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主司王起(一作和主司周侍郎 唐 · 孟球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引用典故:伐木嘤嘤 化龙 九皋
当年门下化龙成,今日馀波进后生。
仙籍共知推丽藻(一作则)禁垣同得荐嘉名。
桃蹊早茂誇新萼,菊圃初开耀晚英。
谁料羽毛方出谷,许教齐和九皋鸣。
广济新仓记乾道五年 南宋 · 赵彦端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八○、《景定建康志》卷二三、《永乐大典》卷七五一六
上临御之六年,中都之仓廪实,乃始建丰储仓,著百万。
然议者犹谓宜仿古实边之意,藏之外便。
天官贰卿史公正志躬献纳,而彦端掾公府,皆与闻之。
未几公出镇建康,彦端亦将漕江东,踵至焉。
上熟,其粜二十,几以病农。
公乃推前议,大出库钱,敛而藏之,以均本末,成先备,而廪人病委积之无所也,以告。
盖昔之为仓者三,曰广济,曰常平,曰大军,绵亘错峙,凡百有条楹,自他郡视之,可谓壮矣。
惟帝之别都,天下劲兵良马在焉,岁之经入,无虑数十万斛,漕江而下者,舳舻数千里。
方其流衍坌集,虽佛庐宾传为之充仞,而皂栈之供,有至于露积者。
古帝王之居也,其廪廥之制,宜雄盛闳博,后世可考,而图记独称吴苑仓在苑城内,于晋为太仓,馀无闻焉。
苑城,今都城也。
以当时运渎推之,于广济为近,皆距城之西偏,外薄于江,中则秦淮注焉。
转漕之利,古今盖同之。
于是因广济之北彻故官治,又告于大将,从旁军营得地,凡百有一十丈,为屋八十有四楹,度受粟五十万斛。
高明旷夷,深厚固严,输者不劳,守者易力。
然储材于素,市工以直,农不去野,商不辟涂,斧斤齐和,丹垩绚焕,故新相临,迥出其表。
中役有沉筏举于江,莫之主名,取而用之,既巨且良,民怀不扰,益以叹异。
始于乾道四年秋九月戊辰冬十有二月甲寅乃告成焉。
公伟人也,其在朝廷,尝为上陈天下大计,上命坐,反复酬听,率漏下十数刻。
其辍公之来,固不专于奉法令,剸烦剧,然适疆埸无事,而狱讼、簿书之属,又廓廓无定著,故得以其馀力,为一方长久之图。
自城池邑屋,细大毕举,兹其一也。
公早生慷慨,不治财,及在官,则觳然如他人之私。
方天子以恭俭先天下,乃者郡国以潦闻者众,既优其复除,又从而赈廪之,而太仓之富自若也。
公之境人食三釜,亦蠲其入十三。
盖君臣之间,以俭登济者如此。
夫道上德意而采方国之风者,使人职也。
故并记之,以昭示来者,俾知富国之道自俭始。
五年春三月辛未左朝请郎直显谟阁权发遣江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公事赵彦端记。
左朝奉郎、新差权通判楚州军州、主管学事、赐绯鱼袋杜易书并题额。
奏请乘衅伐齐 北魏 · 源怀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七
南贼游魂江、扬,职为乱逆,肆厥淫昏,月滋日甚,贵臣重将,靡有孑遗,崇信奸回,昵比阉竖,内外离心,骨肉猜叛。
萧宝融僭号于荆郢,其雍州刺史萧衍勒兵而东袭,上流之众,已逼其郊。
广陵京口,各持兵而怀两望,钟离淮阴,并鼎峙而观得失。
秣陵孤危,制不出门。
君子小人,并罹灾祸。
延首北望,朝不及夕。
斯实天启之期,吞并之会。
乘厥萧墙之衅,藉其分崩之隙,东据历阳,兼指瓜步,缘江镇戍,达于荆郢。
然后奋雷霆之威,布山河之信,则江西之地,不刃自来,吴会之乡,指期可举。
昔士治有言,皓若暴死,更立贤主,文武之官,各得其任,则劲敌也。
萧衍克就,上下同心,非直后图之难,实亦扬境危逼。
何则?
寿春之去建邺,七百而已,山川水陆,彼所谙利。
脱江湘无波,君臣效职,藉水凭舟,倏忽而至,寿春容不自保,江南将若之何?
今宝卷邑居有土崩之形,边城无继援之兆,清荡江区,实在今日。
臣受恩既重,不敢不言(《魏书·源贺附传》。景明二年源怀车骑大将军,谨奏。)
迎立南康王 南齐 · 文安王后
 出处:全齐文卷六
西中郎将南康王宜纂承皇祚,光临亿兆,方俟清宫,未即大号,可且封宣城、南琅邪南东海东阳临海新安寻阳南郡竟陵宜都十郡为宣城王,相国、荆州,加黄钺,置僚属,选百官,西中郎府南康国并如故。
须军次近路,主者详依旧典,法驾奉迎(《南齐书·和帝纪》。骁骑将军夏侯禀自京师江陵,称宣德大后令。)
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 南梁 · 徐勉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
(上阙)天□降玄鸟以居亳,□□□白马□□□□初启□是惟□□文终□□□□□□□□□寺□□(上阙)书□府纪太常,□□为□□后□□□集□命□□□□家□□之□于斯乎□□□□□□□□资三□□□□□□明之□亻(上阙)友因心敬□□年□□□生吴太妃有疾□衣不解带(上阙)
室迩人□则应之千里□□□□□□府□□西中郎□□□□□□□□□游戎佐咏□□齐□□□□□□□□□□□□□□念(上阙)风云之会,乘天地之□□□□□□□□□□臣十□□□□□□□□□□□□□纷纭□勇公参赞神谟,夙兴帷幄,功□□□□□□□□州□□□□以公□□□将军西中咨议□□□□中郎俄迁给事黄门侍郎,□□□□□□□□□□□□行□□□□南平□□守□部于□□□宅心□百胁会,人神协契,莫不率从,而□□之□□□□□□□□□□□犹□实繁有徒,□□王□公□□□□□□□□肃奉成规事等萧寇出七西垒,□□南平梁州齐兴太守颜□都魏兴太守□师仁□□□□□逾一万,谋据汉北,将至城下,必毗赞谟,尽其晨□□□□□□□□□□□□□□□□𫲼萧□□休烈来寇□□奸回犹骋,豕突方纵。
镇军将军萧颖胄佐命西朝,政教攸在,一朝徂殒,内外□然以公式遏□□□□□□□下□荣徵公入辅,闻命选徒,裹粮遄迈。
(上阙)以英□罪人斯得,七□底定,百揆时叙,大蕃兴后来之歌,皇舆无反顾之虑。
和帝西下,以公为使持节都督荆湘益宁南北秦六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行(上阙)承□业□□□□□维城□□□勋兼望,□惟鲁卫,曰钦哉,□字南服
天监元年四月封始兴郡王食邑二千户
江汉之□,实惟南国,形胜之要,□镇西楚,苞含蛮埏,控接巴巫,分陕(上阙)总督□□□□□□诏使持节都督荆湘益宁南北秦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公褰襜以化梨氓,张袖以纳夷狄,先之以德惠,后之以威刑,广田省役,阶无滞讼,应接如神(上阙)
我□□□命公折简,以示祸福,□俟兵卒之劳,成都乂安,公之力也。
事间务隙,常集宾僚,访问政道,谈述诗赋,亲屈车骑,轼隐者之庐,虚己降尊,延白屋之士,给医药以拯疾病,建(上阙)以古方今,岂□□□□□□□□外被茂□于楚山。
寻加鼓吹一部。
六年,沮漳暴水,汛滥原隰,南岸邑居,频年为患,老弱遑遽,将至沈溺。
公匪惮栉沐,躬自临视,忘垂堂之贵(上阙)
叹服德之攸□皆曰神明,四郡所漂,赈以私,髟龙眉系发,莫不歌颂。
是岁嘉禾一茎九穗,生于邴洲,甘露降于府桐树,唐叔之美事(上阙)水浆不入口六日,毁瘠三年,扶□□□□旨□喻以大军之后,宜尽绥□□表自陈□哀苫次,服制有阕,毁□逾□,羊枯不堪屐履,荀顗面不可识,哀瘠在皇,忧未忘也。
(上阙)都督北讨众□□率□□中书令中卫将军□□卫尉卿,公趋事紫□兼总关柝,丝纶□□衿带以□八□斯谧,千庐无警。
其年秋,更授使持节散骑常侍□□□□□□□徐□□五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兖州刺史,以□□□服□□□□□□□□□□□□□□□□□□旧曰难治,公□车□□怀远能迩,贝锦在路,不盗窃于逵中,桃李乘荫,不潜掇于樾下,桃李率由清约,马□□□□□□□□□□□□□□□□□□□□□□传述□□□□□九年六月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益宁梁南北秦沙六州诸军事镇西将军益州刺史
□□□□北指秦州,鸟□河沙之酋,龟兹陇右之长,□□方(上阙)百□□□□□□□□□□□□□□□□□□□□□道过□□□□□不□□□□于□□祭仲元于圭畿,表君平之旧庐,轼长卿之故馆(上阙),则□□□□十四年更授使持节散骑常侍(上阙)莫不改过(上阙)
安成康王□□□□异体弥深友(上阙)夙夜匪懈,吐握□怠(上阙)月八日□□□□□□疾至大渐,舆驾骤幸,有废寝膳,公虑贝神□□不称(上阙)勋隆陕服,契阔屯夷,劬劳□寄□内掌□司嘉猷弥著,方正位论道,□□□□奄□□□□用伤悼于厥心(上阙)谥曰忠武王,礼也。
惟公栖心衡泌,则缮性虚净,枕戈授律,则勋隆协赞,孝敬尽于君亲,仁义行于乡□,孜孜为善,温温克让,□神妙极斧藻(上阙)存勿□□□□□绩著刑蛮,化行□□□□其□□□其□推贤下士,降尊就卑,无弃贱贫,所珍儒雅,盐梅鼎实,舟楫大川,信列辟之羽仪,庶僚之准的者也,加以深信大道,妙识若空,味绝滋腴,身离烦渴(上阙),固能使□世钻仰,道俗□□,功高宇宙,誉穆惇□□□□□□□□□□吏民哀恸,示衰绖成林,瞻太山而弥悲,仰栋宇而兴慕,谅已镂金雕玉,昭像凤墀,饰碧绘丹,图刑驎阁,戎狄思耿,胡羌悲邓,告哀堕泪,不(上阙)罗玄昭等烟霞□阻,川路悠长,不及卜远之辰,罔逮易名之请,洒泣□寄,衔恨莫申,谨遵前义,刊□立碑,仿佛令德,依稀神仪,传世代而莫朽,等山川而无酬。
其辞曰:
日月贞明,川岫澄清。
□□奉职,毗世作桢。
于铄忠武,体二于情。
义均奭旦,道蔼□平。
栋梁世则,羽翼人英。
木运告圮,寻伦殄覆(上阙),水,虎啸樊谷。
关河之寄,允归亲睦。
若恂系兵,犹可转谷。
缔构宝玄,山河万宇。
云雷利□□□□土,比汉于梁,方周于鲁。
拥旄推毂,出蕃入辅,车服有庸,旗章有序。
六条设教,八命胥彰,再临七泽,傍(上阙)□彭泗,恩浃樊襄。
有来斯穆,无思不康。
弘□圣化,休我烈光。
文武兼姿,出内均美。
式□□□,肃雍中垒。
仪形三事,飞腾九轨。
胥是讴歌,明兹狱市。
方趋上铉,燮理阴阳。
陪銮日观,侍跸龙乡
(上阙)台光。
报施为虚,福仁遂爽。
环树云落,人伦安放?
罢市四蕃,行号十壤。
吏民摧慕,宾迎□罔。
山海安托,禅佩空想。
如郑丧侨,由晋亡向。
西光暧暧,东川瀁瀁。
时谢恩深,年流德广
式雕玄□,永寄希仰。
侍中尚书右仆射惠将军东海徐勉(碑拓本。)
奏定朝直 南梁 · 乐蔼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
敕旨以军旅务殷,且停朝直。
窃谓匪懈于位,义昭夙兴,国容旧典,不可顿阙。
与兼右丞江诠等参议,八座丞郎以下,宜五日一朝,有事,郎坐侍下鼓,无事,许从实还外(《南齐书萧颖胄传》,和帝西台即位,左丞乐蔼奏。)
举义下教 南齐 · 萧宝融
 出处:全齐文卷五
吾躬率晋阳,剪此凶孽,戎事方勤,宜覃泽惠。
所领内系囚见徒,罪无轻重,殊死已下,皆是遣。
先有位署,即复本职,将吏转一阶。
从征身有家口停镇,给廪食。
凡诸杂役,见在诸军带甲之身,克定之后,悉免为民。
其功效赏报,别有科条(《南齐书·和帝纪》)
复除荆雍义众诏中兴元年四月 南齐 · 萧宝融
 出处:全齐文卷五
荆雍义举所基,实始王迹。
君子劳心,细人尽力,宜加酬奖,副其乃诚。
凡东讨众军及诸向义之众,可普复除(《南齐书·和帝纪》)
水龙吟 秋角 清 · 蒋春霖
 押词韵第九部
平沙一片斜阳,军声吹得边愁破。
长旗月上,高城回望,层阴暗锁。
斑马萧萧,昏鸦暗暗,惊寒齐和
纵蒲桃酒美,凄凉满耳,渐别泪、征袍涴。

休认芦洲宵过。
想严更、戍楼星火。
江天霜白,孤舟那日,伤心尚可。
铁甲三年,铜钲五夜,枕兵谁卧。
怕家山梦远,西风残响,趁归鸿堕。
上表请开献书之路 西魏 · 牛弘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四
经籍所兴,由来尚矣。
爻画肇于庖羲,文字生于仓颉,圣人所以弘宣教导,博通古今,扬于王庭,肆于时夏。
故尧称至圣,犹考古道而言,舜其大智,尚观古人之象。
《周官》,外史三皇五帝之书,及四方之志。
武王黄帝、颛顼之道,太公曰:「在《丹书」》。
是知握符御历,有国有家者,曷尝不以《诗》《书》而为教,因礼乐而成功也。
昔周德既衰,旧经紊弃。
孔子以大圣之才,开素王之业,宪章祖述,制《礼》刊《诗》,正五始而修《春秋》,阐《十翼》而弘《易》道。
治国立身,作范垂法。
秦皇驭宇,吞灭诸侯,任用威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
先王坟籍,扫地皆尽。
本既先亡,从而颠覆。
臣以图谶言之,经典盛衰,信有徵数。
此则书之一厄也。
汉兴,改秦之弊,敦尚儒术,建藏书之策,置校书之官,屋壁山岩,往往间出。
外有太常太史之藏,内有延阁、秘书之府。
孝成之世,亡逸尚多,遣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父子雠校篇籍。
汉之典文,于斯为盛。
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
此则书之二厄也。
光武嗣兴,尤重经诰,未及下车,先求文雅。
于是鸿生巨儒,继踵而集,怀经负帙,不远斯至。
肃宗亲临讲肄,和帝数幸书林,其兰台、石室,鸿都、东观,秘牒填委,更倍于前。
孝献移都,吏民扰乱,图书嫌帛,皆取为帷囊。
所收而西,裁七十馀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
此则书之三厄也。
魏文代汉,更集经典,皆藏在秘书、内外三阁,遣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文。
时之论者,美其朱紫有别。
晋氏承之,文籍尤广。
秘书监荀勖定魏《内经》,更著《新簿》。
虽古文旧简,犹云有缺,新章后录,鸠集已多,足得恢弘正道,训范当世。
属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
此则书之四厄也。
永嘉之后,寇窃竞兴,因河据洛,跨秦带赵。
论其建国立家,虽传名号,宪章礼乐,寂灭无闻。
刘裕平姚,收其图籍,五经子史,才四千卷,皆赤轴青纸,文字古拙。
僭伪之盛,莫过二秦,以此而论,足可用矣。
故知衣冠轨物,图画记注,播迁之馀,皆归江左
晋、宋之际,学艺为多,齐、梁之间,经史弥盛。
宋秘书丞王俭,依刘氏《七略》,撰为《七志》。
梁人阮孝绪,亦为《七录》。
总其书数,三万馀卷。
侯景渡江,破灭梁室,秘省经籍,虽从兵火,其文德殿书史,宛然犹存。
萧绎据有江陵,遣将破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馀卷,悉送荆州
故江表图书,因斯尽萃于矣。
及周师入郢,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才一二。
此则书之五厄也。
后魏爰自幽方,迁宅伊、洛,日不暇给,经籍阙如。
周氏创基关右,戎车未息。
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加收集,方盈万卷。
高氏据有山东,初亦采访,验其本目,残缺尤多。
东夏初平,获其经史,四部重杂,三万馀卷。
所益旧书,五千而已。
今御书单本合一万五千馀卷,部帙之间,仍有残缺。
比梁之旧目,止有其半。
至于阴阳河洛之篇,医方图谱之说,弥复为少。
臣以经书,自仲尼已后,迄于当今,年逾千载,数遭五厄,兴集之期,属膺圣世。
伏惟陛下受天明命,君临区宇,功无与二,德冠往初。
自华夏分离,彝伦攸斁,其间虽霸王递起,而世难未夷,欲崇儒业,时或未可。
今土宇迈于三王,民黎盛于两汉,有人有时,正在今日。
方当大弘文教,纳俗升平,而天下图书尚有遗逸,非所以仰圣情,流训无穷者也。
臣史籍是司,寝兴怀惧。
陆贾汉祖云「天下不可马上治之」,故知经邦立政,在于典谟矣。
为国之本,莫此攸先。
今秘藏见书,亦足披览,但一时载籍,须令大备。
不可王府所无,私家乃有。
然士民殷杂,求访难知,纵有知者,多怀吝惜,必须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
若猥发明诏,兼开购赏,则异典必臻,观阁斯积,重道之风,超于前世,不亦善乎!
伏愿天鉴,少垂照察(《隋书·牛弘传》,《北史·牛弘传》,又见《御览》六百十九)
转庵寿二首 其二 南宋 · 许及之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岁岁新阳喜仲旬,两家儿辈作生辰。
下生弥勒迟三日,共约梅花作故人。
未许同龛供佛事,只须共载接车茵。
相先寿语须齐和,满酌吾家太玉春。
收尾 元末明初 · 罗贯中
 出处:元曲选外编 风云会 第三折
朕专待正衣冠尊相貌就凌烟图画功臣像。卿莫负勒金石铭钟鼎向青史标题姓字香。
能用兵善为将。有心机有胆量。
仰看天文算星象。俯察山川辨形状。
作战先将九地量。决战须将五间防。
昼战多将旗帜张。夜战频将火鼓扬。
步战屯云护军仗。水战随风使帆桨。
奇正相生兵最强。仁智兼行勇怎当。
专听将军定四方。坐拟元戎取乱亡。
飞奏边功进表章。齐和升平回帝乡
比及列土分茅拜卿相。先将这各部下军卒重重的赏众并下
文孺彦清游曹山寄剡中诸子 晚清 · 马赓良
 押词韵第二部
凿山采山石,采处名石宕。
石尽山成蜕,因之得奇状。
曹山最奇绝,覆石如连帐。
铲削知何年,形亏气益壮。
一宕在山腹,水洞通咽吭。
石岩争险峭,岌嶪不相让。
山根走潭底,水石互摩荡。
一宕山之背,可即不可望。
缘崖入仄径,隘极忽平旷。
石壁周四围,幅幅如列幢。
其东云石庵,高踞层峦上。
巨石千丈强,独立空依傍。
下有涓滴泉,万古春盎盎。
由来山水奇,造化运意匠。
兹独出人工,魄力实雄创。
混沌一剖判,青山成变相。
我生与山邻,呼俦几跻降。
棱棱踏山骨,曲曲入山脏。
触目已嶙峋,极险穷幽况。
今兹载酒来,岩花媚秋放。
好山如佳文,百读终无妨。
同游有孙曹,山贼名差当。
辟路抉崩,登高破石浪
焉知筋力疲,但觉神情王。
快哉一啸歌,群山齐和唱。
回舟出曲渚,落日明残嶂。
卢仝七碗茶,例得山灵贶。
观竞渡(一作刘禹锡诗,一作薛逢诗。) 唐 · 张建封
三月三日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内,江上已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引,马前已被红旗阵。
两岸罗衣破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擢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雷声冲急波相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江上人呼霹雳声,竿头䌽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标示输赢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所各休去,会到摧舟折楫时。
并州太原县令路公神道碑 唐 · 独孤良弼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
夫作德储祉。垂裕锡羡。
元运之符也。以爵驭贵。
显亲昭孝。国令之劝也。
然则道先于物者灵徵速。功备于人者恩典异。
参厥命数。考其庆端。
至哉太原。茂业斯在矣。
公讳太一。阳平临清人也。
其先帝喾高辛氏孙曰元元。有功于唐尧。
封路中侯建德赐氏。
公即其后。袭兴图纪。
才不虚世。迨于隋也。
曾祖襄位至上仪同三司大长秋令。文皇之建极。
大父文升仕至左光禄大夫秦州刺史中宗之绍复。
烈考元哲官至并州榆次县。惇忠淑亮。
异代同节。公渊凝有志。
度合寻表。心顺性命。
体形格训。至道可邻。
浮运可端。造融理极。
得天地之全者也。始年八岁。
丁尊夫人艰。自然崩毁。
异日不食。既孤无(疑)
睦幼弟。温慈诱。
最息更气。时务于劝诫者。
每推于教本。举以诲人。
年十五。读老氏春秋。
精用所得。不为虚学。
以先荫补太庙斋郎。历卫益齐三州司功参军
思其官。会其要。
虽决恒务。有宏大猷。
所去之邦服其理。寻擢授并州太原县令
故相国河东张嘉贞时典此郡。以公谏纳今古。
风韵环朗。尝密谓所亲曰。
雅道不陨。今复见于斯人。
由是有要托始终不隔公礼之分矣。其实为邑之政。
洁其性源。异气齐和
土壤可信。出处语默。
无非教焉。及秩满。
送归之日。老幼毕至。
瞻望嗟涕。如去其亲。
呜呼。运及世期
归化本。春秋五十七。
于归途逆旅遘疾而终。时开元五年八月十三日也。
夫人荥阳郑氏。始州临津县方乔之女。
礼部侍郎温琦之妹。清显□裔考明闺训。
经理于内。上则是宣。
故得叶议纯贤。诞昭后庆。
后公十载而没。以开元二十三年合祔于京兆府万年县少陵原。
从先茔。礼也。
有子四人。长曰兼之。
抚州司法参军。次曰梁客。
苏州海盐县令。次曰羽客。
郑州别驾。咸该蕴器艺。
殂命下位。季子兵部尚书冀国公尚书右仆射嗣恭
启应前休。挺杰宏表。
苞合文武。为朝硕臣。
城朔方。清岭表。
乾纲立西北之柱。坤位正东南之极。
夙敷惠术。实德于人。
六专尚书。再仗麾钺。
于是建国命爵。崇庙飨灵。
宝应初。始赠公同州刺史
夫人荥阳郡太夫人。今圣践祚。
迁赠左散骑常侍。幽禄之恩。
照融上彻。贵宠之位。
历乎两朝。宏密之行。
光宣二诏。且夫体仁居贞。
含德自保。大道之宗也。
福流来允。克昌大业。
积善之应也。貂冠具服。
位光近列。扬名之义也。
笾豆有序。飨献以时。
罔极之尊也。备兹懿典。
其可已焉。建中三年夏五月
孝孙前秘书省著作郎应。洎令弟怀州刺史恕
秘书省校书郎凭。天衅崩心。
血哀过性。楚瘵匍匐。
旌树先茔。式遵无念。
用彰不朽。以良弼冀公幕府之旧。
见托书词。敢存实录之纪。
以成尊祖之业。其词曰。
于惟太原贞表峨峨。
含为渊鉴。发为中和。
大道有本。至圣匪磨。
虽求其约。竟获其多。
龀岁执丧。自然知毁。
友慈幼弟。已外之已。
作则三语。为天百里。
雅器虚融。时髦所韪。
名全上德。寿阙下寮。
后裔斯显。天监孔昭
湛恩被壤。宜运登朝。
一命五马。再荣八貂。
东南之原。历世封交。
重冈转伏。对阙苍耸。
山色靡移。松阴不动。
烈祖之碑。孝孙所奉。
小桃红 明 · 邵璨
 出处:六十种曲 香囊记 第二十四出
外:平沙断碛。
落日荒云。
举目愁无尽也。
只见枯蓬底白骨乱纷纷。
总古今战争人。
知他是赵和燕。
魏和秦。
齐和晋也。
岁久天荒无可问。
看那狐兔纵横。
鸟雀满荆榛。
杂说(一○)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演山集》卷五六
「不得而非其上者」,无命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无义也。
齐宣王孟子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之曰:「有。
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孟子非王之独乐,示吾非为乎不得,而非之也,非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王之道也。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以不求之而已。
乐以天下,而民与之偕生;
忧以天下,而民与之偕死。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神无方,《易》无体,一阴一阳谓之道。
圣人以道体常,以神、《易》尽变,言道在神、《易》之后者,以其摄用欤?
庄、老之言道也,合神与《易》而言之,似惑其说。
此后之学者,所以犹新生之犊,猖狂而趋,未知其所定止也。
象之所可及者,圣人能范之;
数之所能穷者,圣人能围之。
天地之化,在乎象数之中者也,过则绝物。
惟其不过,此所以曲成万物。
物也,天地也,鬼神也,通乎一气。
物者气之聚,鬼神者气之散。
道之用,幽为鬼神,显为物,大为天地。
天地万物,未尝相离也,鬼神其能离天地乎?
是故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幽不违乎鬼神,大不违乎天地,此智所以周万物。
物生则魂藏,魂游则物变。
盖惟精气散而弗聚,无所管摄,此魂所以游。
继之者善而道有用,成之者性而道有体。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以其成之者性。
乐之从也宏人,为广博;
乐之纯也移人,为易良。
得《诗》之情则温柔,得《诗》之性则敦厚。
吾无为也,有为者理而已矣。
是故时不劳其事,事不劳其形,形不劳其生。
众人万物役之,贤人五行役之。
世人为物逆旅,物为圣人逆旅。
万物为道一偏,众人为万物一偏。
任理而得利,天之利也;
行义而得利,人之利也。
此其所以和同天人之际。
养心莫善于寡欲。
欲之动也,遣之有志焉。
之为虚空,之为澄彻,以至乎无遣,然后善之。
所学至于穷理则绝之,所得至于尽性则壹之。
精者天德之至也,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精之至也。
与仁同功者,或利而行之,或畏罪而行之。
其情不同,则同功者非诚仁也,其仁未可知也。
与仁同过者,利仁者惧其有害焉,吾知其不能也;
强仁者惧其有刑焉,吾知其不能也。
则同过者诚仁矣,其仁可知也。
与仁同过者,其周公欤,一人而已!
宽柔以教,不偏于强;
不报无道,不偏于弱。
故中立而不倚。
圣人不生亦不死,故其生曰神,其死亦曰神。
圣人之道,视之弗见,听之弗闻,故圣人曰盛德,鬼神亦曰盛德。
雨露既濡,万物感阳以生;
霜露既降,则万物感阴以死。
万物以生之时,君子不忍致死于其亲,且谓其与万物而来矣,故乐以迎之;
万物以死之时,君子不敢致生于其亲,且谓其与万物而往矣,故哀以送之。
孝子之祭,有送往之哀而不及乐,是谓弗仁;
有迎来之乐而不及哀,是谓弗智。
万物出于一,入于一。
出入之中,坤元用六以成之,乾元用九以终之。
非特终之也,又使复出于一。
壮者不则之以老,老者不则之以死。
天地之道,岂能无穷哉?
则者天理以为约者也。
六功之臣,约在宗彝,记在简策,先王以为未足也,铭书于大常。
颁赏于乡,锡燕于堂,先王以为未足也,祭于大烝。
盖谓无王之道也,无以辟四方;
无国之体也,无以容万民。
无民无与守邦,无事无与应物,无治无以兴利,无战无以戡乱。
予有臣焉,由国功而充之,上达于王,则使民迁善远罪,而莫知为之者,于是乎勋立;
由国功而推之,下达于民,则通其变,使民不倦,于是乎庸立。
勋、庸,功之大者,上之于王则通乎神,下之于民则通乎义,不可以有加焉。
劳之为功,内则劳心以应事,外则劳力以集事。
辟草莱,任土地,有能于力而已,未必劳心;
多算胜,少算负,有数于心而已,未必劳力。
使王足以有临,使国足以有容,民与守,事与应,治与富,战与安,则予荅臣何敢略哉!
论撰其功,书于王之大常,祭于大烝,然后尽其心焉。
大常之用,王属天下而役之,天下视王而从之者也。
属天下而役之,天下视王而从之,在乎法天而体道。
日月为常,法天而体道者也。
以祀也,则以天道交之;
以讨也,则以天道正之
以朝诸侯也,则以天道临之;
纪成绩也,则以天道明之;
以教治兵也,则以天道威之。
然而大常之于六功,不然而已,当其天下视而从之,六功在其上焉,孰不知吾臣之有才,吾臣之有德,以至于是哉?
此固先王之意也。
春享主于祠,夏享主于礿,有物存焉,未足以言物也。
于秋享,则尝物而已。
至冬而大进,内尽志矣,外尽物矣,此烝所以为大焉。
然而冬享则谓之大烝,其犹冬教则言大阅欤!
先王谓以六功配四时之享,则失之太数;
配三年之禘,则失之太疏。
祭于大烝,其节不疏,其仪不略,报功之至也。
显明之中,使与日月齐光,与人知之;
幽暗之中,使与先王偕荣,与神知之,顾不盛欤!
以劳定国,国功也;
法施于民,民功也;
以死勤事,事功也。
能植百谷,治功存焉;
能捍大患,战功存焉。
周公之功,非群臣所能为,故特赐之以重祭;
周公之功,非万世所能废,故特祀之以大禘。
一烝之报,未之尽也。
商周之王,尝称其前人与我先王胥及逸勤,服劳王室。
其见铭书者以励其后,则曰「厥有成绩,纪于大常」,「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缵乃旧服,无忝祖考」。
其言从享者以励其后,则曰:「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
然则六功之后,有能出力以就功名,以卫王室,兹实有激焉。
梁之修之、唐之韦挺,见祫于十月,遂以大烝附会于五载。
四时之享,三年之禘,皆弗与焉,自是功臣之食疏矣。
唐配于祫,其疏之也无恩;
汉坐于庭,其轻之也无礼。
王俟民而尊,国俟民而固,事俟民而立,治俟民而成,战俟民而克。
六功之建,所归不同,而民实有力焉。
然则凡颁赏地,安可取其中上之地,而厉民以瘠恶哉?
是故上地食者三之二,其民可用者家三人;
中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人,则以任民。
下地食者三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可以赏功。
近郊,圭田在焉;
远郊二十而三,赏田在焉;
甸稍县都无过十二,采地在焉。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馀夫二十五亩,则卿以下食其半矣。
士有士田矣,又有稍食;
卿以下有采地矣,又有圭田,则亦何事于赏地哉?
先王以为不赏无以进功,则三之一食得于常禄之外,何歉于下地哉?
然而三等之地,一夫一妇受田百亩,赏地之赋二十而三,不亦异乎?
盖颁于六功,则赋自六功而上矣,非八家所助焉。
先王以德报之,则有三之一食;
以义取之,则有二十而三之税。
地之所受已次乎中等之家,国之所取已重乎近郊之税,可以已矣,则夫加田无国正也,不亦宜乎?
征之正之,归诸受田之家而已,加田无国正也。
不为过优,以其有三之一食;
不为过薄,以其有圭田采邑。
五等之封,或食者半,或食者三之一,或四之一。
其不食者,山川之馀,则食附庸焉。
然而赏地三之一食,则以美恶之地而差之。
封建之地,其食之者三之一,则以尊卑之爵、多寡之禄差之。
王赏六功之臣,则内有六乡之地;
禄五等之君,则外有三等之土。
其地与民足以共贡赋,备役作。
宾客祭祀之用,称其作德而已。
是故王朝之臣,列土之君,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去骄以恭,去侈以俭,无以徼幸作伪而为淫恣者,先王之不亦仁乎!
汉兴初定,高祖论功行赏,裂土而与之镇服新造之天下,以功而侯,百有馀人,王者八国。
其始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及其民归户息,大侯或至四万户者,小者倍焉,汉莫之制。
子孙骄佚淫嬖,大者不庭,小者不轨,其实资之。
齐兼五侯之地,鲁、卫之封各四百里。
自非太公之功,鲁、卫之亲,且有盛德,不以赐焉。
然而周之制内则有六乡之地以进六功,外有三等之土以封四国,安得而不议哉?
疠疾之作,或感四时之邪气,或自养之失。
《素问》曰:「伤暑,其病在,为痎疟;
伤湿,其病在,为咳嗽。
此自养之失」。
《月令》曰:「孟秋行夏令,则民多疟疾」。
此感四时之邪气。
先王之于时气,不能使之无邪,而有以裁成之;
不能使万民无疠疾,而有以养之。
疾疡之医,所以养万民之疾。
为之礼义之政,所以裁成其时气。
而又为之膳膏齐和,使尝放焉,所以维持其五脏六腑,仁民之政也。
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疾医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𤺄疡溃疡,内作之疾也;
金疡折疡,外作之疾也。
古之治病,移精变气,祝由而已。
移精变气,自内治之,故不假毒药;
祝由,自外治之,故不假针砭。
后世淳朴散坏,易为邪气所乘,是故先王养之治之备矣。
以神治之,则有祝由;
以物治之,则有毒药;
以人治之,则有针砭。
按蹻愚众之流,贼天理,穷人欲,而有是疾焉,恃祝以去之则妄矣。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恃祝以去之,拘于鬼神者也。
取民有义而接我无礼,以其所取有义而受之,则失己于茍矣,是可以豕交者也,且自辱焉;
取民无义而接我有礼,以其所取无义而却之,则失己于介矣,是蚓而后充其操者也,且伤人焉。
圣人之于诸侯也,恕其取民之无义,取其接我之有礼,交我之有道,弗却而受之,不失己于茍,亦不失己于介,不侮人,亦不自辱。
诸侯取其所有而过者也,盗则取非其所有而已。
接我以礼,交我以道,犹弗受之,受之适足以自污,却之不足以侮人。
然而万章引诸侯之不义而与盗者比,不亦甚乎!
似丧其偶,故能无对;
有偶,而物我辨矣。
然而有齐物之道者,不必丧其偶而后能齐之,似丧其偶而已。
有偶而能齐之,真齐物者也。
如槁木则忘形,如死灰则忘心。
有心故有形,有形故有我,有我故有物。
物我两立,而是非好恶不可以胜计也,齐物之道丧矣。
心如死灰子綦所以丧形;
形如槁木,子綦所以丧我。
我且丧矣,而彼乌能以长短小大计我哉?
道与我,相为得丧者也。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似污,其形之不齐也;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号者,宎者咬者,其声之不齐也。
若之何齐之哉?
勿观其形,勿观其声,而求其役此者,则齐之耳。
形役于声,声役于风,风出于大块之噫气。
大块以其常无也,故能役气而作其声;
气以其常虚也,故能役形而受其声。
自气而观之,众形众声之不齐也,且可以为一,况其噫气者邪!
齐物者毋以形累心之虚,毋以我累道之无。
自道而观之,万物一府矣,何大何小,何是何非!
大木百围之穴窍,以风而虚,以风而满,以风而鸣,以风而嘿。
而风以大块而济,以大块而起。
风能役乎众窍者也,声之动静且不能自有之,况众窍之虚实乎?
犹有待乎风,则累于形者,其去道远矣。
为大块者,无实无虚,以其无形;
无鸣无嘿,以其无声,故能役气而感其形。
闻里谣效古歌830年2月 唐 · 李绅
 创作地点:安徽省六安市寿县
乡里儿,桑麻郁郁禾黍肥,有褴襦夏有絺。
兄锄弟耨妻在机,夜犬不吠开蓬扉。
乡里儿,醉还饱,浊醪初熟劝翁媪(一作嫂)
鸣鸠拂羽知年好,齐和杨花踏春草。
劝年少,乐耕桑。
使君为我剪荆棘,使君为我驱豺狼。
林中无虎山有鹿,水底无蛟鱼有鲂。
父渔子猎日归暮(一作父子猎归白日暮),月明处处舂黄粱
乡里儿,东家父老为尔言,鼓腹那知生育恩。
莫令太守驰朱轓,悬鼓一鸣卢鹊喧。
恶声主吏噪尔门,唧唧力力烹鸡豚。
乡里儿,莫悲咤。
上有明王颁诏下,重选贤良恤孤寡。
春日迟迟驱五马,留犊投钱以为谢。
乡里儿,终尔词。
我无工(一作却)巧唯(一作惠)无私,举手一挥临路岐。
园居吟十二首 其三 明末清初 · 何吾驺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山头月出是蛾眉,舷底歌声扣玉卮。
一笑白云山际晚,隔溪齐和采芝辞。
木兰花慢·上元 清 · 朱彝尊
 押支韵
今年风月好,正雪霁、凤城时。
把鱼钥都开,钿车溢巷,火树交枝。
参差闹蛾歌后,听笛家齐和《落梅》词。
翠幌低悬𦋏𦌊,红楼不闭葳蕤。

蛾眉帘卷再休垂,众里被人窥。
乍含羞一晌,眼波又掷,鬟影相随。
腰肢风前转侧,却凭肩回睇似沉思。
料是金钗溜也,不知兜上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