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書類
編年類
地理類
別史類
傳記類
正史類
紀事本末類
雜史類
史評類
史鈔類
列傳類
金石類
類書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本书(一册一五八面九四、八00字)凡十二卷,邵廷采撰。廷采字允斯,又字念鲁;浙江馀姚诸生,述姚江之学。清康熙
中,施琅将振旅台湾,遇之西湖,相与纵谈沿海要害;琅奇之,请与俱北;谢不行。后从遗老访明亡故事,黄宗羲授以「海外录」、「行国录」,作「东南纪事」;同邑张五皋从粤海归,访求遗闻,合以冯苏「见闻随笔」,作「西南纪事」(据姚达辑「邵念鲁年谱」:念鲁著「东南纪事」在康熙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著「西南纪事」在二十八年)。或云二书草创未成,或云成即燬矣;实则两书固在,至光绪间始由邵武徐干校刊行世。本书即由徐氏刊本排印,惜遗其跋语。书为纪传体,序列唐王聿键、 鲁王以海 ……以至郑芝龙、郑成功、郑鸿逵,凡五十四篇。此外尚有杨廷麟等八篇有目无传,注明「传阙」。所遗徐跋,特 …… (第 48 页)
明季未远,尚有一二耆老可资咨访。又海内平一,故其见闻,亦非限于方隅者可比。撰「东南纪事」十二卷,以存 鲁王 、唐王;「西南纪事」十二卷,以存桂王。辞尚体要,无惭作者。惜书未刻,仅钞本流传。往年马端悯公抚浙,拟 …… (第 48 页)
本书(一册一九四面一一六、四00字)系选自「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嘉庆朝对台湾所作设施之纪录。在此一朝(一七九六~一八二0)二十五年中,台湾所受影响最深者,厥惟「洋盗」蔡牵事变。嘉庆初年,蔡牵曾在台湾洋面活动。九年,牵船至鹿耳门,突入北汕木寨,戕杀官兵。十年,牵船四十馀只又自澎湖至鹿耳门,后更攻入凤山县城,又在府城外登陆,号称「镇海王」,与嘉义县洪四老等连合,扩大事变。于是清廷劳师动众,并派钦差大臣剿办。此外,海上另有朱濆与蔡牵互通声气,亦尝攻略台湾海口。此等纪载,自为本书主要内容;且蔡、 朱以海 洋为驰骋场所,究其前因后果,并亦扩及当时东南海上之兵事动态。蔡牵事变以外,十四年又有漳、泉械斗纪录。 …… (第 85 页)
本书(二册二二二面一三三、二00字)凡二十卷--今存十三卷,郑达辑。达字士行,自号奈村农夫,合肥人;明季诸生。晚交西秦太白山人李柏,相与讨究,得识明亡时事。清康熙间,辑「野史无文」二十卷。今本据一传抄本排印,计缺卷一至卷二「让皇帝本纪」二卷,卷十六「前朝宫殿服御诸遗制」、卷十七「西羌北狄诸部落」、卷十八「当今巡幸东南」各一卷及卷十九至卷二十「本朝灾祥」二卷,共七卷;存卷三至卷四「烈皇帝遗事」二卷,卷五「永历皇帝本纪」、卷六「永历皇帝兵败入缅
甸土司纪事」各一卷,卷七至卷九「西南死事诸臣传」三卷,卷十至卷十一「鲁监国诸臣传」二卷,卷十二「郑成功海东事」、卷十三「前朝 鲁王以海监国 于闽浙命延平王郑成功、兵部尚书张煌言自闽海率师攻江宁府纪略」各一卷,卷十四至卷十五「流贼陷庐州府纪」 (第 95 页)
中,施琅将振旅台湾,遇之西湖,相与纵谈沿海要害;琅奇之,请与俱北;谢不行。后从遗老访明亡故事,黄宗羲授以「海外录」、「行国录」,作「东南纪事」;同邑张五皋从粤海归,访求遗闻,合以冯苏「见闻随笔」,作「西南纪事」(据姚达辑「邵念鲁年谱」:念鲁著「东南纪事」在康熙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著「西南纪事」在二十八年)。或云二书草创未成,或云成即燬矣;实则两书固在,至光绪间始由邵武徐干校刊行世。本书即由徐氏刊本排印,惜遗其跋语。书为纪传体,序列唐王聿键、 鲁王以海 ……以至郑芝龙、郑成功、郑鸿逵,凡五十四篇。此外尚有杨廷麟等八篇有目无传,注明「传阙」。所遗徐跋,特 …… (第 48 页)
明季未远,尚有一二耆老可资咨访。又海内平一,故其见闻,亦非限于方隅者可比。撰「东南纪事」十二卷,以存 鲁王 、唐王;「西南纪事」十二卷,以存桂王。辞尚体要,无惭作者。惜书未刻,仅钞本流传。往年马端悯公抚浙,拟 …… (第 48 页)
本书(一册一九四面一一六、四00字)系选自「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嘉庆朝对台湾所作设施之纪录。在此一朝(一七九六~一八二0)二十五年中,台湾所受影响最深者,厥惟「洋盗」蔡牵事变。嘉庆初年,蔡牵曾在台湾洋面活动。九年,牵船至鹿耳门,突入北汕木寨,戕杀官兵。十年,牵船四十馀只又自澎湖至鹿耳门,后更攻入凤山县城,又在府城外登陆,号称「镇海王」,与嘉义县洪四老等连合,扩大事变。于是清廷劳师动众,并派钦差大臣剿办。此外,海上另有朱濆与蔡牵互通声气,亦尝攻略台湾海口。此等纪载,自为本书主要内容;且蔡、 朱以海 洋为驰骋场所,究其前因后果,并亦扩及当时东南海上之兵事动态。蔡牵事变以外,十四年又有漳、泉械斗纪录。 …… (第 85 页)
本书(二册二二二面一三三、二00字)凡二十卷--今存十三卷,郑达辑。达字士行,自号奈村农夫,合肥人;明季诸生。晚交西秦太白山人李柏,相与讨究,得识明亡时事。清康熙间,辑「野史无文」二十卷。今本据一传抄本排印,计缺卷一至卷二「让皇帝本纪」二卷,卷十六「前朝宫殿服御诸遗制」、卷十七「西羌北狄诸部落」、卷十八「当今巡幸东南」各一卷及卷十九至卷二十「本朝灾祥」二卷,共七卷;存卷三至卷四「烈皇帝遗事」二卷,卷五「永历皇帝本纪」、卷六「永历皇帝兵败入缅
甸土司纪事」各一卷,卷七至卷九「西南死事诸臣传」三卷,卷十至卷十一「鲁监国诸臣传」二卷,卷十二「郑成功海东事」、卷十三「前朝 鲁王以海监国 于闽浙命延平王郑成功、兵部尚书张煌言自闽海率师攻江宁府纪略」各一卷,卷十四至卷十五「流贼陷庐州府纪」 (第 95 页)
本书(二册二一0面一二六、000字)凡十二卷,高宇泰撰。宇泰字元发、一字隐学,晚号檗庵;浙江鄞县人。尝仕 南明监国鲁王,
官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浙东江上以迄舟山败后,在里屡罹困阨,卒毋堕明臣志节。晚辑南明死难诸烈小传,冠以「 (第 137 页)
于是大营宫室,至卮匜之属皆用黄金;开织造府制龙袍,后下体服皆织龙凤。于是亲征议暂止(明纪编年)。是岁 鲁王以海
避难在台州,时清招抚使适至钱塘江 …… (第 20 页)
上,原任山西佥事郑之尹子遵谦杀之,与张国维、方逢年等谋立 鲁王 监国于绍兴(明纪编年、明季遗闻);以明年为监国元年,是年犹称弘光元年(粤游见闻)。是月,会闽中颁诏至 (第 21 页)
,诸求富贵者争欲应之; 鲁王 不喜,下令将返台;国维驰疏闽中辨明,然后返台之议止。然浙、闽不和,成水火矣(明纪编年、明史纪事本末、 …… (第 21 页)
省。省中人数万呼拥请还曰:「不还则绝天下望」!因驻跸剑津(明纪编年、明季遗闻)。三月,隆武幸延平府。 鲁王 遣行人林必达来。必达窃通信芝龙,欲私招徕;芝龙闻之隆武,隆武怒囚必达。六月,王子琳原生,进百官爵有差 …… (第 24 页)
,当路无谈及兵事,举朝如梦,不待识者而知其败坏矣。浙东将士与清兵隔江相距,屡战不胜,全军遂溃。是月, 鲁王 航海遁矣。隆武素与 (第 24 页)
鲁王 相恶(明纪编年、明季遗闻),而芝龙尝上疏荐旧辅马士英于 (第 24 页)
鲁王, 鲁王令士英为办事官,入钱塘江上方国安营,共谋恢复(粤游见闻)。及清兵渡江,隆武遣使赉诏 (第 24 页)
军遂溃。是月,鲁王航海遁矣。隆武素与鲁王相恶(明纪编年、明季遗闻),而芝龙尝上疏荐旧辅马士英于鲁王, 鲁王 令士英为办事官,入钱塘江上方国安营,共谋恢复(粤游见闻)。及清兵渡江,隆武遣使赉诏 …… (第 24 页)
犒 鲁王 军,士英唆国安斩之, (第 25 页)
鲁王 师遂溃矣。 (第 25 页)
鲁王 又使都督陈谦奉使命至,而以浙、闽相恶,谦惧祸,趄不入关。芝龙与之有旧,招而入,陛见,启函称皇叔父、 …… (第 25 页)
及半途,而南京变矣。芝龙德之,故力救。监察御史钱邦芑出芝龙门下,蒙隆武信任,而知芝龙意,故密奏,谦为 鲁王 心腹,且与芝龙交厚,不急除,恐有内患;隆武然之。或以告芝龙,芝龙谓:「谦临刑,途必过我门,救之未晚」 …… (第 25 页)
史纪事本末。「邦芑」编年作「邦苞」,今从纪事本末及粤游见闻)。芑后仕永历,以都御史掌院事(求野录)。 鲁王 及航海,疏隆武谢过云:「向为诸臣所误」;隆武为之悯然。先是,芝龙力请旋跸福京,且云:「倾家相助,入关 …… (第 25 页)
至。芝龙曰:「儿不至,清朝其疲于奔命乎」(郑成功传)!芝龙既行,彩、鸿逵率所部入海,张肯堂等往舟山从 鲁王, 芝豹独奉母居安平。芝龙至京陛见,奉朝请(明季遗闻)。 (第 27 页)
鲁王 既航海,是月,定西侯张名振护王至舟山,守将王斌卿拒不纳;至厦门,芝龙已降,失所据,乃至南澳(三藩纪事 …… (第 27 页)
永历元年丁亥,鲁监国二年(清顺治四年、日本正保四年),二月,永历至桂林,清兵来攻。三月,避武岗(明史稿、明季遗闻)。成功遥闻永历即位改元,奉正朔,自南澳归。时彩、联兄弟据厦门、浯州,乃泊舶于鼓浪屿,屿与厦门才隔带水。七月,与彩、联共攻海澄,不克。八月,与鸿逵合攻泉州,败清提督赵国佐,追围城;援至解围,成功回岛,鸿逵舣舟泉港(郑成功传、三藩纪事。按三藩纪事记成功始末条,率与成功传同,故下文省烦而不并引)。汀、邵并乱,闽邮为阻(明季遗闻)。是月,清兵进湘潭、败武岗,永历才以身遁(明季遗闻、三朝实录)。播越入粤,次柳州,入象州(明季遗闻)。式耜出师克全州,十一月,永历还桂(明季遗闻、行在阳秋)。郑彩从 鲁王。 兹岁, (第 29 页)
鲁王 命彩及名振等杀斌卿,与肯堂谋,将还舟山(三藩纪事)。
二年戊子、鲁监国三年(清顺治五年、日本庆安 …… (第 29 页)
死矣(郑成功传)。八月,驾幸端州,端即肇庆(行在阳秋)。清朝授芝龙一等精奇尼哈番(三朝实录)。兹岁, 鲁王 令大学士刘中藻略定福宁州,与平夷侯周崔芝相犄角,连复建宁、漳浦等府县,军势颇张,温、台响应(三藩纪事 …… (第 30 页)
乱,乘弊猖狂,覆我宗社,仄闻贵国人民犹为之怀愤闷;今也先帝孙子所在起兵,荆、豫、两粤既复版图。彩现奉 鲁王, 藩屏闽、浙,既恢复兴、建、延、邵四府及二十馀县,兵威所震,无敢当其锋,起义宗室,皆竞夹辅。 (第 30 页)
鲁王 将校一千、徒卒百万,水陆相分进剿。彩率舟既发浙江,彩族定远 …… (第 30 页)
。十一月,郑芝鹏弃石榴城走,福建悉失(明季遗闻、行在阳秋。按芝鹏盖成功之族也,然他无所考)。是岁, 鲁王 还舟山(三藩纪事)。
四年庚寅、鲁监国五年(清顺治七年、日本庆安三年),正月,永历驾在端州。清陷 …… (第 32 页)
在提督之下』;似为有理,故命尔挂靖海将军印。又云:『用人莫疑,疑人莫用』;朕因不疑,故授以封爵,委汝 以海 上之事;如有所疑,岂敢加封委 …… (第 39 页)
八年甲午、鲁监国九年(清顺治十一年、日本承应三年),正月,驾在安隆(行在阳秋)。先是,孙可望以钱谷供给行在,而以其终不可倚赖,窃谕李定国以兵来迎;可望知之,至是逼吴贞毓自尽,杀朝臣十四人(明史稿)。三月,名振率舟师侵崇明南沙嘴、寿兴沙等所,与清吴淞副将赵光祖等战,失利(三朝实录)。之瑜在安南, 鲁王 赐玺书曰「尔矫矫不折,远避忘家,阳武之椎尚堪再试,终军之请岂竟忘情?予梦寐求贤,延伫以俟,恢复事业, …… (第 40 页)
官,丙戍举人陈宝钥为礼官,世职张光启为兵官,浙人程应璠为刑官,丙戍举人冯澄世为工官,以邓会知州事。奉 监国鲁王 、卢溪王、宁靖王居金门,凡诸宗室,颇赡给之。礼待避乱而至诸缙绅,军国大事时咨询焉;王忠孝、卢若腾、沈 …… (第 42 页)
便宜封拜,乃朝服北向,遥拜帝座,疏而焚之。其所施为,鼓动一世(郑成功传)。 鲁王 后欲复航海,舣于南日山,遭风没于海。南日山在莆田东南滨海,与琉球相望(明史)。初,清入兖州执王,王时 …… (第 43 页)
,既益懈;王积不能平,成功衔之。未几,王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而据舜水文集,朱之瑜有丁酉岁报 鲁王 书疏;丁酉,顺治十四年也。考之明史沈宸荃传曰: (第 43 页)
「鲁王 监国擢右佥都御史,已而事破,宸荃弃家从王海外,又从抵厦门、金门。后舣舟南日山,遭风没于海」。然则甲午 …… (第 43 页)
黄梧恐以茂故获罪,窃图降清;而以知明亦有所惧,就明而饮,微言诱之(郑成功传);斩总兵华栋,率众薙发, 以海 澄县降。清主遣梅勒章京翁受等入城安抚(三朝实录)。清主以梧为海澄公,驻漳州;明亦得官。梧遂发郑氏坟, …… (第 46 页)
十二年戊戌(清顺治十五年、日本万治元年),正月,驾在滇都(行在阳秋)。三月,清兵三路向云南(明史稿。明清斗记曰:「四月,成功攻清林宇于定海,林宇请援于福建军门阿克商;克商来援,甘辉伏兵败之,克商恃勇战死」)。六月,清师取湖南。七月,李定国秉黄钺出师(求野录)。永历遣使晋成功延平郡王(行在阳秋系八年甲午七月)、甘辉崇明伯、万礼建安伯、黄廷永安伯、郝文兴庆都伯、王秀山祥符伯、张煌言兵部左侍郎,馀各赐爵有差。使还,使徐孚远随行入滇。孚远为交趾所获,要以臣礼,不屈而还(郑成功传)。黄廷,尝仕隆武为都督副将(明季文字)。煌言,举人也,钱肃乐、王之仁等请 鲁王 监国时所使者(明史)。成功决意议大举,先取金陵。部署诸将,以黄廷为前提督、洪旭为兵官、郑泰为户官留守 (第 47 页)
上,原任山西佥事郑之尹子遵谦杀之,与张国维、方逢年等谋立 鲁王 监国于绍兴(明纪编年、明季遗闻);以明年为监国元年,是年犹称弘光元年(粤游见闻)。是月,会闽中颁诏至 (第 21 页)
,诸求富贵者争欲应之; 鲁王 不喜,下令将返台;国维驰疏闽中辨明,然后返台之议止。然浙、闽不和,成水火矣(明纪编年、明史纪事本末、 …… (第 21 页)
省。省中人数万呼拥请还曰:「不还则绝天下望」!因驻跸剑津(明纪编年、明季遗闻)。三月,隆武幸延平府。 鲁王 遣行人林必达来。必达窃通信芝龙,欲私招徕;芝龙闻之隆武,隆武怒囚必达。六月,王子琳原生,进百官爵有差 …… (第 24 页)
,当路无谈及兵事,举朝如梦,不待识者而知其败坏矣。浙东将士与清兵隔江相距,屡战不胜,全军遂溃。是月, 鲁王 航海遁矣。隆武素与 (第 24 页)
鲁王 相恶(明纪编年、明季遗闻),而芝龙尝上疏荐旧辅马士英于 (第 24 页)
鲁王, 鲁王令士英为办事官,入钱塘江上方国安营,共谋恢复(粤游见闻)。及清兵渡江,隆武遣使赉诏 (第 24 页)
军遂溃。是月,鲁王航海遁矣。隆武素与鲁王相恶(明纪编年、明季遗闻),而芝龙尝上疏荐旧辅马士英于鲁王, 鲁王 令士英为办事官,入钱塘江上方国安营,共谋恢复(粤游见闻)。及清兵渡江,隆武遣使赉诏 …… (第 24 页)
犒 鲁王 军,士英唆国安斩之, (第 25 页)
鲁王 师遂溃矣。 (第 25 页)
鲁王 又使都督陈谦奉使命至,而以浙、闽相恶,谦惧祸,趄不入关。芝龙与之有旧,招而入,陛见,启函称皇叔父、 …… (第 25 页)
及半途,而南京变矣。芝龙德之,故力救。监察御史钱邦芑出芝龙门下,蒙隆武信任,而知芝龙意,故密奏,谦为 鲁王 心腹,且与芝龙交厚,不急除,恐有内患;隆武然之。或以告芝龙,芝龙谓:「谦临刑,途必过我门,救之未晚」 …… (第 25 页)
史纪事本末。「邦芑」编年作「邦苞」,今从纪事本末及粤游见闻)。芑后仕永历,以都御史掌院事(求野录)。 鲁王 及航海,疏隆武谢过云:「向为诸臣所误」;隆武为之悯然。先是,芝龙力请旋跸福京,且云:「倾家相助,入关 …… (第 25 页)
至。芝龙曰:「儿不至,清朝其疲于奔命乎」(郑成功传)!芝龙既行,彩、鸿逵率所部入海,张肯堂等往舟山从 鲁王, 芝豹独奉母居安平。芝龙至京陛见,奉朝请(明季遗闻)。 (第 27 页)
鲁王 既航海,是月,定西侯张名振护王至舟山,守将王斌卿拒不纳;至厦门,芝龙已降,失所据,乃至南澳(三藩纪事 …… (第 27 页)
永历元年丁亥,鲁监国二年(清顺治四年、日本正保四年),二月,永历至桂林,清兵来攻。三月,避武岗(明史稿、明季遗闻)。成功遥闻永历即位改元,奉正朔,自南澳归。时彩、联兄弟据厦门、浯州,乃泊舶于鼓浪屿,屿与厦门才隔带水。七月,与彩、联共攻海澄,不克。八月,与鸿逵合攻泉州,败清提督赵国佐,追围城;援至解围,成功回岛,鸿逵舣舟泉港(郑成功传、三藩纪事。按三藩纪事记成功始末条,率与成功传同,故下文省烦而不并引)。汀、邵并乱,闽邮为阻(明季遗闻)。是月,清兵进湘潭、败武岗,永历才以身遁(明季遗闻、三朝实录)。播越入粤,次柳州,入象州(明季遗闻)。式耜出师克全州,十一月,永历还桂(明季遗闻、行在阳秋)。郑彩从 鲁王。 兹岁, (第 29 页)
鲁王 命彩及名振等杀斌卿,与肯堂谋,将还舟山(三藩纪事)。
二年戊子、鲁监国三年(清顺治五年、日本庆安 …… (第 29 页)
死矣(郑成功传)。八月,驾幸端州,端即肇庆(行在阳秋)。清朝授芝龙一等精奇尼哈番(三朝实录)。兹岁, 鲁王 令大学士刘中藻略定福宁州,与平夷侯周崔芝相犄角,连复建宁、漳浦等府县,军势颇张,温、台响应(三藩纪事 …… (第 30 页)
乱,乘弊猖狂,覆我宗社,仄闻贵国人民犹为之怀愤闷;今也先帝孙子所在起兵,荆、豫、两粤既复版图。彩现奉 鲁王, 藩屏闽、浙,既恢复兴、建、延、邵四府及二十馀县,兵威所震,无敢当其锋,起义宗室,皆竞夹辅。 (第 30 页)
鲁王 将校一千、徒卒百万,水陆相分进剿。彩率舟既发浙江,彩族定远 …… (第 30 页)
。十一月,郑芝鹏弃石榴城走,福建悉失(明季遗闻、行在阳秋。按芝鹏盖成功之族也,然他无所考)。是岁, 鲁王 还舟山(三藩纪事)。
四年庚寅、鲁监国五年(清顺治七年、日本庆安三年),正月,永历驾在端州。清陷 …… (第 32 页)
在提督之下』;似为有理,故命尔挂靖海将军印。又云:『用人莫疑,疑人莫用』;朕因不疑,故授以封爵,委汝 以海 上之事;如有所疑,岂敢加封委 …… (第 39 页)
八年甲午、鲁监国九年(清顺治十一年、日本承应三年),正月,驾在安隆(行在阳秋)。先是,孙可望以钱谷供给行在,而以其终不可倚赖,窃谕李定国以兵来迎;可望知之,至是逼吴贞毓自尽,杀朝臣十四人(明史稿)。三月,名振率舟师侵崇明南沙嘴、寿兴沙等所,与清吴淞副将赵光祖等战,失利(三朝实录)。之瑜在安南, 鲁王 赐玺书曰「尔矫矫不折,远避忘家,阳武之椎尚堪再试,终军之请岂竟忘情?予梦寐求贤,延伫以俟,恢复事业, …… (第 40 页)
官,丙戍举人陈宝钥为礼官,世职张光启为兵官,浙人程应璠为刑官,丙戍举人冯澄世为工官,以邓会知州事。奉 监国鲁王 、卢溪王、宁靖王居金门,凡诸宗室,颇赡给之。礼待避乱而至诸缙绅,军国大事时咨询焉;王忠孝、卢若腾、沈 …… (第 42 页)
便宜封拜,乃朝服北向,遥拜帝座,疏而焚之。其所施为,鼓动一世(郑成功传)。 鲁王 后欲复航海,舣于南日山,遭风没于海。南日山在莆田东南滨海,与琉球相望(明史)。初,清入兖州执王,王时 …… (第 43 页)
,既益懈;王积不能平,成功衔之。未几,王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而据舜水文集,朱之瑜有丁酉岁报 鲁王 书疏;丁酉,顺治十四年也。考之明史沈宸荃传曰: (第 43 页)
「鲁王 监国擢右佥都御史,已而事破,宸荃弃家从王海外,又从抵厦门、金门。后舣舟南日山,遭风没于海」。然则甲午 …… (第 43 页)
黄梧恐以茂故获罪,窃图降清;而以知明亦有所惧,就明而饮,微言诱之(郑成功传);斩总兵华栋,率众薙发, 以海 澄县降。清主遣梅勒章京翁受等入城安抚(三朝实录)。清主以梧为海澄公,驻漳州;明亦得官。梧遂发郑氏坟, …… (第 46 页)
十二年戊戌(清顺治十五年、日本万治元年),正月,驾在滇都(行在阳秋)。三月,清兵三路向云南(明史稿。明清斗记曰:「四月,成功攻清林宇于定海,林宇请援于福建军门阿克商;克商来援,甘辉伏兵败之,克商恃勇战死」)。六月,清师取湖南。七月,李定国秉黄钺出师(求野录)。永历遣使晋成功延平郡王(行在阳秋系八年甲午七月)、甘辉崇明伯、万礼建安伯、黄廷永安伯、郝文兴庆都伯、王秀山祥符伯、张煌言兵部左侍郎,馀各赐爵有差。使还,使徐孚远随行入滇。孚远为交趾所获,要以臣礼,不屈而还(郑成功传)。黄廷,尝仕隆武为都督副将(明季文字)。煌言,举人也,钱肃乐、王之仁等请 鲁王 监国时所使者(明史)。成功决意议大举,先取金陵。部署诸将,以黄廷为前提督、洪旭为兵官、郑泰为户官留守 (第 47 页)
(「社事始末」:南中建国,贵阳马士英为娄东好友,一时拥戴窃柄,甚引重东林。及福藩恣用私人,搜罗珰孽,而阮大铖辈尽起而谋国是;外则附贵阳以招权纳贿,内则为党人作翻局计。授意督学御史朱国昌氏,娄东门下悉置三等。吾郡同社闻而战慄。时彝仲先生在忧,卧子先生请告终养,无能为同社解忧者。而社中文会选刻仍不辍。闇公先生亦自惊疑,故「七集」之刻委于徐子丽冲允贞、夏子升略维节。「诗义」之选,则委之王子胜时、钱子子璧、张子处中三人,以避党魁之目。)
是年, 鲁王以海 南奔至京口,福王命暂驻处州。十一月,移台州(「明通鉴」)。
宏光元年(顺治二年)乙酉(一六四五),四 …… (第 21 页)
是月,明唐王聿键下诏亲征。先是,唐王以闰六月二十七日即帝位于福州城内南安伯府,以七月一日为隆武元年。改福建省为福京,福州府为天兴府。封郑芝龙为平虏侯,进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为吏部尚书。至是下诏,择八月亲征。寻诏封芝龙子森为忠孝伯,赐姓名朱成功(东南纪事)。浙东诸将奉 鲁王 监国于绍兴(「鲁春秋」、「海东逸史」)。
八月初三日,清兵破松江,犹龙死之。初六日,败吴志葵军于 …… (第 23 页)
八月,清兵破仙霞关,连下建宁、延平等府。隆武殉国汀州,芝龙降清北去。成功奔金门,仍奉隆武正朔。永胜伯郑彩以舟师迎 鲁王 监国于舟山。先生自闽至浙,止于嘉兴吴佩远(祖锡)家;清提督冯原淮缉之,遂亡入海。
…… (第 29 页)
十一月,郑彩奉监国次鹭门。
汪光复「航海遗闻」: 鲁王 至舟山,威远侯黄斌卿拒不纳。次普陀,惟督师阁部熊汝霖、孙嘉绩、钱肃乐、沈宸佺、冯元飏、卢若腾、翰林兼 …… (第 30 页)
黄宗羲「海外恸哭记」:吴胜兆以兵守松江,颇怀故国。吴中崇仁厉义之士,欲因以为功。于是相聚幕中,为之计画,而以招抚之名,内结太湖义旅戴之俊、周天等,外求援于海上。蜡书至,黄斌卿犹豫不敢应,张名振乃召其兵就约。时斌卿进爵威虏侯,其「肃虏」故印犹在,名振请得之,赍使者以拜胜兆,期四月十六日渡海。舟碇崇明沙,飓风海啸,楼船自相激撞,飘没者什八九,军资器械都尽。名振与翰林张煌言、御史冯京第单舸脱走,而右都御史沈廷扬见获。
「航海遗闻」:丁亥夏,镇守吴淞提督吴胜兆谋叛清,以血书通名振,结为声援。时 鲁王 在温澥中之玉果山。名振奏请敕印二百道,命张煌言监其军,任文正副之。徐孚远赐一品服,充行人司,使联二 …… (第 31 页)
不能不自强也)。
永历二年(监国三年、顺治五年)戊子(一六四八),五十岁。
正月, 鲁王 在琅琦。传言唐王在五指山为僧(「东南纪事」)。
三月,桂王使林察谕成功;成功乃改永历年号,遣使称 (第 34 页)
贺(沈云「台湾郑氏始末」)。七月,永历封成功为延平公(「明通鉴」)。郑彩杀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 鲁王 移沙埕。御史冯京第如日本乞师(「东南纪事」,参「海东逸史」)。
冬,桂王遣兵复取湖南州县,议进兵 …… (第 34 页)
是年,桂王奔南宁,又奔浔州,旋改次梧州。冬,金声桓、李成栋以江西、广东叛
归明,迎王复居肇庆(「明通鉴」)。
永历三年(监国四年、顺治六年)己丑(一六四九),五十一岁。
正月,清兵入湘潭。桂王督师大学士何腾蛟死之(「通鉴辑览」)。
三月,张名振迎 鲁王 还浙,次南田。七月,至健跳。九月,至舟山。进张肯堂为东阁大学士,以先生为国子监祭酒。先生至舟山朝王。 …… (第 35 页)
洙按:「通鉴辑览」、「明通鉴」诸书均谓孚远以兵科给事中朝王于舟山,晋左佥都御史;「明史纪事」、「镇海县志」亦称在舟山授左佥都御史,而不记年月。「海东逸史」又系之次年九月,称授国子祭酒。「定海厅志」于本年一年中载 鲁王 以先生为祭酒,又于别条下载以先生为左佥都御史。详考各书误处,證以当时官制,则祭酒在当时与左佥都御史同 …… (第 35 页)
(洙按:罗成耀,宝丰人。钱澄之「藏山阁诗存」「己丑广州杂诗」之三章云:宝丰出镇许分疆。注:成耀出守韶州,许割南韶属之。又「梧州杂诗」云:此将昔移镇,吾知弃岭逃;亦咏成耀也。成耀后为李元胤以计擒,传永历旨斩之;亦见「田间诗注」。自成耀走,而广州乃以吴六奇守韶州矣。是年,李成栋、金声桓皆败没。)
永历四年(监国五年、顺治七年)庚寅(一六五0),五十二岁。
正月, 鲁王 在舟山,谒太庙,泣下(「东南纪事」)。桂王奔梧州(见「田间诗注」)。
(洙按:「明通鉴」:是 …… (第 36 页)
(洙按:是年为安南黎维祺复位之庆德三年。安南是时国制:皇帝下有王统理国政,略如日本封建时代之大将军,权较大于中国古时之宰相。)
永历五年(监国六年、顺治八年)辛卯(一六五一),五十三岁。
正月,清将陈锦攻舟山,张名振、阮骏等奉 鲁王 奔闽海(「东南纪事」)。
四月十八日寅时,先生次子永贞生,戴夫人出。永贞,字孝先(姜氏「松江诗钞 …… (第 37 页)
(诗曰:鱼檄朝来幕府传,夕携龙节上楼船。元卿未许先开径,士雅何期共著鞭。始识山中留宰相,非关海外觅神仙。伫看露布横飞处,不是凉州倚柱年。其二:几年独立金华省,此日重登青翰舟。准拟真人开北极,岂容高士卧南州?锦帆直指天声壮,羽扇轻挥王气浮。匏系如余甘瓠落,秋风倘许脱鹰(洙按:玩诗意,似先生监名振军先发,煌言随后始率师北行也)。)
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甲午(一六五四),五十六岁。
正月,永历在安龙(「安龙逸史」)。 鲁王 在金门(「东南纪事」)。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建储贤、储材二馆,礼待避地遗臣(黄梨洲「成功传」)。
…… (第 40 页)
黄鹄翔汉表,厉气何峥嵘。朝飧方壶实,暮啜圆峤英。网罗不可挂,稻粱安所馨。俯视沧浪流,骄语与鹏。万里毋乃隘,千里安足惊。岂意弥天罝,碍尔莫长征。明时重仪羽,云路讵冥冥。
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乙未(一六五五),五十七岁。
正月, 鲁王 在金门。有敕使自安龙来,仍命王监国(「东南纪事」)。
六月,冯双礼、刘文秀攻岳州、常德,清兵击败 …… (第 41 页)
(诗曰:洛下仙舟不可寻,长因秋水忆横襟。云翔闽峤谁高枕,枫冷吴江独抱琴。岐路行藏空扼腕,乱流闻见信关心。丝千里犹无恙,那得君来共醉吟。)
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丙申(一六五六),五十八岁。
正月,李定国奉桂王入滇。 鲁王 在金门。清乌金世子会泉州兵攻金门、厦门,不克(「东南纪事」)。
八月,清宁海大将军伊尔德取舟山( …… (第 42 页)
是年,先生有「足蹇」诗二章(载集中)。
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戊戌(一六五八),六十岁。
鲁王 在南澳。正月,永历帝遣漳平伯周宪洙(金汤)、职方黄臣以(事忠)间行由广东龙门航海至思明,封成功为延平 …… (第 44 页)
洙又按:安南于次年九月二日进封西定王为大元帅掌国政尚师西王,遣其国特进金紫荣禄大夫工部尚书颖川侯阮厚眷持节赍捧册玺往封,且有四六册文一道,均载「大越史记」。
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己亥(一六五九),六十一岁。
春,成功迁 鲁王 于澎湖。五月,全军偕煌言北上,克镇江,逼南京。已而败归,甘辉死之(「明通鉴」、「东、西南纪事」)。 …… (第 47 页)
先生在厦门,有「己亥诞日自题」二首(载集中)。
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庚子(一六六0),六十二岁。
成功复迎 鲁王 至金门,供给如昔。桂王在缅。煌言收馀烬于浙,驻师林门(「东、西南纪事」)。
先生在厦门,有「庚子 …… (第 47 页)
四月,吴三桂弑永历于云南(按林霍传谓庚子岁遥闻永历帝遇害,亦误)。
五月,郑成功卒。
(成功于未卒前,煌言闻永历被弑信,上启 鲁王, 言莽移汉祚、光武中兴、丕废山阳、昭烈践祚。又云:岛上勋贵,罔识春秋大义,而臣实兵微将寡,饷绌援穷。至 …… (第 48 页)
是年,先生有「王正凝阴有怀」一章,又「柬宁君」一章(俱载集中)。
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癸卯(一六六三),六十五岁。
郑经自台还思明,仍奉永历正朔。九月, 鲁王 殂于金门。十月,清耿继茂等破思明、金门,堕其城。经退守铜山。
先生自思明至铜山,将挈眷还乡,不果 (第 49 页)
是年, 鲁王以海 南奔至京口,福王命暂驻处州。十一月,移台州(「明通鉴」)。
宏光元年(顺治二年)乙酉(一六四五),四 …… (第 21 页)
是月,明唐王聿键下诏亲征。先是,唐王以闰六月二十七日即帝位于福州城内南安伯府,以七月一日为隆武元年。改福建省为福京,福州府为天兴府。封郑芝龙为平虏侯,进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为吏部尚书。至是下诏,择八月亲征。寻诏封芝龙子森为忠孝伯,赐姓名朱成功(东南纪事)。浙东诸将奉 鲁王 监国于绍兴(「鲁春秋」、「海东逸史」)。
八月初三日,清兵破松江,犹龙死之。初六日,败吴志葵军于 …… (第 23 页)
八月,清兵破仙霞关,连下建宁、延平等府。隆武殉国汀州,芝龙降清北去。成功奔金门,仍奉隆武正朔。永胜伯郑彩以舟师迎 鲁王 监国于舟山。先生自闽至浙,止于嘉兴吴佩远(祖锡)家;清提督冯原淮缉之,遂亡入海。
…… (第 29 页)
十一月,郑彩奉监国次鹭门。
汪光复「航海遗闻」: 鲁王 至舟山,威远侯黄斌卿拒不纳。次普陀,惟督师阁部熊汝霖、孙嘉绩、钱肃乐、沈宸佺、冯元飏、卢若腾、翰林兼 …… (第 30 页)
黄宗羲「海外恸哭记」:吴胜兆以兵守松江,颇怀故国。吴中崇仁厉义之士,欲因以为功。于是相聚幕中,为之计画,而以招抚之名,内结太湖义旅戴之俊、周天等,外求援于海上。蜡书至,黄斌卿犹豫不敢应,张名振乃召其兵就约。时斌卿进爵威虏侯,其「肃虏」故印犹在,名振请得之,赍使者以拜胜兆,期四月十六日渡海。舟碇崇明沙,飓风海啸,楼船自相激撞,飘没者什八九,军资器械都尽。名振与翰林张煌言、御史冯京第单舸脱走,而右都御史沈廷扬见获。
「航海遗闻」:丁亥夏,镇守吴淞提督吴胜兆谋叛清,以血书通名振,结为声援。时 鲁王 在温澥中之玉果山。名振奏请敕印二百道,命张煌言监其军,任文正副之。徐孚远赐一品服,充行人司,使联二 …… (第 31 页)
不能不自强也)。
永历二年(监国三年、顺治五年)戊子(一六四八),五十岁。
正月, 鲁王 在琅琦。传言唐王在五指山为僧(「东南纪事」)。
三月,桂王使林察谕成功;成功乃改永历年号,遣使称 (第 34 页)
贺(沈云「台湾郑氏始末」)。七月,永历封成功为延平公(「明通鉴」)。郑彩杀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 鲁王 移沙埕。御史冯京第如日本乞师(「东南纪事」,参「海东逸史」)。
冬,桂王遣兵复取湖南州县,议进兵 …… (第 34 页)
是年,桂王奔南宁,又奔浔州,旋改次梧州。冬,金声桓、李成栋以江西、广东叛
归明,迎王复居肇庆(「明通鉴」)。
永历三年(监国四年、顺治六年)己丑(一六四九),五十一岁。
正月,清兵入湘潭。桂王督师大学士何腾蛟死之(「通鉴辑览」)。
三月,张名振迎 鲁王 还浙,次南田。七月,至健跳。九月,至舟山。进张肯堂为东阁大学士,以先生为国子监祭酒。先生至舟山朝王。 …… (第 35 页)
洙按:「通鉴辑览」、「明通鉴」诸书均谓孚远以兵科给事中朝王于舟山,晋左佥都御史;「明史纪事」、「镇海县志」亦称在舟山授左佥都御史,而不记年月。「海东逸史」又系之次年九月,称授国子祭酒。「定海厅志」于本年一年中载 鲁王 以先生为祭酒,又于别条下载以先生为左佥都御史。详考各书误处,證以当时官制,则祭酒在当时与左佥都御史同 …… (第 35 页)
(洙按:罗成耀,宝丰人。钱澄之「藏山阁诗存」「己丑广州杂诗」之三章云:宝丰出镇许分疆。注:成耀出守韶州,许割南韶属之。又「梧州杂诗」云:此将昔移镇,吾知弃岭逃;亦咏成耀也。成耀后为李元胤以计擒,传永历旨斩之;亦见「田间诗注」。自成耀走,而广州乃以吴六奇守韶州矣。是年,李成栋、金声桓皆败没。)
永历四年(监国五年、顺治七年)庚寅(一六五0),五十二岁。
正月, 鲁王 在舟山,谒太庙,泣下(「东南纪事」)。桂王奔梧州(见「田间诗注」)。
(洙按:「明通鉴」:是 …… (第 36 页)
(洙按:是年为安南黎维祺复位之庆德三年。安南是时国制:皇帝下有王统理国政,略如日本封建时代之大将军,权较大于中国古时之宰相。)
永历五年(监国六年、顺治八年)辛卯(一六五一),五十三岁。
正月,清将陈锦攻舟山,张名振、阮骏等奉 鲁王 奔闽海(「东南纪事」)。
四月十八日寅时,先生次子永贞生,戴夫人出。永贞,字孝先(姜氏「松江诗钞 …… (第 37 页)
(诗曰:鱼檄朝来幕府传,夕携龙节上楼船。元卿未许先开径,士雅何期共著鞭。始识山中留宰相,非关海外觅神仙。伫看露布横飞处,不是凉州倚柱年。其二:几年独立金华省,此日重登青翰舟。准拟真人开北极,岂容高士卧南州?锦帆直指天声壮,羽扇轻挥王气浮。匏系如余甘瓠落,秋风倘许脱鹰(洙按:玩诗意,似先生监名振军先发,煌言随后始率师北行也)。)
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甲午(一六五四),五十六岁。
正月,永历在安龙(「安龙逸史」)。 鲁王 在金门(「东南纪事」)。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建储贤、储材二馆,礼待避地遗臣(黄梨洲「成功传」)。
…… (第 40 页)
黄鹄翔汉表,厉气何峥嵘。朝飧方壶实,暮啜圆峤英。网罗不可挂,稻粱安所馨。俯视沧浪流,骄语与鹏。万里毋乃隘,千里安足惊。岂意弥天罝,碍尔莫长征。明时重仪羽,云路讵冥冥。
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乙未(一六五五),五十七岁。
正月, 鲁王 在金门。有敕使自安龙来,仍命王监国(「东南纪事」)。
六月,冯双礼、刘文秀攻岳州、常德,清兵击败 …… (第 41 页)
(诗曰:洛下仙舟不可寻,长因秋水忆横襟。云翔闽峤谁高枕,枫冷吴江独抱琴。岐路行藏空扼腕,乱流闻见信关心。丝千里犹无恙,那得君来共醉吟。)
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丙申(一六五六),五十八岁。
正月,李定国奉桂王入滇。 鲁王 在金门。清乌金世子会泉州兵攻金门、厦门,不克(「东南纪事」)。
八月,清宁海大将军伊尔德取舟山( …… (第 42 页)
是年,先生有「足蹇」诗二章(载集中)。
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戊戌(一六五八),六十岁。
鲁王 在南澳。正月,永历帝遣漳平伯周宪洙(金汤)、职方黄臣以(事忠)间行由广东龙门航海至思明,封成功为延平 …… (第 44 页)
洙又按:安南于次年九月二日进封西定王为大元帅掌国政尚师西王,遣其国特进金紫荣禄大夫工部尚书颖川侯阮厚眷持节赍捧册玺往封,且有四六册文一道,均载「大越史记」。
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己亥(一六五九),六十一岁。
春,成功迁 鲁王 于澎湖。五月,全军偕煌言北上,克镇江,逼南京。已而败归,甘辉死之(「明通鉴」、「东、西南纪事」)。 …… (第 47 页)
先生在厦门,有「己亥诞日自题」二首(载集中)。
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庚子(一六六0),六十二岁。
成功复迎 鲁王 至金门,供给如昔。桂王在缅。煌言收馀烬于浙,驻师林门(「东、西南纪事」)。
先生在厦门,有「庚子 …… (第 47 页)
四月,吴三桂弑永历于云南(按林霍传谓庚子岁遥闻永历帝遇害,亦误)。
五月,郑成功卒。
(成功于未卒前,煌言闻永历被弑信,上启 鲁王, 言莽移汉祚、光武中兴、丕废山阳、昭烈践祚。又云:岛上勋贵,罔识春秋大义,而臣实兵微将寡,饷绌援穷。至 …… (第 48 页)
是年,先生有「王正凝阴有怀」一章,又「柬宁君」一章(俱载集中)。
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癸卯(一六六三),六十五岁。
郑经自台还思明,仍奉永历正朔。九月, 鲁王 殂于金门。十月,清耿继茂等破思明、金门,堕其城。经退守铜山。
先生自思明至铜山,将挈眷还乡,不果 (第 49 页)
夏五月,延平王、招讨大将军国姓成功(原名郑森)薨于东宁。长子经自厦门奔丧,嗣主东宁,仍用桂朔;有行群文武,称嗣藩令谕。设六部,官名改,不敢拟制。
秋九月之十有七日, 监国鲁王以海 薨于金门。
王年五十有四。继妃陈氏明年生遗腹子弘甲;周支长杨王术桂(今改宁靖王)收养,栖于东 …… (第 75 页)
「鲁春秋」一卷(附「北征纪略」、「使臣碧血」二则),查继佐伊璜撰。伊璜,字三秀,更字支三,或称钓史、或称钓玉,咸呼与翁;海宁人。明崇祯癸酉举人。 鲁王 监国,授兵部职方司郎中,参张煌言军事。兵败,隐居不出,讲学于杭州敬修堂,弟子从游者数百人。又罹南浔庄 (第 79 页)
氏「明史」之狱,幸而获免,遂浪迹东南以殁;著述亦无人为之刊行。此纪专书 鲁王 监国事,始于郑义兴、终于张阁部;原原本本,具有条理。
先是, (第 79 页)
鲁王以海 时由兖州避兵,居台州。丙戌八月,义师奉之驻绍兴,称鲁监国元年,不奉隆武之诏。江东失,驻舟山;舟山再失 (第 79 页)
秋九月之十有七日, 监国鲁王以海 薨于金门。
王年五十有四。继妃陈氏明年生遗腹子弘甲;周支长杨王术桂(今改宁靖王)收养,栖于东 …… (第 75 页)
「鲁春秋」一卷(附「北征纪略」、「使臣碧血」二则),查继佐伊璜撰。伊璜,字三秀,更字支三,或称钓史、或称钓玉,咸呼与翁;海宁人。明崇祯癸酉举人。 鲁王 监国,授兵部职方司郎中,参张煌言军事。兵败,隐居不出,讲学于杭州敬修堂,弟子从游者数百人。又罹南浔庄 (第 79 页)
氏「明史」之狱,幸而获免,遂浪迹东南以殁;著述亦无人为之刊行。此纪专书 鲁王 监国事,始于郑义兴、终于张阁部;原原本本,具有条理。
先是, (第 79 页)
鲁王以海 时由兖州避兵,居台州。丙戌八月,义师奉之驻绍兴,称鲁监国元年,不奉隆武之诏。江东失,驻舟山;舟山再失 (第 79 页)
『壬寅,监国跸金门。……』。
『夏五月,延平王……国姓成功薨于东宁。……秋九月之十有七日, 监国鲁王以海 薨于金门』。
这个日子--九月十七日--是可以订正的了。
查氏记舟山之败,说:
『监 …… (第 107 页)
(3)全谢山又有「舟山宫井碑文」(「鲒埼亭集」二十四),记「辛卯之役」(永历五年,一六五一)在舟山投井死的是『监国元妃陈氏』。而「圹志」明说『舟山破日,投井而死』是『继妃张氏,亦宁波人』。「圹志」下文又说 鲁王 『女子三,长为继妃张氏所生』。志文两次提及「继妃张氏」,显然有所依据。谢山称她「元妃」,是一误;说她 …… (第 108 页)
『监国次会稽,张妃主宫政。而[陈]妃以丙戌(唐王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春入宫。会西陵失守,监国自江入海。保定伯毛有伦扈宫眷自蛟关出,期会于舟山。道逢张国柱乱兵杀掠,拥张妃去』。『[陈]妃在副舟中,……伏荒岛数日,飘泊至舟山,监国已入闽……。吏部尚书张肯堂遣人护之,得达长垣。监国见之流涕,始进为元妃。……辛卯,大兵三道入海。……[舟山]城陷,元妃……投井而死。……董户部守谕为作「宫井篇」哭之。……』。
鲁王 「圹志」记他的「元妃张氏」死在兖州被满清兵攻破的时候,那是在崇祯十五年(一六四二,「明史本纪」及「诸 (第 109 页)
王世表」皆作十五年,「明史」百十六 鲁王 传误作崇祯十二年)。谢山此碑写 (第 109 页)
鲁王 的张妃在绍兴监国时主宫政,那是在唐王聿键的隆武元年(乙酉、一六四五),在兖州破城后三年了。又写那位张 …… (第 109 页)
四八、十、三十一下午。
「圹志」记『次妃陈氏遗腹八阅月』,这是壬寅十一月尾的记载。查氏「鲁春秋」在 鲁王 死后补记:『王年五十有四(依「圹志」与「续闽书」,当作「四十有五」)。继妃陈氏明年生遗腹子弘甲。周支 (第 109 页)
长杨王术桂(今改宁靖王),收养,栖于东宁』。这是那个遗腹子的下落。「宁靖王术桂」即是 鲁王 「圹志」的作者。「周支」当作「辽支」,即「圹志」署名的「辽藩」。「明史」百十六辽王下云:『辽国除,诸 (第 109 页)
『夏五月,延平王……国姓成功薨于东宁。……秋九月之十有七日, 监国鲁王以海 薨于金门』。
这个日子--九月十七日--是可以订正的了。
查氏记舟山之败,说:
『监 …… (第 107 页)
(3)全谢山又有「舟山宫井碑文」(「鲒埼亭集」二十四),记「辛卯之役」(永历五年,一六五一)在舟山投井死的是『监国元妃陈氏』。而「圹志」明说『舟山破日,投井而死』是『继妃张氏,亦宁波人』。「圹志」下文又说 鲁王 『女子三,长为继妃张氏所生』。志文两次提及「继妃张氏」,显然有所依据。谢山称她「元妃」,是一误;说她 …… (第 108 页)
『监国次会稽,张妃主宫政。而[陈]妃以丙戌(唐王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春入宫。会西陵失守,监国自江入海。保定伯毛有伦扈宫眷自蛟关出,期会于舟山。道逢张国柱乱兵杀掠,拥张妃去』。『[陈]妃在副舟中,……伏荒岛数日,飘泊至舟山,监国已入闽……。吏部尚书张肯堂遣人护之,得达长垣。监国见之流涕,始进为元妃。……辛卯,大兵三道入海。……[舟山]城陷,元妃……投井而死。……董户部守谕为作「宫井篇」哭之。……』。
鲁王 「圹志」记他的「元妃张氏」死在兖州被满清兵攻破的时候,那是在崇祯十五年(一六四二,「明史本纪」及「诸 (第 109 页)
王世表」皆作十五年,「明史」百十六 鲁王 传误作崇祯十二年)。谢山此碑写 (第 109 页)
鲁王 的张妃在绍兴监国时主宫政,那是在唐王聿键的隆武元年(乙酉、一六四五),在兖州破城后三年了。又写那位张 …… (第 109 页)
四八、十、三十一下午。
「圹志」记『次妃陈氏遗腹八阅月』,这是壬寅十一月尾的记载。查氏「鲁春秋」在 鲁王 死后补记:『王年五十有四(依「圹志」与「续闽书」,当作「四十有五」)。继妃陈氏明年生遗腹子弘甲。周支 (第 109 页)
长杨王术桂(今改宁靖王),收养,栖于东宁』。这是那个遗腹子的下落。「宁靖王术桂」即是 鲁王 「圹志」的作者。「周支」当作「辽支」,即「圹志」署名的「辽藩」。「明史」百十六辽王下云:『辽国除,诸 (第 109 页)
大清兵进建昌,命永胜伯郑彩出关援之。汀州大旱,斗米三百钱。王决意亲行,乃封弟聿为唐王监国,福州某为邓王协守都城。驾发芋江,父老遮道泣留复止,郑芝龙沮之也。是月,以副总兵施福守崇安关,命首辅道周出师江西。
浙东诸将奉 鲁王以海监国 于绍兴。王即位诏至, (第 6 页)
鲁王 欲守藩,大臣张国维、熊汝霖、陈函辉等以为举足一动,义师星散,浙亡闽亦危,愿坚奉监国,以督厉将士;事成 (第 6 页)
,入关者王。于是,不受隆武年号,使者刘中藻废然而返。王心虽弗能善,然犹藉钱塘为外屏。手书致 鲁王 曰:朕与王同气,共本圣祖。王无忘朕之焦劳,朕无忘王之危厄。一诚金石,岂惑浮词!当遣兵赴王。上报孝陵。 …… (第 6 页)
时大清兵所至,令民薙发,而南军遇无发者辄杀,不问难民。因是,多输牛酒为间导,南军咫尺不得虚实,饟导俱绝。家玉设小牌「免死」,给与难民,欢呼来归者千百人。奏请遣人分入乡落解散,有能收复州县者,即以首领官酬之。阵没陈有功、叶寿予祭葬,荫谥,立祠许湾;斩总兵逃者许象乾。俱报可。于是,军政明肃,人始用命。家玉奏功俱归永宁王,诏俟恢复南昌日,即封亲王。是月 鲁王 劳军于西兴,拜方国安为大将,统诸营。十二月朔,日有食之。吏部郎赵玉成与尚书张肯堂同籍江南,上言臣等生 …… (第 10 页)
大清顺治三年丙戌正月,王在芋江。初九日夜,雨雹如拳。唐、邓二王及居守百官行拜贺礼,不受。下诏三大事自责,群臣俱戴罪。马金岭兵变,命路振飞往浦城安抚。都御史陆清源犒师浙江。 鲁王 使陈谦奉书,称皇叔父,不称陛下。王怒,下谦狱。郑芝龙与谦有旧,钱邦芑出芝龙门,而亲见于王,密奏谦为鲁 (第 11 页)
浙东诸将奉 鲁王以海监国 于绍兴。王即位诏至, (第 6 页)
鲁王 欲守藩,大臣张国维、熊汝霖、陈函辉等以为举足一动,义师星散,浙亡闽亦危,愿坚奉监国,以督厉将士;事成 (第 6 页)
,入关者王。于是,不受隆武年号,使者刘中藻废然而返。王心虽弗能善,然犹藉钱塘为外屏。手书致 鲁王 曰:朕与王同气,共本圣祖。王无忘朕之焦劳,朕无忘王之危厄。一诚金石,岂惑浮词!当遣兵赴王。上报孝陵。 …… (第 6 页)
时大清兵所至,令民薙发,而南军遇无发者辄杀,不问难民。因是,多输牛酒为间导,南军咫尺不得虚实,饟导俱绝。家玉设小牌「免死」,给与难民,欢呼来归者千百人。奏请遣人分入乡落解散,有能收复州县者,即以首领官酬之。阵没陈有功、叶寿予祭葬,荫谥,立祠许湾;斩总兵逃者许象乾。俱报可。于是,军政明肃,人始用命。家玉奏功俱归永宁王,诏俟恢复南昌日,即封亲王。是月 鲁王 劳军于西兴,拜方国安为大将,统诸营。十二月朔,日有食之。吏部郎赵玉成与尚书张肯堂同籍江南,上言臣等生 …… (第 10 页)
大清顺治三年丙戌正月,王在芋江。初九日夜,雨雹如拳。唐、邓二王及居守百官行拜贺礼,不受。下诏三大事自责,群臣俱戴罪。马金岭兵变,命路振飞往浦城安抚。都御史陆清源犒师浙江。 鲁王 使陈谦奉书,称皇叔父,不称陛下。王怒,下谦狱。郑芝龙与谦有旧,钱邦芑出芝龙门,而亲见于王,密奏谦为鲁 (第 11 页)
东南纪事卷二
馀姚邵廷采念鲁撰
鲁王以海
(第 25 页)
鲁王以海, 太祖十世孙,父寿镛,以崇祯十五年大兵破兖州,死焉。十七年二月,王嗣位。寻京师陷,南奔。顺治二年乙酉四 …… (第 25 页)
八月,参将姜国臣复入守海宁,故总兵汪硕德集兵双林来告,使移札塘栖。会唐王即位福州诏至,众议开读,熊汝霖持不可。王意不怿,下令返台州,人情惶惑。张国维星驰入郡,上疏福州,言逢国大变,凡高皇帝子孙民吏,当共同心力,事成入关者王。监国退居藩服,礼谊昭然。今遂南拜正朔,事势远不相及,唇亡齿寒,悔弗可追!臣老矣,岂若朝秦暮楚之客哉!疏出,议始定。闽使废然返。
然是时江楚、西蜀、两粤、滇黔,皆受唐王诏朔,独浙东以监国在先,义旗分竖,不宜降屈,天下多不直 鲁王。 后金堡入闽复来,上启力争:以为更始称尊,刘演止居大司马之位;湘阴继统,刘崇亦守节度使之官。演岂甘以贤 …… (第 27 页)
十月壬辰,方国安及大清兵战于江。张国维引步军继进,追北至草桥门,大风雨,火弓矢不得发,乃收兵。大清兵营木城沿江,以拒南师。徽州陷,上江告急。是月,遣使招杭州义旅,陈万良、姚志卓复馀杭。十一月王出郡城,临江劳军。晋方国安荆国公、王之仁宁国公,赏倡义者。特封郑遵谦义兴伯,刘穆威北伯,熊汝霖、孙嘉绩晋兵部右侍郎,诸营皆受国安节制。十二月,还郡城,颁明年鲁元年大统历,铸大明通宝。
大清顺治三年丙戌春正月朔, 鲁王 御殿受朝。遣兵部尚书柯夏卿如福州聘,唐王深自抑损,手书报王,言:朕无子,王为太侄,和衷协力,共拜孝陵 …… (第 28 页)
大清攻克金华、衢州,朱大典、张鹏翼死之。是时,黄斌卿在舟山,兵食殷足;石浦守将张名振奉王往投之,不纳。王舟泊外洋。福州既破,永胜伯郑彩亡入海,以舟师迎王。十月丁酉发舟山,如厦门。郑芝龙使彩执王献贝勒,彩以南夷貌类者服王冠服居舟中,谓其人曰:事急,则缢死以示之。会芝龙去乃已。朱成功兵起,仍奉隆武年号,大会厦门。王于是改次长垣,以明年为监国鲁二年。海上遂有二朔。其冬,桂王即位肇
庆,寻奔广西。
顺治四年丁亥正月, 鲁王 在山盘。以熊汝霖为相,晋郑彩建国公、郑遵谦义兴侯、张名振定西侯、杨耿同安伯、郑联定远伯、周崔芝平北伯 …… (第 30 页)
登华以城降。、汝翥合军攻福清,阵没,汝翥不屈死。是岁,即桂王永历始年也。
顺治五年戊子正月, 鲁王 舟次琅琦,有传言唐王未死,或云在五指山为僧,议遣使访迎。又议为思宗发丧。同安伯扬耿及大学士朱继祚攻兴 (第 30 页)
化,大清守道彭遇颽使守将出战,而登陴立明帜以城降。大清将金声桓部将郭天才来归。郑彩杀大学士熊汝霖、义兴
侯郑遵谦于琅琦。晋钱肃乐东阁大学士。自王入闽,先后降克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皆不能守;于是,给事中林嵋、守道汤棻死兴化,大学士朱继祚、知县都廷谏死莆田,给事中郑正畿、御史林逢经死永福,御史王恩及死长乐,守将王祁死建宁。王移次沙埕。馀姚人王翊起兵四明,遥奉 鲁王 年号,破上虞;前翰林学士张煌言聚兵平冈以应之。御史冯京第如日本乞师。冬十月,马思理卒,以沈宸荃、刘沂 …… (第 31 页)
江,钱肃乐以忧卒。是年,大清将金声桓、李成栋以江西、广东来归,桂王复至肇庆。
顺治六年己丑正月, 鲁王 舟次玉环山,张名振自石浦来朝。三月,王翊徇奉化,退大清兵于河泊。大清兵围刘中藻于福安,中藻食尽,不得 …… (第 31 页)
壬午,大清兵围健跳,阮进拒却之。九月,命名振、进、朝先会师讨斩黄斌卿。王移跸舟山,以参将府为行在,建太庙府东。晋张肯堂东阁大学士、朱永佑吏部侍郎。遣
阮美如日本乞师。是年,李成栋、金声桓、何腾蛟皆败,大清尽取湖南、江西。朱成功使陈士京朝肇庆,闽海始用桂王年号。
顺治七年庚寅正月朔, 鲁王 在舟山。谒太庙,泪下,谓辅臣张肯堂等曰:昔高帝起布衣建业,先帝忧勤沦陷。闵予小子,播迁无地,不能保浙 (第 32 页)
东数郡,以延庙食,是以痛心。诸臣皆泣,顿首待罪。二月,王翊来朝,除兵部左侍郎。夏,张煌言来朝,晋兵部尚书,留备侍从。八月,翊复新昌,拔浒山,大清兵分道入四明,翊避入海。冯京第遇害。九月,张名振袭杀王朝先,并其兵。是年,郑彩为朱成功所败,具表请援。张名振、阮进、周崔芝击彩馀众,破之;彩还走厦门,归成功。冬十一月,大清兵陷桂林、广州,桂王奔南宁。
顺治八年辛卯正月, 鲁王 在舟山。秋,王翊溃于四明。大清将陈锦合军攻舟山,定西侯张名振、英义伯阮骏、兵部尚书张煌言,奉王先出奔 …… (第 32 页)
如。成功故不奉王,送金门千户所,月节进银米,致笺。移名振屯头,煌言屯鹭门。
顺治九年壬辰正月, 鲁王 在金门。成功使名振总师北行,逼金堂,望祭舟山死事者,将卒皆哭。进至崇明沙,登金山,大清江南北戒严。是 (第 33 页)
年,桂王至安龙,西宁王李定国克桂林。
顺治十年癸巳正月, 鲁王 在金门,始自去监国号。冬,名振复及煌言北行,败大军于崇明之平洋沙,杀伤颇众。其年,郑彩死于厦门。
(第 33 页)
顺治十一年甲午正月,王在金门。名振再入镇江,抵仪真,还逼吴淞关,遣使致启献捷。
顺治十二年乙未正月, 鲁王 在金门。有敕使自安龙来,命王监国。冬,成功遣阮骏、陈六御围舟山,大清将巴臣兴举城降。定西侯张名振薨。 (第 34 页)
是时,成功以计力并诸镇,缓于攻取,有自王意;宗藩皆受屈辱,王不免饥寒,出无舆导,至以名刺投谒。宾旧张煌言、徐孚远避形疑,不敢入朝。王寄食郑氏,如家人而已。至名振遇毒,王闻垂泪,几废寝膳。
顺治十三年丙申正月, 鲁王 在金门。桂王如滇都。六月,大清兵图滃洲,成功令平其城;至南门,得汤信公和埋碑,载成毁年月日。八月,舟 (第 34 页)
山复陷,阮骏、陈六御死之。
顺治十四年丁酉三月, 鲁王 在南澳。孙可望反,贵州降。
顺治十五年戊戌正月, (第 34 页)
鲁王 在南澳。滇都使者道安南来厦门,授张煌言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徐孚远随使入觐,不至,自广东降大清。是 (第 34 页)
年,大清吴三桂入四川,别将入贵州。
顺治十六年己亥春,成功迁 鲁王 于澎湖。桂王出奔缅,大清尽取云南地。夏六月,成功北举,克镇江、围南京。张煌言先驱抵芜湖。徽、宁、池、 (第 34 页)
太诸郡皆下。秋,大清将梁化凤袭破海师,煌言亡归台州。
顺治十七年庚子正月, 鲁王 自澎湖抵金门。先是,成功溃归,问降者曰:南京何以 (第 34 页)
不降?曰:不闻说起明皇帝,故不降耳。乃迎 鲁王 归金门。
顺治十八年辛丑正月, (第 35 页)
鲁王 在金门。会大清迁界,岛上饟绝,成功取台湾,宗藩从徙,家焉。冬,桂王被执。
康熙元年壬寅,延平王朱 …… (第 35 页)
也。今举朝不惟薪胆仇雠而聚谋蜗角兄弟,是倒施也。后祸败竟如其言。 鲁王 才望远逊唐王,而孤单扼守钱江,南蔽闽、广,亦讫一载。其后桂王声教不及东南,赖穷岛扬帆,犹系江南义士之 (第 37 页)
馀姚邵廷采念鲁撰
鲁王以海
(第 25 页)
鲁王以海, 太祖十世孙,父寿镛,以崇祯十五年大兵破兖州,死焉。十七年二月,王嗣位。寻京师陷,南奔。顺治二年乙酉四 …… (第 25 页)
八月,参将姜国臣复入守海宁,故总兵汪硕德集兵双林来告,使移札塘栖。会唐王即位福州诏至,众议开读,熊汝霖持不可。王意不怿,下令返台州,人情惶惑。张国维星驰入郡,上疏福州,言逢国大变,凡高皇帝子孙民吏,当共同心力,事成入关者王。监国退居藩服,礼谊昭然。今遂南拜正朔,事势远不相及,唇亡齿寒,悔弗可追!臣老矣,岂若朝秦暮楚之客哉!疏出,议始定。闽使废然返。
然是时江楚、西蜀、两粤、滇黔,皆受唐王诏朔,独浙东以监国在先,义旗分竖,不宜降屈,天下多不直 鲁王。 后金堡入闽复来,上启力争:以为更始称尊,刘演止居大司马之位;湘阴继统,刘崇亦守节度使之官。演岂甘以贤 …… (第 27 页)
十月壬辰,方国安及大清兵战于江。张国维引步军继进,追北至草桥门,大风雨,火弓矢不得发,乃收兵。大清兵营木城沿江,以拒南师。徽州陷,上江告急。是月,遣使招杭州义旅,陈万良、姚志卓复馀杭。十一月王出郡城,临江劳军。晋方国安荆国公、王之仁宁国公,赏倡义者。特封郑遵谦义兴伯,刘穆威北伯,熊汝霖、孙嘉绩晋兵部右侍郎,诸营皆受国安节制。十二月,还郡城,颁明年鲁元年大统历,铸大明通宝。
大清顺治三年丙戌春正月朔, 鲁王 御殿受朝。遣兵部尚书柯夏卿如福州聘,唐王深自抑损,手书报王,言:朕无子,王为太侄,和衷协力,共拜孝陵 …… (第 28 页)
大清攻克金华、衢州,朱大典、张鹏翼死之。是时,黄斌卿在舟山,兵食殷足;石浦守将张名振奉王往投之,不纳。王舟泊外洋。福州既破,永胜伯郑彩亡入海,以舟师迎王。十月丁酉发舟山,如厦门。郑芝龙使彩执王献贝勒,彩以南夷貌类者服王冠服居舟中,谓其人曰:事急,则缢死以示之。会芝龙去乃已。朱成功兵起,仍奉隆武年号,大会厦门。王于是改次长垣,以明年为监国鲁二年。海上遂有二朔。其冬,桂王即位肇
庆,寻奔广西。
顺治四年丁亥正月, 鲁王 在山盘。以熊汝霖为相,晋郑彩建国公、郑遵谦义兴侯、张名振定西侯、杨耿同安伯、郑联定远伯、周崔芝平北伯 …… (第 30 页)
登华以城降。、汝翥合军攻福清,阵没,汝翥不屈死。是岁,即桂王永历始年也。
顺治五年戊子正月, 鲁王 舟次琅琦,有传言唐王未死,或云在五指山为僧,议遣使访迎。又议为思宗发丧。同安伯扬耿及大学士朱继祚攻兴 (第 30 页)
化,大清守道彭遇颽使守将出战,而登陴立明帜以城降。大清将金声桓部将郭天才来归。郑彩杀大学士熊汝霖、义兴
侯郑遵谦于琅琦。晋钱肃乐东阁大学士。自王入闽,先后降克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皆不能守;于是,给事中林嵋、守道汤棻死兴化,大学士朱继祚、知县都廷谏死莆田,给事中郑正畿、御史林逢经死永福,御史王恩及死长乐,守将王祁死建宁。王移次沙埕。馀姚人王翊起兵四明,遥奉 鲁王 年号,破上虞;前翰林学士张煌言聚兵平冈以应之。御史冯京第如日本乞师。冬十月,马思理卒,以沈宸荃、刘沂 …… (第 31 页)
江,钱肃乐以忧卒。是年,大清将金声桓、李成栋以江西、广东来归,桂王复至肇庆。
顺治六年己丑正月, 鲁王 舟次玉环山,张名振自石浦来朝。三月,王翊徇奉化,退大清兵于河泊。大清兵围刘中藻于福安,中藻食尽,不得 …… (第 31 页)
壬午,大清兵围健跳,阮进拒却之。九月,命名振、进、朝先会师讨斩黄斌卿。王移跸舟山,以参将府为行在,建太庙府东。晋张肯堂东阁大学士、朱永佑吏部侍郎。遣
阮美如日本乞师。是年,李成栋、金声桓、何腾蛟皆败,大清尽取湖南、江西。朱成功使陈士京朝肇庆,闽海始用桂王年号。
顺治七年庚寅正月朔, 鲁王 在舟山。谒太庙,泪下,谓辅臣张肯堂等曰:昔高帝起布衣建业,先帝忧勤沦陷。闵予小子,播迁无地,不能保浙 (第 32 页)
东数郡,以延庙食,是以痛心。诸臣皆泣,顿首待罪。二月,王翊来朝,除兵部左侍郎。夏,张煌言来朝,晋兵部尚书,留备侍从。八月,翊复新昌,拔浒山,大清兵分道入四明,翊避入海。冯京第遇害。九月,张名振袭杀王朝先,并其兵。是年,郑彩为朱成功所败,具表请援。张名振、阮进、周崔芝击彩馀众,破之;彩还走厦门,归成功。冬十一月,大清兵陷桂林、广州,桂王奔南宁。
顺治八年辛卯正月, 鲁王 在舟山。秋,王翊溃于四明。大清将陈锦合军攻舟山,定西侯张名振、英义伯阮骏、兵部尚书张煌言,奉王先出奔 …… (第 32 页)
如。成功故不奉王,送金门千户所,月节进银米,致笺。移名振屯头,煌言屯鹭门。
顺治九年壬辰正月, 鲁王 在金门。成功使名振总师北行,逼金堂,望祭舟山死事者,将卒皆哭。进至崇明沙,登金山,大清江南北戒严。是 (第 33 页)
年,桂王至安龙,西宁王李定国克桂林。
顺治十年癸巳正月, 鲁王 在金门,始自去监国号。冬,名振复及煌言北行,败大军于崇明之平洋沙,杀伤颇众。其年,郑彩死于厦门。
(第 33 页)
顺治十一年甲午正月,王在金门。名振再入镇江,抵仪真,还逼吴淞关,遣使致启献捷。
顺治十二年乙未正月, 鲁王 在金门。有敕使自安龙来,命王监国。冬,成功遣阮骏、陈六御围舟山,大清将巴臣兴举城降。定西侯张名振薨。 (第 34 页)
是时,成功以计力并诸镇,缓于攻取,有自王意;宗藩皆受屈辱,王不免饥寒,出无舆导,至以名刺投谒。宾旧张煌言、徐孚远避形疑,不敢入朝。王寄食郑氏,如家人而已。至名振遇毒,王闻垂泪,几废寝膳。
顺治十三年丙申正月, 鲁王 在金门。桂王如滇都。六月,大清兵图滃洲,成功令平其城;至南门,得汤信公和埋碑,载成毁年月日。八月,舟 (第 34 页)
山复陷,阮骏、陈六御死之。
顺治十四年丁酉三月, 鲁王 在南澳。孙可望反,贵州降。
顺治十五年戊戌正月, (第 34 页)
鲁王 在南澳。滇都使者道安南来厦门,授张煌言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徐孚远随使入觐,不至,自广东降大清。是 (第 34 页)
年,大清吴三桂入四川,别将入贵州。
顺治十六年己亥春,成功迁 鲁王 于澎湖。桂王出奔缅,大清尽取云南地。夏六月,成功北举,克镇江、围南京。张煌言先驱抵芜湖。徽、宁、池、 (第 34 页)
太诸郡皆下。秋,大清将梁化凤袭破海师,煌言亡归台州。
顺治十七年庚子正月, 鲁王 自澎湖抵金门。先是,成功溃归,问降者曰:南京何以 (第 34 页)
不降?曰:不闻说起明皇帝,故不降耳。乃迎 鲁王 归金门。
顺治十八年辛丑正月, (第 35 页)
鲁王 在金门。会大清迁界,岛上饟绝,成功取台湾,宗藩从徙,家焉。冬,桂王被执。
康熙元年壬寅,延平王朱 …… (第 35 页)
也。今举朝不惟薪胆仇雠而聚谋蜗角兄弟,是倒施也。后祸败竟如其言。 鲁王 才望远逊唐王,而孤单扼守钱江,南蔽闽、广,亦讫一载。其后桂王声教不及东南,赖穷岛扬帆,犹系江南义士之 (第 37 页)
初,宗周临终,谓门人曰:我缓死以雨殷诸君不忘明室故;今已矣。弥留犹取几上砚,书一「鲁」字。汝霖叩灵床恸曰:先生有命,霖何敢忘?霖生于三事之以死(?)。比方国安、王之仁等兵集,遂共奉 鲁王以海监国,
从宗周志也。汝霖已渡西陵,札乔司进至海宁,召父老谕以「国亡君殉,三百年泽不可负」。闻者感动,拜辕门至 …… (第 76 页)
时,军饟不继,人心离阻,之仁营有逃者。汝霖上言:臣四月江舟,风雨饥劳,遂膺腹疾。自小亹至西兴,延袤六十馀里,彼方备舟乔司,潜谋径渡;臣及嘉绩标卒,两家不过千馀,缓急何以防御?之仁一腔肝胆,心力相违;宜温旨谕留,勉图后效。朱大典部内火器最精,原任总兵尉允昌文武兼才,岂合投閒诸暨?敕即统大典兵江上。海宁新令已至,宜令张名振速渡,以固浙东门户。名振违令,竟归石浦。福州诏至,内外欲开读,汝霖泣阻不听,避之小亹。 鲁王 下令返台州,汝霖疏留。以为今日之事,殿下宜力疾江干,檄闽师刻期来会,使浙西克复,仍藉庙谟。唐王亲来, …… (第 77 页)
,胜于今日阻江索战,我客彼主,劳逸相万(?)。乞优迁寀等,以彰激劝。若王必欲东归,臣亦惟就海岛死耳。 鲁王 手敕褒美,比之韩愈;乃不果行。十月,汝霖移泊龙王堂。又疏:今日会稽隙地,竟作京雒规模;诸臣之薪胆未尝 …… (第 77 页)
其后,不得出,死于门中。
丙戌六月朔,浙河新溃,汝霖扈鲁王沿海南次长垣。时,唐王已走死,闽地内附 鲁王。 以汝霖为东阁大学士,因郑彩抵福州,军声大振。八闽皆诣汝霖请劄起兵,先后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
(第 78 页)
戊子, 鲁王 在闽安镇。郑彩专横,汝霖每折以礼。定远伯周瑞恶于彩,汝霖票拟右瑞,彩故忌人心归汝霖,因是积恨。又与遵 …… (第 78 页)
乙酉六月,大清檄下浙东,宁、绍望风迎附。闰六月己丑,馀姚摄印官发闾左为驰道抶役者,役者反抶摄官,众哗不能定。嘉绩乘众怒,遂斩摄官,邑绅邵乘节、陈相才、诸生吕章成、沈之泰、邵应斗率里中从者数千人。孙氏自燧以来,代以文章忠孝显受
累朝恩最深;至是,建义士民无不踊跃,便欲推嘉绩为盟主。辞曰:举大事,将须其人。熊雨殷有执持、识兵势,当共请其约束。会汝霖募兵自宁波至,邑人大安。 鲁王 监国,晋嘉绩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视义师;转战乔司、西兴,受矢石,号孙、熊兵。临敌则汝霖当先,嘉绩 …… (第 81 页)
熊严意与同济难。国安逍遥殊无意,一年之中縻饟数百万,皆出八郡民,贫富交尽。卒以是败。
丙戌六月, 鲁王 移跸舟山,嘉绩以军从。六月二十四日,卒于舟山。子延龄,从跸南至中左所。大兵入馀姚,焚嘉绩祖如游第。后 …… (第 81 页)
乙酉六月,大清檄下浙东,肃乐大会绅士城隍庙,痛哭议举兵。谢三宾不欲,移书
定海总兵王之仁,使以兵威胁举兵者。之仁陈兵入郡,反合肃乐,三宾怅然。会孙、熊已起馀姚,甬西道通,遂进军绍兴。 鲁王 监国,晋肃乐右都御史,升左副都御史,转战乔司及牛头湾。时,马士英、阮大铖亡入方国安营,阴制行朝之政。 (第 82 页)
里井邪狯,多缘举义推戴呈身,部覆台弹犹沿旧习。富家输饟,动加榜楚。内侍客凤仪、外戚张国俊等,气倾中外,咫尺大敌,而越城裒衣宽带、歌读宴会如平常。肃乐条列其弊,不能用。及浙河师溃,浮海隐于福州之化南。 鲁王 次中左所,复入觐。
丙戌十月, (第 82 页)
鲁王 在长垣,肃乐拟诏,预颁鲁三年戊子历。浙、闽全陷,旧人如刘沂春、吴钟峦皆遁不起,肃乐移书责之,乃就道; (第 82 页)
唐王遗臣,稍稍引出。明年戊子, 鲁王 次闽安镇,晋东阁大学士。刘中藻起兵福安,攻福宁州,将破,其帅涂登华欲降,不决;谓人曰:岂有海上天子、 (第 82 页)
船中国公?肃乐致书谓:将军独不闻有宋末年二王不在海上,文、陆不在船中乎?登华遂诣郑彩降。彩欲使其私人守之,中藻不可;彩反掠其地。肃乐与中藻书,不直彩,彩闻衔甚。是年五月,汝霖为彩所害。肃乐忧愤,疾动而卒,年四十三。赠太保,谥忠介。初,肃乐请挑敢死士尽配,彩则兵力一(?);竟以彩故死。
继肃乐相者,慈溪沈宸荃,字葵中,与从叔履祥皆成进士。履祥入海被执,不屈死。宸荃从 鲁王 次南日山,覆于风。后鄞人屯兵浙海,死义有张煌言。 (第 82 页)
论曰:嘉绩子延龄自闽海归,言 鲁王 入闽事颇悉。四镇兵受命南征者,散守闽郡邑;郑彩以重兵攻之,皆乘陴语外人曰:吾故明人,岂无意?但郑彩剽 …… (第 83 页)
乙酉五月,王弃留都奔黄得功军,大典诣军朝请。得功被刺自刎,王北去,大典归
里,募士为城守计。而方国安率土汉散卒,由杭州东渡,拟牧马金华;大典不纳,国安纵兵焚劫,近郊四十里人烟几绝。闰六月,越城师起,守道于颖檄国安江干共事,国安遂舍金华勿攻。大典欲据有全婺,婴城保家;故终 鲁王 在绍兴,止一遣其孙入朝,未尝发一兵至江上。
丙戌,大清兵渡钱塘,贝勒遣马士英招降国安,令其立功自 …… (第 84 页)
余煌字武贞,浙江会稽人。天启五年乙丑进士及第第一,累官翰林院修撰、左春坊左中允、右庶子兼侍读日讲经筵,尝与修三朝要典。崇祯中,给事中韩源追论其事,煌疏陈本末,免归。乙酉,王师下杭州,檄召越绅渡江,煌独不往。 鲁王 莅越,起户部侍郎、礼部尚书,皆辞不就。陈时政:马士英卖官误主,兵未至而先逃、国已亡而复用,为失刑之失 …… (第 85 页)
陈函辉字木叔,号寒山;浙江临海人,崇祯甲戌进士。好酒色,事著述。日与客沈饮,出酒文倾吐(?),讥切将相误国扼腕;谈至夜分,啮杯碎。尤能倾赀急客,先人之
忧。海内称文章风流豪荡者,推天台陈君焉。筮仕靖江令,以不谨罢职。 鲁王 莅越,为兵部侍郎。伤二都沦没,哭泣至喑失声;人对行朝、出酬同列,必悚言痛哭。闽诏至浙,众议开读,函辉 (第 87 页)
与熊汝霖俱持不可。金堡自福州出监郑遵谦军,函辉密疏请杀堡;堡奔衢州。丙戌夏,叹曰:八郡敝矣,诸军犹诛粮无厌,是重弃民也。北来生兵日益,一不知此身何所耳?江上溃,有劝 鲁王 婴城者。函辉哭曰:民去,将孰与守?君为社稷亡,臣请从亡。乃从王还台。王自石浦浮海,竟相失。函辉不抵家 (第 87 页)
时,军饟不继,人心离阻,之仁营有逃者。汝霖上言:臣四月江舟,风雨饥劳,遂膺腹疾。自小亹至西兴,延袤六十馀里,彼方备舟乔司,潜谋径渡;臣及嘉绩标卒,两家不过千馀,缓急何以防御?之仁一腔肝胆,心力相违;宜温旨谕留,勉图后效。朱大典部内火器最精,原任总兵尉允昌文武兼才,岂合投閒诸暨?敕即统大典兵江上。海宁新令已至,宜令张名振速渡,以固浙东门户。名振违令,竟归石浦。福州诏至,内外欲开读,汝霖泣阻不听,避之小亹。 鲁王 下令返台州,汝霖疏留。以为今日之事,殿下宜力疾江干,檄闽师刻期来会,使浙西克复,仍藉庙谟。唐王亲来, …… (第 77 页)
,胜于今日阻江索战,我客彼主,劳逸相万(?)。乞优迁寀等,以彰激劝。若王必欲东归,臣亦惟就海岛死耳。 鲁王 手敕褒美,比之韩愈;乃不果行。十月,汝霖移泊龙王堂。又疏:今日会稽隙地,竟作京雒规模;诸臣之薪胆未尝 …… (第 77 页)
其后,不得出,死于门中。
丙戌六月朔,浙河新溃,汝霖扈鲁王沿海南次长垣。时,唐王已走死,闽地内附 鲁王。 以汝霖为东阁大学士,因郑彩抵福州,军声大振。八闽皆诣汝霖请劄起兵,先后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
(第 78 页)
戊子, 鲁王 在闽安镇。郑彩专横,汝霖每折以礼。定远伯周瑞恶于彩,汝霖票拟右瑞,彩故忌人心归汝霖,因是积恨。又与遵 …… (第 78 页)
乙酉六月,大清檄下浙东,宁、绍望风迎附。闰六月己丑,馀姚摄印官发闾左为驰道抶役者,役者反抶摄官,众哗不能定。嘉绩乘众怒,遂斩摄官,邑绅邵乘节、陈相才、诸生吕章成、沈之泰、邵应斗率里中从者数千人。孙氏自燧以来,代以文章忠孝显受
累朝恩最深;至是,建义士民无不踊跃,便欲推嘉绩为盟主。辞曰:举大事,将须其人。熊雨殷有执持、识兵势,当共请其约束。会汝霖募兵自宁波至,邑人大安。 鲁王 监国,晋嘉绩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视义师;转战乔司、西兴,受矢石,号孙、熊兵。临敌则汝霖当先,嘉绩 …… (第 81 页)
熊严意与同济难。国安逍遥殊无意,一年之中縻饟数百万,皆出八郡民,贫富交尽。卒以是败。
丙戌六月, 鲁王 移跸舟山,嘉绩以军从。六月二十四日,卒于舟山。子延龄,从跸南至中左所。大兵入馀姚,焚嘉绩祖如游第。后 …… (第 81 页)
乙酉六月,大清檄下浙东,肃乐大会绅士城隍庙,痛哭议举兵。谢三宾不欲,移书
定海总兵王之仁,使以兵威胁举兵者。之仁陈兵入郡,反合肃乐,三宾怅然。会孙、熊已起馀姚,甬西道通,遂进军绍兴。 鲁王 监国,晋肃乐右都御史,升左副都御史,转战乔司及牛头湾。时,马士英、阮大铖亡入方国安营,阴制行朝之政。 (第 82 页)
里井邪狯,多缘举义推戴呈身,部覆台弹犹沿旧习。富家输饟,动加榜楚。内侍客凤仪、外戚张国俊等,气倾中外,咫尺大敌,而越城裒衣宽带、歌读宴会如平常。肃乐条列其弊,不能用。及浙河师溃,浮海隐于福州之化南。 鲁王 次中左所,复入觐。
丙戌十月, (第 82 页)
鲁王 在长垣,肃乐拟诏,预颁鲁三年戊子历。浙、闽全陷,旧人如刘沂春、吴钟峦皆遁不起,肃乐移书责之,乃就道; (第 82 页)
唐王遗臣,稍稍引出。明年戊子, 鲁王 次闽安镇,晋东阁大学士。刘中藻起兵福安,攻福宁州,将破,其帅涂登华欲降,不决;谓人曰:岂有海上天子、 (第 82 页)
船中国公?肃乐致书谓:将军独不闻有宋末年二王不在海上,文、陆不在船中乎?登华遂诣郑彩降。彩欲使其私人守之,中藻不可;彩反掠其地。肃乐与中藻书,不直彩,彩闻衔甚。是年五月,汝霖为彩所害。肃乐忧愤,疾动而卒,年四十三。赠太保,谥忠介。初,肃乐请挑敢死士尽配,彩则兵力一(?);竟以彩故死。
继肃乐相者,慈溪沈宸荃,字葵中,与从叔履祥皆成进士。履祥入海被执,不屈死。宸荃从 鲁王 次南日山,覆于风。后鄞人屯兵浙海,死义有张煌言。 (第 82 页)
论曰:嘉绩子延龄自闽海归,言 鲁王 入闽事颇悉。四镇兵受命南征者,散守闽郡邑;郑彩以重兵攻之,皆乘陴语外人曰:吾故明人,岂无意?但郑彩剽 …… (第 83 页)
乙酉五月,王弃留都奔黄得功军,大典诣军朝请。得功被刺自刎,王北去,大典归
里,募士为城守计。而方国安率土汉散卒,由杭州东渡,拟牧马金华;大典不纳,国安纵兵焚劫,近郊四十里人烟几绝。闰六月,越城师起,守道于颖檄国安江干共事,国安遂舍金华勿攻。大典欲据有全婺,婴城保家;故终 鲁王 在绍兴,止一遣其孙入朝,未尝发一兵至江上。
丙戌,大清兵渡钱塘,贝勒遣马士英招降国安,令其立功自 …… (第 84 页)
余煌字武贞,浙江会稽人。天启五年乙丑进士及第第一,累官翰林院修撰、左春坊左中允、右庶子兼侍读日讲经筵,尝与修三朝要典。崇祯中,给事中韩源追论其事,煌疏陈本末,免归。乙酉,王师下杭州,檄召越绅渡江,煌独不往。 鲁王 莅越,起户部侍郎、礼部尚书,皆辞不就。陈时政:马士英卖官误主,兵未至而先逃、国已亡而复用,为失刑之失 …… (第 85 页)
陈函辉字木叔,号寒山;浙江临海人,崇祯甲戌进士。好酒色,事著述。日与客沈饮,出酒文倾吐(?),讥切将相误国扼腕;谈至夜分,啮杯碎。尤能倾赀急客,先人之
忧。海内称文章风流豪荡者,推天台陈君焉。筮仕靖江令,以不谨罢职。 鲁王 莅越,为兵部侍郎。伤二都沦没,哭泣至喑失声;人对行朝、出酬同列,必悚言痛哭。闽诏至浙,众议开读,函辉 (第 87 页)
与熊汝霖俱持不可。金堡自福州出监郑遵谦军,函辉密疏请杀堡;堡奔衢州。丙戌夏,叹曰:八郡敝矣,诸军犹诛粮无厌,是重弃民也。北来生兵日益,一不知此身何所耳?江上溃,有劝 鲁王 婴城者。函辉哭曰:民去,将孰与守?君为社稷亡,臣请从亡。乃从王还台。王自石浦浮海,竟相失。函辉不抵家 (第 87 页)
鲁 王
明鲁王以海, 太祖十世孙也。申、酉间,南北丧乱, (第 56 页)
以海 避地台州。会馀姚新令发闾左治道,执扑以抶行役者,而抶其不力者;役者怨,夺其扑以抶新令,杀之。里中少 (第 56 页)
年,辍耕而应者数千人。于是诸生郑遵谦出从之,杀招抚使于江上,浙东震动。张国维、陈函辉、熊汝霖、钱肃乐诸绅先后起兵,与遵谦迎 鲁王 至绍兴,称监国。推国维为大学士,督师江上;召逃将方国安、王之仁,相与分地画江而守。时乙酉六月也。
…… (第 57 页)
丙戌三月,王师决坝入河,王之仁以舟师迎战,却之。当是时,战虽倖胜,而文武乖违,人无固志。盖起事之初,诸人皆书生不知兵,迎方、王二帅,拱手授之;凡原设额兵俱归二营,而乌合之众则自领焉。既而二帅欲自专,反忌诸人侵其柄,渐生异同,始议分饷:浙东钱粮六十馀万,悉给两营,而义兵或散或留,留者听其自行徵劝。由是,公私用弊。又闽中遣使犒师,方国安怨唐王先杀浙使陈谦,辄收斩之。 鲁王 恐闽中来讨,定议抽兵;使张国维西出,别遣余煌视师江上,故人心益涣。
是岁大旱,钱塘江水涸、沙壅。 (第 57 页)
浙抚张公存仁偶见浴于江者,或徒步往来,驰骑试之,水浅不及马腹,乃麾兵竟渡。时方国安犹有众数万,其精兵曰「磨盘营」,将出拒战;阮大铖在方营,私谓磨盘营兵曰:『若闻将军令乎?欲令汝曹共杀妻子,以决死战』。营兵闻之,惧而先走,众遂大溃。
绍兴破,张国维赴水死。大铖说国安,欲执 鲁王 北降,使人守之; (第 58 页)
鲁王 伺间脱走,与郑遵谦、熊汝霖随石浦守将张名振出海,投舟山。陈函辉走云峰山中,作绝命诗云:『生为大明之人 (第 58 页)
,死为大明之鬼。笑指白云深处,萧然一无所累』。又云:『斩尽一生情种,独留性地灵光;古衲共参文佛,麻衣泣拜高皇』。从容笑语,自缢而死。
鲁王 之投舟山也,黄斌卿不纳,名振送之福宁,依郑彩。芝龙北降,彩与 (第 58 页)
鲁王 避之长垣。
顺治戊子,彩兵因小愤,缚郑遵谦、熊汝霖投之江。至己丑岁,闽地悉定,彩亦弃 (第 58 页)
鲁王 去。
明年正明,张名振复得舟山,迎 (第 58 页)
鲁王 居之。舟山破, (第 58 页)
鲁王 随名振奔厦门,又别居彭湖岛。郑成功月馈银米,遇节上启;后渐疏慢。
壬寅夏,成功病死。其年冬, (第 58 页)
鲁王 亦卒。 …… (第 58 页)
,遇水涨,竟 以海 船入鹿耳门。城中夷人不过千,馀皆郑氏□所迁民,语成功移其水原;数日,夷人大困,乞和。成功与盟而纵之去 …… (第 63 页)
舟山东西七十里,南北倍之。西去蛟门二百六十里,东距普陀四十里,黛山屏其南,桃花剑列其北;即传所传「甬句东」也。宋以前曰滃洲;元为昌国县,明初并入宁波之定海。崇祯间,闽人黄虎痴(斌卿)尝为其地参将,后升去。乙酉夏,斌卿自江上逃归,上书唐藩,言舟山民俗淳朴,通商舶,饶鱼盐,西连越郡、北溯长江,此进取之地。唐藩然之,赐剑印;率麾下至舟山。舟山之寇自此始。
张名振者,石浦守将也,与斌卿为儿女姻。绍兴之破,与 鲁王 投舟山,斌卿不欲奉王,故随郑彩入闽;而名振独留。其年冬,溃将张国柱来犯,斌卿连战不能御;名振使其将阮 …… (第 66 页)
土司王朝先从张国柱出海,斌卿利其兵力,以书招之;复使兵诈为他盗,中路劫之。既至,又夺其将军印而拘之。久之,朝先以计脱去,至奉化,聚众得数千。又阮进亦失欢于斌卿,别驻鹿头。己丑秋,朝先遂约进并约名振同攻舟山,鲁藩传谕和解;朝先得谕,即致斌卿以弛其备,而轻舟袭之。斌卿见兵至,设香案,服公服,手执来谕曰:『监国有旨,谁敢者』?阮进直前刺杀之;而分其众,始迎 鲁王 居舟山。
辛卯春,名振以小嫌杀朝先。其将张济跳城夺哨船,至军门,陈舟山虚实。六月,王师进讨,名振 (第 68 页)
与阮进奉鲁藩分兵出御。八月,王师渡横海,突遇阮进舟,进挟火升投击,风反自焚,堕于水,王师擒斩之;遂乘大雾直抵螺头门。名振初不觉,雾霁见之,大惊,即奉 以海 南遁,投郑成功。名振既去,其弟名扬犹固守舟山,攻之月馀始破。张肯堂在舟山,多树梨花,作亭其间,颜曰「 …… (第 68 页)
乙未冬,名振病死,陈六御代统其众。丙申二月,舟山城哭声若风筝而咽。其年冬
,王师复舟山,斩六御,馀寇悉南徙。朝议 以海 澨难守,命毁其城,迁其民而空其地。 (第 69 页)
明鲁王以海, 太祖十世孙也。申、酉间,南北丧乱, (第 56 页)
以海 避地台州。会馀姚新令发闾左治道,执扑以抶行役者,而抶其不力者;役者怨,夺其扑以抶新令,杀之。里中少 (第 56 页)
年,辍耕而应者数千人。于是诸生郑遵谦出从之,杀招抚使于江上,浙东震动。张国维、陈函辉、熊汝霖、钱肃乐诸绅先后起兵,与遵谦迎 鲁王 至绍兴,称监国。推国维为大学士,督师江上;召逃将方国安、王之仁,相与分地画江而守。时乙酉六月也。
…… (第 57 页)
丙戌三月,王师决坝入河,王之仁以舟师迎战,却之。当是时,战虽倖胜,而文武乖违,人无固志。盖起事之初,诸人皆书生不知兵,迎方、王二帅,拱手授之;凡原设额兵俱归二营,而乌合之众则自领焉。既而二帅欲自专,反忌诸人侵其柄,渐生异同,始议分饷:浙东钱粮六十馀万,悉给两营,而义兵或散或留,留者听其自行徵劝。由是,公私用弊。又闽中遣使犒师,方国安怨唐王先杀浙使陈谦,辄收斩之。 鲁王 恐闽中来讨,定议抽兵;使张国维西出,别遣余煌视师江上,故人心益涣。
是岁大旱,钱塘江水涸、沙壅。 (第 57 页)
浙抚张公存仁偶见浴于江者,或徒步往来,驰骑试之,水浅不及马腹,乃麾兵竟渡。时方国安犹有众数万,其精兵曰「磨盘营」,将出拒战;阮大铖在方营,私谓磨盘营兵曰:『若闻将军令乎?欲令汝曹共杀妻子,以决死战』。营兵闻之,惧而先走,众遂大溃。
绍兴破,张国维赴水死。大铖说国安,欲执 鲁王 北降,使人守之; (第 58 页)
鲁王 伺间脱走,与郑遵谦、熊汝霖随石浦守将张名振出海,投舟山。陈函辉走云峰山中,作绝命诗云:『生为大明之人 (第 58 页)
,死为大明之鬼。笑指白云深处,萧然一无所累』。又云:『斩尽一生情种,独留性地灵光;古衲共参文佛,麻衣泣拜高皇』。从容笑语,自缢而死。
鲁王 之投舟山也,黄斌卿不纳,名振送之福宁,依郑彩。芝龙北降,彩与 (第 58 页)
鲁王 避之长垣。
顺治戊子,彩兵因小愤,缚郑遵谦、熊汝霖投之江。至己丑岁,闽地悉定,彩亦弃 (第 58 页)
鲁王 去。
明年正明,张名振复得舟山,迎 (第 58 页)
鲁王 居之。舟山破, (第 58 页)
鲁王 随名振奔厦门,又别居彭湖岛。郑成功月馈银米,遇节上启;后渐疏慢。
壬寅夏,成功病死。其年冬, (第 58 页)
鲁王 亦卒。 …… (第 58 页)
,遇水涨,竟 以海 船入鹿耳门。城中夷人不过千,馀皆郑氏□所迁民,语成功移其水原;数日,夷人大困,乞和。成功与盟而纵之去 …… (第 63 页)
舟山东西七十里,南北倍之。西去蛟门二百六十里,东距普陀四十里,黛山屏其南,桃花剑列其北;即传所传「甬句东」也。宋以前曰滃洲;元为昌国县,明初并入宁波之定海。崇祯间,闽人黄虎痴(斌卿)尝为其地参将,后升去。乙酉夏,斌卿自江上逃归,上书唐藩,言舟山民俗淳朴,通商舶,饶鱼盐,西连越郡、北溯长江,此进取之地。唐藩然之,赐剑印;率麾下至舟山。舟山之寇自此始。
张名振者,石浦守将也,与斌卿为儿女姻。绍兴之破,与 鲁王 投舟山,斌卿不欲奉王,故随郑彩入闽;而名振独留。其年冬,溃将张国柱来犯,斌卿连战不能御;名振使其将阮 …… (第 66 页)
土司王朝先从张国柱出海,斌卿利其兵力,以书招之;复使兵诈为他盗,中路劫之。既至,又夺其将军印而拘之。久之,朝先以计脱去,至奉化,聚众得数千。又阮进亦失欢于斌卿,别驻鹿头。己丑秋,朝先遂约进并约名振同攻舟山,鲁藩传谕和解;朝先得谕,即致斌卿以弛其备,而轻舟袭之。斌卿见兵至,设香案,服公服,手执来谕曰:『监国有旨,谁敢者』?阮进直前刺杀之;而分其众,始迎 鲁王 居舟山。
辛卯春,名振以小嫌杀朝先。其将张济跳城夺哨船,至军门,陈舟山虚实。六月,王师进讨,名振 (第 68 页)
与阮进奉鲁藩分兵出御。八月,王师渡横海,突遇阮进舟,进挟火升投击,风反自焚,堕于水,王师擒斩之;遂乘大雾直抵螺头门。名振初不觉,雾霁见之,大惊,即奉 以海 南遁,投郑成功。名振既去,其弟名扬犹固守舟山,攻之月馀始破。张肯堂在舟山,多树梨花,作亭其间,颜曰「 …… (第 68 页)
乙未冬,名振病死,陈六御代统其众。丙申二月,舟山城哭声若风筝而咽。其年冬
,王师复舟山,斩六御,馀寇悉南徙。朝议 以海 澨难守,命毁其城,迁其民而空其地。 (第 69 页)
鲁藩据浙东
顺治二年(乙酉)六月,原任山西佥事郑之尹之子遵谦杀我招抚使于江上,与张国维、方逢年等迎立 鲁王以海 于台州。在籍大学士朱大典亦上表劝进,即日移驻绍兴,国维、逢年、大典俱拜大学士。封方国安荆国公,守严州 (第 38 页)
;张鹏翼永丰伯,守衢州;遵谦义兴伯、王之仁武宁伯。国维督师江上,子世凤为平卤将军。七月,复富阳。八月,复于潜。十月,王师至固安,国维率王国斌、赵天祥御之;战于草桥门,大风雨,火弓矢不得发,急收兵,故不甚败。
会唐王自立于闽中,颁诏至,诸求富贵者争欲应之, 鲁王 下令返台。国维驰疏闽中,言国当大变,凡为高皇子孙、臣庶,所宜同心并力,共图兴复;成功之后,入关者王。 (第 38 页)
顺治二年(乙酉)六月,原任山西佥事郑之尹之子遵谦杀我招抚使于江上,与张国维、方逢年等迎立 鲁王以海 于台州。在籍大学士朱大典亦上表劝进,即日移驻绍兴,国维、逢年、大典俱拜大学士。封方国安荆国公,守严州 (第 38 页)
;张鹏翼永丰伯,守衢州;遵谦义兴伯、王之仁武宁伯。国维督师江上,子世凤为平卤将军。七月,复富阳。八月,复于潜。十月,王师至固安,国维率王国斌、赵天祥御之;战于草桥门,大风雨,火弓矢不得发,急收兵,故不甚败。
会唐王自立于闽中,颁诏至,诸求富贵者争欲应之, 鲁王 下令返台。国维驰疏闽中,言国当大变,凡为高皇子孙、臣庶,所宜同心并力,共图兴复;成功之后,入关者王。 (第 38 页)
」)。
(徐鼒曰:特书何?予之也。千人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如适者,无愧科臣矣!)
明命 鲁王以海 移居台州。
(徐鼒曰:特书何?为浙东监国张本也。)
明颍州生员卢鸿上七政历。
丁未( (第 377 页)
(徐鼒曰:特书何?予之也。千人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如适者,无愧科臣矣!)
明命 鲁王以海 移居台州。
(徐鼒曰:特书何?为浙东监国张本也。)
明颍州生员卢鸿上七政历。
丁未( (第 377 页)
徐鼒曰:天堑兵渡,歌席未终;晋阳城摧,猎围再杀:亡国之主,千古一辙。特书以伤之
也。
明命潞王常汸移驻湖州,周王恭枵、 鲁王以海 驻江西、广东。
常汸之初至杭州也,海宁百姓诉乡官陈之遴于抚按,常汸偶与众官语及之。之遴惧;既 …… (第 451 页)
曰:『果贤邪!我还汝知县,不遣他吏也』。民乃入山迎,自䌽坚不出;乃置新令。新令欲自媚,诡言:『自䌽受 鲁王 敕,阴集兵为变』。总督张存仁遣兵捕之。是时值八月下丁,俊民语山中诸生曰:『我为学博,犹庙祝也;可令缺 …… (第 477 页)
遵谦字履恭,山西佥事之尹子也。放诞喜结客,凡扛鼎击剑之徒日盈其庭。妻尝杀人,推官陈子龙论坐之;东阳许都救以免。后都作乱,遵谦将从事,叔父某扃户不听往。杭州降,乃集其徒号义兴军;搴旗过清风里,杀山阴知县彭万里、署绍兴知府张愫,取库中兵仗给士卒,袭杀招抚使于江上。表迎 鲁王 监国,诸义旅一时并起。诏为义兴将军,与熊、钱诸军分守小舋。
明分巡宁绍台道于颍起兵复富阳。
…… (第 489 页)
(臣鼒曰:闻之余祖望云:『富阳之役,世谓张公国维之功,非也。画江之守,实自颍始』。是为浙东监国始事之臣也。故特书之。)
壬辰(十二日),明鄞县在籍前刑部员外郎钱肃乐起兵宁波,遣迎 鲁王以海 于台州。
肃乐字希声,一字虞孙,号止亭。幼颖异,书过目不忘。崇祯丁丑(一六三七)进士,知太仓 …… (第 490 页)
乡老,突出三宾书,数其罪;三宾叩头乞命,愿出万金助饷。之仁遂从肃乐缔盟共城守;遣举人张煌言赴台州表迎 鲁王 监国。 …… (第 491 页)
祖德字念修,成都人。崇祯丁丑(一六三七)进士,授宁国府推官。以才调济南,超授按察司佥事,分巡东昌;招抚土寇,多解散。十五年(一六四二)冬,以兵部尚书张国维荐,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后代王永吉巡抚山东。京师陷,闯贼以檄招降;祖德斩其使,谋发兵拒守。而中军梅应元叛,率部索印。祖德将自刎,士民卫之出境;道遇 鲁王, 同之过淮。南都御史沈宸荃劾其轻弃封疆,逮讯。久之获释,而成都亦陷,无家可归,流寓宁国。闻金声举兵绩溪 …… (第 495 页)
戊申(二十八日),明 鲁王 监国于绍兴(考曰:参稽诸书及起义兵先后,王为闰六月监国无疑。或谓六月二十七日戊寅监国者;是时潞王初降 (第 505 页)
,全省瓦解,熊、钱诸公义旗未建,谁为此谋乎?半壁荒朝,传闻滋谬,作史者不可不慎也)。
王讳 以海, 高帝十世孙、鲁肃王寿镛之第五子也。兄以派,以长子袭封;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七月,封王为镇国将军。十五 (第 505 页)
年(一六四二),大清兵破兖州;以派自缢。王年幼,诡称 鲁王 牧儿;见大兵入王邸,眦忽流泪。怪而察之,知为王;刃之三,皆不中,骇曰:『汝大有福,我不骇汝』。因得脱 (第 505 页)
。十七年(一六四四)春二月甲戌(十五日),嗣 鲁王 位。北都陷,诸藩皆南下,弘光命移驻台州。既而杭州降;馀姚、会稽、鄞县之兵错起,奉表请王监国。同时以兵 …… (第 505 页)
明监国 鲁王 以张国维、朱大典、宋之溥为东阁大学士。
国维督师江上、大典镇守金华,之溥入阁办事。寻召旧辅方 (第 506 页)
逢年入直,之溥罢。
明监国 鲁王 起章正宸为户部左侍郎、行吏部事、李占春为户部尚书、王思任为礼部尚书、余煌为兵部尚书、张文郁为工部尚书 (第 506 页)
。 明监国 鲁王 以陈函辉为詹事府少詹事。
函辉字木叔,临安人。崇祯甲戌(一六三四)进士,知靖江县。好交游,事 (第 506 页)
诗酒;御史左光先劾罢之。北都陷,函辉恸哭,刑牲驰檄勤王(考曰:檄文见前)。南都立,起职方主事,监江北军。事败奔还,谒 鲁王 于台州曰:『国统再绝矣!王亦高皇帝子孙也,雪耻建邦,于是乎在。盍急图之』!王谢曰:『国家祸乱相仍,区 …… (第 506 页)
明监国 鲁王 擢陈潜夫为太仆寺少卿。
潜夫以私谒童妃逮下法司;南京溃,脱归。谒 (第 507 页)
鲁王 于绍兴,命复故官,加太仆寺少卿,监军浙西。乃自募三百人,与孙、熊诸家军营江上;寻改大理寺兼御史如故。 (第 507 页)
(徐鼒曰:自侍郎以下例不书,少詹、仆少何以书?大二人之倡义也。)
明监国 鲁王 命方国安守七条沙,王之仁守西兴,郑遵谦守小舋,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分守沥海。封国安镇东侯,之仁武宁 (第 507 页)
也。
明命潞王常汸移驻湖州,周王恭枵、 鲁王以海 驻江西、广东。
常汸之初至杭州也,海宁百姓诉乡官陈之遴于抚按,常汸偶与众官语及之。之遴惧;既 …… (第 451 页)
曰:『果贤邪!我还汝知县,不遣他吏也』。民乃入山迎,自䌽坚不出;乃置新令。新令欲自媚,诡言:『自䌽受 鲁王 敕,阴集兵为变』。总督张存仁遣兵捕之。是时值八月下丁,俊民语山中诸生曰:『我为学博,犹庙祝也;可令缺 …… (第 477 页)
遵谦字履恭,山西佥事之尹子也。放诞喜结客,凡扛鼎击剑之徒日盈其庭。妻尝杀人,推官陈子龙论坐之;东阳许都救以免。后都作乱,遵谦将从事,叔父某扃户不听往。杭州降,乃集其徒号义兴军;搴旗过清风里,杀山阴知县彭万里、署绍兴知府张愫,取库中兵仗给士卒,袭杀招抚使于江上。表迎 鲁王 监国,诸义旅一时并起。诏为义兴将军,与熊、钱诸军分守小舋。
明分巡宁绍台道于颍起兵复富阳。
…… (第 489 页)
(臣鼒曰:闻之余祖望云:『富阳之役,世谓张公国维之功,非也。画江之守,实自颍始』。是为浙东监国始事之臣也。故特书之。)
壬辰(十二日),明鄞县在籍前刑部员外郎钱肃乐起兵宁波,遣迎 鲁王以海 于台州。
肃乐字希声,一字虞孙,号止亭。幼颖异,书过目不忘。崇祯丁丑(一六三七)进士,知太仓 …… (第 490 页)
乡老,突出三宾书,数其罪;三宾叩头乞命,愿出万金助饷。之仁遂从肃乐缔盟共城守;遣举人张煌言赴台州表迎 鲁王 监国。 …… (第 491 页)
祖德字念修,成都人。崇祯丁丑(一六三七)进士,授宁国府推官。以才调济南,超授按察司佥事,分巡东昌;招抚土寇,多解散。十五年(一六四二)冬,以兵部尚书张国维荐,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后代王永吉巡抚山东。京师陷,闯贼以檄招降;祖德斩其使,谋发兵拒守。而中军梅应元叛,率部索印。祖德将自刎,士民卫之出境;道遇 鲁王, 同之过淮。南都御史沈宸荃劾其轻弃封疆,逮讯。久之获释,而成都亦陷,无家可归,流寓宁国。闻金声举兵绩溪 …… (第 495 页)
戊申(二十八日),明 鲁王 监国于绍兴(考曰:参稽诸书及起义兵先后,王为闰六月监国无疑。或谓六月二十七日戊寅监国者;是时潞王初降 (第 505 页)
,全省瓦解,熊、钱诸公义旗未建,谁为此谋乎?半壁荒朝,传闻滋谬,作史者不可不慎也)。
王讳 以海, 高帝十世孙、鲁肃王寿镛之第五子也。兄以派,以长子袭封;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七月,封王为镇国将军。十五 (第 505 页)
年(一六四二),大清兵破兖州;以派自缢。王年幼,诡称 鲁王 牧儿;见大兵入王邸,眦忽流泪。怪而察之,知为王;刃之三,皆不中,骇曰:『汝大有福,我不骇汝』。因得脱 (第 505 页)
。十七年(一六四四)春二月甲戌(十五日),嗣 鲁王 位。北都陷,诸藩皆南下,弘光命移驻台州。既而杭州降;馀姚、会稽、鄞县之兵错起,奉表请王监国。同时以兵 …… (第 505 页)
明监国 鲁王 以张国维、朱大典、宋之溥为东阁大学士。
国维督师江上、大典镇守金华,之溥入阁办事。寻召旧辅方 (第 506 页)
逢年入直,之溥罢。
明监国 鲁王 起章正宸为户部左侍郎、行吏部事、李占春为户部尚书、王思任为礼部尚书、余煌为兵部尚书、张文郁为工部尚书 (第 506 页)
。 明监国 鲁王 以陈函辉为詹事府少詹事。
函辉字木叔,临安人。崇祯甲戌(一六三四)进士,知靖江县。好交游,事 (第 506 页)
诗酒;御史左光先劾罢之。北都陷,函辉恸哭,刑牲驰檄勤王(考曰:檄文见前)。南都立,起职方主事,监江北军。事败奔还,谒 鲁王 于台州曰:『国统再绝矣!王亦高皇帝子孙也,雪耻建邦,于是乎在。盍急图之』!王谢曰:『国家祸乱相仍,区 …… (第 506 页)
明监国 鲁王 擢陈潜夫为太仆寺少卿。
潜夫以私谒童妃逮下法司;南京溃,脱归。谒 (第 507 页)
鲁王 于绍兴,命复故官,加太仆寺少卿,监军浙西。乃自募三百人,与孙、熊诸家军营江上;寻改大理寺兼御史如故。 (第 507 页)
(徐鼒曰:自侍郎以下例不书,少詹、仆少何以书?大二人之倡义也。)
明监国 鲁王 命方国安守七条沙,王之仁守西兴,郑遵谦守小舋,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分守沥海。封国安镇东侯,之仁武宁 (第 507 页)
十六年,以芝龙弟鸿逵为副总兵,镇南赣。甲申国变,福王立南京;鸿逵协力上流,御平南左良玉有功。还屯镇江。北师下,溃归。以唐王入闽,即位;封芝龙平卤侯、鸿逵定卤侯,从子彩为永胜伯,而以封疆事尽委三郑。芝龙日议出师,不果。阁臣黄道周素与芝龙不协,议辄相左;廷臣咸论奏芝龙逗遛,芝龙益阻驾自重。已鸿逵率兵北出,次婺源不进;督师道周被执死之,鸿逵弃师遁。而兵科张家玉亦监永胜彩出杉关,甫解抚州之围,辄入关自保。
时 鲁王以海监国 绍兴,露抗北兵。芝龙密走表于鲁;曰:『鲁,吾所归也』。鲁以 …… (第 132 页)
壬辰,成功以兵攻漳、泉,使客刺杀北师总督陈谨;桂主驰授招讨大将军,嗣晋封延平王。癸巳,诡入书求款,以为衅非外作。内逮镇臣马进宝、道臣黄澍,议罢兵;善待芝龙,以来成功。成功作书遗其父,要漳、泉、兴、福四府;书中称子而不称臣,称朝廷无「陛下」字样,率不恭。甲午,复遣将军陈辉,协鲁富平侯名振合窥吴淞;舟覆,不利去。成功复与其父书,勒割福建一省及沿海州县,乃罢兵,不得命;统兵攻漳、泉,逼兴、福,全闽震动。
会二王镇东粤,声震;成功阻海澄,崛强出没。已而部将黄梧乘间 以海 澄北降,得封海澄公,守御坚;成功并以众驻思明,传箭洋舶,各国诸税骈集,养军。时监国驻金门,兵部张煌言 (第 134 页)
时 鲁王以海监国 绍兴,露抗北兵。芝龙密走表于鲁;曰:『鲁,吾所归也』。鲁以 …… (第 132 页)
壬辰,成功以兵攻漳、泉,使客刺杀北师总督陈谨;桂主驰授招讨大将军,嗣晋封延平王。癸巳,诡入书求款,以为衅非外作。内逮镇臣马进宝、道臣黄澍,议罢兵;善待芝龙,以来成功。成功作书遗其父,要漳、泉、兴、福四府;书中称子而不称臣,称朝廷无「陛下」字样,率不恭。甲午,复遣将军陈辉,协鲁富平侯名振合窥吴淞;舟覆,不利去。成功复与其父书,勒割福建一省及沿海州县,乃罢兵,不得命;统兵攻漳、泉,逼兴、福,全闽震动。
会二王镇东粤,声震;成功阻海澄,崛强出没。已而部将黄梧乘间 以海 澄北降,得封海澄公,守御坚;成功并以众驻思明,传箭洋舶,各国诸税骈集,养军。时监国驻金门,兵部张煌言 (第 134 页)
:不渔色、不货、不中私仇。已而总兵王之仁以定海兵至,总兵方国安欲入金华不得,返走至,诸义次第集;共迎 鲁王以海
于台州,监国绍兴。改遵谦总兵官实受,屯小亹。遵谦悍而忮,欲以属礼俯周晋等;晋等不从,自为一较,西渡海 …… (第 163 页)
乙酉,北师下南京,间去。闰六月,郑义兴兵起,汝霖呼其乡之子弟千人应之,屯龙王堂,合防海。时海宁兵亦起,汝霖渡海鼓之;与北师大战于翁家埠,败绩。合表恭迎 鲁王 于台州,监国绍兴;晋兵部左侍郎,监军渡钱塘。时总兵方国安部劲旅次上流,每与北师对仗,多胜。马士英挟方 …… (第 167 页)
弦南指,饮马长淮;而贼又驰突荆、襄,顺流东下。瓦解已成,噬脐何及』!不省。转大理寺丞,寻解去。
鲁王 监国,起历礼部尚书大学士。北师入城,正宸走父茔,饿十四日不死;遂削发,云游不知所之。
又同县诸生 (第 198 页)
董孝瞻,亦于城破之日,遁迹去。
何弘仁,号书台;浙江会稽人。崇祯甲戌进士;以不营官,官亦不甚达。乙酉, 鲁王 监国绍兴,弘仁亦与定策,擢御史。□□□□□入越,弘仁伪作书傅衣带,弃岭树下,使人讹传已死。诗曰:『有 (第 199 页)
心扶日月,无计巩江山』云云;复署尾云:『弘仁间关奔行在,闻台又失守,已矣!无复可为。吾非吾身,吾何家为?吾子者,食贫守节可矣。明御史何弘仁』。
沈䌽,字素先;浙江会稽人。崇祯癸酉,举顺天贤书。乙酉, 鲁王 监国绍兴;八月闽诏下,监国不奉诏,闽阁部黄鸣俊将以兵入越。䌽系鸣俊门下士,王加䌽御史衔,与御史王绍美 …… (第 199 页)
黄斌卿,字虎痴;福建莆田人。崇祯中,为舟山参将,属蛟关总兵王之仁部下。弘光初,谋代之仁镇蛟关,不得;遂与之仁隙。寻移镇九江,以征蛮将军西拒左师,有功。
南都败,唐王起八闽, 鲁王 监国绍兴;之仁入严兵鲁西兴渡,斌卿乃走闽。以定策 …… (第 251 页)
鹭门,亦闽界。鲁监国元年,尝就永胜伯郑彩保此。四年,乃间走壶江、琅琦山等处。阁部钱肃乐卒,葬琅琦,骸骨不归。鹿颈头,煌言尝治兵其处。而金门,则 鲁王 监国之十年,始保跸于此;至壬寅,薨其地。……
……又按中原一大块,得台为外障,故文物与边徼不同, (第 256 页)
乙酉,北师下南京,间去。闰六月,郑义兴兵起,汝霖呼其乡之子弟千人应之,屯龙王堂,合防海。时海宁兵亦起,汝霖渡海鼓之;与北师大战于翁家埠,败绩。合表恭迎 鲁王 于台州,监国绍兴;晋兵部左侍郎,监军渡钱塘。时总兵方国安部劲旅次上流,每与北师对仗,多胜。马士英挟方 …… (第 167 页)
弦南指,饮马长淮;而贼又驰突荆、襄,顺流东下。瓦解已成,噬脐何及』!不省。转大理寺丞,寻解去。
鲁王 监国,起历礼部尚书大学士。北师入城,正宸走父茔,饿十四日不死;遂削发,云游不知所之。
又同县诸生 (第 198 页)
董孝瞻,亦于城破之日,遁迹去。
何弘仁,号书台;浙江会稽人。崇祯甲戌进士;以不营官,官亦不甚达。乙酉, 鲁王 监国绍兴,弘仁亦与定策,擢御史。□□□□□入越,弘仁伪作书傅衣带,弃岭树下,使人讹传已死。诗曰:『有 (第 199 页)
心扶日月,无计巩江山』云云;复署尾云:『弘仁间关奔行在,闻台又失守,已矣!无复可为。吾非吾身,吾何家为?吾子者,食贫守节可矣。明御史何弘仁』。
沈䌽,字素先;浙江会稽人。崇祯癸酉,举顺天贤书。乙酉, 鲁王 监国绍兴;八月闽诏下,监国不奉诏,闽阁部黄鸣俊将以兵入越。䌽系鸣俊门下士,王加䌽御史衔,与御史王绍美 …… (第 199 页)
黄斌卿,字虎痴;福建莆田人。崇祯中,为舟山参将,属蛟关总兵王之仁部下。弘光初,谋代之仁镇蛟关,不得;遂与之仁隙。寻移镇九江,以征蛮将军西拒左师,有功。
南都败,唐王起八闽, 鲁王 监国绍兴;之仁入严兵鲁西兴渡,斌卿乃走闽。以定策 …… (第 251 页)
鹭门,亦闽界。鲁监国元年,尝就永胜伯郑彩保此。四年,乃间走壶江、琅琦山等处。阁部钱肃乐卒,葬琅琦,骸骨不归。鹿颈头,煌言尝治兵其处。而金门,则 鲁王 监国之十年,始保跸于此;至壬寅,薨其地。……
……又按中原一大块,得台为外障,故文物与边徼不同, (第 256 页)
谓即元妃之妹。「舟山兴废记」、「雪交亭录」、「鲒埼亭集」皆作陈氏』。「鲁春秋」记『壬寅秋九月十七日, 监国鲁王以海
薨于金门,年五十四;继妃陈氏明年生遗腹子宏甲,周支长杨王术桂今改宁靖王收养,栖于东宁』。岂又一陈氏耶 …… (第 268 页)
治十四年(丁酉),三十八岁。
公还翁洲(「神道碑铭」:『丁酉,大兵迁翁洲之民,公还军翁洲。时 鲁王 已去监国号,通表滇中』。按公戊戌「冬怀」八首中「潜邸」一作有句云:『只今冷落 …… (第 274 页)
不知大司马煌言忠者』)。
是年,桂王遥授公东阁大学士,兼官如故(「鲁春秋」:『秋,桂王遥敕仍 鲁王 监国,驻澎湖;晋煌言东阁大学士,兼原官』)。
冬,筑长亭乡海塘(公「山头重筑海塘碑记」略曰: …… (第 282 页)
之在而不能扶,中夜椎心,泪尽继血。但得南国首为推戴,臣敢勿协力扈从。恭进膳银,差官赍献』)。秋九月, 监国鲁王 卒于金门(「神道碑铭」作『冬十一月, (第 290 页)
鲁王 薨于台』。「谱」言 (第 290 页)
鲁王 卒于甲辰,以公祭表有『十九年旄节』语为證;皆误。按 (第 290 页)
鲁王 以甲申袭封,至壬寅正十九年。「冬」字或草书「九月」二字之误;「十一月」则「十七日」三字,因「冬」而改 (第 290 页)
治十四年(丁酉),三十八岁。
公还翁洲(「神道碑铭」:『丁酉,大兵迁翁洲之民,公还军翁洲。时 鲁王 已去监国号,通表滇中』。按公戊戌「冬怀」八首中「潜邸」一作有句云:『只今冷落 …… (第 274 页)
不知大司马煌言忠者』)。
是年,桂王遥授公东阁大学士,兼官如故(「鲁春秋」:『秋,桂王遥敕仍 鲁王 监国,驻澎湖;晋煌言东阁大学士,兼原官』)。
冬,筑长亭乡海塘(公「山头重筑海塘碑记」略曰: …… (第 282 页)
之在而不能扶,中夜椎心,泪尽继血。但得南国首为推戴,臣敢勿协力扈从。恭进膳银,差官赍献』)。秋九月, 监国鲁王 卒于金门(「神道碑铭」作『冬十一月, (第 290 页)
鲁王 薨于台』。「谱」言 (第 290 页)
鲁王 卒于甲辰,以公祭表有『十九年旄节』语为證;皆误。按 (第 290 页)
鲁王 以甲申袭封,至壬寅正十九年。「冬」字或草书「九月」二字之误;「十一月」则「十七日」三字,因「冬」而改 (第 290 页)
甲申(二十八日),以邱磊为山东总兵官。赠死事原任吏部员外郎程良筹光禄寺少卿、举人刘申锡知州、生员杨之金教授,祠名「义烈」。以黄斌卿防御京口。调郑芝龙兵六千入卫。
乙酉(二十九日),命 鲁王以海 暂驻处州、崇王□□暂驻台州。
秋七月丙戌朔,祀高皇帝以下于奉先殿,以大行皇帝、皇后祔祭。加张慎言 …… (第 10 页)
辛卯(初七日),始令生员纳银入贡。下登莱总兵邱磊于淮安狱,杀之。刘泽清请寄流寓诸生于淮安府学,从之。
癸巳(初九日),左良玉奏华容、石首之捷。命 鲁王以海 居台州。
甲午(初十日),我大清兵取海州。
乙未(十一日),端门外火。是日,我大清兵攻邳州。 …… (第 21 页)
丁卯(十五日),选淑女于元晖殿;京师女七十人中阮姓一人、浙女五十人中王姓
一人。
戊辰(十六日),命潞王常汸移驻湖州,周王恭枵、 鲁王以海 移驻江西、广东。
己巳(十七日),以刘洪起为提督汝宁、开封等处总兵官;时河南尽失,洪起独支持光、 …… (第 32 页)
上少遭患难,慨然以复雠雪耻为务,布衣蔬食,不御酒肉。敕司礼监:行宫不得以金玉玩好陈设,器用瓷锡、帷幄衾褥皆布帛。后宫无嫔御,执事三十人而已。芝龙进美女十人,留之而绝不御。中宫懿旨选女厨十人,上以为扰民,不许。素好读书,博通典故;手撰三诏与鲁监国书,群臣皆莫能及。感振飞旧恩,募能致者赏千金、给五品秩。振飞至,拜太子太保、吏兵二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官其子太平为兵部员外郎。开储贤馆,定十二科取士,以观生领之。爱郑芝龙子郑森才,赐国姓,改名成功;命提督禁旅,以驸马都尉体统行事:即延平王也。
是时,宗室诸王流窜南方,臣民奉之建义者:浙东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等奉 鲁王以海监国 于绍兴。秋七月,江西布政使夏万亨、分巡道王养正奉益王由本起兵建昌;不克,万亨等皆死之。巡抚田仰、监军 …… (第 41 页)
三月,杨国栋、莫宗文合兵攻常德,不克。可望自将追定国不及,与我大清兵遇于宝庆,大败走峒口;我大清兵亦引还。
是月 ,鲁王以 海自去监国号;其将定西侯张名振以朱成功之师入长江、破京口,还驻崇明。
夏四月,降将郝尚久以潮州叛 …… (第 84 页)
我大清顺治十一年(甲午、一六五四)春正月壬辰朔,上在安龙,称永历八年。改云南为云兴府、辰州为沅兴府、沅州为黔兴府。孙可望疏请以刘文秀为大招讨,都督诸军东伐;文秀辞,强起之。
是月,江西广信九仙山寨陷,进士徐敬时等死之。 前监国鲁 王移居南澳。张名振复以舟师入长江,望祭孝陵。朱成功遣兵攻崇明,败绩;仁武伯平原将军姚志倬、定南伯徐仁 …… (第 85 页)
六月,招讨大元帅晋王李定国卒;明亡。
小腆纪传卷第七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撰
纪第七
监国鲁王
王 (第 109 页)
讳以 海,太祖十世孙、鲁肃王寿镛之第五子也。兄以派,以长子袭封。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七月,封为镇国将军。十 (第 109 页)
五年(一六四二),大清兵攻兖州;城破,以派自缢。王年幼,诡 称鲁 王牧儿。见兵入王邸,眦忽流泪;怪而察之,知为王。刃之三,皆不中;骇曰:『汝大有福,我不杀汝』!乃舍去 (第 109 页)
。十七年(一六四四)春二月甲戌(十五日), 嗣鲁 王位。北都之变,诸王皆南下;乙酉(一六四五)夏四月,弘光帝命移驻台州。
五月,南都不守;六月,浙 …… (第 109 页)
辛卯(一六五一)秋,大清兵以三道入海;监国谓蛟关未能猝渡,亲帅师出捣吴淞。荡湖伯阮进败死;兵臣城下,安洋将军刘世勋议分兵送宫眷出,然后背城一战。妃传谕辞曰:『将军意良厚!然蛎滩鲸背之间,惧为奸人所卖,则张妃之续也。愿得死此净土』!诸臣乃止。城陷,妃整簪服北向拜谢,投井死。义阳王妃杜氏、宫娥张氏,并从之。锦衣指挥王相、内臣刘潮共掌宫事;叹曰:『真国母也,岂可使其遗骸为乱兵所窥』!相与舁巨石填之,即共刎其旁。既而监国谥为「贞妃」;封其井,立碑以祀。
朱氏,鲁 王女也;适南安儒士郑哲飞。哲飞殁,扶姑,挈子女依父家;后乃渡台湾依宁靖王术桂。五妃之死也,氏欲从之; …… (第 130 页)
论曰:明南渡后,宗室诸王事至舛驳,不可记。「国史」载:顺治三年(一六四六),洪承畴奏生擒樊山王朱常炎、瑞易王朱谊铦巳力;博洛奏克金、衢,斩蜀王朱盛浓、乐安王朱谊石。四年(一六四七)二月,博洛奏擒周王肖象、益王思恢。五年(一六四八)二月,浙督陈锦奏擒荣王朱有桢子松于苗洞,又擒南威王朱寅卫:此类不下百馀事。核之「世表」二十字之次及遗臣纪述,其国、其人百无一合。其尤甚者,四年(一六四七)十一月,漕督杨某奏擒义王朱山秽仍;孔有德奏克宝庆, 杀鲁 王朱鼎兆及永历太子朱尔珠:乌有子虚,不可究诘。盖军士贪俘馘之功,露布沿传之字;昆火同焚、泾源孰别, …… (第 147 页)
使赍蜡丸间道北进,或檄燕中父老、起塞上名王,共激雠耻,哭九庙、安梓宫、访诸王。更不然,则亟起闽帅郑芝 龙以 海师直捣燕都,令九边督镇卷甲衔枚出其不意,合谋共奋,事或可几;而诸臣又不出此,纷纷制作尽属体面,仅令 …… (第 190 页)
马士英欲以中旨起阮大铖,先内传张有誉为户部尚书;正宸封还诏书,以有誉虽贤而传升之弊必不可启,抗疏力争。旋安远侯柳祚昌受士英旨,荐用大铖;正宸又力争。且曰:『朝廷如此举动,邸报流传,见臣姓名尚挂仕版,必相顾骇愕;谓负掖垣职掌;万死何辞!乞放臣归里』!正宸清严方正,为清流所倚赖。同官沈允培常言:『章君不特怒时可畏,即笑时亦可畏也』。士英辈忌之甚,转为大理寺丞;实夺其言路也。已见国事日非,乞假归。
鲁 王监国,起吏部左侍郎;不受,仍署旧官。明年,起兵事败;溺水不死、自经又不死,遂以僧服遁,不知所终。 …… (第 200 页)
弘光时,大学士姜曰广荐起之,授礼部仪制主事。南京覆,或曰:『公如老衲,盍浮沈山野』?端伯曰:『临难苟免,先圣训也;我岂藉口释氏以苟活乎』!百官迎降,端伯独不赴。从者固请,乃书一帖与之曰「大明忠臣黄端伯」。豫王命趣召之。兵往,先捶其妾;端伯毅然不顾曰:『杀即杀耳,我不投谒也』。系之去,方巾不冠;亦不拜。王甚重之,授以职,不可;以方外礼,亦不可。王问:『宏光何君』?曰:『圣君』。问:『何以指昏为圣』?曰:『子不言父过』。问:『马士英何相』?曰:『贤相』。问:『何指奸为贤』?曰:『不降即贤』。遂下狱。临刑诗曰:『问我安身处,刀山是道场』!一卒左刃之,手颤,弃刀走;一卒右刃之,亦颤,弃刀走。端伯厉声曰:『吾心不死,头不可断;盍刺吾心』!卒如之而绝。一仆拱立其侧,挥之不去,亦见杀 。鲁 王赠太常卿,谥「忠节」。我朝赐通谥,曰「烈悯」。 …… (第 231 页)
浙 东鲁 王监国,起工部尚书,与王之仁分屯江口。隆武帝以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召,命人龙门下士闽抚吴春枝赍诏促 …… (第 314 页)
可望自滇至黔,疏请移跸;其将曹延生者惎贞毓言不可移。既王师日逼,上召诸臣集议;或请走海滨就李元胤、或请入安南避难、或请航海依朱成功,惟文安侯马吉翔、司礼太监庞天寿结可望,坚主赴黔议。贞毓因前阻封,又入延生言,不敢决。元胤疏请出海;上固不欲就可望, 又以 海滨为远,再下廷议。顷之,赵印选、胡一青殿后军,战败;奔还,请上急由水道走土司。抵濑湍,追兵相距百里 …… (第 389 页)
鲁王监国,召为户部贵州司主事。当是时,熊汝霖、孙嘉绩首事起兵,然皆书生不知调度,乃迎方国安、王之仁授之军政;凡原设营兵、卫军俱隶之,孙、熊所统惟召募数百人。方、王兵既盛,反恶当国者有所参决,因而分饷、分地之议起。分饷者,正兵食正饷,田赋之出也;方、王主之。义兵食义饷,劝捐无名之徵也;熊、孙诸军主之。分地者,某正兵支某邑正饷、某义兵支某邑义饷也。监国令廷臣集议,方、王司饷者皆至殿陛哗争;守谕曰:『诸君起义旅;咫尺天威,不守朝廷法乎』?乃稍退。户部主事邵之詹等议:『绍兴八邑各有义师,专供本郡 ;以 海宁给王藩、金华阁部、五府归方藩』。守谕进曰:『是议皆非也!夫义饷者有名无实,以之馈义兵,必不继;即 …… (第 504 页)
师桴鼓心肝噎,父老壶浆涕泪亲!南望孝陵兵缟素,会看大纛祃龙津』!越二日,掠辎重东下,旌旗蔽江。四月, 复以 海艘上镇江,焚小闸;至仪真,索盐商助饷金不得,焚六百艘而去。 (第 554 页)
寻以 海船六十入山东登、莱诸处,直抵高丽;乃还。乙未(一六五五),成功拜名振为元师,陈辉、洪旭、陈六御副之 …… (第 554 页)
,名「不波航中」;凡十二年。每寒食、重九招同志祭之,放声恸哭;虽家人,莫知为谁祭也。癸卯(一六六二) ,宇 以海上事牵连,入省狱;有司籍其家。既去,其女屏当遗弃,于匮中得一锦函;启之,则赫然人头也。其弟宇 …… (第 600 页)
江上既溃,浙东士大夫犹惓惓故国,山寨四起;夏谓『人心未去也』!及肃乐航海
入闽,连下三十馀城;闽人告急,浙中抽兵去,备稍虚。夏又谓:『此可乘之会』。谋之急。丁亥(一六四七),始入舟山,乞师于总兵黄斌卿不应,愤而归。未几,慈溪有大侠以侍郎冯京第书往来海上,事泄牵连,捕夏入狱;家勤与其友董德钦悉力营救,出之。旋复谒御史李长祥于东山;长祥曰:『吾于会稽诸城俱有腹心,一鼓可集;但欲得海师以张军势』!夏曰:『海师不足用也』!长祥以为 此间 人以海师为望,可因其势用之;强夏再入舟山。会冯京第亦在坐,力劝斌卿;斌卿曰:『我军弱,中土之助我者究 …… (第 605 页)
既而制府以隐逸荐;容辞以书曰:『仆少失学问,又无他技能;徒抱皋鱼之至痛,敢希和靖之芳踪哉!古人学真行实,轻于一出,尚受谤于当时,困辱其身;况如仆者,而使之应对殿廷?明公此举,必当为我曲成!如必不获所请,即当以死继之;断不惜此馀生以为大典之辱』!牍凡八上,更辞以病;得旨:『俟病愈,敦促至京』。自是,大吏岁时问起居;遂称癈疾,长卧不起。戊午(一六七八) ,部 臣以海内真儒荐。时鸿词科荐章遍海内,而容独有「昌明绝学」之目;官司劝行益急,檄县守之。不获已,舁床诣 …… (第 718 页)
宇泰字元发,少负才名,性尤忠笃。乙酉(一六四五),偕钱肃乐起兵于鄞;时斗枢犹未归也。鲁监国手谕奖之,以为不愧浙东乔木;授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丙戌(一六四六)冬,蜡书自海至,为逻者所得;首被捕。戊子(一六四八),翻城事泄,再随斗枢囚系。壬寅(一六六二 ), 复以海上事,被逮。在狱,终日鼓琴。仁和令者,亦倜傥士也;以虑囚入,闻琴声而异之。及见其壁上所题诗,曰 …… (第 777 页)
徐晟字祯起,一字损之:长洲诸生。以陶潜自比,题其诗为「陶庵诗删」。魏禧尝称为吴门隐君子;谓其『诗顿挫沈郁,即辞有未工,必不稍有矫饰以自害其性情』。同时诸生徐树丕字武子,工八分书。乱后,屏居郊西,布衣藿食,泊如也。著有「埋庵集。杨炤字明远;年少负高才,遁迹不出。妻子冻馁,吟咏弗顾也。韩洽字君望,隐居羊山。秀水朱彝尊极称之,谓『所据篆学测解、释训考源,足證赵宦光「说文长笺」之谬
。叶襄字圣野,与莱阳姜垓诗篇唱和,力屏钟、谭邪说;所刊吟稿今不传。陈三岛字鹤客;蓬户席门,求友若不及,与魏耕、张宗观、朱士稚等为莫逆交,孤愤露于词 色。 耕以海上事泄入狱死,宗观、士稚等亦不良于死。三岛郁郁卒。以上皆长洲人。
包捷字惊几,吴江人;崇祯 …… (第 802 页)
朱金芝字汉生,乱后别署「忍辱道人」;鄞人也。朱氏以好古世其家,藏鼎彝、金石甚富。金芝更喜讲学,从漳浦黄道周受「三易洞玑」之说;复社诸人争引重之。甲申(一六四四),遇北都之难,削发南遁。明年,江上兵起,以流滞他方不得与;往来英
、霍山寨及太湖军中,遗书戚人推官董德钦,邀之共事。 德钦 答以海上之局,劝金芝归赴同雠。甫抵里,而德钦以事泄死;金芝不为怵,好事益甚。未几被捕,亡命深山。一日 …… (第 825 页)
项缸、景口,皆苏州僧也。乙酉(一六四五)六月,苏州城中义师起,项缸战甚力;手杀我兵数十人。未几,溃。而西山徐云龙复率众薄胥门;我骑兵冲突出,云龙走,景口战死。
又有僧一泓,不知何许人。张 名振 之以海师应吴胜兆也,兵败,于洪涛中浮蓬上得不死。登岸,遇一泓招至庵中,为剃发易服;饭罢,令即走。名振 …… (第 834 页)
龙;芝龙感激。八年(一六三五)四月,合粤兵击香老于田尾远洋。香老势蹙自焚,溺水死;芝虎亦没焉。既平香 老, 遂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有同官陈谦者,尝与芝龙盟于广州,矢心报国。
南都立,谦陈追剿三策。部 …… (第 891 页)
丁亥(一六四七)四月,吴淞提督吴胜兆谋叛我、复归于明,以血书结舟山为应,斌卿犹豫不敢应;名振自以其兵就约,遇□风,尽丧其军。朱玖劝斌卿杀之;名振乃避之,屯田南山。郑彩自莆中送斌卿子还舟山,即名振婿也;道经南山,名振留饮十日。玖扬言名振实杀公子,鼓众钞掠名振及标属将士家。无何,斌卿子至,备道名振情;斌卿大惭,然是时已搆隙矣。
是年冬十二月,鄞县诸生华夏、屠献宸等 约斌 卿以海师攻城,己翻城以应之;斌卿固不愿,冀内应成功、己享其利,泊舟桃花渡。已而谋泄,无功。既返,甚悔 (第 919 页)
乙酉(二十九日),命 鲁王以海 暂驻处州、崇王□□暂驻台州。
秋七月丙戌朔,祀高皇帝以下于奉先殿,以大行皇帝、皇后祔祭。加张慎言 …… (第 10 页)
辛卯(初七日),始令生员纳银入贡。下登莱总兵邱磊于淮安狱,杀之。刘泽清请寄流寓诸生于淮安府学,从之。
癸巳(初九日),左良玉奏华容、石首之捷。命 鲁王以海 居台州。
甲午(初十日),我大清兵取海州。
乙未(十一日),端门外火。是日,我大清兵攻邳州。 …… (第 21 页)
丁卯(十五日),选淑女于元晖殿;京师女七十人中阮姓一人、浙女五十人中王姓
一人。
戊辰(十六日),命潞王常汸移驻湖州,周王恭枵、 鲁王以海 移驻江西、广东。
己巳(十七日),以刘洪起为提督汝宁、开封等处总兵官;时河南尽失,洪起独支持光、 …… (第 32 页)
上少遭患难,慨然以复雠雪耻为务,布衣蔬食,不御酒肉。敕司礼监:行宫不得以金玉玩好陈设,器用瓷锡、帷幄衾褥皆布帛。后宫无嫔御,执事三十人而已。芝龙进美女十人,留之而绝不御。中宫懿旨选女厨十人,上以为扰民,不许。素好读书,博通典故;手撰三诏与鲁监国书,群臣皆莫能及。感振飞旧恩,募能致者赏千金、给五品秩。振飞至,拜太子太保、吏兵二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官其子太平为兵部员外郎。开储贤馆,定十二科取士,以观生领之。爱郑芝龙子郑森才,赐国姓,改名成功;命提督禁旅,以驸马都尉体统行事:即延平王也。
是时,宗室诸王流窜南方,臣民奉之建义者:浙东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等奉 鲁王以海监国 于绍兴。秋七月,江西布政使夏万亨、分巡道王养正奉益王由本起兵建昌;不克,万亨等皆死之。巡抚田仰、监军 …… (第 41 页)
三月,杨国栋、莫宗文合兵攻常德,不克。可望自将追定国不及,与我大清兵遇于宝庆,大败走峒口;我大清兵亦引还。
是月 ,鲁王以 海自去监国号;其将定西侯张名振以朱成功之师入长江、破京口,还驻崇明。
夏四月,降将郝尚久以潮州叛 …… (第 84 页)
我大清顺治十一年(甲午、一六五四)春正月壬辰朔,上在安龙,称永历八年。改云南为云兴府、辰州为沅兴府、沅州为黔兴府。孙可望疏请以刘文秀为大招讨,都督诸军东伐;文秀辞,强起之。
是月,江西广信九仙山寨陷,进士徐敬时等死之。 前监国鲁 王移居南澳。张名振复以舟师入长江,望祭孝陵。朱成功遣兵攻崇明,败绩;仁武伯平原将军姚志倬、定南伯徐仁 …… (第 85 页)
六月,招讨大元帅晋王李定国卒;明亡。
小腆纪传卷第七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撰
纪第七
监国鲁王
王 (第 109 页)
讳以 海,太祖十世孙、鲁肃王寿镛之第五子也。兄以派,以长子袭封。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七月,封为镇国将军。十 (第 109 页)
五年(一六四二),大清兵攻兖州;城破,以派自缢。王年幼,诡 称鲁 王牧儿。见兵入王邸,眦忽流泪;怪而察之,知为王。刃之三,皆不中;骇曰:『汝大有福,我不杀汝』!乃舍去 (第 109 页)
。十七年(一六四四)春二月甲戌(十五日), 嗣鲁 王位。北都之变,诸王皆南下;乙酉(一六四五)夏四月,弘光帝命移驻台州。
五月,南都不守;六月,浙 …… (第 109 页)
辛卯(一六五一)秋,大清兵以三道入海;监国谓蛟关未能猝渡,亲帅师出捣吴淞。荡湖伯阮进败死;兵臣城下,安洋将军刘世勋议分兵送宫眷出,然后背城一战。妃传谕辞曰:『将军意良厚!然蛎滩鲸背之间,惧为奸人所卖,则张妃之续也。愿得死此净土』!诸臣乃止。城陷,妃整簪服北向拜谢,投井死。义阳王妃杜氏、宫娥张氏,并从之。锦衣指挥王相、内臣刘潮共掌宫事;叹曰:『真国母也,岂可使其遗骸为乱兵所窥』!相与舁巨石填之,即共刎其旁。既而监国谥为「贞妃」;封其井,立碑以祀。
朱氏,鲁 王女也;适南安儒士郑哲飞。哲飞殁,扶姑,挈子女依父家;后乃渡台湾依宁靖王术桂。五妃之死也,氏欲从之; …… (第 130 页)
论曰:明南渡后,宗室诸王事至舛驳,不可记。「国史」载:顺治三年(一六四六),洪承畴奏生擒樊山王朱常炎、瑞易王朱谊铦巳力;博洛奏克金、衢,斩蜀王朱盛浓、乐安王朱谊石。四年(一六四七)二月,博洛奏擒周王肖象、益王思恢。五年(一六四八)二月,浙督陈锦奏擒荣王朱有桢子松于苗洞,又擒南威王朱寅卫:此类不下百馀事。核之「世表」二十字之次及遗臣纪述,其国、其人百无一合。其尤甚者,四年(一六四七)十一月,漕督杨某奏擒义王朱山秽仍;孔有德奏克宝庆, 杀鲁 王朱鼎兆及永历太子朱尔珠:乌有子虚,不可究诘。盖军士贪俘馘之功,露布沿传之字;昆火同焚、泾源孰别, …… (第 147 页)
使赍蜡丸间道北进,或檄燕中父老、起塞上名王,共激雠耻,哭九庙、安梓宫、访诸王。更不然,则亟起闽帅郑芝 龙以 海师直捣燕都,令九边督镇卷甲衔枚出其不意,合谋共奋,事或可几;而诸臣又不出此,纷纷制作尽属体面,仅令 …… (第 190 页)
马士英欲以中旨起阮大铖,先内传张有誉为户部尚书;正宸封还诏书,以有誉虽贤而传升之弊必不可启,抗疏力争。旋安远侯柳祚昌受士英旨,荐用大铖;正宸又力争。且曰:『朝廷如此举动,邸报流传,见臣姓名尚挂仕版,必相顾骇愕;谓负掖垣职掌;万死何辞!乞放臣归里』!正宸清严方正,为清流所倚赖。同官沈允培常言:『章君不特怒时可畏,即笑时亦可畏也』。士英辈忌之甚,转为大理寺丞;实夺其言路也。已见国事日非,乞假归。
鲁 王监国,起吏部左侍郎;不受,仍署旧官。明年,起兵事败;溺水不死、自经又不死,遂以僧服遁,不知所终。 …… (第 200 页)
弘光时,大学士姜曰广荐起之,授礼部仪制主事。南京覆,或曰:『公如老衲,盍浮沈山野』?端伯曰:『临难苟免,先圣训也;我岂藉口释氏以苟活乎』!百官迎降,端伯独不赴。从者固请,乃书一帖与之曰「大明忠臣黄端伯」。豫王命趣召之。兵往,先捶其妾;端伯毅然不顾曰:『杀即杀耳,我不投谒也』。系之去,方巾不冠;亦不拜。王甚重之,授以职,不可;以方外礼,亦不可。王问:『宏光何君』?曰:『圣君』。问:『何以指昏为圣』?曰:『子不言父过』。问:『马士英何相』?曰:『贤相』。问:『何指奸为贤』?曰:『不降即贤』。遂下狱。临刑诗曰:『问我安身处,刀山是道场』!一卒左刃之,手颤,弃刀走;一卒右刃之,亦颤,弃刀走。端伯厉声曰:『吾心不死,头不可断;盍刺吾心』!卒如之而绝。一仆拱立其侧,挥之不去,亦见杀 。鲁 王赠太常卿,谥「忠节」。我朝赐通谥,曰「烈悯」。 …… (第 231 页)
浙 东鲁 王监国,起工部尚书,与王之仁分屯江口。隆武帝以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召,命人龙门下士闽抚吴春枝赍诏促 …… (第 314 页)
可望自滇至黔,疏请移跸;其将曹延生者惎贞毓言不可移。既王师日逼,上召诸臣集议;或请走海滨就李元胤、或请入安南避难、或请航海依朱成功,惟文安侯马吉翔、司礼太监庞天寿结可望,坚主赴黔议。贞毓因前阻封,又入延生言,不敢决。元胤疏请出海;上固不欲就可望, 又以 海滨为远,再下廷议。顷之,赵印选、胡一青殿后军,战败;奔还,请上急由水道走土司。抵濑湍,追兵相距百里 …… (第 389 页)
鲁王监国,召为户部贵州司主事。当是时,熊汝霖、孙嘉绩首事起兵,然皆书生不知调度,乃迎方国安、王之仁授之军政;凡原设营兵、卫军俱隶之,孙、熊所统惟召募数百人。方、王兵既盛,反恶当国者有所参决,因而分饷、分地之议起。分饷者,正兵食正饷,田赋之出也;方、王主之。义兵食义饷,劝捐无名之徵也;熊、孙诸军主之。分地者,某正兵支某邑正饷、某义兵支某邑义饷也。监国令廷臣集议,方、王司饷者皆至殿陛哗争;守谕曰:『诸君起义旅;咫尺天威,不守朝廷法乎』?乃稍退。户部主事邵之詹等议:『绍兴八邑各有义师,专供本郡 ;以 海宁给王藩、金华阁部、五府归方藩』。守谕进曰:『是议皆非也!夫义饷者有名无实,以之馈义兵,必不继;即 …… (第 504 页)
师桴鼓心肝噎,父老壶浆涕泪亲!南望孝陵兵缟素,会看大纛祃龙津』!越二日,掠辎重东下,旌旗蔽江。四月, 复以 海艘上镇江,焚小闸;至仪真,索盐商助饷金不得,焚六百艘而去。 (第 554 页)
寻以 海船六十入山东登、莱诸处,直抵高丽;乃还。乙未(一六五五),成功拜名振为元师,陈辉、洪旭、陈六御副之 …… (第 554 页)
,名「不波航中」;凡十二年。每寒食、重九招同志祭之,放声恸哭;虽家人,莫知为谁祭也。癸卯(一六六二) ,宇 以海上事牵连,入省狱;有司籍其家。既去,其女屏当遗弃,于匮中得一锦函;启之,则赫然人头也。其弟宇 …… (第 600 页)
江上既溃,浙东士大夫犹惓惓故国,山寨四起;夏谓『人心未去也』!及肃乐航海
入闽,连下三十馀城;闽人告急,浙中抽兵去,备稍虚。夏又谓:『此可乘之会』。谋之急。丁亥(一六四七),始入舟山,乞师于总兵黄斌卿不应,愤而归。未几,慈溪有大侠以侍郎冯京第书往来海上,事泄牵连,捕夏入狱;家勤与其友董德钦悉力营救,出之。旋复谒御史李长祥于东山;长祥曰:『吾于会稽诸城俱有腹心,一鼓可集;但欲得海师以张军势』!夏曰:『海师不足用也』!长祥以为 此间 人以海师为望,可因其势用之;强夏再入舟山。会冯京第亦在坐,力劝斌卿;斌卿曰:『我军弱,中土之助我者究 …… (第 605 页)
既而制府以隐逸荐;容辞以书曰:『仆少失学问,又无他技能;徒抱皋鱼之至痛,敢希和靖之芳踪哉!古人学真行实,轻于一出,尚受谤于当时,困辱其身;况如仆者,而使之应对殿廷?明公此举,必当为我曲成!如必不获所请,即当以死继之;断不惜此馀生以为大典之辱』!牍凡八上,更辞以病;得旨:『俟病愈,敦促至京』。自是,大吏岁时问起居;遂称癈疾,长卧不起。戊午(一六七八) ,部 臣以海内真儒荐。时鸿词科荐章遍海内,而容独有「昌明绝学」之目;官司劝行益急,檄县守之。不获已,舁床诣 …… (第 718 页)
宇泰字元发,少负才名,性尤忠笃。乙酉(一六四五),偕钱肃乐起兵于鄞;时斗枢犹未归也。鲁监国手谕奖之,以为不愧浙东乔木;授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丙戌(一六四六)冬,蜡书自海至,为逻者所得;首被捕。戊子(一六四八),翻城事泄,再随斗枢囚系。壬寅(一六六二 ), 复以海上事,被逮。在狱,终日鼓琴。仁和令者,亦倜傥士也;以虑囚入,闻琴声而异之。及见其壁上所题诗,曰 …… (第 777 页)
徐晟字祯起,一字损之:长洲诸生。以陶潜自比,题其诗为「陶庵诗删」。魏禧尝称为吴门隐君子;谓其『诗顿挫沈郁,即辞有未工,必不稍有矫饰以自害其性情』。同时诸生徐树丕字武子,工八分书。乱后,屏居郊西,布衣藿食,泊如也。著有「埋庵集。杨炤字明远;年少负高才,遁迹不出。妻子冻馁,吟咏弗顾也。韩洽字君望,隐居羊山。秀水朱彝尊极称之,谓『所据篆学测解、释训考源,足證赵宦光「说文长笺」之谬
。叶襄字圣野,与莱阳姜垓诗篇唱和,力屏钟、谭邪说;所刊吟稿今不传。陈三岛字鹤客;蓬户席门,求友若不及,与魏耕、张宗观、朱士稚等为莫逆交,孤愤露于词 色。 耕以海上事泄入狱死,宗观、士稚等亦不良于死。三岛郁郁卒。以上皆长洲人。
包捷字惊几,吴江人;崇祯 …… (第 802 页)
朱金芝字汉生,乱后别署「忍辱道人」;鄞人也。朱氏以好古世其家,藏鼎彝、金石甚富。金芝更喜讲学,从漳浦黄道周受「三易洞玑」之说;复社诸人争引重之。甲申(一六四四),遇北都之难,削发南遁。明年,江上兵起,以流滞他方不得与;往来英
、霍山寨及太湖军中,遗书戚人推官董德钦,邀之共事。 德钦 答以海上之局,劝金芝归赴同雠。甫抵里,而德钦以事泄死;金芝不为怵,好事益甚。未几被捕,亡命深山。一日 …… (第 825 页)
项缸、景口,皆苏州僧也。乙酉(一六四五)六月,苏州城中义师起,项缸战甚力;手杀我兵数十人。未几,溃。而西山徐云龙复率众薄胥门;我骑兵冲突出,云龙走,景口战死。
又有僧一泓,不知何许人。张 名振 之以海师应吴胜兆也,兵败,于洪涛中浮蓬上得不死。登岸,遇一泓招至庵中,为剃发易服;饭罢,令即走。名振 …… (第 834 页)
龙;芝龙感激。八年(一六三五)四月,合粤兵击香老于田尾远洋。香老势蹙自焚,溺水死;芝虎亦没焉。既平香 老, 遂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有同官陈谦者,尝与芝龙盟于广州,矢心报国。
南都立,谦陈追剿三策。部 …… (第 891 页)
丁亥(一六四七)四月,吴淞提督吴胜兆谋叛我、复归于明,以血书结舟山为应,斌卿犹豫不敢应;名振自以其兵就约,遇□风,尽丧其军。朱玖劝斌卿杀之;名振乃避之,屯田南山。郑彩自莆中送斌卿子还舟山,即名振婿也;道经南山,名振留饮十日。玖扬言名振实杀公子,鼓众钞掠名振及标属将士家。无何,斌卿子至,备道名振情;斌卿大惭,然是时已搆隙矣。
是年冬十二月,鄞县诸生华夏、屠献宸等 约斌 卿以海师攻城,己翻城以应之;斌卿固不愿,冀内应成功、己享其利,泊舟桃花渡。已而谋泄,无功。既返,甚悔 (第 9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