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大唐众义寺故大德敬节法师塔铭 唐 · 处玉璿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夫王而作则者大雄。见而遄归者大宝。声被周汉。义逸齐梁。学比犉毛。富如昆玉。道饰其行。俗赏其音。或内秘灵知。或外见常迹。起伏不拘于□代。出没所谓于须臾。孰有以兼之。公得其门也。惟大德俗姓卢讳敬节范阳人也。祖尚书远叶。栖志丘园。父乐司徒季英。閒居遁世。悯于稚子。逖以偫流。放令出家。不从文秩。上可以益后。下可以利人。不累庄严。足陪净藏。令投虔和上受业。年甫十岁。日诵千言。维摩妙高。飞峰口海。法华素月。吐照情田。奏梵音以云杨。感神明而雷激。厌俗之垢。王泽遐沾。落发之贞。天魔为慑。至二十九。入道具腊寺。举都维那二十载。清拔僧务。造长廊四十间。不日克就。光严帝宇。粹表祗园。结栋淩霞。飞檐振景。士拜左顾。靡怯风摇。人谒右旋。非忧雨散。亦尝柔外以定。定力振振。顺中以如。如心奕奕。笑法桥而虹断。切义舫之神移。莫不悼哉。何嗟及矣。以开元十七年七月十五日终于私房。春秋七十有五。窆于神和原。律也。门人处玉璿延阼等。念回茂。仰遥芬。怅颓景之不留。恨惊风之早落。师魂远何至。资影痛何孤。恐岸成川。起塔崇礼。式为铭曰。
迹满三界。神放六通。
教令递嘱。德位常融。
转延象世。运及都公
木选寒柏。山宝舒虹。
行高奖下。言贵居忠。
承远声色。道洽化无穷。
水摇鱼徙动。人断院悲空。
日影何旋北。山阴遽已东。
荒郊悲惨惨。烟气乱葱葱。
式作营于妙塔。用表列于仁雄。
柩窆归于泉壤。性遥拔于樊笼。
挫一代之浊命。流千古之清风。
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 中唐 · 吕温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
原夫法起于无。色生于妄。
求离于色者。未得皆空。
徇念于无者。斯为有著也。
是以至人心无所念。念无所求。
利未动而谁安。本不然而何灭。
然而利根难植。顿诣罕闻。
不有舟梁。孰宏济度。
匪因陛级。莫践堂涂。
必在极力以持其善心。惠念以夺其浮想。
不以身率。谁为教先。
谁能宏之。则南岳大师其人也。
师讳承远汉州绵竹县谢氏之子。
积修妙性。宿起冥因。
乘报现身。应期宏道
自天钟美。因地禀灵。
七尺全躯。峨岷与瞻敬之状。
九漏悬解。江汉资清净之源。
殊相夙成。隐照潜发。
甫志学。始游乡校。
惊礼乐之陷阱。觉诗书之桎梏。
忽忽不乐。未知所逃。
俄有信士。以尊胜真言。
质疑于学。怡然耸听。
宛若前闻。识契心冥。
神动意往。遂涕诀慈顾。
行徇幽缘。初事蜀郡禅师
禅师学于资州诜公。诜公得于东山宏忍。
坚林不尽。秘键相传。
师乃委质僮役。服勤星岁。
旁窥奥旨。密悟真乘。
既壮游方。沿峡东下。
开元二十三年。至荆州玉泉寺
谒兰若真和尚。荆蛮所奉。
龙象斯存。历劫方契其幽求。
一言悬会于灵受。爱从剃毁。
始备缁锡。昂然古貌。
森映高松。真公南指衡山
俾分法派。越洞庭
浮湘沅。息于天柱之阳。
从通相先师受声闻具戒。三乘之经教。
四分之纪律。八正之伦要。
六度之根源。莫不更赞神机。
递归心术。闻京师有慈敏三藏
出在广州。乃不远重阻。
星言睹谒。学如不足。
求所未尽。一通心照。
两舍言筌。敏公曰。
如来付受吾徒。用宏拯救。
超然独善。岂曰能仁。
俾依无量受经。而修念佛三昧。
树功德劫。以济偫生。
由是顿息诸缘。专归一念。
天宝初岁。还于旧山。
山之西南。别立精舍。
号弥陀台焉。薙草编
仅蔽经像。居靡童侍
室无斗储。一食不遇。
则茹草而过。敝衲莫完。
而岁寒自若。奉持赞叹。
苦剧精至。恒于真际。
静见大身。花座踊于意田
宝月悬于眼界。永泰中
高僧法照者。越自东吴
求于庐阜。尊远公教迹。
结西方道场。入观积旬。
至想傍达。见弥陀座下。
有老比邱焉。启问何人。
答曰。南岳承远
愿告吾土。胜缘既结。
真影来现。照公退而惊慕。
径涉衡峰一披云外之尘。
宛契定中之见。因缘昭晰。
悲喜流涕。遂执抠衣之敬。
愿承入室之顾。大师德因感著。
道以證光。远近聆风。
归依载路。于是大建法宇。
以从人欲。轮奂云起。
丹刻化成。走檀信于十方。
尽庄严于五会。香花交散。
钟梵相宣。火宅之烟焰皆虚。
欲海之波澜自定。加以宝装秘偈。
建幢于台前。玉篆真文。
揭碑于路左。施随求之印。
广销业累。造轮转之藏。
以大备教典。劝念则编榜于崖谷。
励学则兼述于缣缃。其欲人如身。
慈惠恳至。皆此类也。
大师峰栖木下六十馀年。苦节真修。
老而弥笃。夙开户牖。
久启津途。法界之尊重在焉。
天人之瞻仰如是。常陋处方丈。
志行平等。食不重味。
寒不兼衣。王公之珍服盈厢。
氓庶之金钱布地。莫不回修佛事。
赡养孤老。凡言施者。
以是报之。期颐将及。
志力无替。早钟会食。
到必先众。夕磬虔念。
居恒达晨。其克巳练心。
慎终如始。皆此类也。
大历末。门人法照辞谒五台
北辕有声。承诏入觐。
坛场内殿。领袖京邑
托法云之荫。自感初因。
分慧日之馀光。宁忘本
奏陈师德。乞降皇恩。
由是道场有般若之号。贞元岁。
某获分朝寄。廉问湘中。
近照德辉。获探众妙。
况灵岳直午。先皇本命。
宜有上士。斯焉护持。
表求兴崇。诏允诚愿。
台虽旧号。其命维新。
寺由是有弥陀之额。度生二七。
供千人。中贵巡香。
守臣视馔。瑶图花捧。
字烟开。宠降九天。
晖映三界。师亦建不坏之塔。
以寿君亲。修无边之功。
以福邦国。梵王之能事毕矣。
法门之荣观备矣。贞元十八年
孟秋既望。顾命弟子。
申明教戒。扫室趺座。
恬然化灭。报龄九十有一。
僧腊六十有五。先是忽告门人曰。
国土空旷。各宜勉力。
数月而灾火梵寺。周岁而吾师解形。
此盖宝去山枯。龙移水涸。
空旷之旨。乃明前知。
法众崩恸。若坏梁木。
邦人号赴。如失舟航。
其年九月七日。还神于寺之南冈。
即安灵塔。教也。
前后受法弟子百有馀人。而全得戒珠密传心印者。
盖亦无几。比邱惠诠知明道侦超然等。
皆奥室之秀者。以瞻奉将
经行坐。永怀于极。
见托碑纪。移有道于物外。
真无愧词。比遗爱于人间。
诚当堕泪。铭曰。
浩浩清尘。茫茫逝川。
大雄作矣。救物为先。
能明大教。非师有缘。
不宰功立。忘机智全。
谁其宏之。南岳命代。
习识虚受。应身圆对。
理则归空。教惟不昧。
末摇本静。行苦神泰。
云迹一灭。天星六周。
热恼就濯。童蒙来求。
摄以尊念。驱之力修。
我法有户。谁能不由。
甘露晨稀。香云夕卷。
彼岸方济。慈舟忽
炉烟如在。塔树勿剪。
刊勒丰碑。永想正眼。
宋故穆夫人墓志铭 北宋 · 柳开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
晋开运元年,开叔父讳承赞卒。
叔母穆,年二十有七,嫠居四十五年,岁己丑五月,殁于家。
后七年,葬叔父墓中。
唐季,我先人茔馆陶县北三十里。
周广顺中,始葬叔父大名府西南二十里,村曰冯杜。
开近岁连上书,天子哀之,赐钱三十万,使葬先臣之属。
华州进士王焕襄其事。
焕,义者也,恭恪弗懈,成开之心。
宫姓,为地法制坤艮。
自叔父墓东下十七步,我皇考之墓。
又东下,仲父讳承煦之墓。
各以子位从之。
又东下,叔父讳承陟之墓,步悉如九数。
叔陟无嗣,以季父讳承远之墓同域焉。
昭义军节度推官闵,叔母长子也;
阅,叔父卒始生,次子也。
赵氏故妇,女也;
次病废,老于室。
开为儿时,见我烈考治家孝且严,视叔母二子,常先开与闰。
我母万年君爱叔母犹己,勤勤循循,常惧有阙。
乃叔母至老,我二兄至成人,不类诸孤儿寡妇。
月旦望,诸叔母拜堂下毕,即上手低面,听奉我皇考诫告之曰:「人之家,兄弟无不义,尽因娶妇入门,异姓相聚,争长竞短,渐渍日闻,偏爱私藏,以至背戾,分门割户,患若贼仇,皆汝妇人所作。
男子有刚肠者几人,能不为妇人言所役?
吾见多矣。
若等有是乎」?
退则惴惴闭息,恐然如有大诛责,至死不敢道一语,为不孝事。
抵开辈赖之,得全其家也如此。
呜呼!
君子正己直其言,居上其善也,家国治焉;
小人枉己私为言,居上不善也,家国乱焉。
旨哉,君子也!
铭曰:
昔我叔之去世兮,垂严诫之深辞。
指穆母而告云兮,惟夫妇之有仪。
伊生死之孰免兮,于贞节而勿亏。
代厚养以多属兮,家复贵而偶时。
宁不完于安佚兮,胡适彼而忘斯?
介如石之鲜克兮,众犹草之离离。
母血涕以奉教兮,矢哀心以自持。
毕考命之茕孤兮,终天地而弗移。
噫嚱过此兮,母曷为知(《河东先生集》卷一四。又见《皇朝文鉴》卷一三九,《文章辨体汇选》卷七○三,《古今图书集成》闺媛典卷三二六。又《诫子通录》卷六题作《皇考诫》,《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卷四题作《家诫》,卷七五题作《训弟妇文》,《宋元学案补遗》卷九题作《柳氏家诫》。)
与东林知事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镡津文集》卷一一
某启:今者伏承远驰价使,特赠书问,以昔贤胜集之所,假无状自匿之便。
嘉命远至,光贲殊多。
某人曲采虚声,更推高谊,循省其愚,何以当克!
愧以老惫,复牵事缘,趋赴未皇,但深愧忸。
久滞来人,益增慊悚。
价还,奉状布谢,伏惟慈念。
李学士嘉祐八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五一
某启:自遭罹国恤,哀摧殆无以生。
伏惟感慕攀号,何以堪处?
承远赐存慰,岂胜感咽?
孤拙遭遇,昔与安道皆奉清光。
今兹衰晚,才薄责重,未知死所,何以论报!
,更冀以时加爱。
郓州给事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三、《公是集》卷四三
右,某启:伏审宠升禁琐,改镇须句。
虽岩石之瞻,尚觖时望;
在股肱之寄,诚出上心。
素辱顾怜,伏深庆抃。
承远王节,俯压楚郊。
望清尘而匪遥,逼贱事之有守。
莫谐趋见,但极劳心。
恭以某官,蓄谋渊通,具体纯粹。
修治世之具,见于弥纶;
抱逢辰之资,合若符契。
密筹帷幄之策,大镇边境之虞。
成功甫施,均逸居外。
且衮衣有遵渚之感,本朝多注意之勤。
虽于藩是崇,实宰政斯在。
仰希上为宗祏,精调寝兴。
任逵度支嵩山崇福宫1070年 北宋 · 曾巩
五言排律 押真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汉阳门下士,车骑幕中宾。
志节初皆壮,风流久更新。
枢庭,郎位袭清尘。
雅淡琴声古,温纯玉性真。
《诗》《书》来射策,慈惠起临人。
淮海褰帷久,褒斜叱驭频。
政平无横吏,刑省绝冤民。
汴路扬旌出,吴门拥节巡。
持权心似水,待物气如
懋德垂承诏,遗荣遽乞身。
行高宁系俗,道胜不忧贫。
北绝分琳馆,西归近紫宸
鸿飞开羽翼,骥逸露精神。
却理烟霞宅,重寻水石邻。
青嵩销鹤怨,碧洛见鸥驯。
故友欣联璧,诸儒慕垫巾。
学兼鸿宝异,兴与赤松亲。
激劝留方册,惊传动缙绅。
浮云虽抗意,仄席正逢辰。
秖恐尊廉退,丁宁致软轮
许安世谢馆职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四八、《元丰类稿》卷三六、《曾文定公集》卷一一
启:伏审显承诏检,进践书林,伏惟庆慰。
国家聚四部之书,藏之秘近
择一时之俊,任以校雠。
映朝序以甚清,简上心而滋厚。
恭以检正学士学深而富,识大以明。
擢平津于廷中,蔚为选首;
王祥于海上,休有治功。
天衢寝亨,时望攸属。
遂膺给札之召,来贲登瀛之游。
侍从迩班,庙堂大任,自兹而往,计日可期。
承远贶于珍函,第仰怀于谦德。
皇帝达太皇太后大辽皇帝问候书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二、《苏魏公文集》卷二六
诞节届期,承远驰于信使;
荣函示好,兼致问于慈闱。
寻因省侍之间,具达讲修之意。
永言感怿,靡逮文陈。
与辅圣书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八五、《山谷全书·别集》卷一五
某顿首。
庐陕之行,忽复四年,虽书问不通,时得动静,访闻于南方交旧间耳。
人来,伏奉严教勤恳,感慰无量。
仕宦不远乡里,定省之乐不废亲侧,又得文字为识,何慰如之!
往者行,以道途淹留,不及永乐之事,天于公至厚矣。
想能夙夜文事,以销往者好武之心,以为尊府庆之。
学官,既无吏责,颇得一意于文字,想有论著。
承远寄以慰懒惰暌违者,幸甚。
某碌碌中秘书,幸得窥金匮石室,亦岁来老懒,无复日新,又众口食贫,思得一江湖差遣,使老幼温饱耳。
君玉宫药简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山谷简尺》卷上
庭坚顿首。
承远三江口,恩意不倦,又承飞舸追送于江安,感戢无以为喻。
即日想体力轻健,贵聚皆安胜。
今年必得暇到荣、资、富顺梱载而归矣。
所须文字一轴、题传神二轴,今付宣叔人回。
百冗未能委细作书,千万善爱。
未憼同此意。
庭坚顿首君玉宫药仁知。
答人简 其三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四、《山谷简尺》卷下
庭坚顿首。
承远致祭文及祀仪,虽已过时,即以告白先夫人墓次,实深悲感。
私家多故,久不宁居,故失驰谢耳,愧悚愧悚!
庭坚顿首。
与人帖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六、《珊瑚木难》卷三、《六艺之一录》卷三九三
庭坚顿首。
承远归,道涂之勤,未得休息,而躬料汤药,至辍寝膳。
窃惟起居不适,幸有安平之候,想遂释然矣。
时雨沾足,春风妍暖,想同家母万福,民有食麦之庆,令嗣长官亦得申眉矣。
亟作此状候服药者,安问极不周至,续亦别通启左右矣。
庭坚再拜。
按:《赵氏铁网珊瑚》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送利漕刘明复朝议 北宋 · 冯山
五言排律 押先韵
中山元魏后,数世十三传。
皆在河南葬,初从代北迁。
中书谋定策(自注:环巂字仲贤中书侍郎。)大理力扶颠(自注:坦字宽夫大理卿。)
渝国乘机日(自注:政会封渝国公。)唐公起义年。
议高都尉(自注:玄字深之,太宗驸马都尉。),名累侍郎(自注:奇天官侍郎,死罗织狱。)
原武输期集,东阿旧俗悛(自注:聚字文秀东阿。)
河阴才被诏(自注:藻茂实河阴。)户部志绳愆(自注:符字端朝户部侍郎。)
八子生中叶(自注:符有八子,崇黾、崇彝、崇望、崇鲁、崇纂、环、玕、圭。崇黾字子长,岭南节度使。崇望字希徒左仆射。崇鲁字郊文翰林学士。)三台共一躔。
洪洞城不下(自注:玕。),工待(清钞本、小集作侍)政无前(自注:圭。)
昭辅书仪集,明宗礼意全(自注:太常卿。)
中丞安出处,艺祖首详延。
学士台阁咸平起涧瀍。
斯文醇复古,宏议自摧坚。
江汉源何巨,公侯兆已圆。
信辞师鲁志,佳气尹樊阡。
秘监儒将,缑山酒地仙。
看公承远构,发迹向孤骞。
浩荡穷经笥,纵横信笔椽。
巾箱遗紫绶(自注:见谱。),伯仲袭青毡。
辨论多兵略,澄清累使权。
凤鸣雄屏翰,鹑首富刀泉。
诏自南台下,车随北斗旋。
鹓鸿思旧侣,嵩少望归鞭。
师节频轻伏,戎腥(原作兵尘,据宜秋馆本、清钞本、小集改)未一湔。
朝纲今省户,古道日经筵
尽是徊翔地,行承咫尺天。
门施唐棨戟,冠珥汉貂蝉。
阀阅谁如此,功名盍勉旃。
慎无从子晋,轻去恋伊川(自注:因公之志而云。)
孑立栖迟久,深知义气(清钞本、小集作气义)然。
人情尝岁月,物色自风烟。
士要文章别,诗因谱第编。
碑阴如可附,青玉为雕镌。
太上道君皇帝升遐慰表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二、《高峰文集》卷三
臣言:今月初九日,伏奉制书,太上道君皇帝升遐者。
秦岭云横方回銮而永隔;
鼎湖龙去,痛往事之难追。
恸发九重,悲缠率土。
臣某诚哀诚感,顿首顿首。
恭以太上道君皇帝德参覆载,道契希夷。
修身千二百岁以未央,在位二十六年而大治。
成功斯在,雅慕帝乡之游;
厌世而归,永谢人间之乐。
恭惟皇帝陛下孝钟天性,圣尽人伦,念深每见于羹墙,望切第瞻于屺岵。
承远讣,曷胜哀情。
创巨痛深,诚难于节抑;
任大责重,尤戒于毁伤。
敢祈俯就于《礼经》,庶以下符于人愿。
臣限拘郡绂,不获奔走阙廷。
臣无任荒摧陨越之至。
洋州念佛岩大悟禅师 北宋 · 闵文叔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
唐代宗时,有圣僧焉,姓张氏名法照兴势县大灙里人也。
少舍家为沙门,證定慧力,入于神通。
尝游庐山,适南岳,得法而归,在此岩上庵居泉饮,日夜专念阿弥陀佛。
每念佛时,常化佛空中显现,声不加大,闻于长安,天子乃遣使者以礼迎之。
既至,赐号为「供奉大德念佛和尚」,又号「五会念佛法事般若道场主国师」,而天子承教焉。
初,法照庐山,入正定,至极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
乃之南岳,见长老承远居岩石之下,羸形垢面,躬负薪槱。
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书涂巷,刻溪谷,率勤诱掖度援于众,是为教魁,其徒至万计。
法照乃从学而专教天下,故作五会念佛法事,依《无量寿佛经》,广说偈颂,以专念为教体,其中亦闻无生忍法。
至是乃言其师南岳大长老有异德,天子南向而礼焉。
度其道不可徵,乃名其居曰般若道场,以尊其位。
德宗皇帝法照曰:「性入伭妙,得念正真。
悟常罕测,诸佛了因」。
帝又问曰:「佛留法法,众生皈依何门」?
法照以偈答曰:「诸佛在心头,迷人向外求。
内怀无价宝,不识一生休」。
帝乃大悦,经赞广布流行。
法照长安居章敬寺,每入城邑聚落,常以布施揖众念佛,从化者甚多,至不可计,莫不奉持斋戒。
厥后城中有一屠者,为失利养,起嗔恨心,袖刃而来,将不利于法照
法照以他心智知其心念,谓屠者曰:「尔欲堕入地狱耶?
而来害我」。
屠者愕然,弃刀于地,悔过作礼,愿从念佛,念之数声,奄然立化。
法照亦结跏趺坐而入圆寂敕谥大悟禅师
是日在彼殁已,此张氏家明睹其形容,须臾乃现神变,隐身巨石之中,遂不复见焉。
呜呼!
法照禅师者,其西方之圣人乎?
不然,何以游神彼国,行化此方,度恶人于须臾,现色身于没后,神变自在无碍也,由其当时念佛于此,故世记此岩,以「念佛」名之,又从而构立祠宇焉。
迹其道场之处,□入岩殿之后,有草庵基其经行之地,则今山径之□有锡杖泉。
其遗教则有五会念佛法事,其遗像则此殿璧之上有古所画法照行像。
至今郡人每岁以仲夏六日致祀于是岩,四众集会是日,能使疑者信,慢者敬,斯以威德神化所感而然也。
或曰:「既圣矣,犹现行念佛者以何义耶,复以何义专念阿弥陀佛耶」?
曰:「以胜义观,则无去无来,无生无灭,非有漏,非无漏,非有为,非无为。
方维上下,无所不在,过现未来,无时不存。
以太虚空为法身,以妙真如为觉性,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
故经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以世谛言,则有因有果,有修有證。
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可见之色;
有六十美妙友音,可闻之声;
有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不共法为成道相;
有三乘十二分教为说法相。
所在之处有十方,所出之时有三十,成就净土,揖授众生,名称形相,皆为福田。
故经曰:「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
二种理趣,非合非离,非一非异。
离有无边,是谓中道;
舍断常见,是谓□观。
是故智者随以空性观于如来,而以不舍诸有为法,行佛随念,此法照所以现形念佛之义也。
十万三世,一切如来,名号无数。
至于功德威身,辨才智慧,證入法界,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则一如来所能具足。
如是作意,专念一佛,则为普念一切诸佛。
以经考之,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有世界焉,名曰极乐。
彼世界中,有如来名阿弥陀,誓愿洪深,修行广远,功德庄严,净土慈悲,济度众生,推本往昔,过无数大劫。
初心修行菩萨道时,于世间自在王如来所法无上正等觉心,具揖二十一亿清净佛土,广发四八种殊胜大愿,如实安住,种种功德,修习如是。
菩萨行时,经于无量,那由他劫,初未曾起三毒五欲,住三解脱门,行六波罗蜜,无边诸众生类住无上道,起诸妙行以至成佛,皆不可以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积集如是,不可思议,无量功德,乃取正觉。
成佛已来,于今十劫,现在说法,无量菩萨及声闻,众恭敬围绕,左观世音、右大势至二大菩萨,而为上首彼佛如来,光明无边,十方普照,寿命无量,一国皆同,故名阿弥陀,又名无量寿佛,有异名谓无量光彼世界中,称宝严饰,香花充满,无三恶,无八难,所有众生皆如自在天,所有菩萨皆住不退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故彼国名曰极乐无边世界。
诸佛如来皆共称赞阿弥陀佛所有功德,他世界中,若有众生闻彼佛名,生净信心,能如十六观行修行,回向愿生彼国者,随愿得生,永出轮回,终成正觉,虽下品者,亦正圣果,此法照所以专念阿弥陀佛之义也。
且三归六念,以佛以先,一称南无佛陀,善根无尽,况能专念者乎?
法照以此教人,盖得其要矣。
我愿以此法门示之众人,传之后世,使闻之者皆发信心而归正觉。
是故立石此岩,而述其事义以记焉。
按:康熙南郡志》卷一八,康熙二十八年刻本。
与候将劄子 其二 宋 · 晁公溯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九五、《嵩山集》卷四三
某比取道汉嘉,特承远至江干,始识熊豹之颜,固已欣快。
且念行路之人,何以得此?
益增感愧,盖至今也。
吕伯恭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九○、《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三
承远访,幸数日款,诲论开警良多。
别忽五六日,虽在道途,不忘向仰。
乍晴渐热,伏惟尊候万福。
熹十二日早达婺源,乍到,一番人事冗扰,所不能免。
更一两日,遍走山间坟墓,归亦不能久留也。
道间与季通讲论,因悟向来涵养功夫全少,而讲说又多彊探必取、寻流逐末之弊,推类以求,众病非一,而其源皆在此。
恍然自失,似有顿进之功。
若保此不懈,庶有望于将来。
然非如近日诸贤所谓顿悟之机也。
向来所闻诲谕诸说之未契者,今日细思,吻合无疑
大抵前日之病皆是气质躁妄之偏,不曾涵养克治,任意直前之弊耳。
自今改之,时时相见,幸老兄验其进否而警策之也。
《近思录》道中读之,尚多脱误,已改正送叔度处。
横渠诸说告早补定,即刊为佳。
此本既往,无以应朋友之求假,但日望印本之出耳。
千万早留意,幸甚。
《精义》可补处,亦望补足见寄(只写所补段字,注云:「入某段下。」)
《精义》或以属景望刊行,如何?
熹书中已言之矣。
昨所问赵公时曾有虏使到阙事,想已得之。
此人回,幸批示。
前日过拜石门墓下,甚使人悽怆也。
因便拜状,草草。
,惟为道自重为祷。
方伯谟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二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四、《蔡氏九儒书》卷二、《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
承远访,愧感良深。
别去惘惘,人还奉告,闻比日侍履佳胜为幸。
悲悴如昨,无可言。
甚感爱念宽勉之意,然触事伤怀,亦未能遽平也。
匕箸衣被并领。
季通屡得书,殊未有定论,然亦未闻其西去之期,不知果如何尔。
录示九江文字甚发人意,大体只须如此,得失已自可见。
但恐未足以尽其情伪曲折之变,彼或以吾曹为真可欺耳。
然世间自当有明眼人,此亦初不足辨也。
伯恭书云,到会稽伯谏守其所闻,牢不可破。
自信之笃如此,亦良可尚耳。
常德二书烦达之,想日相聚,所讲论当益有绪,因便示一二为幸。
孙巨源见过附此,草草。
襄事之后,能一来顾,慰此幽郁否乎?
常德之官后,别有学徒相从否?
因便早及之为望。
方平叔(铨)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八
承远贻书劄,礼意甚勤,而所以教诲责望之者甚至。
愚不肖,惧不足以当也。
顾独惟念自省事来,闻师友之训,读圣人之书,观其教人,不过讲学修身,以全其所受于天者。
出为世用,则随其大小,推吾之所有以及人。
至于用与不用,合与不合,则直任之。
盖未尝以是必于人,亦未尝以是变于己,以此自信,誓将终身由之,而不自知其力之果足以有至焉否也。
今读来教,其观于当世之变详矣,然諰諰然常有忧其不合而必于求合之意,其责君子也已详,其徇小人也已甚,是虽忧世之心甚深,而古之圣贤非不忧世者,其规模气象似或不如此也。
孟子曰:「人病舍其田而耘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也轻」。
其论狂狷乡原之得失以及君子反经之意,尤所谓深切而著明者。
孔子亦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有志之士深省乎此,亦足以判然无疑于舜、蹠之间矣。
不审明者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