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太常少卿厅壁记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九
太常掌玉帛钟鼓等威文物。以报本乎天地神祇人鬼。
凡吉凶宾军嘉之礼。唐虞谓之秩宗
周谓宗伯。秦谓之奉常
汉谓之太常。其掌一也。
后魏太和十五年。始建少卿官。
少小也。用别二卿大小之序。
亦犹宗伯小宗伯。列国有上卿下卿。
郡有守丞。亦位亚一等。
以少参长。而佐其成务焉。
故事自御史中丞给事中中书舍人迁秩为亚卿者。必于是司。
故官因职雄。地以人贵。
馀八卿不敢与太常齿。广德中
尤审官。注意礼乐。
其选也。以才能不以资。
以恩泽不以劳。李公卿材也。
是用超拜。公将以忠孝敬慎肃恭神人。
且懋其官府政令。俾无不恪。
方议酌前贤之遗尘而损益之。乃瞻屋壁。
所记漫灭。于是夏五月己丑
姓而名之。使如珠之贯。
盱衡指顾。俨若对面。
曰。贤者吾得而师之。
不贤者吾韦而弦之。贤远乎哉。
既进牍。然后命博士河南独孤及为之志。
龙兴观主吴崇岳 中唐 · 周渭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引用典故:枕中经 肘后方
楮为冠子布为裳,吞得丹霞寿最长。
混俗性灵常乐道,出尘风格早休粮。
枕中经妙谁传与,肘后方新自写将。
百尺松梢几飞步,鹤栖板上礼虚皇(《诗话总龟》前集卷三二引《郡阁雅谈》 按:《诗话总龟》载此诗作者原作周谓,亦太宗时人,曾任福建漕使,与任浙东西路转运使周渭当系一人。)
徐学士 晚唐 · 顾云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五
某启。
某闻隋珠暗投
路人兴忿。
荆玉三献
明主怀疑。
非至珍之有颣有瑕。
亦明鉴之难逢难遇。
况某樵歌俗韵。
牛铎凡声。
虽委巷末途。
时闻中律。
而曲卑调下。
难感知音。
洎儒术中微。
时文稍变。
原玉之风流渐远。
渊云之事业攸归。
亦尝怅望危津。
潺湲阮路。
敛毫兴感。
掩卷长嗟。
今也河荐绿图
山张翠检。
开张网罟。
渔猎英髦。
周渭商岩
皆辞钓筑
抱关负鼎
尽挂簪裾。
必有贤人。
出扶圣教。
历询时论。
实属高才。
伏惟学士瑶圃呈祥。
尼邱降瑞。
名题仙署。
足蹑瀛洲。
束皙台前。
间披碧简
秦王府里。
时阅瑶签
徐观动息之踪。
已积钧镕之望。
某所以携持陋唱。
尘玷朱门。
骇愕未遑。
轩车忽至。
俯留荣诲。
下奖微才。
拜启琅函。
跪吟华藻。
笙簧满耳。
雕焕盈眸。
某尝遍阅缣缃。
旁徵故实。
亦闻先达。
时接后来。
远则沈隐侯之奖何伯言
才闻发论。
近则韩文公之知李长吉
始议及门。
未有曲示恩私。
显留翰墨。
才微往彦。
遇倍昔时。
仰戴恩荣。
巳增铭篆
谨当卷之鼊轴。
饰以锦笺。
置在书囊。
永为家宝。
代新及第人谢盐铁使 晚唐 · 顾云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五
某学惭辩豹。业愧藏萤。
且乏智囊。况无经笥。
虽冰盘冻箸。素所牵怀。
而长笛短箫。亦尝关虑。
岂谓攻坚少益。雕朽难能。
刘子骏之酱瓯。屡蒙相诮。
陆士衡之酒瓮。每沐见嘲。
内揣龙钟。深甘弃置。
去年因收败卒。决战文场。
奋藻儒林。争衡笔阵。
方忧殿骑。忽擢丙科。
姓名遽接于英髦。骨肉初违于冻馁。
怀仁空极。欲报无由。
徒铭效死之心。未得杀身之地。
近见某官说。窃知侍郎以沈沦轸念。
汲引开怀。欲广
遂先。讫使变商为角。
化惨成舒。备雅奏于文弦。
偃和光于暖谷。遐沾厚惠。
咸出深仁。今也周渭告祥。
殷岩叶梦。前筹待运。
镂鼎思调。明主系心。
苍生企踵。某幸将微眇。
愿托钧衡。愿居拥彗之先。
获厕扫门之末。庶因灰粉。
少措毫芒。下情无任。
奉神述大中祥符四年六月乙巳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二
朕还衡汾壤,舍爵太室,鸿仪毕举,庆赐大行。
历代之文,靡有不讲;
百神之祭,靡有不崇。
上以答纯禧,下以扬盛则,庶元休之昭降,俾黔民之和乐也。
眷惟列岳,实辅柔祗,设固一方,盘根千里,云雾之所滋,泉源之所吐,草木之所殖,鸟兽之所蕃,故明神攸居,阴骘斯显。
察群生之善恶,司庶汇之祸福,至若百谷之丰俭,兆人之寿夭,虽云命历仰制于天心,然而政令下属于神道。
经典之所载,史氏之所传,或加其圭弊,或禁其樵采,或增其奉邑,或尊其名称,罔不寅畏则嘉应昭格,怠惰则咎徵咸作。
暨乎琅函之閟籍,金简之隐书,并著微言,具存妙迹,虽幽显而莫测,故影响而可知。
向者裸鬯寝园,望崧邱之峻极;
奉符邹鲁,登云岱之郁苍。
祈谷魏脽,涉太华之灵异,睹流形之为大,知降福之无方,由是中心愈增祗肃。
复念获以凉薄,嗣临区宇,五兵倒载,万国来同,稼穑保于顺成,蒸黎息于疵疠,茍非两仪之垂贶,万灵之幽赞,何以彰兹交感,成其永图?
今乃备邦国之徽章,极方册之令范,恭以懿号,荐于岳神,岂独断自朕怀,抑亦参之古义。
夫域中之大,其名有二,唐、虞谓之帝,商、周谓之王。
奚必商周之崇名,可以施于臣下;
唐虞之尊称,莫得奉于明灵。
夙夜而靖思,实寤寐而罔措,以兹折中,亮为至当。
加以车服之制,羽卫之容,夙以同符,今复何避?
况惟此举,本用庇民,在乎眇躬,且绝私祷。
傥使神锡其祐,民获其惠,溥天之下,靡有后艰,含生之流,荐膺多福,予之愿也,人其鉴焉。
则前代所无,后王所建,详观旧史,实繁有徒,但询厥意何如?
岂惮事有改作,尚虞率土,未照此诚,乃率尔成文,亦庶几言志云尔(《宋大诏令集》卷一三七。又见《玉海》卷三二。)
六月乙巳:《长编》卷七五、《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系于五月乙未
感寓(四库本作遇)二十首 其十一 北宋 · 刘弇
 押词韵第四部
郑谓璞为玉,周谓璞为鼠。
处物无定形,公议归何许。
子都斥弗御,世或贵嫫母
弃鼎宝康瓠,楚客非虚语。
纫彼荃与蘅,临风结双组。
吾将驾西昆,拾玉老悬圃
钱申伯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嵩山文集》卷一五
说之启,申伯足下:人来,始知舟人不至镇江,而复甚愧为荣问之报者不时也。
念足下之言非若近日士子率然操笔以自可者,其用几年之学,为此一日之言乎?
甚善甚善。
况唯《易》之问而他经不与乎?
以三才论作《易》之本意,而率归于人事,穷极易家师弟子授受之源委,而有意于家法,责京房不保其身,扬雄不纯其行,王弼何晏荀况本致寇之小人,管辂郭璞、一行未免为窥观之贞女,乌睹洁净之为《易》哉?
乃独推功于穆伯长刘原父邵尧夫,则独立不惧以济斯世者,孰得与吾申伯并邪?
尚容逋亡之老,以仅存之躯,妄鸣而取笑耶?
虽然,左氏之卦变恐自有一书,如焦氏《易林》之类,今不复存,则亦难为乎其言也。
一卦必具八变,三易不相为用,七事不著于当时,九师自擅于淮南,则又亦亡言可也。
王弼始以庄老蟊贼《易》象,固有罪矣。
其在庄周谓六合之外存而勿论,六合之类论而不议,《春秋》经世议而不辩,则君子犹称笃论也。
今南方之学,辞必论,句必议,字必辩,最为穿凿傅会之端也,惟申伯为能谅之。
嗟夫,《易》之所以洗心者,所以明乎忧患与!
故者其居则观象而玩辞,动则观变而玩占者,老仆方以此自勉,则何敢后乎申伯之奉哉!
如何如何?
三月二十五日说之申伯足下。
宗子许入国子学诏大观二年九月十二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七○、《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二三(第一册第一二三页)
宗子在舜,通谓之胄子,在周谓之国子。
京师置监名国子,而宗室升贡,试或不中,不入国子,名之不正甚矣。
士许留辟雍,而宗子遣归本学,薄于宗亲,厚于庶士,不可施行。
可许入国子学。
多士论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横浦先生文集》卷一○
此多士者,周所谓顽民,乃商家之忠臣也。
盖其被之酷,如在汤火中,一旦武王伐纣,民虽皆有生意,既而见有天下者非商家之子孙,在朝廷者非商家之大臣,往来导达者非商家之使者,则又悲辛忿懑,故欲与武庚举事,再复商家之社稷也。
由此观之,岂非在商为忠臣乎!
然而在周谓之顽民者,何也?
周武王伐商,非为一己,乃救此无辜之民,今得安居乐业,乃反怨叛,非顽而何!
然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商久矣,商人周于我何有哉?
周公无如之何,所以作此奇计,营建洛邑,迁商民于是,使其耳目一新,心志变易,日见周之士大夫,日闻周之号令,日被周之德化,变念商之心为念周之心,岂不宛转巧妙乎?
观此所诰,其言温如春阳,润如时雨,使之有感动之心,而无斗狠之意。
其论迁居于洛,则曰「是惟天命,无我怨」;
论夏迪简在王庭,则曰「予一人惟听用德」。
既安慰其劳苦之馀,又开勉以选任之意,使人人自喜有仕宦之望,而无摈绝之忧,有一家之心,而无防闲之苦。
呜呼,周家忠厚之风,其亦见于此乎!
魏漕彦成昔宰弋阳政续上闻召对改秩予适当词命后自台郎出守滁垦荒田千二百顷柄国者挟妻家私憾以为罔功将漕襄阳修筑大堤禦水患又以为妄作与洪兴祖程伯禹刊论语解至周公谓鲁公有太息流涕之言彦成遂被窜于钦州柄国者死例逢赦宥归道南岳以大篇侑酒十尊见遗因成七绝以谢之 其四 宋 · 胡寅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解到周公谓鲁公尚书深见古人风。
流传顿广谁之力,千古须知魏与洪。
乞毁弃程瑀书板并责降魏安行等奏绍兴二十四年十二月 宋 · 王珉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七
龙图阁学士程瑀本实妄庸,见识凡下。
昨在闲废,辄取先圣问答之书肆为臆说,至引王质断狱以释「弋不射宿」,全失解经之体;
周公谓鲁公之语而流涕,不无怨望之意。
此等乖谬,不可概举。
其子弟又私结父之党与,其窃世之誉如洪兴祖者,则为文以冠其首;
魏安行者,则镂板以广其传。
朋比之恶,盖极于此,不可不虑也。
兼闻安行之书,尽用京西转运司官钱,费用不赀,又以传示四方亲故,并携归其家,无虑数千百本。
身为漕臣,当为国家爱惜财用,岂可率意妄作,以济其私?
使官钱可以私用,则其他何所不至?
臣窃惟陛下以圣学高明,表章六经,乃敢唱为异论,而安行辈又从而和之。
若不早为杜绝,臣恐其说寖行,害教惑众,其祸不止于少正卯杨朱墨翟也。
伏望特降睿旨,将见今镂板速行毁弃,仍令所司检计所费之直,尽数于安行名下追纳。
或其他州军有刊行异说书籍,元未曾申取朝廷指挥者,亦乞毁弃。
仍将兴祖安行之弟重赐施行,以为朋附鼓唱异说之戒。
此亦陛下保治之一端,天下幸甚。
复礼斋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四○、《慈湖先生遗书》卷二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皆吾心所自有。
于父母自然孝,于兄弟自然友恭,于夫妇自亲敬,于朋友自信。
出而事君自竭忠,与宾客交际自然敬。
其在乡党自谦恭,其在宗庙朝廷自敬。
复者,复吾所自有之礼,非外取也。
礼废乐坏,逾二千载,学者率求礼于外。
先圣特曰「复」,所以针二千载之膏肓,发人心之所自有。
周公谓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记》亦曰「著诚去伪」,深戒夫人徒徇其文,为而不由中也。
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以此明礼者断断乎人心所自有,而非外取。
今敷叙此旨,既以发明汲古严君所自有之本礼,又以发明汲古严君所以诲子及孙之所自有。
按:家君创一小斋名曰「主一」,取程伊川云「敬只是主一」。上起楼,则名「光风霁月」,取周濂溪「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先生曰:「『光风霁月』,字虽潇洒,不免逐物。『主一』则未离乎意。宜名以『复礼』」。汲古云:「愿承复礼之教。」先生遂口授其旨,令汲古书之。
永丰赵直阁节义录 南宋 · 叶适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七四、《水心文集》卷二九、《水心题跋》卷一
余读赵公《节义录》至曾蒙言「公宰永丰,专以诚信待人而去烦苛之令。
军兴,调发旁午,一介尺檄,不以扰民。
百姓爱之如父母,虽古循吏不能加」。
蒙,永丰人也,所记当无不实。
周公谓其叙载讹朴士,章章直据所见,不论岁月尔。
然则公平暇日既能以子弟之道遇其民,惟恐伤之,故寇攘卒起,为之自将,前死不复顾计。
盖义在一邑,不私有其身而然也。
若世之为长吏者,方无事时,以威诈笼胁,取民如不及,有难必委而先遁,无足怪矣。
夫令之存于民也深,则民之报于令也远,是宜庙食,如社与邑,相为无穷。
而阴幽动魄,犹足以芘其一方,不可得而泯也。
易讲义 其三 原旨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三
列禦寇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
此异端之说,非儒者之所宜言。
自唐孔氏引之为疏义,而后之学《易》者遂祖之。
吁,是岂羲、文、四圣之旨哉!
盖昔者圣人之作《易》也,本就阴阳而取名,以阴阳交错而理流行,不容以一定拘,故以《易》命之。
其为字,从日从月,亦阴阳之谓也。
而其所以为义,则代换变易之称,即「生生」之谓者,不惟天地造化之为然,而在书之为蓍卦辞义及人事之理,莫不皆然也。
今以造化而言,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子月,六阴极而退于上也,而一阳复生于下焉。
午月六阳极而退于上也,而一阴复生于下焉。
昼阳之盛也,而阴已生于午焉;
夜阴之盛也,而阳已生于子焉。
其代换有如此者。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自元而亨,亨而利,利而贞,贞而复元
自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冬而复春。
一辟一阖,一消一息,循环而无端,周流而不穷,其变化有如此者。
即所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者是也。
在书之所谓卦者而言,自一奇一耦而为两仪,加倍而为四象,又加倍而为八卦,又加倍而为六十四卦。
阳奇交乎阴,阴耦交乎阳,互相参错而成其代换有如此者。
自乾至泰,由一乾而变;
自履至临,由一兑而变;
自同人至明夷,由一离而变;
自无妄至复,由一震而变;
自姤至升,由一巽而变;
自讼至师,由一坎而变;
自遁至谦,由一艮而变;
自否至坤,由一坤而变。
其变化有如此者。
即所谓「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者是也。
而言,自一变所归有奇耦而为两仪,自三变奇耦有多少而为四象,至十八变而后卦成,则亦不外乎四十九策,更互分合往来而为之,其代换有如此者。
或得一爻而变,或得二爻而变,或得三爻而变,或得四爻而变,或得五爻而变,或得六爻而变,六十四卦能变之所之,其变化有如此者。
即所谓「四营而成《易》」者是也。
以辞义而言,或刚上而柔下蛊,或柔上而刚下咸,或内健而外顺泰,或内柔而外刚否,或柔进而上行鼎,或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无妄,或柔外而文刚,或刚上而文柔贲,其代换有如此者。
卦各随时,为义不同,如泰「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时,则其进为亨吉,否;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则其进为不利,而六爻于其中,又各随位取义不一。
如《泰》之初九,群阳始进,则「拔茅茹征吉」,九二以刚中为立信任,则治泰之道「得尚于中行」;
九三泰将极而过乎中,则以「艰贞」为戒;
六四泰已极,而入乎阴类,则以「翩翩」「其邻」为警;
六五为泰主,能任九二,成治泰之功,则有「帝乙归妹」之祉;
上六泰极而复否,则有「城复于隍」之吝。
凡卦爻之例皆然。
其变换有如此者,即所谓「六爻之义易以贡」者是也。
在人事之理而广推之,凡日用动静、语默、屈伸、进退、大小、粗精、隐显等类,应一切相对待者,皆莫不各有阴阳分属。
张忠定公所谓公事未判者属阳,已判者属阴。
二端常相因相禅而无穷,虽极千条万绪之不齐,而莫不各有当然一定之则参错于其间,惟当与之相为流通尔。
方其成己为仁,成物为智,则仁主内而智主外矣。
及学不厌为智,教不倦为仁,则又智主内,而仁主外焉。
方其「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则义主先而礼主后矣。
及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则又礼主先而主后焉。
其代换有如此者。
当揖逊则揖逊,当征伐则征伐,当与贤则与贤,当与子则与子。
在禹、稷之地则当出,颜子之地则当处,在曾子之地则当去,在子思之地则当守。
在三仁之地,当去者去,当奴者奴,当死者死;
孔子之地,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可久则久,可速则速,于乡党则当恂恂,于朝廷则当便便,与上大夫言则当訚訚,与下大夫言则当侃侃,而皆不可以一律定焉。
其变化有如此者。
即所谓「易穷则变,变则通」者是也。
而总皆不离乎阴阳之所为也。
此圣人于《系辞传》必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高卑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所以取造化阴阳之实,与卦爻无二致也。
又曰「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又所以即卦爻阴阳之旨,与天地人同一揆也。
故庄周谓「易以道阴阳」,亦窥见乎此矣。
然合而言之,所谓太极者常流行通贯,皆无不在焉。
在造化,则阴阳二气之中,各具一太极;
在书,则六十四卦之中,每象每爻,亦各具一太极也。
四十九策之中,每揲每变,亦各具一太极也。
在人事千条万绪之中,无小无大,又无不各具一太极也。
即所谓「易有太极」及三极之道也。
故占者于此,必各随卦爻阴阳奇偶,与太极周流以决吉凶悔吝之几,而不滞于一隅。
如程子所谓「随时变易以从道」。
圣人有圣人之用,贤人有贤人之用,众人有众人之用,学者有学者之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无所不通。
若拘于一,则三百八十四爻,但为三百八十四事而止也。
在学者之学《易》,必平心以观其象而玩其辞,如筮者之筮事,每虚心以观其变而玩其占,于逐位之下视阴阳消息盈虚,以察其所值之时,又于逐爻之中,视刚柔进退偏正以考其所主之,使万理粲然一定,如森如列,脉络不乱,而分毫不差。
然后能体之在我,而动静无非《易》,于寂然不动之时,则合万殊为一本,而浑然太极之全体,常昭融于方寸间;
及感而遂通之际,则散一本为万殊。
而纵横曲直,莫非太极大用之所流行,又何有一物之不会于极哉!
故曰「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至是则羲、文、之传,始知其真不吾欺矣。
论语讲义 其二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九三、《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五
(上阙。)齐不能用则行,鲁受女乐则去,卫问陈则不对,费中牟召则不往。
朱氏曰:「虽不洁身乱伦,亦非忘义以徇禄」。
其说密矣。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臣按:注家谓太师乐官之长,少师乐官之佐。
亚饭四饭,古注谓乐师乐章,朱氏谓以乐侑食之官。
鼓谓击鼓者,鼗谓小鼓有耳柄者。
曰挚,曰缭,曰缺,曰方叔,曰武,曰阳,曰襄,皆其名也。
三代礼乐达天下,鲁虽小国,以周公所封,得用天子之礼乐,故乐官特详备于他国,皆工其业。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师襄以琴传夫子,二人其尤著者。
加以洙泗道化方行,雅颂复正,虽伶人贱工,耳目濡染,槩有见闻。
及鲁益衰,三威擅国,受女乐矣,舞八佾矣,于是太师以下皆散之四方,入于河海以去乱。
及秦灭汉兴,三代礼乐散亡已尽,然弦诵之声闻于鲁城,金石丝竹之音闻于礼堂。
张氏谓圣人自卫反,俄顷之助功化如此,岂不信哉!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弛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臣按此章乃伯禽就封,周公戒之之辞也。
「不施其亲」,古注云:「施,易也。
言不以他人之亲易己之亲」。
其说不通。
朱氏云:「施,陆氏本作『弛』,言遗弃也」。
臣谓不薄其所厚也。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朱氏谓:「大臣非其人则去之,在其位则不可不用」。
臣谓疑则勿用,用则勿疑。
既使之居大臣之位矣,若荣其身而不行其道,丰其禄而不尽其材,名曰用而实未尝用也。
怨非忿怼之谓,犹言有遗恨耳。
绕朝有「吾谋适不用」之语,烛之武有「少不如人今老矣」之对,蹇叔有哭师之举,三者皆非大臣,以谏不行,言不听,未能释然于心如此,况于任理乱安危之寄,岂可使之有不吾以之叹哉?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大故如郦寄吕禄、不弃如孔子原壤之类。
「无求备于一人」,谓于人求疵则天下无全人矣。
李氏曰:「四者皆君子事,忠厚之至也」。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夜、叔夏季随、季騧。
臣按:八士或曰成王时人,或曰宣王时人。
张氏曰:「记善人之多也」。
微子》一章,首述三仁,次述接舆、沮溺、荷蓧,次述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次述师挚以下乐官,而以八士终之。
如三仁、逸民八士,皆古圣贤,固士君子之所愿学。
至于襄、挚之流,不过伶伦之贱工、草野之放士,亦惓惓接引如此,岂非以去者犹愈于偷生而处危乱、隐者犹贤于挠节而饕富贵者乎!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臣按此章论学者立身之大节。
危谓死生患难,得谓富贵利泽。
士方平居,高谈阔论。
曰白刃可蹈也,及临之以刀锯鼎镬,则有失节者矣;
曰爵禄可辞也,及试之以箪食豆羹,则有动色者矣。
古之君子临危必致其命而不求苟免,结缨死难、免胄入狄是也;
见得必思其义之当受与否,弗视千驷、力辞兼金是也。
思敬」谓主一,交于神也;
「思哀」谓不二事,纯乎孝也。
四者有一缺陷,不足以为士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
臣按此章论学者行己之要,亦人君观人之法。
德谓足于己者,道为达于天下者,执谓夹持固守,信谓真知力践。
然执之不弘,未免浅心狭量,不能尊贤容众;
信之不笃,未免先传后倦,无以任重致远。
斯人也,德度力量有所限止,孔门所谓具臣、汉人所谓取充位者也,岂足为轻重有无哉!
必翕受敷施如皋陶,必自任天下之重如伊尹,然后可以为唐虞三代之佐矣。
按:本卷首页全缺,故本文亦失题,然残文所议皆出《论语》,故据以拟题。
百官箴序 宋末元初 · 许月卿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四六、《百官箴》卷一
臣闻君者臣之天,父者子之天。
故臣之爱君,子之爱父,天也。
其身可杀而爱君父之心不可解,夫是之谓天。
天下之事凡其加以人者,久则必渝,而其久而莫之渝者天也。
忧葵之女,不恤纬之嫠,而岂有致君泽民之职分哉?
油然发衷,盖不自知其然而然也。
唐虞三代之时,渐民以仁,培民以道,其入于民也深,而积于民也厚矣。
故及其后世,国虽靡止,民虽靡膴,而爱君忧国之天,虽山林之野人、幽闺之女妇,有可杀而不可解者。
吁!
此三代有道之长,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与?
然则有天下者何可不养斯民爱君之天,而寿吾国于三代也哉!
臣最爱辛甲之《虞箴》,爱其天而不人也,而惜其所谓《百官箴》者之不尽存也,故尝以臣之油然发衷者为《百官箴》,虽自知其为怨府、为祸机,而可杀不可解之天则凡以爱吾君尔。
夫爱吾君则欲寿吾君,欲寿吾君者则欲寿吾君之国。
《无逸》一书,周公所以寿成王也。
寿不寿命也,于逸何关?
周公谓逸则不寿,无逸则寿,岂不以无逸则天理流行,人欲净尽,固仁之体而寿之道乎?
臣所以敢□□《百官箴》者,不敢以不可自比周公而自沮,而以可庶几忧葵之女、不恤纬之嫠而自劝,以为陛下幸;
而不以不可自况周公斥臣,而以可万一、纬而听臣。
臣之箴幸而用,则圣躬寿于,国脉寿于三代。
圣躬寿于,则阅天下之义理愈熟,处天下之事会愈精,而人欲不能摇,情伪不能欺,以霜降水涸之真见,出轻车熟路之老谋。
跻吾民于仁寿,寿吾国于箕翼,国脉之寿,皆自圣躬始,此臣爱君之天也。
使众怨臣而欲祸臣,不过杀臣之身而已,岂能灭臣爱君之天哉!
臣之自处素定,是以敢于进《百官箴》而无所忌也。
夫子不云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臣万死无悔。
月卿谨序。
谢敬斋昌元座右自警辞跋咸淳九年六月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一六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弛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孔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周公传国,孔子立言,悬悬于亲戚故旧者,皆所以厚风俗、美教化也。
世远人亡,经教残弛。
汉苏章刺史,行部,有故人为清河太守,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欢。
乃曰:「今日故人饮酒,私恩也;
明日刺史案事,公法也」。
不知太守为谁,厥罪惟何。
观其一天二天之说,是必巧言令色之鲜仁,而非直谅多闻之三益也。
然既与之平生故旧,适然相逢,只当忠告善道,委曲劝勉,使之悔过迁善,或使之自作进退,何乃待之以杯酒,加之以刑责?
盖卖友买直,钓名干进尔。
而论者多,亦不复用,然则何益哉!
世变愈下,人心愈非。
至唐韩子,则叹有反眼下石,为禽兽之所不为者。
宋苏子则争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者。
观韩、苏之言,则苏章杯酒殷勤之欢亦无之矣。
周公垂训,必归之成德君子,有旨哉!
敬斋谢先生座右自警之辞。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人伦也。
朋友居人伦之一,其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虽其情理有降杀,而义之所起,皆天性之不能自已者。
惟其出于天性,是以均为人道之大端。
亲者无失其为亲,故者无失其为故,各尽其分,所以为人也。
自汉苏章刺史故人私恩公法之语,世以为故然,而莫知其,传为故实,流俗雷同,千馀年于此。
先生本之人心,按之经义,用《春秋》诛心之法,以「卖友买直、钓名干进」,以发其微。
于是知章之不可干以私,乃自私之尤者也。
正使当时由是而为公为卿,外物之得曾何足以救本心之失,况不必得乎?
《语》曰:「观过,斯知仁矣」。
先儒君子过于厚,小人过于薄。
不足云也,先生之论,足以树大伦,敦薄夫,救来学之陷溺而约之正。
先人真仁人哉!
咸淳癸酉六月吉日,后学文天祥书。
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卷,转引自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第五八九页。
李经 金 · 李纯甫
髯张元是人中雄,喜如俊鹘盘秋空。
怒如怪兽拔古松,老我不敢婴其锋。
更著短周时缓颊,智囊无底眼如月。
斫头不屈面如铁,一说未穷复一说。
勍敌相扼已铮铮,二豪同军又连衡。
屏山直欲把降旌,不意人间有阿经。
阿经瑰奇天下士,笔头风雨三千字。
醉倒谪仙元不死,时借奇兵攻二子。
纵饮高歌燕市中,相视一笑生春风
人憎鬼妒愁天公,径夺吾弟还辽东
短周醉别默无语,髯张亦作冲冠怒。
阿经老泪如秋雨,只有屏山拔剑舞。
拔剑舞,击剑歌,人非麋鹿将如何。
秋天万里一明月,西风吹梦飞关河。
此心耿耿轩辕镜,底用儿女肩相摩。
有智无智三十里,眉睫之间见吾弟张谓伯玉周谓晦之
珠江别意送赵瀫阳太史东归 其三 明 · 霍与瑕
 押词韵第三部
周公谓鲁公,不过三十字。
然而洛邑鼎,遂延八百祀。
鲁邦世先猷,庆誉亦靡坠。
千古相臣规,此为第一义。
自馀区区者,何足复深计。
寄语遐征人,夙兴时细味。
鹊桥仙 清末民国初 · 梁启超
容若卒于康熙乙丑五月十六日,今年今日其二百四十年周忌也。深夜坐月读纳兰词,枨触成咏。
冷瓢饮水,蹇驴侧帽(饮水侧帽,皆容若词集名。)绝调更无人和。
为谁夜夜梦红楼(“只休隔梦里红楼,有人人儿见。”集中雨零铃句。“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集中减句。容若词屡说“红楼”,好事者附会为红楼梦中人物。),却不道当时真错(“而今才道当时错”。集中采桑子句。)

寄愁天上,和天也瘦
廿纪年光迅过(十二年岁星一周谓之一纪。)
断肠声里忆平生(集中浣溪沙原句。),寄不去的愁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