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易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別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雜史類
正史類
類書類
醫家類
儒家類
術數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法華部類
洞神部
用其心哉。辽人有变粗梗以成文明。岂德薄所可及。特念其无礼制法守。同伴若而人。为讲古人乡约。略成条规。 方行之
而有不禁也。亦未知终竟如何耳。又谓鬼魅禽兽。势复鸱张。而人心风俗。日异时非。昔之为蹰躇能唾骂者。乃一 (第 422L 页)
 过位之时。言似不足。而独便便于宗庙朝廷。则人君所位之地。无礼法无政事乎。
在宗庙则方有事于行礼之节。在朝廷则方有事于发政之宜。所当明辨而极言之矣。若过位之时则君未视朝。既无 方行之
礼。又非论政之席。故其过之也。只得致敬畏之意而已。
 方食之时。人有问于我者。犹可不答乎。
语之谓答 …… (第 82L 页)
却惘然自失。不能料其万一也。今已事往。贤者亦几悔之矣。只当更读做人书。识得为人子者。亲在凡事必禀命而 行之
义。实心践履。卑近加工。孝弟孚于家庭。信顺著于乡党。则俄顷之小小一失。便当消化无馀。愿贤者勉之。所贵 (第 83L 页)
然利涉者。道心之直发而直遂者也。其或将泊之际。微风打舟。差抵于别港者。道心之挠于气而不中节者也。其或 方行之
际。狂飙欻起。断缆而覆载者。道心之袭于气而人欲之冲遏而为恶者也。苍然巨渤。长风顺吹。而连云之帆。箭走 …… (第 385L 页)
理为主。十情之发。吾心之客用。故非无理而气为主。此又主理主气之分也。今以天道言之。元亨利贞之理。乘五 行之
气而直遂则为春生夏长秋敛冬藏之用。在人则四端是也。元亨利贞之理。乘五 (第 389H 页)
行之
气而旁行则为雨风露霜雪电雷雾云霞之用。在人则十情是也。窃尝推之。春者元之所以生万物也。万物始生。观其 …… (第 389H 页)
可以喜而为乐也。乐不阙于大目。则愤奚可以不与乎。是以喜爱乐恶怒愤忧惧哀。统于欲而为十情之大目。若夫五 行之
阴阳不齐。十情之属类无尽。姑举其槩而言之。欢欣悦慕。喜之属也。怜宠嗜惜。爱之属也。快饫娱戏。乐之属也 (第 395H 页)
非经文传义之意而别为一说者也。
学问宽仁
难曰。传言圣人未得位。进德修业而已。则盖以学问宽仁。为圣人 方行之
事也。本义言由四者。以成大人之德。盖以此四者。为大人已然之事也。二义孰长。曰若不曾学问宽仁。何以为大 …… (第 462L 页)
终身。岂谓吾德已成而遂辍不为哉。四者乃圣学成始成终之事。大人之所以为大人。固本于此。而亦不害其为大人 方行之
事也。但经意只是平说大人事。而传谓未得位。故进修而已。以今观之。未见其以未得位之故。为此进修也。
辑 …… (第 462L 页)
。盖欲其心量广大。着得一理后。又着得一理。以至于包含万理而无不容也。今曰自莫非从容中道之妙。则已说仁 行之
事。而非复宽居之意矣。所谓仁以 (第 463H 页)
行之
者。盖仁则无私心。无私心则学问宽居之义理。自然无所阏阂而周遍于日用之间矣。今曰生生不穷。与天同运。仁 (第 463H 页)
固是生生不穷。固是与天同运。然以此为仁 行之
说。觉太阔远而不紧切耳。临川说颇善。但最后一转语破碎拘泥。非本义也。
九四重刚
本义以重字为衍。而以 …… (第 463H 页)
父母子女之说。恐亦是因其定位而推变生义者。似亦非所以定位之本义。何者。以其巧密而无弘通之意也。若夫五 行之
分属八卦。不知自何圣人起。(羲文之问。未知何起。)而其说必有先儒定论矣。今以意推之。乾兑之为金。本乎 (第 465L 页)
 上特令决杖。公又以为挞诸市而促其仕。非 圣世体群臣。砺廉耻之道。劄论其非。又言当今 东宫辅导最急。 方外学行之
臣。宜令铨曹收用。人才固当培养。而武弁尤甚。宜择其可用者。备拟三曹郎官之望。仕路之混淆方甚。无论六曹 …… (第 527H 页)
下之辞。臣等难免昏谬之罪。不胜惶恐震悸之至。己亥献议诸臣。或以古礼。或以时制。论辨之说。自 上判付施 行之
教。既已陈达于初启。不必烦复。而今以时王之制言之。则大典五服条子之下。只书期年。长子众子不为区别。而 …… (第 531L 页)
臣等有不敢。只凭国典所载。率尔断定。 贞熹王后之于章顺王后之丧。 昭惠王后之于 恭惠王后之丧。必有已 行之
制。令春秋馆。从速考出实录何如。 答曰。依启。十四日。 上又下备忘曰。昨日宾厅再启。亦欠明白。而夜已 …… (第 532H 页)
大功者。似不悖于礼经之意。而古礼精微之蕴。有非臣等肤浅之见所可断定。昨日之请考实录者。欲知 祖宗朝已 行之
制。以为 (第 533L 页)
行之

地。盖出于慎重之意。无容他议。敢启。 上令承旨金锡胄。取仪礼父为长子条经传注疏。逐段解释。以入。翌日 …… (第 533L 页)
出。 宫闱之内。果能和气隆洽。则八路臣民。亦将鼓舞欢忭。为我东亿万年无彊之福矣。此则惟在 殿下体念而 行之
矣。 上曰。卿言出于至意。当各别留意焉。临退。 上又谕以连日行公之意。反复恳切。公对曰。古语云。执狐 …… (第 548L 页)
知公享年逾七旬。公已位至列卿。荣养备至。事庶母。亦务得其欢心。以其善事同知公也。凡所欲为者。无不奉而 行之。
推而及于弟妹。待之曲尽其道。其有婚姻嫁娶。辄为之经纪。尽备资装以与之。丙子之乱。庶弟寿徵。生才九月。 …… (第 551H 页)
既久。彼已各各分执。今不欲还推。须以此出示执持各人等。仍即烧火。以示更不侵责之意。庶尹洪有龟即依公言 行之。
各人等相顾啧啧不已。攒手称谢而去。即此一事。他可类推而知之也。于吏事。极其敏达。其在户曹及备局也。簿 (第 552L 页)
。敢此驰启。
复 命后陈沿路闻见启(十四条○己亥)
臣以大同便否。遍问列邑。则臣之所经。皆是沿海大同 方行之
邑。而沿海之中。亦不无岭上岭下毁誉之各异。盖岭上岭下沿海之邑。固有曾前赋役轻重之别矣。岭上则与湖西接 (第 103L 页)
界。惯闻大同之便。今行此法于引领愿 行之
馀。故岭上各邑民情。则莫不喜跃。而岭下曾前出赋之役。固轻于岭上。今此一结十三斗之一时并出。元非所愿。 …… (第 103L 页)
同既 行之
后。则各邑守令。不敢下手于八结。必以种种细琐之杂役。私自出定于烟户矣。所谓烟户。则称以两班者。皆不入 (第 104H 页)
矣。 上体不安。即辞退。
除吏曹参议。乙卯上疏辞职。仍出城。
 政院启曰。吏曹参议上疏到院。疏中有臣 方行之
语。而以 国忌齐戒。不敢捧入。 传曰。即为入之。遂 批曰。呜呼。君臣之间。何不相孚之至此。予甚愧赧。 …… (第 597L 页)
 

先生为近兴衙。入此寺。沧江赵公又来访。
除吏曹参议。戊午。上疏辞。 不许。
癸亥。到兴衙。松谷赵公来访。
癸卯(先生五十七岁)
正月(庚午)辛未。还草外。辛巳。发赴 召行。
 先生累辞不获。又有疏事可 行之
兆云。不得已赴召。
庚寅。到东郊上疏辞。 许递付军职。 命给米馔。
 批曰。尔既上来。职之紧歇。何用 (第 600H 页)
相持。所辞之职。当勉副矣。尔其勿辞。从速入来。仍 传曰。前参议李某既已递职。口传付军职。又 命左相元斗杓曰。李某上来。其疏事可举而 行之。
乙未。肃谢军职。
 时 上以眼患受针。不即 引见。备局诸臣入侍时。元公斗杓白 上曰。 先朝旧臣某某 …… (第 600H 页)
确。使其窒碍处融会。疏漏处缜密。则岂有终不可 行之
理乎。卑近之见。例多苟安目前。不思远图。而目今国势岌岌。有若下山之日。若非大有所振作设施。则虽欲每如 (第 605H 页)
也。所谓动者。只是理自动耳。非人动之也。抑亦行人是路欤。行人之所履是路欤。人是人也。路是路也。虽于人 方行之
时。岂不可指路为路耶。盖道理在中。包畜 …… (第 99L 页)
不住。其不容人为。自然发见于事物之间者。是吾人当 行之
路也。前乎人之践行而此路已现前。因此路之现前而人始践去。人也道也。能所自别。先后分明。则亦岂有因人方 (第 100H 页)
有行后有道之嫌哉。日用事物当 行之
理。具于中则谓之道。而日用事物当 (第 100H 页)
行之
理。发于外则谓之非道。终不可晓也。
答子强别纸
 第一条道即性之流行于日用事物之间者也。乃天命之本然 …… (第 100H 页)
 朱子曰性是体道是用。既以性为体则其具于中者。只当云性为体。而不必更言道之体也。
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朱先生亦以道之体。言于性矣。
 必待性发而后道著于外则。(止)章句所谓日用事物当 行之
路者。果谓有时而具于中。有时而著于外乎。
性之未发。道之体具于中。已发而道之用著于外。此语恐不至大骇 …… (第 100L 页)
 中和固能也。而所能则性道也。知此则以中和为

性道。有何不可之有云云。
辨别能所义甚精密。以中和为性道。非复前日议论。末段得此回头转脚之意。幸甚幸甚。
窃谓性本于天。道率乎性。(道率乎性。陈新安语。造语极好。非人率之之意自分明。)道之揔会底是性。性之分派底是道。大而君臣父子。小而动静食息之理。千涂万辙。根于性而贯事物。无内外无分段。日用事物当 行之
理。本然全具于冲漠之中。而行前自在者其体也。日用事物当 (第 101L 页)
行之
理。随时随处。流行发见于事为之间者其用也。不成体独为率性之道而用不得为率性之道也。是以程子论率性之道 …… (第 101L 页)
未发之前无用之地。不敢从性中流出。不敢从良心发见。便作动不得行不得底物事。殊不知非人率之道。即是人当 行之
路也。此性自然发见之端。即是此道流 (第 102H 页)
行之
用也。其发见也。性之理自然发见。非人用力发出之也。其流行也。道之用自然流行。非人用力推 (第 102H 页)
行之
也。而况 (第 102H 页)
行之
者人而所行则率性之道也。其能所界分自别。原其所能则所谓非人率者固自若也。苟能知此则虽指人方行方践底谓 …… (第 102H 页)
恐无毫发之病也。器而不用。不成为器。路而不行。不成为路。高明苦避因人方有之嫌。厌听性发流 行之
说。单举未 (第 102L 页)
行之
体。为率性之道。截去流 (第 102L 页)
行之
用。不许为率性之道。愿且置旧见。更取程朱及湖上诸训。反复参考。细入思议如何。
答族侄伯三(台焕)大学 …… (第 102L 页)
久矣。今闻夏前无可动之势柰何。
与景范(丙寅)
礼疑。区区何敢与论。变节。平日讲定于岩亭者。只当依而 行之。
又何敢异论耶。但既承盛问。亦不害私讲。盖族亲虽有恩义。不为加服。惟持心丧。既有张子定论。南溪所处。又 …… (第 104H 页)
声色诱之则便为所引去。科宦爵禄牵之则便为所移去。而初年区区自期之志。都无去处。此孟浪一也。徒事口耳。 行之
不力。则说性说命。却无躬 (第 118H 页)
行之
实。因循荏苒。意想渗澹。日用行事。骎骎然入于时样染于俗累。末梢遂成半上落下可笑人物。此孟浪二也。愿将 …… (第 118H 页)
日用上。随事看理。处之各当其则。则政所谓胜读十年书也。愚尝谓案上坟典。便是有文字之日用。盖日用事物当 行之
理。尽在此中故也。日用应接。便是无文字之坟典。盖书中所讲之理。举而措之于此故也。有事则应事。无事则读 (第 118L 页)
可行弄于未发之前。而不属于已发之后者耶。抑亦行人是道欤。行人之所履是道欤。人是人也。道是道也。虽于人 方行之
时。岂不可指道谓道耶。盖道理在中。包蓄不住。其不容人为自然发见于事物之间者。是吾人当 (第 244H 页)
行之
路也。前乎人之践行而此道已现前。因此道之现前而人始践去。人也道也。能所自别。先后分明。则亦岂有因人方 (第 244H 页)
元来顿在我。所以做得那底。亦极好底。古圣贤下字。可谓亲切了。
又曰。人要识诚字。当于色欲上看得。色欲 方行之
际。何尝有一毫他念。只歆歆然相感之情。直截泻去。住劄不得。这便是一。一便是诚。天地之所以搆精。男女之 …… (第 624L 页)
迈。深致意焉。末又继之以 明时盛际。独未及见之恨。其所痛惜而伤叹者。语皆实迹。书皆信笔。此岂非公之言 行之
一部公案乎。吾尝闻故老流传之语。公姿貌玉洁。风标雪凛。人一见知其为非常人。今观东皋公诗信然。
明发 …… (第 631L 页)
百弗先生教。归就魂帛所奉处 行之。
因奉几筵于寓舍。
辛丑二月。先送内行。复下高灵寓舍。继又奉几筵及家庙发行。既达。元宾与洞中诸益。已治 (第 636H 页)
以自解耳。盖金縢之作。在成王悟迎之后。故史氏据当日已著者而书之曰。管叔,蔡叔流言于国云尔。则岂是流言 方行之
时。已知管,蔡之所造也。大抵周公东征。费了数年。而武,管伏罪之日。方知不利孺子之说。乃不根无实之言。 (第 384H 页)
晦。 大王大妃特下撤帘之教。元正告庙陈贺也。玆实前代马邓之所不能。宋之宣仁。犹待韩魏公诸人转斡之功。 方行之。
今于四载权听之馀。便即复辟。猗欤盛哉。书曰。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古人忧国爱君之心 (第 688H 页)
 小学增注。拨发扬貌。蹶行遽貌。二者皆失容。沙溪曰。此言其方入时也。至下文。始言坐必安。增注说恐得之。○玄石曰。盖此五句四事者。皆将即席之事。本非 方行之
时。则行遽貌三字。恐亦未安。通解 (第 354H 页)
爻言气质之分。及其成卦则依旧以乾兑离震为天四。巽坎艮坤为地四。盖未始异也。其气质之分则只于四象中。以 方行之
气。为乾坤坎离。以见定之质。为兑震巽艮。盖只以二爻言则只有乾坤坎离而已。即其气而质寓焉。兑震巽艮。只 …… (第 189L 页)
有言也。但士生斯世。各有其志。固不可以一板局定。然从古建功立名。能表表于群丛者。未有不以义理为前茅而 行之
以忠愤义勇之实者。虽未知吾执事此去作何建立。以有辞于斯世。而窃恐因循旧迹。逐浪上下。万一一朝利名形于 …… (第 195H 页)
悖然后可以为器。中天此制。黄道环日 行之
度。在冬至则出于辰而没于戌。夏至则出于寅而没于申。出固然矣。没之岂如是乎。然则不分四时。日之为昼夜平 (第 200L 页)
之。固无害于率旧章之意。况百世礼家之宗。莫如晦庵。吾州礼家之宗。亦莫如大山。则以沧洲已定之仪。用鲁林 方行之
规。夫孰曰不可。虽与五礼仪有多少牴牾。恐无所未安也。说者曰世俗常礼。姑且从众。不须立异。为人所指目。 (第 99H 页)
此似然矣。然大关义理处。不当以指目为嫌。且五礼仪凡拜皆四拜云。而今用再拜。其随宜变通。前人已 行之
矣。况受胙之从释奠仪。辞神之从开元礼。亦既参酌古今。互有同异。则只此献爵拜一节。奚独胶守前说。专无变 …… (第 99H 页)
有受胙拜。沧洲仪有焚香拜。而今皆阙之。亦宜次第举行否。太学州校。非吾辈力所及。只 行之
一方。犹足以见其意。望须即为赐答。使此百年未定之礼。得有整顿。如何如何。
  附定斋答书
 教示享礼 (第 99L 页)
已略用此语。而于仁之实体。不欲分明说出。恐依旧有看仁字不出之病矣。古人论仁。有就已成之仁而言者。有就 方行之
仁而言者。有就道理而言者。有分公与仁而言者。有合公与仁而言者。各据一方。不患无證。而推其旨义所在。便 (第 231L 页)
唐之谬制而复回商周之盛。则是不但有愧于商周之世。抑亦不及于隋唐之君矣。今虽不能尽复古道。独不可以就其 方行之
法。斟酌其利病而去取之乎。且 祖宗之典。固主式年之试。而小小制述。特为劝课之一事。非如今之必为应得之 …… (第 223H 页)
生序齿。东西相向而坐。平民及庶孽习武事者。别为浮阶与阶等。亦东西相向。依乡饮酒礼 行之。
一。近邑教授差京官。承 召而来者。驿给一骑。官给一卜。而卜则以会减其刷价。除各官茶啖之规。或以时物 (第 226H 页)
机之繁。庶务之广。有不可以衰绖屦杖临之。遂制布幞头布公服以视事。此盖后之权制也。执事之问。似若于谅闇 方行之
中。又著视事之布帽布服者然。无乃偶失于照管耶。抑愚生所见。未免于胶固耶。朱子与余正甫书也。当宁宗嗣服 …… (第 328L 页)
宜矣。第我国丧礼。以中单衣之制用之。此虽非古之深衣。而盖亦仿其制而承衰者也。若以古礼及朱子说。我国通 行之
规观之。所谓承衰之服。无论深衣中单衣。而终不可无者也。今日斩衰之制。上下一循。而独于承衰服一款。阙而 …… (第 330L 页)
为不熟矣。博询于庙堂之宰辅。广问于草野之儒贤。折衷众议。采择用之。宜其引据明白。考證的确。指南一世。 行之
无疑。而顾今仪节条件。差谬者亦多。则信乎礼疑之无穷至此哉。虽然。星霜荏苒。时序推迁。 成服已矣。练事 …… (第 332L 页)
痛之心。发于天性。不待勉强。圣人于此。制为斩衰。貌以表心。服以表貌。故在上者。必先摧恸而临之。攀擗以 行之。
居庐宅宗。自尽孝思。然后群臣观感。四方取则。哀尽于上而莫不致哀。礼循于此而莫不率礼。未有为其子者不哀 (第 332L 页)
  

礼制
辛酉冬。外弟李肇行冠礼。余与朴持平士元往观。崔正字文叔徐内翰君望诸人皆在座。肇之季父汉弼。并冠于是日。告祠堂之辞。肇当告之。而其季父之名。当在肇之上与否。诸人未能讲定。余以为肇既是宗孙而书于旁题。则当曰肇及肇之季父某。今日加冠于首云云可也。诸人以侄先于叔。且自告之辞。尤不可先己为嫌。而竟从余言。将加又未定孰先孰后。颇持两端。乃一时并加。此义未知如何。礼有并有丧之文。而无并有冠之文。信乎礼变之无穷也。
我东婚礼卤莽。中古以来。士夫皆于婚夕委禽于妇家。而不行合卺之礼。三日后 方行之。
此甚无谓。徐花潭始折衷为婚夕合卺之礼。至今 (第 357H 页)
行之。
其时则犹多不行者。族祖东冈公。与洪耻斋家结嘉事。始断然 (第 357H 页)
行之。
公即花潭门人也。
我东旧俗。尚有流传于小民者。娶妻三日后。始为同牢宴。亦平时士夫之所行也。
国典于大 …… (第 357H 页)
变。而以从前地葬稀阔。故深山郁密。既无闾阎。又多虎豹。守墓极难。立斋寺借僧力。设忌祭于寺中。只以蔬菜 行之。
至今有僧斋之说。间有有力者则别立草屋。留男奴行朝夕祭于神主。如朝家守陵官。至今称丧家男奴曰行者。盖行 …… (第 358H 页)
要先行告辞。而未审告事时日。欲依他告辞前期告之。则有未变除前。径先向吉之意。心极未安。欲于祥日晓头先 行之。
则当晓哀遑之中。又别行一事于祭前。有违于诚一之意。且若具书年号及四代官位。则当具酒果。事体当如朔望之 …… (第 359H 页)
后即奉主以入。盖既告于行祔祭之时矣。今不可更告。如备要之多辞。又不可于奉新主入庙时全无告辞。故折衷而 行之。
高丽仁宗十年。御龙舟于大同江。以忌月。乐悬而不作。郑知常奏礼有忌日。未闻有忌月。若有忌月则当有忌年 …… (第 359H 页)
祀每于三更前。坐外仪彻晓行事。其所卜日乃归虚。若祭以二日则是为祭于一日之夜也。若祭日是三日则已于二日 行之。
事甚无谓。
昼祭用烛。乃我东佛事之习。如墓前必设长明灯可见也。自 宣庙朝以后。墓灯废焉。宋颐庵论礼。 (第 359L 页)
。今当只就先生说中略绰领会了。毋深求苦索。吾心地便自洒然也。
德阴道阳。德者。已得之名故为阴。道者。 方行之
名故为阳。与公事有阴阳之义。相类。
徽庵程氏。非心在腔里。而谓当在于视听食味。滉亦谓心不在躯壳。而只 …… (第 34L 页)

父在为母期。古礼也。今虽庐墓。既依古礼。期而除服。则何可不返魂。而仍为庐墓乎。只当返魂。而以禫服 行之。
至当。既曰。为父除衰。而又曰。禫服 (第 37L 页)
行之。
未安。此不知礼。而徒徇情之言也。今 国恤。官人卒哭后变服。有事于陵所。则反丧服者。与父在为母期之礼。 (第 37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