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折桂庵记 中唐 · 李逢吉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六
匡庐之秀。
粹于众岳。
五老之英。
奇于众峰。
谓泉岚卉木烟霭之性和。
而利福兹收。
居无郁厉。
无翳勃之害于物也。
大哉上上(疑)清宁之境耶。
吾顷年奉家君牧九江
得从白鹿先生浚之游。
观焉志羡。
则咏真之邻也。
狮子峰下古传谓幡竿源者。
其风清英。
泉石可依。
足以变昧职之归真宁(疑)
浚之导吾结隐室于是源而居。
诚以逃俗染。
温智习。
饮超扬之味。
浩然之气也。
不得不为择地而归耶。
洎折桂上都
选调分秩之后。
忘是境也。
呜呼。
迅变十有三祀矣。
隐室有浮图杜氏者。
守而燕葺焉。
杜氏泛道者之誉。
熙熙焉亦久矣。
家君之夙契者。
浮图真士也。
吾今罪走虔謺。
道取湓城
思隐室逍遥之风。
悒悒滴泪。
杜氏访吾。
乃喜色浮而恨痾释半矣。
不复泉岚之期。
诚快快乎隐室归杜氏。
人与地相符。
则无虚掷也。
得杜氏言曰。
僧之居。
儒之居。
名其异也。
君子隐居。
易为庵状有年矣。
欲锡以名。
同日月数。
斯名无朽哉。
抑吾昔性识因地而清。
道业因室而精。
性清道精。
而名乃成。
本实无忌者。
吾门至行也。
室既为庵。
宜以折桂为名。
贞元辛巳岁六月十五日
李逢吉述。
石壁禅寺甘露义坛碑 中唐 · 李逢吉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六
唐有天下。
仁圣奕叶。
文武重光。
宪章于古。
损益以正。
革去杂霸。
煽扬淳风。
于二皇三代有全德。
周公孔父无违命。
独以空门金人之教。
清净叶于天纲。
孝慈禅于人纪。
考之经义则不悖。
施之帝典而可大
式克惇尚。
许其践修。
于是人知崇本。
家有清信。
空法匝于寰区。
真经侔于坟籍。
则道斯备矣。
凡彼列刹。
布于列郡。
而我三坛。
角于三都
西都曰灵感坛。
在东都曰会善坛。
在北都曰甘露坛。
洪惟适道之通轨
归心之真宅。
甘露坛在府之交城县石壁寺
清净大苾刍慎微稽谋之。
初钦若佛旨。
日将渐位地(疑)是繄禁戒。
惟厥授受。
必资坛场。
不严重何以肃凡心。
不精颀罔克回圣鉴。
不宏阐曷足流大化。
不砥砺莫有就灵功。
且欲以齐二京之宏观。
补是邦之阙典。
乃锐其戮力。
誓之以死。
蕲于高赀。
邸彼崇信。
入货者波委
就役者子来。
掘及九泉。
实以香土。
筑之三层。
布以正础。
殚山水之胜。
极土木之工。
功费钜万。
瑰奇莫二。
贞元癸酉岁丁丑岁
而能事毕。
是岁有事于灵坛。
凡数郡之内。
硕学旧德。
颛蒙之师大和会。
凡千里之外。
激节赍志。
去家之徒骏奔走。
四月八日二十四日
而法会罢。
俾夫来者宿殖遽生聚。
旧污□清涤。
恒性镇有守。
妄见寝不作。
至灵加之易。
外境汨之难。
精诚歆以交感。
凡圣忽其相接。
欢声喜气。
被于山谷。
休誉令仪。
播乎宇宙。
其大哉。
兹至道妙赜之无量无边。
其魄(疑)见于事者。
可略而纪。
昔应身示灭。
像教爰布。
轮既三转。
趋之不一。
而□别道俗。
摄持身口。
莫疾于尸罗。
近世之弊。
主者有经费。
求者必执赆。
既叨懫而有交利之患。
顾怠惰而无与进之心。
则中途而北者十四五。
而大化斯蠹。
矧或师未善教。
而法禁废弛。
事鲜成命。
而去取溷淆。
懿夫宏济为心。
周给于众。
则人以劝。
廷辩其能。
详定其要。
则事有伦。
五载而一会。
使人跂之也。
万众而无择
使人趋之也。
东汉感梦以还。
释流传授
未有盛于此者。
故自兴作。
每多符应。
巨功方半。
景甚清霁。
甘露垂珠于草树者三日
以旌美志。
缁素同观。
大众日集。
时属旱暵。
灵泉涌溜于山涧者数所。
以办礼食。
宾主咸赖。
由是节度观察使礼部尚书李公以文武中肃。
休勋懿行。
而志尚营道
监军使以勤敏宽仁。
长材旷度。
而性惟与善。
相与叶心同德
表请锡名曰甘露无碍义坛。
且又降之素书。
用嘉褒美。
出其清俸。
以为赐予。
斯足以骇见闻而洽谣诵矣。
宏道设教。
得其人而后行。
前志又云。
天时不如地利。
禅师本姓齐氏
蓟人也。
姜水旧族。
渔阳德门。
界袭轩冕。
夙彰行义。
脱屣代禄。
奉身高骧。
初隶名本郡悯忠寺
穷修多之藏。
究毗尼之学。
演律为粤主。
传戒为常师。
了法之无住。
游方而至止。
因感父德先后聆神钟(疑)创仁祠之绩。
道绰大士精修禅观。
跻净界之风。
而峰壑崇邃。
林泉诡异。
据全晋之右壤。
面兴王之旧京。
宜作圣域。
以严佛事。
亦既经始。
于焉肆勤。
纲维及寺之耆艾上首等。
率能奉法以慎身。
观妙以咸性。
用充佐佑。
诞臻厥成。
则又知清行胜概之若此。
虽欲勿烜为宏图。
而莫可已。
于是缁流俊贤。
搢绅诸儒。
洎清信士女百千人。
俱议欲刻石。
以存不朽。
弟子逢吉
用六经之馀。
雅修无生。
而亦窥龙宫之秘。
故得以圣朝君臣之至化。
空门圣贤之妙道。
合而为颂。
以简于后。
其辞曰。
释氏之宗。
泊乎无为。
生殖光大。
众妙攸依。
道号无涯。
智不得知。
诞设炯戒。
揭其宏规。
亦既润色。
为之羽仪。
乃眷后贤。
异代如期。
持律之士。
若优波离。
能以厥躬。
为众元龟。
亮直端洁。
宜作之师。
在法末流。
典制寝隳。
忘味辍寝。
誓志兴衰。
乃经斯坛。
究尽瑰奇。
赴者如市。
来其如归。
灵泉川流。
膏露珠垂。
佛日在上。
赤乎增辉。
穆穆圣君。
唐虞同时。
端拱思道
而人毕随。
京邑有三。
坛乎如之。
越有大贤。
镇安朔陲。
请锡嘉名。
用光于兹。
既赐予矣。
褒之以词。
缅怀元猷。
祇率皇威。
显允都政。
真清道机。
万有千年。
煇耀于斯。
座主兵部尚书顾公文804年 中唐 · 吕温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维贞元十年岁次甲申月日。
门生侍御史王播监察御史刘禹锡陈讽柳宗元左拾遗吕温李逢吉右拾遗卢元辅剑南西川观察支使正叔万年县主簿元茂集贤殿校书郎王启秘书省校书郎李建京兆府文学李逢渭南县席夔鄠县张隶初奉礼郎独孤郁协律郎萧节奉礼郎时元佐荥阳主薄李宗衡前乡贡进士郑素等。
谨以清酌之奠。
祭于座主兵部尚书东都留守顾公之灵。
峨峨灵山
时雨将泄。
眈眈大厦。
崇构巳设。
岁旱方极。
川流遽阏。
宏栋待施。
梁木斯折。
玉碎清莹。
芝焚酷烈。
贞方独留。
千古不灭。
呜呼哀哉。
伏惟公神气辅质。
天降英灵。
刚健中正
内外和明。
岐嶷之初。
不教而成。
敦敏之后。
确然巳贞。
霭霭孤云。
逸我高情。
昭昭白日。
悬我明诚。
志励意深。
心融气清。
靖若翔隼。
蔼若芳英。
于戏。
立人成身。
忠孝一美。
自古全者。
一人而巳。
明君得臣。
贤父知子。
公独兼备。
敢陈终始。
厥初知礼。
柔顺义方。
年未逾丱。
道行于乡。
盈庭之戏。
众稚且狂。
觿管在身。
我独矜庄。
沐浴风雨。
盥漱雪霜。
未荐甘旨。
未敢衣裳。
斯惟至性。
厥有大孝。
乃扬儒风。
乃奉文教。
服勤之功。
焕饰之效。
金石成声。
缛丽开照。
越国山秀。
吴门水深。
句曲宵朗。
湘沅夕阴。
怡神导和。
涤思凝心。
弃我奇宝。
铿然至音。
天宝季年。
羯胡内侵。
翰苑词人。
播迁江浔。
金陵会稽
文士成林。
嗤衒争驰。
声美共寻。
损益褒贬。
一言千金。
洙泗之风。
弊而浸淫。
我乃闭关。
响绝光沉。
藏辉必发。
含章以俟。
蛟龙得云。
平陆骋鸷。
人或妙用。
我蕴成器。
人矜謏闻。
我愚大智。
聿来胶庠。
厚此淳懿。
乡选或竞。
我则无愧。
芳桂盈手。
青霄坐致。
王畿
郎吏
危险立则。
艰难见志。
谏草焚灰。
丝纶深秘。
命官储贤。
有国大备。
至公苟在。
淳化不坠。
朝选精重。
睿思虔志。
系于安危。
宏此教义。
我虽受命。
求人报天。
工惟选艺。
器必搜贤。
有烈。
薰莸在前。
妍媸自分。
衡镜高悬。
潜符希夷。
化若神仙。
道贯品类。
心冥陶埏。
归吾至精。
复命上元
物不可弃。
道由尔全。
毛翔鸾凤。
壳蜕龟蝉。
万象俱适。
三清晏然。
伊昔仲尼
徒三千
命不可求。
文实在焉。
微言仅存。
正气莫宣。
用苟登席。
希徒执鞭。
曷如清时。
文柄克专。
髦彦必举。
典谟备甄。
中侍六载。
内朝十年。
三司秋赋。
五掌春铨。
翼翼京师
教化之先。
肃恭诚敬。
昭彰可传。
在昔成周。
左伊右。
乃命保釐。
抚我三川。
资仁感义
与道周旋。
焕乎成功。
嶷若崇巅。
乃饰兵车。
兵利革坚。
乃修农亩。
辟陇开阡。
秽荒
化为良田。
污潦沟渎。
流为清泉。
忠至诚达。
思焦身捐。
醴甘必竭。
膏明乃然。
呜呼哀哉。
驲骑霄驰。
皇慈中激。
后复真质。
皋还魂魄。
新命箫鼓。
旧原松柏。
陵谷可移。
德音不易。
呜呼哀哉。
播等援自诸生
升为王宾。
念必期于霄汉。
手亲擢其泥尘。
播尝再忝于科第。
始一命于朝伦。
感自衷于诚接。
欢自巳而情均。
或负知于一纪。
或登用于数旬。
恨俱长而各异。
哀靡极而宁伸。
凡在京兆
一十九人。
四忝御史
三为谏臣。
孔门有光。
游夏修身。
远奠虽设。
用兹慰神。
馨香可荐。
醪醴方陈。
歔欷相从。
列拜斯文。
伏惟尚飨。
请明察李逢吉朋党疏 中唐 · 韦处厚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臣窃闻朋党议论。
李绅贬屈尚轻。
臣受恩至深。
职备顾问。
关圣听。
不合不言。
先朝奖用。
擢在翰林
无过可书。
无罪可戮。
今偫党得志。
谗嫉大兴。
询于人情。
皆共叹骇。
诗云。
萋兮菲兮。
成是贝锦。
彼谮人者。
亦已太甚。
又曰。
谗言罔极。
交乱四国。
古帝王
未有远君子近小人而致太平者也。
又古人云。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李绅是前朝任使。
纵有罪愆。
陛下犹宜洗衅涤瑕。
念旧忘过。
以成无改之美。
逢吉门生故吏
遍满朝行。
侵毁加诬。
何词不有。
所贬如此。
犹谓太轻。
曾参有投杼之疑。
先师有拾尘之戒。
伏望陛下断自圣虑。
不惑奸邪。
天下幸甚。
建中之初
山东向化。
只缘宰相朋党。
上负朝廷。
杨炎元载复雠。
卢为刘晏报怨。
兵连祸结。
天下不平。
伏乞圣明。
察臣愚恳。
李逢吉门下侍郎平章事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八
门下。朕观古先哲王。
兴化致理。未尝不选建良弼。
熙宁庶工。俾之敷陈大猷。
左右乃辟者也。朝议郎中书舍人权知礼部贡举轻车都尉赐绯鱼袋李逢吉
疏通而守于经制。质厚而辅以文章。
贞恒自居。和易待物。
体贤人之志业。茂端士之风规。
历履班行。发挥事任。
厥心匪懈。所至有声。
自弥纶粉闱。駮正琐闼。
司言于右掖。尝纳训于东储。
诚明一贯。闻望旁洽。
俾司贡士。弥著嘉闻。
方今外兴不得巳之师。内有不获安之俗。
恒忘食于将旰。务求衣于未明。
冀清原野之诛。用止干戈之役。
登尔匡辅。代予忧勤。
尔宜宣至化于吾人。告嘉猷于厥后。
销弭氛祲。导迎和平。
事有不举其中。正或未孚于下。
尔惟启沃。无乃面从。
朝议大夫门下侍郎平章事赐紫金鱼袋。
李逢吉剑南节度使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八
蜀门南次。梁部东分。
地束江山。境绵賨濮。
非志怀端重。不可委以察廉。
非识度宏深。不可付以节制。
聿求公望。爰自辅臣。
朝议大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李逢吉。文以发华。
行惟居厚。忠恳每形于造膝。
直方斯见于匪躬。自处台席
载移星琯。温然德器。
休有素风。观其动本于仁。
足以敷王泽。考其守归于正。
足以奉师贞。乃眷梓潼
兹惟奥壤。用去将明之任。
俾效藩宣之功。予欲颁正典于一隅。
故兼以夏卿之位。予欲布宪章于列郡。
故假以副相之权。尔其俭节以训俗。
澄清以检吏。因土风之刚悍。
使勇且知方。就物产之殷充。
俾既富而教。苟能积实。
期有遐闻。于戏。
朕于大臣。进退示全其恩礼。
尔之报国。始终宜竭其肺肝。
身虽远出于山川。心岂或忘于夙夜
服兹休命。俞往钦哉。
检校兵部尚书使持节梓州诸军事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管营田观察处置静戎军等使。散官勋如故。
东川李相公十六韵(次用本韵,并启)817年12月 中唐 · 元稹
 押词韵第七部 创作地点:四川省达州市
启:今月十二日,州吏回,伏受相公书,示知小生所献《和慈》等诗,关达鉴览(关达:用文书告知。鉴览:审阅。),不蒙罪退。而又赐诗一十韵,并首序一百二十三言。废名位之常数,比朋友以字之(字:用表字称呼。表字即在本名之外所取与本名意义相关之另一名字。),饰扬涓埃(饰扬:赞美称扬。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不足道之渺小人物,此为元稹自谦之辞。),投掷珠玉,幸甚!幸甚!至于《庙议》末学(《庙议》:指元稹《迁庙议状》,见卷34。),《江花》陋词(《江花》:指元稹《使东川·江花落》,见卷17。),无不记在雅章,以备光宠,不胜惶骇惊惭之至。昔楚人始交,必有乘车戴笠不忘相揖之誓,诚以为贵富不相忘之难也(“昔楚”三句:《初学记》卷一八引晋周处《风土记》:“越俗性率朴,初与人交有礼,封土坛,祭以犬鸡,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因指友谊深厚,不因贫富贵贱而态度改变。),况贵贱之隔不啻于车笠之相悬!而相公投贶珍重(贶:赐予,赠予。《尔雅·释诂》:“贶,赐也。”),又岂唯一揖之容易哉!独何人,享是嘉惠,辄复牵课拙劣(牵课拙劣:勉强写作而成之粗劣作品,为元稹自称己作之谦辞。),酬献所赐,是犹百兽与凤凰同舞于《箫韶》之中([10]《箫韶》:见卷7《和东川李相公慈竹十二韵》注。),各极其欢心耳,又何暇自审其形容之不类哉!庆岁专人封用上献(庆岁:指元和十二年。因本年朝廷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故云。),死罪!死罪!谨启。
引用典故:骇鸡宝
昔附赤霄羽(赤霄羽:大鹏之翅羽。《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此藉以称美李逢吉。),葳蕤游紫垣紫垣:即紫微垣,星官名。紫微垣有星十五颗,分两列,以北极为中枢,成藩屏状。此借指朝廷。)
斗班香案上(斗班:唐制,皇帝御殿日,天将微明,宰相两省官等斗班于香案前,俟开扇,同时赞拜。朝班分左右侍立,合时称斗班。),奏语玉晨尊(玉晨:道观名,在大明宫紫宸殿后。)
戆直撩忌讳,科仪惩傲顽(科仪:犹科式。此处指用相应律条加以惩处。)
自从真籍除(真籍除:指被贬为地方官江陵士曹参军。真籍,本指仙人或仙家之花名册,此借指朝籍,即在朝官员之花名册。),弃置勿复论。
前时共游者,日夕黄金(黄金轩:犹黄阁汉卫宏《汉旧仪》卷上:“丞相车黑两幡……听事阁曰黄阁,无钟铃。”《宋书·礼志二》(卷一五):“三公黄阁,前史无其义。史臣按……夫朱门洞启,当阳之正色也。三公之与天子,礼秩相亚,故黄其阁,以示谦不敢斥天子,盖是汉来制也。”此泛指高官显宦。)
请帝下巫觋(巫觋:见卷1《赛神》注。),八荒求我魂(八荒:见卷3《竞渡》注。)
鸾凤屡鸣顾(鸾凤:鸾鸟与凤凰,吉祥之鸟,此借美李逢吉。),燕雀尚篱藩(燕雀:元稹自称之谦辞。)
徒令霄汉外,往往尘念存。
存念岂虚设,并投琼与璠(琼与璠:琼,赤色玉,一说美玉。《说文·玉部》:“琼,赤玉也。”王筠句读:“赤当依《诗传》作美。”璠,宝玉。《说文·玉部》:“璠,玙璠,鲁之宝玉也。”此处借美李逢吉之诗文。)
弹珠古所讶(弹珠:《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比喻轻重倒置,得不偿失。),此用何太敦。
寒气变(“”句:相传战国齐人邹衍,精于音律,吹律能使地暖而禾黍滋生。《列子·汤问》:“微矣子之殚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张湛注:“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生也。”)郑琴祥景奔(“郑琴”句:《列子·汤问》载,郑国乐师师文琴技高超,“当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当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冱;及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凤翔,庆云浮,甘露降,沣(醴)泉涌。”)
灵芝绕身出,左右光彩繁。
碾玉无俗色(碾玉:经磨治之玉。碾,车磨玉石。),蕊珠非世言(蕊珠:指《蕊珠经》,道教经籍名。唐鲍溶《寄峨嵋山杨炼师》:“道士夜诵《蕊珠经》,白鹤下绕香烟听。”)
重惭前日句,陋若莸并荪(莸并荪:臭草与香草。莸,参卷2《阳城驿》注。荪,香草名。《说文新附·草部》:“荪,香草也。”)
腊月巴地雨,瘴江愁浪翻。
因持骇鸡,一照浊水昏(“因持”二句:《抱朴子》内篇卷四《登涉》:“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却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以此犀角著谷积上,百鸟不敢集;大雾重露之夜,以置中庭,终不沾濡也。此犀兽在深山中,晦冥之夕,其光正赫然如炬火也。”《埤雅》卷三《犀》:“骇鸡,盖犀之美者,有光,故鸡见影而惊。”)
李逢吉等加阶制820年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某官李逢吉。是朕皇子时侍读也。
忠孝之训。何尝忘之。
惟秘洎瓘。实为藩臣
克壮威猷。用以垣翰
杨造等祗事内外。夙夜惟寅。
并沐前恩。递升荣级。
上下有等。式示彝章。
追封李逢吉母王氏等制820年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
孝子之于事亲也。
贫则有啜菽之欢。
仕则有捧檄之庆。
离则有陟圯之叹。
殁则有累茵之悲。
推而言之。
其揆一也。
不有追锡
何以达情。
检校吏部尚书使持节襄州刺史李逢吉母赠平阳郡太夫人王氏等。
皆朕公卿之母也。
或象感台阶。
及甫。
或气钟河岳。
非龚则黄。
出入恩荣。
羽仪中外。
苟无善训。
安得令人。
简想徽猷。
用宏封邑。
式光子道
以盛母仪。
可依前件。
长庆元年尊号赦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
高祖太宗化隋为唐。
奄宅区夏。
包举四海。
全付子孙。
其何事哉。
彼昏盈而我劳劬也。
明皇承之。
能大其业。
六戎八蛮。
莫不贡奉。
由是庶尹弛政。
庶吏弛刑。
视人不勤。
视盗不谨。
燕寇勃起。
洞无藩篱。
六十有七年。
兵革大试。
其何事哉。
据安逸而易萌渐也。
逮我圣父。
勤身披攘。
斩断诛除。
天下略定。
曾是幽冀。
赐予怀来。
荷赖景灵。
丕训不坠。
环岁之内。
二方平宁
粤予何功。
时帝之力。
而卿大夫猥以大号。
加予眇身。
让于四三。
益甚其请。
皇太后始闻其事。
欢然慰心。
慈旨丕临。
臣诚上迫。
祗受典礼。
懔乎予怀。
尚念昔者七十二君。
莫不升中庆成
自以为莫巳若也。
然而不为之行者。
来代无传焉。
朕尝推是为心。
不欲名浮于实。
今卿大夫谓我文武孝德矣。
其将何道以匡予。
予其兢兢业业。
日慎一日。
慕陶虞舜之行以自勉。
文武宪章之道以自勤。
予苟不思。
无忘纳诲。
于戏。
溢美之名。
既不克让。
润物之泽。
夫何爱焉。
可大赦天下。
长庆元年七月十八日昧爽巳前。
罪无轻重。
咸赦除之。
惟故杀人并官典犯赃。
不在此限。
应左降官及流人未经量移者。
宜与量移近处。
有左降官流人本因犯赃得罪者。
宜依今年正月三日制处分。
京畿诸县及庶支盐铁户部负欠。
各疏理放免有差。
应经战阵之处。
所在州县。
收瘗遗骸。
仍量事与槥椟。
兼以礼致祭
李师道吴元济自绝于天。
并从诛戮。
念其祖父尝事先朝。
坟墓所在。
并不得令人擅有毁废。
爱人本于省赋。
虽在必轻。
国用出于地财。
又安可阙。
令淮蔡并山东率三十馀州。
约数千里。
颁赐或踰于钜万。
给复有至于连年。
河北等州给复限满处置。
宜委所在长吏审详垦田。
并亲见定数。
均输税赋。
兼济公私。
每定税讫所增加赋申奏。
其诸道定户。
宜委观察使刺史
必加实审。
务使均平。
京兆府亦宜准此。
其百司职田在京畿诸县者。
访闻本地多被所由侵隐。
抑令贫户。
佃食蒿荒。
百姓流亡。
半在于此。
宜委京兆府勘会均配。
务使公平。
京兆百姓属诸军诸使者
宜令各具挟名敕下京兆府
一户之内。
除巳属军使
馀父兄子弟。
据令式年几合入色役者。
并令京兆府明立籍簿。
普同百姓。
一例差遣
频年巳有制敕处分。
京兆府举明旧章。
条件奏闻。
刑狱所系。
理道最切。
如闻比来多有稽滞。
一拘囹圄。
动变炎凉。
自今巳后。
宜令御史台切加访察。
每季差御史巡囚。
事涉情故。
或断结不当。
有失政刑。
具事由奏闻。
其天下州县。
并委御史台并出使郎官御史兼诸道巡院切加察访
近边所置和籴。
皆给实价。
如闻顷来积弊颇甚。
美利尽归于主掌。
善价不及于村闾。
或虚招以奉于强家。
或广僦用资于游客。
若不严约。
弊何可除。
宜委度支精择京西京兆应供粮军并和籴院官及营田陆运使
切加访察。
仍作条疏检辖。
速具奏闻。
应停诸道年终勾并。
许刺史上使。
录事参军
不得擅离本州。
御史台切加纠举。
内外文武见任并致仕官赐官爵有差。
神策六军金吾威远皇城将士。
普恩之外。
各赐勋三转。
大长公主公主王郡主县主
神策六军金吾威远皇城等诸军将士。
统军以下兼将士等。
长行立仗及守本军本营者。
各赐物有差。
鸿胪礼宾院应在城内蕃客等。
节级赐物。
阴山贵女。
来迓天孙。
王明庭。
克劝盛典。
念吾妹之将远。
于礼宾而宜加。
回纥公主别有赐物。
侍中读宝户部侍郎平章事杜元颖中书侍郎平章事崔植各加一阶。
撰册文官与一子正员。
奉册奉宝绶书玉册书宝官各加两阶。
进宝绶进册中进中严外辨礼仪赞导押册押宝绶舁宝册官各加一级。
其馀应职掌行事官并写制书官太常修撰仪注礼官并内定行事中使
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四品巳下加二阶。
仍并赐勋两转。
镌造玉册并填坟金字造宝装宝官等。
各赐五十段。
尊师重傅。
有国常经。
李逢吉韦绶薛仿丁公著等。
普恩之外。
各加一阶。
如巳至三品四品者。
赐爵一级。
天下百姓九十巳上。
委所在长吏量加存恤。
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
先以旌表者。
亦量加优恤。
五岳四渎。
名山大川。
并自古圣帝明王忠臣烈士。
各令所在。
以礼致祭
李逢吉同平章事 中唐 · 穆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十四
门下。
朕闻天地洪炉
鼓之者橐籥。
帝王大业成之者股肱。
垂衣。
恭己。
宏道任德。
惟予辅臣。
则八表清宁
万邦咸乂。
伊尹之举。
皋陶之升。
庶绩其凝。
不仁自远。
正议大夫兵部尚书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李逢吉
大方比量。
中正持心。
贞玉无瑕。
精金匪砺。
峻节而高山是仰。
推诚而止水可观。
刚柔所持。
吐茹无易。
往以青宫齿学。
导我典坟。
仪刑式孚。
兰茝馨茂。
洎升台席
奉先朝。
吁谟密闻。
献替潜达。
外顺明德。
中探至言。
温恭聿修
终始一贯。
朕嗣守丕业。
思得贤良。
将俟和羹。
期于旧老。
易之襄汉。
居以南宫。
每询嘉言。
启沃惟允。
今授之相印。
委以枢衡。
代天之工。
尔在专任。
于戏。
发号施令。
选贤任能。
申于百辟之上。
行于四海之内。
无党比。
人绝浇浮。
白黑粲然。
淄渑不溷。
使岩廊重位。
扬我清风。
宏宣大猷。
以畅王度
可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散官勋如故。
主者施行。
遗诏 中唐 · 穆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十五
朕以眇躬。
嗣守丕构。
虽勤求理道。
不敢荒宁。
而保慎或乖。
遘兹厉疾。
上元垂祐。
宗社降灵。
洎中外庶臣。
克辅寡德。
服饵颐养。
踰于周星。
而阳气熇烦。
宿恙暴作。
顷刻之际。
至于弥留。
伊死生之理。
必有其分。
顾托有所。
予何恨焉。
皇太子湛。
睿哲温恭。
孝友明敏。
自膺储贰
休德日新。
必能嗣于耿光。
绍我先业。
宜令所司备礼。
于柩前即皇帝位。
咨尔卿士
洎方伯连帅。
敬辅元子
永绥万邦。
宜叶乃心。
用厎于道。
宜令门下侍郎平章事李逢吉冢宰
诸道节度观察防禦等使及诸州刺史
守镇任重。
戎旅事殷。
并不须赴哀。
易月之制。
宜遵旧典。
文武官等朝晡哭临。
十五举音。
山陵制度。
务从俭约。
无禁婚姻祭祀饮酒食肉。
医官等念其勤瘁。
亦可矜怜。
并不须加罪。
宜便释放。
将相卿士
中外臣寮。
送往事居。
无违朕意。
疏理刑狱诏 中唐 · 文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十二
近者咎徵所集。
阳亢成灾。
靡神不宗。
获嘉应。
岂刑政之尚乖其当。
将狱犴之未察其冤。
夙兴以思。
庶答天谴。
宜令尚书右仆射李逢吉御史大夫郑覃尚书省疏理刑狱。
轻系者咸从于决遣。
重条者议所以矜宽。
小大以情。
必详必慎。
致诚无怠。
称朕意焉。
尊号赦文 中唐 · 敬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十八
门下。
朕闻奉天地大统
必酌于人心。
宗祖之成训。
必参于国典。
顾惟眇身。
守任重器。
道未能被物。
德不足蓄身。
赖于宗工硕老。
辅导丞弼
享祧主鬯。
熏燎告元。
履历正元。
敷施大号。
庶方咸若。
四表穆然。
皇祖披攘之基。
列圣焦劳之业。
恬焉而有。
泰焉而居。
昼以度心。
夜以省己。
其何德以堪之。
方将法乾以行健。
体咸而致和。
执冲以固高。
守约以持满。
而文武百辟。
章奏四上。
以为人心不可以曲让。
国典不可以矫违。
亦用慰于太皇太后皇太后之意。
屈而后俞。
谅非获巳。
岂不以予非生知。
欲以徽称懿号诱掖劝慕之乎。
将使循名而勉其实。
力实而应其名乎。
然则予方且以为韦弦。
方且以为箴诰楙于皇极。
庶无尤违。
是宜与物同利。
惟新大泽。
可大赦天下。
宝历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昧爽巳前。
大辟罪巳下。
巳发觉未发觉。
巳结正未结正。
系囚见徒。
罪无轻重。
咸赦除之。
惟故杀人及官典犯赃。
不在此限。
应左降官未经量移者。
宜与量移近处。
丁忧去任。
服阕日亦与量移。
如准前制巳合量移。
有司未注拟者。
并任累叙。
流人未到所在。
及巳到未经量移者。
并与量移近处。
僧尼道士移隶未经量移者。
亦与量移近处。
中外前资见任官。
顷因延累。
未及用才。
并左降官中有事情可恕。
名迹素闻者。
宜委中书门下量加奖用。
勿使屈滞。
授田制禄。
岁久而弊深。
留狱要囚。
期舒而滥广隐冒启逃奸之渐。
倍称成豪夺之源。
亟举旧章。
犹循宿蠹。
永言谋始。
必俟申明。
在京百司职田。
散在畿内诸县
旧制配地出子
逐亩平摊。
比量旧制。
孰为久便。
宜委京兆府与屯田审计会。
条疏奏闻。
如闻京城诸司
捕系推鞫。
动经旬时。
季御史巡囚。
罕能察访举劾。
积成冤滞。
为弊颇深。
宜委御史台重举用长庆元年七月十八日赦文条件闻奏。
京畿百姓。
多属诸军诸使。
或户内一人在军。
其父兄子弟不受府县差役。
顷者频有制敕处分。
如闻尚未遵行。
宜委京兆府重举用长庆元年七月十八日赦文条疏闻奏。
京城内有私债。
经十年巳上。
曾出利过本两倍。
本主及原保人死亡。
并无家产者。
宜令台府勿为徵理。
应天下典贴得人庄田园店等。
便合祗承户税。
本主收赎之日。
不得引令式及言私契。
组织贫人。
令烦而政挠。
积习而弊生。
欲其适宜。
须有釐革。
使人不倦。
必在变通。
今年正月七日制敕处分条目中。
有未经施行者。
御史台提举
仍条录闻奏。
宜委百司官长。
各具条疏当司利病奏闻。
择其善者。
当议改更。
文崇文馆生及斋郎三卫
所用资荫。
踰滥颇多。
澄源清流。
切在釐革。
宜委礼部兵部侍郎条疏。
以久远可行用者。
兼每荫别限年限朔作条例闻奏。
懋官述职。
禦侮宣威。
暨于庶僚。
咸竭乃力。
峻其爵秩。
以极封崇。
内外文武见任及致仕官。
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四品巳下加一阶。
仍赐勋两转。
神策六军金吾威远皇城将士。
普恩之外。
各赐勋两转。
虞宾之位。
崇褒圣之允。
所以阐德教而昭前烈也。
二王三恪及文宣公各赐物三十匹。
朕上奉两宫。
下临九有。
庶几广爱之道。
以行教化之风。
太皇太后皇太后二等巳上亲。
中书门下约旧例量加优赏。
二广分营。
师环卫
梯航贡奉。
玉帛会同。
既勤劳而可嘉。
亦怀来之所尚。
神策及六军金吾威远皇城等诸军。
将军统军以下。
各有赐给。
其将士等长行立仗者。
并守本军本营者。
各赐物有差。
鸿胪礼宾院应在城内蕃客等。
节级有赐物。
宣赞盛礼。
润色鸿徽。
爰锡宠于崇阶。
亦推恩于任子。
侍中读宝官门下侍郎平章事窦易直
中书令读册官中书侍郎平章事李程
各赐一子出身。
撰册文官左仆射平章事李逢吉
宜依旧例赐一子出身正员官。
奉册奉宝绶官书玉册官书宝官。
各加两阶。
进宝绶进册中严外办理仪赞导押册押宝绶举舁宝册官各加一阶。
合入三品者。
待考足日听叙。
合选人减一选。
其馀应职掌行事官及写制书官太常修撰仪注礼官宫内行事官。
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四品巳下加一阶。
仍并赐勋一转。
造玉册并填金字造宝装官各赐五十匹。
前王之令政。
未有遗年。
先哲之格言。
实先顾行。
义存忠厚。
教裕家邦。
天下百姓。
九十巳上。
委所在长吏量加存问。
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
旌表门闾。
终身勿事。
先巳旌表者。
亦量加优恤。
炳灵。
出图表异。
故能发泄云雨。
蓄涵风雷。
望秩之仪。
必资蠲洁。
五岳四渎。
宜委本州府长吏备礼致祭
名山大川及自古圣帝明王忠臣烈士。
令所在以礼致祭
亡命山泽。
挟藏军器
百日不首。
复罪如初。
赦书有所不该者。
所司具作条例闻奏。
敢以赦前事相告言者。
以其罪罪之。
赦书日行五日里。
布告天下。
咸使闻知。
唐诗类选后序 唐 · 顾陶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五
余为类选三十年。
神思耗竭。
不觉老之将至
今大纲已定。
勒成一家。
庶及生存。
免负平昔。
元相国白尚书居易
擅名一时。
天下称为
学者翕然。
号元和诗
其家集浩大。
不可雕摘。
今共无所取。
盖微志存焉。
所不足于此者。
以删定之初。
相国令狐楚李凉公逢吉李淮海绅刘宾客禹锡杨茂卿卢仝沈亚之刘猛李涉李璆陆畅章孝标陈罕等十数公。
诗犹在世。
及稍沦谢。
即文集未行。
纵有一篇一咏得于人者。
亦未称所录。
僻远孤儒。
有志难就。
粗随所见。
不可殚论。
终愧力不及心。
庶非耳目之过也。
近则杜舍人牧鄂州浑洎张祐赵嘏顾非熊数公。
并有诗句。
播在人口。
身没才二三年。
亦正集未得绝笔之文。
若有所得。
别为卷轴。
附于二十卷之外。
冀无见恨。
若须待见全本。
则撰集必无成功。
若但泛取传闻。
则篇章不得其美。
已上并无采摭。
盖前序所谓终恨见之不遍者矣。
歙州敬方才力周备。
兴比之间。
独与前辈相近。
亡殁虽近。
家集已成三百首。
中间录律韵八篇而已。
虽前后夐接。
或畏多言。
而典型具存。
非敢遐弃。
又前所谓无虑选之不公者矣。
嗟乎。
行年七十有四。
一名已成
一官已弃。
不惧势逼。
不为利迁。
知我以类选起序者天也。
取舍之法二十通在。
故题之于后云尔。
唐故上都龙兴观三洞经箓赐紫法师邓先生墓志铭 唐 · 郑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七
据真格。功行满千者身登仙。
五百者子得之。三百者孙得之。
昔许子何阴功密德。流于七世。
东晋而远游长史小掾三人登升。主簿而下七人度世。
是知元根灵荫。必有所逮。
太元真人长君。乘云龙白日上升。
常恨以激俗警弟。不能潜通隐化。
为剑解术。则终始混世。
乃灵真之本也。二事者先生宜其得之。
邓氏得姓在春秋。两汉魏晋。
继有贤杰。洪源演派。
或仕或隐。自累世咸居抚州麻姑山
乐天和。不以轩冕婴累。
洪嗣道高于世。开元中诏赠临川太守
生福唐尊师讳紫阳。以道法佑明皇帝为元门之师。
尝用下元术。使神卒朱兵讨西戎之犯境。
若雷霆变化。犬戎大败。
时称为神人福唐生华封尊师讳德诚
少随福唐侍内禁。元宗奇其颖悟曰。
斯子必为教主。因以巾简授之。
使居华封观。其交神通灵。
除害利人之事。备于先生所撰家纪。
先生即华封之从子也。讳延康
天机元挺。法相冲雅。
贞元初随师于会稽。受三洞笔箓。
寻复麻姑山。葆神茹气。
澹然与天倪元合。三景五牙二星八道之秘。
云章龙篆斋元醮会之法。神悟灵契。
悉臻宗极。屡为廉使郡守请敬师受。
排邪救旱。显应非一。
元元张𰍈之道。大行于钟陵间。
宝历中。旧相元公制置江夫人有疾。
忽梦神人云。何不求麻姑仙师。
元公遽命使祷请。既至而疾果愈。
夫人稽首奉箓。俱为门人。
复以明威上清之道授邹平公文于广陵凉公逢吉于夷门。
自是藩服大臣。争次迓劳。
太和八年秋。又诏至阙下。
嘉其道德。籍隶太清宫
暇日游龙兴观。见坛宇圯。
怵然曰。岂可使胜地堙废。
吾其居而化之。遂精严像法。
建济静治(音持)。洎幢节龙缯之用。
约数万计。不一二岁其功成。
皆斋章符醮之赠。固不封殖于民也。
开成初鸿胪少卿屈突谦妻李氏魅狐得孕。
厥害滨死。先生以神篆针砭。
既服而诞。则妖雏数首皆毙矣。
道尊而神昶。每与帝王言。
归于清净。与公卿言。
戒其止足。与将进者言。
勉于澹泊。与其徒弟子言。
勖之勤久。每传法授箓。
持炉焚章。俨容虔虑。
间不容发。故自三事巳降。
多执香火之礼。神都威仪与名德道士
半出于门下。法教之盛。
近未有也。昭肃皇帝兴唐观
访先生修真之道。宸旨嘉豫。
锡以紫服。后帝受箓于南岳广成师
先生为监度。上嗣位。
尔时于内殿访其元言。第以道德黄庭西升经旨应对。
若丹砂硫黄之事。置而不论。
居常惟食元气。微饮旨酒熊经鸟伸而已。
故甲子馀八十而颜朱无縠文。岂非嘘吸冲和栖真通粹之效欤。
前岁季冬。以坠足告疾。
止不能履。他无所患。
今年十月。忽料经典告牒。
及所撰科法仪轨。一以焚之。
弟子请其故。默而无复。
下会夜梦游神乡。殆非人间世。
后辄独坐叩头称善。门人问之。
答曰。吾今在天台修斋。
汝去无扰吾也。十一月庚申
形解于观之清室。享年八十有六。
据真为右弼王真人治桐柏金庭山。即天台之洞台也。
先生其授事于斯乎。且法不可绝。
家风宜有人承之。道德经以子孙祭祀不辍为贵。
则真冑之续。宜其然哉。
先生有子三人。长曰道牙。
舒州太湖丞。授三洞经箓。
次曰道石(本缺一字)。试协律郎
假职闽越。次曰道苗。
袭经符。奉斋戒。
以法教之系。驻于龙兴
道牙奉遗告护元舆归于故山。以十三年十二月三日
葬于抚州南城县故乡諲潭里湖头村灵山硖。祔曾祖父茔。
呜乎。浮游于四方。
云无心也。光赫于上京
教可行也。神于故乡。
孝不忘本也。畋授正一法于先生宇下。
今令似以铭石见托。既熟元范
非所宜辞。乃挥涕为铭曰。
修之身。其德乃真。
真不渝。与化为徒。
蟺乎剑乎。后何斯年举空衣于山隅。
韦处厚乞相裴度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六、《唐史论断》卷下、《唐宋名贤确论》卷九
论曰:韦处厚不顾李逢吉凶威而斥其党,不念裴度旧隙而言其贤,此公忠之性过人,而益之以至明也。
昭悯即位以童年,方倚大臣,大臣李逢吉,凶人也,欺天子幼弱,大植朋党,专报私怨,有所贬逐者,百僚贺于中书,以明快意。
其奸凶气燄至此,在朝之人孰敢犯之?
处厚一侍臣,孤直自立,任郎官日常为裴度因事贬官,逢吉亦所深怨也。
处厚犯权臣之威,称其所怨,复不念己之隙,力言其贤。
盖以逢吉所为乃凶狂之态,我公直无过,何畏彼哉?
虽尝逐我,未知我耳。
河北之乱,非度不能平定。
当天子忧愤之时,方为逢吉所抑,不得大用,我近臣也,安得以有隙而不言其贤哉!
是公忠之性过人,而益之以至明也。
夫公忠,则专计国事而不为身谋;
至明,则深辨事理之归。
处厚尽是道,宜乎位至宰相,才业名德重于天下也。
昭悯遇害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六、《唐史论断》卷下、《唐宋名贤确论》卷九
论曰:昭悯年十六即位,非上智之性,不无童心。
然能纳韦处厚忠言,辨李逢吉奸党,知裴度大贤而召之复相,从李程之谏辍土木之役,得李德裕奏令罢进缭绫,听裴度陈论止东都巡幸,复数视朝,勤于听政。
以此观之,本非荒暗之主,若忠贤久于辅导,亦庶几汉昭之比也。
但为内臣惑乱,极其荒僻而崩。
原其事迹,不止昭悯之过,乃近臣积习之患也。
何以验之?
内臣仇士良致仕,戒其党曰:「今日为诸君言久远计,天子莫教閒,閒则读书,读书则近文臣,重文臣则广纳规谏,减玩好,省游幸。
如此,则吾辈恩泽渐薄,权力不重。
诸君常以毬猎声乐惑乱之,游幸之所极奢侈、尽奇伎,使一处盛于一处。
如此,则不暇读书,不亲万机,不知外事,吾辈恩泽永无疏閒」。
士良之言,则内臣奸巧、惑乱人主之术尽见矣。
夫功业之君,在位岁久如宪宗者,不能免内臣之惑,况冲年之君、即位之初乎?
虽忠贤辅导于外,閒数日一见,率不过数刻接对,所言者多逆意之事;
奸巧内臣穷日夜惑乱,所言者多徇欲之事。
在冲年之君,中人之性,何理胜之哉!
既惑乱之,又虑冲年之性喜怒无定,或责罚之祸及,乃行弑逆之谋。
凡七年之閒,弑逆再矣。
后之人主,得不凛凛乎?
辨朋党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唐史论断》卷下、《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三五、《唐宋名贤确论》卷一○
论曰:人君恶臣下朋党者,以其植私而背公,欺聪明,窃威福,乱国政也。
朋党为患如是,诚不可不防,然在辨之精尔;
辨之不精,君子为小人所陷矣。
盖君子、小人各有其徒,君子之徒以道合,小人之徒以利合。
以道合者思济其功,此同心于国事,非朋党也;
以利合者思济其欲,此同心于私计,乃朋党也。
二者混淆并进,非明君曷易辨之?
君不能辨,则君子为小人所胜必矣。
盖君子之徒,见义则锐意以进,诚其言,直其道,不能曲防非意之事。
小人窥之,惧君子道行则不便于己,取疑似之迹谗之于君矣。
君子被谗,又耻自辨,但守道自信而已。
小人之徒不然,见利则诡计以进,巧其言,曲其意,复弥缝其隙,用心无所不至。
胜于人,便于己,险薄邪佞皆可为,所以常胜于君子也。
君子、小人情状如此,非君之明,曷能辨也?
前代之君辨者少,而不辨者多,其事不能疏举,直以唐之四事论之。
君至明,则人不能诬人以朋党;
君虽明,为情所惑,则不能察小人之党,辨君子之不党;
君虽明而弱,虽辨君子小人,而不能制其党;
君明不足,虽察其有党,而不能辨其情之轻重。
贞观中萧瑀房乔辈数大臣相党,常独奏云:「此等相与执权,有同胶漆,陛下宜细诘之,但未反尔」。
太宗曰:「为人君者须驾驭英才,推心待士,卿言不亦甚乎?
何至于此」!
房乔辈同心国事,知无不为,虽非小人,但以性刚躁,复多猜惑,妄言辈朋党。
太宗英明,方辨其事,不然数贤何以免责?
不惟不免其责,且无以尽其才谋,助成治平之业矣。
此所谓「君至明,则人不能诬人以朋党」也。
元和末裴度崔群同相,以勋德,以仁贤,为天下瞻望。
皇甫镈以聚敛进,复结倖臣,取相位,中外大以为非。
累言邪险之状,宪宗反疑朋党,宠愈甚,至谓等曰:「人臣事君,但力行善事,自致公望,何乃好植朋党」?
对曰:「君子、小人,未有无徒者。
君子之徒,则同心同德;
小人之徒,是谓朋党」。
帝曰:「他人之言,亦与卿言相似,岂易辨之」?
夫以之大贤,视之邪党,如鸾凤之与蚊虻,人人可见,而宪宗惑之,盖方务邪乐恶,恶忠而喜佞也。
观初用度、之意,非为不明,一日昏惑至此,此所谓「君虽明,为情所惑,则不能察小人之党,辨君子之不党」也。
昭悯即位,其相李逢吉大植朋党、明报仇怨,排裴度,逐李绅,欺君冲幼,略无所惮。
韦处厚不顾凶险气燄,言度之大贤,雪之非辜。
昭悯深信处厚之忠,许复相,悯贬逐,然不能诛逢吉之奸党,此所谓「君虽明而弱,虽辨君子、小人之徒,不能制其党」也。
文宗德裕、宗闵之党,大恶之。
然观二李之过似均,而情之轻重则异矣,亦在辨之也。
宗闵辈在元和中对贤良策,深诋时病,李吉甫作相,怒其言,薄其恩命,故宗闵辈憾焉。
后宗闵得用,排李德裕及其相与者;
德裕得用,亦排宗闵及其相与者,故交怨不解,其过似均矣。
德裕未相,在穆宗昭悯朝论事忠直,有补于时,所历方镇,大著功效。
裴度常荐之作相,为宗闵辈所沮而罢,遂领剑南
虽因监军王践言入言维州事,文宗召以归朝,遂命作相,本由功名用也。
及秉政,邪不悦,竟为奸人李训、郑注所谮,引宗闵代之。
宗闵未相,绝无功效著闻;
侍郎日,结女学士宋若宪枢密杨承和求作相,以此得之。
及其出镇也,又由训、注复用。
德裕之贤,与宗闵不侔矣。
德裕所与者多才德之人,几于不党,但刚强之性,好胜于人,所怨者不忘,所与者必进,以此不免朋党之累,然比宗闵之奸,则情轻也。
文宗但以其各有党嫉之,不能辨其轻重之情,明已不足矣;
又听训、注所谮,朝之善士多目为二李党而逐之,此所谓「君明不足,虽察其朋党,而不能辨其情之轻重」也。
太宗之明,为人君者当法之;
宪宗之惑,为人君者当戒之;
昭悯之弱,为人君者当勉之;
文宗之明不足,为人君者当深思之。
深思之术,尤在尽心焉。
且有人言于君曰:「某人,朋党也」。
若其人道未信,功未明,君当诘之曰:「朋党有何状」?
言者必曰:「相援以欺君也」。
君又当诘之曰:「所欺者何事」?
若陈所欺之事害于国,病于人,图于利,其状明白,此朋党无疑,大则罪之,小则疏之宜矣。
若言者不能陈害人图利之状,此乃诬人以朋党,大则罪之,小则疏之亦宜矣。
又或言者陈似是之状,未甚明白,君当审其人与言者位不相逼乎,素无仇怨乎,何人以公议进,何人以权倖用,何人论议有补于国,何人才行有称于时?
复参验他臣,而究其本末,则言者与被言之人,是非辨矣。
人君能如此,臣下岂有朋党之事?
或曰:「何以能如此」?
答曰:「在明与公」。
或曰:「中智之主,性有所蔽,明与公安得两尽也」?
曰:「不听左右之偏言,则明矣;
不以说意亲之,不以忤意疏之,则公矣。
能戒事事,明与公庶乎可至也」。
遣兴效乐天 北宋 · 文同
 押词韵第十二部
君莫学杨虞卿李宗闵,宗闵权势岂能久。
君莫学刘栖楚李逢吉逢吉禄位宁长守。
虽然一时身暂好,其奈千古名常丑。
丈夫读书要知道,所信不笃被其诱。
大张富贵作罗网,愚者纷纷以身就。
左缠右绕不可脱,诛窜还当逐其后。
君不见虞卿须遇李固言,君不见栖楚终遭韦处厚
一朝摧折灵气尽,龙如蛇兮虎如狗。
劝君圣贤术内好潜心,劝君邪佞党中休入手。
岂不知潞州处士田佐时,唤与美官嫌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