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杂说(一○)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演山集》卷五六
不得而非其上者」,无命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无义也。
齐宣王孟子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之曰:「有。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孟子非王之独乐,示吾非为不得,而非之也,非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王之道也。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以不求之而已
乐以天下,而民与之偕生;
忧以天下,而民与之偕死。
然而王者,未之有也。
无方,《易》无体一阴一阳谓之道。
圣人道体常,以神、《易》尽变,言道在神、《易》之后者,以其摄用欤?
庄、老言道也,合神与《易》而言之,似惑其说。
此后学者所以新生之犊,猖狂而趋,未知其所定止也。
象之所可及者,圣人能范之;
数之所能穷者,圣人能围之。
天地之化,在乎象数之中者也,过则绝物
惟其不过,此所以曲成万物
物也,天地也,鬼神也,通乎一气
物者气之聚,鬼神者气之散。
道之用,幽为鬼神,显为物,大为天地
天地万物未尝相离也,鬼神其能离天地乎?
是故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鬼神情状与天相似,故不违
不违鬼神,大不违天地,此智所以万物
物生则魂藏,魂游则物变
盖惟精气散而弗聚,无所管摄,此魂所以游。
之者善而道有用,成之者性而道有体
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以其成之者性。
乐之从也宏人,为广博
乐之纯也移人为易良。
得《诗》之情则温柔得《诗》之性则敦厚
无为也,有为者理而已矣。
是故不劳其事,事不劳其形,形不劳其生。
众人万物役之,贤人五行役之。
世人为物逆旅,物为圣人逆旅
万物为道一偏众人万物一偏
任理而得利,天之利也;
行义得利,人之利也。
其所和同天人之际
养心善于寡欲
欲之动也,遣之有志焉。
之为虚空,之为澄彻以至乎无遣,然后善之。
所学至于穷理则绝之,所得至于尽性则壹之。
精者天德之至也,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精之至也。
与仁同功者,或利而行之,或畏罪而行之。
其情不同,则同功者非诚仁也,其仁未可知也。
与仁同过者,利仁者惧其有害焉,吾知其不能也;
强仁者惧其有刑焉,吾知其不能也。
则同过者诚仁矣,其仁可知也。
与仁同过者,其周公欤,一人而已
宽柔以教,不偏于强;
不报无道,不偏于弱。
中立而不倚。
圣人不生亦不死,故其生曰神,其死亦曰神。
圣人之道,视之弗见,听之弗闻,故圣人盛德鬼神亦曰盛德
雨露既濡,万物感阳以生;
霜露既降,则万物感阴以死。
万物以生之时,君子不忍致死于其亲,且谓其与万物而来矣,故乐以迎之;
万物以死之时,君子不敢致生于其亲,且谓其与万物而往矣,故哀以送之。
孝子之祭,有送往之哀而不及乐,是谓弗仁;
有迎来之乐而不及哀,是谓弗智。
万物出于一,入于一。
出入之中,坤元用六以成之,乾元用九以终之。
非特终之也,又使复出于一。
壮者不则之以老,老者不则之以死。
天地之道,岂能无穷哉?
则者天理以为约者也。
六功之臣,约在宗彝,记在简策先王以为未足也,铭书于大常
颁赏于乡,锡燕于堂,先王以为未足也,祭于大烝
盖谓无王之道也,无以四方
无国之体也,无以万民
无民无与守邦无事无与应物无治无以兴利无战无以戡乱
予有臣焉,由国功而充之,上达于王,则使民迁善远罪,而莫知为之者于是乎勋立;
国功而推之,下达于民,则通其变,使民不倦于是乎庸立。
勋、庸,功之大者,上之于王则通乎神,下之于民则通乎义,不可以有加焉。
劳之为功,内则劳心应事,外则劳力集事
草莱,任土地,有能于力而已未必劳心
多算胜,少算负,有数于心而已未必劳力
使王足以有临,使国足以有容,民与守,事与应,治与富,战与安,则予荅臣何敢略哉!
论撰其功,书于王之大常,祭于大烝然后尽其心焉
大常之用,王属天下而役之,天下视王而从之者也。
天下而役之,天下视王而从之,在乎法天体道
日月为常,法天而体道者也。
以祀也,则以天道交之;
以讨也,则以天道正之
以朝诸侯也,则以天道临之;
纪成绩也,则以天道明之;
教治兵也,则以天道威之。
然而大常之于六功不然而已,当其天下视而从之,六功在其上焉,孰不知吾臣之有才,吾臣之有德以至于是哉?
此固先王之意也。
春享主于祠,夏享主于礿,有物存焉,未足以言物也。
秋享,则尝物而已
至冬而大进,内尽志矣,外尽物矣,此烝所以大焉
然而冬享则谓之大烝,其犹冬教则言大阅欤!
先王谓以六功四时之享,则失之太数;
三年之禘,则失之太疏。
祭于大烝,其节不疏,其仪不略,报功之至也。
显明之中,使与日月齐光与人知之;
幽暗之中,使与先王偕荣,与神知之,顾不盛欤!
以劳定国国功也;
法施于民,民功也;
以死勤事事功也。
能植百谷治功存焉;
能捍大患战功存焉。
周公之功,非群臣所能为,故特赐之以重祭
周公之功,非万世所能废,故特祀之以大禘
一烝之报,未之尽也。
商周之王,尝称其前人与我先王胥及逸勤服劳王室
其见铭书者以励其后,则曰「厥有成绩,纪于大常」,「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缵乃旧服无忝祖考」。
言从享者以励其后,则曰:「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
然则六功之后,有能出力以就功名,以卫王室,兹实有激焉。
梁之修之、唐之韦挺,见祫于十月,遂以大烝附会五载
四时之享,三年之禘,皆弗与焉,自是功臣之食疏矣。
唐配于祫,其疏之也无恩;
汉坐于庭,其轻之也无礼
王俟民而尊,国俟民而固,事俟民而立,治俟民而成,战俟民而克。
六功之建,所归不同,而民实有力焉。
然则凡颁赏地安可其中上之地,而厉民以瘠恶哉?
是故上地食者三之二,其民可用者家三人
中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人,则以任民
下地食者三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可以赏功
近郊圭田在焉;
远郊二十而三,赏田在焉;
甸稍县都无过十二,采地在焉。
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馀夫二十五亩,则卿以下食其半矣。
士有士田矣,又有稍食
以下有采地矣,又有圭田,则亦何事于赏地哉?
先王以为不赏无以进功,则三之一食得于常禄之外,何歉于下地哉?
然而三等之地,一夫一妇受田百亩赏地之赋二十而三,不亦异乎?
盖颁于六功,则赋自六功而上矣,非八家所助焉。
先王以德报之,则有三之一食
以义取之,则有二十而三之税。
地之所受已次乎中等之家,国之所取已重乎近郊之税,可以已矣,则夫加田无国正也,不亦宜乎
征之正之,归诸受田之家而已,加田无国正也。
不为过优,以其有三之一食
不为过薄,以其有圭田采邑
五等之封,或食者半,或食者三之一,或四之一。
不食者,山川之馀,则食附庸焉。
然而赏地三之一食,则以美恶之地而差之。
封建之地,其食之者三之一,则以尊卑之爵、多寡之禄差之。
王赏六功之臣,则内有六乡之地;
五等之君,则外有三等之土。
其地与民足以贡赋,备役作
宾客祭祀之用,称其作德而已
是故王朝之臣,列土之君,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去骄以恭,去侈以俭,无以徼幸作伪而为淫恣者,先王不亦仁乎!
汉兴初定,高祖论功行赏裂土而与之镇服新造天下,以功而侯,百有馀人,王者八国
其始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及其民归户息,大侯或至四万户者,小者倍焉,汉莫之制。
子孙骄佚淫嬖大者不庭,小者不轨,其实资之。
齐兼五侯之地,鲁、卫之封各四百里。
自非太公之功,鲁、卫之亲,且有盛德不以赐焉。
然而周之制内则六乡之地以进六功外有三等之土以封四国安得而不议哉?
疠疾之作,或感四时邪气,或自养之失。
素问》曰:「伤暑,其病在,为痎疟
伤湿,其病在,为咳嗽
自养之失」。
月令》曰:「孟秋夏令,则民多疟疾」。
此感四时邪气
先王于时气,不能使之无邪,而有以裁成之;
不能使万民疠疾,而有以养之
疾疡之医,所以万民之疾。
为之礼义之政,所以裁成其时气。
而又为之膳膏齐和,使尝放焉,所以维持五脏六腑仁民之政也。
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疾医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𤺄疡溃疡,内作之疾也;
金疡折疡,外作之疾也。
古之治病,移精变气祝由而已
移精变气,自内治之,故不假毒药
祝由自外治之,故不假针砭
后世淳朴散坏,易为邪气所乘,是故先王养之治之备矣
以神治之,则有祝由
以物治之,则有毒药
人治之,则有针砭
按蹻愚众之流,贼天理,穷人欲,而有是疾焉,恃祝以去之则妄矣。
拘于鬼神不可与言至德,恃祝以去之,拘于鬼神者也。
取民有义而接我无礼,以其所取有义而受之,则失己于茍矣,是可以豕交者也,且自辱焉;
取民无义而接我有礼,以其所无义而却之,则失己于介矣,是蚓而后充其操者也,且伤人焉。
圣人于诸侯也,恕其取民之无义,取其接我之有礼,交我之有道,弗却而受之,不失己于茍,亦不失己于介,不侮人,亦不自辱。
诸侯其所有而过者也,盗则取非其所而已
接我以礼,交我以道,犹弗受之,受之适足以自污,却之不足以侮人
然而万章诸侯不义而与盗者比,不亦甚乎!
似丧其偶,故能无对;
有偶,而物我辨矣。
然而齐物道者不必丧其偶而后能齐之,似丧其偶而已
偶而能齐之,真齐物者也。
槁木忘形,如死灰则忘心。
有心故有形,有形故有我,有我故有物。
物我两立,而是非好恶不可以胜计也,齐物道丧矣。
心如死灰子綦所以丧形;
形如槁木子綦所以丧我。
我且丧矣,而彼乌能以长短小大计我哉?
道与我,相为得丧者也。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似污,其形之不齐也;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号者,宎者咬者,其声之不齐也。
若之何齐之哉?
勿观其形,勿观其声,而求其役此者,则齐之耳。
形役于声,声役于风,风出大块噫气
大块以其常无也,故能役气而作其声;
气以其常虚也,故能役形而受其声。
自气而观之,众形众声之不齐也,且可以为一,况其噫气者邪!
齐物者毋以形累心之虚,毋以我累道之无
自道而观之,万物一府矣,何大何小,何是何非!
大木百围穴窍,以风而虚,以风而满,以风而鸣,以风而嘿。
而风以大块而济,以大块而起。
风能役乎众窍者也,声之动静不能自有之,况众窍虚实乎?
犹有待乎风,则累于形者,其去道远矣。
大块者,无实无虚,以其无形
无鸣无嘿,以其无声,故能役气而感其形。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