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四書類
地理類
政書類
職官類
別史類
傳記類
編年類
目錄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金石類
類書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禪宗部類
清代道教文獻
延庆州
延庆州署 在城中稍西刱。自明永乐十二年知州陆震权为草舍以莅事。宣德九年,知州杨宾始易之以瓦,规制苟完。正统十四年,大兵猝至,人民惊溃。知州王铭持印之京,州署悉毁于火,止存仪门三间。景泰二年,民始复业。成化三年,知州李裔始鸠工聚材刱建。视昔规模廉隅整饬矣。大门三间,东寅宾馆三间,正堂三间,扁 曰仁爱。
前为月台,中为甬道,东西库二间。仪仗库三间,在厅东。东西公廨各三间,后堂三间,耳房三间,宅内正房五间
仁嘉靖九年门人薛侃等建万历初燬天下书院,佃为民业,十二年,都御史萧廪奏复之,赐额曰勋贤,春秋致祭,以 徐爱
冀元亨薛侃邹守益欧阳德,王艮王臣刘魁钱德洪王畿萧廪陈善配享祠前,有宋籍田太极亭,先是廪骋陈善主教修复
     元阎复
  题江西乡闱录后     明何乔新
  山东乡试录序       王守仁
  示 徐曰仁
应试        前人
  云南乡试录序        杨慎
  顺天府乡试录序      王维桢 ……提调某某、司监试某某、又相与翊赞,防范于外,皆与有劳焉。不可以不书,其馀百执事则已具列于录矣。
《示 徐曰仁
应试》前人
君子穷达一听于天,但既业举子便须入场,亦人事宜尔。若期在必得,以自窘辱则大惑矣。入场之日
尊谥。
按《明会典》:永乐二十二年,上文庙尊谥曰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后 徐氏曰仁
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又〉永乐二十二年,上尊谥仪:〈隆庆初,稍有更定者,附注于下〉前期三日
侯景之役,又为西台所赠。兖州左卫官位甚高,未知其子,何忝郎署。魏晋之前如为久远,宋齐以降其例甚多。如 徐爱,
阮佃夫之子,可不得郎官耶。纪文卿公向琎,皆为列棘。岂冗杂曹郎乎。三者枢入身梁朝,解褐岳阳王。小府墨曹
儒林二
○陈献章((李承箕张诩))娄谅((夏尚朴))贺钦陈茂烈湛若水((蒋信等))邹守益((子善等))钱德洪 ((徐爱
等))王畿((王艮等))欧阳德((族人瑜))罗洪先((程文德))吴悌((子仁度))何廷仁((刘邦采魏 ……年七十九。学者称绪山先生。

初,守仁倡道其乡,邻境从游者甚众,德洪、畿为之首。其最初受业者,则有余 姚徐
爱,山阴蔡宗衮、朱节及应良、卢可久、应典、董涷之属。

爱,字曰仁,守仁女弟夫也。正德三年进士。官至 ……徐生之温恭,蔡生之沈潜,朱生之明敏,皆我所不逮。」爱卒,年三十一,守仁哭之恸。一日讲毕,叹曰:「安得 起曰
仁九泉闻斯言乎!」率门人之其墓所,酹酒告之。

蔡宗衮,字希渊。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四川提学佥事。
   沈国模(附史孝咸、管宗圣、韩当、邵曾可、邵廷采、王朝式)

  有明馀姚王文成公讲「致良知」之学,弟子遍天下;后或不轨师说为,訾议于世。而同邑传其学者,推 徐曰仁(爱)
、钱绪山(德)、洪湖今(山瀚)、闻人邦(正铨);再传而得沈先生国模。
  国模字求如,馀姚诸生。少以 (第 247 页)
  邵廷采,浙江馀姚人。馀姚自明王守仁讲「致良知」之学,弟子甚众。江西、泰州、龙溪并述学案,颇异师说;而馀姚传其学者,有 徐爱
、闻人诠、胡瀚、钱德洪,德洪传沈国模,国模传韩孔当、邵曾可,曾可传其子贞显,贞显生廷采。廷采为诸生, …… (第 1600 页)
  后鸿博科,吾浙方闻博学之士,浙东推谢山、浙西推菫浦;犹康熙大科之有秀水、萧山也。康祺少时,则闻菫浦负谢山于死后,而未得其详。顷读先师 徐先生
「烟屿楼文集」,有记杭菫浦一篇。谨节录之曰:『始,二人以才学相投契,最为昵密。客京师、维扬,无一日不 …… (第 1610 页)
其目,有「鲒埼亭集序」,忻然检读;则若誉、若嘲,莫解所谓。细绎之,又似谢山有败行者;皆大惊怪(世有以 徐先生
言为大过者;试考全、杭交谊,并取此序阅之)。又遍观其他文,则窜谢山文为己作者六、七篇;于是知菫浦卖死 …… (第 1611 页)
』。其后樗庵弟子有钞「鲒埼亭集」而以杭序冠首者,樗庵见之大怒,乃手记菫浦负谢山始末于序后;而此书后归 徐先生,
故先生详述之如此。樗庵固不妄语, (第 1611 页)
徐先生
亦不轻诋前辈者。且菫浦「粤游集」,每有以湖笔馈某官诗;其「文集」中考据论辨之作,颇与「鲒埼」相出入。 (第 1611 页)
  先生少丧母,祖母孙孺人亲抚之。少颖悟,能发人隐曲;父闻而怒之,始韬敛,不

妄言语。七岁,从群儿为踏蹴戏;祖母召之曰:『若祖、父不能,而汝能之;殆贤于祖、父矣』!先生闻而自责,自是不复为玩弄之事。九岁,祖鲁公先生从他邑教授归,召先生省所治书,因教以先儒语;先生欣然曰:『其人何在乎?何不令儿早事之』!祖闻而大悦,为具衣冠、具书币,而携之入姚江书院。
  先是,明儒王文成讲「致良知」之学,弟子著录数百人,惟学之传于同里者,以醇谨称最著者为 徐爱(曰仁)
、钱德洪(绪山)、闻人诠(邦正)、胡瀚(今山);德洪传沈国模(求如)、管宗圣(霞标)、史孝复(子虚) (第 421 页)
  先生少丧母,祖母孙孺人亲抚之。少颖悟,能发人隐曲;父闻而怒之,始韬敛,不

妄言语。七岁,从群儿为踏蹴戏;祖母召之曰:『若祖、父不能,而汝能之;殆贤于祖、父矣』!先生闻而自责,自是不复为玩弄之事。九岁,祖鲁公先生从他邑教授归,召先生省所治书,因教以先儒语;先生欣然曰:『其人何在乎?何不令儿早事之』!祖闻而大悦,为具衣冠、具书币,而携之入姚江书院。
  先是,明儒王文成讲「致良知」之学,弟子著录数百人,惟学之传于同里者,以醇谨称最著者为徐爱 (曰仁)
、钱德洪(绪山)、闻人诠(邦正)、胡瀚(今山);德洪传沈国模(求如)、管宗圣(霞标)、史孝复(子虚) …… (第 421 页)
  有明馀姚王文成公讲「致良知」之学,卒以功业显著有效。于是门弟子满天下,江西、泰州、龙溪并述;学案传授著录者辄数百人,辐辏驰骋,或不轨师说为訾议于世。而同里传其学以醇谨称最者,曰 徐爱(曰仁)
、钱德洪(绪山)、闻人诠(邦正)、胡瀚(今山);后少传者,惟德洪传沈国模(求如)、国模传韩孔当(遗韩 (第 427 页)
  有明馀姚王文成公讲「致良知」之学,卒以功业显著有效。于是门弟子满天下,江西、泰州、龙溪并述;学案传授著录者辄数百人,辐辏驰骋,或不轨师说为訾议于世。而同里传其学以醇谨称最者,曰徐爱 (曰仁)
、钱德洪(绪山)、闻人诠(邦正)、胡瀚(今山);后少传者,惟德洪传沈国模(求如)、国模传韩孔当(遗韩 (第 427 页)
事。实无踰朋友观善。而妹婿之与妇兄弟。又非特朋友而已者。尊于吾儿辈。倘一心相长。永勿替焉。则王阳明之 徐爱
何足道哉。老夫之有取乎尊。实信水楼金友一言。而家弟又每说尊美资质。此又可爱。况渼栎二先生道义之好。不 (第 210H 页)
 念祖对。几字用处虽殊。字义未尝不同。而但庶几之几字。近于伫待底意。如几之几字。近于期待底意。与几微之几。似不同矣。
此曰德爱 曰仁爱
者。仁中之一事。故爱莫大于爱亲。而孝亦谓以仁中之一事。况单说爱者乎。然则昌黎曰博爱之谓仁。先儒斥之曰 …… (第 531H 页)
 志俭对。此章爱宜理通守。情也。所以承上文之几善恶也。仁义礼智信。性也。所以承上文之诚无为也。盖爱。情也非性也。而韩子直曰博爱之谓仁。是以情为性也。所以为失。而若此章所云 爱曰仁。
其意若曰发而为爱情者。即性之仁也。正如孟子以恻隐之端言仁。故朱子曰曰者。因情而明性。且 (第 531L 页)
爱曰仁
之上。加一德字。则德 (第 531L 页)
爱曰仁
云者。犹言爱之德 (第 531L 页)
曰仁。
如是看则其以爱与仁分属性情之意。不尤明乎。既分性情。则与韩说似同而实异矣。
然矣。惟爱字最当于仁体。 …… (第 531L 页)
 憙曰。不然。性焉安焉。应上文诚无为。复焉执焉。应上文几善恶。发微充周。应上文仁义礼智之德。不可就每节。分性情也。
 志俭曰。不然。此章虽分言诚几德。而其实性情二者而已。诚以言性。几以言情。而德爱 曰仁
以下所言。或属乎情。或属乎性。则非此性情之外。别有是德也。故其下圣贤神三节所论。亦不出于性情二者。性 (第 532H 页)
亦无怪乎其谓无体用。而老之虚无。佛之寂灭。犹不至如此之荡然无据也。陋矣。不足多辨也。
传习录辨
   徐爱
问。在亲民。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何。先生曰。传中作新之新。是自新之民与新民之新不同。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 …… (第 410L 页)
正门路乎。大抵心即理一句。是其为学头颅。而全是禅家面目。则其言议是非。自可置之。本不足与辨也。
   徐爱
问知行合一之说曰。人有知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曰。此已被私意隔断。不 (第 413H 页)
患不雅。余莞尔曰。中国虽不用入声。徐锴训曰字而从口张气出之象。则其为不雅。固自如也。而近代如姜曰广, 徐曰仁,
梁曰缉之徒。至今或道之。未尝见曰字之不可以为名与字者。然字之不雅。子犹患之。则凡一身之所属。实事之所 (第 510L 页)
其说曰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乃良知。(见上大学问)是以性而称良知也。又曰知是心之本体。(见 徐爱
录)又曰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见顾东桥书)又曰良知 …… (第 221L 页)
其归趣。惟象山乃曰心即理也。(见困知记)阳明又继而和之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见 徐爱
录)又曰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见顾东桥书)又曰心即理也。无私则即是当理。(见陆澄录) (第 222L 页)
理。动静之机是非之鉴。气也器也。而又曰涵之具之则是非认气为理者耶。后见南塘记亦如此。而引朱子说以释之 曰仁爱
之理心之德。义宜之理心之制。礼敬之理心之矩。智别之理心之觉。(后又以通字代觉字。)信实之理心之无妄。 (第 354L 页)
戒之勿作。 徐曰仁
辈。始明终昏。而自以为得。
与洪应吉
见诺徐复斋所著传了。切望寄示。郑先生著述。任武伯令公。许欲搜得 (第 350L 页)
 滉按草庐此言。亦禅家顿悟之机。圣门无此法。
传习录论辩(传习录。王阳明门人记其师说者。今举数段而辩之。以该其馀。)
  徐爱
问在亲民。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何。先生曰。传中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下面治国平天下处 …… (第 416H 页)
其学之不出于释氏。是不亦自欺以诬人乎。彼其徒之始明者。不觉其堕坑落堑于邪说。乃曰言下有省。亦可哀哉。 (徐爱。
字曰仁。阳明门人。实纪是言者。此条末有曰。是日。爱言下有省。)
  (第 417L 页)
徐爱
问知行合一之说曰。人有知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曰。此已被私意隔断。不 (第 417L 页)
明传习录。求见其学。大槩务为好异。故罗钦顺著困知记。以攻其失云云。据此。则两书即传习录,困知记。) 徐曰仁(名爱。曰仁。字也。阳明弟子。记其师说。为传习录。)
始明(止)为得(见四十一卷传习录辨。)
○徐复斋(即花潭。)
郑先生(即一蠹。)
任武伯(即任判决 (第 350L 页)
其学。大槩务为好异。故罗钦顺著困知记。以攻其失云云。据此。则两书即传习录,困知记。)
徐曰仁(名爱。 曰仁。
字也。阳明弟子。记其师说。为传习录。)
始明(止)为得(见四十一卷传习录辨。)
○徐复斋(即花潭。) …… (第 350L 页)
潜室书((答陈器之书)曰。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理。而纲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 曰仁
义礼智。孔门未尝备言。至孟子而 (第 357H 页)
 昨夕。对床论话。多幸。但于鄙言。无所铨拣而俱曰是。此岂有益于懵滞耶。继此切望痛加辨诘。庶精义不差也。两书皆呈。但禅学如膏油。近人则辄污。阳明又以雄辩济之。尤易惑人。诸公须戒之。勿作 徐曰仁
辈始明终昏而自以为得。
答退溪书
近日。寒气尚酷。每想令体清养如何。积慕不已。忽不自意伏承令问恳款。 (第 20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