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西园圆通颂(并序 熙宁七年五月 北宋 · 赵抃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九、《成都文类》卷四八、《全蜀艺文志》卷四五、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一五
成都府西楼西北隅,有庵曰圆通,中奉观音大士之像,乃治平初史馆相韩公之所建也。
庵左右前后,寒泉曲沼,终日潺湲,佳木脩篁,四时潇洒。
予再守蜀之明年,以其庵庐编竹覆,岁凡一葺完,不能久,屡为风雨所挫,于是命工用楩楠瓦甓易而新之,又增饰其像而尊安之。
作《圆通颂》六首,得和者一十八篇,因刻石于其右。
甲寅五月一日序。
常现宰官身,肉眼何曾识。
刀头剑刃上,运出慈悲力。
妙音观世音,不可以识识。
量等大千界,始见圆通力。
唐相造华林,亲逢善知识。
虎退提数珠,念彼观音力。
问对朕者谁?
祖师云不识。
大士已渡江,劳他志公力。
世间何为苦?
众生有业识。
闻声悉解脱,方便神通力。
凡夫具足法,迷误随六识。
一入自在门,不费纤毫力。
远游庵铭(并叙)1097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五、《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九、《圣宋文海》卷八、《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五、隆庆《潮阳县志》卷一五、《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三四○、乾隆《揭阳县志》卷八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逍遥堂;罗浮道院
吴复古子野,吾不知其何人也。
徒见其出入人间,若有求者,而不见其所求。
不喜不忧,不刚不柔,不惰不修,吾不知其何人也。
司马相如有言:「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癯」。
意甚鄙之,乃取屈原远游》作《大人赋》,其言宏妙,不遣而放。
子野行于四方十馀年矣,而归老于南海之上,必将俯仰百世,奄忽万里,有得于屈原之《远游》者,故以名其庵而铭之。
曰:
悲哉世俗之迫隘也,愿从子而远游
子归不来,而吾不往,使罔象乎相求。
问道于屈原,借车于相如,忽焉不自知历九疑而过崇丘。
宛兮相逢乎南海之上,踞龟而食蛤蜊者必子也。
庶几为我一笑而少留乎?
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元丰六年四月 北宋 · 释守一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四、《两浙金石志》卷六、《武林金石记》卷五
天竺辨才法师以智者教传四十年,学者如归,四方风靡,于是晦者明,窒者通,大小之机,无不遂者。
不居其功,不宿于名,乃辞其交游,去其弟子,而求于寂寞之滨,得龙井之居以隐焉。
南山守一往见之,过龙泓,登风篁岭,引目周览,以索其居。
岌然群峰密围󷶌□□不□翳,四顾若失,莫知其乡。
逡巡下危磴,行深林,得之于烟云髣髣之间,遂造而揖之。
法师引予并席而坐,相视而笑,徐曰:「子胡来」?
予曰:「愿有观焉」。
法师曰:「子固观矣,而又将奚观」?
予笑曰:「然」。
法师命予入由照阁,经寂室,指其庵而言曰:「此吾佛亦如之。
使吾党祝发以圆其顶,坏色以方其袍,乃欲其烦恼尽而理体圆,定慧修而德相显也,盖溺于理而不达于事,迷于事而不明于理者,皆不可谓之沙门
以制礼乐、为衣裳,至于舟车、器械、宫室之为,皆则而象之,故儒者冠圆冠以知天时,履句屦以知地形,盖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人而不知天者,皆不可谓之真儒矣。
唯能通天地人者,真儒矣。
唯能理事一,如向无异观者,其真沙门欤?
噫!
人之□乎覆载之内,陶乎教化之中,具其形,服其服,用其器,而于其居也,特不然哉!
吾所以为是也,然则,吾直以是为蘧庐尔。
若夫以法性之圆,事相之方,而规矩一切,则之所以休息乎此也,窥其制则圆盖而方址」。
予谒之曰:「夫释子之寝,或为方丈,或为圆庐,而是也,胡为而然哉」?
法师曰:「子既得之矣。
虽然,试为子言之。
夫形而上者,浑沦周遍,非方非圆,而能成方圆者也。
形而上者,或得于方,或得于圆,或兼斯二者而不能无悖者也。
大至于天地,近止于一身,无不然。
故天得之则运而无积,地得之则静而无变,是以天圆而地方。
人位乎天地之间,则首足具二者之形矣。
盖宇宙虽大,不离其内;
秋毫虽小,待之成体。
故凡有貌象声色者,无巨细,无古今,皆不能出于方圆之内也。
所以古先哲王因之也。
虽然,此游方之内者也。
至于□诸法同体而无自位,景物各得而不相知,皆藏乎不深之度,而游乎无端之纪。
则是也,为无相之,而吾亦将以无所住而住焉。
当是时也,子奚往而观乎?
呜呼!
理圆也,语方也,吾当忘言与之,以无所观而观之」。
于是嗒然隐几。
予出,以法师之说授其门弟子,使记。
元丰癸亥四月九日,慧日峰守一记。
白云庵1115年8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三、《杨龟山先生集》卷二四、乾隆《将乐县志》卷四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廖君无隅一日过余而告曰:「先君得吉卜于孔山之阳,即其兆域之隅结屋数楹,杂莳松桂,间以奇花异卉,以为岁时展省少休之地。
未几而先君殁,既襄事,乃因其旧而广之,作慕堂以奉其像,寘佛其旁,命僧正持居之。
又以春晖名其轩,清风名其亭,以示报亲诒谋之义。
而总名之曰白云庵,盖取狄梁公望云思亲之意也。
愿得一言识之,可乎」?
予告之曰:君方筮仕之初,而预有去亲之忧,用狄梁公之言名其庵,其志远矣。
然狄公当嬖臣孽后穷凶之时,罗织之狱起而毒流天下,亡身赤族者背项相望矣。
乃欲以一苇之微,障江河之流,鲁缟之薄,当燕弧朔干之劲,岂易胜哉!
公独见义必为,挺然不可回挠,其忠义贯白日矣。
故虽一言之善,亦足以垂无穷,盖其始终大节有以耸动观听故也。
使公之坚白不足,而淄磷于世变,则虽顷步不忘其亲,累千百言,亦恶足以示后世哉!
君能追用其言而思其人,慕其大节以自立,则异时有望云而思亲,将必犹今之视昔也。
君其勉之!
湖州铜山无畏庵记 北宋 · 毛滂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九、《东堂集》卷九
铜山无畏禅师维琳作庵,以无畏名之,求记于予。
吾先圣人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嗟乎,吾儒之多畏如是,禅师独傲然无所畏,至以此自名,犹未能已,又以名其庵
闻禅师名者皆竦然曰:「禅师异人耶,能无畏如是」?
予独知师不能无畏也,其畏殆有甚于吾徒。
凡人耳目之所适,口之所甘,四肢之所安,吾圣人第为之节文而弗禁也。
在禅师之道,一切禁之,斥滋味如去鸩毒,屏颜色如避死仇,绝声音如止诟詈,舍安逸如解倒悬。
盖凡人所为者,一切当锄治洗濯,离绝远去,疾走逃匿,而不敢却顾,至终身不复一念及之,然后为比丘之行粗备。
甚矣,其多畏也!
禅师日食唯饭一盂,冬一裘,夏一葛,渴则饮水而已。
试以人之所常为者,禅师为之,则必矍然变色曰:「不可」。
是则虽起居饮食,莫非禅师所畏者,又何名无畏耶?
虽然,此予陋甚,所期禅师者浅。
禅师初学之地,形数之内尔。
予闻伯昏无人曰:「夫至人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也」。
是其人万物一府,死生无变于己,如声过垣,无有留碍。
此岂所谓无所畏者耶?
禅师之道岂是乎?
禅师云:「我诸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对外缘而无恐也。
此四通名无所畏者,我是以名之」。
予告禅师曰:「无所畏,未若无无所畏。
我无所畏,未若使无畏于我。
庄生云,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此则我无所畏矣。
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此则无所畏我矣。
茍至于此,物我之畏两忘,无我无物无畏,是真无所畏耶?
铜山古寺,林麓苍秀,旦暮之态,风月借助,阴晴之容,云烟润色,不接人境,自立标胜。
禅师喜作诗,甚自力,日夜哦其间,痛自雕琢肝脾,欲以气盖古作者。
想见其盘礴自得时,盖亦无所畏矣。
政和元年八月十五日
题光上人书法华经1127年10月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七、《石门文字禅》卷二五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沙门昙谛,初梦于其母黄曰:「我投暂托宿」。
乃以铁镂书镇并麈尾拂为寄。
母既觉,而二物在手,于是大惊而生谛。
逮五龄,母以二物示谛,谛轩渠笑曰:「此秦王请我讲《法华经》赠我者尔」。
母曰:「汝省置之处乎」?
谛罔然不答而去。
建兴二年长沙县西一百里馀,有青莲花两本生陆地,道俗堵观,钁之丈有二尺,得瓦棺,莲之根茎自棺之坏处出。
开视之,有髑髅栓索,而莲寔生齿颊间。
晋有识曰:「有僧不知名氏,诵《莲经》十万部,不疾而化。
遗言使衣纸,而以瓦为棺」。
今驿亭故基建寺,其号莲花
呜呼异哉,惟此经之力,能使授持者卒长物于生死后,奇祥于异世,惊世殊异之如此。
蕲州永乐寺僧道光出血和墨写此经,其衡斜点画,匀如空中之雨,整如上濑之鱼,皆精进力之所成,知见香之所熏。
不然,何以庄严微妙如此之巧耶?
又专精不懈,见一纤毫相之间,万八千土于刹那入无量处,三昧名报佛恩,然随笔任运,经行卧起,语默动止,莫非授持此经。
故毫相之间,刹那之顷,岂有间哉?
之为人纯素,洁忠于事,孝于奉亲,为里闬所敬信。
法眷所追崇,是真比丘也。
予自北还,南留其庵,信宿弥日,尽获见其所写之经,无虑十数种。
观其施为,日夕以与佛菩萨语言詶酢,岂复有世间之心耶?
《华严》曰:「念念不与世间心,合是大精进」。
其以之。
喧寂庵铭1117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五、《石门文字禅》卷二○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洞山
高安居士王询温甫,和易寡欲,靖专无营,特刻意事佛,精严弗懈。
虽年运往矣,而视听聪明,惟履无玷,故声称闾里,云庵道价值天下。
元丰间金陵舒王施第为寺,以延丛林,号内外护
元祐初,退休来归,说法于洞山九峰温甫忘冠巾而师事之。
其法嗣佛照禅师惠泉者与之交善,自上都名刹,士大夫有稀见之者,而与温甫日亲法喜,偈语酬唱不绝,岂所谓千里同风者乎?
政和七年秋结制,对其所居,名曰喧寂。
余适以事至,访之,温甫方负暄阅经,置卷坐语,语少而理多。
于是自愧羁官四方,畏首尾,思蝉蜕垢纷、纵浪閒旷而不可得,乃铭其庵而去。
铭曰:
孰谈无生,唯老居士
孰为听徒,团栾妻子。
以诸尘劳,而作佛事。
视其家风,老庞是似。
名闻诸方,流辈追崇。
馀四十年,一节保躬。
老则结屋,置阛阓中。
即喧而寂,盖将无同
贤哉斯人,不二于物。
蹇寓于世,莫知归宿。
我睨而视,亦见彷佛。
出生太虚,陶铸魔佛。
破尘庵铭1122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五、《石门文字禅》卷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道人堪师庵于水西南台之下,名曰破尘。
为之铭曰:
取大经卷,破此一尘。
何以破之,智为斧斤。
尘非断空,可破非有。
了然而知,空亦不受。
异哉湘麓,庵此老堪。
其庵名,如车指南。
堪虽可即,语默弗及。
如指自触,如眼自觌。
报慈庵铭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五、《石门文字禅》卷二○、同治《武宁县志》卷三六
武宁西峰达上人,年方妙而孝思度越流辈,父母丧则重于坟所,旦夕诵呗以时临,遂自名其庵曰报慈。
呜呼,达可谓知如来大师律。
比丘之意经,岂不曰孝名为戒乎?
余谓其所为,有补于名教,乃为之铭曰:
丛生谓之慈竹,乌返哺谓之慈乌。
岂吾含齿而戴发,乃彼乌竹之不如?
故有终天之痛,心再折而情枯。
以上云雨,就树阴以缚屋庐。
营出世之冥福,生五浊之芙蕖
知轮珠以行道,明月□皎其影孤。
念此风之可尚,聊以起精进而激懦夫。
显谟阁直学士魏公墓志铭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丹阳集》卷一二
绍兴十年七月辛亥显谟阁直学士左太中大夫提举江州太平观魏公,年七十有三,薨于家。
先是,天子览公告老之章,诏增秩宠其归,至是览奏嗟悼,赠左宣奉大夫,敕凡隐终之典从优比。
明年二月丁酉,其孤即平江府吴江县长洲乡清流山公所为寿藏葬公,而以公之世系、爵里、历官、寿年及立朝终始大节为状来请铭。
某于公为同年进士,数联事上庠,复玷外姻之末,实与公习,乃考次公事,叙之曰:公讳宪,字令则,世著籍吴郡
以讳德者为曾王父,以讳禧者为王父,以宣教郎开府仪同三司讳应诚者为父,而赠荣国太夫人胡氏者母也。
公警敏辩慧,颀然早成。
开府自主家事,专为谋学。
年十二补郡学生,试文有动人语,校官石景略奇之。
已而名儒曾旼分教京口,公复提书就弟子列。
曾公知非近器也,厉使游太学
十六,优中太学生选,自是试辄先群彦。
阅数年,积行艺升上舍,文传四方,学者推为轨式。
绍圣四年进士,时兄志先已中其科,开府喜曰:「而兄弟能自奋拔,吾门户有寄矣」。
开封府鄢陵县主簿,擢教授杭州,未赴。
颍昌府
秩满,又教授真州,未赴,召入太学学正
徽宗皇帝幸学恩,特授宣德郎
大臣言:「经行修明,可用」。
召见访问,帝善其所言,除太学博士,擢提举两浙路学事。
崇宁五年,官省,差通判恩州
未踰月除辟雍博士
岁中仍置所省官,公领学事淮西
大观二年,廷受八宝,仕者皆迁一官,公自言:「愿辍所当得预封其亲」。
诏从之。
尚书省,拜职方员外郎
三年,迁为辟雍司业,移宗正少卿,迁国子司业
政和二年春公佐知举,试天下贡士,有诏委知举察异论。
公初弗知,既讫事而誊录官许尚志言贡士有言近诋讪者,录其文及号以进,适隶公考阅,虽已黜,犹坐不以闻罢为通判单州
明年江西路学事,又改淮东
丁开府艰,哀称其服,终三年,却酒肉弗御,倾家赀筑佛舍冢次,日居其中,阅所谓大藏经者尽其函轴。
茔域有芝草、甘露之祥,诗人张景修之流作歌诗记孝感者甚众。
服除,再以国子司业召,时政和六年也。
徽宗初载罢科选,颛以三舍宾贤能,既郡国南建辟雍,复新天下黉序,教法周密,人士向慕,山隅海隅,弦诵之声相闻,庠序之盛,近古未有抗者。
公于是时以学行见推,遍历中外师儒之选,凡六为经师,四长胄席,五将使指,可谓稽古之力而遭时之荣矣。
七年,兼太子舍人
时渊圣皇帝养德东宫,公雍容陪辅,使正行正言闻天下。
八年,徽宗顾辅臣曰:「魏某趣操端亮,方调护吾儿,不宜兼他职」。
直龙图阁提点万寿观,俾专储府文翰。
明年,出刺卫州,未赴。
明年,改刺常州
剧贼起青溪,连陷州县,声摇邻境,守宰选软者类委印绶去。
公独大修城堑,誓将士以死守。
他盗缘间谋应贼者蜂聚境上,公执渠魁戮之,众乃解散。
男子矫称权贵人将命衷匕首见公者,公察其色,疑之,遣人露索,见兵刃,录付狱,得其谋欲杀州将,婴城以叛,立诛之。
睦贼平,录功,迁官二等,且将玺书嘉劳。
宣和二年,召拜太常少卿
未几,给札试书命,奏篇称善,除中书舍人,赐三品服。
贾諲平江,嫉朱勔挠政,数排诋之。
切齿,因数中以应奉事。
公在前屡申其枉。
请罢,公于词命极口称奖,帝览喜曰:「不惟契朕心,且以塞谗说」。
尝召至宣和殿,从容坐语,且称守毗陵计策,赐御墨及轻绡、便面、团凤、䌽版、宣和殿石本。
给事中,锡袭衣、金带,兼侍讲
未旬月,除吏部侍郎,铨综一遵法,吏不能舞文黩货。
六年,以显谟阁直学士明州
异时三韩使者朝京师及吾使报聘,往返经郡,供帐过厚,调取市物,百贾告病,且耗经费不赀。
公朘削,一从简俭,至使节出境,而市人不知。
七年,召还,提举宝箓宫,兼侍讲
靖康元年正月,金人逼汴,朝议既与之成而将臣倖功,遣师夜袭其垒,不利。
渊圣皇帝召问:「敌人傥责渝盟,何以塞之」?
公言:「古者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斫营本非庙谋,诸将擅生事尔」。
已而金使来诘,如公言答之,金使为诎,未几解去。
时厌事者遂欲恬熙彻警,公独疏言:「敌情叵测,今退师未足喜。
彼方蓄锐以观衅,须百全乃发。
我之施置,苟无以大服其心,严霜折胶,定复南牧。
盍大为寇至之备」?
不报,即请奉祠
帝方倚旧僚助初政,优诏不许,力请至三四,从之。
俄起,知宣州
是岁冬金人再犯阙,如公言。
公闻王室在难,治兵赴援,流涕遣行,勉以忠义,士莫不奋。
建康军叛,公以地邻,尤谨武备。
有亡命卒数人,挟军势颉颃叫欢市中。
公闻,遣捕,乃建康手杀官吏者,磔其尸以徇,民以安堵。
今天子袭尊号之二年,召赴行在,再除吏部侍郎
时铨曹案牍散逸殆尽,选者与吏并缘为奸,冒名寄版者相随属也。
公建请严保任以覈实,开告赏以扼奸,急期会以取阙,由是注官者无淹停之恨,而奸伪无所容。
时驻跸广陵,公屡求对,建言:「古未有背天险而为都者。
金之劲骑,由京西五日可至淮泗,宜有以俟之」。
以足疾,四上章乞骸骨,得杭州洞霄宫以归。
结庐近郊,不事华奂,栋宇斧木而已,以「止止」名其庵
视书馀力,课释典,习禅定。
去此惟延宾客,教子孙,优游求志,盖十馀年。
最后除知饶州
公既倦游矣,辞不赴。
复为江州太平观。
终时无疾,危坐禅榻,取水盥手,泊然而逝。
官自宣德郎十有二迁为左太中大夫,爵文安县开国男食邑六百户
妻范氏,兵部尚书镗之女,封硕人,治家贤,有轨则。
男长曰持,应天府司录,早卒;
次曰峙,婴疾不仕;
次曰寿卿,右承事郎
孙男曰兴宗,主福州长乐簿;
曰兴邦,主宣州宣城簿。
皆濡染义训,笃学自立。
长女适建康府司理希平,次适宣抚司干办官陈朴
孙女适右承务郎葛郯
曾孙男女各一人。
公为人脩洁宽厚,兢畏谅直,言动无可择之阙。
于经微言奥旨多自得,授业方郡,著录者常满门。
两侍经幄,不专事章句,至治道得失、祸福安危之机,必反覆论说,以效劝戒。
文章开阖驰骋,应用不穷,而归于体要。
徽宗尝称曰:「魏某草制,近世词臣罕及」。
渊圣居储,亦曰:「魏舍人文不淹晷,真轶才也」。
有文集二十卷,奏议、外制各十卷。
仕进不肯稍贬以求合,故涂辙方进辄不得居中。
然直道正言,为人主所记亦以此,出未久辄复召用。
临事不苟,在成均尝校月试,有文高而擢第一者,既启封乃一凡子,公疑之,召与语,质问文意首末,漫不知答。
验卷首,类有折移录案。
吏致于理,具服通货共为奸倖,人服其精察。
于同产笃友爱,先己子孙而官兄弟子若甥凡四人。
以财市义,交游亲戚空乏者于我乎足;
广义宅义庄,以衣食疏族。
给事中傅公墨卿奉使海东,尝请于朝,表其闾曰「敦义」。
平居善自倾下以宾接士大夫,与人交久而不变,前后荐士登朝为柄臣法从者踵相蹑。
殁之日,官居野处皆痛伤之。
呜呼!
公贤于人远矣。
铭曰:
魏实姬姓,毕万始封。
东西二祖,厥后显融。
朅朅显谟,才优德丰
开迹东南,维辰之逢。
于穆徽考,肇兴辟雍
烝我髦士,大振文风。
阅二十年,公为儒宗。
率德讲艺,士莫不从。
帝用嘉之,曰惟汝忠。
词垣琐闼,讲幄储宫
佥曰汝谐,汝往即工。
公拜稽首,敢营其躬。
曰可曰否,献替弥缝。
出殿方郡,戡乱夷凶。
膏枯醒暍,有谋有功。
出入三朝,责难以恭。
晚谢周卫,归赤松
府以讣闻,帝闻饰终。
清流之源,山萦水重。
砻石琢词,贻美无穷。
颂古 宋 · 释绍隆
 押东韵
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月聋。
去却膏肓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宋法应元普会《颂古联珠通集》卷一○)
颂古四十首 其一 宋 · 释守珣
 押支韵
兜罗绵手指天地,绀目重瞳顾四维。
七步周行浑属我,一生卖弄小孩儿(辑自宋法德、元普公《颂古联珠通集》卷二)
邓公新坟庵堂名序宣和二年四月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一、《梁溪集》卷一三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沙县
子仰闻南阳公之贤,推为前辈旧矣。
罪谪沙阳,公已捐馆舍,不及识,而识公之子觌、观,相从甚厚。
一同同游宝峰栖云禅院,去公新阡不远,因纵步往观。
峰峦环抱而奇秀,松梓行列而葱青,土木之功方兴而未毕也。
有堂直墓下,以奉荐享;
有庵居墓傍,以修佛事。
宏壮严洁,足以昭孝思而垂久远,予窃嘉之。
于是觌、观同辞而前曰:「先公蓄德好学,老而弥笃,仕不过部使者,而宗族推其仁,乡党服其义,士大夫重其节。
退居閒处凡十馀年,而不幸即世。
诸孤藐然,缞绖之中,念慈颜之永隔,而追报之无所也,竭力以奉襄事,幸已就绪,葬有日矣。
惟是搆堂筑庵,未有以命之,以慰无穷之思也。
愿吾子为之名,且以文序之,将存没是幸」。
予辞不获已,则取孟子所谓「大孝终身慕」者名其堂曰「永慕堂」,取诸诗人所谓「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者名其庵曰「报德」。
夫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
亲丧而能自致其力者如此,则所以慕而报之者,必有在矣。
以公之积庆而多贤子,异时显白当世,为前人光,必不乏人。
予虽罪废,方将屏迹于山林,尚庶几见之。
因其序所以名之之意,俾刻诸堂,知为是名者,实自梁溪云。
宣和二年四月望日,梁溪居士李某序。
邓氏新坟庵堂名序宣和二年七月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一、《梁溪集》卷一三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沙县
栟榈邓肃一日造予,请曰:「先子力学砥行,有声场屋间,不幸捐馆舍,卜兆于沙溪之南,将葬矣。
终鲜兄弟,茕然哀疚之中,竭力营办,幸克有成。
今即新阡建堂,以奉祭祝之事,结庵以修香火之缘,愿夫子名而书之,以光存没」。
予来沙阳,雅闻南夫之贤,恨不及识,而与栟榈游甚厚,义不得辞,为名其堂曰「思远堂」,名其庵曰「显亲」。
且告之曰:人子之于亲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而子道备矣。
故君子居丧则读《丧礼》,既葬则读《祭礼》,而祭之日思其居处,思其言语,思其所嗜,然如见其容色,慨然如闻其音声,虽亲之逝日以远,而未尝不若在其左右焉。
子建堂奉祭祀之事以追远,盍亦致其所谓思者乎?
此名堂以「思远」之义也。
人子之致其孝也,始于不敢毁伤其体肤,终于立身扬名以显之,而孝道毕矣。
后世金仙氏之教兴,其说以谓凡欲追报其亲者,必修吾法以资冥福,于是人子无以致其罔极之思,则必筑室墓次,使其徙居之,梵呗钟磬之音朝夕不绝,庶几获其报焉。
虽然,金仙氏之教报之于幽者也,立身扬名以显之,报之于显者也。
今子结修香火之缘以报亲,盍亦图其所谓显者乎?
此名以「显亲」之义也。
沙阳之俗,类多缓葬其亲,予尝诘其所以,大抵拘忌阴阳时日及惑于风水祸福之说,否则力不足以厚葬,耻不若人。
而不知所谓以其所以葬,葬之至也。
因循习熟,遂有积数十年而未葬者,可胜慨哉!
今子孑然,旁无兄弟之助,而能力奉大事,使不失时,则所以致其思于祭祀之间者,盖无待于予言也。
若夫立身扬名以显之,则亦在夫勉之而已。
予既名而书之,又序其所以名之之义以遗焉,俾刻诸石。
时宣和二年七月十有九日昭武李某序并书。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后序 北宋 · 释慎徽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三六
吾祖智者三部之教,其旨深远,其辞浩博,苟非识洞天人,智该今古,未易探其所蕴矣。
余自游学丹丘,每闻𢳛庵法师年弥高而德弥邵,智识明远,得心传独到之学,常造古人超轶处。
虽间世名闻之士,往往莫能肩其右。
观其为人,好学不厌,乐教不倦,仁智两全,而世所希有。
夙夜匪懈,陶成晚进,使人人皆归模范之中,设心可谓至矣。
师犹以为未也,其于讲训之外,笺三部之文,疑者辨之,晦者彰之,使吾祖之教若青天白日,人皆知其清明,凤凰芝草,人皆知其为瑞,辅翼吾教,岂小辅哉。
故《止观》四卷,名为《助览》。
余晚还故里,师亦圆寂,每恐埋没斯文,常形寤寐,偶因潘处士首语此集有补于世,勉之镂板流行,处士跃然而从,乃曰:「非敢规锥刀之利,盖欲便乎学者抄写之劳,抑亦广布法师之教矣」。
余嘉其志,故附书于天台白莲草首座,以求稿本。
章师喜成人之美,乐扬人之善,每以弘道为心,览余之书,即叩依阇梨
然依公乃法师之裔,非特喜余之书,乐与其本,亦将答先师之恩也。
噫!
法师之教永传不朽,而名振千古,自今日始矣。
余睹斯文,喜不自胜,辄为之序,以继其后焉。
时政和四年二月日,永嘉横阳禅林住持传教沙门慎徽序。
按:《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末,续藏经第二编第四套第三册第二八三页。
一枝庵记1126年 宋 · 邓肃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八、《栟榈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
余少年喜水,凿井穴地,泛溪钓月,终日潺湲之乐,盖将安焉。
曰:「水止是矣」。
或者曰:「是未尝见江、河、淮、济也」。
比年奔走道路,偶皆见之,汪洋万顷,茫无涯涘。
若风作其上,则澎湃汗漫,浪高银屋,然后知余前日之喜,止牛蹄泓者耳。
或者又曰:「此亦未足以言水也,是特四渎之分耳。
若大海,则会而纳之六合,内外通为一流,岂啻万川而已哉」!
余曰:「嘻,有是哉!
余将游焉」。
客曰:「是乌能遍耶?
天地之大,各五亿五万五千五百里,而四海为之脉。
今欲登穷发,游聂耳,以极无穷之观,非肉飞八极不可也」。
余乃茫然自失,仰而叹曰:「天下之景无穷,而玩景之情亦无尽也。
任情逐景,不知归宿,其将为波流乎!
尝观涓涓之微,升于天,行于地,运乎千古,曾无损益,于此了之,则当体而足。
满空之水,固无异于一滴耳,亦何必沧海乎?
脱或不然,而必欲赏之,又有大于此者,则将如之何哉?
呜呼,岂特观水为然耶?
天下之事,类皆如此。
夏屋广殿,金碧相照,鸣钟伐鼓,食指数万,此释氏之居也。
领其寺者,指顾之间,方袍云集,作止寝食,无不可意。
其视安居老人,蒙头冷坐,饮水采薇,无曰相万乎?
虽然,不能安居而必欲领寺,若以寺为未足,则如之何?
世间轻煖肥甘,迷楼琼屋,不知几万等,吾又安能足其志耶?
呜呼!
芬芬鼎烹,要在满腹;
沈沈府居,要在驻足。
一庵之大,固有馀地矣,又何事他求哉?
庄周曰:「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善乎,庄周之能了此意也!
且不了一滴之旨,虽倾四海之流不足以供其赏;
不悟一枝之要,虽扩六合之大不足以厌其求。
此世士所以终身汩汩,荡荡忘返,可以深嗟而叹息也。
妙智大师美公,少年学医,法造三昧;
稍壮则事潜庵,求西来意。
精进敏惠,便为一时名僧。
若肯降志以悦当路,则巨刹名寺,当尽付之。
师乃恬然曾不介意,是故求医之人布施山积,师尽捐之,以作佛事。
尝托迹太平寺,适遭回禄,尺椽不具。
二十年间,栋宇轮奂,冠于一邑,师之力盖居其半。
事母最孝,无愧古人。
忽失所恃,则欲谢医术,曰:「吾不复事此」。
既毕襄奉,则作庵墓侧,为终焉计
其视同参子丽服雄居,沛然得意,但知如涕唾耳,岂非了此一滴,遂能安此一枝乎?
故余字其庵曰一枝
客有问曰:「居之士当以亿计,岂皆了此乎」?
余曰:「不然。
世人有才学智术不足以动人者,退居茅舍,盖其分也。
幸而有学问,语言粗可应对,又平居交游无显人膴仕,虽欲舍,又将焉适?
此特系焉而止耳,岂皆悟此理耶?
其性识超然出人伦等,士夫喜师不可胜计,于此安之,不有觊觎,是真了此者也」。
虽然,列子行天,非风不可,古人讥之,盖非无待而然者。
今师必赖一枝,犹未脱焉。
百尺竿头,当进一步,师肯承当否?
更俟他日与师分付。
师名仁美,南剑州沙县人也。
在县之南,起于宣和之季,落成于靖康之初云。
大慧普觉禅师塔铭 宋 · 张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七、《咸淳临安志》卷八三、《径山志》卷六、《宋代蜀文辑存》卷四五
隆兴元年八月十日大慧禅师宗杲示寂于径山明月堂。
皇帝闻之嗟惜,诏以月堂为妙喜庵,赐谥普觉,塔曰宝光,用宠贲之。
其徒以师全身葬于庵之后,使了贤来请铭。
先是,上为普安郡王时闻师名,尝遣内都监径山谒师,师作偈以献上,上甚嘉之。
及在建邸,复遣内知客请师山中,为众说法,亲书「妙喜庵」大字及制真赞寄师。
又二年而上即位,始赐号大慧禅师
明年,复取向所赐宸翰,以御宝识之,恩宠加厚而师亡矣。
仰惟主上神圣英武,资不世出,而惠顾一方外之士如此,盖师于释氏,所谓卓然杰出于当世者。
忠诚感格,得之天理,是以上动宸心,眷知特异。
吁其盛哉!
自昔圣贤,以传心为学,诚明合体,变化兴焉。
西方之教,指心空为解脱究竟,盖得一而不见诸用,而悟入要处,或几于尽性者所为。
后世三宗并行,临济正传,号为得人
超出声尘,不立一法,根源直截,以證为极,焜耀震动,卷舒无碍。
如师子儿,游戏自在,获大无畏。
此固不可以智知识识也。
临济六传至杨岐,杨岐再世,而圜悟禅师克勤,得法于五祖演,被遇两朝,其道盖盛行矣。
师实嗣圜悟,益光明焉。
师讳宗杲宣州宁国人姓奚氏
年十七为浮图,不欲居乡里,从经论师,即出行四方。
始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叹曰:「是果佛祖意耶」?
去之,谒准湛堂
识师眉睫间久,谓之曰:「子谈说皆通畅,特未可以敌生死。
吾今疾革,他日见川,当能办子事」。
圜悟师也。
湛堂死,师谒丞相张公无尽,求准塔铭。
无尽门庭高于天下,士亦小许可,见师一言而契,即下榻朝夕与语,名其庵妙喜,字之曰昙晦
且谓:「子必见圜悟师,吾助子往」。
遂津致行李来京师,见于天宁。
一日,升堂,师豁然神悟,以语曰:「未也。
子虽有得矣,而大法故未」。
又一日,演和尚「有句无句」语,师言:「下得大安乐法」。
拊掌曰:「始知吾不汝欺耶」?
自是纵横踔厉,无所疑于心,大肆其说。
如苏张之雄辩,孙吴之用兵,如建瓴水,转圆石于千仞之阪。
诸老歛衽,莫当其锋。
于时贤士大夫,往往争与之游。
雅为右丞吕公舜徒所重,奏赐紫衣,号佛日大师
会女真之变,其酋欲取禅僧十辈,师在选中。
已而得免,盖若有相之者。
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师居第一座,为众授道,誉望蔚然。
已而去,入云居山,居古云门,学者云集。
复避乱走湖南,转江右入,筑长乐洋屿,时从之者才五十有三人。
未五十日,得法者十三辈,前此盖未始有也,后皆角立。
始应给事江公少明之请,住小溪云门
而浚在蜀时亲以师嘱,谓真得法髓。
浚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
道法之盛,冠于一时,百舍重趼,往赴惟恐后,拜其门惟恐不得见,至无所容。
敞千僧大阁以居之,凡二千馀众。
所交皆俊艾,当时名卿,如侍郎张公子韶,为莫逆友,而师亦竟以此遇祸。
当轴者恐其议己,恶之也。
毁衣焚牒,屏居衡州凡十年。
梅州梅州瘴疠寂寞之地,其徒裹粮从之,虽死不悔。
噫,是非有以真服其心而然耶?
又五年,太上皇帝特恩放还。
明年复僧服,四方虚席以邀,率不就。
最后以朝命住育王,聚众多食或不继,筑涂田凡数千顷,诏赐其庄名般若。
又二年,移径山
师之再住此山,道俗歆慕,如见其所亲。
虽老,接引后进不少倦。
居明月堂凡一年以终。
将示寂,亲书遗奏,及寄声别右相汤公
又贻书于浚。
了贤请偈,复取笔大书,不少乱。
师虽为方外士而义笃君亲,每及时事,爱君忧时,见之词气,其论甚正确。
晚自径山秣陵见浚,垂涕言:「先人不幸无后,某之责。
家贫何所仰,愿乞一给使名,藉公重,庶有肯就者」。
浚为恻然兴叹,遂奏其族弟道源奉师亲后。
既退居明月堂,冒暑走其乡,上冢葺治,所存盖如此。
使为吾儒,岂不为名士?
而其学佛,亦卓然自立于当世,非豪杰丈夫哉!
卒被光宠,表之无穷,诚有以自致也。
所赐御书,建阁藏于妙喜庵,与兹山不磨矣。
师寿七十有五,坐夏五十八年。
僧俗从师得法悟彻者,不啻数十人,皆有闻于时。
鼎需、思岳、弥光悟本守净道谦、遵璞、祖元、冲密,先师而卒。
秦国太夫人亦尝于师问道焉。
呜呼!
我识师之早,此心默契,未言先同,从容酬接,达旦不倦,人间至乐,孰与等拟?
盖惜其沦没山林,惠利之不博加于人也。
然而以道观之,安可以隐显去来,索师于形骸之内哉?
我实知师,宜为之铭。
铭曰:
死生为一,非想非说。
證彻了悟,一息千劫。
嗟师何为,拳拳忠孝。
欲迪群迷,俾趋正教。
嘻笑怒骂,佛事炽然。
情生智隔,疑谤兴焉。
天目巍巍,终古莫移。
师兮道德,此山与齐。
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七。
楮庵真赞 南宋 · 释慧空
横楖栗据此座者,长芦夫跳灶之子,天衣怀的骨之孙。
抽一顾而瞎其正眼,用十无而诳彼后昆。
说法则雷轰电激乎仰山之上,入灭则霜清月落乎连水之湄。
是谓楮庵和尚,而般阳老明提耳之师也。
此庵记乾道元年四月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二二、《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一九
永和智度寺僧、前章贡六和寺老子證榜其庵曰「此」,而求记于澹庵老人胡某
余官三年矣,而记未暇作也。
乾道改元春,还自天目,复寓智度,而證老日来索记。
又三谷朔矣,又未暇作也,而请益力。
则谇之曰:「于文,止匕为此。
止,止也;
匕,次也,次有动意。
夫『大江东流日千里,此虫趯趯长在此』,则此谓之止可也。
『此水与此人,相追两沄沄』,则此谓之动可也。
不知欲止耶?
抑欲动耶?
以为欲止,则与诗人讥水马何异焉?
以为欲动,则随波承流,又非予之所敢知也。
二者必有一于此矣」。
證曰:「不然。
『君如大江日千里,我如此水千山底』,则此亦何可訾?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则此亦何可泥?
谓吾为止如水马,然步步逆流水,非吾所谓止也;
吾所谓止,有不止者存。
谓吾为动,如水沄沄,非吾所谓动也;
吾所谓动,有不动者存。
非动非止,非黏非湛,必外乎黏湛之外者,然后知此。
《易大传》曰:『夫孰能与于此妙哉』?
此乎,澹庵其亦未之思乎」?
予笑曰:「有是哉」!
必笔其说以为记,而复键之,曰:澹乎若深渊之靓,虽止也而物无不应;
汎乎若不系之舟,虽动也而我未尝流。
夫是之谓闻道。
四月八日记。
颂古二十九首 其二 南宋 · 释师体
 押冬韵
肌骨当初赫赤穷,面皮今日厚千重。
撩头搭尾应更点,嬴赛阇黎斋后钟(以上宋法应元普会《颂古联珠通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