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類
地理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政書類
類書類
儒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敦煌寫本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經集部類
大集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正一部
續道藏
上因果为宗。或有说者。当常现常二果为
宗。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显当常如来
所證大般涅槃。是明现常 圣行 等因即助显
于果非为正宗。若据佛意欲使众生各證当
果。但当果未非恐难取信。是故自说所證将
成物信。以 …… (第 0240a 页)
性品云。若言解脱犹如幻化。凡
夫当谓得解脱者即是磨灭。有智之人应当
分别人中师子虽有去来常住不变。又 圣行
品云。复次善男子心性异故名为无常。所谓
声闻心性异。缘觉心性异。诸佛心性异。依此
等文当知报佛心是有 (第 0248a 页)
宗。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显当常如来
所證大般涅槃。是明现常 圣行 等因即助显
于果非为正宗。若据佛意欲使众生各證当
果。但当果未非恐难取信。是故自说所證将
成物信。以 …… (第 0240a 页)
性品云。若言解脱犹如幻化。凡
夫当谓得解脱者即是磨灭。有智之人应当
分别人中师子虽有去来常住不变。又 圣行
品云。复次善男子心性异故名为无常。所谓
声闻心性异。缘觉心性异。诸佛心性异。依此
等文当知报佛心是有 (第 0248a 页)
第五(四十八纸巳下)
* 破旧今昔四谛有量无量义
* 破旧五时四谛事理不同义 圣行 具有四种四谛此品明一实四谛
* 一实四谛相
* 四圣谛相(各有六文)
* 声闻乖理即是外 …… (第 0283b 页)
见疑见戒取
* 三果断五下结我疑戒取足贪嗔
* 今文八万劫成佛下文八万劫发心须会释 圣行 品第十九之一 会疏第十一 单疏第七(六纸巳下)
* 五行十功德不同(付)破旧解
* 五 (第 0287b 页)
行得名(付)从初题 圣行
五行天行为本馀为末(付)他破 …… (第 0287b 页)
二
* 天行指杂华(付)天行多义
* 标列五行并一行
* 明五一两行所以
* 初明戒 圣行 下(付)菩萨遇人缘法缘相
* 菩萨持戒(付)罗刹乞浮囊譬
* 罗刹二解(一外恶知识二内颠倒心 …… (第 0287c 页)
住不动地(付)旧三释(并)今解
* 不动地得名须弥譬
* 须弥山蓝风动不动异说和会 圣行 圣人得名(付)七圣财
* 二明定 (第 0287c 页)
圣行 下古师为四念处有二失(并)今解
* 特胜观背舍观(修證相委悉)
* 特胜背舍果得住堪忍地 …… (第 0287c 页)
实无乐而说乐虚妄耶论议
* 世乐为乐因亦为苦因义
* 菩萨解苦无苦二乘不解 圣行 品之二 会疏第十二 单疏第七(二十五纸巳下)
* 明集谛下
* 昔烦恼业为集今烦恼为集 …… (第 0288b 页)
(付)与凡夫有苦无谛相违料简
* 外道横计常乐我净相(文广)
* 外道常乐我净非相 圣行 品之三 会疏第十三 单疏第七(四十二纸巳下)
* 广破外道常
* 小乘无作有漏今意无作 (第 0289b 页)
* 破旧今昔四谛有量无量义
* 破旧五时四谛事理不同义 圣行 具有四种四谛此品明一实四谛
* 一实四谛相
* 四圣谛相(各有六文)
* 声闻乖理即是外 …… (第 0283b 页)
见疑见戒取
* 三果断五下结我疑戒取足贪嗔
* 今文八万劫成佛下文八万劫发心须会释 圣行 品第十九之一 会疏第十一 单疏第七(六纸巳下)
* 五行十功德不同(付)破旧解
* 五 (第 0287b 页)
行得名(付)从初题 圣行
五行天行为本馀为末(付)他破 …… (第 0287b 页)
二
* 天行指杂华(付)天行多义
* 标列五行并一行
* 明五一两行所以
* 初明戒 圣行 下(付)菩萨遇人缘法缘相
* 菩萨持戒(付)罗刹乞浮囊譬
* 罗刹二解(一外恶知识二内颠倒心 …… (第 0287c 页)
住不动地(付)旧三释(并)今解
* 不动地得名须弥譬
* 须弥山蓝风动不动异说和会 圣行 圣人得名(付)七圣财
* 二明定 (第 0287c 页)
圣行 下古师为四念处有二失(并)今解
* 特胜观背舍观(修證相委悉)
* 特胜背舍果得住堪忍地 …… (第 0287c 页)
实无乐而说乐虚妄耶论议
* 世乐为乐因亦为苦因义
* 菩萨解苦无苦二乘不解 圣行 品之二 会疏第十二 单疏第七(二十五纸巳下)
* 明集谛下
* 昔烦恼业为集今烦恼为集 …… (第 0288b 页)
(付)与凡夫有苦无谛相违料简
* 外道横计常乐我净相(文广)
* 外道常乐我净非相 圣行 品之三 会疏第十三 单疏第七(四十二纸巳下)
* 广破外道常
* 小乘无作有漏今意无作 (第 0289b 页)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至)发大清净愿。」
【知音云。汝听者。敕令谛听。总颂下合六道之愿深。
谓 圣行 能应诸方。虽是神通。亦由深大之愿所使
然。愿深由经劫多。亦不可以心思口议者。次总颂
上合诸佛之愿净。 (第 0812c 页)
【知音云。汝听者。敕令谛听。总颂下合六道之愿深。
谓 圣行 能应诸方。虽是神通。亦由深大之愿所使
然。愿深由经劫多。亦不可以心思口议者。次总颂
上合诸佛之愿净。 (第 0812c 页)
也。文殊入
海。大慈无染。梵行也。四行随机施化。婴儿行也。非
天行不能證理。非梵行不能涉有。自修唯在 圣行。 利生须假婴病二行。
△二难易得果證法平等。分
二。初明达多通经释迦资之成道。二明文殊弘经。
龙女因 (第 0479a 页)
海。大慈无染。梵行也。四行随机施化。婴儿行也。非
天行不能證理。非梵行不能涉有。自修唯在 圣行。 利生须假婴病二行。
△二难易得果證法平等。分
二。初明达多通经释迦资之成道。二明文殊弘经。
龙女因 (第 0479a 页)
此经法空座
合彼经明得道女人则无谄曲譬无缘大慈与此
经慈悲室合彼经呼为无馀义此经呼为无上道
又彼经所 明圣行 即如来座天行即如来衣梵行
婴儿行病行即如来室也问大经明亲附国王持
弓带箭摧伏恶人此经远离豪势谦下慈善 (第 0142c 页)
合彼经明得道女人则无谄曲譬无缘大慈与此
经慈悲室合彼经呼为无馀义此经呼为无上道
又彼经所 明圣行 即如来座天行即如来衣梵行
婴儿行病行即如来室也问大经明亲附国王持
弓带箭摧伏恶人此经远离豪势谦下慈善 (第 0142c 页)
而色味乃异。今文总意别。别
指变化身所依之变化秽土言也。
于诸下。明依病
行。显断德也。而悉下。明依 圣行。 显智德。即是以实
智。合在内之财富。具足下。以权智。合在外之田宅。
大慈下。合僮仆。恒求下。以所化一 (第 0364c 页)
指变化身所依之变化秽土言也。
于诸下。明依病
行。显断德也。而悉下。明依 圣行。 显智德。即是以实
智。合在内之财富。具足下。以权智。合在外之田宅。
大慈下。合僮仆。恒求下。以所化一 (第 0364c 页)
病鲜白。
即转现报之色。总谓之增上果也。
不生下半偈。转
业障。得生报。即异熟果。
众生一偈。明修贤 圣行。 便
与贤圣同。即等流果。
天诸半偈。因持经。而获给使。
即士用果。
刀杖下二颂。由三毒灭。而智慧生。 (第 0400c 页)
即转现报之色。总谓之增上果也。
不生下半偈。转
业障。得生报。即异熟果。
众生一偈。明修贤 圣行。 便
与贤圣同。即等流果。
天诸半偈。因持经。而获给使。
即士用果。
刀杖下二颂。由三毒灭。而智慧生。 (第 0400c 页)
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
提处。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
点头。后闻重译涅槃 圣行 品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
犹有佛性。尉喜不胜。
纶音
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 (第 0705a 页)
提处。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
点头。后闻重译涅槃 圣行 品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
犹有佛性。尉喜不胜。
纶音
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 (第 0705a 页)
不然。何前
说方竟。后说未张。而遽变现法界如斯哉。且此经明
万法不空。同彼诸天偈赞。五位依忍。类彼诸 圣行 门。
弘护因果。似托法进修之章。引證古今。有劝乐生信
之义。寄位行化。假权克修。合加行于回向。明十忍 (第 0212a 页)
说方竟。后说未张。而遽变现法界如斯哉。且此经明
万法不空。同彼诸天偈赞。五位依忍。类彼诸 圣行 门。
弘护因果。似托法进修之章。引證古今。有劝乐生信
之义。寄位行化。假权克修。合加行于回向。明十忍 (第 0212a 页)
贤位也。空即信顺二忍。以
此二忍。前六地中修断證入。皆空缘影故。无生忍。
即七八九三地。此明人天。得 圣行 益也。一地乃至
十地者。此明人天得入圣位益也。无量下。此明菩
萨得因极果圆之益。非人天之益可比盖以闻 (第 0264b 页)
此二忍。前六地中修断證入。皆空缘影故。无生忍。
即七八九三地。此明人天。得 圣行 益也。一地乃至
十地者。此明人天得入圣位益也。无量下。此明菩
萨得因极果圆之益。非人天之益可比盖以闻 (第 0264b 页)
成粗。
○五味相生。统纪
引元草堂。相生喻教。则有次第。从顿开渐。渐入转深。
终会于圆。
○十三 圣行 品。大涅槃经云。譬如从牛出
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孰酥。从熟酥出
醍醐。醍醐最上。佛亦如 …… (第 0564b 页)
空法。故不说幻详解云。通是
缘生无体幻。别名一理随缘幻。圆名以性夺脩幻。
○
如幻三昧。玄第四上慧 圣行 中明四种四谛慧。第四
无作四谛慧。约大经广明二十五王三昧。地狱有用
无垢三昧破。乃至非想非非想有用我 (第 0567b 页)
○五味相生。统纪
引元草堂。相生喻教。则有次第。从顿开渐。渐入转深。
终会于圆。
○十三 圣行 品。大涅槃经云。譬如从牛出
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孰酥。从熟酥出
醍醐。醍醐最上。佛亦如 …… (第 0564b 页)
空法。故不说幻详解云。通是
缘生无体幻。别名一理随缘幻。圆名以性夺脩幻。
○
如幻三昧。玄第四上慧 圣行 中明四种四谛慧。第四
无作四谛慧。约大经广明二十五王三昧。地狱有用
无垢三昧破。乃至非想非非想有用我 (第 0567b 页)
十三无诤经云。佛言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
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 圣行。 无义相应。离此二边
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趣于涅槃
(云云)。又云莫求欲乐乃至为凡 …… (第 0579a 页)
来品在上卷第八品。文殊白
佛言。来者何义。去者何义。佛云来者向义。去者背义。
若无向背。不来不去。是 圣行 处。来者痴义。去者不痴
义。非痴非不痴。是 (第 0582a 页)
圣行 处。来者有为。去者无为。无有
为无无为。是 (第 0582a 页)
圣行 处(云云)。又云来者我义。去者无我
义。非我非无我。无来无去。是 (第 0582a 页)
圣行 处。乃至来者有义。
去者无义。非有非无是 (第 0582a 页)
圣行 处。
○又下文中道品。即
第九品。文殊白佛。佛说无二法故。一切声闻缘觉菩
萨并无疑惑。悉知中道。乃 …… (第 0582a 页)
。如是入圣谛。如来说四圣谛如是。无作四圣谛
义。唯如来应等正觉事究竟。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
竟。
○ 圣行。 大经中明次第五行。初名圣行。有戒定慧。
今四种圣谛。慧 (第 0582c 页)
圣行 也。十一十二皆 (第 0582c 页)
圣行 品。第一记。
辅行第三卷云。第十一初。以八苦释苦。即生灭苦也。
苦谛文末。约四谛简云。凡夫有苦而无谛 (第 0582c 页)
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 圣行。 无义相应。离此二边
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趣于涅槃
(云云)。又云莫求欲乐乃至为凡 …… (第 0579a 页)
来品在上卷第八品。文殊白
佛言。来者何义。去者何义。佛云来者向义。去者背义。
若无向背。不来不去。是 圣行 处。来者痴义。去者不痴
义。非痴非不痴。是 (第 0582a 页)
圣行 处。来者有为。去者无为。无有
为无无为。是 (第 0582a 页)
圣行 处(云云)。又云来者我义。去者无我
义。非我非无我。无来无去。是 (第 0582a 页)
圣行 处。乃至来者有义。
去者无义。非有非无是 (第 0582a 页)
圣行 处。
○又下文中道品。即
第九品。文殊白佛。佛说无二法故。一切声闻缘觉菩
萨并无疑惑。悉知中道。乃 …… (第 0582a 页)
。如是入圣谛。如来说四圣谛如是。无作四圣谛
义。唯如来应等正觉事究竟。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
竟。
○ 圣行。 大经中明次第五行。初名圣行。有戒定慧。
今四种圣谛。慧 (第 0582c 页)
圣行 也。十一十二皆 (第 0582c 页)
圣行 品。第一记。
辅行第三卷云。第十一初。以八苦释苦。即生灭苦也。
苦谛文末。约四谛简云。凡夫有苦而无谛 (第 0582c 页)
如是昼夜经三七日。然后
方得旋陀罗尼(云云)。
五行。
○五行具在大经。大涅槃经十一卷至十三卷 明圣行。 十四卷至十八卷明梵行。十八卷末婴儿行。
○十一经初云。佛告迦叶初标人也。大乘大般涅槃。
次标法也。 (第 0591b 页)
何等为五下。次列名也。善男子下次结劝
也。如来行。就圆人立名也。
○涅槃 圣行 等。章安疏云。
圣者。诸佛菩萨之所行故。故名圣行。又圣名为正。梵
者净也。涉有同尘。尘不能染。就功能 (第 0591b 页)
方得旋陀罗尼(云云)。
五行。
○五行具在大经。大涅槃经十一卷至十三卷 明圣行。 十四卷至十八卷明梵行。十八卷末婴儿行。
○十一经初云。佛告迦叶初标人也。大乘大般涅槃。
次标法也。 (第 0591b 页)
何等为五下。次列名也。善男子下次结劝
也。如来行。就圆人立名也。
○涅槃 圣行 等。章安疏云。
圣者。诸佛菩萨之所行故。故名圣行。又圣名为正。梵
者净也。涉有同尘。尘不能染。就功能 (第 0591b 页)
玄签證释卷第四
苕上沙门 智铨 述
定 圣行。 ○根本净。大论第二十卷。根本净禅。云何名
净。有漏善五众。
○简风喘等。禅门云。息相有四。风喘 …… (第 0592a 页)
者于菩萨藏闻
思前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
二同类。或俱分。是名自性禅。
○慧 圣行。 签科释文分
二。初对前二行明不判开。次今此下正附别明四四
谛相。又三。初约横竖具此四四谛相。次又复下 …… (第 0594a 页)
○别教无作科前签文。口科分二。初牒
苦集即道灭。二发心下简释别无作义。分三。初明发
心至地前。广脩 圣行。 次但此下。正示无作明别登地
證实。三结示别教竖行次第證相。
○涅槃如来性品
等。章安疏云。初譬本有 …… (第 0594b 页)
上标教中。
○如经云云。经中约法广合。故注云云。
○ 圣行 如前说。慧 (第 0596c 页)
圣行 初也。
五病行。
○现病品文。大经第十八品。疏云。由前品末。
授记付嘱竟即云我今背痛。举体皆痛。 …… (第 0596c 页)
兜掷石缘经第七。婆罗门女旃沙
谤佛缘经第八。食马麦宿缘经第九。苦行宿缘经第
十。
次料简。
○戒 圣行 末。在第十一卷。定 (第 0597a 页)
圣行 文末。亦在
第十一卷。慧圣行文末。在十三卷。故今判云者。指下
文次仍依文别判科。慈悲喜舍文末。在第十 …… (第 0597a 页)
慈悲喜是化他之事行。一子地是其證。舍心是
化他之理行。空平等是其證。
○答圣梵两行等。法云
师云。 圣行 为自行因。梵行为因中化他。此二是地前
脩因行也。垂裕记问。天既是證。何名为行。答。从天起
行。故名天 …… (第 0597a 页)
行虽从浅至深。能断惑證理。登初
地离五怖畏等。故结住于无所畏地。所以文云未若
初地与无畏同结。又三种 圣行 皆从浅至深。然 (第 0597b 页)
圣行
得满。全由慧行。
○庄周赋杼。庄子齐物论中。文云。谓
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 …… (第 0597b 页)
云。仁王经文不开等
觉。玄文开等觉。对十四忍。
○新金光明经。隋译。
○涅
槃五行十功德。五行谓 圣行 等。十德。大经十九卷至
二十一卷。约五事论议等明初功德。从二十二卷初
约六通明第二功德。次约慈明第三 …… (第 0600c 页)
一切智故
故名为总。各加种故故名为别。大论云总相是一切
智。别相是一切种智。
○生灭无生灭四真谛慧 圣行。 即十住位。四教义生灭四谛慧在十信位中。
○璎珞
六位。璎珞本业经上卷说六种性。
○四教本即四教 (第 0601b 页)
苕上沙门 智铨 述
定 圣行。 ○根本净。大论第二十卷。根本净禅。云何名
净。有漏善五众。
○简风喘等。禅门云。息相有四。风喘 …… (第 0592a 页)
者于菩萨藏闻
思前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
二同类。或俱分。是名自性禅。
○慧 圣行。 签科释文分
二。初对前二行明不判开。次今此下正附别明四四
谛相。又三。初约横竖具此四四谛相。次又复下 …… (第 0594a 页)
○别教无作科前签文。口科分二。初牒
苦集即道灭。二发心下简释别无作义。分三。初明发
心至地前。广脩 圣行。 次但此下。正示无作明别登地
證实。三结示别教竖行次第證相。
○涅槃如来性品
等。章安疏云。初譬本有 …… (第 0594b 页)
上标教中。
○如经云云。经中约法广合。故注云云。
○ 圣行 如前说。慧 (第 0596c 页)
圣行 初也。
五病行。
○现病品文。大经第十八品。疏云。由前品末。
授记付嘱竟即云我今背痛。举体皆痛。 …… (第 0596c 页)
兜掷石缘经第七。婆罗门女旃沙
谤佛缘经第八。食马麦宿缘经第九。苦行宿缘经第
十。
次料简。
○戒 圣行 末。在第十一卷。定 (第 0597a 页)
圣行 文末。亦在
第十一卷。慧圣行文末。在十三卷。故今判云者。指下
文次仍依文别判科。慈悲喜舍文末。在第十 …… (第 0597a 页)
慈悲喜是化他之事行。一子地是其證。舍心是
化他之理行。空平等是其證。
○答圣梵两行等。法云
师云。 圣行 为自行因。梵行为因中化他。此二是地前
脩因行也。垂裕记问。天既是證。何名为行。答。从天起
行。故名天 …… (第 0597a 页)
行虽从浅至深。能断惑證理。登初
地离五怖畏等。故结住于无所畏地。所以文云未若
初地与无畏同结。又三种 圣行 皆从浅至深。然 (第 0597b 页)
圣行
得满。全由慧行。
○庄周赋杼。庄子齐物论中。文云。谓
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 …… (第 0597b 页)
云。仁王经文不开等
觉。玄文开等觉。对十四忍。
○新金光明经。隋译。
○涅
槃五行十功德。五行谓 圣行 等。十德。大经十九卷至
二十一卷。约五事论议等明初功德。从二十二卷初
约六通明第二功德。次约慈明第三 …… (第 0600c 页)
一切智故
故名为总。各加种故故名为别。大论云总相是一切
智。别相是一切种智。
○生灭无生灭四真谛慧 圣行。 即十住位。四教义生灭四谛慧在十信位中。
○璎珞
六位。璎珞本业经上卷说六种性。
○四教本即四教 (第 0601b 页)
过去三世。现在三世。
未来三世。今日但问三世诸佛。云何未来说言佛乎。
○望前二十五三昧中四意。前慧 圣行 中。通释二十
五。各为四意。一出诸有过患。二明本法功德。三结行
成三昧。四慈悲破有。
○净名云等。 (第 0610b 页)
未来三世。今日但问三世诸佛。云何未来说言佛乎。
○望前二十五三昧中四意。前慧 圣行 中。通释二十
五。各为四意。一出诸有过患。二明本法功德。三结行
成三昧。四慈悲破有。
○净名云等。 (第 0610b 页)
三见。及无言见。
○如止观中直列名。在止观第五卷
下。
○四就偏简。大经云。一实谛者等。第十二卷 圣行
品。
○约譬简。借三喻者借喻是法。故云借耳。
○但空
非空等。谓通但空。别但中非空。皆是教道权说 …… (第 0621b 页)
槃心导于诸法。以此异前。渐
脩五行。以此异后。
○止观第六记辅行二十六卷。止
观第三记。前第四上慧 圣行 中引。
○示入门观。言入
门处者。谓入门所至之处也。
○纡回隘陋。析法明空。 (第 0622b 页)
○如止观中直列名。在止观第五卷
下。
○四就偏简。大经云。一实谛者等。第十二卷 圣行
品。
○约譬简。借三喻者借喻是法。故云借耳。
○但空
非空等。谓通但空。别但中非空。皆是教道权说 …… (第 0621b 页)
槃心导于诸法。以此异前。渐
脩五行。以此异后。
○止观第六记辅行二十六卷。止
观第三记。前第四上慧 圣行 中引。
○示入门观。言入
门处者。谓入门所至之处也。
○纡回隘陋。析法明空。 (第 0622b 页)
若人善软心一行。开声闻缘觉。皆
入一乘。何以得知。大品叹阿罗汉。心调柔软。又净
名云。住调伏心。是贤 圣行。 是以知之。昔善软心皆
成行一。诸人等是人一。成佛道是理一。
△三二十
行明人天乘。不彰是人天。但明造 (第 0667c 页)
入一乘。何以得知。大品叹阿罗汉。心调柔软。又净
名云。住调伏心。是贤 圣行。 是以知之。昔善软心皆
成行一。诸人等是人一。成佛道是理一。
△三二十
行明人天乘。不彰是人天。但明造 (第 0667c 页)
上。谓命见戒。四智慧无上。谓四无碍。五
不思议无上。谓六波罗蜜。六解脱无上。能坏二障。
七行无上。谓 圣行 梵行。次释者。谓身无上。名大丈
夫。受持无上。名大慈悲。具足无上。名到彼岸。智无
上。名一切智。不思 …… (第 0676a 页)
色心。即是入宅生死之门。若作出者。今言以
佛教门。出三界苦。正是禀藏通二教。教下之理共
为门。起三乘 圣行。 出三界苦。得涅槃乐也。
△次合
等赐。上等赐先标二章。次广二章。后释出有车之
由。今文阙略。小不次第 (第 0685c 页)
不思议无上。谓六波罗蜜。六解脱无上。能坏二障。
七行无上。谓 圣行 梵行。次释者。谓身无上。名大丈
夫。受持无上。名大慈悲。具足无上。名到彼岸。智无
上。名一切智。不思 …… (第 0676a 页)
色心。即是入宅生死之门。若作出者。今言以
佛教门。出三界苦。正是禀藏通二教。教下之理共
为门。起三乘 圣行。 出三界苦。得涅槃乐也。
△次合
等赐。上等赐先标二章。次广二章。后释出有车之
由。今文阙略。小不次第 (第 0685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