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類
小學類
春秋類
地理類
詔令奏議類
政書類
傳記類
史評類
正史類
紀事本末類
別史類
史鈔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別集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三月。升拜资宪大夫知敦宁府事。(公律己清简。为政专尚教化。正士习恤民隐。邑弊军务。悉皆便宜釐革。夙夜忧劳。罄竭心力。往往明烛达朝。一道莫不感悦。观察之治。前称 闵老峰。
后称公。至是 上特命升擢。公去后列邑士民追思不已。或勒铜或刻石。争颂其遗德焉。)
四月。差典牲署提 (第 453H 页)
四月。差典牲署提 (第 453H 页)
其所以激感性同倡励风化者。将淑人心于羹墙。兴圣教于俎豆之义。与孔门升堂之教。孟氏辞辟之功。同一归矣。 老峰闵先生
兄弟以道学名儒。早扬 王庭。黼黻王猷。经济斯民之志。将大有展布矣。不幸浮云蔽日。野鸟入室。斯文阳九。 …… (第 457L 页)
士。而竹堂白公文三即其隽也。侍雪如愚。为三席知音。其从父侄渊居处士后采倡率乡邻襟巾。吁于朝申于州。建 老峰 妥灵之地。而以屯村先生啜享之。遂请赐额。号渊谷。以为书院。则南士始有依归之地。而斯文爰有不坠之绪。院 (第 457L 页)
士。而竹堂白公文三即其隽也。侍雪如愚。为三席知音。其从父侄渊居处士后采倡率乡邻襟巾。吁于朝申于州。建 老峰 妥灵之地。而以屯村先生啜享之。遂请赐额。号渊谷。以为书院。则南士始有依归之地。而斯文爰有不坠之绪。院 (第 457L 页)
义质神天。江湖白发。魏阙心悬。不泯者存。匪掩重泉。刻是贞石。远而益传。
成均生员李公墓志铭(并序) 老峰闵先生 滞谪长兴也。不通宾客。不轻许可人。苟被容接者。有登龙门之望。时则晚守斋李公执贽请教。闵先生便许之。授 (第 493H 页)
以朱子书及牛溪学方。常目以南士之俊。尝语公曰自科目之兴。士舍此无以事君。盍兼治程文。公遂为文就正。 老峰 曰此足矣。辛酉与第三弟敏璋同登上庠。 (第 493H 页)
老峰 自京投简曰。进士不足为君荣。然老亲下联璧可贺。明时独善。非士素志。须来游太学。早展蕴抱也。盖所以期待 …… (第 493H 页)
年复常。既升庠。以 老峰 书告慈闱。母夫人曰汝三解登庠。协我昔梦命也。不知命而奔走。徒丧操守。且吾晚年不耐倚闾也。公拜受命。绝 …… (第 493L 页)
行谊为先。登门者不问可知其自李先生来者。丙寅遭慈丧。府倅致赗襚。以至于襄事。公以亲故受而不辞。乡人为 老峰 立祠。不好者诱太学生诪监司。以胁府倅。恐动乡人。事将不测。公见府倅。府倅盛怒以待。公言辞明确。举止安 (第 493L 页)
成均生员李公墓志铭(并序) 老峰闵先生 滞谪长兴也。不通宾客。不轻许可人。苟被容接者。有登龙门之望。时则晚守斋李公执贽请教。闵先生便许之。授 (第 493H 页)
以朱子书及牛溪学方。常目以南士之俊。尝语公曰自科目之兴。士舍此无以事君。盍兼治程文。公遂为文就正。 老峰 曰此足矣。辛酉与第三弟敏璋同登上庠。 (第 493H 页)
老峰 自京投简曰。进士不足为君荣。然老亲下联璧可贺。明时独善。非士素志。须来游太学。早展蕴抱也。盖所以期待 …… (第 493H 页)
年复常。既升庠。以 老峰 书告慈闱。母夫人曰汝三解登庠。协我昔梦命也。不知命而奔走。徒丧操守。且吾晚年不耐倚闾也。公拜受命。绝 …… (第 493L 页)
行谊为先。登门者不问可知其自李先生来者。丙寅遭慈丧。府倅致赗襚。以至于襄事。公以亲故受而不辞。乡人为 老峰 立祠。不好者诱太学生诪监司。以胁府倅。恐动乡人。事将不测。公见府倅。府倅盛怒以待。公言辞明确。举止安 (第 493L 页)
。其俗好骑射。其地利车辆。楛矢自肃慎。劲迅过筱簜。石砮铦于铁。穿札如贯镪。岳牧称南闵。(南药泉九万, 闵老峰鼎重
为监司,大兴文教。)文教自此昉。齐鲁待则是。前哲岂我诳。国岛耸瑰形。七宝罗珍藏。甲山挺翠蔘。端川出美 …… (第 68H 页)
临溟驿。在城津吉州之间。郑评事文孚。壬辰大破倭奴于此。有胜战碑。郑公与乡人李鹏寿等。举义于镜城武溪渔郎里。首斩叛奴鞠世必。进击倭。屡立奇功。北方遂平。监司尹卓然诬奏抑其功。只加通政阶。官遂不显。 仁庙朝死于诗案。逮至 显庙朝。李畏斋端夏为评事陈疏。 闵老峰鼎重。 以监司启闻。伸雪褒赠。乡人立祠于武溪。赐额曰彰烈。
郑评事奇男子。微尔尽黔北人齿。时有长鲸怒鬣闪㸌若 (第 76H 页)
临溟驿。在城津吉州之间。郑评事文孚。壬辰大破倭奴于此。有胜战碑。郑公与乡人李鹏寿等。举义于镜城武溪渔郎里。首斩叛奴鞠世必。进击倭。屡立奇功。北方遂平。监司尹卓然诬奏抑其功。只加通政阶。官遂不显。 仁庙朝死于诗案。逮至 显庙朝。李畏斋端夏为评事陈疏。 闵老峰鼎重。 以监司启闻。伸雪褒赠。乡人立祠于武溪。赐额曰彰烈。
郑评事奇男子。微尔尽黔北人齿。时有长鲸怒鬣闪㸌若 (第 76H 页)
不能伸其冤。及庚申积伏法。诸子复申前言。事下该曹。该曹请议于大臣。金文忠寿恒请旌褒如前。 上允之。而 闵文忠鼎重
为重其事。请更于本府军民查得其详。又白其邑妓今玉同时殉节事参验之。府之民士老少皆言公遇贼山下。避兵山 (第 537L 页)
议礼。故欲因此屠戮议礼诸臣。其计不但止此。而既未得售则又傅会李有浈狱。请尤庵按律。又目以尤庵之党窜逐 闵公鼎重
等。将以并及于公。以其处地之有异而未果逞焉。庚申四月。 上屏黜群凶。用旧人。拜公为承旨。及积之子坚及 (第 547H 页)
相积善。见其庶孽子坚妖恶。寝与疏外。许相欲拟公要官腴邑。而公辄辞避。及许相遭庚申祸。往唁于胥命中。与 闵鼎重,
李彦纲,朴泰逊三人。素相识。三人者。为己巳后时议所深恶。同窜西塞。公时在西营巡路。历见相劳苦。俞信一 (第 519H 页)
。不果上。始公赴任。以给债译胥。为巨弊。一切防塞。姻亲一大臣。为译胥抵书勤嘱。而公终不施。遂忤其意。 闵鼎重
雅重公。时来访而公嫌其权贵。未尝造谢。至是 (第 116L 页)
鼎重 窜碧潼。公因行部。就围篱外。相劳苦。李彦纲,朴泰逊。素亲熟。为存访谪居。而时时助资斧。大臣闻之益怒。 (第 116L 页)
鼎重 窜碧潼。公因行部。就围篱外。相劳苦。李彦纲,朴泰逊。素亲熟。为存访谪居。而时时助资斧。大臣闻之益怒。 (第 116L 页)
死事人论洒之。至公名。 上曰。往时人所以必杀赵圣复者。以圣复论死然后。可济其所欲耳。遂命复旧官。旋因 闵文忠公
镇远建请。以例 赠公通政大夫司谏院大司谏。后又 命官其子孙。丁未秋凶党复投间以入。而公又以例还罪籍。 …… (第 547L 页)
公皆死于忠。公则始以忠而卒死于孝。不亦盛哉。公之五代孙彦休。合编三公事迹为一书。曰彦阳金氏忠烈录。而 闵文忠公 镇远序之。又有姜睡隐沆。为公作旌门记。若安牛山邦俊所为三冤记事者甚悉。此可以徵信百世矣。彦休之孙鲁润 (第 550L 页)
公皆死于忠。公则始以忠而卒死于孝。不亦盛哉。公之五代孙彦休。合编三公事迹为一书。曰彦阳金氏忠烈录。而 闵文忠公 镇远序之。又有姜睡隐沆。为公作旌门记。若安牛山邦俊所为三冤记事者甚悉。此可以徵信百世矣。彦休之孙鲁润 (第 550L 页)
涵泳。顺其自然。至于成德。则养正作圣之功。实基于此。伏况天挺温文。卓绝常人。符表之祥异。视瞻之凝远。 大受
之器。一见可决。以此不世之姿。当此未发之时。苟能善导其良知。则庶见事半而功倍矣。三曰谨保护。顾今蒙养 (第 62H 页)
谥。寔循彝典。少慰至情。惟尔世子。其生也祥。所托者重。仁孝温文之德。自夫始步能言。硕厚凝远之姿。必然 大受
遐到。符 圣祖之诞月。灵长之景福已占。用明德之古规。爱戴之舆情夙系。晚举故 两宫之喜深切。早建者三代 (第 101H 页)
公墓志铭
公讳奎辅。字文叔。延安伯讳茂之后也。入本朝。有讳石亨判中枢府事,延城府院君谥文康。四传而有 左议政文忠公 讳廷龟,吏曹判书文靖公讳明汉。两世典文衡。文靖第三子讳万相。进士赠判书。于公为曾祖。祖讳凤朝。郡守赠 …… (第 134L 页)
童诗也。公没后。东溪,丰原每语及公。未尝不怆然悼惜。后之求公者。徵于三君子庶矣。配孺人延安李氏。月沙 文忠公 之后。考参判赠领议政讳正臣。即吾王考。后公四十三年壬午正月二十四日终。孺人仁厚姻睦。宜受多祉。而早嫠 …… (第 137L 页)
于人必有所济。而顾不能自贻其命。是可悲也。我李肇自唐中郎将讳茂。仕新罗封延安伯。子孙因籍焉。入我朝。 左议政文忠公 讳廷龟。吏曹判书文靖公讳明汉。于君为七世,六世。曾祖讳正臣。参判赠领议政。祖讳吉辅。判书。本生祖讳得 (第 141L 页)
公讳奎辅。字文叔。延安伯讳茂之后也。入本朝。有讳石亨判中枢府事,延城府院君谥文康。四传而有 左议政文忠公 讳廷龟,吏曹判书文靖公讳明汉。两世典文衡。文靖第三子讳万相。进士赠判书。于公为曾祖。祖讳凤朝。郡守赠 …… (第 134L 页)
童诗也。公没后。东溪,丰原每语及公。未尝不怆然悼惜。后之求公者。徵于三君子庶矣。配孺人延安李氏。月沙 文忠公 之后。考参判赠领议政讳正臣。即吾王考。后公四十三年壬午正月二十四日终。孺人仁厚姻睦。宜受多祉。而早嫠 …… (第 137L 页)
于人必有所济。而顾不能自贻其命。是可悲也。我李肇自唐中郎将讳茂。仕新罗封延安伯。子孙因籍焉。入我朝。 左议政文忠公 讳廷龟。吏曹判书文靖公讳明汉。于君为七世,六世。曾祖讳正臣。参判赠领议政。祖讳吉辅。判书。本生祖讳得 (第 141L 页)
居。相国曰。十数年前。与故友吴永伯(药山字)言。问曰。近日人才眇然。所亲年少中未见有佗日合 大受
者。诚闷然。台之所亲。果有之否。永伯曰。有蔡某者年方居二十左右而实公辅器。外此未之见也。余果铭镂其姓 (第 581H 页)
书朴思伯所藏李白诗后
书阮籍咏怀诗后
题李东常所书李白诗卷后
书管子后
书 闵文忠公 奏议后
说
明德说
山中杂说
论
论王猛
吕甥论
房玄龄论
书阮籍咏怀诗后
题李东常所书李白诗卷后
书管子后
书 闵文忠公 奏议后
说
明德说
山中杂说
论
论王猛
吕甥论
房玄龄论
使专于著作。而敛群精会众秀。掩其成能而有之如是也。夫不韦之吕览。刘安之鸿烈。无乃用管子之馀智耶。
书 闵文忠公 奏议后
易大传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盖天有常道而其用气也。必和于不逆乎天者。故顺斯获天 …… (第 522L 页)
先正 闵文忠公。 所性忠雅。而家学醇正。明识贞操。卓然名世。自 肃庙时。已为朝野所想望。逮 景庙初服。举国忧储位之旷。 (第 523H 页)
书 闵文忠公 奏议后
易大传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盖天有常道而其用气也。必和于不逆乎天者。故顺斯获天 …… (第 522L 页)
先正 闵文忠公。 所性忠雅。而家学醇正。明识贞操。卓然名世。自 肃庙时。已为朝野所想望。逮 景庙初服。举国忧储位之旷。 (第 523H 页)
孝宗葬于此。术者皆言壮丽明秀如 健元而反复胜也。 显宗癸丑。以水由屏石渗漉有异议。启旧 陵见和。重臣 闵鼎重
躬封筑旧 陵。戒相役者曰。善治之。后必复为国 陵也。及 景宗大丧。 王甚欲奉 景宗于此。一镜时为 山 (第 355H 页)
恨无以一贡愚衷。及承示谕。始知凡所施措。随处得宜。一如先师之所尝告于二公者。极令人钦耸。窃谓李敬宪, 闵文忠
皆不得专美于前。而从此北方之士。益有所兴起而淬砺矣。况今执事为宰相。宰相实以知人为务。致士为功。则彼 (第 97H 页)
丈行状。谨玆构纳。而荒陋不成㨾。岂足以阐发幽潜。愧仄不容喻。多少疵颣。如蒙签示。敢不依教改呈。
答李 大受(文白○甲午) 沙溪答同春书。以为吉祭乃四时祭外之别祭。盖丧 …… (第 114L 页)
迁之礼也云云。据此则初不立庙之支子。丧毕后吉祭似无义。而至于变除之节。只当当朔着吉而已。如何。
答李 大受
衰裳之改制而不练。虽无违于古礼。而横渠用练之说。亦岂非可据乎。不改制而仍其旧者。古今人亦多行之。而只 (第 115H 页)
答李 大受(文白○甲午) 沙溪答同春书。以为吉祭乃四时祭外之别祭。盖丧 …… (第 114L 页)
迁之礼也云云。据此则初不立庙之支子。丧毕后吉祭似无义。而至于变除之节。只当当朔着吉而已。如何。
答李 大受
衰裳之改制而不练。虽无违于古礼。而横渠用练之说。亦岂非可据乎。不改制而仍其旧者。古今人亦多行之。而只 (第 115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