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于懋” 相关资源

易類
地理類
政書類
別史類
編年類
藝術類
雜家類
類書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洞真部
之于人。便是半阴半阳。非君子非小人之类耳。予甚恶之。且其为物甚脆。不能耐久。适足为糜财之归。苟欲留意 于懋
实。不应近身也。
近日以来。每以文臣侍从之历试百里。询于在廷者。亦已屡矣。而尚未闻有归一之论。大抵今 (第 349L 页)
。辄言启圣兴邦。唯在人主正心之学。又请连开书筵。勉留郑齐斗。出入两筵。以备咨访。抢攘危乱之际。独致意 于懋
圣学。礼儒臣。此梧里李相公之所以眷眷于关西播越之中者。复见于公。夏拜判义禁。既解铨任。旋除工曹判书。 …… (第 316H 页)
饰。而天机瞻畅。其与人论学诸书。委曲恳至。退陶以后当无。其▣诗亦典雅。得古人体格。同时主文苑者。多让 于先生
云。噫。以先生天分之高。问学之早。其所自得有非后学所敢窥测。惟其善于韬晦。内而不 …… (第 325H 页)
故世之知先生者。或谓之文学博洽。或谓之恬退自守。或谓之笃学不勌。而若其造诣之深。则鲜有能知之者。然此 于先生。
又何轻重之有哉。天之 (第 325L 页)
于先生。
与其德而不与其年。使不少究其所学。斯民不得被其泽。后生不得淑其身。此何理也哉。有遗集若干卷。藏于家。 (第 325L 页)
。则如是而是非不真。用人不广。纪纲不立。言路不开。廉耻不砺。臣未之信也。然其所谓建极者。无他道。惟在 于懋
圣学。懋圣学则又在于勒(一作勤)御经筵。亲近儒臣。讨论经史。有以穷尽事物之理。反之身体之心而敬以贯之 (第 479L 页)
令读于再从子纯士之灵曰。呜呼。天必藉才而善一世。才之用可谓大。而不可谓琐陋。天之良能。固不有难事。须 于懋
才之降。必勤默运之声臭。既如是则其情必吝爱恗庇。不与他物偶。人有单心目之知。壹于物而有所成就。未始不 (第 507L 页)
之正心。又请毋拘设鞫。连开书筵。又请挽留郑齐斗。出入 两筵。以备咨访。抢攘危乱之际。陈谟献策。独致意 于懋
 圣学礼儒臣。识者以为得体。乱平。连章解铨任。六月。拜判义禁。旋递 (第 277L 页)
之。时鞫狱方张。兵事旁午。公每入对。辄言讲学。请勉留郑齐斗。出入两筵。以备咨访。抢攘危乱之际。独致意 于懋
圣学礼儒臣。论者以为深得古 (第 195L 页)
甲寅疏劄后
昔益之戒舜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说之训高宗曰。念典于学。德修罔觉。人君为治之要。固不出 于懋
圣学辨贤邪二者而已。则人臣之陈戒而纳约者。亦岂舍此而他求。此又庶官百僚之所当毕义尽忠者。而不但有言责 (第 133H 页)
尔。抑人情厚薄。居然可见。是可自讼处也。侍彩之澌愆。系是暑月例祟。凉生不远。固当康复。第恐或有妨 于懋
业之新。未审便后如何耶。弟半世沈痾。消磨岁月。今夏虽幸稍完。大抵志不率气。愦愦者过半矣。书册虽不全阙 (第 157H 页)
之于祠屋藻棁。而忘诗书礼乐之源。纷然于文具云为。而离仁义忠信之本。是仿其迹者也。今诸贤之为之也。其出 于懋
实乎。慕名乎。抑出于仿迹乎。太上未易言。诸贤之意。莫无在于其次乎。然慕其名者。将以服其实也。直弼为院 …… (第 36L 页)
不行。靡有乎不同。亦靡有乎变易。是为大经也。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所以自三韩以来。未有盛 于先生。
而厥施之普。将永赖于万世。诸贤有见于此义。则识先生之为先生。可但想其美慕其名哉。呜呼。祠院之生久矣。 (第 37H 页)
然则 上之曰嘉。不过文具而已。下之所陈。不过空言而止。有何裨益于实事乎。此臣等所以切相忧叹。而深有望 于懋
实之德矣。帝舜之汝无面从。殷汤之从谏弗咈。汉文之止辇受言。唐宗之假以颜色。皆所以通群情而裨治道者也。 (第 193L 页)
。得丧不婴于怀。毅然有临大事不可夺之志。爱 君忧国。寤寐如结。闻朝政小得失。忧喜形于色。明于烛理。敦 于懋
实。凡所施措。不取近效。而惟怀永图。古法慎于更张。后弊防于先见。取善而不自用。谋忠而不自德。不示趣办 (第 540L 页)
列圣继作。比隆前古。贤士大夫。号为极盛。其于盘乐怠傲。无一事或近者。惟文治过隆。议论多于成功。声容盛 于懋
实。故其经邦制政之要。有逊于汉唐。而寇敌之来。卒然无以当之。及其既去。则上下晏如。若未始有难者。国小 (第 171H 页)
之。今又闻贱娼妖巫。夤缘出入。无复防禁。或者此等。为侵蚀本根之地。有以上数者之事耶。如欲袪此。则惟在 于懋
 圣学。而圣学之要。不过读书穷理。善则从之。恶则改之。又曰。 临筵绝稀。外臣罕接。一㬥十寒。未曾有益 (第 423H 页)
 窃疑诚信忠三字。分别未甚明白。诚亦可谓之以实。信亦可谓之尽己。忠亦可谓之无妄。
只是一理。然诚以天理之本然言。而非谓人之从其实。只可曰真实无妄。而不可曰以实。忠是就人分上用心说。而非谓其本体之自在也。则只可曰尽己之谓。而不可以无妄释之。信是就循物处不掩其实之谓。而非谓自心之尽其实也。则只可曰以实之谓。而不可以尽己释之。此等处极有斟酌。尽觉其为精详缜密而不可易也。
答河汝海(壬寅)

秋赏已杳。春怀方黯黯。忽因无何。得正月廿二日惠书。审有积痞沉苦。上贻慈忧。且妨 于懋
敏之业。区区殊切惊虑。钟于少日亦尝患此。谓其当贞疾于一生。中间颇劳动于执役。吃淡于蔬糠。不知不觉之顷 …… (第 384H 页)
有不容遽忘。试欲随分撰出。以听去就。然神凘气昏。末由遽强。第俟意到而已。逋慢又可罪也。然而此何足有无 于先生
哉。惟肖胄之克由家传。以丕承先生之心法。此为先生之寿于无疆也。幸哀孝自爱而自力焉。鄙状一直愦愦。不堪 (第 392H 页)
恤民,纳谏诤,振纪纲,任大臣,养贤才,消明党,饬戎备,厚风俗,明法制。而要归之 于懋
实。其言明剀痛切。凿凿中窾。识者谓中兴章疏。无出其右者。 上优旨褒答。丁卯春。奴夷大举入寇。列镇皆陷 (第 321H 页)
非在厩之绿耳。赐仆备应门之苍头。秉义忘生。初何心于富贵。崇名备物。尚有慊 于懋
嘉。于戏。东京佐王之才。常恨不任。初服掌邦之赋。今果能谐。然必宽绰其身心。寔能保乂于家国。无疆惟休。 (第 510L 页)
三载之间。再迁官序。侥倖踰滥。盖鲜与比。而况此命德之器。实是古人所重。而资级职名。一时并施。岂不有乖 于懋
官懋赏之义哉。且臣禀甚庸陋。迹最嫌碍。唯当屏置冗散。不宜叨冒尊显。而前后 误恩。隆厚至此。鹈梁有刺。 (第 229H 页)
。条陈十二事。曰勤学正心。敬天恤民。纳谏诤振纪纲。任大臣养贤才。消朋党饰戎备。厚风俗明法制。而要归之 于懋
实。其言明剀痛切。凿凿中窾。识者谓中兴章疏无出其右者。 上优旨褒答。丁卯春。奴夷大举入寇。列镇皆陷。 (第 251L 页)
有以上数者之事耶。如欲祛此。则惟在 于懋
 圣学。而圣学之要。不过读书穷理。善则从之。恶则去之。其在突奥之间。堂阼之上。持守身心。常若上帝鬼神 (第 340H 页)
 时冬暖如春。不雪而雨。先生深以为忧。上劄陈戒。

略曰。目今国势之危急久矣。中外臣民。皆望 圣明尚庶几其觉悟。而 殿下之怠于政事犹前。恶闻直言犹前。不畏天变犹前。不恤民隐犹前。消公道长私欲犹前。作无益害有益犹前。时弊虽多。而无矫革之志。朝纲已紊。而无振举之意。有一于此。足以覆亡。况其兼有之耶。又曰。窃闻外人挟妓乐出入禁中。心窃忧之。故已于前劄及之矣。今者又闻贱娼善香,妖巫保培之类。夤缘出入。无复防禁。果尔则或者此等无乃为侵蚀本根之地。而有以上数者之事耶。如欲祛此。则惟在 于懋
 圣学。而圣学之要。不过读书穷理。善则从之。恶则去之。又曰。临筵绝稀。外臣罕接。一曝十寒。未曾有益。 (第 303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