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地理類
政書類
編年類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傳記類
目錄類
紀事本末類
職官類
載記類
雜史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金石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兵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詔令奏議類
禪宗部類
   
(江华别将状 启。废东宫自围中掘穴。与侍婢莫德跳出。为军人现捉云云。 命拿致莫德等。设鞫讯问。 遣史官问废东宫处置事于大臣。)
臣每以保全其性命为 圣上之美德。累达于 榻前。 圣上亦尝留意于此矣。及到今日。事乃至此。臣不知所达。伏闻今方推鞫。推鞫究竟后。 圣明必有参酌情法。得宜处之之道。伏惟 上裁。(后两司以断义论启。 上允之。禁府以断义时节目。请收议于大臣。右相尹昉以自尽等节目献议。公病不收议。奇自献,郑昌衍亦不收议。因此物议哗然以为公初以不分明之语献议。终之以病不收议。大司宪 李贵
将劾公及奇,郑两相。为诸宰所力止而不果。)
梧里先生文集补遗
 劄
  
闻有 亲临之举。上待罪劄 (第 400L 页)
  

(慈殿初 命领相及两大将金瑬, 李贵
留待。将为引见。旋又停止。下此备忘。)
长君既立。朝廷之事。非女主所可预知。大将大臣引见。亦知其不可 (第 408L 页)
右。 命依公议施行。张维劄陈刷还失计。且曰。不可因老臣一言而行之云云。郑经世,姜瑜,李楘等议同张劄。 李贵
再启请从刷还之议。吴允谦,金瑬等复启请从前陈第三说。旋因张劄上劄引咎。 上卒用大臣议。使郑文翼等持  (第 433L 页)
十四日)
上御资政殿。引见三公,两司长官,备局堂上。领相公及左相尹昉,右相申钦,兵判金瑬,延平府院君 李贵,
大司宪徐渻,大司谏张维,右承旨洪瑞凤,假注书金霱记事官权涛,李省身入侍。 上曰。殿阶太高。卿等 …… (第 461L 页)
未有见捉显戮者。故今又有此变。此非一二人所为。必有进告者矣。悬赏购捕。以施其律何如。 上曰。依为之。 李贵
曰。常汉附贼。固不足论。名为士夫者。极为痛愕。一一摘发。拿鞫处断何如。 上曰。依为之。而附贼之人。何 …… (第 462H 页)
损。而祭享重事。予甚难处。公曰。当此民穷财殚之日。减损之节。亦有前规矣。 上曰。诸大臣台谏之意如何。 李贵,
徐渻,张维曰。臣等曾于公州。既巳陈达。而王者为国之道。唯在安民。故如此之事。自 先朝固已行之矣。公曰 …… (第 463H 页)
而若除祛积弊。则些少怨咨者。不足忧也。至于各衙门皂隶。不可不罢。宪府,禁府定给一人。他司不可定给也。 李贵
曰。臣为缮工监提调。详知本监之事。缮工不可减也。公曰。今此减省一事。祭享委礼判。财谷委户判。军兵委兵 …… (第 463L 页)
不可。佥议皆同。不须遆也。公曰。以虚缄因循。事涉苟且。不可不遆矣。 上曰。不可遆之意。已喻。勿辞焉。 李贵
曰。 宣庙朝李恒福,柳成龙,李德馨为体府时。西北大处守令。皆令体府差出。今亦依此例。令体府差出何如。 (第 464L 页)
为任实重。岂可以爵秩高下论之。须以才器优劣择定可矣。未知果谁其人乎。公曰。以一品言。一曰李廷龟。其次 李贵,
张晚,徐渻,李弘胄,郑晔等六人。又曰。以资宪言之。则虽武弁。申景禛亦可矣。 上曰。兵判之材。岂止此乎 …… (第 481L 页)
   
(有西报。言毛将欲叛状。召诸大臣备局诸宰议事。)
备边司堂上 引见。入侍时领议政公及左议政尹昉,右议政申钦,原任大臣郑昌衍,备局堂上 李贵,
李廷龟,张晚,金尚容,李曙徐渻,申景禛,金荩国,李弘胄,郑经世,崔鸣吉,洪瑞凤,张维,大司谏李显荣, …… (第 485L 页)
   
(是日贼报至。 召诸大臣卿宰计事。命公为三南京畿四道都体察使。金瑬为副。)
上御资政殿月廊。大臣以下引见。时任大臣尹昉,吴允谦,原任大臣公及郑昌衍,申钦,备局堂上金瑬, 李贵,
崔鸣吉,都元帅沈器远,两司长官并入侍。 上曰。于领府事意。此贼之势如何。公曰。臣在外。未及见状启矣。 …… (第 487H 页)
。外方亦必拭目矣。公曰。若载之马上。送于行阵。则臣亦乐赴。而至于体察使。此时莫重之任。决不可承当矣。 李贵
曰。领府事病不能为体察使。则先送江华。收拾人心何如。 上曰。体察使必领府事为之乃可。卿之精神。今亦必 …… (第 487L 页)
(正月二十一日)
上御兴政堂。引见大臣以下。入侍都体察使公及领议政尹昉,左议政申钦,备局堂上李廷龟, 李贵,
金荩国,崔鸣吉,张维,行大司宪朴东善,大司谏李楘,承旨李植,司谏尹煌,持平申达道,献纳金世濂,正言李 …… (第 489L 页)
曰。大臣虽往。人所系望。岂若 东宫之重乎。 东宫虽不自断。而群下导达。则凡事自可为矣。 李贵
曰。抚军事必须储君而为之。公曰。 宣庙朝分朝时。大臣及吏兵曹官员皆从往矣。 上曰。在一时奉命之轻重而 …… (第 490H 页)
人。书名以入。公曰。同是宰臣。岂可擅自取舍乎。自 上定之可矣。罢出。巳时末更为入侍。副察使金瑬追入。 李贵
曰。臣意定州不幸之后。则自 上不可在京也。李楘曰。 (第 490L 页)
李贵
之言误矣。公曰。李植所言亦误矣。 东宫岂可由内浦行乎。若是则避乱而已。南方人有何所赖。必由中道而往可 …… (第 490L 页)
可得乎。罢出。
领府事兼都体察使时引见奏事(正月二十四日)
上御兴政堂。入侍公及尹昉,申钦,李廷龟, 李贵,
金尚容,金荩国,郑经世,具宏崔鸣吉,李显英,张维,李植,承旨李如璜,注书尹孝立,事变假注书李崵,记事 (第 491L 页)
   启运宫丧奉慰后还乡陈情疏(丙寅二月晦日。政院 启曰。金某欲于今日下去云。今之宿德老成。无出其右。使在朝廷。为益必多。虽在山林。固当招致。今者既来遽还。 圣上贪贤好德之道。似不当任其去留。不知其亡也。 上命留行。而先生已去矣。)
   论时事疏(丙寅八月)
   辨延平府院君 李贵
劄子疏
   辞号召使疏(丁卯正月)
   辞刑曹参判疏(戊辰十月)
   辞刑曹参判疏[二](戊辰
拥立。至于贼败之后。与贼同走。被擒就死。此则人人所得而诛者也。沈器远之所为。未为不可也。延平府院君臣 李贵。
因此并疑仁城。乃举其光海时请从河仁俊 …… (第 21H 页)
凶疏及诸贼之乱言。上劄请罪。而与副提学臣郑经世。论议不合。互上章劄。是非纷纭。臣以为不有 李贵
之言。则宗戚横恣。其身将陷于罪恶。不有经世之议。则少涉疑似。骨肉便至于难保。伏愿 殿下执其两端。察二 (第 21L 页)
甚。臣虽老病在外。不敢忘国事。干冒 宸严。罪当万死。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辨延平府院君 李贵
劄子疏
伏以臣病伏田野。待尽朝夕。凡于 朝论大小。不敢有所参涉。今者得见右赞成臣 (第 31L 页)
李贵
劄子。引臣言为證。而许多说话。与臣所言。大相径庭。臣诚怪讶。不知其所以然也。臣与贵于典礼。论议本不相 (第 31L 页)
先生之侄李景震以汝立所与先生书。誊书上疏陈达。 上问侍臣曰。有见郑汝立书者乎。校理李德馨进曰。臣之友 李贵
持而示之。得见之。 上知汝立反覆之状。以今之邢恕斥之。及其逆节之现露也。松江语 (第 108H 页)
社稷。千古所无之盛举也。金瑬, 李贵,
崔鸣吉,张维。皆臣素亲者。故曾有私书矣。而至于上烦 天览云。极为惶悚。臣之所怀。盖在此矣。 殿下于日 …… (第 122L 页)
盖曰。圣人之道。尚不可以无恒。而至于巫医则尤不可以无恒之意也。其为害理大矣。上不答。左右亦无辨之者。 李贵
曰。当初有贼魁斩来则论赏之 命。而今台谏反请罪奇益献,李守白等。失信大矣。虽大谏之言。不可听也。金某 (第 126H 页)
曰。 李贵
之言偏重。然近日台谏论此事。今日请罢职。明日请夺告身。又明日请窜谪。无有定见。是皆自 上不听台谏之言 …… (第 126H 页)
时将有赦令。 上谓判义禁李廷龟曰。罪人等速为抄 启。廷龟曰。无文书。不即书 启。今则已为磨鍊书之矣。 李贵
曰。罪人 …… (第 126H 页)
可也。如废朝时后宫及宫女则尽数放释。使之还家可也。彼妇人有何罪也。有权淑仪。方定配连山。艰苦可矜矣。 李贵
曰。罪人窜谪。于国脉有伤也。金某曰。以其罪罪之。于国脉有何所伤乎。 (第 126L 页)
李贵
曰。今者都城。人心极扰。都人太半出去。道路络绎。逆贼朝夕当发。而李廷龟,郑经世,金某。皆不言善处之道 (第 126L 页)
。并不忠也。廷龟,经世并有所云云。 李贵
曰。有大不忠。有小不忠。此则小不忠也。金某则耳聋不能闻。故不能辨也。金某曰。当今苦役。莫甚于漕军。非 (第 126L 页)
丧。偶然妄发。大为崔鸣吉所窘惜也。 
追崇之议方盛时。先生曰。此议唯 李贵,
朴知诫所见适然。而固执不回。其馀似皆出于承顺 上意也。如程子以悼园为非者。只以不当称考而称之也。今议 (第 134H 页)
享之。有何疑焉。此则显为追崇入庙之论。夫追崇私亲。后世之事也。公私得失。岂足多辨。丙寅秋。延平府院君 李贵
历访先生。因及私亲典礼。论辨甚多。及其还 朝。上劄谬称先生亦改旧见。引先生假设之辞。以證其说。先生上 (第 149L 页)
章辨之曰。臣与 李贵。
所见本不相符。贵顷日访臣。臣略有所论。贵不肯谛听。今见其劄辞。则于臣之说。截去首尾。只存中间一句与己 (第 149L 页)
礼无据报闻。先是。朴知诫上疏。宜仿母后仪。群臣从服。又倡为祢庙之论。其徒受指。相继投匦。专主追崇。与 李贵,
崔鸣吉合。杂引枝辞。以动 上意。先生以为此古今变礼。一有差误。贻讥后世。乃参互经传。反覆论辨。或疏或 (第 167H 页)
上曰。岂有此理。臣曰。王者无欲。虚心顺理。如牛马穿络然。霸者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强其所不能。岂不难乎。 李贵
极言圣学当主一无适。岂可徒说无欲二字耶。仍及师道俗习闾巷杂谈。臣曰。臣以王道去人欲为说。 (第 493L 页)
李贵
言诚敬去人欲之本。此言是也。臣又曰。筵中皆以浑然天理四字为言。此理字未易体会。但此牛马说上。看验可辨 …… (第 493L 页)
○请大北冒占登第者。表表人削名。虽已正刑者。不可不削名也。 上曰。此亦不公。 不允。
初三日。昼讲。 李贵
极言功臣被毁之冤。臣曰。此言于臣等甚未安。但闻人誉金,李。而不闻毁之也。惟从事官以推贼赃有谤。且用人 …… (第 495L 页)
。或因子弟呈吁。从中 允可。人无非之。今郑是何罪而梗之至此。自 上亦以臣为有党。故不许也。 上不答。 (李贵
曰。 上已许也。此言极误。)○坐讲之说。臣请史官须坐。 上曰。虽他臣亦当坐。古人察言观色。然后情意相 …… (第 495L 页)
无所不至。而遂有洪振道之事。此皆天理未明。而人心多私。求利未得。害已随之者也。臣但为此论。馀无所挠。 李贵
曰。讥察决不可无。岂可徒恃天命。不为 宗社之忧乎。 上曰。讥察不可专废。臣曰。讥察的有后弊。设使十中 …… (第 496H 页)
犯手做。故臣为此论矣。
[甲子]
  [七月]
甲子七月十九日。以应教。昼讲论语。(知事徐渻,特进官 李贵,
承旨赵诚立,修撰李昭汉,兼春秋金荣祖,奉教李坰,注书成汝宽。)自饱食终日。止见恶于人其终也己。臣曰。 …… (第 498H 页)
仍历言铨郎权重之因。且曰。今之铨郎。虽不及专擅。然朋攻之端。必自铨郎始。不可不防。
二十八日。昼讲。 (李贵,
郑烨,郑广成,李植,李昭汉,三史。)自日知其所亡。止必文以重其过。臣曰。知行学之大方。日知所无。是谓 …… (第 500H 页)
切问近思。虽未及力行之地头。但能如此。则心在内里。物欲不入。所存自熟四字最要。如夫仁亦在乎熟之熟也。 李贵
曰。切问近思。乃论学之要。若是国家事。当念其大者远者。以为措画。不可姑息目前以切问近思也。是以朝廷之 (第 500H 页)
。以耸劝将士。 批下庙堂。寝不报。寻升吏曹正郎。以鞫厅郎官。因晚仕被劾罢。李适叛。叙复修撰。 御营使 李贵
辟从事。从往临津。师溃还趋京城。扈 驾南下。拜司宪府持平。以佐幕无状。不合为法官。自劾得递。为修撰从 (第 544L 页)
  上疏乞守边郡不报
上疏乞守边郡。不报。十月日。以东堂试官。与应教崔晛同院数日。因闻西路武备状甚悉。且念立朝五六朔。无所补拾。但见朝政。一循故常。只事讥察内变。西土兵士。咸怀怨咨。守臣不修守备。甚于前时。明知乱生不久。上疏极论请自守一障。与老母俱莅必死之地。以为武夫之倡。末言自 上惮于变更。忽于远大之失。盖试为之兆。而亦欲因此求外补自效。疏出。人多称快。 上优答之。下备局议处。完平曰。此吾志也。宜以海西一郡试之。诸卿皆以为李某迂疏空言耳。不合边寄。遂不回 启。 上亦

不问。以此知 上下之轻之也。 李贵
曰。此疏忠诚。志气皆可尚。何可空弃。遂 启差备局郎官。逾年得递。亦困矣。
  复拜吏郎罢递
复拜吏郎 …… (第 561H 页)
  复修撰遭适变从军扈驾
复修撰。遭适变。从军扈 驾。余就散四日。适叛书闻。被 招诣 阙草书檄。明日。复修撰。充 御营使 李贵
从事官。与同辟李敬舆。开幕钟街。募兵操伍。数日而毕。兵凡二千馀人。以为守御京都之计。既而适贼深入海西 …… (第 561H 页)
事皆言之。即从。仍辟余为从事官。从 驾至天安。闻贼败报。时拜持平。自 启失律诸将。当次第论责。而臣从 李贵。
亦同为溃卒。今拜法官。何 …… (第 562L 页)
  复除吏郎辞避
复除吏郎辞避。时朴炡等。别立党友。大臣勋贵。皆主张其论。当初务欲激扬仕路。以立事功。故余亦喜闻之。既而见炡颇专恣。门庭如市。而劾正多不公。知其非君子所为。不相往来。炡等畏余败其势。百端侵挠。及不隐 李贵
败溃状。贵女婿金卨。欲中害甚。会东岳叔父。奉使关西。与卨父德諴同行相郤。先诬东岳不道语。炡与金时让等 (第 563H 页)
甚。取进止。
辞副提学劄(丙寅)
伏以臣见二十四日 答玉堂之教曰。本馆劄子中。不无慢侮失中之语。宜乎 李贵
之有此云云。臣无任惊悔之切。不得不略为陈暴于 圣明之下。臣之愚意。圣人制礼。各有定分。过之非礼也。不 …… (第 377H 页)
。而文字则皆臣所构出者也。仓卒口占。语欠圆畅。劄既留中。言未见采。退而思之。只切惶怖。俄而延平府院君 李贵
移书责臣。多有不谅本情之语。而 (第 377L 页)
李贵
之言。例多不中。故不复与之相较矣。岂料以此至于上达 天听乎。且今日廷臣。意在匡君。言所难言。 圣上平 (第 377L 页)
祖则一也。无论当立不当立。其为君之父母则一也。宁有适孙承重则得以父其父。而庶孙承重则不得父其父者乎。 李贵,
朴知诫之论以 大院君为当立之父。盖其意以为光海未废。则 大院君固为 宣庙之众子。而 殿下亦为 宣庙之 …… (第 382L 页)
然也。故臣又尝曰。今日之丧礼。施之于今日则固为无据。而施之于宣帝则至当而不可易也。臣窃见顷日 殿下答 李贵
之 教曰。予无不父先君之事。朝廷亦无不以父待之之言。臣窃以为未安。夫人子之于父母也。生而尽其甘旨之奉 …… (第 387H 页)
乞 圣明。加意察纳。亟递臣本职及备局有司之任。以成匹夫之志。取进止。
辞备局堂上劄
伏以臣伏见右赞成 李贵
劄子。深攻备局回启之失。而归罪于有司堂上。至曰庙堂只信未经事有司之搆草。又曰勿以备局一有司之言为可信 …… (第 395H 页)
忧苦之中。虽不得以私废公。往往参坐。而精神不全。思虑多错。尤不敢与论军国之重。此庙堂诸臣之所共知也。 李贵
劄子回启时。相臣分付于臣处。臣再三固辞。终未见许。则臣于大臣体臣相会处。逐条禀议。定其可否。搆草之后 (第 395L 页)
。亦经相臣手笔添删。臣则少无主张于其间。此亦诸宰之所共知也。而 李贵
之言如此。必 (第 395L 页)
李贵
近日不参备局之会。故未悉其间曲折而然也。 (第 395L 页)
李贵
劄中所陈。多至数十条。何能每条尽善。设令皆善。人之所见。本自参差。何得一一符合。第其中西路筑城之太早 …… (第 395L 页)
上劄论之。而及其言未见采。事已施行之后。则只当姑从群议。待观成效。臣何敢自信己见。呶呶于既往之后乎。 李贵
以勋旧重臣。素有高识。凡有所见。不惮烦渎。尽诚号呼。固其职分也。而忠愤所发。未免太过。往往身遭困厄 …… (第 395L 页)
损于朝廷体面乎。况专擅二字。实为愚臣今日之厉阶。而形迹孤危。日以益甚。方务退默随波。冀补前愆。而今此 李贵
劄辞。有若以臣为担当时事者然。此岂知臣情势者哉。且臣新遭丧患。心死形存。忧伤之过。重感风邪。精神恍惚 …… (第 396H 页)
金世濂之事。条款自别。不相干涉。相臣必不以不相干涉之事。混举而罪之。此则恐是注书记事之误也。其后又见 李贵
登对时日记。则以七八人老少西之说。启达 天听。而雷威益震。万甲之罪又加一节矣。至于张维之贬。 殿下虽 …… (第 403L 页)
两相。继问于 李贵。
必欲得实而处之。其爱惜臣邻。钦恤刑章之意。于斯至矣。但领右两相之对。乃以元无此事为言者。近于失实。盖 …… (第 404H 页)
闻其语。反而求之。全无事迹。掇拾街巷之言。上达 天听。传播远近。有若实有其事者然。非大臣镇定之道也。 李贵
平生心事。以不欺君为主。而后辈本不借助于 (第 404H 页)
李贵。
(第 404H 页)
李贵
亦不知后辈实情。只据外面所见。街巷所传。认为实状。且语言荒杂。乃其自家病痛。故承问之日。乃以半知半不 …… (第 404H 页)
堪。势亦然矣。然以朝廷言之。则容此若干任怨之辈。随事匡纠。使人有所畏惮。不亦可乎。自今年春后。金瑬, 李贵
两家气色尤不佳。臣不欲往来两间。不到 (第 407L 页)
李贵
之门者久矣。夏间臣偶历李时白之家。 (第 407L 页)
李贵
先到其处。而其日适有政。 (第 407L 页)
李贵
投示一纸政目。乃李景稷谏长之望也。贵因大骂景稷。遂及铨相。至以 榻前陈达为言。臣曰。鸣吉之不欲往来于 …… (第 407L 页)
不上达 天听云。臣于是。始知相臣之见卖于人而有此举也。老西少西之说。士夫间绝无传之者。而独及于金瑬, 李贵
两人之耳。尤可怪也。大概数臣者。虽无师友学问之功。而亦皆沾沾自喜。不肯随俗浮沈。遭遇 明时。满朝皆贤 …… (第 408L 页)
之人。自称公论。半生孤立。不落名目。乃于今日。与二三年少别作一党。将欲何求。况以领右两相之老成宿德。 李贵
之心无系著。张维之醇谨寡言。赵翼之和厚无偏。有何爱憎于彼此。而为数臣出力扶救。触天威冒时讳。而不顾公 …… (第 409H 页)
景稷本情。而馀谤犹未尽消。反正之后。一时侪流无不通显。而独不及于景稷者。亦以此也。顷日谏长之拟。既被 李贵
嗔骂。年少辈亦有间间窃议者矣。罗万甲自闻见疑前辈。心不能安。求解于铨相一家之人。语次间因及政目间事。 (第 409L 页)
相臣即举染禅曲折。多所陈辨。 上心犹未快也。臣仰禀曰。 圣教有云数件疵累。无乃别有他事乎。 殿下遂以 李贵
所达丧童之说为教。臣对曰。闾阎间果有此语。乃所以谤李滉。至于李珥。未闻有如此之谤。承旨韩必远曰。此乃 (第 438H 页)
郑仁弘构陷李滉之言也。相臣继此陈达如必远所陈。而颇加详尽。 殿下于是下教曰。 李贵
常时言语间。例多互换姓名。当日 筵中说话曲折。大略如斯。 (第 438H 页)
李贵
平生以有怀必达为主。街谈巷说。靡不上闻。固出于爱君之忠。而年老心虚。言语多错。称李曙则谬称李适。称金 …… (第 438H 页)
金自兼。称小臣则或称小人。如此之事。比比有之。凡皆 殿下之所洞知。此所以一闻臣等之言。便即领悟者也。 李贵
今已作故。未知因何话端。以及云云之说。而至于错 …… (第 438H 页)
曰。急于伸救李珥。做出仁弘所不道之言。以为移谤之计。又曰阴实提起。阳若辨明。噫。人之为言。一至此哉。 李贵
所陈之言。臣等未及闻也。当日 筵中之教。臣等未曾料也。虽欲预先结约。东西唱和。固不可得。而 榻前真率 (第 439H 页)
相激。乃以沽名误国等语。作为罪目。一国共起而攻之。当此之时。与珥亲切者视珥为祸胎。敛迹畏避之不暇。独 李贵
痛先师之受诬。忘一身之利害。投进万言疏。求以暴白李珥之心事。而其言重触时讳。谤说喧嚣。虽平日 …… (第 498L 页)
尊慕李珥者。动于浮议。莫不指贵为怪鬼。幸赖宣祖大王洞见事状。谓为万世公论。而斥珥之言始不入矣。向非 李贵
之力辨。 宣祖之明断。则李珥一生爱君忧国之心。终不免误国之名。而朝家与夺之乖宜。有不可言者矣。噫。异 …… (第 499H 页)
至。本心自在。其身虽困于一时。其功实多于来世。而忘身抗章。发明亡师之心迹。使主疑洞释。浮议不得入。则 李贵
之力。亦不可谓少矣。至于刊行疏稿。仰彻 睿览。以 宣祖好贤之诚。上勉 明主。而儒先无党之心。下勖廷僚 (第 499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