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令狐绹太清宫使魏谟监修国史裴休集贤殿大学士 唐 · 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十九
门下。
太宫之崇严。
史阁之要重。
书殿之清秘。
近代以来。
率命相臣总统其务。
宠擢迁转。
允谐旧规。
金紫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兵部尚书门下平章监修国史上柱国彭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令狐绹
上才经邦。
正德宰物。
瑚琏重器。
宜升清庙之中。
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魏谟
直道事主。
宏国佐时。
圭璋瑞姿。
早耀泰坛之上。
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河东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裴休
忠力许国。
清规立朝。
鸾凤异仪。
高举重霄之外。
并富有天爵。
深于人文。
早怀匡济之资。
素蕴生灵之望。
洎处台位。
俾陈庙谟。
能肩一心。
以畅万务。
识我忧勤之旨。
罄其弼亮之诚。
边疆寖宁。
风雨咸若。
念此丕绩。
怀于深衷。
今则各新宠章。
迭领重职。
所宜阐清净元默之化。
正褒贬删详之业。
因此嘉命。
启吾规词。
夫献忠言则君受益。
秉公心则人无怨。
除吏当则众职举。
下令一则百度美。
乃吾三后前所施为也。
余尚忧属。
事重切磨。
终始不亏。
乃曰良相。
可守本官充太清宫使
可守本官监修国史
可守本官充集贤殿大学士
散官勋封各如故。
主者施行。
令狐绹宏文馆大学士 唐 · 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十九
门下。夫茂育群生。
动资良弼。缉熙庶绩。
表正万邦。非竭力戴君。
推诚忧国。则何以光膺鼎铉。
高步瀛洲。十载于兹。
四方无侮。昭文讲德。
属自台臣金紫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兵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太清宫使上柱国彭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令狐绹
保合太和。从容中道。
左右王化。清夷国风。
辅相尽天地之宜。启沃见忠贞之节。
直气能断。嘉猷日新。
纳诲之心。义形于色。
于戏。发号出令。
表率寰区。妙运机枢。
式宏敷畅。山甫补衮。
夷吾佐时。勉极殊勋。
书于太室。朕以虚怀。
委遇于道。始终佩服斯言。
敬承嘉命。可充宏文馆大学士
馀并如故。主者施行。
遗诏 唐 · 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
生死之理。
修短之期。
古往今来。
是其常也。
爰以宗祧所系。
嗣续有归。
眷彼臣寮。
宜申顾托。
我先朝宪宗昭文彰武大圣孝皇帝
承十圣之基构。
翼翼为心。
平五道之寇雠。
孜孜不怠。
虽长庆促运。
历生奸。
文宗扬其耿光。
武宗付朕鸿业。
自临亿兆。
十有四年
每思偃武修文。
庶几至德要道。
赖诸良弼。
罄乎嘉猷。
或陈无逸之篇。
或进勿休之说。
东后毕觐。
西旅继来。
克复河湟。
拓疆三千里外。
告成宗庙。
雪耻二百年閒。
仅称太平。
咸曰丕变。
顾朕寡昧。
何以堪之。
今也天命靡常。
冥数先定。
与我之龄虽尽。
卜世之年甚长。
趣彼若遇。
归之命而非夭。
释然何虑。
贻厥孙而有谋。
皇太子漼。
羽翼早成。
春秋巳盛。
既膺主鬯。
克荷承祧。
宜于柩前即位。
仍以门下侍郎平章事令狐绹冢宰
军国务殷。
岂可久旷。
以日易月。
宜遵旧制。
皇帝三日而听政。
二十七日而释服。
天下节度观察防禦等使及监军诸州刺史
职守非轻。
并不得离任赴哀。
天下人吏百姓。
告哀后出临三日。
皆释服。
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释服之后。
无禁举乐。
文武官等朝晡临事。
皆十五举音。
宫中当临者。
非时无得擅哭。
前汉与后魏孝文
俱从薄葬。
朕甚慕之。
营奉山陵。
稍减常制。
勿以金银锦䌽缘饰葬具。
医术之徒。
夙夜劳苦。
深可矜念。
不须理问
五坊鹰犬。
并令解放。
咨尔内外将相
爪牙腹心之臣。
其敬保我令子。
辑宁我邦家。
成朕素怀。
克厎于道。
布告遐迩。
咸使闻知。
令狐拾遗836年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子直足下。
行日巳定。
昨幸得少展写。
足下去后。
怃然不怡。
今早垂致葛衣。
书辞委曲。
恻恻无巳。
自昔非有故旧援拔。
卒然于稠人中相望。
见其表得所以类君子者。
一日相从。
百年见肺肝。
尔来足下仕益达。
仆困不动。
固不能有常合而有常离。
足下观人与物。
共此天地耳。
错行杂居蛰蛰哉。
不幸天能恣物之生。
而不能与物慨然量其欲。
牙齿者恨不得翅羽。
角者又恨不得牙齿。
此意人与物略同耳。
有所趋。
故不能无争。
有所争。
故不能不于同中而有各异耳。
足下观此世。
其同异如何哉。
儿冠出门。
父翁不知其枉正。
女笄上车。
夫人不保其贞污。
此于亲亲。
不能无异势也。
亲者尚尔。
则不亲者。
恶望其无隙哉。
故近世交道。
几丧欲尽。
足下与仆。
于天独何禀。
当此世生而不同此世。
每一会面一分散。
至于慨然相执手。
嚬然相戚。
泫然相泣者。
岂于此世有他事哉。
惜此世之人。
率不能如吾之所乐。
而又甚惧吾之徒。
孑立寡处。
而与此世者蹄尾纷然。
蛆吾之白。
摈置讥诽。
袭出不意。
使后日有希吾者。
且惩吾困。
而不能坚其守。
乃舍吾而之他耳。
足下知与此世者居。
常绐于其党何语哉。
必曰吾恶市道。
呜呼。
此辈真手搔鼻皻。
而喉哕人之灼㡾为癞者。
市道何肯如此辈邪。
今一大贾坐墆货中。
人人往须之。
甲得若干。
曰其赢若干。
丙曰吾索之。
乙得若干。
曰其赢若干。
戊曰吾索之。
既与之。
则欲其蕃。
不愿其亡失口舌。
拜父母。
出妻子。
伏腊相见有贽。
男女嫁娶有问。
不幸丧死有致馈。
葬有临送吊哭。
是何长者大人哉。
他日。
甲乙俱入之不欺。
则又愈得其所欲矣。
回环出入如此。
是终身欲其蕃。
不愿其亡失口舌。
拜父母益严。
出妻子益敬。
伏腊相见贽益厚。
男女嫁娶问益丰。
不幸丧死。
馈赠临送吊哭情益悲。
是又何长者大人哉。
惟是于信誓有大期漫。
然后骂而绝之。
击而逐之。
讫身而勿与通也。
故一市人。
率少于大贾而不信者。
此岂可与此世交者等耶。
今日赤肝脑相怜。
明日众相唾辱。
皆自其时之与势耳。
时之不在。
势之移去。
虽百仁义我。
百忠信我。
我尚不顾矣。
岂不顾巳。
而又唾之。
足下果谓市道何如哉。
今人娶妇入门。
母姑必祝之曰善相宜。
则祝曰蕃息。
后日生女子。
贮之幽房密寝。
四邻不得识。
兄弟以时见。
欲其好。
不顾性命。
即一日可嫁去。
是宜择何如男子者属之邪。
山东大姓家。
非能违摘天性而不如此。
至其羔鹜在门。
有不问贤不肖健病。
而但论财货。
恣求取为事。
当其为女子时。
谁不恨。
及为母妇则亦然。
彼父子男女。
天性岂有大于此者耶。
今尚如此。
况他舍外人。
燕生越养。
而相望相救。
抵死不相贩卖哉。
细而绎之。
真令人不爱此世。
而欲往走远飏耳。
果不知足下与仆之守。
是耶非耶。
首阳之二士。
岂蕲盟津之八百。
吾又何悔焉。
千百年下。
生人之权。
不在富贵。
而在直笔者。
得有此人。
足下与仆。
当有所用意。
其他复何云云。
但当誓不羞市道。
而又不为忘其素恨之母妇耳。
商隐再拜。
舍人彭城公841年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华州
某启。即日补阙令狐子直顾及。
伏话恩怜。猥加庸陋。
惶惕所至。感结仍深。
某长于邱樊。早惭师友。
虽乏许靖干时之材具实怀殷浩当世之心机。而运与愿乖。
言将俗背。一邱一壑
远愧于幽栖。十辟二徵。
近惭于籍甚。巳迫地势。
属此门衰。藐念流离。
莫或遑息。乔木空在。
弊庐巳颓。遂与时人。
俱为岁贡。三试于宗伯
始忝一名。三选于天官
方阶九品。俸微五斗。
病满十旬。李陵空弮
勇而无益。陈平裸体。
美亦何为。方今圣政维新。
朝纲大举。徵为辅佐。
用褒向以论思。大窒浇风。
廓开雅道。缧囚为学。
重见程生。掌囿受经。
复开晁子。沉沦者延颈。
逃散者动心。是敢窃假菲词。
仰干哲匠。果蒙咳唾。
以及泥涂。王逊之遥举董聪。
方斯未逮。蔡邕之出迎王粲
与此非同。得水可期。
搏风有望。坐生羽翼。
平视烟霄。傥或不吝铸人。
必令附骥。虽不足深窥阃奥。
远及几微。然比于鼠识吉凶。
燕知戊巳。既殊异类。
盖有深诚。延望光云。
尚隔仙路。伏纸魂动。
濡毫气增。伏愿始终念察。
舍人河东公启840年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某启。
前月十日辄以旧文一轴上献。
即日补阙令狐子直至。
伏知猥赐披阅。
今日重于令狐君处伏奉二十三日荣示。
特迂尊严。
曲加褒饰。
捧缄伸纸。
终惭且惊。
某本乏英华。
且无声采。
虽成书有托。
而为裘未工。
重以迫于世资。
窘此家素。
管宁木榻。
坐巳膝穿。
孔伋缊袍
行而肘见。
然犹开卷独得。
悬头自强。
韦编铁挝。
屡闻断折。
亡书坠册。
粗识篇题。
而投足多难。
写诚无所。
举非高第。
仕怯上农。
虞寄为官。
何尝满秩。
王华处世。
宁愿异人。
况在下寮。
独无谁语。
一至于此。
欲罢不能。
每念大汉之兴。
好文为最。
悦洞箫之制。
则讽在后庭。
美子虚之文。
则恨不同世。
然犹扬雄以草元见诮。
马卿亦用赀为郎。
宾实之纷纶。
而名义之乖爽。
况乎志异数子。
事非当时。
司寇栖栖。
反叹为幸。
啬夫喋喋。
谁为非贤。
又安可坐荣于寒谷之中。
自致于刚气之上。
矧灰籥难驻。
圭管无停。
若使蜀臣之九考不移。
汉郎之三朝莫过。
人嘲染鬓。
带愤减围。
葛洪命迍。
永处跛驴之伍。
田光精竭。
必为驽马所先。
伊秀锐之既衰。
亦铓㯋之都尽。
方今外无战伐。
内富英贤。
閤下文为世师。
行为人范。
廓至公之路。
优接下之诚。
是愿窃望门闱。
仰干阍侍。
果蒙旌异。
特损缄题。
收掌上之妍者。
在假之长袖。
骋枥中之骏者。
必资于坦涂
然后可求其宛转之能。
责其灭没之功。
是当延望。
实在深诚。
倘蒙一使御车。
与之下座。
虽不足丹青时辈。
领袖诸生
冀获预于游谈。
庶少贤于博奕。
伏惟念录。
谨启。
令狐滈及第疏 唐 · 崔瑄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
伏见新及第进士令狐滈
河中节度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令狐绹男。
旧名寿。
改名滈
窃闻项年。
暂曾罢举。
自父当重位。
而权在一门。
求请者诡党风趋。
妄动者邪朋云集。
每岁春闱登第。
在朝清列除官。
事望虽出于
取舍悉由于
喧然如市。
傍若无人。
威振寰中。
势倾天下。
去年罢相出镇。
其日令狐滈于礼部纳卷。
伏以举人文卷。
皆须十月已前送纳。
岂可父身尚居枢务。
男私挟其解名。
干挠主司
侮弄文法。
宰相子弟总合应举。
即不合继绝数年。
宰相子弟不合应举。
即何预有文解。
公然轻易。
隐蔽圣聪。
将陛下朝廷。
为绹家事。
伏恐奸欺得路。
孤直杜门。
非惟取笑士流。
抑亦大伤风教。
伏请下御史台子细推勘纳卷及取解月日闻奏。
臣职当谏署
分合上闻。
令狐滈不宜为左拾遗 前蜀 · 张云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
臣伏见今月十五日敕。除长安县集贤校理令狐滈左拾遗者。
籍父威。不修子道
干权黩货。有口皆知。
据其舆论之所咨嗟。宜于霜宪之所破碎。
岂可令捧近日月。飞翔云天。
此则有罪而反荣。是乃无辜而可警也。
伏惟陛下以献文继代。孝德承祧。
临天下以至明。示天下以至信。
有善必劝。有恶必惩。
分别昭彰。使人不惑也。
谏官。是恶人得位。
善人必疑矣。陛下何以执信行令。
使万方从化平麻衣如雪。
干弄未光。穿缘穴鼠之墉。
以欺其父。出入吞舟之网。
不畏于人。至于朝廷命官。
公然请托。不封殿最。
无取贤愚。但拥富赀。
即为高第。遂使尧官三载。
黜陟有系于金钱。孔教四科。
取舍或由于声色。且令狐绹进用李琢
首乱南方。赃罪流闻。
远近昭著。使天下兵戈徵敛。
未有巳时。而南安举城。
化为凝血矣。陛下每临朝听政。
语及南安事。或至掩泣。
未尝离心。上欲收复土疆。
次欲诫励臣下。顷以典郡赃秽。
廷臣曾有论封。令狐绹比竟用之。
有纳贿故也。李琢之罪。
既正刑书则举以致戎者。是谁之故。
此乃目前可验天下皆知。臣岂苟缘爱憎。
妄有论列。为人子。
陷父为恶。岂堪鸣玉曳组。
为陛下谏臣乎。陛下必欲推宁僭之恩。
以宠于。岂不念南方赤子。
流离死亡。岂不念州郡徵敛。
生人受弊。岂不念蔡袭酷没。
岂不念国计空虚。凡此数条尽之由也。
臣顷事先朝。任太常博士
专恣威福。势倾朝廷。
大中十三年五月二十三日。已进密疏。
直启九重。先帝且务苞含。
微臣亦蒙全宥。幸得要领。
获事圣朝。臣今若顾惜微疆。
寝而不奏。是臣不以事先帝之心事陛下也。
生则罪重。死有馀辜。
但获上闻圣聪。一悟睿旨。
虽当鼎镬。亦所甘心。
伏望改授一官。以息偫议。
复论令狐滈 前蜀 · 张云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
臣一昨以令狐滈负议圣朝。脱身疏网。
因缘僭禄。抗奏上论。
伏自疏奏以来。二十馀日。
奉明诏。异议喧然。
臣孤立自持。当此大位忽异。
恐事生不测。先及臣身。
则一去帝城。千里吞恨。
将来拜疏。何略闻知。
臣今再上闻者。但以势不可默也。
之取钱。岂令臣见。
臣只以贪僭之誉。布在人间。
惟受传闻。即有论列。
先朝献疏。已具指陈。
还缘此子。窃父威权。
为过不少。而外人言论。
上闻于天。所以先帝不加责于微臣。
以言之无罪。不然。
令狐滈外倚家门之权。内连郑颢之宠。
臣寻粉碎于先朝矣。今日岂得全生。
更为陛下明言乎。令狐绹为先帝权柄大臣。
独擅恩泽。职当调护国本。
吁谟皇家。陛下序属天宗。
躬为长子。先帝亲观齿让。
目睹温文。大中十年十月八日敕。
右谏议大夫豆卢籍刑部郎中李邺。并以本官充夔王巳下侍读
令狐绹交连帝戚。位冠鼎臣
端坐中书。作何行李。
陛下受天照命。偫臣定策。
宫禁之事。则臣不知。
但欲册夔王。便可知臣节。
况滥举李琢。致其毒流生人。
使先帝贻厥之谋。不及陛下。
好生之德。未免忧勤。
只合辞荣乞骸。席稿请罚。
何颜更令不孝之子。滥求官荣。
事体既乖。人情实愤。
李琢本无吏道。惟有贪名。
既身挫人言。官实由贿得。
拔自偫小。分符交州
果大肆凶残。处置杜存诚父子。
取怨溪洞。阖境乱离。
其坐罪贬官。犹专为掩覆。
依前要用。更与寿州
萧仿驳议既行。李琢罪状转验。
不自澄省。指斥王廷。
按狱司穷。重重贬削。
分务未久。又除。
宋州。直至罢相权。
始废居东格。无私宰物。
当如是乎。若令狐绹一时敏辨。
以有公才用。如或不知。
未为有过。岂李琢前僭未塞。
后恶乃张。知是罪人。
横身庇护。则之举吏。
自与心违。之取钱。
何须眼见。众口纷纭。
号为白衣宰相。朝廷设进士之科。
本求才彦。镇其浮滥。
属自宰臣。陛下御极之初。
大臣仪刑百辟。岂为言出镇。
便策名。放榜宣麻。
相去二十三日既公然进状。
请试春官则元在京都。
不经举进。明言拔解。
傍若无人。宰臣之子。
不患无位。且合简身慎行。
以成父业。有何急切。
如此攫挐。使天下孤寒。
人人怨叹。谓之无解及第。
实则有耳未闻。不惧人言。
一至于此。若悉书过。
方罄南山。恐未尽也。
臣家惟有童稚。更无兄弟。
自伤侧足单居。但思引领获罪。
令狐绹荣上相。位冠通侯。
十年之阴。两叶公台之贵。
煦能生物。怒可移山。
臣子岂无常人之情。有何苦切。
频将单脆微蔑之身。与强家立怨立敌。
自取倾危也。直以曾将事。
上闻先朝。出网罗。
偶逋清宪。更欲玷黩皇化
参侍玉墀。人怀怨心。
而敢指斥。是欲以大中威福。
复行之于舜日也。独臣将经是事。
岂得逡巡。止可碎身权豪之门。
不可负陛下设官分职。况有秕政。
亦何阻直言。以其前章。
犹未明切。闻党欲谋害臣。
恐不及继言。便至贬降。
臣又思令狐绹负先帝之事。陛下不知。
误我圣明。由臣恇怯。
今再得指陈事。启达聪明。
臣于妻子官业。已无爱惜矣。
用舍之宜。一俟圣裁。
朋党论988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小畜集》卷一五、《曹南文献录》卷五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愚读唐史,见元和长庆之后,至大和开成间赞皇、奇章李凉公辈互为朋党。
文宗尝谓近臣曰:「破河北贼甚易,破此朋党甚难」。
言之不思,一至于此!
夫朋党之来远矣,自时有之。
八元、八凯,君子之党也;
四凶族,小人之党也。
惟尧以德充化臻,使不害政,故两存之。
惟舜以彰善明恶,虑其乱教,故两辨之。
由兹而下,君子常不胜于小人,是以理少而乱多也。
夫君子直,小人谀,谀则顺旨,直则逆耳。
人君恶逆而好顺,故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
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君天下者能践斯言而行之,则朋党辨矣,又何难于破贼哉?
且奇章全德而不免窜逐,赞皇忌刻、逢吉倾巧而终至大位,又谁咎哉?
又谁咎哉?
李德裕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唐史论断》卷下
论曰:李德裕以杰才为武宗经纶夷夏,屡成大功,振举法令,致朝廷之治,诚贤相矣。
宣宗久不得位,又不为武宗所礼,旧怨已深,德裕是用事大臣,自不容矣。
德裕性刚少恕,不忘怨雠,与宗闵辈相排斥,凡十数年,略无悛意。
闵固奸人,常任宰辅,为远郡刺史矣;
复乘成功之际,诬其罪而流窜之。
牛僧孺虽宗闵党,然有一时名望,斥之遐裔,物议岂平?
王涯贾餗之祸,本仇士良诬谤,中外所知。
德裕于二人,不闻有隙,但怨李训陷己而忿及。
子孙避祸于上党者,已为乱兵所害,又为敕书实之罪,言已戮其后嗣,布告中外。
夫宗闵已逐,子孙已戮,尚声其罪以快忿心,则在朝之人常有不足者,得不惧乎?
不惟不足者惧,凡有势位于朝、非大贤至公之人,鲜不畏矣。
盖大贤至公,自知才用不在德裕下,彼虽大任,我亦能施为。
德裕专权,不容我之施设,任彼之谋国无失足矣,何须功效出于我哉,此所以无畏也。
白敏中令狐绹辈,才能望德裕绝远,又固宠保位,无至公之心,于德裕虽无隙意,然德裕用不便于己,故乘人主有不容之意,尽力陷之也。
无隙者尚尔,常不足者可知矣。
小节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唐史论断》卷下、《唐宋名贤确论》卷一○
论曰:宣宗久居藩邸,颇知时事,故在位十三年,尚俭德以恤人隐,谨法令以肃臣下,恩厚宗室,礼重宰相,至于微行以察取士得失,焚香以读大臣奏疏,诚好德之君也。
然知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体。
懿安太后,嫡母也,不能尽礼事之,反致暴崩,为世所骇。
李德裕有济时才,不能容而逐之。
令狐绹功德无闻,复容子纳贿,有紊时政。
懿宗朝,谏臣疏之罪曰:「大中威福,又欲行于今日」。
则当时事可知也。
其河湟归顺,夷夏粗安,乃承武宗德裕之后,威令已盛而然也;
不然,宣宗用敏中辈,于时何所经画哉!
至宠次子,不定储位,裴休奏请,乃曰「若立太子,便是閒人」,此尤昧人君大体也。
卒至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
宣宗区区为善,止于小节耳。
令狐绹纵贼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唐史论断》卷下、《唐宋名贤确论》卷一○
论曰:令狐绹,大臣也,当同国休戚,天下有患,可救则力救之。
况帅淮南一道,小寇入境,方忧讨除,未敢为暴。
部将察其必败之势,讨之甚易,不讨必致祸乱,乃曰:「长淮以南,他不为暴,听其过去。
馀非吾事也」。
岂大臣忧国之意?
真庸人茍且之见耳!
寻致大乱,屠害十数郡生灵,集天下兵讨之,周岁方平,则之罪不容诛矣。
武宗宠待,位极将相,一日致国患如此。
其后罪露,懿宗止命罢为太子太保,罚典如是,何以戒大臣奸庸不忠之罪?
宜乎天下大势之去也!
唐令狐楚登白楼赋跋(〔咸通二年〕)1064年8月8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七、《欧阳文忠公集》卷一四二、《集古录》卷九、《六一题跋》卷九、《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八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登白楼赋》,令狐楚撰。
白楼在河中,至楚子绹为河中节度使,乃刻于石。
绹父子为唐显人,仍世宰相,而尤以文章见称。
世传绹为文喜以语简为工,常饭僧,僧判斋,绹于佛前跪炉谛听,而僧倡言曰:「令狐绹设斋,佛知」。
盖以此议其好简。
之此赋,文无他意,而至千有六百馀言,何其繁也!
其父子之性相反如此,信乎尧、朱之善恶异也。
治平元年八月八日,祈晴于太社,晨归,遂书。
书牛李事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二四、《姑溪居士文集》卷一七、《姑溪题跋》卷二
长庆初钱徽典贡举,李宗闵以所亲托之,李德裕李绅元稹翰林,密启其事,宗闵坐贬,嫌隙自此遂结。
至太和中宗闵宰相,会德裕召为兵部侍郎宗闵牛僧孺并力挤之,并罢裴度政事,而僧孺尤力。
朋党至牢不可破,侵寻四十馀年,缙绅之祸不能解,乃有牛李之号。
武宗立,专任德裕,而为一时名相,唐祚几至中兴。
力去朋党,卒为白敏中令狐绹所中伤。
岂无心始可立事,而有心则讫不能济?
使德裕不以前日为念,而一心所事,唐祚固未艾也。
陈商老诗集序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九、《演山集》卷二一
杜甫诗,如看羲之法帖,备众体,而求之无所不有,大几乎有诗之道者
自馀诸子,各就其所长取名于世,故工于书者必言羲之,工于诗者必取杜甫
盖彼无所不有,则感之者各中其所好故也。
然使诸子才之靡丽者不至于元稹,率易者不至于居易,新奇飘逸者不至于李白,寒苦者不至于孟郊,谲怪奇迈者不至于贺、牧、商隐辈,亦无足取者,安能得名于世哉?
故无诸子则不知有杜,无杜则亦不知诸子各有得焉。
长乐陈傅商老为人俊逸,不就束缚,能饮酒及书画。
嘉祐中,已有文章名于士大夫间,每于坐上引巨觥,取大醉。
有索诗者,走笔立就,不复留思,至十篇而后止。
其谲怪奇迈,庶几贺、牧、商隐辈,间见风思,飘逸绝尘,不可追及,有谪仙之遗风。
虽然,卒以其谲怪不能俯就有司法度,少年引试,崇政下第,流落南邦,遂老以死,无令狐绹吴武陵为之地,可胜悼哉!
其友张涛仲时出诗集若干卷,以序属予,故予因论唐人之诗以明商老之才,观者考焉。
范正国世祖柱国绍兴十九年三月 宋 · 曾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赵氏铁网珊瑚》卷三
子仪世祖柱国告。
以其时考之,「检校司徒中书令使」者白敏中以是官为凤翔节度使也。
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悰」者,杜相也。
检校司徒出使,有崔铉襄阳令狐绹使□中,而幕侍中则未之考焉,当俟博雅君子。
绍兴己巳三月晦日,赣川曾几书。
祭告徽考文 宋 · 曹勋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八、《松隐文集》卷三四
维绍兴十二年岁次壬戌三月初一日,攀附孤臣曹某谨稽首泣血,祭告于大宋徽宗太上皇帝:臣顷属岁在丁未,自燕山被密旨,令朝谒嗣圣。
当时于重围中泣血辞去,凡所付授,一一上达。
道路隔绝,无从复命。
玉音在耳,恍未十年,遽闻舆驾,已弃天下。
攀附贱臣尤极摧殒,惭大恩之不报,痛崩问之鼎临。
既不终羑里之奉,又不得穿圹而死。
皇天冤哉,此怨罔极!
今臣奉事嗣圣,讲好金国,水陆万里,趋造上京
密迩陵寝,无从拜伏,引领神御,肝心糜溃。
敢冀上皇阴相其为,俾梓宫母后及事关宗庙者率获所请。
天下幸甚。
臣又有鄙意,敢以奏陈:昔太子申生谓夷吾无礼,犹诉之天帝,终毙于韩。
唐李德裕贬死海南,见梦于令狐绹,求归骨于洛。
曰:「卫公精爽可畏」。
犹得归葬。
彼二臣者,是何草芥,上可以祈天,次可以动人,悉如所祷。
恭惟上皇,八圣继承,为一代英主,慈惠四海二十六年。
无故播迁,海县所痛,苍梧不返。
想在天之灵,岂不能以胸中郁抑,少如二子,上诉穹昊,使灵驾及宗族免困异地,得保血食,入于太庙哉?
岂宜以前日阴山之约,遂甘夷狄,为沙漠寒苦之魂?
若乘臣之来,略施威通,或令金国要人形于梦寐,或乖厉时事,使畏惧知罪,俾丑虏革心。
梓宫可归,太后可还,圣嗣有衣冠之奉,孝思无北望之哀。
凡在溥率,永有依向。
臣受命感切,为国家旧臣,故尔哀恳,不间幽冥之分。
伏惟少略宽慈,大宣灵响,如前所奏,当不甚难。
愚诚之迫,恭惟圣鉴,谨奏。
又回资州李知郡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六一、《方舟集》卷一二
九命作牧,想开府之云初;
一廛为氓,岂望门之敢后!
慈祥所至,茀祉具宜。
恭惟某官学敏而通,才周而大。
故家人物,具瞻尺五之天;
旧物经纶,宜应半千之运。
尚稽迅召,来屈左符
王子渊之故居,乃令狐绹之治绩。
奏刀未几,已无全牛
卖剑无庸,便当佩犊
报政五月,喜腾霹雳之声;
奏计三年,应即鬼神之问。
某縻身官次,瞩目辉躔。
渭北论文,怅望春天之隔;
陇西通谱,尚寻他日之盟。
愿兴寝间,为国家重。
唐宣宗面察刺史能否故事 南宋 · 洪适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四○、《盘洲文集》卷六四
唐宣宗刺史毋得外徙,必令至京师面察能否,然后除。
令狐绹尝徙其故人为邻州刺史,便道之官。
上见其谢上表,以问,对曰:「以其道近,省送迎耳」。
上曰:「朕以刺史多非其人,为百姓害,故欲一一见之,访问其所施设,知其优劣,以行黜陟。
而诏命既行,直废格不用,宰相可谓有权」。
时方寒,汗透重裘。
臣闻宇内至广也,斯民至众也,君门九重,不能悉知其休戚,必张官置吏以治之。
郡守县令,岂皆有廉白之行、强敏之材耶?
为之守者,得其人则进贤退不肖,可以振千里之治。
唐之法,五品以上除授则归之朝廷,以下则属之铨部。
虽有身言书判之制,而限年蹑级,非复山公启事,固已贤愚同滞矣。
朝廷之所选用,非其亲旧乡党则转相汲引者,且不能人人识之,其材与不材盖不知也。
大臣犹如是,则人主焉能知之?
夫以言貌取人尚或有失,况于未尝闻其言、见其貌者乎?
敷奏以言,明试以功,此有虞所以致治也。
能言者犹或不能行,其敷奏无可取者,抑又可知矣。
宣宗亦唐之贤主,大中初政,有贞观之风,史氏美其精于听断,可谓有志于治矣。
终不能比迹于可称之三宗者,辅佐多不得人,虽有宏抚良法,不能力行而然也。
可不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