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元祐三年深之学士子开侍郎在初考今复承乏有怀旧游因作此诗并幕次唱酬二章寄呈深之学士子开侍郎 其二 北宋 · 彭汝砺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数烛知归日(自注:殿试日赐烛一条,欧阳学士戏云数烛知归日矣。),思家似老人(自注:文忠公诗云人老思家甚少年。)
此凡三锁宿(自注:某自元祐初迄今,凡三为殿试官。),今复一经旬。
猛着棋销日,深凭酒送春
萧条双短鬓,半夜总如银。
立义廪文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六二、《西山文集》卷四○、政经
太守到任以来,无一念不在斯民。
近因祷雨,思所以为邦人久远之计,在城则置惠民仓,储米数万石,岁岁出粜,在诸县则广置社仓,储谷数万石,岁岁出贷,其为虑悉矣。
又念社仓贷谷,止及末等有田之人,而细民无田者不得预也,复请于常平司,以今岁义米附纳社仓,为赈粜之备。
然义米有限而贫民至多,岂能均及,于是又以居乡之日所为《义廪规约》以劝有力之家,盖欲公私叶力,共济斯民,使无饥荒流离之害。
夫人之贫富,虽有不同,推其由来,均是天地之子。
先贤有言:「凡天下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我之与彼,本同一气,我幸而富,彼不幸而贫,正当以我之有馀而济彼之不足」。
自古及今,能以惠恤为念者,其子孙必贤,其门户必兴。
盖困穷之民,人虽忽之,天地之心则未尝不悯之也。
我能惠恤困穷,则是合天地之心,合天地之心,则必获天地之佑。
此以理言者也。
若以利害计之,无饥民则无盗贼,无盗贼则乡井安,是富家之利也。
况义廪云者,非捐所有以与之,特出所有以粜之而已,于富家初无损,而于贫民实有益。
且每岁劝分,出于官司,岂能无攘。
今举行义廪,使上中之户自相推排,随力出备,官司不计产强敷之也;
自置粜场,自收粜钱,官司不遣吏监临之也;
价直高下,视时稍损,官司不抑令痛减也。
况常岁艰食,悉仰劝分,今州郡既立社仓,又粜义米,则与尔富民分任其责者为不少矣,其可不体官司美意,相率而乐从哉!
今去秋成不远,已委诸县各行劝谕,期以十月终,逐都结成规约,申闻于县,县以闻于州,其能率先为倡者,当加褒赏。
或谓潭人未易告谕,诸县劝粜,自有成式,何以义廪为哉?
为是说者,是以薄待吾民也。
十二邑之广,岂无好义乐善之君子?
且两岁劝分,亦有欣然出,为数颇多,如长沙之贾熊、袁简,湘阴之邓居中、毛以大,攸邑武当世,浏阳之龙世永、李天觉、罗延圭,安化刘孝锡、陈洪范、李峣、张奉世湘乡之冯楷,醴陵之曹应龙、周霖、丁大谦,湘潭之罗邦臣、杨仁老、向尧俞者。
州郡或借补官资,或特立坊名,或量与免役,以旌异之矣,又安知无闻风欣慕者!
必若谕之而不从,则劝粜旧例,盖有不得而废者,特不若人自为之,则义风兴行,群情感悦,其气象为不同耳。
譬之役法然,为义役则有辑睦之风,行差役则有争竞之讼。
义廪犹义役也,劝分犹差役也,二者利害,至为明白,尔民其详之。
缴进张商英简王沩所业奏元丰三年九月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
中书检正官张商英与臣手简,并以其婿王沩之所业示臣。
臣职在言路,事涉干请,不敢隐默,其商英手简二纸,并沩之所业一册,今缴进。
真宗御集序乾兴元年 北宋 · 李虚己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第四七五卷
宋受命于穆清,五纬集奎,观人文,化天下。
维三叶重光,真宗章圣皇帝浚哲钦明,体尧蹈舜,游意蓺圃,积思书林。
睿藻天葩,轇轕元化,庆霄在上,万物五色。
宜刻玉板、藏金匮,垂训遥远,以三二典、七六经。
天禧之元月旅黄钟,日躔庚子,臣虚己裒次御集百二十卷,爰即禁庭,俯示丞弼
明年孟春,严储于继文殿。
四年季夏甲午,列局崇文,分命注释。
仲冬庚申,出圣制七百二十二卷畀辅臣。
五年季春庚子,钦奉御集,尊阁天章,定著为三百卷。
仲秋庚午,藏之名山,以副墨朌焉。
赫乎盛哉,集有序篇,实出御制。
五年正月癸卯,偕《圣政记序》,召迩列观之。
臣俟罪翰墨,衣被昭回之光,稽首书下方曰:帝王之文,即天地自然之文。
仰而观,则七政三辰之炳耀;
俯而察,则山川卉木之彪列。
帝尧焕有文章,文王经纬天地,繇此其选,道心渊粹,发为英华,圣学精微,写为谟训,岂有意于文哉!
若昔黄帝丹书及铭传,至周汉圣文裒集,其昉此乎?
高文有传,著在《七略》;
武帝有集,始析二卷。
贞观开元,成集并垂,理愧于辞,驳亡以议。
惟我艺祖,绍天觉民,赞述孔颜,道统复续。
太宗继序,缉熙光明,皇文掞天,箫勺宇宙。
文仲编为三十卷,臣彭年编为二百十四卷,谋诒燕翼,宠敷龙章。
伏惟陛下,北詟猃狁,西縻灵夏。
幅员清谧,威械戢藏。
升中岱宗,展采汾阴,礼粲乐华,葳蕤葱茜。
益思持盈制治,启迪化原,乃增讲员,乃御廷阁。
左右图籍,镕经铸辞,录字琼章,壁明奎粲。
歌有《念农》、《阅兵》、《奉先》、《为政》《、丰年》、《观》、《喜雨》、《瑞云》之属,斯元首薰风之雅咏也。
论有《勤政》、《崇儒》、《祥瑞》、《解疑》《、思政》、《欹器》、《为君难》、《宽财利》之属,斯画卦重爻之邃学也。
龙阁有赞,圣文有颂,元龟有序,泰山有铭,庇民有述,修河有碑。
三记五箴之作,清景百篇之制,经史遍咏,明良载赓。
肆笔而成,戛切韶濩,帝心谦卑,未议汇辑。
祥符四祀九月丙子,臣敏中请录宸章,袭藏渠观,而文颂歌诗十五卷,上于五年四月癸卯号登天禧,遂金声玉振而集大成。
臣窃从太史氏钦觌集目,凡颂、碑、铭、赞之卷二十六,诗歌、辞章、乐府之卷一百十四,论、述、序、箴、条记、文书其卷四十,《正说》、《承华》、《要略》《、静居》、《玉宸》、《法音集》其卷四十有五,《春秋要言》五卷,胪分试题、表词,卷别七十。
芸签钿轴,数盈三百,视滋福殿所观为益备。
云汉之章,风行水上之文,作者不可及已。
鸿生钜学,属辞摛藻,有三代风,非金玉追琢之功,鸢飞鱼跃之化与?
抑臣管窥国史,祥符丙辰之春,开资善,训元良,箴记歌吟,日赉月锡。
天禧四祀仲冬甲戌,臣殊编摩,赐东宫御制,成五十卷。
蒙泉之德,培丰木之仁,《帝范》、《金镜》、《训戒》等书,方斯蔑矣。
文子文孙,监先宪,酌祖道,至于万年永保民,罔不自斯文始,臣谨表而出之。
乾兴初元八月辛亥,以是集锡该辅,并识于篇,以铺扬我宋重规叠矩之盛美。
臣谨序。
与刘跛子饮市桥 北宋 · 张商英
七言绝句 押庚韵
迁客湖湘召赴京,轮蹄迎迓一何荣。
争如与子市桥饮,且免人间宠辱惊(原注:天觉召自荆湖边,刘跛子与客饮市桥,闻车骑过甚都,起观之。跛子挽丞相衣,使且共饮,因作此诗。)
此诗见《冷斋夜话》卷八《陈莹中赠跛子长短句》:初,张丞相召自荆湖,跛子与客饮市桥,客闻车马过甚都,起观之。跛子挽其衣使且饮,作诗云云。据此当为刘跛子诗,《两宋名贤小集》误作张商英诗。
四贤堂 北宋 · 张商英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文昭文定文忠内翰元之共四公。
政事风流俱第一,典刑人物更谁同。
能诗只有东坡老,到处唯寻六一翁。
欲遣滁阳招作客,五星同聚此堂中(同上书卷四二《淮南东路·滁州》)
其四 北宋 · 张商英
 押庚韵
大士慈悲度有情,亦要时节因缘并。
也应笑我空经营,虽多手眼难支撑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九 《曲洧旧闻》:张天觉政和罢,自西都留守南阳。道过汝州香山,谒大悲,留题于寺中。其略云云。)
其五 北宋 · 张商英
 押庚韵
灵山会上(《舆地纪胜》卷一七九作白云山上)别世尊,各以愿力济群生。
子勿诮我徒经营,手眼太少难支撑宋曾慥《高斋漫录》 《高斋漫录》:张公天觉政和初召还,俄拜右相,荐引所知布列要路,未几为谗谮所挤,斥逐殆尽。公寻亦罢相,再贬峡州。中途至于僧寺,有千手眼大悲观音塑像,公题长韵于壁,其略云云,盖言立朝寡助故也。)
方山寺手札政和八年十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九、《金石续编》卷一七
商英启:承书,喜局外安节,缘事周就,皆出才干。
世间浮幻无常,唯此一事真实,亦不枉用心也,甚善甚善。
冬寒,多爱。
商英手启仙尉秘校
颍川先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九、《东观馀论》卷下
予两任江右,今谪官汉东,独足下两有书来。
臧洪曰:「仁义岂有常,蹈之为君子」。
岂虚言哉!
十一月十七日商英白先辈足下。
至都帖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九、《宝真斋法书赞》卷二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
商英启:辱教,承已至都下,薄寒,起居佳休。
令甥书蟹已颁,旬休卜见。
不宣。
商英再拜知郡朝奉
女夫帖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九、《宋人法书》第一册、《珊瑚网》卷六、《书画题跋记》卷一、《六艺之一录》卷三九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
商英惶恐。
女夫王沩之蒙收录,八月七日已解商水任,荐格馀溢,遂可改京。
商英受赐,与王氏均等。
今第二女夫杨开还蜀,辄令请见,恐或下问河东北间事。
杨生商英者二年矣,伏恐上知。
商英惶恐再拜。
重建当阳武庙元丰四年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三一、《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七、光绪《玉泉寺志》卷四
道出陈、隋间,有大法师名曰智顗,一时圆證诸佛法门,得总持,辨说无碍,敷演三品《靡诃止观》,是三非一,是一非三,即一是三,即三是一,随众生根而设教。
后至自天台,止于玉泉,宴坐林间,一心湛寂。
此山先有大力鬼神与其眷属,怙寺凭据,以帝通力,故法行业,即现种种诸可怖畏,虎豹号踯,蛇蟒盘瞪,鬼魅嘻啸,阴兵悍怒,血唇剑齿,毛发鬅髺,妖形丑质,剡然千变。
法师悯言:「汝何为者,生死于幻,贪著馀福,不自悲悔」?
作是语已,音迹消绝,颀然丈夫,鼓髯而出:「我乃关某,生于汉末,值世纷乱,九州瓜裂。
曹操不仁,孙权自保,虎臣蜀主,同复帝室,精诚激发,洞贯金石,死有馀烈,故主此山。
观法师,具足殊胜,我从昔来,本未闻见,今我神力,变见已尽,而师安定,曾不省视。
汪洋如海,匪我能测,大悲我师,哀悯我愚,方便摄授,愿舍此山,作师道场。
我有爱子,雄鸷类我,相与发心,永护佛法」。
师问所能,授则五戒,帝诚受已,复白师问营造,期至幸少避之。
其夕晦冥,震霆掣电,灵鞭鬼箠,万壑浩汗,湫潭千丈,化为平址。
黎明往视,精蓝焕丽,檐楹阑楯,巧夺人目,海内四绝,遂居其一。
以是因缘,神亦庙食,千里内外,庙共云委,玉泉之田,寔帝之助。
岁越千稔,魔民出世,寺纲颓紊,搥拂虚设,帝既不祐,庙亦浸弊。
元丰庚申,襄有蜀僧,名曰承皓,行年七十,所作已辨,以大众请,倏然赴感。
有陈氏子,忽作帝语:「自今以往,祀我如初」。
远近播传,瞻祷愈肃。
明年辛酉,庙宇鼎新
尔时无尽居士闻说是事,以偈赞曰:
关帝父子为蜀将,气盖中原绝等伦。
喑呜咤叱山岳摧,义不称臣曹孟德
愤烈精忠贯金石,英灵死至玉泉山
阴兵十万部从严,铁骑咆哮汗金甲。
架鹗韝鹰走獒犬,鞭笞虎豹役龙蛇。
脍肝脯肉饮头颅,无上菩提岂知有。
智者南来为利益,嘿然宴坐高木阴。
法力广大不思议,溪山动荡失安据。
妖怪百千诸怖畏,神通究竭誓归依。
大威大猛大英豪,弃置爱恋如泥滓。
将此山峦奉佛士,受持五戒摄身心。
仰山南岳及高山,佛佛同道无异化。
见在住持承皓老,宗风孤峭帝所钦。
未来补处出家人,万木岩前希审细。
宏我如来像季法,长松千里碧云寒。
按:道光《新津县志》卷四○,道光九年刻本。
黄龙崇恩禅院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三二、乾隆《南昌府志》卷二四、同治《义宁州志》卷三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三
黄龙凤凰、幕阜,三山连属,皆秀峰翠窦,多灵草仙药。
黄龙古属武昌,今隶豫章
《吴志》:「黄武八年,黄龙见于武昌」。
《耆老传》云:「此山之顶有湫池,中有黄鱼二,能致风雨,岁旱祷之无爽」。
院自唐乾宁中机禅师得法于元泉彦,常游岳麓,会神僧,谓曰:「此去东北行,遇洪即止,逢龙可住」。
至是因老父遥指高峰名黄龙山,上有双峰,庵主曰马和尚
师往谒之,欢若夙契,以庵付师而去。
久之,禅侣云集,宗风大振。
天福三年,吴将吕舟向师道化,舍俸建寺置田,今小洞庄是也。
寺凡三迁,名永安寺
天祐,鄂帅温公表师道于朝,号超慧大师
超慧三世,五代之乱,遂湮废为民居。
本朝祥符八年,加赐额「崇恩禅院」。
治平中光禄程公孟为洪州太守,是时丛林有慧南者,传石霜之印,行临济之令,三关陷虎,坐断十方。
程公以黄龙名刹,敦请居之,于是黄龙宗派被天下。
殁后,祖心嗣之。
退居晦堂,更三代住持,殆名具而实亡。
绍圣四年江西大饥,朝廷遣予守洪,闻肃师者,之高弟,住百丈山,恢复大智规模。
黄龙主僧求去,予谓继者非肃不可,乃持疏山中,檄遣县令佐敦请,师三辞不听,不得已而至院。
乃召知事僧崇佑计曰:「堂宇圮堕,佛事不严若是,岂洪守所以属予之意哉」?
即建佛牙大阁、东西方丈、堂库厨寮、石桥水亭二百间有奇。
曾未二岁,而视前是基构,同于积苏累块。
广汉沙门允平曰:「初开此山,清河张氏超慧也;
再兴吴院者,清河张公也。
以法考之,岂非愿力、时节而外护,以济吾事邪」?
遣同参自光子曰:「持是说求张公记其本末,此非小因小缘」。
自光持其说至京,予闻而笑曰:「拙哉允平!
超慧为前清河,予为后清河邪?
自其虚幻而观之,则有前分后分;
自有真实而见之,则无二清河」。
超慧开其始,予救其继,肃成其终,其眩于名实者,奚足以知之?
乃述以系之词曰:
我行双井,至于查田。
升太平之岭,望黄龙之巅。
如西出鹿头,而下窥蜀川
聚落烟云之灭没,原隰绮绣之连绵。
桑阴阴而被野,石凿凿而鸣泉。
钟磬螺鱼之声,或出乎杳霭之间。
真所谓化人之国,睹中夜摩天。
此方此山,灵水异趣,必得高人之提唱祖意。
肃禅师慧南法子。
非色非空,亦事亦理。
隐于大雄,虎踞不起。
孰能起之?
无尽居士
住山二十年,革陋兴圮。
于肃之道,乃其糠秕。
黄鱼在湫,风雨来游。
见而不测,胡迹之求!
按:光绪《江西通志》卷一二一,光绪七年刻本。
蔡京大观二年十二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
久在山林,少与士人过从,惟见里巷、道途、市肆间所张大榜,所写版壁,一一多是乙酉年太师当国时行下诏旨,惟圜土、方田一二事,乃太师去位后印本颁下。
以此类聚前后朝旨,著之表章,称述圣德,私心本欲朝廷知在外州县监司不能奉行德意,过为骚扰尔。
不谓言者乃以商英作表以播四方,曾不照会自有朝旨,再三戒励,敢有隐庇,奏劾以闻。
况今偏州陋邑,晓示往往存在,而刻石于知州厅者,方且护以䌽棂,填以金字,岂待商英之传播也?
商英累年老病,无望生全,太师恩德,自赍骸骨,获归敝庐。
敢布一言于左右,尚觊台慈察而怜之。
蔡京大观二年十二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
远投荒徼,殆从鱼腹之游;
内徙便州,获遂狐丘之志。
恩私所结,涕泪兼流。
伏念商英遭遇累朝,夤缘近辅,蚊负山而力竭,蠡测海而器盈。
自蹈悔尤,稍知循省。
杜门补过,初无伯氏之怨言;
下石趋时,安得中山之谤箧。
公明之洞照,究心迹之靡他,夺于众口之唾涎,假以一枝而安翼。
阖门感荷,百口欢欣。
太原府寿阳方山李长者造论所昭化院记元祐三年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三一
元祐戊辰七月商英五台山,中夜,于秘魔岩金色光中见文殊师利菩萨,慨悟时节,誓穷学佛。
退而阅《华严经义疏》,汗漫罔知统类。
九月,出按寿阳,闻县东三十五里有方山昭化院,乃长者造论之所,斋戒往谒焉。
至则于破屋之下,散帙之间,得《华严修行决疑论》四卷,疾读数纸,疑情顿释,因诘主僧曰:「圣贤游止之地,奚其破落如此耶」?
僧曰:「长者坐亡于此山久矣,神之所游,缘之所赴,年谷常熟,而物不疵疠。
此方之人乃相与腥膻乎方山之鬼,莫吾长者之敬,院以此贫」。
吾惟古之使者,毁淫祀,或多至数千所,即移县废鬼祠,置长者像,为民祈福。
十月七日治地基,八日白圆光现于山南,于是父老叩头悲泪曰:「不知长者之福吾土也,请并院新之」。
施心云起,不唱而和,主僧伻圆来告。
太师曾公子宣闻其事,谓商英曰:「子盍发明长者之意而记之,使学《华严》者益生大信,而知所宗,则长者放光以累子也不虚矣」。
商英曰:「蒙塞何足以知长者?
虽然,尝试以管窥之」。
夫《华严》之为教也,其佛与一乘菩萨之事乎?
始终一念也,今昔一时也,因果一佛也,凡圣一性也,十方一刹也,三界一体也,正像末一法也,初中后一际也。
当处现前,不涉情解,以十信为入佛之始,以十地为成佛之终。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谓之五位、六位。
具十者,以十波罗蜜为之主也。
凡五位之因果各五十,加本位之五因五果,为一百有十,所以成华严世界之佛刹,善财童子之法门。
华严世界一百一十而加一,何也?
一者,佛之位,万法之因也;
五位者,所标之法也;
善财者,问法而行之之人也;
五十三胜友者,五十则五位也,三则文殊、普贤、弥勒也。
此经也,以毗庐遮那为根本智体,文殊为妙慧,普贤为万行。
方其起信而入五位也,则慧为体,行为用;
及其行圆而入法界也,则行为体,慧为用。
体用互参,理事相彻,则无依无修,而佛果成矣,故归之于后佛弥勒。
十信以色为国者,未离乎色尘也;
十住以华为国者,理事开敷也。
十行以慧为国者,定慧圆明也;
十回向以妙为国者,妙用自在也。
种种名号者,智体之异名也,观其名则知所修之行矣;
种种庄严者,性行之依果也,观其果则知所行之因矣。
大悲广济谓之海,除热清凉行之月,普雨法雨谓之云,包含万象谓之藏,严其上首谓之宝髻,因果同时、处世不染谓之莲华,摧邪见正而不动谓之幢,悲智中道谓之斋,性愿普薰谓之香。
无为而成者,天也;
无方而应者,神也;
无外而大者,王也;
飞潜而雨者,龙也;
处生死海而不没者,修罗也;
搏根熟众生而至佛岸者,迦楼罗也;
凡乎圣乎,疑而不可知者,紧那罗也;
胸行匍匐,谦恭利物者,摩睺罗伽也;
守护伺察者,夜叉也;
同乎恶趣,而灭其贪苦者,鸠盘荼也;
法音娱乐者,乾闼婆也。
金为坚为刚,为黄为白,轮为圆为满,颇梨为莹彻,琉璃为明净。
无垢谓之摩尼,漉沉拯溺谓之网,高显挺特谓之茎干,开敷覆荫谓之华叶,含育利生谓之宫殿,观照之根谓之楼阁,无畏谓之师子,超尘谓之台榭,出俗谓之比丘,入廛谓之居士,长者同乎外道谓之仙人,婆罗门慈而无染谓之女,以悲生智谓之母。
此《华严》事相表法之大旨也。
至于一字含万法而普遍一切,其汪洋浩博,非长者孰能判其教、抉其微乎?
长者名通玄,或曰唐宗子,又曰沧州人,莫得而详,殆文殊、普贤之幻有也。
开元七年隐于方山土龛造论,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卒,垒石葬于山北。
至清泰中,村民拨石,得连珠、金骨,扣之如簧。
天福三年再造石塔,葬于山之东七里,今在盂县境上。
说者以伏虎负经,神龙化泉,昼则天女给侍,夜则齿光代烛。
示寂之日,飞走悲鸣,白气贯天,此皆圣贤之馀事,感应之常理,传所谓修母致子近之矣,今皆略而不书焉。
年月日,商英记。
按:《华严经决疑论》卷四之下,续藏经第一编第七套第二册。
林虑山圣灯记元祐五年十一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三一
元祐庚午冬十一月,按民兵过相台,提点监牧段仲容为余言林虑谼谷峰有圣灯,闻而未之见也。
十八日,自共城陟浮唐岭,下侯兆川,繇原康合涧以游。
前期三日,不食酒肉。
其夕祈请于寺庭,初,于紫烟峰现灯五,才闪烁耳。
已而于石城峰现宝灯一,行里馀,又现金灯一,分而为二。
同祈者为知县钱景允、尉耿澈,共城陈巩,僧行三十人,兵干二百许人,莫不叩头悲泪,起发信心。
予比使河东,二年四游五台山,凡所见灵光宝瑞、圣像殊祥,不可胜纪,自以于诸佛、诸大菩萨有大因缘。
既使河朔,惘然久之,未始一日不北向五顶而投诚也。
今至谼谷,复瞻异迹,乃知尘尘刹刹,道场充满,无所不如,无所不是。
提点刑狱公事张商英天觉笔述。
黎明将出山,览群峰不能舍,遂步行径,过跨玉桥,登朝云亭,由升龙桥上望曦亭,望金门,再拜辞归。
俄而祥云纷郁,如幢盖,如人物,如龙象,非众圣所宅,龙天所护,讵如是耶?
按:民国林县志》卷一四,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送凌戡归蜀记崇宁三年三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九、《能改斋漫录》卷一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
公济来谒,曰:「戡周旋奉事公三十年矣。
公今致身政府,戡志愿毕矣。
请从此辞,耕青城山,击壤鼓腹,为太平民。
愿得片言,刻石山中,传家为荣,足矣」。
应之曰:「君隐矣,奚以文为。
且赵谂不轨,以辱乡邦,吾何敢怀士哉」。
于是青城丈人夜梦曰:「吾何负公而吾弃哉?
吾以天地中和之气,生为灵苗,秀为异草。
仙人饵以不死,而养命治疾之功,遍于天下。
吾从古以来,世生忠臣义士。
武王伐纣,所赖而胜者,微、卢、彭、濮人也。
公孙述,迫用蜀士,仰药不惧者,巴郡谯君黄也;
漆身为厉者,犍为费贻也;
饮毒而死者,广汉李业也;
伏剑自刎者,蜀郡王皓也;
托盲避世者,任永、冯信也。
魏伐刘禅,而劝降魏者,西充谯周也。
李唐二帝,避贼出狩,而勤王以迎銮舆者,蜀之父老吏民也。
李顺草寇,百日而已,乃孟昶后宫之遗息也;
赵谂狂生,阴自推戴,乃南平夷界之獠雏也,奚预吾事哉?
神宗作新法度,而元祐之臣指为桀纣,终身贬死不负神宗者,双流邓绾也。
哲宗绍述先烈,而建中靖国之臣斥为幽厉,汉东上表慷慨论列者,公也。
废为编氓,始终不变者,安、蹇二公也。
吾三川之灵,何负于世,而公见弃之速邪」?
于是仆豁然悟,蹶然兴,急呼凌君而告之曰:「勉矣行焉,为我谢青城丈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吾之避谤,既失之矣;
而丈人自辨,亦未为得也。
君平生急义,气豪而善噭,当持吾说而噭于山中,万壑响应而震动,不亦快乎」!
崇宁三年三月丁未中大夫、守尚书左丞上柱国张商英记。
黄石公素书序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九、《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六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
《黄石公素书》六篇。
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
若非其人,必受其殃;
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呜呼,其慎重如此!
黄石公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馀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
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
古之圣皆尽心焉。
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
《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在乎身」。
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岂能尽知其书哉?
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尝劝高帝韩信矣;
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雍齿矣;
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
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
书曰「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
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嗟乎!
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髣髴,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
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张商英天觉序。
按:《黄石公素书》卷首,正统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