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新” 相关资源
禮類
小學類
春秋類
書類
易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孝經類
四書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目錄類
別史類
法制類
時令類
史評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類書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陆孝经援神契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吕氏春秋古
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名曰洪水
禹乃决流疏河为彭沣之漳所活者千八百国桓 谭
新 论四渎之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其流激迅故
为平地灾害
江之出岷山也其源若瓮口可以滥觞在益州建宁满 (第 10a 页)
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名曰洪水
禹乃决流疏河为彭沣之漳所活者千八百国桓 谭
新 论四渎之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其流激迅故
为平地灾害
江之出岷山也其源若瓮口可以滥觞在益州建宁满 (第 10a 页)
杂纪
松柏贞茂(原荀子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贞矣增风俗通大寒既至霜雪既)
(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灵鼓化蛇(增穆天子傅季冬甲戌天子东游饮于留祈/射于丽虎读书于菞丘□献酒于天子乃奏)
(广乐天子遗其灵/鼓乃化为黄蛇)
赤光照室(原后汉书光武帝纪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县)
(舍有赤光照室中钦异焉使卜者王/长占之长辟左右曰此兆吉不可言)
迎鼓(增后汉书东夷传夫馀国以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是时断刑狱解囚徒)
十二月音(增白虎通匏之为言施也在十二月万物始/施而劳风俗通管漆竹长一尺六孔十二月)
(之音也物贯地/而芽故谓之管)
仲都忍寒(增桓 谭新 论元帝时汉中遇道人王仲都能/忍寒乃于盛寒日令袒衣载以驷马于昆明)
(池上绕水而走御者厚衣狐/裘甚寒而 (第 48b 页)
松柏贞茂(原荀子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贞矣增风俗通大寒既至霜雪既)
(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灵鼓化蛇(增穆天子傅季冬甲戌天子东游饮于留祈/射于丽虎读书于菞丘□献酒于天子乃奏)
(广乐天子遗其灵/鼓乃化为黄蛇)
赤光照室(原后汉书光武帝纪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县)
(舍有赤光照室中钦异焉使卜者王/长占之长辟左右曰此兆吉不可言)
迎鼓(增后汉书东夷传夫馀国以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是时断刑狱解囚徒)
十二月音(增白虎通匏之为言施也在十二月万物始/施而劳风俗通管漆竹长一尺六孔十二月)
(之音也物贯地/而芽故谓之管)
仲都忍寒(增桓 谭新 论元帝时汉中遇道人王仲都能/忍寒乃于盛寒日令袒衣载以驷马于昆明)
(池上绕水而走御者厚衣狐/裘甚寒而 (第 48b 页)
坡东又北得坡承
其陂东北流入于沈水沈水又北径长安城西与昆
明池水合水上承池于昆明台故王仲都所居也桓 谭新 论称元帝被病广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
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暑乃于盛寒日载以驷马车
于昆明池上环冰而驰御 (第 8b 页)
其陂东北流入于沈水沈水又北径长安城西与昆
明池水合水上承池于昆明台故王仲都所居也桓 谭新 论称元帝被病广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
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暑乃于盛寒日载以驷马车
于昆明池上环冰而驰御 (第 8b 页)
(极言谶之非经帝怒出为六安郡/丞初谭著书二十九篇号曰新论)
周谱(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叙云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梁书刘杳传王僧孺被敕撰谱访杳血脉所)
(因杳云桓 谭新 论云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以此而推当起周代按欧阳五代诸世家名谱本此)
六义五始(六义见子夏诗序 (第 4a 页)
周谱(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叙云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梁书刘杳传王僧孺被敕撰谱访杳血脉所)
(因杳云桓 谭新 论云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以此而推当起周代按欧阳五代诸世家名谱本此)
六义五始(六义见子夏诗序 (第 4a 页)
此以观(台上有/木曰榭)
豫章观(以下/观阁)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观一说曰
上林苑中有昆明池馆桓 谭新 论云元帝被疾远求方
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乃以隆
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环以 (第 11b 页)
豫章观(以下/观阁)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观一说曰
上林苑中有昆明池馆桓 谭新 论云元帝被疾远求方
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乃以隆
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环以 (第 11b 页)
守
魏文侯问于解狐曰寡人将置西河之守见说苑又吴
起为苑守
令
西门豹为邺令见淮南子
乐人
桓 谭新 论云汉文帝得魏文侯时乐人窦公百八十岁
文帝奇之问何服食而至此对曰年十三失明父母教
以鼓琴日以为常无所 (第 72b 页)
魏文侯问于解狐曰寡人将置西河之守见说苑又吴
起为苑守
令
西门豹为邺令见淮南子
乐人
桓 谭新 论云汉文帝得魏文侯时乐人窦公百八十岁
文帝奇之问何服食而至此对曰年十三失明父母教
以鼓琴日以为常无所 (第 72b 页)
郢
楚文王始都郢括地志云平王城郢在江夏陵县东北
六里故郢城是也楚始都丹阳在今枝江文王迁郢昭
王迁鄢皆在今江陵境中杜预左传注云楚国今南郡
江陵县北纪南城也谢灵运邺中集诗云南登宛郢城
今江陵北十二里而有纪南城即古之郢都也又谓之
南郢桓 谭新 论曰楚之郢都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
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 (第 17b 页)
楚文王始都郢括地志云平王城郢在江夏陵县东北
六里故郢城是也楚始都丹阳在今枝江文王迁郢昭
王迁鄢皆在今江陵境中杜预左传注云楚国今南郡
江陵县北纪南城也谢灵运邺中集诗云南登宛郢城
今江陵北十二里而有纪南城即古之郢都也又谓之
南郢桓 谭新 论曰楚之郢都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
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 (第 17b 页)
楚些
丹铅录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楚歌曰些巴歌曰嬥又梁
元帝纂要云楚歌曰艳宋玉招魂皆以些字为尾
躬舞
楚灵王信巫祝之道躬执羽绂起舞坛前吴人来攻其
国而灵王鼓舞自若见桓 谭新 论
万
左传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之侧而振万
焉夫人闻之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 …… (第 6b 页)
楚钟 楚宫钟
赵氏金石录楚钟藏方城范氏铭云惟王五十六祀楚
王(下有字/不可识)钟按楚惟惠王在位五十七年此钟为惠王
作无疑也方是时王室衰弱六国争疆楚尤强大遂不
用周之正朔又金石录载楚公钟铭云楚公自作余按
楚爵子僣称王未尝称公楚公钟者当是宰邑大夫所
造如叶公之类是也
方磬
桓 谭新 论云潇湘之乐方磬为帝
绕梁琴
古琴疏宋华元献楚王以绕梁之琴鼓之其声袅绕于
梁间循环不已楚王乐之 (第 7b 页)
丹铅录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楚歌曰些巴歌曰嬥又梁
元帝纂要云楚歌曰艳宋玉招魂皆以些字为尾
躬舞
楚灵王信巫祝之道躬执羽绂起舞坛前吴人来攻其
国而灵王鼓舞自若见桓 谭新 论
万
左传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之侧而振万
焉夫人闻之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 …… (第 6b 页)
楚钟 楚宫钟
赵氏金石录楚钟藏方城范氏铭云惟王五十六祀楚
王(下有字/不可识)钟按楚惟惠王在位五十七年此钟为惠王
作无疑也方是时王室衰弱六国争疆楚尤强大遂不
用周之正朔又金石录载楚公钟铭云楚公自作余按
楚爵子僣称王未尝称公楚公钟者当是宰邑大夫所
造如叶公之类是也
方磬
桓 谭新 论云潇湘之乐方磬为帝
绕梁琴
古琴疏宋华元献楚王以绕梁之琴鼓之其声袅绕于
梁间循环不已楚王乐之 (第 7b 页)
望祭群神
左传楚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
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立社稷乃遍以璧
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乃与巴
姬埋璧于大室之庭召五子斋而入康王跨之灵王肘
加之子比子晢皆远之平王幼抱而入再拜𡒦纽故康
王以长立至其子失之围为灵王及身而弑子比为王
十馀日子晢不得立又俱诛四子皆绝无后唯独弃疾
后立为平王竟续楚祀如其神符
祭上帝
桓 谭新 论楚灵王信巫祝之道躬执羽绂起舞坛前吴
人来攻其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应之曰寡人
方祭上帝乐明神当蒙 (第 10b 页)
左传楚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
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立社稷乃遍以璧
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乃与巴
姬埋璧于大室之庭召五子斋而入康王跨之灵王肘
加之子比子晢皆远之平王幼抱而入再拜𡒦纽故康
王以长立至其子失之围为灵王及身而弑子比为王
十馀日子晢不得立又俱诛四子皆绝无后唯独弃疾
后立为平王竟续楚祀如其神符
祭上帝
桓 谭新 论楚灵王信巫祝之道躬执羽绂起舞坛前吴
人来攻其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应之曰寡人
方祭上帝乐明神当蒙 (第 10b 页)
城中/北阙内帝尝置酒其上诏群臣能七言诗者乃得)
(上三秦记台上有/铜凤亦名凤阙)昆明台(在长安县西桓 谭新 论/元帝远求方士汉中送)
(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乃以盛寒日/令袒载驷马车于昆明池上环水而驰御 (第 32a 页)
(上三秦记台上有/铜凤亦名凤阙)昆明台(在长安县西桓 谭新 论/元帝远求方士汉中送)
(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乃以盛寒日/令袒载驷马车于昆明池上环水而驰御 (第 32a 页)
观(汉博士刘熙释名曰/观观也于上观望也)
豫章观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观又一说曰上
林苑中有昆明池观盖武帝所置桓 谭新 论云元帝被
疾远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
寒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环 (第 10b 页)
豫章观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观又一说曰上
林苑中有昆明池观盖武帝所置桓 谭新 论云元帝被
疾远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
寒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环 (第 10b 页)
河出昆崙墟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物理论
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百里一小曲千里
一曲一直矣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按张仲事出桓 谭/新 论而汉书沟洫)
(志议河浊不宜溉田者乃大司马史/长安张戎字仲功今称张仲疑误)河水浊清澄一
石水六 (第 10b 页)
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百里一小曲千里
一曲一直矣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按张仲事出桓 谭/新 论而汉书沟洫)
(志议河浊不宜溉田者乃大司马史/长安张戎字仲功今称张仲疑误)河水浊清澄一
石水六 (第 1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