论贤良处,亦似有所指。)
盖王氏之学虽谈空虚而无精彩,虽急功利而少机变,其极也陋,如薛昂之徒而已。
蔡京虽名推尊王氏,然其淫侈纵恣,所以败乱天下者,不尽出于金陵龟山所论《凫鹥》诗,乃其所假以为号耳。)
若苏氏,则其律身已不若荆公之严,其为术要未忘功利而诡秘过之。
其徒如秦观、李廌之流,皆浮诞佻轻,士类不齿,相与扇纵横捭阖之辨以持其说,而漠然不知礼义廉耻之为何物。
虽其势利未能有以动人,而世之乐放纵、恶拘检者,已纷然向之。
使其得志,则凡蔡京之所为,未必不身为之也。
世徒据其已然者论之,是以苏氏犹得在近世名卿之列,而君子乐成人之美者,亦不欲逆探未形之祸,以加讥贬。
至于论道学邪正之际,则其辨有在豪釐之间者,虽欲假借而不能私也。
今乃欲专贬王氏而曲贷二苏,道术所以不明,异端所以益炽,实由于此。
愚恐王氏复生,未有以默其口而厌其心也。
狂妄僭率,极言至此,恐閤下未以为然,胡不取熹前所陈者数书之说而观之也?
以閤下之明,秉天理以格人欲,据正道以黜异端,彼亦将何所遁其情哉?
熹之愚昧么么,岂不知其力之不足?
所以慨然发愤而不能已,亦决于此而已矣,天下岂有二道哉?
受学之语见于吕与叔所记二先生语中,云昔受学于周茂叔,故据以为说。
「从游」盖所尊敬而不为师弟子之辞,故范内翰之于二先生胡文定之于三君子,熹皆用此字。
二先生康节,诚似太重,欲改为「与」,又似太轻,不知别下何字为当。
更乞示诲,幸甚。
程、邵之学固不同,然二先生所以推尊康节者至矣。
盖以其信道不惑,不杂异端,班于温公、横渠之间,则亦未可以其道不同而遽贬之也。
和靖之言,恐如孟子伯夷、伊尹之于孔子,为不同道之比。
妄意其然,不识台意以为然否?
康节之学抉摘窈微,与佛老之言岂无一二相似?
而卓然自信,无所污染,此其所见必有端的处。
比之温公欲护名教而不言者,又有间矣。
因论康节及此,并以求教。
皇考左承议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史馆校勘累赠通议大夫朱公行状1199年12月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六九、《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七、《韦斋集》卷首、嘉靖《建宁府志》卷二○、《新安文献志》卷六八、紫阳朱氏建安谱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本贯徽州婺源县万年乡松岩里。
曾祖振,故不仕。
妣汪氏。
祖绚,故不仕。
妣汪氏。
父森,故赠承事郎
妣程氏,赠孺人
公讳字乔年,以绍圣四年闰二月戊申于邑里之居第。
未冠,繇郡学京师
政和八年上舍出身,授迪功郎建州政和县
丁外艰,服除,更调南剑州尤溪县,监泉州石井镇
绍兴四年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循左从政郎
丁内艰,服除,召对,改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
著作佐郎尚书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
司勋吏部两曹,兼领史职如故。
与修《哲宗实录》,书成,转奉议郎
以年劳转承议郎,出知饶州
未上,请间,得主管台州崇道观
满秩再请,命下而卒,绍兴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辛亥也。
公生有俊才,自为儿童时出语已惊人。
少长,游学校,为举子文,即清新洒落,无当时陈腐卑弱之气。
及去场屋,始放意为诗文。
其诗初亦不事雕饰,而天然秀发,格力闲暇,超然有出尘之趣。
远近传诵,至闻京师,一时前辈以诗鸣者,往往未识其面而已交口誉之。
其文汪洋放肆,不见涯涘,如川之方至而奔腾蹙沓,浑浩流转,顷刻万变,不可名状,人亦少能及之。
然公未尝以是而自喜,一日喟然顾而叹曰:「是则昌矣,如去道愈远何」?
则又发愤折节,益取六经诸史百氏之书伏而读之,以求天下国家兴亡理乱之变,与夫一时君子所以应时合变先后本末之序,期于有以发为论议,措之事业,如长沙、陆宣公之为者。
既又得浦城萧公顗子庄剑浦罗公从彦仲素而与之游,则闻龟山杨氏所传河洛之学独得古先圣贤不传之遗意,于是益自刻厉,痛刮浮华,以趋本实。
日诵《大学》、《中庸》之书,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
自谓卞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韦之义以名其斋,蚤夜其间,以自警饬。
繇是向之所得于观考者益有以自信而守之愈坚,故尝称曰:「士之所志,其分在于义利之间两端而已。
然其发甚微而其流甚远,譬之射焉,失豪釐于机括之间,则差寻丈于百步之外矣」。
又尝以谓「父子主恩,君臣主义,是为天下之大戒,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如人食息呼吸于元气之中,一息之不属,理必至于毙。
是以自昔圣贤立法垂训,所以维持防范于其间者,未尝一日而少忘,其意岂特为目前之虑而已哉」!
是时宣和之季,士之干世至是已无可言者矣。
旋属靖康之变,中朝荡覆。
公在尤溪,方与同寮燕集,忽有以北狩之问来谂者。
公闻震骇,投袂而起,大恸几绝。
既而建炎再造,王室漂摇,未有所定。
寇贼纵横,道路梗塞,固不暇于博求幽远,以尽一世人材之用。
而公抱负经奇,尤耻自售以求闻达,以是困于尘埃卑辱、锋镝扰攘之中,逃寄假摄,以养其亲十有馀年。
以至下从算商之役于岭海鱼虾无人之境,则已无复有当世意矣。
会诏出御史胡公世将抚喻东南,公乃因谒见而说之曰:「古之为天下国家者,必有一定之计,以为子孙万世之业。
未有俯仰依违,苟度朝夕,曾不为终岁之备而可以为国者也。
今日庙堂之义固必有所谓一定之计矣,然未知其但欲襟凭江汉,控引荆吴以保东南而已乎?
抑当克复神州,汛扫陵阙,据中原而抚三河也?
盖尝闻之,不取关中,中原不可复;
不取荆淮,东南不可保。
唐唯不失关中,故更三亡,不失旧物。
而吴孙氏东攻新城,西攻襄汉,乃所以保建业
其后桓温、刘裕虽能以江汉舟舻西入河渭,然既得之而不能守,则亦仅足以保东南而已。
然则天下之大势可知已。
今进既不能以六师之重通道荆襄,循汉沔以赴兴元,结连拓跋,控引五路,东向以图中原;
退又不能移跸建康,治兵训武,北争荆淮,以为固守之计,而但蹙处一方,费日月于道涂,前不能有尺寸之利,后又无所保以为安,未知漂漂者竟何如耶」?
胡公奇其言,壮其策,归即以闻于朝。
而泉守、资政殿学士谢公克家随亦露章荐公学行之懿,不宜滞筦库,于是乃得召试。
而发策者以中兴事业之难易后先为问,公即对言:「自古谋国有得失,而成功无难易。
盖天下国家有至计,而国势之强弱、兵力之盛衰、土地之开蹙不与焉。
唯能顺人心、任贤才、正纲纪,则天下之事将无难之不易。
惟上之人惜爱日而亟图之」。
反覆驰骋,辩说纵横,出入古今,證验精博,日未昳,奏篇已上,累数千言而文不加点,高宗览而异焉。
赵忠简公以元枢受诏,西督川陕荆襄军事,欲奏取公为属。
会太夫人属疾不果。
既遂遭丧以归,而赵公卒亦不果行也。
再召入对,上已用张忠献公之策,进次建康,指授诸将,计日大举以复中原,国势亦小振矣。
公始进见,欲坚上意,以遂中兴之业,即奏言曰:「陛下以圣哲之资,抚艰难之运,侧身焦思,累年于兹。
而民困兵弱,虏伪侵凌,戡定之勋久而未集。
意者陛下殆当抗圣志于高明,而辅之以睿智日跻之学,垂精延访,蚤夜汲汲,以求宗庙社稷经远持久之计;
申明纪律,崇奖节义,而又以民心为基本,忠良为腹心,则臣有以知虏伪之不足忧而恢复大功指日可冀矣」。
因论自古中兴之君唯汉之光武勤劳不怠,身济大业,可以为法。
晋之元帝、唐之肃宗志趣卑近,功烈不终,可以为戒。
反覆切至,而犹虑夫计画之间或未精审,无以服众心而成大功也,则又言曰:「人主操大权以御一世,必有所以处此者有以切中于理,然后足以深服天下之心,是以无为而不成。
今万机之务决于早朝侍立逡巡之顷,未有以博尽谋谟之益,使其必当事理,以服人心。
谓宜略放唐朝延英坐论之制,仰稽仁祖天章给札之规,延访群臣,博求至计,然后总揽参订,以次施行。
则政令之出,上下厌服,天下之事无所为而不成矣」。
顾又尝病士溺于俗学而不明君臣之大义,是以处于成败之间者,常有苟生自恕之心,而缺于舍生取义之节,将使三纲沦坠,而有国家者无所恃以为安,则又奏言:「宜鉴既往之失,深以明人伦、励名节为先务,而又博求魁磊骨鲠、沈正不回之士,寘之朝廷,使之平居无事正色立朝,则奸萌逆节销伏于冥冥之中。
一朝有缓急,则奋不顾身以抗大难,亦足以禦危辱凌暴之侮,则庶几乎神器尊严而基祚强固矣」。
上悦其言,而于光武、晋、唐之论尤所嘉叹。
明日,以喻辅臣,且论元帝、肃宗之失,而尤以元帝区区仅保江左,略无规取中原之志为诮。
乃诏改公京秩,仍典校中秘书。
则当是之,圣志所存亦可见矣。
不幸适有淮西杀将叛兵之变,中外恫疑,异议蜂起,张公至为解相印去,而国论遂变,至欲尽撤两淮之戍,还建康以自卫。
公深以为不可,因率同列拜疏言曰:「淮淝东南之屏蔽,昔人之所百战而必争者。
今皆幸为我有,而无故捐之以资敌,非计之得也。
若彼乘吾之郤长驱以来,不信宿而至江津,人心一摇,则建康虽有甲卒十万,亦将无所施矣。
且其新民累岁安集,亦既有绪。
今乃一朝而弃之,使其老稚狼狈而南来,丁壮忿憾而北去,其失人心以贻后患,抑又甚焉。
即以宿卫单寡,必行今策,则愿毋庸尽撤,而使合肥盱眙两戍所留各不下三万人,则亦足以固吾圉而折虏冲矣」。
疏奏不省,而刘豫果数求援于虏以乘吾隙,议者方以为忧,而虏反忌强将不可制,一旦执而废之,遂不暇以我为事。
不然,则亦殆矣。
自是之后,庙算低回,上下解弛,北伐之谋日以益衰,顾望中原,坐失机会。
明年,车驾遂还临安矣。
御史中丞常公同荐公恬尚有守,可任大事,因复召对。
公即抗言:「当今国论不过两端,喜进取之谋者既以行险妄动而及于败,为待时之说者又以玩日愒岁而至于媮。
二者不能相通,而常墯于一偏,是以成功不可见而均受其弊。
故臣尝谓能自治以观衅,则是二者通为一说而无所偏废。
盖能夙夜忧劳,率厉众志,则未尝不待时而不至于媮;
审知彼己,必顺天道,则未尝不进取而不及于败。
谋人之国者诚能如是以求逞于雠敌而有不得志者,臣不信也。
然臣窃迹近事,则夫往年江上之捷,日者伪刘之废,中原之衅可谓大矣。
而吾终未肯求所逞,岂非以行险妄动为不可以不戒,而于吾所以自治其国家者将益求其至欤?
今日之势虽未至于危机交急,亦可谓迫矣。
谓宜断自圣志,深思昔人爱日之义,忧劳庶政,无少怠忽。
凡事之故常,非天下所以安危存亡者,悉归之有司,而日与辅相大臣一心戮力,明礼义、正纲纪、除弊政、振媮俗,抚循凋瘵之民,淬励士大夫而责之职业,凡以求吾所以自治者,然后谨察四方之衅,投隙而,安受其烬以致天地之殛,则虽有智者亦不知为敌谋矣」。
刘光世淮西,御军无法,而寇至辄谋引避。
既正其罪而夺之兵矣,寻有叛兵之变,庙议反谓由罢光世使然,更慰藉而宠秩之。
张俊盱眙,方撤戍,犹命分兵留屯,而不受命,悉众以归,朝廷亦不能诘。
公于是又言:「陛下有为之志未尝少衰,而天下之事每每病于不立,使中兴之烈未有卓然可见之效,臣窃不胜忧愤。
而深惟其故,以为陛下诚能并进忠贤,修明纪律,惩陵夷委靡之祸,革姑息苟且之政,深诏大臣,号令所出,必务合于天下之正义,而毋恤匹夫徇私之怨,则威令必振,国势安强。
虽桀骜之虏,亦将歛衽而退听,尚何病于事之不立哉」?
上亦不以为忤,特命除郎,兼畀史笔。
而常公犹以为此非所为荐论之本意,再论上前,言甚恳至。
然事已行,不及改也。
公至史院,会方刊修蔡卞所撰《哲宗实录》,而宣仁附传实公所分,所以辨明诬谤、分别邪正者,于体为尤重。
而公考订精密,直笔无隐,论者美之。
其后顾亦不免颇为他官所窜易,是以读者犹有憾焉。
既而虏人亟遣使来请和,赵公以议小不合亦罢去,而秦丞相始颛政事,遂决屈己和戎之议矣。
虏使名称既不逊,而所责奉承之礼又有大可骇者,于是众心共怒,军士至汹汹欲为变,夜或揭通衢,指为虏谍。
都人汹惧,一时忠智之士竞起而争之,公亦亟与史院同舍胡公珵、凌公景、常公明、范公如圭五六人者合辞抗疏言曰:「虏人方据中原,吞噬未厌,何忧何惧而一旦幡然与我和哉?
盖其纽于荐食之威,动辄得志,而我甚易恐,故常喜为和之说以侮我。
又虑我训兵积粟,畜锐俟时而事有不可知者,故不得不为和之说以挠我耳。
盖虏人和使即秦之衡人,兵家用之百胜之术也。
六国不悟衡人割地之无餍以亡其国,今国家不悟虏使请和之得策,其祸亦岂可胜言哉!
执事顾方以为吾为梓宫母后渊圣天属之故,遂不复顾祖宗社稷二百年付托之重而轻从之。
使彼得济其不逊无稽之谋而藉躏以逞,将焉避之哉?
昔楚、汉相持之际,项羽常置太公俎上,而约高祖以降矣。
使为高祖者信其诈谋而遽为之屈,则自其一身且无处所,尚何太公之可还哉?
唯其不信不屈而日夜思所以图楚者,以故卒能蹙鸿沟之上,使其兵疲食尽,势穷力屈而太公自归。
此其计之得失,亦足以观矣」。
其言之切如此,盖出公与诸公之意,而成于胡公之手。
虽持其议不少变,然虏人狂谋因是亦有不得尽逞者,论者莫不壮之。
然自是之后,边备遂弛,士气益衰,而兴复之谋上下皆以为讳,正堕公等所忧挠我之计。
顾自以为得上心,始谋以次尽逐诸异议者,公因是亦数自求引去。
参知政事李庄简公又尝欲引以寘近班,以是尤忌之,固留不许。
及虏使再至,独许归我河南地
公因轮对,又言:「陛下践艰难之运,十年于兹,虽有大有为之志,而于天下国家所以经远持久之计多有所未暇者。
今者天启戎心,画地数千里以归于我,此虽异时之变未可以豫知,意者天其以礼悔祸,使陛下间于忧虞而大有为之志将有所使,此万世一时也。
然天下之事每病于难立者,正以向一夫独见之言而略众口异同之论,是以谋始太锐而用计有未详也。
愿考汉廷杂议之法,自今发政造事,陛下既与大臣谋谟于上,又令卿士大夫有忠虑者亦得以自竭于下,然后总揽群策而裁处其中,将举天下之事惟陛下之所欲为而无不成矣」。
此于前日讲和之议犹欲三致意焉。
又念国步日艰,人心未服,而天子无自将之兵,诸道无典戎干方之实,二三大将人拥重兵,强不可令,事盖有不可知者,则又数数建言,宜复武举,责实用,必其洞晓韬钤、长于绥御者,以储将帅之才
下州郡选骁勇悉送行在,以补周卫之缺。
精择帅守,使蒐卒乘,以壮藩维之势。
亦皆当世之急务,久长之至计,反复惓惓,不能自已。
其于请建太学、明大伦,以倡节义之风而厉苟媮之习,则又平日之所深虑而每言之,所谓如人食息呼吸于元气之中,一息之不属理,必至于毙焉者,非若后来诸人承望风旨,但以课试文墨为粉饰太平之具而已也。
然而国是已定,言无所入,由是公之求去愈力,而之怒公愈甚。
十年,遂使言者论公独以怀异自贤,阳为辞逊为罪,而出之外郡。
然公去未几,而虏果败盟,复夺我河南地,悉其锐师,数道大入,如公所谓未可知者。
于是中外大震,亦不知所为,周章回惑,至于视师之奏,援引乖错而不自知,闻者莫不窃笑而深忧之。
幸而一时将卒犹有前日柬拔蒐练之馀,以故关陕、顺昌橐皋之师连战大捷,虏乃引退,复议讲解,而梓宫母后始得南归,又如公等所论楚汉强弱之势。
遂掩己失而冒以为功,公夺主权,肆然无复有所忌惮矣。
公固不能复为之屈,遂自请为祠官,屏居建溪之上,日以讨寻旧学为事,手抄口诵,不懈益虔。
盖玩心于义理之微而放意于尘垢之外,有以自乐澹如也。
旧喜赋诗属文,至是非有故不徒作,乃其文气则更为平缓,而诗律亦益閒肆,视诸少作,如出两手矣。
然公自是不复起,年未五十而奄至大故,善人之类,莫不伤之。
其后十馀年间,遂颛国秉,大作威福,诸与公同被逐之人,大者削籍投荒,小亦弃置閒散。
死败,其幸存者乃复用,或至大官,而公皆已不及见矣。
呜呼!
熹尚忍言之哉!
公性至孝,事太夫人左右无违。
友爱诸弟,委曲将就,有人所难能者。
与人交重然诺,不以生死穷达二其心。
抚孤甥教之学,而经理其家事曲有条理,人无间言。
接引后进,教诱不怠,闻人之善,推借如不及。
至于邪佞嵬琐、简贤附势之流,与己异趣,则鄙而远之,或不忍正视其面。
至其所以施于吏治者,亦皆果决明辨,抑邪与正,无所顾避。
顾熹晚,不及于闻见之详,故不得而记也。
晚既属疾,自知必不起,而处之泰然,略无忧惧之色。
手书告诀所善胡公宪原仲、刘公勉之致中、刘公子翚彦冲,属以其子,而顾谓往受学焉。
其志道服膺,死而后已,垂裕后人,不使迷于所乡者又如此云。
所为文有《韦斋集》十二卷行于世,外集十卷藏于家。
吏部侍郎徐公度欲为之序,略言少日多见前辈,而自得从公及正平张定夫游,始得为文之法。
会病革,不及脱稿,而今序则直秘阁傅公自得之文也。
其论以为公诗高洁而幽远,其文温婉而典裁。
至于表疏书奏,又皆中于理而切事情,亦为得其趣者。
公娶郡祝氏,封孺人,赠硕人
其父处士确有高行。
硕人性慈顺孝谨,佐公事太夫人于穷约中,未尝一日不得其欢心。
承接内外姻亲,下逮妾媵僮使,曲有恩意,后公二十七年卒。
一男子,,今以朝奉大夫致仕。
一女子,嫁故浏阳县子翔,蚤卒。
孙男三:长塾,亦蚤卒;
将仕郎
次在,承务郎
女三,其婿脩职郎刘学古、迪功郎黄干、进士元裕
曾孙男五,钜、钧、鉴、铎、铚。
女九,长适文林郎赵师夏,馀或许嫁而未行也。
公卒之明年奉其柩葬于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之西塔山,而硕人别葬建阳县崇泰里后山铺东寒泉坞。
然公所藏地势卑湿,惧非久计,乃卜以庆元某年某月□□日奉而迁于武夷乡上梅里寂历山中峰僧舍之北。
盖公之诗尝有「乡关落日苍茫外,尊酒寒花寂历中」之句。
呜呼。
此岂其谶耶?
不肖子追慕攀号,无所逮及。
窃惟纳铭幽堂,具声烈,以告万世,盖自近古以来未之有改。
而公赠官通议大夫,正第四品,准格又当立碑,螭首龟趺,其崇九尺,刻辞颂美,以表于神道,用敢追述其平生论议行实之大者如右,以请于当世立言之君子。
伏惟幸垂听而择焉。
谨状。
庆元五年十二月日,孤朝奉大夫致仕、婺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状。
道出南浦萧子庄十首 其十 南宋 · 陈渊
七言绝句 押鱼韵
我在龙潭直下居,西来应不少双鱼。
故人南浦如相忆,为寄平安尺素书(自注:龟山了斋,其道则兄弟也。余与子庄子静相与为友,而师事之,故诗中并及焉。)
又论龟山墓志中事书 其三 三经义辨止载朱公有益学者之词 南宋 · 陈渊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九七、《默堂集》卷一七
龟山《与给事书》云:「荆公黜王爵,罢配享,尝谓其所论多邪说,取怨于其徒,此《三经义辨》所不得已也。
如《日录》、《字说》,亦有少论著,然此事不可易为之」。
云云。
龟山既从萧子庄之请,为作《浦城学殿记》,言王氏立言之谬,又答其书云:「向在谏垣,尝论王氏之失。
太学诸生安于所习,鬨然群起而非之。
赖君相之明,卒从其言。
今虽有定论,而学者真知其非者或寡矣。
屏居投閒,因摭《三经义》有害于理处是正之,以示后学」。
云云。
以此两书之词观之,则《三经义辨》用之于王氏,岂无意乎?
又岂止为解释文义之不当,遂欲求胜乎?
诚以道术所在,万世所待以开明者,不可阙耳。
今《墓志》所书,止引朱子发奏疏云:「所著《三经义辨》,有益学者」。
某之愚见,更欲少赐提掇之,庶几不与末篇所谓「凡训释论撰」同为空言也。
如何如何?
将乐王宰书 南宋 · 陈渊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默堂集》卷一九
少意恃公不鄙,辄以浼闻。
清流簿萧子庄,乃不肖所畏之友。
其学问操履,人所共服,不待言也。
不幸遽亡,家贫累众,几不能全以归。
宰以同官之故,稍加赙恤,已于初四日发离,计程当已至仙邑,恐有所干,如买舟雇脚之类,幸赐指挥也。
偶左右未行间,其孤经由治下,盖非常之遇。
蒙怜悯,存殁受赐,不敢忘矣。
陈致虚秀才与其弟宗虞,识之否?
才学可观,而谨畏自守,乡里所推。
若数至函丈,愿有以教督之,以成就其资质也。
浦城县重建文宣王殿记1134年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三、《杨龟山先生集》卷二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二一、道光《福建通志》卷七一、民国《福建通志·金石志》石八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周道衰,陵夷至于战国,干戈日寻,帝王之迹熄,而典章文物沦丧无遗矣。
孔子于是时穷为旅人,无所用于世,退而删《诗》《书》,定礼乐,而先王所以为治之道,焕然著在方册,使后世有考焉。
论其功,谓贤于尧舜,岂虚语哉!
故庙食百世,虽天子之尊,北面而奉之,为道之存,非以是为荣观也。
国家庆历中诏天下郡县立学,是时陈公先生襄以经术德义为一时儒宗,适主县簿,孜孜以教育人才为务。
乃与其令谋,即县之东南隅筑宫于其上,以延后学,邑人徐翘营殿于其中。
不侈不陋,故三舍行,堂庑一新,而殿得以独存。
至建炎初为贼火所焚,春秋无以奉祀事。
绍兴三年冬县令吴侯来,视事之始,历告诸神祠,独吾圣师无瞻依所,喟然叹曰:「今老佛之徒犹知严事其师,而吾徒独不知之耶」?
于是慨然有建立之意。
不数月,召邑之诸生刘寿、吴元宾、吴震、全畴相与董其事。
经始于四年中夏,落成于秋七月
良材坚甓增于前,用人之力与夫塑绘之工,其费无虑百馀万,人乐输之不为厉。
既而邑之士萧顗,以吴俊之书走吏诣予求文以为记。
予为之言曰:学之废久矣,诐淫邪遁之辞盈天下,士溺于所习,冥行而已。
予尝考之《周官》,司徒以知、仁、圣、义、忠、和六德教万民。
夫仁与圣,孔子不敢居,而先王以是教万民者,盖天地万物一性耳,无圣贤知愚之异。
故颜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孟子亦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故学者必以圣人为师,犹之射者栖鹄于侯以为的,惟巧力具然后能中。
巧而不至,至而不中,盖有之矣,然不为之的,则莫知为中否也。
司徒以仁圣教民,盖亦栖鹄之义,与之为的耳。
然仁之为仁,圣之为圣,必有在矣。
学者未知仁圣之所以为仁圣,虽有学犹虚器也。
世之论者以谓仁者爱而已矣,盖未尝究观孔子之言耳。
孔子之言仁,则圣亦从而可知矣。
浦城之为邑,盖东南贤士大夫之材薮,英材异禀,出而擢高科,登膴仕,进秉钧轴者,世有人焉。
吴侯用心于此,非徒饰其祠以誇耀之也,盖欲邑之士肄业于其中者,溉其文,茹其实,心得而身行之,以趋圣贤之域,然后为学之成也,故并以告之。
朝奉郎主管云台观赵公墓志铭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九六、《攻愧集》卷一○二、《经义考》卷二八
公讳善誉,字静之一字德广,系出太宗皇帝后。
曾大父仲暹,夔州观察使,赠开府仪同三司少傅嘉国公。
大父士迨,武翼郎
考不晦,忠翊郎,四举进士,以节行称赠通直郎
公弱不好弄,年十二三诵诗书,属文如老成人
未冠失怙恃,固穷自立,手不释卷,足不越户,不知饥渴寒暑之变。
两试胄监乾道五年试礼部,俱为第一。
进士第,调明州昌国县主簿
昌国邈在海屿,公介然有守,不鄙夷其人,为辨曲直,皆明达平允。
邑人相与爱服之,或诉于郡,多愿决于主簿
太师秀王时为守,俾摄邑事,对易定海慈溪,三年簿领而无抚字之寄。
踰二期,三邑父老犹能道其惠政。
海盗窃发,捕得全党,郡欲奏以上赏,公言摄令捕盗,不足为功,诚不欲以人命希赏典。
秀王为奏,贷群盗殊死,力荐之朝,公未始闻也。
两浙转运司干官,忽报改秩,知抚州临川县。
县在江西最为繁剧,公始视事,即为文遍谕乡井,出于爱利之诚心。
告教既孚,乃具为条目日限,量地之远近以定期约,里长月不过一再至。
讼事皆躬自予夺,顷刻即释去,牒诉日省。
县久困于豫借,吏以岁例来白,且谓不尔,必不继。
公命取税籍阅之,逋负实繁,盖上下蒙蔽,无有发此者。
按籍征催,不扰而办。
有无额官地,岁入颇多,以资妄用,公白罢之。
复请并罢诸邑类是者。
或议虚市比之私创税场,请撤屋罢市,公力沮之,以从民便。
太守赵公烨、公郯列治绩十数条奏之,有旨中书籍记。
去邑五年,人相与立生祠于县治,邑宰陆侃之记可考也。
添差通判常州,浙右饥馑,躬行赈济,一郡赖以全活。
仓使以荒政论荐,太师丞相史公上章举士,备言文学政事之美,召审察,差监都进奏院,迁大理寺主簿
秋旱,下诏求言。
公草封事上之,凡万馀言。
其略曰:「陛下兼收众善,而言者志在投合,搜抉隐微,条目益广而奸伪益生。
甚者唱为任怨之说,窃徇公不阿之名,一切付之不恤,下情安得不壅,习俗安得不薄,和气安得不亏乎?
天下之习,日趋于褊狭机巧之域,而无有优游舒泰气象。
士不畏义,民不畏刑,则是二十年来攘臂建议争以为功者,果何补欤」?
寿皇嘉纳。
大理丞,有以左帑宿蠹告者,逮系天狱,官吏重足以俟谴。
公察其无辜,谓将自其作俑者罪之,则不可胜诛。
若断以一二年来,且有刑罚不均之叹。
上览奏开悟,得末减。
平江民唐赟之狱,皆以为凶恶,无可矜之理。
公条可疑状十六,谓赃證无实,情款抵捂,卒释之。
十一年,充省试考官。
六月,除提举荆湖北路常平茶盐。
陛辞,寿皇曰:「朕精择得卿」。
公论:「士大夫为己之心重,则爱民之诚必亏;
营私之念切,则奉公之志必怠;
得失之虑深,则伏节死义之风必泯」。
上深然之。
先尝进《南北攻守类考》,上曰:「卿向所进书,可谓有志」。
至是又进《易说》,谓圣人以斯道寓之书。
上又曰:「圣人以此寓之于书,天何言哉!
《易》学要须兼通天人。
卿史学如此,经学又如此」。
及临遣,又曰:「卿向来学优则仕,今乃仕优则学,朕得人矣」!
数日,有请荐擢宗室人才。
上复言:「公经学文章,虽士林中亦罕有之」。
湖北大旱,鼎、澧尤甚。
入境一日,躬走村落,抚慰饥羸,得户四万馀,口二十万,通融诸郡常平之储,尽以为用。
赈粜贷济,三者并行,动得其实。
疫者药饵兼之,奏阁贫弱夏税。
是岁倍收,禾稼丰盈,民至扶老携幼来谢。
初行赈贷,或谓荐饥,将无所取。
至是民争负以偿,诸郡充足。
尝奏买扑税场十馀,河渡四十五,岁入甚微,而豪民大为民害,尽罢之。
十三年,除潼川府路提点刑狱
重囚谳议,州县斗讼,稽考平反,细大不遗。
才三阅朔,漕使阙,上称公儒者,可使治财,就除转运判官
公尝论国朝置转运使,本以收藩镇之权,绝妄用之蠹,脱斯民于暴征苛敛之苦。
近时司漕计者特以赋敛为事,号为材能者务趣办而事督迫,州县之困弊,民力之宽乏未始问也。
故其视州县如一体,有无缓急皆得上达,悉力以应之。
诸郡所贷缗钱至十馀万,俾守贰置籍,约以期年,优裕乃偿,自是蜀东诸郡举无忧熬窘缺之状。
十四年,诏诸路监司条陈民瘼,公言赋役不均,狱讼不平,征敛繁急,酒税苛暴四事,且曰:「陛下延见牧守,固将以观人才也。
而计臣请以奏劄之一陈上供之数。
郡守垂满者莫不督责旧逋宿负,征商榷酤,肆行苛虐,以藉手求进。
近议者有刑轻之疑,帅臣治盗辄先斩以自劾,而求弹压之名,使其皆当,不过能速杀之而已。
倘归之有司按鞫,亦不免于死。
万一愚诚不能自明,冤恨之气岂不上干阴阳之和乎」?
遂宁郡事,阖郡熙熙,民有争竞,且曰:「公未始扰我,其忍负之」?
公措置常平,深察宿弊,择官就仓和籴,石增百金,市有增损,亦随低昂,听民随所有求售,亦不限日籴之数。
实惠及民,官储充积,公私便之。
所至就郡庠立学以教宗子,率知向学。
持节东蜀凡三年,士民爱之如父母,遂宁尤所归心。
寝疾二旬,上章力丐归,主管华州云台观
百姓始则朝夕侦问,相率祷祈。
及归,耋稚奔送,涕泣不肯去。
既达寓里,屏绝家事,独处一室,图史自娱。
一日忽谓家人,将归正寝,且欲自为志。
翌日天将明,燕坐榻上,瞑然而逝,十六年八月癸卯也。
娶钱氏,仅再岁而亡,赠孺人
再娶杜氏,祁国正献公之后,封孺人
子男五人:汝傅,修职郎、新监舒州山口镇
次汝伋,以公遗泽补将仕郎
次汝俨;
次汝何,国子进士
次汝仲。
一女,许承奉郎杨㮤
孙男一人,崇揆,孙女二人。
是年十一月甲申葬于绍兴府馀姚县绪山之原通直墓左。
公天资高明,识见超诣。
研精性命之说,发为议论。
及所著《易说》,明白简易。
晦庵朱先生一见叹赏,以为扩先儒之未明。
颐正郭先生尝序《易》书,谓贯三才之理于其中,一诸儒之说于其外。
二公师表一世,于公特厚。
晦庵屡以书来,相期甚至。
颐正出一编书,公以奏之上。
孜孜好学,公退不少懈,率夜分乃寐。
尝即《国史》所载深求艺祖开创之微意,为书十四卷,曰《皇朝开基要览》。
又为《皇朝圣政类编》。
不幸寝疾,仅成数十卷。
其他如《南北攻守类考》、《晋载记年表》,皆行于时。
又有《论语说》、《铙歌鼓吹曲》、《祝尧文》等。
诗文六十卷,号《恕斋类稿》,藏于家。
公孝行根于天性,自以禄养不及,祭祀务极丰洁,悲慕不少衰。
弱弟稚妹备殚鞠育,教之有成。
仲弟善与同登科,季善󲤳亦以取应得官。
女弟再适人,皆竭力资遣。
遇母家氏特厚,舅氏既卒,访其遗腹子为之嗣,且厚给之。
其他笃故旧,抚姻族,恩意称是。
廉靖自将,一介不妄取。
行郡例册,皆摈不使前,按例馈遗者悉归公帑。
刺举尤所尽心,苟贤矣,不待其请,举奏牍面授之。
其在他州,则邮置以达。
人知其不可以有挟,无敢以浼公者。
间有按劾,不以强有力为惮,所部肃然。
楚蜀之土夫,类能称道之。
公抗志不群,砥节砺行,不泥纸上之空言,必欲施所学而见之行事。
尚友古人,思与之齐,人或疑其好异,公不顾,行愈力,久而益安,人益信之
考求世故,贯穿今古,直欲立事业以传不腐。
少名斋以「宗迂」,以励其操。
后名以「恕」,其志将以及物也。
出而从宦,苟有利于民,图之甚于饥渴。
救荒施舍之外,又所在为经久之计。
昌国已能劝勉富室买田与山,专为编氓嫁娶丧葬之资。
在湖外,则率十四郡买田,各畀郡文学司之,每三岁则以给士之预计偕者。
潼川,则以漕计之馀使州县置举子庄,孕者产者俱给之米,皆至于今赖之。
使天假之年,处以大位,益摅所蕴,膏泽必将下于民。
而官止于员郎,寿止于四十七,识者痛惜之。
呜呼!
岂以多记损心,愤世疾邪而至是?
抑果有数不可逃耶?
钥与公相见之日可数,而相与特厚。
汝傅妙年跻世科,大似其父,率诸弟力学以守素业。
汝伋入太学,盖前所未有,义方之训可知。
汝傅会稡公行事,来求铭。
采其可铭者书之,馀弗著。
铭曰:
熙陵诸孙,嘉国好文。
流传至公,遂为儒门。
公起孤藐,立志坚正。
尚友古人,期与之并。
学贯经史,仕更麾符。
学仕俱优,形于帝俞。
平心济民,一变齐鲁
志勤道远,中道而阻。
赍志何言,勒铭山阿。
有子继之,尚其不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