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編年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別史類
傳記類
雜史類
職官類
史評類
詔令奏議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处自须引去换授臣父)
(为中书舍人而臣待罪諌官福建路差宇文昌龄昌龄/与臣父同乡里为故旧又江西湖南路差 陈升之
素与)
(黄降相知兼由黄履荐举窃虑迎合伏望改差不干/碍官前去奉圣旨福建路改差吏部郎中张汝贤)
殿中侍 (第 2a 页)
又尝遣使高丽不愿行贬杭州粮料院则
不喜亦可知也上曰贬楼店务又问先帝初何以不喜
布曰臣尝见王安石言希乃 陈升之
所荐及奏对所言
多与 (第 9b 页)
升之
同先帝顾 (第 9b 页)
升之
云林希昨日对是卿所荐但
冷笑而已 (第 9b 页)
升之
色变然不知希所言何也上曰人言希
出圭门下圭与吴充不协希欲谒吴充先造圭出东府 (第 9b 页)
 使

范子奇仁宗时以祖雍荫签书并州判官
武 英仁宗时忻代州巡检使 陈升之
仁宗末知太原府
吴 充仁宗末河东转运使
范 恪仁宗末解州防禦使
孙长卿仁宗末河东都转运使
冯 京英宗 (第 31a 页)
 无与焉上曰备闻始议卿于朕有恩彦博逊避不敢
 当上曰暂烦西行即召还矣寻除侍中徙镇淮南判
 永兴军入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熙宁二年相
  陈升之
诏彦博朝廷宗臣其令 (第 20b 页)
升之
位下以称遇贤
 之意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无位宰相上者独曹利用
 尝在王曾张知白上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 (第 20b 页)
 仁宗时薛奎拜御史中丞兼理检使理检置使自此

 始
 容斋随笔熙宁初文彦博吕公弼已为枢密使而
 升之
过阙留王安石以 (第 28a 页)
升之
曾再入枢府遂除知枢
 密院知院与使并置非故事也安石之意以沮彦博
 耳
 王祁公以司空在中书文潞公以司 (第 28a 页)
  司马光改天章阁待制诰

扬雄曰周之士也贵秦之士也贱周之士也肆秦之士
也拘盖言先王以礼让为国士之有为有守得伸其志
而在上不敢以势加焉朕率是道以君多士尔具官司
马光文学行义有称于时故明试以言使司告命而乃
固执辞让至于八九改叙厥职以伸尔志是亦高选往
其懋哉
  英宗赐枢密使守司空兼侍中文彦博不允手诏
省所奏伏睹诏书宰臣 陈升之
位在臣之下者愿寝异 (第 60a 页)
恩庶安孤迹事具悉卿翼亮三朝周旋二府国之耆旧
望实素隆 升之
任用尚新甫登宰席原其雅意必欲推
先是用斟酌礼文裁其宜称发于朕志奚取常规盖以
褒异老成岂与例用为比卿谦 (第 60b 页)
  不可不务宽之也
皇祐中诏曰三司岁下诸路科买多出仓猝故物价翔

踊伤民其度民所堪先期告戒若府库有备勿复收市
嘉祐三年枢密副使张屏请罢民间科率及营造不急
之物其库务物之阙供者在所以官分售之于是置减
省司于三司命韩绛 陈升之
等总其事自是多所裁损

 初京师有杂买务杂买场以主禁中贸易景祐中尝
 诏须库物有缺乃听市于杂买务皇 (第 16a 页)
 𤦺奏曰陛下修常平法所以助民至于收息亦周公
 遗法也上终以𤦺说为疑与安石问难安石翌日遂
 称疾不出上谕执政罢青苗法曾公亮 陈升之
即欲
 奉诏赵抃独欲俟安石出令自罢之连日不决上更
 以为疑安石再视事入谢上劳问曰青苗法朕诚为 …… (第 35a 页)
 耳何足恤安石曰但力行之勿令小人故意坏法如
 预买䌷绢行之已久亦何尝失陷钱物安石既视事
 持之益坚人言不能入矣初安石在告曾公亮 陈升
 之
等举行前诏乃删去毋得抑遏不散之语安石复
 视事志气愈悍乃面责曾公亮等公亮不能抗
 右谏议大夫司马光言 (第 35b 页)
  肯承听此则李斯所以建焚书之议也是何言欤
既罢明经诸科乃用其法立新科明法以待诸科之不
能改试进士者试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中格即取惟
尝应明经诸科试在熙宁五年前者得试非此𩔖有司
不受既得官又得预刑法官试中者推恩有加
三年亲试举人初用策旧制进士一日而兼试诗赋论
谓之三题特奏名人止试论一道至是进士就席有司

犹循故事给礼部韵及题出乃策问也
 叶祖洽对策言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
 而新之初考为三等覆考为五等上令宰相 陈升之
 
面读以祖洽为第一考官苏轼疾其阿谀因拟进士
 策一篇以进
 是年南郊赦书访求节行才识学术之士诸路监司 (第 26a 页)
  详于荫补云
四年诏曰故事二府初入举所知者三人将以观大臣
之能比年多因请谒干誉荐者不公其令中书枢密院

举人皆明言才业所长堪任何事以副朕为官择人之

熙宁元年 陈升之
拜相循例荐侯叔献程颢皆与堂除
又升一任帝曰荐士不考才实以辅臣故例得进秩升
任此何为也于是罢两府初入举 (第 22b 页)
口田产钱
榖食货之政令皆归于三司(三司谓盐铁/户部度支也)本曹但受天
下之土贡元会陈于庭而已熙宁中以 知枢密院陈升
参知政事王安石制置三司条例建官设属取三司
条例看详所行事付之三年罢归中书以常平免役农
田水利新法归司 (第 28a 页)
置同知如置知院则当为副使者皆改同知
若置使则同知复改为副使熙宁元年文彦博吕公弼
为使韩绛邵亢为副使时 陈升之
三至枢府神宗欲稍
异其礼乃以为知院于是知院与使副并置矣元丰改
官制议者欲废密院归兵部神宗曰祖宗不以兵 …… (第 2b 页)
  王钦若陈尧叟知院马知节签书及王陈为使知

  节迁副使其后知节知院则任中正周起同知惟
  熙宁初文彦博吕公弼已为使而 陈升之
过阙留
  王安石以 (第 10b 页)
升之
曾再入枢府遂除知院知院与使
  并置非故事也安石之意以沮彦博耳绍兴以来
  唯韩世忠张浚为使岳飞为副 …… (第 10b 页)
  又曰赵汝愚初拜相陈骙自参知政事除知枢密

  院赵辞不受相印乃改枢密使而陈已供职累日
  朝论谓两枢长又名称不同为无典故然熙宁间
   陈升之
知枢密院文彦博吕公弼为使乃知院与
  使并命故事也
  同知枢密院
五代有参知枢密院事(详见枢/密院 (第 11a 页)
  兵制
神宗即位之初总治平之兵一百十六万二千而禁军
步骑六十六万三千帝患兵冗不继始议销并乃亲制
选练之法靡不周悉其立军之制非新经科简即团并

有馀或特创名或因旧额增损指挥之数无常焉
熙宁元年诏诸路监司察州兵拣不如法者按之不任
禁军者降厢军不任厢军者免为民
 先是 陈升之
建议卫兵四十以上稍不中程者量减
 请衣粮徙之淮南吕公弼上言以为既使之去本土
 又减其常廪于人情未安且 (第 1b 页)
言义勇可使
分为四番出戍吕公弼曰须先省得募兵乃可议此王
安石曰计每岁募兵所死亡之数乃以义勇补之可也 陈升之
欲令义勇以渐戍近州两府共议或以为令一
月一番或以为一季一番且令近戍文彦博等又言难 (第 22a 页)
以为杀伤者欲杀而伤也即已杀者
不可首吕公弼以为杀伤于律不可首请自今已后杀
伤依律其从而加功自首即奏裁 陈升之
韩绛议与安
石略同时富弼入相帝令弼与安石议弼谓安石以谋
与杀分为二事以破析律文盍从众议安石不可弼乃 (第 27b 页)
 归安县志赵与訔累官户部侍郎归安县开国子食

  邑六百户
 宋史 陈升之
(第 26b 页)
升之
字叔旸建州建阳人熙宁七年
  拜镇江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扬州封秀国公
 吴兴艺文补沈括钱塘人授翰林学士 (第 26b 页)
     沈遘(见/前)
  张伯玉(已上仁/宗时任)    章珉
  朱肱(吴兴/人)       陈升之(字旸叔建阳人/已上英宗时任)
  鞠真卿       元绛(见/前)
  邵亢(丹阳/人)      沈立(见/前)
  孔延之 (第 22a 页)
  刁约        沈遘(见/前)
  张伯玉(已上仁/宗时任)    章珉
  朱肱(吴兴/人)      陈升之(字 旸叔
建阳人/已上英宗时任)
  鞠真卿       元绛(见/前)
  邵亢(丹阳/人)      沈 (第 22a 页)
  (益州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召为右司谏内侍邓保信引董)
  (吉烧炼禁中抃引文成五利郑注为比力论之 陈/升之
副枢密抃言 (第 35a 页)
升之
奸邪交结宦官进不以道)
  (章二十馀上 (第 35a 页)
升之
去位抃亦罢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
  (屡空召为侍御史改河北都转运 (第 35a 页)
 程汝士(万历龙游县志字虞卿亲殁庐墓终丧尝入/太学弃归不复仕进锐意经史学者景从仁)

  (宗朝士大夫荐为郡教授讲论不倦 枢密陈旭
贤/良王介与台府交章荐其孝廉特赐粟帛英宗搜)
  (访遗贤长史强起卒于山阳还/家易柩如生学者称广平先 (第 12a 页)
 陆交泰妻仲氏     沈衡妻张氏
 周胥原妻张氏     徐纲妻陈氏
 卜史妻屠氏      卜定命妻张氏
  陈升之
妻王氏     陈绂麟妻陆氏
 曹公度妻吕氏     张君扬妻许氏
 陶宗恺妻屠氏     朱承溪妻 (第 1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