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子标题
自古圣帝名贤画赞 其十三 周公戒伯禽 北周 · 庾信
四言诗 押萧韵 出处:全后周文卷十一
伯禽居鲁,鸣玉来朝。
周公问政,治国(《文苑英华》作「周公政治,为国」)风谣。
北山有梓,南山有桥。
礼容虽备,俯仰无骄(《艺文类聚》二十三,《文苑英华》七百八十)。
孟子解 其十六 不遇鲁侯天也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八七
孟子之遇不遇,治乱兴衰之所系,天实为之,非人所能也,夫何怨尤之有?
儒言 其五十四 周公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二
谓周公用天子之礼乐者诬也,不然,《春秋》讥鲁之郊禘,何邪?且汉景帝赐江都王以天子之旌旗,君子贬之矣。或者既诬周公而又蔑乎礼乐,其与曹、马为媒乎!
圣传论十首 其五 周公 宋 · 刘子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五七、《屏山集》卷一、《诸儒奥论策学统宗》前集卷三
圣人明为善之大端,使人向焉而不诱人以利,心苟有冀焉,不如其己。谦者盛德之事也,《易》但言其终吉而已。安而行之,尊而光,卑不可踰,言之法也。有曰自下者人高之,自后者人先之,意同言病。行之有冀,是计效课功也,利心存焉。出于矫激,反悖其性,有所歆慕,益乱其真。故无利心而为恶,其恶可移;有利心而为善,其善日隳。大躁静其容,大辩讷其口,贪倚廉为地,佞假真为媒,非无善迹也,利心存焉。泯泯棼棼,多见资吾术、借圣言以济其私者矣。周公吐哺握发,谦之至也,岂以此来天下之士而沽一时之名乎?非也。何为拳拳勤勤若是耶?成其己也。《易》曰「卑以自牧」,谦之妙用也。周公所行也,岂有利心哉。周公曰:「君子所其无逸」。孔安国以谓「所在念德,其无逸豫」。凡人之心,念念相承,循环不已,在于德乎,则意消情澹,常乐其全。茍为不然,则念念纵逸,滋蔓难图,倏然生于毫发之微,纷然成丘山之积,甚哉此心之难驭也。时焉不存之,则躁动轻扰,惟欲飞扬。日焉不存之,则桀骜横肆,莫可驯伏。逐物从好,急于两绞,故君子戒须臾之离,造次之失,他人则玩岁愒日,终身弗反焉。原其所由,皆自一念之逸,譬之良牧,夫其所以化顽耎暴,御駻消很者,必有术也。善牧畜者,谨辔勒于未放之时。善牧民者,严礼法于未犯之时。善牧心者,摄思虑于未萌之时。良心之放必有端也,虑端不能弭必形于言,言端不能弭必见于动,动端不能弭必流于过,过深于动,动深于言,言深于虑。是以意防虑如拨,口防言如遏,身防动如夺,行防过如割,其发浅,其制易,其形深,其制难,捻滔滔于润土,灭赫赫于焦薪,此君子平居自牧,常持以谦之功也。有持谦之功者其虑必直,其言必式,其动必宜,其过必白。虑无枝蔓之谓直,言无背面之谓式,动无悔吝之谓宜,过无藏袭之谓白。迹其用心,非一朝一夕也,温恭寅畏,常有以制于冥冥。其始也,角锐抗衡,若竞若争。其中也,势缓力行,或从或违。其终也,廓然同,粹然一,忻忻而大顺,周公进于是矣。负圣人之才,成天下之业,光明盛大如此,而骄吝之气不萌乎中,岂矫抑而然耶,其处之有素矣。学者有意于周公,由是而习焉可也。或曰:「周公万古一圣人也,果可习而能与?今技艺至微也,力穷人习,仅有毫发之进,其出伦绝类,得之自然者,终不可近,况圣人耶」?则将应之曰:子所论者才也,才受之天,不可过强。道德本于性,性可习也,夫性一也,狂圣同之,惟气质之禀则异,异者可同,而同者初不异也。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此点化气质之妙也。知其可必而取必焉,此学问之功也。气质之禀小,学问之功大,惟学者确然不以周公为邈不可及而自止焉,勉勉孜孜,力鞭其所不至,则气质潜化于渐摩积习之中,而圣性复焉,然后知造物之无物,而物物之自造也。
四明十二先生赞 其十一 湖西周公先生 宋 · 史浩
四言诗 押删韵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一七
宦游寡偶,不如投閒。
言之孔易,行则惟艰。
公乎勇退,双鬓未班。
蕖月蘋风,谁复追攀。
咏史诗 其六十九 周公 南宋 · 王十朋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明堂摄政朝群后,四海流言孺子疑。
何事召公犹不说,丹心惟有鬼神知。
七圣论 其七 周公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一
武王之封武庚也,存商之仁也。固存商之仁也,亦安周之心也。以人之臣,虐其君而取其天下,虽盛德,民之不疑者盖寡。而重弃其孤,剪焉其族而覆之祀,民心之疑不解矣。民疑而不解,天下不可居也,故夫封武庚,亦安周也。吾行仁而不失其自安之道,武王之计得矣,而周公从而杀之。周公之杀武庚,非武王之意也,圣人之为,不如是其甚也。兄杀其弟,父杀其子,人则曰:吾固疑其弗利于商也,其号曰存之,而固将徐绝之也。武王之继商,不情也,周公一诛而被武王不情之名,则周公之心岂安?呜呼!周公之诛管叔,其何以谢天下欤?且管叔非叛周也,叛周公也,武庚则叛周也,非叛周公也。管叔之罪私,而武庚之祸大。盖武庚蓄未逞之谋而发于管、蔡之隙,管叔不胜其忿,以成武庚犄角之势,则周公之致辟于武庚而宽管叔之诛也似可,何至于戕其兄?呜呼!周公之诛管叔,其以谢天下也。武庚,叛也,管叔,亦叛也,周公而施于武庚,而置管叔,是情屈于亲而法独行于雠也。叛均而罚异,则天下偏周公之刑矣。偏周公之刑,则不情武王者,管叔不忍杀也,是故周公宁忍于管叔。夫周公而犹忍于管叔,则非甚于武庚矣。天下无甚周公之辞,而后无疑武王之心,故周公能以其身犯戕兄之不祥,亦不累其君父,以弗利商之谤。悲夫,其仁于君父也夫!昔者帝舜诛四凶人,而封其欲杀己之弟,而天下咸服。石碏杀州吁,而及其子厚,君子曰义。盖象不济四凶之恶,则舜可以私;厚与州吁之谋,则石碏不得不公也。由此观之,管叔无连商之罪,则周公亦可以无诛。吁!管叔之无连商而可以无诛,周公欲也。虽然,吾亦悲周公之未有以处武庚者(《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五。又见同书前集卷五,《新刊诸儒奥论策学统宗》前集卷一、二、三。)。
又:原脱,据「又见」补。
问答二 其四 问梦周公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八一
梦之理最为精微,《周礼》占梦(官名。)有所谓正梦者(谓其未尝思虑而兆朕先见者,此乃梦之正。),有所谓思梦者(谓日间念虑及之,故形于梦。)。念有正邪,故梦亦有正邪。高宗梦得说,孔子梦见周公,此所谓思梦之正者也(高宗恭默思道,心与天通,故因梦而得说。孔子志于行道,故因梦而见周公。此所谓思梦之正也。若使当世无傅说而高宗梦之,数百年前无周公而孔子梦之,则非正梦矣。)。圣人所存者诚,故其梦亦诚。凡人梦寐纷乱,或见世间所无之物皆妄也。然赵武灵王梦吴娃而实得吴娃,汉武帝梦木人而宫中果有所埋之木人,梁武帝梦河北诸侯来朝而侯景果至。此三人者皆因梦而召乱,虽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然赵武灵王溺于女宠,汉武帝惑于鬼神,梁武帝志于土疆,其心不正,故其梦随之,此亦思梦之不正者也。
道统十三赞 其八 周公 南宋 · 宋理宗
四言诗 押尤韵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一
美哉公旦,翼辅成周。
施兼四事,才艺俱优。
制礼作乐,惠泽敷流。
有大勋劳,宗社延休。
圣人之孝十首 其七 周公(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辟马郑音避谓避居东都 东山周公东征) 宋末元初 · 林同
五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一部
我避故云辟,东行是谓征。
先王犹可告,岂为伐而刑。
广琴操十首 其四 越裳操(周公作) 明初 · 朱右
天之聪兮,瞆瞆其音。
天之明兮,窅窅其深。
天之仁兮,实临下民。
文王在上兮,于穆不已。
浩浩其天兮,时旸时雨。
越裳来臣兮,万物斯睹。
广琴操十首 其六 岐山操(周公为太王作) 明初 · 朱右
自邰有家,于夏之先。
克承勿怠,瓜瓞绵绵。
开我邠宇,衍我宗禋。
嗟狄之人,敢乘以奸。
彼岨矣岐,将遂于迁。
既有我土,勿戕我民。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二十六 周公(旦) 明 · 孙承恩
穆穆元圣,道光八夤。
九罭颂德,重译归仁。
思兼勤施,经制大备。
太平之业,赉及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