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敕天下如不通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帝白银像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帝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帝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立遣使上进。
帝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帝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帝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帝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帝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著白衣。垂素发。
戴金冠。现于襄武县
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帝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帝问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
帝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帝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
并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
戴金冠。乘朱騣白马。
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帝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
帝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帝大悦。
乾封初。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
后庆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帝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帝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诏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帝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帝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帝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帝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帝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帝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帝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与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
藏一匮灵符在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帝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帝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
洞照天地。帝于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帝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呼之声。
震动京邑。帝令置宝符灵昌殿。
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帝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
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帝梦混元谓帝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帝谓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元裕于城西南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帝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帝幸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帝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昭应封山神为元德公
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帝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帝亲自制。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帝制碑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记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帝谒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
谓帝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帝谒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帝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帝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帝亲礼谒。
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白卫岭
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于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虽高。
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帝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
九凤之冠。坐方席。
垂宝盖。凭玉几。
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帝著绛衣秉圭。
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帝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帝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
仍颁示于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帝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具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
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
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于二树间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帝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帝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
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出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诏帝房宗室李特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
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帝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表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
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以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帝并俞之十五日
李特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
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
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
宰相谏罢讨伐请不幸奉天 唐 · 钱珝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十四
臣某等言。伏以伐叛兴戎。
国之大事。有不得已。
然后行之。而食在兵先。
兵居谋后。馈饷必足。
经略无遗。得必胜之帅臣
有可用之劲卒。然后更度利害。
熟计始终。以是兴戎。
乃可伐叛。昨者陛下以某臣节有亏。
尝犯天怒。而易其镇守。
犹示渥恩。迁延未行。
包藏难测。圣虑潜察。
睿断勇为。爰命宰臣
使奉成算。臣等虽承严旨。
敢不深思。实乃国用方虚。
军粮难济。藩垣调发。
深恐依违。兼量于足食足兵。
二者皆所未备。况去秋寇孽犯顺。
銮辂出居。宗庙震惊。
士庶流落。尚赖皇威所被。
大憝寻平。宫阙复清。
生灵全活。今才周岁。
始得稍安。至于畿甸之间。
尚有疮痍之疾。臣等所以累因敷奏。
具写便宜。且乞明圣。
更详事理。缓谋周虑。
全体养威。必使尽叶事机。
而后重行讨伐。愚诚无惑。
睿志不移。旬月之间。
血诚备沥。事行已定。
不敢复言。昨者仰奉天颜。
密承圣旨。又欲出幸近县。
亲督戎师。仍虑寇盗奔冲。
且贵城垒坚固。特令臣等。
更共平章。祗禀宸严。
敢不倾竭。盖陛下将恐奸凶。
遽至奔轶。遂欲先居高垒。
免动惊尘。备审睿怀。
切在于此。又以为出临戎事。
促诏藩臣。督集卒徒。
以速诛剪。言于常理。
固合所宜。然臣披抉腹心。
陈其数事。一则伏思朝廷今日之事。
建中之难不同。当时猛将如云。
谋臣如雨。国赡九年之蓄。
兵持百胜之权。德宗皇帝出幸奉天
以为长策。一旦怀光继叛。
晷刻难安。遽远宗祧。
遂奔梁汉。陛下视将帅之材。
与粟帛之积。得如当时否。
天下尽忠之力。赴难之心。
又得如当时否。以此度量。
实恐稍难。二则陛下虽处奉天之固。
不可遽弃京师。勿使奸谋。
驰于间道。直趋阙下。
大纵凶残。陛下隔在孤城。
众军各图其利。谋危救乱。
欲仗何人。三则士庶疑惧之心。
尚赖宸极安止。若使銮铃顺动。
禁掖顿空。则万姓之心。
一时何仰。况轻违庙社。
遽舍生灵。自古帝王
未尝至此。四则秋序肃杀之气。
金在西方。昨者冒此用兵。
犯阴阳大忌。今陛下以一朝之怒。
忽万乘之尊。远出皇居。
冲王气。忝为臣子。
复列宰衡。苟不尽言。
是负圣德。五则凡有天象之变。
所以儆动帝王。昨者妖星。
颇多凌犯。陛下深知戒惧。
且降德音。兼有禳祈。
欲销灾咎。而销灾之本。
全在清静无为。今则伐叛用兵。
天心不易。又欲当灾星谪见之后。
冲王气以征行。访于匹夫。
亦知不可。惟此五事。
敢不具言。今则实赖陛下英朗疏通。
且思守位。以陛下语臣二者之意。
评愚臣五事之言。裁在宸衷。
以安大事。去此就彼。
圣虑自深。辄贡直言。
难逃罪戾。臣某等无任惶越恳激之至。
长乐老自叙 五代 · 冯道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七
余世家宗族。
始平长乐二郡。
历代之名实。
具载国史家牒。
余先自燕亡归晋。
庄宗明宗闵帝清泰帝。
又事晋高祖皇帝少帝
契丹汴京
为戎二主所制。
镇州与文武臣僚马步将士归汉朝
高祖皇帝今上。
顾以久叨禄位。
备历难危。
显祖宗。
下光亲戚。
亡曾祖讳凑
累赠至太傅
亡曾祖母崔氏。
追封梁国太夫人
亡祖讳景。
累赠至太师
亡祖母褚氏。
追封吴国太夫人
亡父讳良建。
秘书少监致仕。
累赠至尚书令
亡母张氏。
追封魏国太夫人
余阶自将仕郎朝议郎朝散大夫朝议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
职自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
再为翰林学士
改授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太微宫使
再为宏文馆大学士
又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南郊大礼使明宗皇帝晋高祖皇帝山陵使
再授定国军节度同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
一为长春宫使
又授武胜军节度使邓随均房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
官自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检校尚书祠部郎中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侍中
又授检校太师中书令
正官自行台中书舍人再为户部侍郎
兵部侍郎中书侍郎
再为门下侍郎刑户吏尚书右仆射左仆射
三为司空
两在中书
一守本官。
又授司徒侍中
赐私门十六戟。
又授太尉侍中
又授戎太傅
又授汉太师
爵自开国男开国公鲁国公
再封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
食邑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
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勋自柱国上柱国
功臣名自经邦致理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时处顺守义崇静功臣崇仁保德宁邦翊圣功臣
先娶故德州户掾褚讳濆女。
早亡。
后娶故景州弓高县孙明府讳师礼女。
累封蜀国夫人亡。
长子平。
秘书郎右拾遗工部度支员外郎
次子吉。
秘书省校书郎膳部金部职方员外郎屯田郎中
第三亡子可。
秘书省正字殿中丞工部户部员外郎
第四子幼亡。
第五子义
秘书郎改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
定国衙内都指挥使
职罢改授朝散大夫右春坊太子司议郎
太常丞
第六子正。
协律郎改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
定国军节度使。
职罢改授朝散大夫太仆丞
长女适故兵部崔侍郎讳衍子太仆少卿名绚
封万年县君
三女子早亡。
二孙幼亡。
唐长兴二年敕。
瀛州景城县庄来苏乡改为元辅乡。
朝汉里改为孝行里。
雒南庄贯河南府雒阳县三川乡灵台里。
晋天福五年敕。
三川乡改为上相乡。
灵台里改为中台里。
时守司徒侍中
又奉八年敕。
上相乡改为太尉中台里改为侍中里。
时守太尉侍中
静思本末。
庆及存亡。
盖自国恩。
尽从家法。
承训诲之旨。
关教化之源。
在孝于家忠于国。
口无不道之言。
门无不义之货。
所愿者。
下不欺于地。
中不欺于人。
上不欺于天。
以三不欺为素。
贱如是。
贵如是。
长如是。
老如是。
亲事君事长。
临人之道。
旷蒙天恕。
累经难而获多福。
曾陷蕃而归中华。
非人之谋。
是天之祐。
六合之内有幸者。
百岁之后有归所。
无以珠玉含。
当以时服敛。
以籧篨葬。
及择不食之地而葬焉。
以不及于古人。
故祭以特羊。
戒杀生也。
当以不害命之物祭。
无立神道碑。
以三代坟前不获立碑故。
无请谥号。
以无德故。
又念自宾佐至王佐。
及领藩镇时。
或有微益于国之事节。
皆形于公籍。
所著文章篇咏。
因多事散失外。
收拾得者。
于家集
其间见其志。
知之者罪之者。
未知众寡矣。
有庄有宅有偫书。
有二子。
可以袭其业于此。
日五盥。
日三省。
尚犹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其所能。
为子为弟。
为人臣为师长
为夫为父。
有子有犹子有孙。
奉身即有馀矣。
为时乃不足。
不足者何。
不能为大君致一统。
定八方。
诚有愧于历职历官
何以答乾坤之施。
时开一卷。
时饮一杯。
食味别声被色。
老安于当代耶。
老而自乐。
何乐如之。
时乾祐三年朱明月。
长乐老序云。
昭帝陵敕 后唐 · 后唐庄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
朕顾惟寡德。获嗣丕图。
奉先之道尝勤。送往之诚靡怠。
爰自重兴庙社。载展郊禋。
旋荡涤于瑕疵。复涵濡于庆泽。
盖忧劳靖国。旷坠承祧。
御朽若惊。涉川为惧。
繇是推移岁月。郁滞情怀。
恭念昭宗晏驾之辰。少帝登遐之日。
咸罹虺毒。遽殒龙髯。
委冠剑于仇雠。托山陵于枭獍。
静惟规制。岂叶度程。
存怆结以弥深。固寝兴而增惕。
虔思改卜。式慰允怀。
宜令所司别选园陵。备礼迁葬。
贵雪幽明之故。以申追慕之心。
凡百臣寮。体朕哀感。
御文明殿大赦文 后晋 · 晋高祖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十七
盖闻神无常祀。
惟德是歆。
民无常怀。
非贤不乂。
历数有归者。
人祇共赞。
文明怀远者。
龟筮叶从。
所以周开七百之基。
夏作三王之首。
伏自庄宗失驭。
天下分离。
万国怀贤。
三灵改卜。
明宗皇帝潜符景运。
克绍宝图。
一莅寰区。
八周星律。
伪主从珂。
始因微绩。
序在维城。
遇大国之多艰。
以列藩而入统。
剿绝裔嗣。
屠害忠良。
临大宝而罔以德闻。
御诸侯而惟将威胁。
朕以明宗皇帝每宏厚遇。
益励微诚。
无纤粟而使人可疑。
无丝毫而事君不谨。
岂期深苞祸衅。
暗抱猜嫌。
欲用奸谋。
拟相鱼肉。
初以北门之事。
委朕一生。
忽将汶上之田。
迁予十乘。
二三其德。
始终违心。
既欲害于无辜。
孰肯扶其不道。
而遇北朝皇帝英明鉴古。
威武冠今。
嫉彼不平。
闵予多难。
遂致累歼凶寇。
继纳降兵。
每借巨功。
俾成大业。
朕自兴基构。
颇历艰难。
冀兆亿而保安
敢兴寐而辄怠。
今则重光日月。
再造乾坤。
宜覃在宥之恩。
以布鼎新之命。
可大赦天下。
今月二十九日昧爽巳前。
应在京及诸州府。
凡有所禁囚徒。
巳发觉未发觉。
巳结正未结正。
罪无轻重常赦所不原者。
咸赦除之。
雷雨作解。
瑾瑜匿瑕。
宜加荡涤之恩。
用示包容之应。
中外诸色职掌官吏有受伪命者。
一切不问。
既除巨蠹。
亦悯俱焚。
难全者须正吕刑。
可恕者特
伪庭贼臣张延朗刘延皓刘延朗等。
并奸邪害物。
贪猥弄权。
罪巳满盈。
理难容贷。
除此三人巳行敕命外。
其有宰臣马裔孙枢密使房皓宣徽使李专美河中节度韩昭裔等四人。
虽元事伪庭。
咸居重位。
每持忠悫。
不务诡随。
伪主不任才谋。
遂致倾覆。
朕昔在藩邸。
备所谙知。
今并释放。
一切不问。
应中外官寮之外。
有自举义巳来归顺者。
中书门下别加任使。
应伪庭贬降官。
未量移者与量移。
巳量移者与复爵。
受官亦与复资。
应徒流收管人并放还。
伏以少帝地居嫡裔。
位纂洪图。
王从珂始构异谋。
非理屠害一家骨肉。
将正承祧之典。
式敦敬始之名。
宜令中书门下追尊定谥。
择日礼葬。
妃孔氏。
宜行追册祔葬。
应有宿旧臣寮。
并与量加叙用。
昨者举义之地。
称师之邦。
必蹂践于川原。
要矜蠲于舆赋。
河东管内诸县税租。
今年秋及来年夏税。
各与减放一半。
警跸经过之地。
望幸虽荣。
蕃汉杂处之兵。
禁暴难备。
既颁渥泽。
须示优矜。
昨大军兵士。
河东以至京畿
沿路扰践之处。
宜委逐处长吏公当检覆。
据顷亩特与蠲放今年秋税一半。
朕昨于霸府创置新军。
救时昔在于从权。
恤下今徇于所欲。
河东所有新招义胜军人
并放逐便。
赏罚二柄。
激劝万方。
倘稽甄奖之恩。
何答勤劬之效。
应扈驾及相次归顺军都。
并与重加优赏。
但缘宫内库藏虚乏。
宜令三司疾速抽徵诸道税物。
以充赏给。
指挥使等。
并与超转官资。
五月后来巳曾受恩命者。
亦与依资转官。
高悬朗日。
照临必备于遐陬。
仁风
亭育罔遗于纤芥。
应天下归顺节度使刺史下宾席郡职将校等。
中书门下各与改转官资。
覆车难袭。
弊政宜迁
乡邑之疮痍。
救民人之疾苦。
北京管内盐当户合纳逐年盐利。
昨者伪命指挥使每斗须令人户折纳白米一斗五升。
极知百姓艰苦。
自后宜令人户以元纳食盐石斗数目。
每斗依时价计定钱数。
所取人户便稳折纳。
一人汤沐之奉。
实在王畿
兆民凋弊之风。
宜行仁恕。
洛京管内逐年所配人户食盐。
起从来年。
每斤特量减价钱十文。
应诸道州府所徵百姓正税斛斗钱帛等。
除系省司文帐外。
所在州府并不得衷私增添纽配税物。
应有怀才抱器。
隐遁山林。
方切务于旁求。
宜遍行于搜访。
委所在长吏备达朝旨。
具以名闻。
致仕官或筋力未衰。
才能可任。
将表乞言之敬。
难从归老之心。
中书门下商量奏闻。
当议升擢。
义夫节妇。
孝子顺孙。
委逐道奏闻。
当加旌表。
应自起义巳来。
或尽节捐躯。
殁于王事。
宜加褒赠。
兼恤妻孥。
俾义激于忠贞。
庶恩沾于幽显。
谏鼓以俟谠言。
列柱石以申冤滞。
将闻善以自戒。
思与物以垂恩。
备著前规。
用光大业。
或直辞可贡。
或有理可矜。
各务奏陈。
皆当鉴纳。
明宗朝属之内。
宿旧之中。
或功名曾著于舆情。
或材气可裨于公政。
宜委中书门下量才叙录
关防凡有征税。
省司曾降条流。
虑多时而或有隐藏。
因肆赦而再颁条贯。
应诸道商税。
仰逐处将省司各收税条件文牒。
于本院前分明张悬。
不得收卷。
榜内该名目分数者。
即得收税。
如榜内元不该说著系税物色。
即不得收税。
宜令所在长吏常加觉察。
如敢有违条流。
不将文榜张悬。
将不合系税物色收税。
欺罔官法。
停滞商贾。
尽时具名申送。
奇伎淫巧。
往诰不容。
务实去华。
哲王所尚。
应有浮虚假伪之物。
不鬻于市肆。
委所在常加觉察。
犯者加重刑责。
士流之内。
有怀才抱器。
硕学殊能者。
中书门下搜访任使。
勿拘门地资历。
于戏。
爱民如子。
王者之所以勃兴。
损巳从人。
眇躬而安敢自忽。
况朕骤主百灵之祀。
创开万乘之基。
朽索在怀。
求衣益励。
更赖庭中多士。
阃外诸侯。
咸罄良筹。
共裨不逮。
初宁鲸浪。
适启龙图
冬阳开温照之光。
春雨洒涵濡之泽。
惟新正令。
不宰元功。
中外臣寮。
体予深意。
请纂集晋朝实录疏 五代 · 窦贞固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五
臣伏睹上自轩昊。下及隋唐。
历代帝王。享国年月。
莫不裁成信史。载在明文。
编修祇自于本朝。或追补亦从于来者。
曾无漏略。咸有排联。
踪迹相寻。源流可别。
五运生成之道。于是乎彰明
一时褒贬之书。因兹而昭著。
古既若此。今乃宜然。
辄敢上言。庶裨有作。
伏以晋高祖少帝。两朝临御。
一纪光阴。虽金德告衰。
盖归历数。而炎灵复盛。
固有阶缘。先皇昔在初潜。
曾经所事。舜有历试之迹。
禹陈俾乂之功。载寻发渐之由。
实谓开基之本。近见史臣修高祖实录。
神功圣德。靡不详明。
述汉之兴。由晋而起。
安可遗落朝代。废缺编修
更若日月滋深。耳目不接。
恐成湮没。莫究端由。
伏惟皇帝陛下德洽守文。功宣下武。
化家为国。备观王业之源。
续圣继明。益表帝图之美。
旧章毕举。坠典聿修
伏乞睿慈。敕史官纂集晋朝实录。
晋朝实录疏 五代 · 窦贞固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五
监修国史时。
奉诏修晋朝实录。
伏以皇帝陛下武功定业。
文德化民。
河图雒书。
将荐圣明之瑞。
商俗夏谚。
无轻典诰之资。
厚言贻诫以宏心。
彰往考来而在念。
臣等任叨南董。
才愧班荀。
属辞亏朗畅之功。
总论寡精微之识。
秩无文于昭代。
浪塞阙如。
收遗韵于传闻。
冀开来者。
奉兹铅椠。
赏以油缃。
同倾献状之心。
上副成书之命。
所撰晋高祖实录三十卷。
少帝实录二十卷。
谨诣东山阁门呈进。
江南主书建隆元年正月戊申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一、《宋大诏令集》卷二二五、《景定建康志》卷二
朕奋发侧微,经纶草昧,削平多垒,辅翊前朝。
惟坚金石之心,用保山河之誓。
历事二主,于兹十年。
世宗上仙,少帝嗣位,仰承顾命,敢怠初心?
属并寇之幸灾,结外裔而入鄙。
寻奉专征之命,方图却敌之功。
岂谓师次郊圻,变生仓卒,人心所属,天命有归,竞倒干戈,逼趋京阙。
千夫之长,不息于欢呼;
三事之臣,共伸于推戴。
勉从禅让,若坠冰渊。
非不能致命捐躯,盖无益于周之宗社。
国主雄材奕叶,武略守邦,抚吴、楚之全封,绍杨、徐之旧业,备观兴替,深识变通,共保欢盟,永安疲瘵。
远惟英晤,当鉴诚怀。
左街僧录惠大师文集序1000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四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谓儒书为外学
工诗则众,工文则鲜,并是四者,其惟大师
大师世姓高氏,法名赞宁,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吴兴郡德清县
祖琄、考审,皆隐德不仕,母周氏,以唐天祐十六年岁在己卯,某月某日,生大师于金鹉山别墅,时梁贞明五年也。
武肃王钱某专制江浙,后唐天成中出家。
清泰初,入天台山受具足戒,习四分律,通南山律。
长兴三年武肃薨,文穆王讳嗣位大师声望日隆,文学益茂。
时钱氏公族有若忠懿王讳、宣德节度偡、奉国节度使亿、越州刺史仪、金州观察使俨、故工部侍郎昱,与大师以文义切磋。
时浙中士大夫有若卫尉卿崔仁冀工部侍郎慎知礼内侍致仕杨恽,与大师以诗什唱和。
又得文格于光文大师汇征,受诗诀于前进士龚霖,由是大为流辈所服。
钱塘名僧有若契凝者,通名数一支,谓之「论虎」;
常从义者,文章俊捷,谓之「文虎」;
大师毗尼著述,谓之「律虎」,故时称四虎焉
署本国监坛,又为两浙僧统,历数十年,像法修明,缁徒整戢。
太平兴国三年忠懿王携版图归国,大师奉真身舍利塔入朝。
太宗素闻其名,召对滋福殿,延问弥日,别赐紫方袍,寻改师号曰通
故相卢朱崖,深加礼重。
参知政事李穆,儒学之外,善谈名理,事大师尤为恭谨。
八年,诏修《大宋高僧传》,听归杭州旧寺,成三十卷,进御之日,玺书褒美。
居无何,徵归京师,住天寿寺。
参知政事苏易简奉诏撰《三教圣贤事迹》,奏大师与太一宫道士韩德纯分领其事。
大师著《鹫岭圣贤录》,又集《圣贤事迹》凡一百卷。
制署左街讲经首座
至道元年知西京教门事
今上咸平元年,诏充右街僧录
先是,故相文贞公悬车之明年,年七十一,思继白少傅九老之会,得旧相吏部尚书宋琪,年七十九;
左谏议大夫杨徽之,年七十五;
郢州刺史、判金吾街仗事魏丕,年七十六;
太常少卿致仕李运,年八十;
水部郎中、直秘阁朱昂,年七十一;
庐州节度副使武允成,年七十九;
太子中允致仕张好问,年八十五;
大师时年七十八,凡九人焉。
文贞公将宴于家园,形于绘事,以声诗流咏播于无穷,会蜀寇作乱,朝廷出师,不果而罢。
今九老之中李、宋、杨、魏、张已先逝矣,大师年八十二,视听不衰。
于本国,历武肃文穆、废王、忠懿凡四世,于朝历梁两帝,后唐庄宗应顺清泰晋高祖少帝汉高祖隐帝周太祖世宗梁王,我太祖英武圣文神德皇帝,我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通今上凡十五朝,而能受《洪范》向用之福,处浮图具瞻之地,岂所谓必得其寿,必得其位者乎?
大师以述作颇多,叙引未立,猥蒙见托,不克固辞。
总其篇题,具如别录。
凡《内典集》一百五十二卷、《外学集》四十九卷。
览其文,知其道矣。
因徵其世家行事,备而书之,使后之传高僧、铭塔庙者,于兹取信云(《小畜集》卷二○。)
此所举仅三虎,或脱一虎,或「四」为「三」之误。
霍光988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小畜集》卷一五、《曹南文献录》卷五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议者多以受遗命辅少帝,比之周公
又以废昌邑王宣帝,比之伊尹
此功德相万,不待论辩而明矣。
又谓光之族也,已死,罪在妻子,不在于
愚独以为自族其家,非显、禹之罪也。
何者?
宣帝时以定策之功,负震主之威,人臣莫与为比。
妻显骄恣,欲贵其女而酖许后。
事垂发矣,妻以告不能于此时明大义灭亲之道,收显下狱,免冠请罪,因上印绶,还政事,则所诛者唯显一身而已。
呜呼,学不深,心不明,眷恋私恩,犹豫不决,奏免太医,以藏大逆。
身死之后,卒缘此而致祸,非自族其家而谁为之邪?
石碏,一陪臣也,杀其子而《春秋》义之;
吴起,一将军也,剑其妻而《史记》壮之。
况居之位者乎?
故曰能正其心,然后能修其身;
修其身,然后能齐其家;
齐其家,然后能治其国。
之心于斯见矣。
卫太子之死也,天下冤之,故大福归于皇孙,则宣帝,天也。
邴吉闭狱门,拒使者武帝曰:「天使之然也」。
然则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与夫日磾之割爱,邴吉之让位,德不侔矣。
且贪天之功者,鲜不及也,愚故曰:自族其家,非显、禹之罪也。
四皓991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九、《小畜集》卷一六、《圣宋文选》卷六、《永乐大典》卷七九六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
《易》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先生避秦,知亡也;
安刘,知存也;
孝惠之聘,知进也;
高祖之命,知退也。
四者备矣,而正在其中,先生非圣而孰为圣乎?
若其秦乱而不避,则焚书坑儒,高、斯之流也;
汉危而不出,则素隐行怪,之徒也;
高祖之命,则溺其冠而骑其项矣;
孝惠之聘,则功不立而名不称矣。
引而伸之,先生可谓全德者矣。
尝试论之曰:古称周公圣人也,鞭伯禽,教孺子居摄六年,明辟未复。
召公不说于内,三叔流言于外,盛德大业,几坠于地。
吁,扶幼君、秉大政之难也有如是哉!
观乎戚姬之嬖,如意之宠,以妾并后,以孽代宗,本根一摇,社稷将坠,咸谓扶苏之赐死,胡亥之亡国可翘足而待也。
何止炎灵之不祀,抑亦黔首之罹祸。
岂无留侯,陈八难、罢六国则可,议主鬯,则以水而投石也;
岂无曲逆,间强楚、解长平则可,言立嫡,则圆凿方枘也。
先生一出而助之,一言而定之,汉廷公卿皆出其下。
而能锱铢钟鼎,桎梏衣冠,安万乘而不有其功,抗匹夫而不食其禄,自非至人达识,孰能与于此乎?
向使先生定汉嗣,为汉臣,报德议功,必在之右,当以左辅右弼、前疑后丞而处之。
居是时也,以四钜贤事一少帝,挟震主之威,负不赏之功,又何止流言不说之事哉?
欲望其茹紫芝,卧商岭,其可得乎?
是知先生之出,非独谋汉也,实将救时也;
先生之退,非独全身也,亦将矫世也。
危而护之,不宴安于独善,可谓救乎时矣;
定而去之,不乘时以聚禄,可谓矫乎世矣。
用是警民,犹有建桓立顺之徒矣。
呜呼,世之为人臣,议废立者可胜道哉?
或因定策而专国,或因援立而无君,戕弑凶残,何莫由此。
其后滔天于,盗国于曹、马,移徙龟鼎,易于奕棋,累累简编,可为太息。
是以先生危则助之,安则去之。
其来也,至公于万民;
其往也,无私于一身。
前所谓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千古四贤而已。
或曰:周公成王,摄天子,功成治定,制礼作乐,号为先圣,历代仰之,岂先生之道过于周公乎?
愚曰:周公乘文、武之业,知王化可兴,故辅之以行道焉;
先生当暴秦之后,知霸道终杂,故去之以远害焉。
周公圣人之用者,先生圣人之晦者,但时异而迹殊耳,非所谓过乎周公者也。
辛卯岁,予坐事解制诰职,翌日有商于贰使之命。
下车拜庙西山之侧,退立廊庑,古碑在焉。
唐御史大夫赞皇李公而下,作者若干人,因历览之。
美则美矣,叙先生之道似有未尽。
就馆濡笔,申之以碑。
斯文也,岂直歌鸿飞、状鹤发而已哉,实欲使立朝廷,为臣子,而挟幼冲,图富贵者闻而知惧,亦《春秋》诛乱臣贼子之旨也。
其辞曰:
猗欤先生,时行则行。
高眠商岭,逃难秦坑
知秦之祚,亡于子婴
知汉之祚,存于惠
一言悟主,万邦以贞。
不有其功,不食其禄。
远害全身矫世励俗。
清泉洗耳,紫芝充腹。
猎犬自烹,冥鸿不复。
矫矫高节,悠悠后来。
汉之戾园,晋之悯怀
江充厚诬,贾后雄猜。
先生不生,孰为来哉?
昏乱之世,废立不已。
操欺孤儿,莽抱孺子
成既自我,权亦归己。
先生不生,大事去矣。
苍野峨峨,祠荒薜萝
遗像斯在,德音可歌。
清风凛凛,素发皤皤。
永怀贞遁,刻石山阿。
卫上将军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989年12月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皇帝冕而躬耕之明年,端拱纪号之二祀夏五月戊戌上将军邢国公薨,开宝皇后之父也,于后唐为外孙,于汉室为驸马
上闻之震悼,有诏辍视朝一日,赠侍中,崇戚里也。
嗣子衔恤上章,请刻石于神道。
下相府,俾西掖掌诰之臣考其实而文之。
于是详求家谍,参用国史,论次功行,直而叙云:臣闻仲尼修《春秋》,载王姬之筑馆;
子长述《史记》,列外戚之《世家》。
《诗》称下嫁于诸侯,《传》云纳女于天子。
内所以敦睦九族,外所以协和万邦。
副马以纪官,著濯龙之通籍。
其来尚矣,可得言焉。
然而或祸败自贻,或贱微为累。
张敖汉祖之子婿,孝惠之后父,亲则亲矣,而贯高之衅生焉;
卫青平阳之所天,子夫之爱弟,贵则贵矣,而郑季之出耻焉。
加以器盈则覆,位不期骄。
吕禄以后族而封王,北军共击;
班勇以父功而尚主,东市被刑。
简册具在,骄矜可诫。
则有世开鲁馆,家袭韩坛,享必复之公侯必大之门户,长守富贵,无忝祖宗,兼将相崇高,居后妃之亲族,殊勋懿行,溢美于青编,善始令终,腾荣于明代,惟我故广平公之谓乎!
公讳字仲俭
世居广平号为著姓,公以生于西都,今为洛阳也。
其先微子启,以帝乙长子,商受庶兄,言不用以归周,国既亡而封宋。
盛德不泯,列于三仁;
垂裕下延,遂参五伯。
绵绵瓜瓞,世有其人。
远则昌居代邸,对周勃以责公言
近则唐朝,并姚崇而行直道。
至公家族,门阀益光。
累赠太子太师追封莒国公讳俨,追封莒国太夫人李氏,大王父母也。
天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中书令、赠尚书令追封卫国公讳瑶,追封卫国太夫人朱氏,王父母也。
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房州刺史、累赠太师讳廷浩后唐宁长公主、追封楚国太夫人,考妣也。
皆积功累行,克致高门,翼子谋孙,遂钟馀庆。
先是,晋天福初房州太师二千石汜水关使张从宾之叛也,力战死之。
公即房州太师之长子也。
方居幼学,爰丧父天晋高祖以公死政之孤,贵主之子,存恤抚养。
俟其成人,乃补殿直,俾奉朝谒。
寻迁供奉官时天福三年也。
重以晋祖常事庄宗,有旧君之礼,每贵主入见,听其不拜。
时兵戎方炽,经费不充,惟公之家,赐与甚厚,尽而复取,亦无倦色。
一旦,晋祖从容贵主曰:「朕于主家无所爱惜,但朝廷多事,府库甚虚,主所知矣。
今辇毂之下,桂玉为忧,可命分司西京,以丰就养」。
因厚遣之,且敕留司具晨昏伏腊之用,至于醯醢,率有备焉。
既而汉高祖侍卫军,朝望攸重,以公名家子,又后唐之出也,且风骨俊秀,异乎诸孤,欲以女妻之。
乃命长子承训奉书于贵主,且先以袭衣名马遗焉。
承训即汉之开封尹魏王也。
公与贵主拒而弗纳。
汉祖又敕其子曰:「宋氏不谐,勿复见我矣」。
贵主知志不可夺,遂许之。
汉祖出为北京留守,表公偕行,因补衙内都虞候
七年,汉祖使公修朝贡之礼,礼成而退,恩宠有加,特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骑都尉、充北京武德副使
少主嗣位,改北京皇城使,寻迁检校刑部尚书轻车都尉时开运元年也。
三年检校尚书、右仆射上轻车都尉
俄属疆埸失守,戎虏乱华,汉祖首建义旗,遂成大业。
睦姻行庆,公实首焉,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守右金吾卫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广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驸马都尉
世祖微时,常羡执金之仕;
魏朝纳婿,但求傅粉之容:兼而有之,斯足贵矣。
时汉氏虽建大号,犹用晋祖之正朔,即天福十二年四月也。
九月,加光禄大夫检校太傅、行右金吾卫大将军,充街使进封开国伯增食邑四百户,赐开国奉圣功臣
既而改纪年之号,覃在宥之恩,矧兹勋戚之家,固便藩之泽。
乾祐元年,加特进开国侯增食邑三百户
少主之嗣统也,在谅闇之中,念藩垣之重,乃以斧钺授于亲贤,授检校太尉使持节利州诸军事,行利州刺史,充昭武军节度使、利巴集等州观察处置等使进封开国公增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改赐开国奉圣保定功臣
嘉川异俗,绵谷旧封,素推设险之,遥仗建侯之利,位兼掌武,不亦优乎?
二年十月,出镇滑州增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
豕韦旧都,灵昌古郡。
贞庄师律,初登南郑之坛;
藩翰王畿,实主北门之管
年犹未冠,议者荣之。
无何,将相分权,君臣道失,周祖出潜渊而或跃,知宝命之在躬。
戡黎之功,已歌于西伯;
升陑之众,遂指于南巢。
公勤识几微,深明祸福,以为不周已折,建一指以难扶;
大宝有归,顺三灵之改卜。
周室肇基,庆泽首徽章,广顺元年增食邑一千户、实封三百户,改赐推诚奉义戴功臣
三年,丁楚国太夫人忧,京毁过礼,亲族悯之。
服阕,授左监门卫上将军增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
礼卒通丧,恩隆近侍。
周庐有次,环阊阖以无虞;
羽卫载严,致华胥之甘寝。
世宗之伐淮夷也,公实从焉,授右神武统军寿州行营副部署、兼右厢排阵使
属王师渐老,戎辂再征,江南大率舟师,次于东㳍洲下,断我苏、杭之路也。
世宗遣公率战舰数百艘以袭之,且命襄帅慕容延钊领轻骑登陆而进,与贼遇于江中,合势大战,尽破之。
世宗蒙犯矢石,跋履山川,多为野庐,以驻行阙。
忽有猛虎近于乘舆,公引满射之,一发而毙。
叛命之,既摧枯而拉朽;
咥人之兽,复食肉寝皮
岂比乎楼船将军徒矜水兽,射声校尉但署虚名而已哉!
既而刘瞻委城纳款,李景割地称臣,班师旌淮甸之功,议赏复滑台之命。
五年五月,授义成军节度使,其制略曰:「长驱下濑之师,若涉无人之境。
夷凶戡难,尔既立于殊庸;
砺岳盟河,予岂忘于丰报」云。
南燕旧邦,北阙孔迩。
河壖作翰,遥临白马之津;
穰下统戎,即镇卧龙之地。
十二月,移邓州武胜军节度使
六年,世宗以焦劳厌代,恭帝以冲幼承祧,方赖勋臣,爰异数,授开府仪同三司增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
太祖神德皇帝象叶太阶,功高大麓,顾命虽同于,讴谣不在于丹、商。
乐推而逼乃民心,揖让而受兹神器。
惟新布命,方隆万世之基;
念旧推恩,乃冠三师之秩。
建隆元年,授检校太师增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
于时李重进凶狡无厌,跋扈有状,公明惟先见,志在夺谋,飞章述其包藏,密旨委以经略,故有通州巡警之役焉。
既绝南奔之路,遂下车平之诏。
重进奸谋果发,王命不行,太祖亲御六师,直抵孤垒,以公为扬州行营排阵使
列牧野之车徒,法常山之首尾。
师方因垒,城以复隍。
格苗不待于七旬,围蔡止劳于九日。
荡乎凶竖,公有力焉。
饮至之晨,首膺茂渥。
七月,授庐州保信军节度使增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旌战功也。
合淝重镇,巢国古墟。
张辽守藩,克清淮海;
子牟阙,终舍江湖。
四年,十乘来朝,三峰改镇,授华州镇国军节度使
郑桓咸林之地,素号丰饶;
晋侯河外之田,旧推形胜。
三辅既资于镇抚,双旌更遂于优游。
国家展礼圜丘,推恩群后,锡之懿号,畴以井田。
乾德元年增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改赐推忠宣力保义功臣
是岁,太祖以坤道阙仪,中宫虚位,以公之世有行义,可以合礼文,以后之天资法相,可以当人主,初求辅佐,遂上宫闱
沙麓休徵,果叶母仪之贵;
雎鸠雅兴,聿兴王化之基。
亦何必射孔雀以设奇,铸金人而语怪,然后称其神异哉!
既列外姻,乃移近甸,五年,授许州忠武军节度使
开宝元年增食邑一千户、实封四百户,改赐推诚宣力同德保义功臣
假郑伯之田,时惟重地;
纪侯之爵,盖有前闻。
三年,授邠州静难军节度,加押蕃落等使。
公刘之旧壤,位重十连;
魏冉之出关,从车千乘。
四年,以郊礼霈泽加食邑一千户、实封四百户
八年,平东吴之列国。
九年,幸西洛以告成,乃眷庶邦,咸均井赋,增食邑一千户、实封四百户
俄而太祖以南巡苍梧,奄逼上仙之数;
东园画梓,遂缠同轨之哀。
我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飞龙在御,元龟告符。
大横庚庚,叶重熙于棠棣
小心翼翼,赉兑泽于蓼萧。
公奕世将门,先朝内戚。
专征授命,已持阃外之节旄
爰立登庸,更作人间之霖雨。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公既宠章,乃修觐礼。
辑瑞有光于文陛,建牙复命于名藩。
二年,授同州定国军节度使。
内史旧甸,长春古宫
涌甘泉,昔丰年之地;
草连沙苑,斯为牧马之郊。
殿我大邦,实惟旧德。
三年,皇上初泰坛,大方岳,增食邑一千户、实封四百户
洎我后大平并寇,亲御戎衣,公以扈从之劳,享畴庸之典。
四年,增井赋真食如三年之数。
明年,胡人犯塞,法驾亲征,随行在于邺都,委边事于横海,以公知沧州军州事。
拥左冯之旌旆,临沧水之封陲,委注方隆,威望愈重。
寻以边封罢警,朝命就藩。
六年,上祀昊穹,再陈柴燎,爵邑之等,率有备焉,封邢国公,井赋真食如乾德元年之数。
九年六月,奉诏归朝,登于禁卫。
居中制外,爰升拱极之班;
以逸代劳,亦示优贤之礼。
出入之重,又何加焉。
授右卫上将军
雍熙元年冬增食邑五百户,郊天之泽也。
三年,诏以本官知霸州军州事。
未几徵归,荐居环卫
皇上方耕春藉,复益邑田,加食邑雍熙元年之数。
是岁,公再受命,兼判左右金吾街仗事。
缇骑二百,克静神州;
门九重,遂成高枕。
徼巡无怠,仪位有光。
方将起灞陵夜猎之娱,赴瀚海防秋之役,而后宫亲属,终久次于阎章,绝塞功名,遂不侔于窦宪
齿发向暮,寒暄荐瘥,中使御医,旁午于道。
寝于北牖,欲二竖之为祓;
升自车,遂三呼而不复。
享年六十有四,即以其年冬十有一月二十五日葬于河南县龙门乡宫南里,从房州太师之茔,礼也。
诏以中使护其丧事。
先夫人氏,晋天福中封彭城县君开运中进封郡,皆从夫子之贵也。
汉祖开国,封永宁公主少主乾祐中进封秦国长公主
周显德中改封彭城郡夫人,寻进封京兆郡夫人
公之将葬也,开宝皇后泣血上言,请加褒赠,特诏追封曹国夫人,非常典也。
惟夫人素禀肃雍,早从釐降,虽秾华已谢,而蕙问长存。
天荫本,不系夫而命爵;
母道克备,宁为子以求郎?
用能符梦月之嘉祥,诞配乾之阴教。
新野封君之号,虽漏典彝;
文灵园邑之仪,更光泉壤。
继室以陇西李氏,故保大军节度使洪义之女也,开宝中陇西郡夫人,先公而亡。
象服是宜,永归同穴。
夫人彭城氏,故左省常侍悦之女也,太平兴国中封莒国夫人
柏舟自誓,常叹未亡。
有子十人:长曰元吉,终于西头供奉官
次曰元振,终于豳州院使
次曰元靖西京作坊副使
次曰元规,前同州子城使;
次曰元度,前同州亲事都头
次曰元方,终于同州山河使;
次曰元载元翰,俱未仕;
一子幼而未名。
皆早闻《诗》《礼》,不堕箕裘。
万石君之子孙,世推朴谨
窦太后之兄弟,人言退让。
承家干蛊,未易可量。
女十五人,开宝皇后即其长也;
次适崇仪使韩崇训封广平县君
其次未嫁而亡;
次适西头供奉官郭守能;
次二女皆早亡;
次适孟隆谂,即右龙武卫统军玄哲之子也;
次适曹守让,即左骁卫上将军、判金吾街仗事翰之子也;
次适西头供奉官高处,即故渤海王怀德之子也;
次适董嗣显,即故通远军使遵诲之子也;
次为比丘尼法名惠圆
馀皆幼夭。
母弟三人,故宫苑使延业即其仲也,今庄宅使益州内外都巡检煦即其叔也。
叔氏有子元舆,进士第,补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秀而不实,今也则亡。
许州衙内都虞候延积即其也。
其馀女兄、女弟、犹子、令孙,殆三十馀人,谱牒备存,此不复
或鹗立周行,或蝉联甲族。
毕万之家既盛,固有本根;
陈完之后其昌,可知光大。
惟益部巡检出自将家,雅好儒术,雄材伟度,朝论多之。
惟公生积德之华宗,居累朝之懿戚,富而好礼,贵而不骄。
始以勋德之家,特膺选尚;
终兼庙堂之位,遂极人臣。
功臣享八字之褒,封食疏万家之赋。
至于姬公太师之任,黄权开府之资,上柱国楚之宠官,上将军汉之重柄,位列亚相,爵为国公,再居金吾,再处环尹
出帝后,室惟贵主。
藩篱八镇,周旋四纪,有战功以书史,有世禄以传家。
列振振之子孙,启渠渠之夏屋。
出则建崇牙、开大幕,有雕戈玄甲之徒奔走于戏下,有彯缨结佩之士罗列于初筵;
入则挺介圭、峨武弁,有《彤弓》、《湛露》之乐宴飨于公朝,有乘车文马之赐劳来于私第。
家祭五庙,陈樽彝分器之数;
食具万钱,得鸣钟列鼎之盛。
而年将耳顺,命以考终,人无间然,可谓达矣。
昔人云跃马肉食者四十三岁,器何小哉!
前史称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祸亦大矣。
始终无悔,公实有焉。
宜乎刊勒丰碑,光表幽宅,俾我休烈,与宋无疆者矣。
掖垣备位,论撰非工,受明命之已行,率謏闻而塞职。
五月而葬,素车方会于同盟;
百代可知,乐石愿垂于不朽。
铭曰:
天地之道,曰刚与柔。
后妃之德,在河之洲。
妫汭釐降,涂山好逑。
乃睦九族,乃亲诸侯。
大国之媛,外戚之助。
史不云乎,列侯尚主。
《诗》不云乎,大邦有女。
夫妇以正,国家以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吕禄后族,人得诛之。
梁冀外家,鬼其馁而。
简册具载,居高必危。
休哉宋公,勋戚累世。
唐之外孙,汉之主婿。
乃生圣后,作配先帝。
富贵崇高,光华谱系。
维公之始,生于纨绮
晋主抚之,同乎己子。
汉皇妻子,实为知己。
曾未弱冠,剖符千里。
维公之中,深用变通。
鹖冠环卫,虎帐临戎。
寿春维扬,实有军功。
连移巨镇,克振英风。
维公之终,我朝懿戚。
为将为相,以年以德。
罢殿,乃尹环极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呜呼勋贤,弗登大年
薨于路寝,像列甘泉。
恩隆赙赠,宠贲貂蝉。
边功未辑,遗恨依然。
其谁祔之?
永宁园邑。
昔也筑馆,秦楼岳立。
王姬之车,星繁雾集。
今也同穴,沁园雨泣。
贵主之坟,烟愁露湿。
其谁哭之?
开宝宫中。
昔也归宁,车服有容。
烂其盈门,侄娣以从。
今也哀凶,怙恃弗终。
号天罔极,鞠育何功。
乃会同盟,乃先远日。
丹旐悠悠,佳城郁郁。
薤露凄咽,松阡萧瑟。
万古龙门,丰碑屹屹(《小畜集》卷二八。)
三年:原无,据傅本补。
开元寺新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乾德元年三月 宋初 · 黄麟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金石萃编》卷一二三
盖闻法轮常转,无挂碍于虚空;
圣力难量,运慈悲于□界。
念之则□□亿劫,□之则获福无边。
而缺先觉者贤乎辟心田者鲜矣。
粤有信士王环琅琊人也,身虽凡俗,酷慕圣因,早悟真空,志归玄寂
侈银铅金□,敬写贯花;
节蔬食麻衣,供勤禅叶。
今者罄搜筐筥,缺欢喜奉行。
各愿扶持,共圆功德。
旁求,远市他山,不累月磨砻,越浃辰镌刻。
斯典也,来因波利,远涉流沙,传西天梵文,译东土唐语。
救善住不沈七返,出帝利永托三天。
(下缺)皇帝履星御极,怀斗当阳,铜刁罢振连营,铁马休征远塞,华夷四裔,车书一同。
愿一切含生,并同沾上善。
功成翠琰,香山,背依讲堂,前临佛殿,端严宝相,秋月满缺乌翻兔跂,事往人非,聊叙徽猷,纪于贞石。
时乾德元年岁次癸亥三月十八日甲午建,会首王瑰并书。
仁宗论废郭皇后明道二年十二月 北宋 · 段少连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二、《国朝诸臣奏议》卷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三、《范文正公集》附《诸贤赞颂论疏》、《隆平集》卷一四、《东都事略》卷六○、《太平治迹统类》卷一○、《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三三、《宋史》卷二九七《段少连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四
臣因义激心,以职获谴,天地容载,蒙幸何深。
然理有所未伸,情有所未达,郁悒之志,敢不尽陈之。
初闻非时召两府大臣皇后入道,一日之内,都下喧然,以为皇后母仪天下,固无入道之理。
翌日,又闻两府列状乞降后为净妃,臣与孔道辅范仲淹等恐诏命一行,难于追复,是以群诣殿閤上疏,而执政进说,使臣等不获面对,止令就中书商量。
宰相虽知其误,然犹责臣等翻覆率易,故道辅仲淹斥守外郡,臣等例皆蒙罚。
伏以陛下亲政以来,进用直臣,开辟言路,天下无不欢欣。
一旦以谏官御史伏閤,遽行黜责,中外皆以为非陛下意,盖执政大臣假天威以黜道辅仲淹,而断来者之说也。
望熟思其事,使谗愬不行,忠邪有别,则天下幸甚。
又伏睹戒谕,自今有封章,宜如故事密上,毋得群诣殿门对。
且伏閤上疏,岂非故事?
今遽绝之,则国家复有大事,谁敢旅进而言者。
道辅仲淹端正敢言,素为奸邪所忌,以言事而黜之,恐奸邪得志而翱翔,方正望风而窜伏矣。
阳城王仲舒伏閤以雪陆贽之罪,崔元亮叩殿陛理宋申锡之冤,当时称之。
今陛下未忍废出皇后,而两府列状议降为妃,谏官、御史敢废伏閤之事而默默乎!
陛下深惟道辅等所言,为阿党乎?
忠亮乎?
幸裁赦之。
张贵妃丧礼过制奏至和元年正月 北宋 · 孙沔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五、《国朝诸臣奏议》卷九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三
臣最处孤迹,特圣恩,如遇有闻,事干大体,不敢隐默,自求安全。
苟狂言有所开悟,虽诛责亦足补报。
窃见贵妃夭亡,上心感悼,欲加异礼,尤宜节情,史笔一书,后世为戒,故不可不谨也。
臣虽叨近班,莫闻中议,实有所疑,合具陈奏,庶几更资讨论,免贻中外之议。
一、皇仪殿乃祖宗太后权厝之所,今迁妃子在内,恐非一品所宜。
必是仓卒之间,礼官之失。
又闻诸宫之亲,朝夕聚众,缞裳千人,号泣踰月。
且正寝至近,在上全无避忌,何僭如是!
使魂而有知,必不得安。
况凶秽之气,干犯尊严,尤为不便。
惧知礼者,传笑四方。
更乞酌其旧典,速行迁殡,庶协中道。
一、「恭德」之谥,盖礼官务取美名,以奉上意,未暇开陈,恐成败事。
至于三朝圣后,以孝以章,皆以后来孝思,尊易谥法。
贵妃便以「恭德」为号,实可惊骇!
详稽前志,无此失礼。
何况因情,自我为缪,必致起谤,上玷圣明。
唯乞审议,免贻后诮。
至于郭氏、张氏二后,并无谥号,前规尽在,速乞削去「恭德」二字。
一、园陵监护使窃见郭后、张后并在奉先殡,盖于体不宜起陵,议葬于西京
今以贵妃,特欲兴陵之役,未知以何名择地而为制度?
人臣岂敢尽言。
况今经冬无雪,数千里灾旱,加之疾疫,是四方多虞之时,宜且静以镇之。
若役万兵之众,费百万之财,于国赋民力,实为大损。
不若便俟丰年,徐议其制。
臣前日闻宰臣初议殡于普安院,最为得体。
臣愚钝少文,久守外方,不尽知朝廷体要。
闻有识者,皆以奉贵妃之议太过。
盖佞人阿旨,不以直道裨圣意,将以服劳而求爵赏尔。
况礼不自天降地出,在于人情而已,茍得其中,则为后世令典。
朝家延洪,庆基百年,中外无患难者,盖仁义深而礼法正尔,陛下当为祖宗惜之。
伏望迁妃子之灵出皇仪殿,罢哭泣之仪,去「恭德」之号,省园陵之名,然后重加详酌,所贵中礼,天下幸甚。
干渎天威,难避诛责,臣不胜惶惧激切之至。
国阳大报颂1027年11月 北宋 · 宋庠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一、《宋元宪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职乎覆载,天地之化均;
推乎功德,祖宗之谊一。
化之均者其报等,故明察之祀,曾是而并升;
谊之一者其孝同,故妥侑之主,无嫌于交飨。
此设教所以本神道,议礼所以沿人情者矣。
矧夫兆福畤于阳位,差谷旦天正
陟降惟寅,采物具举。
三灵逆釐,四海来助。
对缛礼于盛际,进明德于升闻。
遹骏有声,上帝穆其临汝
敷闻于下,三后赫其在天。
巍巍煌煌,礼之大者。
是则耿命之所集,至圣乃兴;
精意之所禋,嘉生攸降。
著在耳目,合若符节
天人之际,不其显哉!
国家蓄五胜炎灵之精,圣上席四叶重雍之烈。
丕冒绵宇,休有神器。
若其冲用居质,渊泉而博厚;
妙年纂服,神灵而敦敏。
天光内发,乾亨首出。
金玉其度,神明其位。
三年之谅闇,既言乃驩;
复旦之光华,重合于帝。
建号之始,堲乎殄行,而朕师不震,有洸洸之武;
持盈之际,秉具文德,而多士对越,有安安之思。
奉养长乐,躬高世之三行,有匹夫之孝;
内睦公姓,亲在庭之五大,有家人之礼。
一夫未获,则矜而弗喜;
一政未乂,必退而更化。
和气溢于万物,厚福浸于群氓。
巩焉若泰山之加四维,昶焉如宏纲之经万目。
天下之大本举矣,帝者之丕功集矣。
方且轸无灾之惧,愀若以荐辞;
歌《小毖》之篇,周爰而求助。
武铭遍于户席,汉谏缉乎帷囊。
谦尊而光,业久而大。
天启渊虑,魄兆嘉贶。
若曰三服容于自损,而玉帛得以加;
六膳可以自啬,而牲牷不敢爱。
况三年之祀,疏则怠焉;
七里之兆,往不劳止。
幸天之相而岁之易也。
朕将再执笾豆,以郊见于神祇。
令下于源,丝出而綍。
于是当国之辅,刺经之伦,峨峨以相趋,翼翼而旅议,莫不稽仙源之自,酌圣考之规。
谓夫皇基所开,系自真祖
故先祠有景灵之谒,元命申锡,主乎魄宝。
故已事有玉清之拜,尊亲兼极,变于礼而得宜。
先后不违,过乎恭而何害?
定命兹允,前闻夐绝。
既而宝谷登实,良农告休
日舍于箕,卦御乎坎。
嶰窍律裁,同一气而未融。
汉蕝栖野,缮多仪而豫定。
于时百工庀具,千官联职。
上公端委,誓于文昌之坐;
天子淳濯,斋于端闱之寝。
屏舜膻而易馈,掩汉笥而停谳。
澡雪天虑,秋游气辨。
俄而纷藻仗,出皇居,烦真场,跻太室。
祝嘏并诏,臣工胥集。
贵声之乐,登歌于堂上;
合食之主,流出于户外。
俯伏奠献,悽怆斋明。
迪神贶而漙将,励孝思而极挚。
始复御威辂,翳华芝,纤阿扶轮,大丙前马。
抑繁吹而不作,溯阳郊而徐骛。
军辎雷动,神旂电舒。
八鸾异响而均和,六龙骈首而如舞。
豪英之士,玉色而同舆;
葩华之云,金柯而拥盖。
豹尾树后,皆为省中;
钩陈旁翊,是严帝座。
背天阙,轹都门。
三条衢而平趣帷宫,百灵护野而遂至祠所。
皇羽设邸,熉幄缀珠。
门䆗窱而表旌,天穹崇而垂幕。
若夫圆坛中立,神垓递降。
缀食惟旅,陪祀相望。
夷酋司燎,田首施烛。
且其罍云房俎,羽林秀华之品,宿设而芬树;
凫钟凤箾,琴絙瑟越之器,凝锵而声展。
龙常琼钑,飞軨疏毂之乘,夹右乎道周;
星枪𨌥弩,戴鹖被绣之师,髬髵于壝次。
日在癸丑夜半冬至,百执就列,九宾相仪。
不敖不吴,有严有翼。
皇帝被天兖,执镇圭,俨邃旒,郤黄屋。
槃匜奉濯,亲就于东罍;
摐音,徐升于午陛。
上帝富媪,南向异席,尊之至也;
烈祖神宗,左方并侑,情之尽也。
天子一献以致虔,藩戚参奠而成礼。
粉庶豆以孔硕,扬信辞而无愧。
歌钟咏德,蔼坑谷而皆盈;
羽籥振容,率鸟兽而咸舞。
连珠合璧,属于象者无不歆;
乔岳翕河,统乎神者无不秩。
群官分命以惟恪,众神受职而交驩。
酌福饮以浮椒,峙槱薪而炽燎。
皇猷允塞,熙事备成。
回雕舆,御帐殿,冠剑旅贺,兵师齐跃。
长日之升晷,麾洪颐而复路。
岧峣南阙,国贮天临之仪;
肤寸东云,民希雨施之泽。
既而端凤扆,揭鸡竿。
大令辰告,而在邦必闻;
众眚并肆,而与民更始。
是日也,涂歌邑颂,仁翔德洽。
逮鳏已责,优繇缓调。
在疵者濯,居幽者炤。
尽解犯命之网,措刑于三千;
无出今年之租,兴颂于什一。
亦既让德不处,归勋有恪。
练吉日,朝密都。
叙拜贶之仪,罄谢成之悃。
百禄,以绥兆人。
盛节能事,斯为至矣。
臣尝学旧史,窃订大猷。
以为宋虽旧邦,而其德维新;
郊虽典祀,而厥应尤显。
当盛礼之草具也,两宫叶议,周旋抑畏,固避号荣之举
上仪之将展也,九河顺道,切和疏写,亟舒昏割之患。
吉土之亲飨也,隆冬变候,密清和照,讫无阴霾之祲。
是三烈者,不待瞽史而识;
天意之悦,无烦巧历而知。
帝运之隆,砰隐乎殊休,觉悟乎黎献。
跨风邃古,垂照来今。
将使允烁者咀其馀甘,猗那者照其绝焰。
斟酌饱满,饬厥性而用和
滋液渗漉,泳湛恩而无际。
非我休运,其畴宜之!
而臣污韨朝伦,滥巾册府
陪委之毖祀,叨甘泉之奉引
目饱懿铄,心萌咏歌。
罢黼绣之张,获闻于夜诵;
均蟋蟀之候,难默于唫。
愿纾感发之诚,少抃鸿钧之世。
拜手流汗,谨次颂云:
上帝屹坛兮崇造天,二圣侑享兮严吉蠲。
神光焜上兮风肃然,钦柴皇燎兮升高烟。
肃斯露泽兮浸群元,叶风顺气兮翱天渊。
垠开阃决兮曼寿延,表世题期兮弥亿年。
晋问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二三
或谓:「为人后者改其所生父母之名,考于六经与古今典礼,固无之矣。
而前世有天下之君多矣,果无之乎」?
曰:有而不足法也。
盖自汉以来,由藩侯入继大统,其为人后合礼而得正之君,皆无之也。
五代晋出帝尝以其所生父为皇伯矣,此何足道也!
出帝者立不以正,非为后继统之君也。
盖其不当立而立,必绝其所生则得立,不绝则不得立,故不得已而绝之也。
出帝父曰敬儒高祖之兄也。
敬儒早卒,高祖出帝孤而养以为己子,而高祖自有子五人。
高祖疾病,以其子重睿托于大臣。
高祖崩,晋大臣背约,欲得长君,故舍重睿而立出帝
其义不当立,惟欺天下以为高祖真子,故得立,则其势岂敢复顾其所生父也哉?
其以为皇伯者,不得已也。
盖立不以正之君,又不得已而至此,其可为后世法哉!
呜呼!
五代之际,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先王之制度文章于是扫地矣,盖篡逆贼乱之始也。
而晋氏尤甚,自高祖契丹为父子,出帝耶律德光则为祖,以其所生父则臣而名之,是其可以人理责乎?
是其可以为世法乎?
出帝既立,不旋踵而契丹灭晋,迁其族于北荒,幽之黄龙府,举族饿死,永为夷狄之鬼。
其灭亡祸败,自古未有若斯之酷也。
议者谓汉哀、桓乱世不足为法可矣,若晋出帝者,果可为法乎?
族谱后录下篇1055年9月 北宋 · 苏洵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七、《苏老泉先生全集》卷一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五五七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苏氏之先自昆吾以来,其最显者司寇忿生,三代之事,其闻于今不详。
周公作《立政》而特称之,以教太史
其后周室衰,司寇之子孙亦曰苏公,遭谗作诗以刺暴公,名曰《彼何人斯》。
惟此二人,见于《诗》、《书》,是以其传至今。
自苏氏入秦,而平陵侯建典属国武始显。
迁于赵,而并州刺史章、益州长史味道始有闻于世。
迁于眉,而至于今无闻,夫是惟谱不立也。
昆吾至《书》之苏公,五百有馀年;
自《书》之苏公至《诗》之苏公,二百有馀年,自《诗》之苏公至平陵侯建典属国武,七百有馀年;
平陵侯建典属国武,至并州刺史章,二百有馀年;
并州刺史章,至益州长史味道,五百有馀年;
益州长史味道,至吾之高祖,二百有馀年。
以三十年而一易世,则七十有馀世也。
七十有馀世,亦容有贤不贤焉,不贤者随世磨灭,不可得而闻,而贤者独有七人。
七十有馀世,其贤者亦容不止于七人矣,而其馀不传,则谱不立之过也。
故洵既为《族谱》,又从而记其所闻先人之行。
昔吾先子尝有言曰:「吾年少而亡吾先人,先世之行,吾不及有闻焉。
盖尝闻其略曰:苏氏自迁于眉而家于眉山,自高祖泾则已不详。
自曾祖釿而后稍可记。
曾祖娶黄氏,以侠气闻于乡闾。
生子五人,而吾祖祜最少最贤,以才干精敏见称,生于唐哀帝天祐二年,而殁于周世宗显德五年,盖与五代相终始。
殁之一年,而吾太祖始受命。
是时王氏、孟氏相继据蜀,蜀之高才大人皆不肯出仕,曰不足辅。
仕于蜀者皆其年少轻锐之士,故以再亡。
太祖受命,而吾祖不及见也。
吾祖娶于李氏。
李氏,唐之苗裔,太宗之子曹王明之后世,曰瑜,为遂州长江,失官,家于眉之丹棱。
祖母严毅,居家肃然,多才略,犹有窦太后、柴氏主之遗烈
生子五人,其才皆不同。
善、宗晏、宗昪,循循无所毁誉。
少子宗晁,轻侠难制。
而吾父杲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爱之。
娶宋氏夫人,事上甚孝谨,而御下甚严。
生子九人,而吾独存。
善治生,有馀财。
时蜀新破,其达官争弃其田宅以入觐,吾父独不肯取。
曰:『吾恐累吾子』。
终其身,田不满二顷,屋弊陋不葺也。
好施与,曰:『多财而不施,吾恐他人谋我,然施而使人知之,人将以我为好名』。
是以施而尤恶使人知之。
族叔父玩尝有重狱,将就逮,曰:『入狱而死,妻子以累兄。
请为我诇狱之轻重,轻也以肉馈我,重也以菜馈我。
馈我以菜,吾将不食而死』。
既而得释,玩曰:『吾非无他兄弟,可以寄死生者惟子』。
及将殁,太夫人犹执吾手曰:『盍以是属子之兄弟』。
笑曰:『而子贤,虽非吾兄弟,亦将与之;
不贤,虽吾兄弟,亦将与之。
属之何益?
善教之而已』。
遂卒。
卒之岁,盖淳化五年
推其生之年,则晋少帝开运元年也」。
此洵尝得之先子云尔。
先子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
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
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
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
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
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
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
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
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
外貌虽无所不与,然其中心所以轻重人者甚严。
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
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
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
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覆而不厌。
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卒不肯受。
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
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
以涣登朝,授大理评事
史氏夫人,眉之大家,慈仁宽厚。
宋氏姑甚严,夫人常能得其欢,以和族人。
先公十五年而卒,追封蓬莱县太君
洵闻之,自唐之衰,其贤人皆隐于山泽之间,以避五代之乱。
及其后,僭伪之国相继亡灭,圣人出而四海平一,然其子孙犹不忍去其父祖之故,以出仕于天下,是以虽有美才,而莫显于世。
及其教化洋溢,风俗变改,然后深山穷谷之中,向日之子孙乃始振迅,相与从官于朝。
然其才气,则既已不若其先人质直敦厚,可以重任而无疑也。
而其先人之行,乃独隐晦而不闻,洵窃深惧焉。
于是记其万一而藏之家,以示子孙。
至和二年九月日。
乞预令接伴馆伴使副以语折辽使奏元丰三年闰九月1080年9月 北宋 · 韩绛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六、《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一之二(第四册第三五三七页) 创作地点:河北省河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定州市
谍知辽人遣石宗回为贺正旦副使,令于接伴等处因语须说及本石晋出帝之后。
乞预令接伴、馆伴使、副以语折之。
元丰八年九月二十三日劄子 北宋 · 韩维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五、《南阳集》卷二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
臣闻内出皇帝所撰《大行皇帝挽辞》二首,付外歌习,臣愚窃有所疑。
伏惟大行皇帝灵驾发引在近,陛下方当擗踊号慕,以致孝思,秉笔缀文,恐非其时。
若陛下自为之,则恐未合礼意;
若使侍臣润色,则是示天下以伪。
惟诚与孝,人主要道。
陛下嗣位之初,举动语默,实系四方观听,不可不慎。
高宗亮阴,三年不言,言乃雍。
高宗,商之盛王,默则尽孝,言则合礼,臣民化德,遂致天下雍和,可不务哉!
伏望圣慈及挽辞未甚宣布,特赐收还,以合礼制。
臣幸得以采擢备进侍读,偶于义理有所见,不敢不告。
取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