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铭 唐 · 独孤及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公讳灵一。俗姓吴。广陵人也。神气清和。方寸地灵。与太初元精。合其纯粹。闻思修惠。介然生知。九岁出家。三千断结。严持律藏。将绍法宝。示人文学。以诱世智。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德充报圆。缘断相灭。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终于杭州龙兴寺。春秋三十有六。临灭顾命。以香木茶毗。为送终之节。门弟子虔奉遗旨。粤以是月某日。焚身于某山。起塔于某原。从拘尸城之制也。右补阙赵郡李纾。殿中丞侍御史顿邱李汤。尝以文字言语。游公廊庑。至是相与追录遗懿。以诒尘劫。谓公贞静直方。渊远宏大。而密识洞鉴。天倪道机。注不满。酌不竭。冲如也。自受生至于出家。贪恚不入念。哀乐不见色。自出家至于涅槃。六根不染欲界之尘。自知道至于返真。双履不践居士之门。公之严持也。初公之先世为富家。既削发。推万金之产。悉以让诸孤昆季。所取者独衲衣锡杖。及身而三。舍七界五欲。如弃涕唾。公之纯白也。其所底止。必择山间树下无尘垢之地。初舍于会稽南山之南悬溜寺焉。与禅宗之达者释隐空虔印静虚相与讨十二部经第一义谛之旨。既辨惑。徙居馀杭宜丰寺。邻青山。对佳境。以岭松涧石为梵宇。竹风月露为丈室。超然独往。与法印俱。自是师资两忘。空色皆遣。暴风偃山。而正智不动。巨浪沃日。而浮囊自安。于是著法性论以究实谛。公之悬解也。公智刃先觉。法施无方。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公能缀之。盖将吻合词林。与儒墨同其波流。然后循循善诱。指以学路。由是与天台道士潘清广陵曹评赵郡李华颍川韩极中山刘颖襄阳朱放赵郡李纾顿邱李汤南阳张继安定皇甫冉范阳张南史清河房从心相与为尘外之友。讲德味道。朗咏终日。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量其根之上下而投之以法味。欲使俱入不二法流。公示教之攘门也。内张天机。外与物接。舍法无我。以虚受人。旷焉若空谷之响。止水之象。优而柔之。使自得之。其道枢未始不无为也。而饮其和者。亦虚而来。实而归。明徵其所以然。则不得其眹。公应之无涯也。宜丰寺地临高隅。初无井泉。公之戾止。有灵泉呀然而涌。喷金沙之溜。于禅庭左右。挹之弥清。之无穷。公精至感物也。呜呼。日发天启寿量彼一劫住世圣道以拯拔丧得大云而凉火宅。其公乎。吁嗟昊穹。夺我善友。使生不极其涯。道不竟其源。岂前已就。诸有可出。将转现他方乎。为应化之始终。法身之去来。非思议所及乎。凡今学徒戒归。若涉大水而无梁。抽毫强名。以志陈迹。其铭曰。
茫茫五浊。
爱习如债。
何以为师。
尸罗之戒。
卓尔上士。
一念识灭。
万法悬解。
名离性空。
破魔结坏(英华作卓尔立志于焉悬解持佛秘藏俾道勿坏)。
颖脱诸有。
狱视三界。
上德不器。
大道无方。
天纵之文。
亦和其光。
发彼蒙童。
启迪思量。
我皆令入。
直心道场。
奈何法船。
今也则亡。
适来岂逆。
适去岂顺。
施未及普。
天胡不憖。
飞鸟无迹。
法雷罢震。
福庭空虚。
来者曷问。
言之糟粕。
留为秘印(谨按自知道至于返真以下文苑英华作双舄不践居士之门六根不染欲界之尘学无常师悟不以渐内以了因證心果外以惠用接物与止水空谷同其应和而法施不住天机无方精义元言或形于章句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其终篇必以了义博约和者量其根之上下而投以法味饱其风者亦虚而来实而归或以足言言必缘情一缘则万缘作而诸相见无乃不可乎曰佛法自利他不系于权实将善诱之心咱和之固曰示入固波可也公又尝谓无生正位实相宗本二乘所感谈者莫究于是著法性论以辨之而迦叶后问惠远奥旨騞焉疑断涣若冰释者是以为向使大启寿量好务宏道则法王度闻非公孰寄呜呼生不极其涯道不竟其源岂应物之缘住世之数止于是乎为世缔之始终报身之去来非思议之所及乎清尘缅然学者安仰若涉大水而无舟航儒生强名以志陈迹)。
上王中丞书 宋 · 释惟净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惟净谨上书于中丞阁下:近蒙以新制《首楞严经疏序》特赐宠示者。鸿儒大士,嘉赞宝乘;浅学缁流,叨窥法句。身心适悦,种智增明,顶奉依归,不任庆幸。窃以《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者,菩萨行门,诸佛心印。开有为即尘沙妙用,归无相即法界真源。不有不空,绝名相于言罤外;现因示果,分阶位于神化之中。境不碍心,惑不碍智。七大之性,大无所待;八还之法,还无所从。所以了真如心,息虚妄本,起方便慧,宣秘密言。万法以之圆融,诸佛以之自在。入不二之二谛,悟不空之三空。伟矣真宗,不可思议;聿有高士,著述疏章。焕决秘诠,简谈佛旨。恭惟中丞入佛知见,解法因缘。学佛修行,祛拂有空之病;宣法性相,融明起灭之端。为护法城,作不请友;高制序引,恢阐教乘。永代作程,长冥示炬。惟净夙承道顾,忝玩奇文,佩载恩私,不任抃跃。不宣。惟净顿首。
按:《首楞严经疏》卷首,续藏经第二编第十六套第三册。
宋故京兆府鄠县白云山主利师塔记 北宋 · 赵宗辅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四、《金石萃编》卷一四二
夫寂灭之道,寒暑无以迭迁;妙极之源,生死无以交谢。良由空华生乎翳目,轮转出乎妄心,若匪大明,难除重闇。况乃灭无所灭,生无所生,身存身亡,谁取谁舍?不以惊惧于怀者,即白云和尚矣!师讳得利,字子益,姓王氏,京兆府高陵人也。祖父并儒门之士,母性仁慈。始自幼年,不为童戏。宿植善本,深慕玄门。誓志出家,辞亲弃俗,遂依鄠县白云山净居禅院守鉴大师,肄承佛业,朝参夕奉,未尝懈然。于天禧三年庆蒙睿泽,削发受具,着如来衣,脱三界之尘累,履一真之正路,宏道为美,积德为欣。乃南访禅宗,研味经律,定根益固,慧目增明。既还白云,住持净刹,缔搆华宇,绘饰圣容,不以荣辱而见忧喜。非施则不受,非时则不食。焚诵无缀,孜孜是务。持《法华》、《金刚》、《上生》三经,计十大藏。由是心地无尘,慈云有润,德风远振,高誉遐飞。复诣乡邑,住毗沙隆昌寺,度小师一人,法称惠满。实庆历三年乾元圣节,试中经业。抑亦性闲了义,续慧焰以长晖;拔济含灵,俾正法而悠久。自非师资敦遇宿契宏因者,何其使然耶?师以治平三年十一月十一日托疾而化,僧腊四十七,俗寿七十一。门人惠满茶毗收骨,瘗于幡竿村古佛院所,迄元符元年建成窣堵,每岁开阐真乘,仰伸报效。以其先师之道业,愿得为记。余深愧无文,直而书之。二年己卯十月庚子,鄜畤赵宗辅记。元孙善明、宗缘,曾孙澄愚、澄意、澄睹、澄照、澄誉、澄月,讲金刚圆觉经僧澄靖,孙讲圆觉经僧道因。小师讲经律论传戒僧惠满立石。安民刊。
遂州广利禅寺善济塔记(崇宁二年) 北宋 · 冯世雄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一、金石苑、《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二八
诸佛世尊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示悟入,直指心源,即心是道,心了则道,光明即道。是心悟道,则心遍现,周流无间,然后道心成,立一毛端,具大千界。此克幽禅师善济之塔,非滞名著相之所能了也。幽本唐大历时人,得法于益州无相禅师。东川节度使杜公仰其道业,恳请演法于此。贞元初入寂,建塔寺庭之西。遭会昌毁灭,塔圮成池,白莲化生,人骇其异。山谷之间,光相还绕,红云亘天,地布银色,观音圣像,髣髴在中。相国琅琊公掘寻灵迹,得钩锁骨如紫金聚。时皆云观音大士之化身,复为建塔,立殿其侧。时县僚属僧道士女,无贵贱老少,倾心崇敬,水旱祈祷,随感而应,灵异变现,世实希有。前后在政,沐浴慈惠,未闻奏请,旌表神贶。崇宁改元,州牧尹公申禀漕台,转运判官谢公亲睹殊相,大现山谷,又知灵应之迹极甚奇妙,特为奏请,闻之于朝。事下太常,敕赐今额。越明年孟春上休前一日,本寺传法沙门逢原普会僧俗,置斋落成,阖郡赡企,如积山岳。于时梓州转运判官许公嗟叹圣境法会殊胜,捐资供烛,置诸塔前,共成其美。三人者,非授记曩劫,安能啐啄同时,崇建大缘?昔者阿育王多建宝塔,高广无量,或居天上,或散人间,或藏巨海,其数八万四千,凡一十有三级。自馀或七或九,或高或下,聚沙累石,等级不一,巍巍堂堂,功德难尽。唯祖师塔实无限量。虽然,塔为其相,善济乃名,以名求相,相未即真,以塔立名,名固非实。如是则相无自立,名乃本空,名既属空,相从何立?着相者无绳自缚,滞名者说食与人。上下谛观,俱非了义。众生历劫迷谬,不能了达,息闻作是,言便去名,彻名去相,舍妄求真。不知名相一如,真妄同体,彻之与去,是犹适越而北辕,非为行之不至,抑又愈远而不可近焉。于戏!大道无形,莫窥涯涘,真精独立,迥脱纤尘。宇宙为之高卑,日月为之流转,四时为之代谢,万象为之隐显。名相不坏,遍体混全,一法不含,万象泯默,岂非无上至真至妙之本欤?后之人睹是相也,见精匪他,闻是名也,圆通无碍,然后知克幽禅师本不寂灭,观音大士非□□前,妙智力中,最多方便。谨叙其所以而志诸石云。
读巘禅师录 北宋 · 释德洪
押药韵
白衣微涴辄易觉,软泥硬地俱隐脚。
自家力量那借人,了义心头无处著。
实无一法可相传,直语临机休卜度。
忏大藏经疏 其二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一
法门踵踵,其犹幻化虚空;真际如如,岂假音教言说。著断著常者,皆堕邪见;谓得谓證者,非如实知。由众生依无名烦恼以缠绵,故如来为大事因缘而应现。初成最觉,盖尝五十七日而不言;欲度有情,未免四十九年而显示。法轮三转,道谛一新。密音如百佛刹尘而演于一音间,暇劫如千腊伽沙而该于弹指顷。义分八藏,教具三乘。𨚗庾多陀罗尼门,不可说输卢伽海。天龙人非人之所拥卫,释梵世出世之所皈投。听圆音而启萨婆若心者,阿僧祇人;得正解而證阿罗汉果者,无大数众。胜缘难值,烱如沤昙跋花;福聚无边,积若苏迷卢顶。逮夫哀鸾音閟,狮子空座,受后供而属准陀,举正法而付伽叶。五百应真之结集,十二分教之骈罗。总戒律于毗奈耶,裒契经于素怛缆。乃至阿毗达摩,或出菩萨声闻。印印相传,灯灯不绝。遍精蓝而崇奉,广像教以流行。梵轴星悬,宝函毂运。作众慧炬,为世福田。闻持读诵者既尽翘诚,虔重荐严者必蒙影福。某恭以先考朝奉生明了义,宿植胜根。奉三自归,行十菩道。恐无衍咎,待此忏除。尚念无始以来,暴流所管,于戒、定、慧或怠总持,在淫、怒、痴或多染着。七慢八缠之引摄,四魔五盖之攀缘。尚流浪于有生,未起登于无学。是用稽首薄伽梵,归命修多罗。持讽阅于秘文,用超营于胜业。仰凭无上之教,少附罔极之恩。伏愿先考朝奉永断苦华,速超幻翳。簏垢纳垢,一切荡除;内空外空,二俱颂解。悟帝幢之佛性,见华藏之宝王。阐妙现圆,背尘合觉。九廓院内,受密诲于慈母;七宝池中,现化身于净土。
按:《丹阳集》卷一○,孔抄本。
破山光明庵记(绍圣四年正月) 北宋 · 释仲殊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重修琴川志》卷一三、《海虞文徵》卷一四
《佛说金光明经》,是经莫知所始,莫究所终,杳无形声,广无边际,最尊最上,众经中王。类名曰金,不可沮坏之体也。现前日用,光明之实相也。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幽明之异,死生之隔,皆不出是经含弘遍覆之外也。广矣大矣,不入二乘之论;浩然寂然,未离三界之中。乐著是经,则入起灭轮;趋向是经,则示忏悔法。由忏悔法,故能拂乐著之心;无乐著心,故能达菩萨之本。有大沙门,名曰海素,以曩故行愿,爱乐是经,出入是经,受用是经。得是经三昧安乐,赞叹之不已。又思一切众生,同入道场,供养是经,行忏悔法,去一切罪垢,与人天四众,得清净果,究竟了义,入无生法忍,安住如如,复次香火之地,不无择焉。乃相视此山西南顶,有奇峰裂涧,可以隔尘凡;有长松茂竹,可以庇经像。燕坐屏息,归者悦,来者遂。以熙宁辛亥经始,讫绍圣丙子年,建立凡三十馀间。得东南之绝境,拟化城之髣髴。背望辽海而镜空一天,前临尚湖则澄光百里。于是击大金鼓,出大音声,诸有闻者,合手而至。称曰:「某甲等以宿昔缘,坠尘色界,烦恼障难,愿尽忏除」。素公乃为整威仪,良久而大众恍然有失,瞿然有得,悲啼恳切,告谢而去。往问之,则曰:「所失者烦恼妄想,向来觉知,今已断灭。所得者口耳不及,使余何言」?仲殊身隐光明,迹涉忏悔,闻此殊胜,书以自警。公命勒于石,以示四众云尔。绍圣四年正月十五日,云游比丘仲殊记。
莲社图十八贤赞 其十二 罽宾佛驮跋陀罗尊者 宋 · 程俱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四○
跋陀寂妙,亲礼慈氏。
果證不还,译宣了义。
抚州疏山白云禅院大藏记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八一、《鸿庆居士文集》卷二二
抚州疏山白云禅院长老了如,以书抵故人孙某曰:「了如领疏山之众十六年矣。江左大丛林甲天下,隆楼桀阁,相望以百数,疏山盖其一也。了如又以旃檀众相黄金百宝,创一大轮藏,聚书五千四十八卷充入之。缥带牙签,琅函钿轴,有大天龙背负之以出于海,诸化菩萨庄严相好之妙,蛮君鬼伯地行空飞之众,穹堂奥殿、丹漆轮奂之饰,洞心骇目,极一时之巨丽。父老纵观,涕泣作礼,以为未始见也。请为我记之」。余以书复曰:「诸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祖祖相授,以心为法。故大士附几,一鸣而说法竟;老宿下床,一匝而转藏毕。譬之良马,示之鞭影,而籋云追风,一日万里矣。今子以出世间法提引未悟,而区区事纸上语,连榻累笥,子将何为也」?了如曰:「不然。学道无自虚空入者。童子画沙累土,足以得道;承蜩意钩,履狶画墁,足以得道;屠儿卖肉,伎女倡歌,亦足以得道。今大藏所传,载大乘诸经,皆佛菩萨语。有能于此得一句一偈,神而明之于刹那顷,转八十藏无所住心,亦复如是,奚不可耶」?了如又曰:「自吾营此藏,凡瑰材巨植、级砖盖瓦、涂塈丹雘、资粮钱用之费以二千万,皆出忠信士捐弃所甚爱,成此一大因缘,类有以相人者。作始于绍兴甲子之冬,而以明年十月断手。规模矩矱,宏大壮伟,炳然焕发,照耀大千。龙象皈依,缁素说服,是不可无传也」。昔余南迁,道临川,如老尝接余于曹山方丈。是时新筑一僧堂,属余为记。刻之未几,徙住疏山,而道日益尊,学者日益众,名誉日益闻。凡举意造事,事无剧易,远近响应。不唯妙道至言足以启悟后学,而其才固有大过人者,惜乎隐于浮图中,且老矣,而不列于功名之士也。绍兴庚午十月日,晋陵孙某记。
示真如道人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
火宅尘劳,何时是了?安乐得一日,便是千万日样子也。于一日中,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便与三世诸佛、诸大菩萨相契,不著和会,自然成一片矣。世尊说火宅喻,正为此也。《经》云:「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我当为说怖畏之事,具在经中」。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谓信根狭劣,在火宅中,无智慧而恋著尘劳之事为乐,不信有出火宅露地而坐清净妙乐故也。若在其中,信得及识得破,不恋著幼稚戏处,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出三界之处。何以故?佛不云乎:「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故远行地菩萨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过一切二乘之上,虽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虽示随顺一切世间而常行一切出世间法。此乃火宅尘劳中真方便也。学般若人舍此方便而随顺尘劳,定为魔所摄持。又于随顺境中,彊说道理,谓烦恼即菩提,无明即大智,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言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如此之流,邪魔恶毒入其心腑都不觉知,欲出尘劳,如泼油救火,可不悲哉!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教有明文,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在火宅尘劳中,头出头没,受无量苦,忽于苦中而生厌离,始发无上菩提之心,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正谓此也。俗人学道与出家儿迥然不同。出家儿自小远离尘劳,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身居清净伽蓝,目睹绀容圣相,念念在道,心心无间,所观底书无非佛书,所行底事无非佛事,不见可欲,受佛禁戒,佛所赞者方敢依而行之,佛所诃者不敢违犯,有明眼宗师可以寻访,有良朋善友可以咨决,纵有习漏未除者,暂时破佛律仪,已为众所摈斥,以俗人较之,万不及一。俗人在火宅中,四威仪内与贪欲瞋恚痴为伴侣,所作所为,所闻所见,无非恶业。然若能于此中打得彻,其力却胜我出家儿百千万亿倍。打得彻了,方可说烦恼即菩提,无明即大智。本来广大寂灭,妙心中清净圆明,荡然无一物可作障碍,如太虚空一般。佛之一字亦是外物,况更有尘劳烦恼恩爱作对待耶?在火宅中打得彻了,不须求出家,造妖捏怪,毁形坏服,灭天性,绝祭祀,作名教中罪人。佛不教人如此,只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又云治生产业皆顺正理,与实相不相违背,但只依本分,随其所證,化其同类,同入此门,便是报佛深恩也。但念念不要间断,莫管得不得,便是夙与般若无缘。今生未打得彻,临命终时亦不被恶业所牵,于日用二六时中亦不被尘劳所困,后世出头来亦得现成受用。学道无他术,以悟为则。今生若不悟,尽崖到尽未来际常存此心,今生虽未悟,亦种得般若种子,在性地上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不生邪见家,不入魔军类,况忽然心华发明耶?当此之时,三世诸佛證明有分,诸大祖师无处安著,非是彊为,法如是故。真如道人欲学此道,但只依此做工夫,久久自然撞著矣。如上所说,乃一期应病与药耳。若作实法会,又却不是也。古人云:「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写至此兴虽未已而纸已尽,且截断葛藤。更数日,真如道人又连黏此轴来致谢曰:「闻前日老师兴尚未已,更望铺华锦上,不识可否」。予应之曰:「已展不缩」。复为续此葛藤云。归到家了,自然不问程途;见真月了,自然不看指头矣。佛说一大藏教,大喻三千,小喻八百,顿渐偏圆,权实半满,无不是这个道理。《净名》云:「依于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只说因语入义,不说因义入语。禅家千差万别,种种言句亦如是。今时学道人,不问僧俗,皆有二种大病。一种多学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种不能见月亡指,于言句悟入,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便尽拨弃。一向闭眉合眼,做死模样,谓之静坐观心默照。更以此邪见,诱引无识庸流,曰静得一日,便是一日工夫。苦哉!殊不知尽是鬼家活计。去得此二种大病,始有参学分。经云:「不著众生所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又云:「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辨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所以云「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语默二病不能除,决定障道,不可不知,知得了始有进修趣向分。第一莫把知得底为事业,更不求妙悟,谓我知他不知,我会他不会,堕我见网中,为我相所使。于未足中生满足想,此病尤重于语默二病,良医拱手。此病不除,谓之增上慢邪见人,除夙有灵骨,方能到这里得转身一路。既能转身,即能转物;既能转物,方谓之了义人。既了其义,即了此心;既了此心,试于了处微细揣摩,元无可了。于无可了处,剔起便行,有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有时将丈六金身却作一茎草,种种变化,成就一切法,毁坏一切法,七颠八倒,皆不出此无所了心。正当恁么时,不是如来禅,不是祖师禅,不是心性禅,不是默照禅,不是棒喝禅,不是寂灭禅,不是过头禅,不是教外别传底禅,不是五家宗派禅,不是妙喜老汉杜撰底禅。既非如上所说底禅,毕竟是个甚么?到这里莫道别人理会不得,妙喜老汉亦自理会不得,真如道人请自看取。
示妙智居士(方敷文务德)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四、《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二
从上诸佛诸祖,真实为人处,先教立决定志。所谓决定志者,决欲此生心地开通,直到诸佛诸祖无障碍大休歇大解脱境界。无决定之志,则无决定信矣。佛不云乎,「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又云「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如来地即大休歇大解脱境界是也。在昔归宗拭眼禅师,曾有僧问:「如何是佛」?宗云:「我向汝道,汝还信否」?僧云:「和尚诚言,焉敢不信」?宗云:「只汝便是」。僧闻宗语,谛审思惟,良久曰:「只某便是,佛却如何保任」?宗曰:「一翳在目,空华乱坠」。其僧于言下忽然契悟。这僧初无决定信,闻归宗直指之言,犹怀疑惑,欲求保任,方能自信。归宗老婆心切,向他所乖执处,以金刚王宝剑,用事劈面便挥。这僧方在万仞崖头独足而立,被归宗一挥,始肯放身舍命。又罗山法宝大师,尝致问于石霜普会曰:「起灭不停时如何」?石霜云:「直须寒灰枯木去,一念万年去,函盖相应去,全清绝点去」。罗山不契,复持此语问岩头。问声未绝,被岩头震威一喝曰:「是谁起灭」!罗山于言下大悟。又教中说,菩萨修行从初地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著,无量无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离诸諠诤,寂灭现前,乃至入灭尽定,一切动心忆想分别,悉皆止息。谓从初地至菩萨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谓不起第二念。又怕人理会不得,更引喻云: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度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𭔏寤,既𭔏寤已,所作皆息。菩萨亦尔,见众生身在四流中,为救度故,发大勇猛,起大精进,以勇猛精进故至不动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如生梵世,欲界烦恼皆不现前。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心意识行皆不现前。第八地菩萨佛心、菩萨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况复起于世间之心!世间心既灭,寂灭心即现前。寂灭心既现前,则尘沙诸佛所说法门一时现前矣。法门既得现前,即是寂灭真境界也。得到此境界,方可兴慈运悲作诸饶益事,是亦从决定志乘决定信成就者也。若无决定志,则不能深入如来大寂灭海;无决定信,则于古人言句及教乘文字中不能动转。如六祖大师为江西志彻禅师说常无常义,彻问祖曰:「弟子尝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师慈悲,略为宣说」。祖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恶一切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祖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祖曰:「《涅槃经》吾昔者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甚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也。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此亦彻禅师决定志中乘决定信,而感报祖师决定说之一也。又记得安楞严看《楞严经》,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处,不觉破句读了,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沈吟良久,忽然大悟。后读是经,终身如所悟,更不依经文。此亦决定志中乘决定信,依义而不依文字之一也。妙智居士有决定志,而乘决定信,于此一段大事因缘,矻矻孜孜,以彻證不疑为决定义,但未得喷地一下耳。因以此轴求指示,故引祖师为志彻禅师、岩头为罗山、安楞严破句读《楞严经》悟道数段葛藤,且作他时喷地一发之契券云耳。
荐先妣忌日亲诵维摩楞伽金光明严明圆觉法华经疏 宋 · 葛立方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三八、《归愚集》补遗、《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八二
称性宣扬,义存贝叶;悼先特诵,福过河沙。而况毗耶谈不二之门,楞伽演百八之句。百劫众恶,忏悔入金鼓之声;一解六亡,绾叠契华巾之喻。销幻翳而显本性之不动,灭化城而知二乘之非贞。是皆法藏之秘文,实亦如来之了义。虔宣梵庋,用荐冥涂。先妣魏国夫人伏愿绝邪见之稠林,离三有之窟宅。安养国内,坐临七宝之池;睹史天中,速到九廊之院。
大宋敕补宁神禅院第三代管勾赐紫法照大师湎公舍利塔碑 北宋 · 许光弼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七○、民国《巩县志》卷一七
释氏之教兴于汉,盛于唐,本朝建寺追奉陵寝,以昭圣孝。讲诵有常,负荐无已。盖两汉以孝纪号,本朝以孝为德,邈乎辽哉,奚翅可以相方也!天下佛祠众矣,而独奉陵寝者,恩礼加厚,推释付畀,□难其人。故其总众行道,类能善其生;精进戒定,有能善其死。一何崇信利益之足以相资也?宝应正觉通公惠然见隙,谓光弼曰:宁神禅院法照大师灭度,弟子广昶等状师行事,哀请至于再三。正觉通公戒行高人之所畏仰,光弼既不敢辞,而又广昶等倦倦孝诚有足嘉者,乃为论次而铭之。师讳智湎,字仲见,俗姓励氏。其先洪人也,后徙居河南,今为永安人。师为儿时,常聚瓦砾筑塔为戏,喜诵佛言。父母叹曰:「此儿非吾家所能畜也」。稍长,辞亲,礼永昌院净慧大师为师,元丰元年同天节奏名披剃。明年,具么诃衍戒。又五年,赐紫衣方袍。元祐八年,用美之武氏诞日恩赐号法照大师。初,朝廷修奉裕陵,建宁神院以荐在天之福,选永昌僧四十员为焚诵众,又于其中举用六人总领院事。师当典座,奉教勤谨,大众推服,崇宁元年,宁禅院事。院每岁衍度僧、赐紫衣一,会兼追奉泰陵师,请加恩例。有司上其事,于是岁增度僧二,赐紫衣一,广资给常住□数。四年,又增度僧二,赐田一千亩。政和中,师再有请,遂就辇下赐房廊泉三千百金,自是供佛饭僧之具益厚,所以为福益严。师曰:院事诣问隅,左右街众入内道场。特旨命师同赴。旋被委供进花木。昭怀皇后岁给度除千道、白金二百两,禅师持诵追荐泰陵,皆异眷也。政和三年,师尝力请退居,寻复被旨住持向北,名德显著,奉事恪勤,何以臻此?师赋性厚重,多行方便,与众欢喜,一时贵人往来奏告,师将迎尽礼,无不得其意者。一并坐丈室,谓门弟子曰:「我闻云生雾散,不离太虚,月谢潭空,何劳捕影?有者必尽,行者必归」。乃罄衣盂为六师忏悔会,命大众多诵慈氏如来,西向依归。饮冰不食,曲肱而化。时宣和三年闰五月二十一日也,春秋六十有七,僧腊四十有三。度小师二百五十人。广昶等以其年七月十一日葬师于河南府永安军芝田乡苏村祖塔之次。铭曰:
巍巍裕陵,庆流万世。爰建道场,荐社金池。命师法照,典领奉事。俄兼泰陵,吉祥协至。越数十年,大众欢喜。受诸供养,还以普济。能圆能方,无怖无畏。若小若大,若贱若贵。应酬得宜,各尽其意。推生知死,别履委蜕。作大功德,證此了义。三百其徒,宝封舍利。
小师表白慧觉大师广颜、知库崇辩大师广昶、法侄典座慧海大师广琼、权院事宝觉大师广永等立石。
首楞严经要解序 南宋 · 释及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三
像季已还,道术既裂,明心之士妄认缘尘,为物所转;义学之徒虚骄多闻,不全道力。奇才茂器,皆流为蒸砂迷客,说食饥夫。首楞严王悬知其然,诞敷秘典,力救倒妄,淘汰启迪,谆谆之慈,靡所不至。而末世初机,罕能究尽。温陵环师,一生掩关,与世异好,独陪黄卷圣贤。冥搜博访,藉其筌筏,以探如来藏,游遍知海,而造乎一切毕竟之地。思与同志共,因为是解。昔月盖比丘尝问药王如来法供养义,药王告言:「诸佛所说难信深经,清净无染,能令众生成最正觉,离众魔事。若于是经方便解说,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直使无明生死毕竟灭尽而无灭尽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月盖蒙教,通达妙道,得无碍辩。即于药王所转法轮,随顺分布,化百万亿人于无上觉,立不退转。环师既达妙道,仰睎月盖,于释迦如来所转法轮,最初《华严》,最后《法华》,及此《楞严》无上宝印,皆以方便健相分别。迥脱语言,离心意识,唯义所在,曾不依人,觉眚见病,廓无纤翳,于清净经能不染污。我愿以此流布无穷,其所化人,何啻亿万。直如一灯然百千灯,使冥者皆明,而明终不尽。故述序引,翼赞流通于尘墨劫,作法供养。建炎改元中秋日吉,善集堂序。
按:《楞严经要解》卷一,续藏经第一编第一七套第四册。
谢赐御注大圆觉经表 南宋 · 释宝印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四、云卧纪谈、释氏资鉴
淳熙十年二月乙丑,圣旨赐臣宝印《御注大圆觉经》一部。臣九顿首薰香伏读,如在灵山亲闻,无有少异。臣具表谨谢,仍进山颂歌咏圣德,乞就径山开板,流通四方,使天下衲子发明心地,同泛如来大圆觉海。蒙圣恩俞允,臣谨稽首拜手言曰:圆觉自性非性者,直指也;圣人不言而言者,方便也。维诸佛于大光明藏光严住持,即是一切众生净觉心地。当此时说听已周,法义已具,而婆伽世尊答文殊以圆觉本有,无明本空,为法行之正因,免众生之邪见,乃见直指根源,更无枝叶。普贤诸大菩萨为物之故,于无疑处起种种疑,而如来各随其机,于无应处能种种应,所谓都城非一门而入,大厦非一木而支也。谓之圆觉,觉无不圆;谓之了义,义无不了。然十二部经之所共诠者,以此为之眼目;三十五祖之所单传者,以此为之骨髓。臣愚谓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凡夫也;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如来也。虽与裴休之说相为冰炭,唯亲證者乃能知之。恭惟我今上皇帝陛下得佛心法,广大周遍,灵明昭彻,仁如天,智如神,静而圣,动而王,岂非圆觉一心之妙用乎!万机之暇,游戏于大光明藏,肆笔成书,显扬圣意,实以佛佛道同,不言而言,言直指也。
按:《御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首,续藏经第二编第十五套第五册。
偈颂三十首 其十六 南宋 · 释印肃
自从达解本心光,陈见解者希相许。
今蒙大士坠名香,妙明寂照挥伦楮。
清风匝地意何穷,自这贤儒谁伴侣。
自伤嗟,凭谁语,若问吾男归何处。
普庵达本不曾生,水月空花无实据。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取。
此灵都是祖宗因,因果历然随谁聚。
如今依旧复来生,何必自迷求解注。
今古谁曾得久长,唯有法身镇常住。
不消追拔与看经,三界唯心须了义(与信士丧子法语)。
赞三十六祖颂 其三 南宋 · 释印肃
押歌韵
无事商那和,翛然了义多。
是法不可说,转念摩噜陀(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金刚随机无尽颂 启唱真乘 南宋 · 释印肃
稽首一切智,圆通十方慧。
无上两足尊,法体含三世。
归命万德师,与慈启大悲。
溥度恒沙众,愿力难思□。
解空无比量,世出世间上。
了义修多罗,圆明真实相。
慧命久住持,阿僧历劫祇。
如今言下会,碎体报难齐。
我欲穷真法,法则非非法。
虽法非正固,要会无法法。
随文偈赞之,标宗立妙机。
通方闻便喜,声闻应皱眉。
红露穿碧海,是汝心非䌽。
不是风幡动,如如无变改。
白日绕须弥,只今是阿谁。
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序 宋 · 释道亭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七
果海迢思,杳绝名言之象;因门缘起,始彰德用之宗。是以如来于莲华藏界,海印发挥。现无尽之身云,尘尘互入;说难思之教海,念念圆融。克收上达之机,一乘顿證;普被闻熏之器,八难齐超。暨于化沾忍土,渐布慈云。三乘初唱于鹿苑,一性后谭于鹤树。化缘既毕,白虹缭绕以飞空;大愿弘深,具牒森罗而布刹。迩后时移处异,圣少凡多,大义或乖,微词致爽。人天乱辙,二玄参杂于妙宗;权小殊途,五性相伤于缘起。故我大师贤首,孕神光于荣国,揽智镜于香山。博综群诠,惬张了义。权衡五教,权实于是乎星分;木铎十宗,竞执皆从于矩方。高骧圆极,类华岳之峨峨;掩映馀诠,若丘山之弭弭。遂著灵篇三轴,妙义十章。虽清凉广辟于杂华,定慧潜通于了义,考其笺释,古今未闻。道亭学惭大识,智耻雄才,辄事操觚,用伸解释,冀流通于无极,见先祖之深衷矣。题称《义苑疏》者,芬披众义,若华囿之敷荣;布置群言,撮题纲要之谓也。
按:《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卷首,续藏经第二编第八套第二册。
三因极一病證方论自序 宋 · 陈言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九四、《中国医籍考》卷四八、《宋以前医籍考》第一○六九页、《皕宋楼藏书志》卷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七九
余绍兴辛巳,为叶表弟桷伯材集方六卷,前叙阴阳病脉證,次及所因之说,集注《脉经》,类分八十一门,方若干道,题曰《依源指治》。伯材在行朝得书,欲托贵人刊行,未几下世,遂已。淳熙甲午,复与友人汤致德远、庆德夫论及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之初,无踰脉息。遂举《脉经》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盖以人迎候外因,气口候内因,其不应人迎气口,皆不内外因。傥识三因,病无馀蕴。故曰,医事之要,无出此也。因编集应用诸方,类分一百八十门,得方一千五十馀道,题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或曰:「现行医方山积,便可指示,何用此为」?殊不知晋汉所集,不识时宜,或诠次溷淆,或附会杂糅。古文简脱,章旨不明。俗书无经,性理乖误。庸辈妄用,无验有伤。不削繁芜,罔知枢要。乃辨论前人所不了义,庶几开古贤之蹊径,为进学之帡幪,使夫见月忘指可也。于是乎书。青田鹤溪陈言无择序。
按:《三因极一病證方论》卷首,一九五七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