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李仲元貌言行如何论 南宋 · 萧易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论学绳尺》卷八
论曰:古之君子,其不可传者,与其人俱往矣,尚论者每叹之,而亦或疑之;
虽疑之,而终不敢少之也。
夫人而非贤则已,果贤也,其言论风旨,岂无一二之足闻者!
而所为饬躬厉行,不使非礼加乎其身也,固以待后世之夷考焉耳,何至与声容辞气俱超忽而寂寥哉?
意者素隐行怪,议论施为,不少概见于世。
身隐矣,焉用文之?
故当时亦不得而述欤。
夫既已可见矣,可闻矣,可观矣,谓之不文不可矣。
其时得而识之,非其时则不得而稽焉。
然则古之人好修而名不称者,何限也?
不然,则言无證不信,而声闻之过情者,皆可疑也。
君子宁阙其疑,而不敢厚诬后世之无人,惟曰是其不可传者,与其人俱往矣。
如《法言》之述李仲元,其貌言行之动人有若此者,而求其所谓貌言行者,卒无可指也。
非史失其传,则子云之言誇矣。
李仲元貌言行如何,其然岂其然乎?
仲元之为人,书固有阙矣,世次之先后,则吾将安考?
以其接于子云之见闻,殆亦西都末造之隐者欤。
何以验其隐也?
彼其卓尔大雅见称于子云者如此,而后世无传焉,是以知其为隐也。
抑古之流芳千祀者,岂必皆遭遇其时,而嘉言善行,班班史牒者,如将见之?
世降俗末,是固无贤者也,有则史必书之。
昔隋之乱,唐之未兴也,河汾之间有隐君子焉,其书曰《中说》者载其言行为详,学者得其书而读之,犹可彷佛其人。
独怪夫隋氏之史出于门人之所论撰,而不为其师立传,是以后世君子未能释然于其间,甚者至以为无是人也。
吁!
以为无是人则不可,而使人不能释然于文中子者,则王福畤之家传实启之。
何则?
扬之太过者,疑之所从生也。
今以文中子之动容正色,而庶几于貌孔子之貌,文中子之出辞吐气,则庶几于言孔子之言,而文中子之造次施为,起居动履,其行之不肖于孔子者几希。
又举其事以实其说,固以必人之信也,而反以甚人之疑也,吁!
指实而言,人犹以疑,言又不实,谁则信之?
子云之称李仲元是矣。
盖自史迁尚势利而扬货殖,抑道义而进游侠,班固论次西汉,无能改于其失。
彼山泽之癯儒,容貌不足以动人,括囊而遁,虽有言而莫之或听,惟其德行道义之富,而势利蔑如也,是子长、孟坚之所抑而不尚者,无惑乎仲元之徒无得而称焉。
呜呼!
美晰之张苍而大书,木讷之周勃而特书,无行如陈平辈而不一书。
而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非以其不显欤?
夫必显者而后书,则隐居求志,姓名湮灭者何可胜数,真可惜也。
使也不见书于《法言》,则天下后世,谁复知有李仲元哉!
虽然,后世之知仲元者,以《法言》也,后世之疑仲元者,亦以《法言》也。
尚友千载,于古人中得仲元者焉。
果如扬子之所称,恨不获振太史公之屐,历乎鱼凫蚕丛之墟,物色益州之祠尚无恙乎。
想夫英爽如生,眷兹宇而踌躇也,兰萎玉沈,莫写我心,则寻绎其议论,察其立身行己之大槩,意其犹有足證而阙如也。
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徒曰貌云乎哉!
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而答问训告,散在二十篇之中者,皆至言矣。
若其德行,则绥之斯来,动之斯和,从游而速肖者,非躬行之化畴克尔。
仲元者何人斯?
貌足以肃人之见,言足以愀人之闻,行足以穆人之观,而其貌其言其行果何若也?
虽曰浮沉乡里,栖迟山林,影响昧昧,可即而不可求,故人莫得而纪焉。
然世惟无若人也,诚有若人,亦梼、乘之光也。
子房者證之画工,史家之法,固有纤悉于容貌之书者。
君平、子真之流,其微言笃行,时时见于他传,尚多有之,至于仲元,何独不然。
仲元者未几,而疑仲元者继之,必自子云之言始。
或曰:仲元以自况也。
「不夷不惠,可否之间」,古无是论也。
见而肃,闻而愀,斯不惠之验欤?
观而穆,斯不夷之验欤?
草《玄》著《新》,自附于可否之间欤?
信若此,则不无可议也。
或曰:仲元子诚齐人也。
家世蜀,仲元之为人,当世岂无其辈,而此独亟称者,以其为蜀之人耳。
若然,则喜而溢美,未足据也。
或又曰:仲元取其内外一致,表里俱符也。
司马相如、王褒皆蜀产也,雍容閒雅者,不足覆窃赀之丑;
造作语言,缀成歌颂者,正当以贡谀献佞为羞耳。
弘之擅美,正以其行欤?
是亦未可知也。
今既无以质说之是,而亦无以辨说之非,与其以誇诞而议,宁若以传而议史,犹可景行古人,而不失为忠厚之论耳。
尝试摭仲元之遗事,而为之补传曰:李仲元,不知蜀之何许人,其名曰
语在陈寿《蜀志·秦宓传》,其出处当在元、成、哀、平间
扬雄同郡,又同时也,雅敬之,今其载于《渊骞篇》者是已。
释《扬子》者,以为详见《华阳国志》,而秦宓以为「不遭《法言》,令名必沦」。
未远也,而言若此,则其事已不可考矣。
常璩增益而附会之,殆皇甫谧撰《帝王世纪》之类,其说难据。
盖没后且二百年,刘璋益州,乃为之立祠云。
断之曰:扬子云以为仲元在夷惠之间,今虽未可也,仲元将不得在君平、子真之间乎?
谨论。
得祁儿死信一百三十八韵 清 · 金和
 押纸韵 出处:椒雨集上
当我行计成,汝病三日矣。
汝母送我行,诘汝病何似。
汝母谓汝愈,瘷静亦遗矢。
惟闻爷将逃,意似愁不喜。
母令前牵衣,涕泣难熟视。
其时事太急,欲夜闯贼垒。
不复与汝见,脱网三十里。
明日书报家,尚问汝知否。
戒汝病甫差,勿食桃杏
汝母寄我言,汝第贪粥酏。
五月二十六,红日西灭轨。
我方寓楼眠,如梦背惊泚。
明明汝投怀,电掣光倏弭。
默以心注心,顷必汝魂驶。
兼旬忆汝劳,望信断鸿鲤。
六月既望夕,我舟秣陵舣。
旧仆城中来,特奉汝母使。
初道汝尚病,音哽杂商徵。
怒使毕其说,不觉清泪瀰。
始知一月前,汝母设词诡。
念我干军门,恐乱人意耳。
我行辞家时,汝实困床笫。
其后体益沈,弱肉消至髀。
终夜长声嘶,袜绔躁自褫。
唇焦饮索冰,茗碗碎诸齿。
大抵汝骄阳,堕地肺热痞。
昔惟犀与羚,性命得所恃。
贼中买药难,致汝藏府毁。
前日来寻爷,乃果汝魂是。
是时汝迷瞀,良久气复弛。
明旦鸡三号,汝遂蝉蜕委。
不从生父生,竟从死父死(祁兼嗣为先兄子。五月二十六日为余生日,而二十七日即先兄忌日也。祁于余生日天初明时已危甚,忽张目谓其乳婢曰:「今日非爷生日乎?」婢曰:「然。」祁不复语,其日入时,遂昏去数刻,盖即入余梦时也。既渐苏,至次日天初明时始气绝,乃与先兄死同日。若果有意为之,则尤可悲矣。)
汝生今七年,材地虽不美。
已识数千字,可免亥误豕。
尔雅虫鱼名,偏旁敢县揣。
毛诗四万言,琅琅略上觜。
诸家蒙求书,熟记古名氏。
索解稍易处,粗亦达大旨。
性尤喜涂鸦,秃翰浊墨滓。
虚室暂无人,破壁走蛇豸。
袖中糖粉钱,都售毛竹纸。
我尝恶汝贪,教汝学种柿
自汝伯父在(祁之嗣先兄在先兄弃世之后,母命姑仍旧称,盖欲待余再有子也。则祁之称「伯父」久矣,故不改。),细意校文史。
殷勤凿楹藏,顾汝立阶戺。
往往笑语汝,为汝储耒耜。
他日遗汝田,在汝好耘耔。
于汝无多求,但愿作通士。
汝意殊欣欣,自命语甚侈。
期尽手口之,然后从宦仕。
居然中结习,油素好积累。
凡我所经营,草稿尺有咫。
下至焚弃馀,点𪐴半疮痏。
皆汝缥囊物,排次纳之匦。
有如希世珍,尊阁私在己。
他人苟误触,汝必瞋且訾。
昨者贼之至,仓皇尽室徙。
盆甒各负戴,厨榻互角掎。
汝犹抱束笋,当户喘而俟。
继闻屋豢鸡,书弃若敝屣。
一贼憎其多,朝趁积薪燬。
汝独大诅骂,恨不刃狂兕。
与书殆夙缘,厉父差可儗。
满意汝长成,雕虫世其技。
汝面方如圭,汝目澄若水。
汝发才总角,早自矜带履。
准爷作装束,翻不慕纨绮。
每言是男儿,讵与娇女比。
戚党群童中,庶几鹤雏峙。
汝食虽藿,数必争两簋。
食彻誇留馀,分饷诸媪婢。
小妹夺而去,亦不难色鄙。
向夕我饮酒,汝志在染指。
姑未乞残沥,敬立执壶酾。
须臾窃举釂,眉宇泼脂紫。
偷閒偶戏剧,嚣噭厌街市。
最好为馆师,端坐据高几。
不知谯诃谁,声声责人跪。
有客来叩门,汝即先曳趾。
肃拜通寒暄,远胜伧辈俚。
或再试之无,深谈掌竟抵。
常博高轩哗,嘲我乔逊梓。
汝性微戆劣,汝母屡笞箠。
我惟挫汝锋,命杖辄中止。
汝却畏爷甚,颇解折葼耻。
纵极剔嬲人,我呼则唯唯。
凡汝平日事,了了不胜纪。
敢曰癖誉儿,猥效王福畤
原非阿龙超(祁小名阿龙。),大要老牛舐。
何图玉之树,香色结空蕊。
岂免猿啼枯,茹痛彻筋髓。
更念汝大母,痛尚当倍蓰。
频年大母病,长卧不能起。
百无一欢肠,独爱汝步跬。
知汝习礼貌,不惜锦帘被。
称汝幺身裁,改制服褆褆。
谓汝多老成,决是好兰芷。
但非蓬近麻,犹恐化枳。
闻汝邻塾归,当饭必停匕。
召汝叩所学,词句觅瑕玼。
日课责既毕,赐汝最肥胏。
虑汝睡之蚤,烧烛还继晷。
授汝唐贤诗,记韵枣栗以。
汝读请大篇,颜霁笑口哆。
夫岂督汝严,欲汝璞恒砥。
且藉遣老怀,课孙乐故尔。
我之为逃人,汝代职滫瀡。
有汝在眼前,门闾可无倚。
一旦天夺汝,招魂室伊迩。
能勿肝脾摧,空拳枕衾捶。
哭久喉舌哑,洟唾满槃匜。
至抚汝病者,汝母娣若姒。
遥知汝病笃,食已减糠秕。
顷来火应断,尘冷土灶锜。
向人作喑呜,面垢发弗纚。
痴绝焚纸钱,卖尽旧簪珥。
汝今掉头去,野路阴风里。
幸有汝伯父,挈汝窜荆杞。
相依九幽居,鬼屋何处址。
晨夕傥嬉游,想访汝祎姊。
饥寒当汝调,汝更幼于彼。
可知忆生人,黄壤陟岵屺。
可知生人悲,黑海失涯涘。
况我近中岁,汝外尚无子。
六世二百载,金氏孰尸祀(余家自宛平迁江宁已二百年,及余为第六世,今惟余一人而已。)
顾影此孤注,神悸魄潜靡。
只恐羸者身,我病复此始。
闻汝奄逝后,桐棺贼禁庀。
贮汝故衣椟,四周实絮
昏夜急埋汝,偷掘菜畦坻。
浅土封汝穴,仍伪种蒿芑。
暂免狐犬搜,雨甚斯立圮。
我瞻金陵城,铁铸万千雉。
将军收城事,未易时日跂。
他年寻汝坟汝定饱蝼蚁。
嗟哉我今生,无见汝骨理。
哭汝不成声,濡笔尽于此。
字皆汝所识,聊当祭汝诔。
知汝闻不闻,写吾哀而已。
许敬宗谥议 唐 · 王福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
谥者。饰终之称也。
得失一朝。荣辱千载。
若使嫌隙是实。即合据法推绳。
如其不亏直道。义不可夺。
官不可侵。二三其德。
何以言礼。福畤忝当官守。
匪躬之故。若顺风阿意。
背直从曲。更是甲令虚设。
将谓礼院无人。何以激扬雅道。
顾视同列。请依思古谥议为定
两浙运使朱都承启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五四、《翰苑新书》续集卷一三
投身吏职,问谱山阴
领使华,有庐汾曲。
室迩独思于人远,波及犹冀于君馀。
三沐含芳,一笺奏敬。
某官以神峰之隽,加朗月之如。
科斗字,屋壁藏,独传文献;
菟首射,俎豆礼,犹有典型。
王福畤续《诗》《书》之亡,小邵伯温集《见闻》之录,有功绝学,是似前人。
庆元党禁则卷而怀,嘉定化更则翔而集。
将有达者,仰盛德之传家;
其在兹乎,为斯文而吐气。
而乃舟引而去,辙环于行,几年不到于钧天,一节近趋于几日。
方经济图维之有赖,何论思献纳之足云。
某徒抱浮名,不偿实用。
少时祖逖,尝有北清中原之心;
中岁羲之,欲为东游沧海之计。
耕钓有林泉之趣,弦歌为菽水而行。
昔过考亭故居,尝登武夷精舍,徘徊如至阙里,梦寐想见文公。
岂知高山仰止之邦,乃为有锦使制之地。
生刍一束,断可脩蟆陵之恭;
玉海千寻,独恨阻鲤庭之识。
非敢叙大父老人之旧好,盍愿闻先生长者之绪言。
辄持空函,以代古贽。
世情甚薄,谁肯怜瓠叶之交;
高谊未寒,尤垂轸练裙之子。
房魏论 南宋 · 陈长方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三、《唯室集》卷一
自古君臣之相遇难矣哉!
傅说、伊尹非有高宗、成汤之君,则老死于版筑耕夫之间,无以见于后世;
仲尼、孟子以无尧、舜、文、武之主,故崎岖于齐、晋、宋、卫之墟,而终见弃于当日。
一身之忧乐穷通非所恤也,所悲者天宇之内焦嗷无告之民不被斯泽,若陨鼎镬、坐涂炭,不能手决西江之馀波而活之。
是以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良有以也。
愚观王福畤唐太宗事,深嗟房、魏不闻圣学,有君如此,而无以启沃其心,且叹君臣相遇之难也。
唐太宗以英锐间出之资,甫冠,自晋阳起义师,以取隋之天下。
慨然有力追三代之志,不能含忍循袭汉魏之涂辙,俯首下气,甘心为庸常之主。
故引房、魏而告之曰:「卿等每进嘉言良策,患人主之不行;
若行之,则三王不足四,五帝不足六。
朕诚虚薄,然独断亦审矣。
诸公若有长久之策,可一一陈之」。
又曰:「秦汉而下不足袭也,三代损益,何者为当,卿等悉心以对,不患不行」。
又曰:「时难得而易失,朕所以遑遑也,卿等无退有后言」。
呜呼!
太宗下问群臣之言可谓至矣,求治之心可谓切矣。
房、杜之徒既无以为对,而魏玄成又以《周书》为言,是以太宗有「不井田,不封建,不肉刑,不可行周公之道」之语。
夫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周书》,姬公为治之具也,守此糟粕,果足以为姬公乎?
三王欲四,五帝欲六,疲精劳神于刑名度数之间,果足以至之乎?
损益三代而以区区之己意,果足以为权度乎?
太宗之问不谓不切,而房、魏之徒不可谓不负其君也。
今以数寸之规矩而能尽天下之方圆,数尺之绳准而能尽天下之曲直。
况先王所以端本抚世,风动四方,固必有要道矣。
为房、魏者胡不告以治国、治天下本于脩身、齐家,脩身、齐家本于正心、诚意,正心、诚意在于格物致知?
使太宗能行斯言,则三王诚可追而四,五帝诚可跻而六。
用此以治天下,则姬公犹存于今日。
持此以为权度,则损益三代而不差。
圣人之道由兹而后行,三代之风由兹而复见,则夫太宗之所以为太宗,岂独贞观而已。
不然,舜舞干戚而有苗格,孔子之「动斯和,绥斯来」者果以何道而致之哉!
使王仲淹不死,而遇太宗之问,犹恐不能发圣人之关键,探圣学之渊源而开导之,况其所谓房、杜、魏、温乎!
况其所谓仇、程、董、薛乎!
是皆斯文不传,学者无所宗承,而至于斯也。
然而不能辅太宗尧舜,跻有唐于三代,此固房、魏之罪也。
后世之主视太宗贞观之治邈不可及,使生民不睹前日全盛之时,而安乐于畎亩之间者,果谁之罪耶?
世必有任其罪者,哀哉!
再书阿鼎示赠二篇后 元 · 洪希文
 押支韵 出处:续轩渠集卷二
英物生世间,多见少小时晋桓温未期而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闻其声曰此英物也)
鼎也方八龄,示赠形歌诗。
赠以开其端,示以防其驰。
失学何责子(陶责子诗),对客何誉儿(唐书王福畤有誉儿癖)
开端用激劝,防驰存箴规。
伯鱼过庭日,指示无异辞。
谆谆面墙诲,或恐中辍之。
有子谁不爱,恩教当并施。
教者必以正,恩以全吾私。
古人易子教,孟氏岂我欺。
忠焉能无诲,此语闻仲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