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头陁寺碑文 南梁 · 王巾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四、文选卷五十九
盖闻挹朝夕之池者,无以测其浅深;
仰苍苍之色者,不足知其远近。
况视听之外,若存若亡;
心行之表,不生不灭者哉!
是以掩室摩竭,用启息言之津;
杜口毗邪,以通得意之路。
然语彝伦者,必求宗于九畴;
谈阴阳者,亦研几于六位。
是故三才既辨,识妙物之功;
万象已陈,悟太极之致。
言之不可以已,其在兹乎!
然爻系所筌,穷于此域;
则称谓所绝,形乎彼岸矣。
彼岸者引之于有,则高谢四流;
推之于无,则俯弘六度
名言不得其性相,随迎不见其终始,不可以学地知,不可以意生及,其涅盘之蕴也。
夫幽谷无私,有至斯响;
洪钟虚受,无来不应。
况法身圆对,规矩冥立;
一音称物,宫商潜运。
是以如来利见迦维,托生王室。
凭五衍之轼,拯溺逝川;
八正之门,大庇交丧。
于是玄关幽揵,感而遂通;
遥源浚波,酌而不竭。
行不舍之檀,而施洽群有;
唱无缘之慈,而泽周万物;
演勿照之明,而鉴穷沙界;
导亡机之权,而功济尘劫。
时义远矣!
能事毕矣!
然后拂衣双树,脱屣金沙。
惟恍惟惚,不皦不昧,莫系于去来,复归于无物。
因斯而谈,则栖遑大千,无为之寂不挠;
焚燎坚林,不尽之灵无歇。
大矣哉!
正法既没,象教陵夷。
穿凿异端者,以违方为得一;
顺非辩伪者,比微言于目论。
于是马鸣幽赞,龙树虚求,并振颓纲,俱维绝纽。
荫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晨凉;
慧日于康衢,则重昏夜晓。
故能使三十七品有樽俎之师;
九十六种无藩篱之固。
既而方广东被,教肄南移。
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
汉晋两明,并勒丹青之饰。
然后遗文间出,列刹相望,澄什结辙于山西,林远肩随乎江左矣。
头陀寺者,沙门释慧宗之所立也。
南则大川浩汗,云霞之所沃荡。
北则层峰削成,日月之所回薄。
西眺城邑,百雉纡馀。
东望平皋,千里超忽。
信楚都之胜地也。
宗法师行絜圭璧,拥锡来游。
以为宅生者缘,业空则缘废;
存躯者惑,理胜则惑亡。
遂欲舍百龄于中身,殉肌肤于猛鸷,班荆者久之。
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像
后军长史江夏内史会稽孔府君讳觊,为之薙草开林,置经行之室。
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江安济阳蔡使君讳兴宗,复为崇基表刹,立禅诵之堂焉。
法师景行大迦叶,故以头陀为称首。
后有僧勤法师贞节苦心,求仁养志,纂脩堂宇,未就而没。
高轨难追,藏舟易远。
僧徒阒其无人,榱椽毁而莫构。
可为长太息矣!
惟齐继五帝洪名,纽三王绝业。
祖武宗文之德,昭升严配
格天光表之功,弘启兴服。
是以惟新旧物,康济多难;
步中雅颂,骤合韶护;
炎区九译,沙场一候。
粤在于建武焉。
乃诏西中郎将郢州刺史江夏王观政藩维,树风江汉,择方城之令典,酌龟蒙之故实。
政肃刑清,于是乎在。
宁远将军长史江夏内史行事彭城刘府君讳諠,智刃所游,日新月故;
道胜之韵,虚往实归。
以此寺业废于已安,功坠于几立,慨深覆篑,悲同弃井
因百姓之有馀,閒天下之无事,庀徒揆日,各有司存。
于是民以悦来,工以心竞。
亘丘被陵,因高就远。
层轩延袤,上出云霓。
飞阁逶迤,下临无地。
夕露为珠网,朝霞为丹雘。
九衢之草千计,四照之花万品。
崖谷共清,风泉相涣。
金资宝相,永藉闲安;
息心了义,终焉游集。
法师昙珍业行淳脩,理怀渊远,今屈知寺任,永奉神居。
夫民劳事功,既镂文于钟鼎;
言时称伐,亦树碑于宗庙。
世弥积而功宣,身逾远而名劭
敢寓言于彫篆,庶髣髴于众妙。
其辞曰:质判玄黄,气分清浊。
涉器千名,含灵万族。
淳源上派,浇风下黩。
爱流成海,情尘为岳。
皇矣能仁,抚期命世。
乃眷中土,聿来迦卫。
奄有大千,遂荒三界。
殷鉴四门,幽求六岁。
亦既成德,妙尽无为。
帝献方石,天开渌池。
祥河辍水,宝树低枝。
通庄九折,安步三危。
川静波澄,龙翔云起。
耆山广运,给园多士。
金粟来仪,文殊戾止。
应乾动寂,顺民终始。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
象正虽阑,希夷未缺。
于昭有齐,式扬洪烈。
释网更维,玄津重枻。
惟此名区,禅慧攸托。
倚据崇岩,临睨通壑。
沟池湘汉,堆阜衡霍
膴膴亭臬,幽幽林薄。
媚兹邦后,法流是挹。
气茂三明,情超六入。
眷言灵宇,载怀兴葺。
丹刻翚飞,轮奂离立。
象设既辟,睟容已安。
深冬燠,疏夏寒。
神足游息,灵心往还。
胜幡西振,贞石南刊。
宋故推诚保德戴功臣邓州管内观察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国长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四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赠户部尚书钱公墓志铭1003年12?)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咸平六年秋七月,诏邓州观察使、并代等州经略使长城公归京师,疾故也。
上开宣室,御武帐,延登前席,劳问数四。
以公美疹初复,未任朝谒,赐告就第,俾之颐养。
九月,勿药有喜,入谒未央宫
自是五鼓登车,晨趋无废;
三杯退食,常膳载加。
朝野之人,室家相庆,喜良臣之获祐,而斯文未丧也。
十月戊寅,宿戒知友,会竺乾之宇,为桑门之馔。
与开士辈,谈苦空,赞真谛,俄起更衣,偃然就枕,若假寐焉。
少顷视之,乃风眩暴作,如大醉状。
肩舁归第,是夕以不起闻,享年四十有四。
上临轩震悼,遣使吊问。
法赙之数,有加常等;
窀穸之事,悉从官给。
翌日,诏赠户部尚书
天子以公母夫人在喜惧之年,有羸老之疾,不克终堂之养,实深挤壑之痛,特命中贵人面赐白金三十觔。
礼极哀荣,恩沾存殁,君臣之际,斯为至矣。
公讳若水,字淡成河南新安人,盖凌烟功臣巢国公九陇之后。
世胄阀阅,谱牒存焉。
赠太子太保萼,追封琅琊郡太夫人王氏,曾祖、妣也。
太子太傅柔,追封清河郡太夫人丁氏,祖、妣也。
尚书司门员外郎、赠太子太师文敏,烈考也。
往者,公参掌万机,追荣三代,始赠孤卿,再跻极品,至于延赏之命,乃尉令伯之心。
盖由夫锡羡贻谋,重世始大,臧孙于焉有后,太丘以之无惭者也。
公始在孩稚,颖悟不群,爰自青衿,即齿乡校,开卷成诵,发言有章。
才十岁,能属文;
逮志学之年,已博涉六艺。
方领矩步,比肩诸生,而符采超迈,襟怀散朗。
山庭月角,盖有公侯之相;
琼树瑶林,自是风尘外物。
华山陈抟一见公,以为有仙风道骨,名在丹台紫府中。
僧宗裔者,有人伦之鉴,独识公于侪辈,且云:「斯人者,异日登金门,上玉堂,升赤霄,捧白日矣」。
太平兴国七年,诏郡国贡士河南太守以公首荐于贤能之书,时才弱冠,会有期功之丧,不克随计。
再上,登甲科,解褐同州观察推官
专以经术,缘饰吏事,至有邻郡之民,滞讼未决,不远千里,来求片言。
时先太师内帑西都,仓卒捐馆,公见星而往,指景悼生,泣血倚庐,柴毁骨立。
左冯之人,相与列状太守,且云:「失贤从事,民将畴依」?
升闻于天,特俾权夺。
公墨缞而赞幕画,心丧以毕礼经,郡政倚成,氓颂尤塞。
三司使夏官侍郎上谷公,时任枢密学士、领选部,方与天子论思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而品藻人物,讲求茂异,孜孜慰笃,唯恐不及。
当是时,公及太原王扶,颍川陈充、同郡钱熙,皆为外诸侯宾属,即抗章以闻,咸传召归阙。
天子命丞相府召试,以公文最高,超拜秘书丞直史馆
中谢日,面赐绯衣银鱼。
自扶而下,只除殿中丞,不得与公比。
明年,拜右正言知制诰,与今给事中柴公成务、吕公祐之、谏议冯公起、参知政事王公旦,同制并命焉。
淳化三年,郡国贡士几二万人,贡举以来,莫斯为盛。
天子诏公同掌文柄。
数月,又命案行平凉五原等郡,公乘驿至塞下,尽得其利病。
归奏于青琐中,画地聚米,如指斯掌,天子嘉叹,且谕以登用之意,公辞以身被逢掖,业在黄卷,得司诰命,为词臣足矣。
天子乃召公翰林学士,自屯田员外郎迁职方,仍赐三品服。
审官辩论人材,周太宰之任,银台出纳王命,汉尚书之职,又诏公兼总二司焉。
至道元年春正月,命公为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进阶朝散,赐勋柱国
枢衡之任,机务在焉。
唐朝以来,皆二府兼领;
逮朱梁之后,与三事抗衡。
至若赤白之囊,晓传边奏,輶轩之使,夕发兵符,承密旨于禁中,授神算于阃外,丞相有所不闻也。
天子以公忠肃明允,温恭笃类,付以是任,一二咨之。
未几,太宗上仙,圣皇绍统,擢拜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工部侍郎进封长城郡侯,策勋上柱国,馀如故。
上以公顾命大臣,股肱良弼,虚怀延纳,垂拱仰成。
公亦夙夜在公,憔悴事国。
小大之务,思竭其才而致其身;
谟猷之言,必沃乎心而逆乎耳。
穆清体貌,曾靡达颜;
私庭休沐,不遑调膳。
一日,清閒之宴,面陈至诚,直以圣朝之日长,高堂之齿暮,愿得䌽衣膝下,以奉其欢心,上敦谕再三,不俞其请;
公两奉奏牍,确乎不拔。
上将崇进其秩,公顿首固辞,即以本官罢机务,充集贤院学士判院事
俄受诏修永熙国书,公即引给事中柴公成务侍御史南阳宗度秘阁校理濮阳吴淑,及亿亦在选中。
曾未期年,书成奏御,既终乙夜之览,爰备名山之藏。
上又以太祖皇帝十七年中,经营四方,削平海内,规模宏远,功德茂盛,当时史臣,殊为简略,又命公举尔所知,再加论次。
公辞不获免,乃奏故刑部郎中知制诰王公禹偁,今翰林学士梁公颢知制诰李公宗谔赵公安仁
才及周星,俄已绝笔,弥缝阙漏,号为详备
两朝大典,出于公手,百代而下,垂于信书。
俄掌吏部三铨秋曹案谳。
会鸣镝入寇,大辂亲征,公扈从钩陈,驻跸全魏。
或爟火传警,羽檄交驰,天骄举南牧之师,云台有未决之议,上必遣亲近,咨其计策,给以笔札,受其条对。
六骡宵遁,万乘天旋,命公权开封府事。
邺都缺帅,北顾是忧,命公知天雄军府兵马部署
言事者以上郡之地,控扼党项,宜修复城隍,大聚兵谷。
朝廷惑之,发卒万人,赢粮深入,因举夫版筑之役,而谋夫盈廷,利害蜂起,上未能决。
适公自魏乘驿会师于离石,以幄幕九张,兵车百乘,意决野宿,凡五日造废垒焉。
公据鞍少选,当机立断,辄罢其役。
飞章以闻,宸襟洞开,疑谋冰释。
因诣阙而白其状,上嘉纳慰劳。
适属亲试贡士,命近臣考甲乙科第,俾公预焉。
东堂校文,时推精识;
西清赐对,帝善其言。
数日,又命公抚巡陕西缘边诸郡,且以便宜从事
凡七旬复命。
上谓公曰:「《天官书》:上将、次将,位在文昌宫
汉宣亦云:『边境有事,左右之臣皆将帅也』。
文武是宪,内外迭处,亦何常之有」?
公不能谕上旨。
翌日,有获下之拜。
上以太原西北劲兵处,控带雁门、云中,匈奴之所走集,思得贤帅,付以师律,即命公兼并代等州经略等使、判并州事,尽付诸将,倚为长城。
又下诏案行边塞,周视亭障。
并土严凝,穷冬尤剧,擐甲胄者或至堕指,袭狐貉者仅如怀冰。
公夙驾载驰,蒙犯霜霰,且多饮醇酒,以禦寒气,因伤肺得疾,颇施针砭。
忽伤溃于胫,流血石馀,四体薾然,仅存微喘。
上遣中使太医,冠盖相望,又别赐手札,丁宁欸密。
初蒙药石之效,未任军旅之事,适会府州有所经度,公将力疾而往,上亟令止之。
虽漳滨有瘳,而卫幕多故。
伐谋制胜,固可以坐筹;
破虏鏖兵,亦难于卧护。
乃降优诏,俾之来朝。
方将验上池之十全,延明庭之三接,出驱六纛,授鈇钺以专征;
入序九功,登岩廊而论道。
为国方、召,播美于声诗;
致君,跻俗于仁寿。
如何奄忽,乃至云亡!
里巷辍舂,搢绅挥涕。
管公明不及嫁娶,遗恨终天;
张元伯顿隔死生,绪言在耳。
呜呼!
即以其年十二月壬申,归葬于河南府新安县暖泉乡,祔于先茔,礼也。
公历阶至金紫,策勋上柱国,视秩水土,兼职风宪,三进爵为郡公,真食至四百户,功臣之号,凡三加焉,禄位官封,亦云盛矣。
一子延年,秘书省正字,始七岁。
虽在稚齿,了无童心,擗踊哀摧,啜泣孺慕,出于天性,殆过成人,藐是遗孤,庶乎有后。
公母范阳卢氏,累封濮阳郡太夫人
夫人荥阳郑氏,故殿中丞处升之女,封北海郡夫人
皆以公贵也。
若讷若虚,早亡。
若愚今任大理评事通判台州
公于昆弟中为最幼。
虢州虢略簿若冲,从父弟也;
大理评事维周,前河南永城簿智周,兄之子也,皆由公而成立焉。
公眉宇秀拔,宝箓标映。
体二邻几,识探《系》《象》;
下学上达,文成雅诰。
克己恕物,殆过放麑之仁;
虚受兼容,乃有涵牛之量。
善谈名理,听之者更仆忘疲,多识典故,扣之者撞钟辄应。
品题人物,汝南之子将;
坐镇雅俗,之安石
挹其仪表者,若披云雾
与之游从者,如薰椒兰。
盖所谓钻之弥坚,仰之弥高,澄之不清,挠之不浊者也。
公在先朝时,为北门学士,与故刑部侍郎张公洎同日侍上。
天子喜金鳌之得贤,咏《嘉鱼》而申美,特诏宣奏国乐,鱼龙杂戏,近臣咸预,式宴尽欢。
时方隅未宁,斥候屡警,在于内署,实司密令。
每天子临便坐,决启奏,军书手诏,急于星火。
斧扆之侧,授简立成,曲尽事机,不加点窜,秉笔者推之。
审官之柄也,如良工斲材,轮辕咸适其用,虽小人怀土,胡越不违其情,罢斥蒙于安全,淑慝以之区别。
中枢之地也,罄竭谟谋,参决机务。
守正持重,曾不将迎;
忧边思职,屡蒙惠问。
属衅起益部,盗据坤维,絓者居多,皆《吕刑》之不宥,赖公全活,实繁有徒。
且以慎密自持,弥纶无迹。
诡词而出,虽温树以不言;
阴德岂诬,在里门而终大。
尝以为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三代之昌,皆由得士,姑务引翼,以答恩遇。
祁司马之举善,外不避雠;
郑当时之荐贤,言之有味。
又以难进易退,儒者之行,既得患失,鄙夫所为,乃辞禄枢府,退就书殿。
士林歌颂,堆案盈几;
驰竞顿息,风俗归厚
既而述唐、虞之二典,极之三长,西狩终篇,南箕起谤。
或以不署宰衡,是为专美;
或以倒置昭穆,于焉渎宗。
公讨寻故实,援引诏令,廷诤数四,策书乃定。
郡邪侧目,正人增气。
选部也,山公启事,多所荐陈。
秋曹也,不疑平反,号为宽大
权莅京毂也,狱囚数百,一旦决之。
桴鼓稀鸣,钩距靡设,虽曰浩穰,殆臻清静。
出抚魏郡,其政亦同。
乃有元戎贵侯,高牙大旆,提七校之师;
中人内侍,银珰左貂,从九天而降。
公卮酒大胾,率以交欢;
郊劳饮饯,曾无违礼。
奉缗靡给,私帑屡空,坦然放怀,不以屑虑。
及罢上郡之役,而晋民息肩;
握大卤之兵,而胡驺屏迹。
乃至易箦而没,家无馀财,行路之间,人皆流涕。
非诚信素著,譬李广之不言,仁惠见思,同子产之遗爱者,安能及是哉?
公有德有言,多材多艺。
精覈数术,善评书画。
雅好班固《汉书》,常日读一卷。
周急好施,劳谦善下,多所折券,未常治产。
收养孤幼,侔郈成分宅之仁;
协比亲戚,掩游吉亢宗之说。
勤接士类,皆虚往而实归;
善与人交,必相先而莫逆。
荐引后进,有知人之明;
购求坠简,侔秘书之副。
每燕居私第,角巾东道,叩虚课寂,味兹玄关。
近年深信佛乘,雅习禅观,隐几终日,陶然自得。
归全之明日,上遣近侍求两朝策书遗草,若冲等搜于巾箱,尽以进御,且述素志,愿得薄葬,免于劳民,上亦允其请。
茂陵遗札,幸天子之见求;
京兆新阡,乡人之不犯。
族子光禄寺丞易,卓荦稽古,时之闻人,集公生平文章为二十卷。
某辱公之顾,为日斯久,道同气合,心照神交。
亲奉斋终,幸无怛化。
知音逝矣,空绝伯牙之弦;
冢树怆然,谁表延陵之墓?
含酸陨涕,且为之铭。
铭曰:
明堂肇基,众材具施。
如何栋梁,中道而隳。
元首眷怀,同体是宜。
吁嗟股肱,一旦而亏。
腹背何益,铩兹六翮。
珷玞奚为,丧我垂棘。
人失司南,国亡遗直。
空馀话言,布在方策。
太山兮其颓,悲玉树兮将埋。
怅浮生兮朝露,閟英魂兮夜台。
南州之高土兮临紫陌,启新阡兮从旧域。
严封树兮禁樵苏,志泉扃兮刻金石。
谅西土之耆老兮,盍树碑以表德(《武夷新集》卷九。)
宝:原阙,据明本补。
又,「□箓」,库本作「丰神」。
北新安永安禅院碑记(并序景德二年四月 北宋 · 某弘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
夫以法身冲邃,非诠旨以何归;
实相澄凝,非标式而莫睹。
至若如如妙性,体业无方;
万□□身,寂照恒一。
释迦慈父广运悲心,降迹王宫,證真道树,演无说之说,示无形之形。
□□□相表乎仪,八十种好彰乎瑞。
洎连河现灭,鹤树迁神,饮光录化于苦踪,度喜传灯于感躅。
□□正法像法,昭然熳然。
爰自法化西来,腾东被,汉明弘集,洛阳寺兴。
尔后大建精蓝,广修□□。
致使普天普地,知菩提归仗之门;
使令万国万象,了福田为究竟之路。
即有功德主僧宗感,□以定香馚馥,戒月澄明,同感建造之功,共办葺修之事。
而有功德主郝光琏等,并乃汾浦英彦,□巷名儒,五常俱身,三端立德,言本有则,行谨无亏。
迥然标方外之心,志诚出人天之见。
当院东连巨泊,西接虢河,前窥抱腹之峰,后对子之谷。
武定八年三月八日
按:《汾阳县金石类编》卷五,民国刊本。
海清寺塔记碣 北宋 · 柳峦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二八、道光《云台新志》卷一四、《云台金石记》(古学汇刊本)
维天圣元年岁次癸亥十月辛酉朔八日戊辰,建塔都维那柳峦纠化同会弟子史玩、刘仁制、郭忻、宋晸、许志、牛智、孙璨、徐景、王肃正、韩绪、王进刘岳刘巨滔、刘翱,新人林泽、祐,已上各备小麦一石、米五斗、油三觔、钱乙百文足;
潘靖、遇、柳惠逸、□□□、徐景、徐□、相馀庆、相兴等,两家共备小麦一石、油三觔、米五斗、钱乙百文足,修设感圣恩起塔大斋一十三会,再会转化千名。
赴斋施主每名钱乙百文足,添兴释迦真身舍利阿育王灵牙宝塔。
窃以此塔镇在海城灵基山东南角,大唐第二之尊。
上观似从天降下,迥彻清霄;
下看似从地涌成,宝堂连海。
求相而千花撩绕,告佛而万瑞分明。
宿果等今代遭逢,同会者劫末近佛。
感得皇王万岁,四塞安宁,郡宰千秋,庶民康泰。
积记标镌,永为不朽者。
书记,俗士牛景。
写碑,俗士牛道宁
同建塔助缘僧:海清、宗□、德长、宗玠、文忠、宗诜、道圆、怀圭。
功德主僧宗传。
造塔都料。
泗水成守元镌。
六祖范老书 其二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八五、《山谷全书·别集》卷一五、《宝真斋法书赞》卷一四
某启:前因三学山化主回,奉手状,并漫寄一扇,不审得彻禅几否?
顷人自富义来,再奉手诲,喜承宴居多福。
比密师自富义来,报成都六祖奉待;
寿宁僧宗乔自成都来云,公已受六祖疏。
计不虚传,辄作短疏助佛事,然老懒不成言语也。
某寓居处渐完葺,内外终不会省费,然厚薄亦随缘。
知命欲到成都看药市,此行一费亦不小,亦无处减省耳。
前所寄诸书,甚助荒废,欲随事末记数句,尚未暇。
惟悦老语录常在几案间,一日缘会,便下笔矣。
别作一篇《竹轩颂》,似可观,已付密师去。
种竹六祖,即用之。
或须别写,即寄本来可也。
所要文字多写在密师处,不知化缘道路悉存得否?
秋热懒倦,奉状不如礼。
跋登江州百花亭怀荆楚1102年8月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六、《山谷全书·别集》卷七、《豫章先生遗文》卷一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百花亭梁大同三年史邵陵王纶所作。
此诗出《英华集》,皆佳句也。
崇宁元年八月壬戌,来集斯亭,其甲子又来。
四顾徘徊,怅诗人之不可见,因大书此三诗,遗寺僧宗素,俾刻之坚石,后来者得观览焉。
修水黄某。
泸州大云寺滴乳泉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四、《山谷全书·正集》卷一七、《名山胜概记》卷四四
泸州大云寺西偏崖石上,有甘泉滴沥,一州泉味皆不及也,余名曰「滴乳泉」。
然寺僧宗惠埋其上,泉滴来不汲汲,似为死骨所触。
余闻葬书,死而葬泉源者,其子孙皆当病水尰而死,其毒数世不已。
惠若有子孙,可忠告之,迁以避数世之祸。
湖州飞英寺浴院记熙宁元年三月 北宋 · 慈梵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三三
在昔西国,有大医曰耆域者,一旦趋吾圣人之席,以浴僧为请。
圣人曰:「能除七病也」。
他日,二三子侍坐,详问八道之初。
门有贤守者,避席而对曰:「守也畴日于浴僧时肩随入室,沈思于须臾间,悟触宣明,成佛子住」。
圣人曰:「皆修行也」。
既而,其教入于中国,天子奉之,四民良者许为之徒,学吾圣人之法。
自是罄天之下,郛郭山林之胜,列刹相望。
吴兴飞英寺,殿塔丛立,房庑四周,有众千指,而洁濯之室,最为先急。
既朽坏且久,不任其用,岂其称哉?
至和乙未岁,今僧判官表师,能以医术,拔人于疾苦之间;
出其囊橐,得钱一百万,为施之首。
继有借职杨开、长马沈举,及大姓豪士,随而乐从,又得钱二百万。
遂鸠材命工,革旧而新之。
堂曰暖者,冬用也;
堂曰凉者,夏用也。
设二阶者,分长少也;
钜炉者,以燥衣也。
建大釜以化汤也,次小镬以燖灰也,方井以准日汲也,圆井以备岁旱也。
上焕髹光,下排碧甃。
能事既毕,当嘉祐戊戌春二月也。
元载、宗愿二上人领之,勤其职也。
凡一击鼓,大众杂沓,不速而至也。
序进序退,虽有软语,无諠哗也。
澡其外者,曰:「美哉!
昔我七病,顿尔消脱;
昔我百倦,遽然精爽」。
洗其内者,曰:「至哉!
尚不见身,何况诸病及以愈者;
尚无有水,何况诸垢及以净者」。
有一沙弥,束衣才毕,擎跽而前,曰:「未若内外两亡,不坏其浴」。
予辄然之,因得浴之始末,书以告于来者。
时熙宁元年三月十五日记。
勾当知浴讲僧宗愿、元载、无外,副寺主讲僧元晟寺主、持念大德文雅,会首摄长马沈举,三班借职杨开,募缘都勾当管内僧判官、讲经律充监坛选练事、医学赐紫清表
宣奉郎试大理评事、充平海军节度推官、知福州宁德县李恂书朱,朝奉郎尚书虞部员外郎、知归安县事、轻车都尉、赐绯鱼袋郑惇惠篆额,朝奉郎、守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知湖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上轻车都尉、赐绯鱼袋、借紫王异立石。
按:苕溪沙门慈梵撰。同治《湖州府志》卷五○,同治十三年刻本。
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序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三
僧以众为名,众以和为义。
良以情生性昧,行别事乖,由此随流,莫知究本。
所以归一师之氏族,等三圣之容仪。
其为德也,戒见利以齐均;
其为用也,身口意而一致。
争纷既息,我倒斯平,可使性显情忘、返流复本者矣。
且夫阴阳育物,非斯而万物不成;
礼乐治民,舍此而四民不立。
所谓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先王之道,用斯为美。
矧乃发挥佛化,纲纪僧宗,建灭恶生善之缘,辟超凡趣圣之路,唯兹胜法,备此大功。
爰自玉毫收彩于西乾,贝叶流津于东夏,微言殆绝,异集繁兴。
赖我圣师,慨兹凡庶。
知时举要,纂八法以成文;
索隐钩深,阐四缘而作疏。
忝沾微善,获迨遣音。
竭虑研几,何啻于韦编三绝
随闻著录,敢遵于墨印四求。
庶令垂裕后昆,岂谓反光前代?
使僧海还同于一味,祖灯分照于无穷。
劫石可消,愿言曷既?
勉夫来学,无怠流通。
按:《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卷首,续藏经第一编第六四套第三册。
安国寺法界相记 北宋 · 释元昭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
觉性元妙,惟寂惟照,洵乎因物而动,由动而昏。
昏动既作,寂乃丧,炽然起灭,无所不至。
天地万物于是有焉,浮沈亿劫而不能自返。
圣人哀之,无像示像,骇其耳目,无言建言,击其颛蒙,是故因动以教定,因昏以教慧。
虽性之相近,奈习之犹远,胶固对滞,确乎不拔,故复规以戒律,策其动止。
微戒律则动止不得其所,微定慧则心性莫之能复,修之之谓三学,述之之谓三藏,故夫从佛而学者未有不禀于戒,禀戒者未有不崇于律。
然律藏浩博,曲寻万绪,统其所归,不越有二,所谓羯磨焉、说戒焉。
羯磨即□僧之大教,说戒乃清心之要术,故能发挥佛化,纪纲僧宗,维持象运,诱掖初学。
其言既秘未具,所以不同闻;
其功既高常地,所以不胜举。
固当□之以疆畔,资之以胜业,然后律仪众法可举而行。
律法行则身口净,身口净则戒德彰,戒德彰则定慧发,定慧发则寂不远而复,结界之制,实从是而立矣。
馀杭郡盐官安国寺者,有唐开元首岁创建,元和末,号齐安禅寺,阐化于此,一时盛集,备见前记。
会昌梗塞,例为焚除。
大中四年祠宇还立,号为齐丰寺。
宋大中祥符初,复易今额。
历年滋多,独结界之法未闻于前。
天圣中慧云法师子伦者,以德业内充,力扶遗教,首谋缔搆,未遂而终。
于今一□之众,犹居自然,宿德高流,常所叹息。
是以相与筹谋,并力经营,命毗尼师主法行事,凡百轨度,率循旧章。
元丰三年十二月二十四夜,秉结告就,即勒界相,垂诸不朽。
按:道光《海昌备志》卷一二,道光刊本。
僧宗佑真 宋 · 陈轩
 押词韵第十七部
不是十二面,虚堂空寂寂。
不是一千年,丛林声呖呖。
奇哉丹青者,具增减不得。
珍重四方闻,一介善知识(《永乐大典》:僧宗佑,卜宣姓长汀县人。遍礼十方,归主开元,人物藏昂。郡守陈侍郎轩尤雅重之,赞其真容云云。)
西京巩县大力山十方净土寺住持宝月大师碑铭 北宋 · 李洵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六、《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七、《蒐古汇编》卷五五、民国《巩县志》卷一九
噫!
佛灭浸久,法住浸微,有能輶举妙德,勤恁大事,承双林之善嘱,致万乘之外护,畀此土含识聆音睹相,发希有心,入不退地,自幼至老,利乐群品,□□顺世,人仰遗化,吾见于宝月大师焉。
师法讳惠深,世姓杨氏赵州柏乡人
夙植德本,生不童戏。
七岁礼邢州龙华僧宗顺出家。
真宗天禧□□诏度,系籍童行,例蒙剃染,明年具戒,甫九龄尔。
志尚超邈,誓断诸漏。
谭法师讲《百法论》,往依止焉。
专精问辨,未几悟入,顿绝伦类。
兼通《四分律》、《上生》、《盂兰》、□□诸经,既敏且勤,殆忘寝食。
而处众谦抑,外貌如愚,同学歆慕,多就咨决。
从隐法师探《唯识》之奥,许以入室,遂代居法席,时年十七。
尤精《菩萨戒经》,异时□□盂兰,悒然叹曰:「孝至德也,一切如来,此其本行,菩提萨埵依以为戒,吾岂徒言耶」?
于是罄其衣资,于尧山县遵善寺罗汉院为父祖而上设无碍斋,请律师□□施四众大乘净戒七昼夜,建陀罗尼石幢,会七世之丧于下。
龙兴愿和尚戒德称首,师志般若,业在毗尼,乃具灯烛果馔妙供三千,奉十方佛,饭道俗□□礼愿求戒。
自是律范精洁,诸方宗仰,行住坐卧,无非佛事。
造慈氏圣像,施财者三百万,课慈氏尊名,摄心者二亿众,善缘熏滋,胜验殊特。
嘉祐初入洛,礼金□□,为僧云宝等与巩之官属邑众请住净土
兹寺之兴,肇自元魏,规模甚壮,旧容千僧,经乱堕废,基址石洞存焉。
厥后有高行僧三人分修以居。
至皇祐四年敕赐十方之额。
初有广和尚者住持,未久迁谢,师继之,慨然有志兴葺。
檀信之士闻风响臻,始营前后僧堂并厨共二十八间,续建法堂及步廊总二百间。
□□法藏,中央寘金装旃檀瑞像一躯,妙相月满,慈视三界,函袟周绕,髹漆相鲜。
印经律论下迨传记以充之。
罗汉洞四十二间,五百应真,分处岩岫,剖劂䌽□,□极精巧。
费金无虑二千八百五十馀万,名德之盛,上动宸极。
慈圣光献皇后体佛深心,佑我上治,素加崇礼,入内忏悔,廷赐紫方袍,又御封佛□宝匣,用严资戒道场,仍锡宝月师号焉。
熙宁二年同天节,师饭僧二万人,人施袈裟一条,以祝圣寿。
每山门法会,香烛、茶果、钱帛等恩赐相属。
五年,大具供施,往泗上礼普照塔
慈圣降香及金钵以助缘。
还自唐邓,所过欣迎迓延请,缁素之众,朝夕盈前,金缯之施,奔走恐后。
六年,自京师铸钟,重六千斤,慈圣临幸兴国寺广严殿,畀师迎归以荐福昭厚诸陵。
八年,开宝寺创崇因阁,复召师赴阙下修佛事,以庆其成。
恩旨特留,恳辞还山,乃就庆寿宫塑师真仪送阁上,以足罗汉之数。
慈圣皇后卒,哭,神宗皇帝遣二中使与内典宾樊夫人赍御前劄子,许乘兜轿,及祠部度牒五道、钱五百贯、䌽七十疋,召师赴内道场。
先是,慈圣尝令本寺岁度僧一名,上仙乃止。
上闻之,即令依旧,遂为永式,眷礼之重,夐无前比。
元丰七年冬示疾,十二月二十二日晨钟时,嘱累讫,右胁告寂,寿七十有五,僧腊六十六。
师气貌温厚,举止祥顺,遇人无高下,和容卑词,发于至诚,虽甚刚梗,见辄调伏。
寺初营缮,僧寮屡易,有粗行狂悖者,忿其迁动,大诟以来。
师方宴坐室中,遽揕其胸,负之以出,且曰:「吾与若俱沉于洛尔」。
师神色不动,方止众噪。
及河,众愤发夺取,将诉诸官,师怡然譬解曰:「吾与之戏尔」。
闻者无不嗟服。
山门无田业,日赡几五百口,化导殆半天下。
有以伪借名其间者,众谓此不隐辩,恐败信心。
师遽遏其端,退而告之曰:「利养均所趋也,利我以害彼,如佛意何?
且辨伪,则真亦疑矣」。
顷之岁荒,民流诸方,徒众多亦散居,师延纳有加于常,知事以为言,师笑曰:「与子共此者,宁力致耶?
不思议事,未易以一期歉足较也」。
解装者倍多,又日饴饥民于庭。
然馈送之家不远千里,盖未尝阙供也。
施虽奉己,一付诸库,口不与会计,目不领券要,是以愈久益信,至今人以为法焉。
师奉戒精苦,汔无纤缺,日讽《菩萨戒经》七返,《俱𦙆真言》五百过,月与其徒诵《戒忏悔》、讲经论一百二十次。
名师,并开法席,岁不下五六,学者归之,户屦尝满。
瞻护病疾,必加勤渠,营救生命,不可算数。
住持者三十年,弟子净惠等五十三人,禀大戒宗裕等四十八人,多为名僧,受经论善诠等三十二人各专法会,为四辈圆授菩萨洎五八戒三十馀万人,皆有籍记。
其法缘如此。
明年二月十五日,塔于寺西北隅,启棺异香弥覆,颜貌如生,衣衾间得舍利光白无数,有祈请者或掇诸土中,或落自空际。
宣仁圣烈皇后香合椽烛,赙绢五十疋。
将窆,道俗斋送,空邑落而遍原野,四远奔赴,不啻万人。
风景凄变,鸟乌号集,悲恋赞叹,声动山谷,其感应又如此。
绍圣三年春,其徒净良、持禀戒门人有诚等所录事状来谒文,顾余投迹甚迩,聆风且旧,即为纂而次之,犹恨阙略。
知师者谓师之头陀行可及也,其方便智不可及也,岂菩萨应世示现说法者欤?
抑證无生忍大善知识也已。
铭曰:
忍无上业,万德之筌。
师践履之,同符往仙。
行寓诸戒,智通乃禅。
于像法季,有大因缘。
彼正律藏,率繄宣传。
所至归德,其聚成廛。
慈柔渐平,移𢤱□□。
□□□□,二后淑圣,恩礼后先。
神皇钦明,眷接加虔。
诚动幽显,供浃人天。
视若不足,乃终沛然。
山门增辉,聿世其年。
报尽理显,示人有迁。
散设利□,□□□□。
□□半百,法施大千。
良则是图,不惟其贤。
寺之乾维,森焉。
来者瞻慕,润生敬田。
绍圣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小师净良,寺主赐紫法轮住持传戒广惠永定陵都监供备库使李宗立立石。
报恩塔政和六年四月 北宋 · 王澄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一、《济南金石志》卷二、乾隆《历城县志》卷二三
林棣开元寺东大圣院讲经论僧宗义,行业特异,所在有闻。
意谓三界拘碍邪宗,莫能越六道升沉,世智不可逃,使三界不能拘碍,六道无以升沉。
一谢迷津,永登觉岸者,惟吾佛之教也。
故恩若虚空,无有限量。
又念君以安治,亲以生育,师长以诲导,檀信以资给,此恩不报,何德可酬?
遂罄所有于齐之龙洞山寺鹫栖岩顶,葬舍利数十粒,起石塔七层,置观音像于龛中。
又尽以昔日讲经论读诵功德回向报恩,故名之曰报恩塔,以成其志也。
当知登是岩,瞻塔礼像者,知恩不可忘,则忠孝廉耻之心不待劝而后发矣。
况明眼洞照之士,睹晴天烈日,殊非外物,层峦秀岭,皆出自心。
色斗浅深,纵群花之开落;
声传远近,任幽鸟之去来。
万异千善,惟一真界,则又以法报恩者也。
今集斯胜利,上祝圣寿无穷、法轮常转,更愿父母师长、一切含灵,同登极乐,亲礼弥陁。
时政和六年岁次丙申四月吉日济南王澄记。
修塔讲经论僧宗义。
洞山管句僧德彦。
历下徐仪刊。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各地四九二五。
绍兴府赈济乞丐事奏绍兴元年十二月 北宋 · 朱璞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
绍兴府街市乞丐稍多,被旨令依去年例日下赈济。
今乞委都监抄劄五厢界应管无依倚、流移病患之人,发入养济院
仍差本府医官二员看治,童行二名煎煮汤药,照管粥食。
将病患人拘籍,累及一千人已上,至来年三月一日死不及二分,给度牒一道;
及五百人已上死不及二分,支钱五十贯;
二百人已上死不及二分,支钱二十贯。
并令童行分给。
所有医官医治过病患人痊愈分数,比类支给。
若满一千人死不及一分,特与推恩。
如有死亡之人,欲依去年例,委会稽山阴县尉各于城外踏逐空闲官地埋葬。
仍委逐官点检,无令暴露。
养济院及外处方到,未曾入院病患死亡之人,去年召到僧宗华收歛,雇人抬抬出城掩瘗。
县尉监视,置历拘籍,每及百人,次第保明申朝廷,给降度牒。
按:《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之八(第六册第五八六八页)。又见同书食货六八之一三八(第七册第六三二二页)。
西湖重修湖桥记乾道五年三月 宋 · 王伯庠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九四、《敬止录》卷六、《四明文献考》第一三五页、《四明图经》卷一○
明州值治所之西南有湖焉,众水所汇,泓澄深洁,风漪月浦,极目无尘,而近在城闉之里,盖亦天下之所稀也。
有亭屹乎中央,梁其东西以通来往。
异时吏习茍且,姑以趣办为名,屡成而坏。
乾道戊子冬十有二月秘阁张公守是邦也几再岁矣,除敝起作,百度具举。
顾瞻此亭,非但邦人娱游之处,使客经过,亦授馆焉,而圮陋如许,乃出府库之馀,委僧宗选如相董修治之役。
凡竹石瓦木与夫取庸传力,官吏初无所预。
明年二月,桥成而屋之,翼以石栏。
檐楹飞舞,与波上下,壮丽坚致,可支百世,诚一郡之伟观,前此所未有也。
初,公之来也,以郡当海道之冲,界乎北洋,风帆倏忽,即列卒焦屿三姑,司候非常,纤悉必知,奸盗无所囊橐,沿海之民恃以乐业。
然后修大成殿,又修仓庾,又以坊市之名表而揭之。
凡境内有功德于民,如青山之鲍君、小溪之善政,侯或请于朝,新其庙貌,若神若人,罔不咸格。
又以其馀力修平桥及湖上,皆指挥于谈笑之馀,初若不经意者。
斤斧既作,所须毕给,而民不知焉。
非其才识过人,讵能尔耶?
少游太学有声,以其所学施之政事,事无烦剧,迎刃辄解。
既以课最闻矣,去是而羽仪天朝,必有丰功钜绩,震耀一时。
其所设施于一郡之间,特绪馀而已,在公未足多也。
五年三月日,左朝散大夫、新擢知阆州军州、主管学事王伯庠记。
大宋台州临海县佛窟山昌国禅院新开涂田记绍兴十三年三月 宋 · 谢伋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九八、《台州金石录》卷五
台之为郡,负山并海,阪田狭薄,下土涂泥,侧耕危穫,较计毫氂,以是富者无连阡陌,中人皆争寻常。
惟海滨广斥之地聚人力焉,以防止水,趋时如猛兽鸷鸟之发,收穫如寇盗之至,或可以得大利,农之知此者多矣。
过之者挟其枪,刈耨镈咸,有击果疾耰之心。
幸而得请于官,又主伯亚旅强以之力有限,比闾旅党乡州之心不同,则人弃我取,多归于佛之徒矣。
自佛法之入中国,逃赋役而去业,着幽禅以为高,此唐韩愈氏之所病也,然佛之法大抵以舍身利物而无所任着为心,则韩子之讥,学佛者之过也。
台之南三十里有山曰佛窟,其院曰昌国周广顺间越国检校刑部尚书彦晖之所建,真宗朝改赐今名。
当南走瑞岩,北入郡城,大道上传车毂击,僧衲肩摩,寝于斯,食于斯,殆无虚时而岁乏盖藏。
院之檀越左朝奉郎通判湖州左君誉尝为之谋曰:「院北廿里有堰曰高湖,岸之涂泥可田也」。
左君既亡而事不就。
绍兴庚申季春僧宗辩来主是刹,首发左君之遗意以语其徒,愿供租赋以奉公上,出力役以给往来,院众复因等皆是其说,则状其事于县
丞程君时摄邑事,以为无伤于民而利于公,遂从其请。
东西尽众田,南伍师山,北及下渡,断长补短,为田□□□。
于是富者出财,少壮者出力,能者出技,或弃庵而为庐,或舍地而增址。
暑不避暴炙,寒不避匽薄,四时之间无日休息,沾体涂足,以旦暮从事于斯,固壅塞以防决,蓄灌溉而能旱。
二年而成,乃有积仓,取供十方斋厨,以给飞锡而来者。
皆大欢喜,则具石将列檀施之名于左方,且求文以记。
有僧崇教大师宗敏辩曰:「左君之善谋而师克成之,得所与左善者而记之,则檀施悦矣。
谢祠曹故善左别驾,若求文于谢,其无辞乎」?
辩来请记如敏说,余曰:左君吾先人之所知也,善与人谋,尝一言而为兹山永久之利,乐辩能成其意,故为之书,以示不知者。
时绍兴十三年三月上浣日记。
能仁寺 宋 · 马纯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十年衰病卧林泉,鹓鹭飞竞刺天。
黄纸除书犹到汝,固知清世不遗贤宋陆游《老这庵笔记》卷四 《老这庵笔记》:僧宗昂住会稽能仁寺。有故相寓寺中,已而复相,昂被敕住持。郎官马子约题诗法堂壁云云。)
庐山圆通寺佛殿记四月十五日1200年4月15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一、《平园续稿》卷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宫室取诸大壮,贵贱可以通称,特崇卑广狭有别耳。
秦孝公于强盛时大筑冀阙,由是「天子殿中」初见《商子·定分篇》;
「臣侍殿上,兵陈殿下」,复载《史记·荆轲传》,大抵秦制也。
始皇并天下,殿屋相属,又作甘泉前殿,前后殿之名始立。
西汉黄霸丞相府计吏上殿,东汉司徒府有大会殿,盖车驾或临幸会议于此而有殿名,非专指屋之高严也。
王根董贤,则史氏明言其僭矣。
《华严经》云:世尊于普光明殿,坐狮子座。
其他摩尼、庄严等名甚多,盖胡僧入中国,知以宫殿为贵,故译经者方易其名,殆非竺书本语。
虽曰上拟皇居,然法不禁也。
江州庐山之阳,石耳峰之下,当国朝乾德开宝间江南李后主昭惠周后创观音圆通道场以奉瑞像,命道济禅师缘德主之。
今号崇胜禅寺东坡苏公尝留诗额,最为名刹。
乾道丁亥,予尝至焉。
中经兵卮,惟青石架梁导溪水遍给僧舍,凡二百五十丈,俨然如故,馀非旧物矣。
正殿初奉观音,后改塑释迦、文殊,而环以二十五圆通。
绍熙壬子秋长老师序自开先移住此山,明年十二月癸丑,回禄为灾,焚荡无孑遗。
序辛苦经营,阅二年浸还旧观,殿犹未备。
郡人刘必达以母田氏命施钱百万,造殿五间,起庆元丙辰,迄丁巳冬落成,宏丽坚壮,实与寺称,而像设未备。
戊午岁,庐帅高司农夔唱之,楚城潘汝纲、筠州延福院僧宗禧及好事者争和之。
于是寘释迦、文殊、普贤像于前,十八罗汉分列左右,塑观音像于后,而圆通诸菩萨环之。
庚申春毕工,远来求记。
予既推原名殿之由,知佛之尊,又谂序曰:坏于劫火,存乎定数,成以愿力,则系人焉。
师之始至,适遭厄会,不惮艰勤,竟成胜事,非愿力耶?
天竺僧耆域洛阳,望见晋宫阙,曰:「大略似忉利天,但彼道力所成,此众生净业之力」。
师其勉率尔众,期于见性。
虽复山河变灭,而不坏者固存,此之谓道力,土木云乎哉?
閒居录(起隆兴癸未七月庚寅,止乾道丙戌九月己酉。)1088年12月15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六、《杂著述》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隆兴元年岁在癸未七月庚寅朔
甲午,早泛舟入城赴州会。
会散,过隆庆寺
通判黄朝散壄相访,给事中廉之孙,尚书叔敖之子,鲁直犹子也。
双井乃其祖茔所产,岁终收数斤,尝其味绝不类草茶,向来所得皆赝耳。
双井在大溪中,即修水也。
上井可深四丈,下井深六丈,沙石过而不入。
晚,长老了达具蔬食。
初,闲禅师造此寺,往乞某家林木,其人不可,妄云:「待树上生葫芦当奉施」。
未几,扣门曰:「葫芦生矣」。
视之果然,削树而迹愈明,遂舍之。
今法堂皆遍柱而葫芦形如刻云。
九月己丑朔,游清都观
观兴于南唐保大中,旧号西台治平改今名。
是岁创清都台,下临荷池,远眺诸山,苏翰林为题其榜,仍留诗,见集中。
旧有逍遥堂黄大临元明赋绝句云:「心游魏阙鱼千里,梦觉邯郸黍一炊
蔬食菜羹吾亦饱,逍遥堂下叶辞枝」。
或谓鲁直所作。
庚寅,早谒辅顺庙威远侯,俗呼王仙
庙有南唐匡甫所撰碑铭,后题显德五年十一月八日,盖是年五月李璟始用正朔,故称显德
其叙立庙大略云:太和县江东有王岭,相传王子乔憩鹤于此。
唐贞观间,匡和先生年六十,弃家入山学道,兴台院云云。
至天宝中封山为王,谓子乔也;
封和为匡山王,且立庙焉。
后因敕使诣庙祈祷,至瓷窑小吾团若有影响,遂创此以为别庙,瓷窑团即今之镇也。
又云:匡氏之祖以晋永嘉二年渡江来江西
其文词甚凡下,不足考信。
然士人转匡为王者,岂以避太祖讳故耶
大抵庐陵王仙事迹甚多,如永兴嘉福之观、值夏之市、大皋之渡皆是也。
嘉福观在郡城南三里,俗直以王仙名之。
崇宁中,郡人葛敏修圣功作观记云:故老传讳子繇字大皋东汉乔之弟。
晋永嘉中得道,所过皆以其姓目之。
山曰王山,村曰王田庐陵为观亦曰王仙
太和县图经》乃云王乔尝控鹤此山,其舄堕焉,血食山中。
东汉王乔晋永嘉盖三百年,不应与子繇为兄弟,疑子繇当晋之乱隐居,得道山中,世俗因以事附著之尔。
圣功此记与庙碑殊不合,未知孰是。
梁湘东王《古今同姓名录》凡六王乔:一周太子字开山,一庐陵太守,一汉,一古仙人,一河东人,一魏人。
杜光庭《王氏神仙传》亦载王乔有三:一子,一叶令,一蜀中食肉芝者。
圣功所谓讹繇为尚可疑也。
夫事至于千百年固多差谬,况杂以神仙渺茫之说乎?
大皋渡去永和七八里,安福永新之水至此入于江,其名略见《南史·陈纪》,而土人妄呼大篙,以为王仙尝掷篙渡此水,尤为荒唐。
值夏在永和之上二十里小江中,云王仙至此值盛夏,因以得名。
永兴观去永和五六里。
十月戊午朔
丙寅,游青原山靖居寺,七祖大师行思道场也。
自镇渡江行六七里,冈峦环拥,逼山门方见屋瓦,其寺颇迫窄。
塔在山之巅,蹑阶上下。
塔左有三泉,号锡杖、虎跑、雷泉。
唐颜鲁公题名及元丰六年黄鲁直二诗并刻泉侧。
鲁直碑,先祖贰郡时尝跋其后。
饭罢,南过钓台,面对太山,下临清溪,气象幽深,可以隐居。
溪浅而源远,其支流循寺而出。
唐大中五年四月,前刺史段成式等记云:景龙三年为兰若,天宝十载为寺。
所载亭台颇多,今皆不可考。
甚重颜碑,亦叙三泉,所可见者此尔。
成式文务奇涩,或不能句。
午后由小径过龙集院,归访彭子从坟庵,逼暮到家。
己巳,早,同子澄、季怀游洞岩,去镇七八里,过白沙渡,又五六里至朱陵观,知观朱守常及识王父云。
南唐徐锴开宝四年所作观记,载旧止名洞岩,隶吉水县
传者云昔天师尝再定天下名山三百六十五以应天度,此居其三百三十六。
又云峰有云岚、元秀之名,洞有青帝、西灵之精,又有对扬峰、徊岚亭。
又云故老传先天中谢行仙于此学道,贞元中刺史阎寀请立观。
其大略具此。
饭罢登自雨岩,即东洞也徐锴所谓青帝洞者。)
四顾川原衍沃,心目开明。
泉自岩而下,点滴如檐溜水,积而不溢。
道士云下为伏流出庙前,理或然也。
东南望赤岭,横亘十馀里,而不甚高,或云其上多高冢,故名大墓岭,或曰败墓岭。
盖旧传此地有王气,南唐时白氏居其傍,时以狂僭事觉,名捕,发其祖茔以厌之。
故此外大山苍郁,诸峰皆耸秀。
其坳一峰剑立者,香城山也。
顷之,过西洞(锴所谓西灵之精者。)
季怀祖坟在路傍山上,往观焉。
下山日已过午,杖履行谷中,荆棘翳路,命从者刜除以进。
小溪曲折,凡十七渡,乃望见山尾相衔,一居中如屏障。
水自两山出,是为双涧之源,而山后之泉流为青原水矣。
此去水源极近,而樵苏路绝不可往。
回至观中少休,命道士取琴弹《清溪操》,曲终上马如值夏。
值夏距洞岩七八里,中路过白竹院、前遂渡,入市。
民居数百家,闻承平时甚盛,今稍衰矣。
游胡氏旧宅,上月台,登南楼,望香城山才十五里,不若远望之苍翠也。
步至大霄观,治平间重修,已复破敝。
自此登舟,水甚浅荡,而后行过鹿渡石徐锴碑亦及此。或云卢渡。),十里出白沙江口,乘月放溜而归。
庚午,阴。
早同子澄、季怀饭讫,泛舟送子澄于神冈。
冈去州十里,突然而起,高数十丈,其形如龟,俯首伸颈而隆背。
神祠在项背间,号惠佑庙封嘉应侯
按重刊咸通中庙碑及熙宁乙卯修庙记,并云神姓刘,名竺字世泊陈鸣凤中庐陵太守,卒官而庙食焉。
其傍有西台精舍,可以登览。
子澄既别去,予与季怀登山陬访旧庙基,尽见近城诸山,其后巍然而大者龙西也。
江流横陈,小江右出,势如磬折,帆樯来往,烟树晻霭。
农事既毕,牛马散布于平原旷野之间。
若即其地筑台以尽临观之美,当为此邦之绝景。
十一月戊子朔
乙未,游西峰寺
寺在栅门外,南安岩主得法于此。
门外松径萧森。
寺后有三秀亭松林间,旧名秀野,以芝生改今名,黄鲁直作记。
十二月丁巳朔
戊寅,董参薨,德元字体仁,吉之永丰人
靖康元年乡举第一,后以恩科入官,待道州营道簿缺,石塘刘氏延教诸子。
绍兴十七年与之,应转运司试,非其志也。
既而复高中,宗族强之赴省比,殿试遂为第一,以有官降第二,特补左承事郎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召为校书郎
二十四年三月监察御史,六月迁殿中,兼崇政殿说书,与右正言王岷并特升侍讲
明年三月侍御史,六月擢吏部侍郎,超拜左中大夫参知政事
十月秦桧薨,而德元以十二月罢为资政殿学士
台官汤鹏举论列不已,遂以本官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家居八年卒,年六十八。
德元循谨自守,不事矫饰,此其所长也。
台察时病伤寒甚困,夜梦碧衣童语之曰:「无忧,君上世有阴功,虽数百年其籍故在,且为天官矣」。
次夕,又梦至一亭,望耕农满野,前童子亦在,语德元曰:「此皆君所食禄也」。
觉而病良愈。
岁中典吏铨,自以为应天官之梦,未几至参大政,值乙亥南郊,相位方虚,德元实为大礼使太宰事者两月。
既归,第宅田园日盛,悉与梦合。
隆兴二年岁在甲申二月丙辰朔
辛酉,同七兄鸡鸣登舟,至乾明寺前出,陆行二十五里,饭(元注:奴梗反。)冈铺,又二十里过东界渡,入小路,数里至善生寺
寺本渡头废刹,今主僧宗式买地于此而兴之,盖四十二年矣。
内外严好,竹树掩映,为留移时。
式姓朱氏,东界大族。
戊申己酉间予家避虏于其室,颇遭剽掠,式犹记祖母先夫人,其他良贱皆能言之。
寺有破藤床,云予家物也。
自此多行田间,乃借僧骡以代舆。
过上邳市,居民稍多。
北行望一山团峦,与众峰不同,土人谓之圣岭,尝有头陀居之,今祷雨辄应。
善生约十里至吉祥山宝岩院。
按记南唐保大十五年将仕郎、知彭泽县镇薛良撰。),创于萧梁。
至唐天宝中僧利涉居之,日诵观世音号,恳求聪明,果得辨才无碍,有言论,载《传灯录》。
尝凿泉于山胁,号聪明泉,泓澄澹足,至今不竭。
初名吉祥,德加咸通二字。
五季分荡,屋宇迁徙,伪吴顺义中有欧阳郴者募众力新之,今又经改造矣。
郴仕南唐武昌宰,即文忠公曾祖也(郴墓东去院十里,地名桐木官山。)
晚宿上方,其下砌石五级,列植山茶
方盛开,捧槛如红云。
登阁四望、翠嶂环密,独缺其西南,七兄云极类南岳双峰院。
去城六十里。
壬戌,早,七兄题壁而行。
约十五里,至龙须山法云禅院
曹溪六祖大弟子曰法登,吉之安福人,青原思大师兄弟也,遍得六祖之道,唐大历中来隐此山。
有地人龙须尽以山林田宅施之,故号龙须山
代宗赐额为长兴寺
德宗时卒,创塔于院西三百馀步,高二丈四尺。
武宗毁浮屠,至其石函,遇风雹雷电,有群虎来卫,不果毁。
泰和三年,改为长兴禅院
明年,又改宣化。
本朝开宝三年易号妙峰,取所用锡杖、衲衣入内,未几复归之,赐谥博济禅师,塔名法雨。
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
衲、锡皆在,取而观之。
院记云:唐大中十二年,贼窃衲衣,取其巾幞,弃衣草中,野火焚山,独衣傍丈馀草木如故,微光发彻,遂求得之。
又古碑云:长庆年间登禅师开山,中废。
天祐中,道殷禅师姜姓。
重葺治之,天圣以前犹曰妙峰。
与僧德宗所记异同。
寺有伪吴顺义七年所给户帖,用尚书工部之印,其末署右司郎中判押。
故人将仕郎李孝基嗣卿自劳村来,遂同长老师古步至法雨塔及巢云庵。
饭讫,嗣卿先去,与师古坐览翠阁甚久。
寺宇幽邃,老宿所聚,门外绝无居民。
旧藏辟支佛顶骨,近为人窃去。
申后出山约十馀里,至劳村访嗣卿。
其傍有小寺,亦往游焉。
辛巳,阴。
早,挈家游青原,招长老以宣饭。
去寺百步有山孤立如覆钟,号石军山
王贽侍郎及其子亿职方葬其上,半山有二碑张方平撰,亿碑王安国撰。)
四月乙卯朔
甲申,雨。
陈立夫云:四月十月甲申,其兆为旱。
农夫之占如此,亦难据也。
五月乙酉朔
戊申夏至
土人是日五更占风,北风为丰年,人皆开仓,南风则闭籴。
大槩类甲申占也(在四月。)
九月癸未朔
丙申监镇秉义郎士章殂。
士章杂流出身,或云东坡遗腹子也,其状亦仿佛,而两子皆登科。
戊申,早,七兄往灵泉寺访尚五夫人坟。
予与二兄、季怀泛舟继往,泊梅林渡龙王祠前,登岸二三里至其寺。
刘子澄先在,遂共饭。
寺倚螺子山,按图经,山在庐陵县东北一十里,周回十八里,高五十丈。
昔有渔人至此得五色螺,因以为名,而寺僧又讹而为骡,以为仙人自此乘白骡飞升,总其实皆非也。
山无林木,其形盘互如螺蚌形尔。
州城以是为主山,故其名特著。
下有螺湖,其流浅狭,入于江,故州之别名曰螺川焉
山顶旧有小亭,遗址犹在,往年太守劝农于此。
众客颇惮登涉,惟七兄褰裳而上。
顷之归,云四望平远,有足观者。
问寺僧,灵泉在门外数十步,得小井,无他异也。
由别径步过珠林,入护国院。
门术幽深,面对黄原、白玉诸山,本与灵泉皆为邦人游赏之地,今转而为北邙矣。
子澄自此入螺冈门先归。
予与两兄、季怀复行二三里,入北庵招义寺。
庆历间朱处约记文云:祥符中僧守至首创精舍,后三十馀年而成,景物幽寂,近城不易得也。
门有水松二株,可爱。
自此度云腾岭,观沸塘。
塘可半亩,觱沸如鱼沫
傍有小亭,上直云腾庙。
云腾盖玉笥山九峰之支岭也。
初有吴史君隐居得道,天宝中见梦明皇云:「吾今为金天神」。
有诏即宅立庙。
土人呼为南祠,水旱祈祷甚验。
此其别祠也,故其岭亦号云腾云
谒庙毕,日已晚,绕城问归路至南栅门,暮色苍然,复登舟小酌。
是日,舟车所历殆遍四郊,到家将二鼓矣。
十月癸丑朔
土人是日以青箬裹餈饲牛,而取其馀涂牛角,使鸲鹆食之,欲其为牛嘬蚤虱云。
甲子,食罢,同七兄至方广,遂约文山人凤山
以笋舆登其巅,去平地约五里,眺望甚远,州城塔寺历历可数。
江流曲折,远者接天,近者如半沼。
山之阴即青原也,惟其左为群山拥蔽,无所观览。
是日天气阴寒,既登山而晴和,移时乃去。
久闻百步间有界冈庙,亦一访之,神像皆唐装,其来远矣。
戊寅,同子中游庐冈,去镇约四五里,相传陈霸先尝驻师,尚存壁垒,故往访焉。
以竹舆周其顶,茅冈中时有疆砾而已。
十一月壬午朔
癸巳,早入城游太玄观,有泉颇佳,故俗呼三泉
乾道二年岁在丙戌五月癸卯朔
壬子,闻南山地陷,围数十丈,深倍之,下浊水,四傍之田皆偾裂,水泉涌出,他山亦然。
其地在永和南五里。
父老云:山侧往有尼寺,号本觉,百馀年陷而为塘,泥中犹存柱石,距今所陷才百丈许,殆潜蛟所为也。
或谓镇之本觉亦号南山,即尼寺旧额。
太平兴国四年记文,此寺自号报恩禅院,未知孰是。
七月壬寅朔
戊午五鼓约胡季怀蓐食讫,乘月过耸福院,去镇十二三里。
下车方辨色,乘凉易山轿又行二里许,登娑罗岭。
岭高而路峻,庙在山崦,殊草草。
土人率以月日祭赛,遇大旱,州官或来迎请,而不载祀典。
前后列四松,远望而见者,此树也。
日色已高,而云气崩腾,不容极目,颇以为恨。
归饭寺中。
庚申,早过方广,回入落塘源,观欧阳氏阴地。
遂上鸡冈,永和之朝山也。
窑泥皆仰给于此,遇地脉可凿,蹑阶以入,深至数十丈。
初取皆细泥,见风乃凝如白石
一穴尽,即他之山为之突,盖不知几百年,或云随取随生,恐无是理。
遍观山顶,其高稍亚金凤而相联属。
九月辛丑朔
己酉,骨肉过神冈登高,饭于西台
日午复登舟,上东岸行二里许入洞元观小酌。
竹轩道士大中祥符间州牒,本以永兴为名,疑南唐或国初所创,治平中改洞元。
今大皋渡之南复有永兴观,当考。
酒散,至江边得小寺曰宝仙,明爽颇类浙寺。
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淳熙五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九五、《省斋文稿》卷四○、《西湖志》卷二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师姓彭氏,名慧远眉山人
先世业儒,父宁,母宋氏。
师年十三,因其兄从释氏,问曰:「欲何为乎」?
兄曰:「求解脱耳」。
曰:「然则我亦可为也,愿与兄偕」。
父母许之。
药师院僧宗辩,间质所疑,辩察其异,语之曰:「吾不用你侍奉也,其往参丛林,度有成而归,吾犹未老也」。
即祝发走成都,习经论学于大慈寺
留四年,乃游诸方,叩请甚众。
复还峨嵋灵岩寺,依黄龙南公之孙徽禅师
两岁,若有所悟,可之,翼日即告行,同志挽留不听,曰:「师以为可,而吾终未释然也」。
圜悟勤禅师成都昭觉,造焉。
一日,圜悟普说,师豁然有得,仆于众中,众掖起之,乃曰:「吾梦觉矣」。
至暮,与圜悟问答无滞。
圜悟大喜,以偈赠师,有「奋铁舌,转关捩」之语,众目为「铁舌」,自此机锋峻发,率常屈其上首。
绍兴乙卯春,眉守延居象耳山,不赴。
是岁,圜悟去世,叹曰:「哲人云亡,继之者谁乎」?
乃扁舟下峡。
初抵淮南,住龙蟠山寿圣寺,一年迁琅琊山开化,又移婺之普济
侍郎苏伯克一代耆德,日与师谈论。
俄徙衢之定业,时妙喜杲公梅州,有传师偈颂往者,妙喜骇曰:「老师暮年有子如此耶」?
因以书寄法衣。
逮其归,相遇甚欢,妙喜极口称誉之,自是人益归重。
俄徙光孝,阅十年,安定郡赵表之侍郎曾天猷俱为世外交。
后过南岳,住南台,有龙玉琏、方广行皆月庵高弟,道行湖湘,窃相谓曰:「此间壁立万仞,将何所置足乎」?
及闻其议论超诣,始大叹服。
琏率其属环拜曰:「此膝不屈于人久矣」。
未几过天台,历住护国、国清、鸿福三寺。
乾道丁亥沈尚书德和平江,以虎丘比不得人,力邀师。
至则接物无倦,户外屦满,缁素悦服,名达阙下。
五年,有诏住高亭山崇先寺
六年遂开堂于灵隐赐号佛海禅师
惟圣上神曜得道,虚心应物,屡召师入内相与问答,而其道益尊。
明年夏,有日本僧觉阿通天台教乘,颇工书,能道诸国语。
初来谒师,气甚锐,师徐以禅宗晓之。
觉阿留三年,作《投机五颂》而去。
他日,因海商附其国园城寺主者觉忠诗书来谢,其为远人所敬如此。
淳熙二年闰九月旦,师上堂说偈,言数十句,末云:「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
都下喧传而疑之。
师有弟晓林亦出家,且得法于师,方住国清,至是招以来,若有所属。
明年感微疾,果以上元安坐而化,龛留十日,颜色不变。
是月二十五日葬乌峰之塔,寿七十四,僧腊五十九,后事实林主之。
传其道又有了宣齐己、了乘、师玉、元靖、绍鸿、如本、尼法真,皆住大刹云。
某始识师于虎丘,晚乃见之灵隐,爱其辩而有宗,峻而能通,故乐与之语。
师既葬,而林数以铭为请,且曰:「吾师遗言也」。
久之,乃为铭曰:
禅有顿门,无言为宗。
世或待喻,假言以通。
惟其善鸣,譬之雷风。
言而非言,以开群聋。
猗与远师,心传大雄。
如应响谷,如待问钟。
既得其承,龙象影从。
明诏再锡,又彰其逢。
发明正宗,摧折妄庸。
法席屡迁,道契九重。
于古有光,为誉益崇。
顺缘而归,自昔所同。
明月摄影,浮云无踪。
我为铭诗,刻画太空。
如彼戏论,记其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