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春秋類
詩類
五經總義類
小學類
易類
四書類
孝經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時令類
政書類
傳記類
儒家類
類書類
雜家類
法家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楚辭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太玄部
續道藏
维鸠居之曹风鸤鸠在桑未尝尽属之
南也况济界齐鲁但分东西而不分南北春秋称济东
济西是也鲁地在济东西俱有 田邑 安能踰之
姜兆骅(康熙丙子科举人会稽人)问论语齐景公待孔子章有吾
老矣不能用也句此老字在前儒无解 (第 7a 页)
南也况济界齐鲁但分东西而不分南北春秋称济东
济西是也鲁地在济东西俱有 田邑 安能踰之
姜兆骅(康熙丙子科举人会稽人)问论语齐景公待孔子章有吾
老矣不能用也句此老字在前儒无解 (第 7a 页)
若公弥
之为左宰则又倅之最卑者更无论矣至于公族大夫
公路公行则皆是晋官仿周制之倅而异其名晋成公
曾置 田邑 以养公族且使公行之官皆得率其族以掌
公戎行故大国三卿而晋设六卿凡公族公行皆得从
之如鄢陵之战栾书子针 (第 9a 页)
之为左宰则又倅之最卑者更无论矣至于公族大夫
公路公行则皆是晋官仿周制之倅而异其名晋成公
曾置 田邑 以养公族且使公行之官皆得率其族以掌
公戎行故大国三卿而晋设六卿凡公族公行皆得从
之如鄢陵之战栾书子针 (第 9a 页)
盈犹在齐晏子曰祸将作矣齐将伐晋/不可以不惧 胡氏传古者大夫去国君不扫其社稷)
(不系累其子弟不收其 田邑 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敕五典厚人伦也今晋不念栾氏世勋而逐盈又)
(将搏执之而命诸侯无得纳焉何其已 (第 29b 页)
(不系累其子弟不收其 田邑 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敕五典厚人伦也今晋不念栾氏世勋而逐盈又)
(将搏执之而命诸侯无得纳焉何其已 (第 29b 页)
春秋集传纂例卷四
唐 陆淳 撰
朝聘如例第十五 (附锡命例/乞师例) (归 田邑 例/)
啖子曰人君相见曰朝使使致问曰聘此皆受之于庙
以重礼也他国来鲁朝聘皆书之朝朝也以朝时相见
也聘 …… (第 1a 页)
(同文/元年)
赵子曰锡命者旌功德之由(必因褒有德赏/有功乃为之也)苟锡之非
礼也(如无功德/不合锡命)榖梁曰礼有受命无来锡命此说非也
按秦汉已后郡县天下天子益尊不比三代犹就郡国
加守相爵秩何得无锡命乎盖不知讥其赏无功而遂
妄为义也
归 田邑 例(假田附归 (第 8a 页)
田邑 例义/见用兵例取 (第 8a 页)
田邑 义)
隐八年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赵子曰 (第 8a 页)
田邑 先祖所/命于天子也而以予)
(人其罪/著矣)
桓元年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榖梁/云以 (第 8a 页)
唐 陆淳 撰
朝聘如例第十五 (附锡命例/乞师例) (归 田邑 例/)
啖子曰人君相见曰朝使使致问曰聘此皆受之于庙
以重礼也他国来鲁朝聘皆书之朝朝也以朝时相见
也聘 …… (第 1a 页)
(同文/元年)
赵子曰锡命者旌功德之由(必因褒有德赏/有功乃为之也)苟锡之非
礼也(如无功德/不合锡命)榖梁曰礼有受命无来锡命此说非也
按秦汉已后郡县天下天子益尊不比三代犹就郡国
加守相爵秩何得无锡命乎盖不知讥其赏无功而遂
妄为义也
归 田邑 例(假田附归 (第 8a 页)
田邑 例义/见用兵例取 (第 8a 页)
田邑 义)
隐八年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赵子曰 (第 8a 页)
田邑 先祖所/命于天子也而以予)
(人其罪/著矣)
桓元年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榖梁/云以 (第 8a 页)
昭四年九月取鄫
赵子曰凡得国而不言灭者(诸取国及/迁降之类)不绝其祀也(以/为)
(附/庸)又曰纪侯使弟以国属齐为附庸宿及阳迁入封内
为附庸鄣则降服为附庸虞则以君被执遂属为附庸
诸言取者并为有所系属而取之也但为得之事异所
以异辞耳其义各见本传
内取 田邑(归田/邑附)
(第 35a 页)
昭四年九月取鄫
赵子曰凡得国而不言灭者(诸取国及/迁降之类)不绝其祀也(以/为)
(附/庸)又曰纪侯使弟以国属齐为附庸宿及阳迁入封内
为附庸鄣则降服为附庸虞则以君被执遂属为附庸
诸言取者并为有所系属而取之也但为得之事异所
以异辞耳其义各见本传
内取田邑(归 田/邑 附) …… (第 35a 页)
本国邑不可系之他国耳又曰凡有邑称邑(诸取邑归/邑皆是也)
无邑称田公羊曰田多邑少称 田邑 多田少称邑按田
系于邑若有邑则称邑举重也无邑自然称田皆据事
实耳
外取内 (第 38a 页)
田邑
宣元年六月齐人取济西田(宣公/赂齐)
成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
昭二十五年十有二 (第 38a 页)
月齐侯取郓(居昭/公也)
哀八年夏齐人取欢及阐(鲁不与季姻故/怒而取二邑也)
赵子曰凡外取 田邑 多不书所系取于我也不言我讳
之也(失邑大事故/讳以示讥)其不书者非我封也(春秋时相侵夺 (第 38b 页)
田邑 及附庸者)
(多据鲁取外邑凡二十二其彼外取者唯三耳且鲁非/强霸不应如此盖当时侧近小国并被列国收为附庸 (第 38b 页)
)
(其被取者本非鲁邑不可系之于鲁若书之/则与本封无异故悉不书之是鲁本封乃书)而此书之
(谓济/西田)记丧守地(为失故/书本上)内取悉书可别知也(言伐某取/某即彼 田)
(邑 若不系于外则本鲁邑可/分别而知故一切书之也)榖梁但师资相传知有外
邑不书之义而不知其非鲁本封之故遂云 (第 38b 页)
赵子曰凡得国而不言灭者(诸取国及/迁降之类)不绝其祀也(以/为)
(附/庸)又曰纪侯使弟以国属齐为附庸宿及阳迁入封内
为附庸鄣则降服为附庸虞则以君被执遂属为附庸
诸言取者并为有所系属而取之也但为得之事异所
以异辞耳其义各见本传
内取 田邑(归田/邑附)
(第 35a 页)
昭四年九月取鄫
赵子曰凡得国而不言灭者(诸取国及/迁降之类)不绝其祀也(以/为)
(附/庸)又曰纪侯使弟以国属齐为附庸宿及阳迁入封内
为附庸鄣则降服为附庸虞则以君被执遂属为附庸
诸言取者并为有所系属而取之也但为得之事异所
以异辞耳其义各见本传
内取田邑(归 田/邑 附) …… (第 35a 页)
本国邑不可系之他国耳又曰凡有邑称邑(诸取邑归/邑皆是也)
无邑称田公羊曰田多邑少称 田邑 多田少称邑按田
系于邑若有邑则称邑举重也无邑自然称田皆据事
实耳
外取内 (第 38a 页)
田邑
宣元年六月齐人取济西田(宣公/赂齐)
成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
昭二十五年十有二 (第 38a 页)
月齐侯取郓(居昭/公也)
哀八年夏齐人取欢及阐(鲁不与季姻故/怒而取二邑也)
赵子曰凡外取 田邑 多不书所系取于我也不言我讳
之也(失邑大事故/讳以示讥)其不书者非我封也(春秋时相侵夺 (第 38b 页)
田邑 及附庸者)
(多据鲁取外邑凡二十二其彼外取者唯三耳且鲁非/强霸不应如此盖当时侧近小国并被列国收为附庸 (第 38b 页)
)
(其被取者本非鲁邑不可系之于鲁若书之/则与本封无异故悉不书之是鲁本封乃书)而此书之
(谓济/西田)记丧守地(为失故/书本上)内取悉书可别知也(言伐某取/某即彼 田)
(邑 若不系于外则本鲁邑可/分别而知故一切书之也)榖梁但师资相传知有外
邑不书之义而不知其非鲁本封之故遂云 (第 38b 页)
地名谱第四十
陆淳曰天有列宿之号地有山川之名尚矣与人伦并
今其文禹贡及山海经载其大略而春秋经国邑之名
又详然书契以来历代千百馀年其名号处所因缘改
变加以四方之语音声有楚夏文字有异同或一地二
名或二地一名或得他国 田邑 以为已属既难综会又
多谬误疑阙自禹贡之经犹与地里相错又况传记杂
书而可必处其异同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者甚 (第 20b 页)
陆淳曰天有列宿之号地有山川之名尚矣与人伦并
今其文禹贡及山海经载其大略而春秋经国邑之名
又详然书契以来历代千百馀年其名号处所因缘改
变加以四方之语音声有楚夏文字有异同或一地二
名或二地一名或得他国 田邑 以为已属既难综会又
多谬误疑阙自禹贡之经犹与地里相错又况传记杂
书而可必处其异同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者甚 (第 20b 页)
季札知之故曰有他乐吾不敢请
子速纳邑与政 服虔曰入邑与政职于公不与国家
之事子惠子曰古者有政便有邑邑者 田邑 也古禄
以田
慎之以礼 服虔曰礼所以经国利社稷也
辨而不德必加于戮 服虔曰辨若斗辨也夫以辨争
不 (第 19a 页)
子速纳邑与政 服虔曰入邑与政职于公不与国家
之事子惠子曰古者有政便有邑邑者 田邑 也古禄
以田
慎之以礼 服虔曰礼所以经国利社稷也
辨而不德必加于戮 服虔曰辨若斗辨也夫以辨争
不 (第 19a 页)
桓公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何
如其意也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其言
假之何易之也易之则曷为谓之假为恭也曷为为恭
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许田者何鲁汤沐之邑
也方伯时朝乎天子天子必赐之汤沐之邑于县内视
元士鲁非方伯也其谓之方伯何自陜而东者周公主
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许田之为鲁自周公始焉易
之者我也使其辞若自郑出然是亦为之讳也此盖邑
也其称田何田多邑少称 田邑 多田少称邑夏四月丁
未公及郑伯盟于越秋大水何以书记灾也冬十月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 (第 1b 页)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何
如其意也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其言
假之何易之也易之则曷为谓之假为恭也曷为为恭
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许田者何鲁汤沐之邑
也方伯时朝乎天子天子必赐之汤沐之邑于县内视
元士鲁非方伯也其谓之方伯何自陜而东者周公主
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许田之为鲁自周公始焉易
之者我也使其辞若自郑出然是亦为之讳也此盖邑
也其称田何田多邑少称 田邑 多田少称邑夏四月丁
未公及郑伯盟于越秋大水何以书记灾也冬十月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 (第 1b 页)
他)
(本下有/者字)春秋皆书以为大异不言众星之茀入霣雨原
隰之袭崩一国之小民死亡不决疑于众草木也唯 田
邑 之称多者主名君将不言臣臣不言师王夷君获不
言师败孔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则之者大也巍巍
乎其有成功也言 (第 8a 页)
(本下有/者字)春秋皆书以为大异不言众星之茀入霣雨原
隰之袭崩一国之小民死亡不决疑于众草木也唯 田
邑 之称多者主名君将不言臣臣不言师王夷君获不
言师败孔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则之者大也巍巍
乎其有成功也言 (第 8a 页)
使甲从已但虑事浅耳)非敢私请苟守先祀
无废二勋(二勋文仲宣叔)敢不辟邑乃立臧为臧纥致防而
奔齐(与之 田邑) 晋文公谲而不正章
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
左传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齐桓 (第 21a 页)
无废二勋(二勋文仲宣叔)敢不辟邑乃立臧为臧纥致防而
奔齐(与之 田邑) 晋文公谲而不正章
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
左传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齐桓 (第 21a 页)
烝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
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
阳义也于尝也出 田邑 发秋政顺阴义也故记曰尝
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
草也故曰禘尝之义大矣 (第 20a 页)
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
阳义也于尝也出 田邑 发秋政顺阴义也故记曰尝
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
草也故曰禘尝之义大矣 (第 20a 页)
者原经而考之然后知前说之误
取济西田(三十/一)齐人取济西田(宣/元)齐人归我济西田(十/)
取汶阳田(成/二)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八/)
取郓(昭/元)取鄫(四/)齐侯取郓(二十/五)取阚(三十/二)取邾田自漷
水(襄十/九)齐人来归郓欢龟阴田(定/十)季孙斯叔孙州仇仲
孙何忌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哀/二)齐人取欢及阐齐
人归欢及阐(八/)
他国 田邑 鲁取之而不系于其国者复故地也(济西/汶阳)
(郓鄫/阚是)鲁 (第 27b 页)
田邑 他取之而不志于春秋者避蹙国也
(郓欢龟/阴是)凡春秋书取皆恶其不以义得鲁复故地有
合于车攻閟宫之 …… (第 27b 页)
也济西因晋文之谲汶阳因郤克之憾郓鄫因莒人
之怨此之谓不以正复不以正复犹不以义得也前
日他国取鲁 田邑 不志于春秋今齐人取济西欢阐
何以志为其卒归我也齐侯取郓何以志为其欲居
我也汶阳之田归之于齐何以志 (第 28a 页)
取济西田(三十/一)齐人取济西田(宣/元)齐人归我济西田(十/)
取汶阳田(成/二)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八/)
取郓(昭/元)取鄫(四/)齐侯取郓(二十/五)取阚(三十/二)取邾田自漷
水(襄十/九)齐人来归郓欢龟阴田(定/十)季孙斯叔孙州仇仲
孙何忌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哀/二)齐人取欢及阐齐
人归欢及阐(八/)
他国 田邑 鲁取之而不系于其国者复故地也(济西/汶阳)
(郓鄫/阚是)鲁 (第 27b 页)
田邑 他取之而不志于春秋者避蹙国也
(郓欢龟/阴是)凡春秋书取皆恶其不以义得鲁复故地有
合于车攻閟宫之 …… (第 27b 页)
也济西因晋文之谲汶阳因郤克之憾郓鄫因莒人
之怨此之谓不以正复不以正复犹不以义得也前
日他国取鲁 田邑 不志于春秋今齐人取济西欢阐
何以志为其卒归我也齐侯取郓何以志为其欲居
我也汶阳之田归之于齐何以志 (第 28a 页)
庄元年冬十月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
文元年夏四月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
成八年秋七月天子使召伯来锡公命
来求归(来归 田邑 二见取门昏来归丧具见丧/葬门 来求归一见 门 来归脤一)
(见本/门) (第 10a 页)
文元年夏四月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
成八年秋七月天子使召伯来锡公命
来求归(来归 田邑 二见取门昏来归丧具见丧/葬门 来求归一见 门 来归脤一)
(见本/门) (第 10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