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小學類
禮類
易類
地理類
政書類
別史類
傳記類
雜史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儒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禪宗部類
。风急涛涌,舟掀簸,士卒数日不能食。过七洲洋、万里石塘,历交趾、占城界。

  明年正月,至东董、 西董
山,牛崎屿,入混沌大洋,橄榄屿,假里、马答、枸阑等山,驻兵伐木,造小船以入。遣宣抚官杨梓、全忠祖等带
  台湾当郑氏之时,统治仅及承天,半线以北尚委荒芜,唯巡防一至而已。清人得台,沿用旧法,置驿戍兵,渐及北鄙。康熙三十六年,仁和郁永河始至北投采磺。其时斗六门以上,犹是未辟之地也。中叶以后,至者日多,南达琅軿,北及三貂,而台东之远且有至焉。然自极南以至极北,计程几八百里,行者须十三、四日,急亦八、九日。而溪流广漠,每逢大水,阻遏不前,或至浃旬不渡。且台之陆运仅藉人力,未曾以车马往来。其驾牛车者,但为载糖输谷之用,日行二、三十里。牛车之制,夹以两轮,轮径几二丈,每辆可载十石,笨重难行。其有溪流者,则多用筏焉,台人谓之渡。曰官渡,由官司之,不取其赁。曰义渡,由乡司之,而收其税,以 充善
举,或为寺庙香火。请官准给,曰私渡,由民司之,以载客货,而时有勒索之弊。有司示禁,其风稍息。溪之小者 (第 514 页)
  具呈人陈老在,为赃获确證,贿赂反證,乞恩提讯究办事。切在于本月初旬,被盗偷去水牛牯一只,在登即四处跟寻并无迹;至于十五日,有本庄 董山
猪到来报知在于李标家中,在即到去认牛耳号,果系被盗偷牵之物。李标所说系伊自己之牛,互相辩论;然此牛有 …… (第 239 页)
  据呈:尔于本月初旬失去水牛牯一只,报知牛在李标家中,究竟初几之事?未据声明。既有 董山
猪报告,又有陈枝可同往认明属实,李标无言可对,是赃已拿获,当时即可向讨牵回,或指交总理头人理论,何以 …… (第 240 页)
  附卷。
  光绪八年九月初二日                 具保结人董牛
  具甘结,枫港庄陈车、 董山
猪,今当大老爷台前,结得车等被陈老在控證李标盗牵牛只一案,此牛系是李标之牛。今蒙讯出:此牛系李标之牛 (第 242 页)
 明史朝鲜传云。成化十五年。命王出兵夹击建州女真。王遂遣右赞成鱼有沼。率兵至满浦江。以冰泮后期。后遣左议政尹弼商。节度使金峤等。渡江进剿。〇𤲟案此我 成宗十年事也。建州者。今之兴京等处也。当时女真酋长 董山
、李满住等。据于建州。而太监汪直请讨之。故帝命我夹击之。不特此也。我师之前后进剿者。甚多。然其出师之 (第 338L 页)
仍令凯厚恤入贡诸夷毋苛留。正统初。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为七姓野人所杀。弟凡察子童仓逃居于我。童仓弟 董山
嗣为建州卫指挥。亡何凡察童仓归建州。数告我事于 天朝相语言。方七姓之难。建州亡其印。 天朝诏更给印。 (第 436L 页)
后得故印。诏上更给者。凡察匿不出。乃更分建州左卫置右卫。剖二印。使 董山
领左。凡察领右。正统末。也先数煽诱诸夷。与窥边。满住 (第 436L 页)
董山
等咸耳目虏。入寇不绝。杀掠辽东吏民无算。景泰中。巡抚王翱遣指挥王武,经历佟某往招之。稍归所掠。而身自 …… (第 436L 页)
致宽令简其率。毋令驿路有弊。八月满住子都督古纳哈及其弟阿具等来朝。九月童仓来朝。翌年己卯。辽东谍者告 董山
潜结于我。 帝命都御史程 …… (第 436L 页)
信察之。信遣佟成。始以他事往境上。得本国授 董山
正宪大夫中枢院使制信。 帝遣刑科给事中陈嘉猷赍敕来责。且出制信示之。又遣锦衣卫译者往建州诘责。时满住 …… (第 437H 页)
数验方物。貂皮纯黑马臕壮始听。不则拒之。殊非厚往薄来中国所以待夷狄之意。请更其制。下兵部议如秉言。而 董山
纠毛怜海西夷。入盗边无虚月。遣都督武忠往谕。并敕考郎兀诸酋撒哈良等母党叛。皆顿首谢。 (第 437H 页)
董山
亦悔走阙下。自归责而遣之。然暴横自如。语言不逊。以武靖伯赵辅为靖虏将军。都御史秉督师讨之。分三道以捣 …… (第 437H 页)
昌口过凤皇城黑松林摩天岭至婆猪江。中军自抚顺经薄刀山鲇鱼岭过五岭渡苏子河至虎城。且敕谕于我曰辽东三卫 董山
等。本以藩臣受朝恩。近者阳为朝贡之名。阴行盗边之计。朕宥之而愈肆。不得已用兵致讨。王宜闭绝关隘。使彼 …… (第 437H 页)
参判高台弼献俘京师。又解送被掳人口。十月将士还。 上置酒劳慰。十二月定军功论赏。赐主将以下奴婢有差。 董山
亦为 天朝所虏。羁之广宁寻诛。明年筑抚顺清河叆阳诸堡。边备日严。夷稍创乞款。而 天朝亦欲羁縻之勿绝。 (第 437L 页)
复以 董山
子脱罗为指挥。满住,凡察后皆得袭。诸从叛者视先世递贬一官。诸夷复贡。然往往以报 (第 437L 页)
董山
雠为辞。患苦塞上。 (第 437L 页)
谥曰文庄。尚书宋祁不请谥。而张方平为祁请谥曰景文之例为言。古人于当谥者。辄请谥。盖见敦厚之风。
建州 董山。
通我国而臣事之。故以同中枢衔供之程信。乃以为伪判中枢。密使至有按问之举。边境之不慎密。自古然矣。未知 (第 291H 页)
童蒙教官。移义禁府都事。升掌乐院主簿。迁户曹佐郎。出为衿川县监。居官廉谨。吏民怀之。辛巳。除宣惠郎兼 董山
陵补土之役。复入地部。为正郎。捧谷时。斛外溢坠者。谓之剩米。多少率私用。公尽散亲故贫乏者。有馀。施及 (第 467H 页)
以羁縻。且 天子置建州卫。属之外徼。今 殿下义无私交。岂宜使人招抚哉。后二十年。 天子遣使。忽剌温得 董山
招抚之迹。乃命刑科给事中陈嘉猷。 赐敕戒谕。对马州倭奴商贾数千人。杂居海堧诸郡县。出入无常。公启言倭 (第 263L 页)
见。为律己之标的。于是而有得。前头长进。何可量也。(苟之一字。是百千万事之病根。戒惧慎独四字。是去诱 充善
之杷柄。亦中和位育之基础。学者宜谨持之。)
答崔钦(壬戌)
昔年先孺人丧后。哀与余书言。家亲时或独立 (第 345L 页)
充善。
勿令荡逸。常常照管。毋或忽忘。是之谓主敬。然而亦不可拘执太甚。或反观以求其存否也。只在非着意非不着意 (第 440L 页)
告于寒冈先生。先生曰。此是朱子精舍之号也。朱子于卧龙庵。祀诸葛忠武侯。我国江陵之丘山。祀孔子。比安之 董山。
祀仲舒。星州之川谷。祀程朱。是虽近于好事。实亦慕贤矜式之一道。今当为朱子立庙。以濯缨配之云。而未及经 (第 541L 页)
知制教,兼校书馆校理,西学教授。壬子拜北评事。癸丑以旧践召还。更历政府郎三司亚长春坊长官。甲寅以都厅 董 山
陵之役。乙卯以劳升通政阶。送西除顺天及仁同府使。并不赴。己未除佥知中枢府事又不拜。九月二十七日。不起 (第 279L 页)
者。虽乱命。亦难轻违。况至当治命。何敢不遵乎。其当大事处变礼。务尽诚孝如此。处攀擗澌毁之中。而昼则监 董山
役。夜则讲求葬礼。至于一礼节之微。一凡具之细。亦必精勤亲审。不委他人。其于毋使土亲肤之道。亦代以他制 (第 515H 页)
兼 国葬都监郎厅。有升叙之命。时时事变嬗。出为三陟府使。翌年罢归。已而历数官为掌令。递为掌乐院正。仍 董 山
陵修改役。 特命加资。以台启反汗。时有天警。上万言疏。备论奸党贪邪凶悖之状。又极斥尹鑴无君不道之罪。 (第 158H 页)
两岭。南有茂盛岭。南东有葱岭。中江官铜河山竹田四岭遮其南。冲天者之五蔓十蔓四岭截其东。 万历后生女真 董山
一派强大。统毛麟及左卫右卫部落。而四郡密迩。其地酷受侵掠。遂废之。至今不复。盖此地距灵丘塔不满千里。 (第 558L 页)
。善之未尽充而德业不足。况其疾恶未能如雠。好善未能如色者乎。故曩者见责。非不切苛。而使受责者为之克恶 充善。
则尚恐为宽放也。幸日夕惕虑。不患责善之严而 (第 595H 页)
充善
之不尽。不患攻恶之甚而患惩 (第 595H 页)
庵。○初三日。奉神主返魂于泗水。白冠哭从者四十馀人。是日毕灰隔。前后用灰六十五石矣。○初四日。诸友留 董山
役者尚二十馀人。○初五日。毕封茔域后。为文以祭。○ (第 387L 页)
耶。生等昔年。间游于岭之东南等地。观夫列邑之书院。则江陵之邱山。以其与鲁邱山名同。孔子是慕也。比安之 董山。
以其与汉仲舒姓同。董子是慕也。星州之川谷。以其地有伊川云谷。故宋之程叔子朱夫子是慕也。其合而名之曰川 (第 534H 页)
义,司谏院为司谏。以至侍讲院文学,弼善,弘文馆副应教,应教。皆重选也。甲辰。 中庙宾天。以司宰监正。 董山
陵之役。及其竣事。升授堂上阶。在 山陵中暑湿病。自是甚殆困。乙巳冬。求补成川府使。以便省觐。盖去遂安 (第 469L 页)
颇有曲意。余等纳粟米。海敬又换白粒为饭。饭后出坐门外阶上弹琴。僧辈亦出听。还入房谈玄理。杂以儒释语及 董山
叛母之说。正中深辟之。有僧海恩者金堤人也。颇识道理。外形骸。已于无字上破其义者。与谈其道。喜其合。自 (第 120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