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書類
詩類
小學類
孝經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目錄類
編年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雜家類
別集類
集解》〈阙〉卷〈蜀成申〉,《书义元会》四卷〈张国宾〉,《书集解》五十八卷〈林少颖〉,《尚书纂注》六卷 〈董鼎〉
,《书集传》六卷〈陈栎〉,《王天与纂传》十卷,《书集解》十三卷〈胡士行〉,《尚书义粹》二卷〈王若卢〉
义》〈吴师道后序〉
  陈栎《尚书集传纂疏》〈自序〉
  陈栎《尚书解折衷》〈自序, 又自述〉
   董鼎《
书传辑录纂注》〈自序, 鼎,子真卿跋 吴澄序〉
  张仲寔《尚书讲义》〈牟巘序〉
  许谦《读书丛说 ……。大德癸卯十二月五日,始取大旨略改冠于篇端云。
按栎又述:予编书传折衷宗朱、蔡,采诸家附己见大略,与 深山董氏
相类。第不尽载蔡传于前尔。 董鼎
书传辑录纂注六卷按鼎自序:《生民》之类,必帝王而后治。帝王之道,必圣贤而后行考之。古可见已黄虞远矣。 ……此,何哉?《召》、《洛》二诰,朱子之说具在,而传不祖袭之故。窃疑《洪范》以后,殆非蔡氏之手笔也。鄱阳 董鼎季亨
父,治圣人之经,学朱子之学,详稽遗语,旁采诸家附于蔡氏各条之左,名曰《辑录》。纂注有同有异,俱有所裨 ……注引陈栎寿翁之说,以此三月诰商士为周公至洛之年、周公居东,二说兼存不以蔡之从郑为然也。略举一二端,则 季亨
父之有功书经多矣。澄于《书经》亦尝因先儒所疑,而推究其所可知往往不能悉与旧说合。观所辑纂,其间乃有与予不异者, 季亨
父笃行于乡里。年六十八而终。子真卿来游京师,出父书以示嘉,其穷经有特见而无党同护,阙之弊于是为识其卷
申。
《书义元会》四卷,〈注〉张国宾。
《书集解》五十八卷,〈注〉林少颖。
《尚书纂注》六卷,〈注〉 董鼎。
《书集传》六卷,〈注〉陈栎。
王天与纂《传》十卷。
《书集解》十三卷,〈注〉胡士行。
《尚书义粹》

杨士奇曰:《书传纂疏》六卷,分为三册,元新安陈栎辑。栎,字寿翁,号定宇,今读书传者,率资此书。及 董鼎
纂注,吾外氏有书传,会通尤详备,而今学者多未及见,余虽见之亦未及录也。 董鼎《
尚书辑录纂注》六卷,〈存〉。
《鼎自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子真卿跋》〈亦另载〉。
陈栎曰:鄱阳 深山董公
宗蔡氏书传,辑朱子语录,增诸家注解,间以己意发明之。
鼎,字季亨,德兴人。

许谦《读书丛说》六卷,
注解孝经〈魏了翁题跋〉
  陆秀夫编正孝经刊误〈自序〉
  元吴澄校正孝经定本〈自题 张恒跋〉
   董鼎
孝经大义〈熊禾序〉
  明吕维祺孝经本义〈自序〉
 孝经部汇考三
  汉书艺文志〈孝经〉
  隋书经 ……来应之,不给,同门诸友共为锓木以公其传,而所闻师说并记于其后云大德。癸卯十月甲寅朔门人河南张恒记。 董鼎
孝经大义一卷
按《熊禾序》。孔子之学,惟曾氏得其宗,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经传章句, ……注,以明一经而未果,一日余友胡庭芳携其高弟董真卿,访予云谷山中,手携孝经大义一书,取而阅之,则其家君 深山先生
董君季亨
父所辑也,其书为初学设,故其词皆明白而切实,熟玩之,则义味精深,又有非浅见謏文所能窥者,族兄明仲敬为

陈栎书解折衷〈佚〉
尚书集传纂疏六卷〈存〉
刘庄孙书传上下篇二十卷〈佚〉
胡炳文书集解〈未见〉 董鼎
尚书辑录纂注六卷〈存〉
何中书传补遗十卷〈佚〉
余𦬊舒读蔡传疑一卷〈佚〉书传解〈佚〉
广疏六卷〈未见〉
洪咨夔诗注〈佚〉
熊刚大诗经注解〈佚〉
高斯得诗肤说〈佚〉
顾文英诗传演说〈佚〉 董鼎
诗传〈佚〉
李彖诗讲义〈佚〉
郑犀诗古音辨〈注〉宋志一卷〈佚〉
刘元刚诗演义〈佚〉
章叔平读诗私记〈
章》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注解〉元宗曰:令善也,益者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大义〉 董深山
曰:士所有者,身所赖者,友。故士以友诤,则身不离于令名。
《魏·徐干·中论》《贵验》
《周书》有言:
清河县水次,今交兑俱在府城外仓,久废。
养济院 在治西北,明洪武二年,知州陈德辅创建。景泰四年,知州 董鼎
重修。正房一间,东南西房共二十四间。
漏泽义冢 郭外,四处。
赣榆县治 在城中正北面,踞大金山,元季
黄棠建,元学士傅立新而大之,立以皇极数学事,世祖赐名初庵,后兵燬。
深山书院 在八都,宋儒黄勉斋门人 董鼎
讲道之所。鼎理学渊源,有自尝著书传,通释诗传,疏义孝经大义,诸书门人请立书院。
靖翁书院 在十三都,
祀之。
海川董宣公祠 唐季黄巢乱,御史董全祯兼八砦将与贼战死,乡人祀之,苏轼书扁。
忠贤祠 祀董全祯 董鼎。
乂公祠 祀董申。
威灵祠 祀董全祯。
节义祠 祀董梗妻王氏。
元邑丞笪公祠 《孙原贞记》载:其精诚
。舜岂有是制。夏𠊨曰:每条必言阅实其罪,恐听者或不详其意,止阅实其一而,忽其他,故不嫌其费辞也。  董鼎
曰:舜既以五流而宥五刑矣,鞭扑之轻者,乃许以金赎,所以养其愧耻之心,而开以自新之路。曰眚灾肆赦,则直
稼而有天下。閟宫言太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皇矣称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则𨿽公也。而追王之义何溢美焉 董鼎
辑录纂注王若曰呜呼至子小子其承厥志。辑录雉问先生近定武成新本先生曰。前辈定本更差一节。王若曰一段。或 ……蔡氏以自为西伯专征之年为元年又一说也二说必有一得之。其称复元年则梁惠汉文景皆然矣。问文王以下见旁通并 董鼎
轿录。陈氏曰。见陈经详解。碧梧为氏曰见拙齐全解。李省忠音注后稷始受封于邰。建立邦国开启地土。公爵刘名 ……天下。后尊之之辞也。文王地方百里。有德而巳。何力之云曰畏。曰怀。大邦小邦自随所见而然耳。文王何心哉。 董鼎
辑录纂注纂注林氏曰。明周之世世脩德。有道非一世也。馀见拙斋全解。复斋董氏曰下言受无道。故于此言有道。 ……人巳迎降如此若告天地乃是未举兵之初。告而后行。安得预言士女迎降之事乎。或以为是指乘黎之时言之亦未可知 董鼎
辑录纂注辑录商人而曰我周王犹商书所谓我后也。孟注。纂注。陈氏曰。见陈经详解。新安陈氏曰。见纂疏陈栎纂 ……三十七主。凡八百六十七年。起乙卯。尽乙巳。而周亡。三山陈氏曰。见陈经详解。孔氏曰。见孔传。朱氏曰。见 董鼎
纂注。薛氏曰。见古文训。乃反商政。政由旧。新安王氏曰。反纣恶政。政由先王旧典。愚曰。汉高祖。唐太宗。 ……陈经详解。苏氏陈氏孟子注。郡子曰。并见陈大猷集传。蔡氏曰。见会选。朱子曰。见辑录。薛氏曰。见古文训。 董鼎
辑录纂注辑录。杵。或作卤楯也。孟注中庸一戎衣。解作殪戎殷。亦是汉人不见。今武成一戎衣之文。义刚。一戎
书有此文。不知其本出何书也。董仲舒所引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等语。皆用伪太誓中文。馀见拙斋全解。 董鼎
辑录纂注辑录。见晦庵书说。纂注。吴氏曰。按帝辛本纪。称纣。书称受。或二字古通用。汤六数桀罪。未尝斥为 ……其聪明必出于天。而非人之所能为者也。天亶其聪明者无他。是欲使之代天以子爱人民尔。林氏曰。见拙斋全解。 董鼎
辑录纂注辑录。见晦庵书说。纂注新安胡氏曰。万物莫不禀气于天。受形于地。乾称父。坤称母。此天地所以为万 ……考。使敬将天威以定天下。或考字绝句。则谓皇天既怒纣。则命我文考矣。文王于是敬将其天威。欲有为而未集。 董鼎
辑录纂注沈湎冒色。至大勋未集。辑录问诸儒之说。以为武王未诛纣。则称文王为文考。以明文王在位。未尝称王
孰轻孰重。事君以存臣道。亦德也。事天以救民。亦德也。与其存一己之臣道。不𠰥救民之大患。此之谓度义。 董鼎
辑录纂注纂注介轩董氏曰。行道有得于身。身。当作心按益子曰道𠰥大路然。邵子曰。道犹路也。万古在前。万
其所建立成就。巍巍如此。故皋陶曰俞。师汝昌言。夫以一言而济天下。利万世。可不师乎。林氏曰。见扯斋全解 董鼎
辑录纂注帝曰来禹。至师汝昌言。 纂注。 王氏曰。大水决而有所归。小水浚而有所入。治水之次第也。不决川 ……言为可师。亦知其警戒之深意矣。 苏氏曰。见王天与纂传唐孔氏曰。见正义王氏。吕氏。蔡元度。董氏曰。并见 董鼎
暴弦融堂钱时书解帝曰。来禹。至予思日孜孜。 孜孜。不已也。孔子曰。为之不厌。又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思虑浅。有心于求物。则视听乱。思虑浅而视听乱则辅汝者皆謟而已。 陈氏曰。见黄葬卿精义林氏曰见拙齐全解 董鼎
辑录纂注禹曰都。帝慎乃在位。至天其申命用休。 辑录见晦庵古说纂注叶氏曰。慎乃在位。即前帝命禹所谓慎乃 ……。动者。几之著。静而知几以图康。又得直臣弼之。则下应人心上当天心矣。训丕应徯志。夏说为当。 叶氏曰见 董鼎
纂注真氏曰见会选夏氏曰见何山详解融堂钱时书解舜命禹总朕师曰。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敬修其可愿。所以慎也 ……慎位之言。而禹又然舜臣邻之言。君臣之相然岂苟为容悦。必有莫逆于心者矣。 唐孔氏曰。见正义 叶氏曰。见 董鼎
纂注。 汉孔氏曰。见孔传。 真氏曰。见衍义。 蔡氏曰。见会选。夏氏曰。见柯山详解 林氏曰。见拙斋全解 ……至再以见反覆丁宁之意书释题石林叶氏曰。臣以分相承。邻以德相比。林氏曰。见拙斋全解 陈氏曰见陈大猷集传 董鼎
辑录纂注纂注 邹氏补之曰。臣谨其分也。邻忘其分也。臣而复邻。严不至于苛。邻而又臣。和不至于流。 孔氏 ……有邻也。臣当如邻以亲君。能如邻以亲君。乃臣也。皆指禹言。 孔氏曰。见孔传 张纲曰。见精义 邹补曰。见 董鼎
纂注李省忠青注帝叹言此非吾所自能。实赖尔臣之辅𦔳。故为臣当亲我而𦔳我哉。亲我𦔳我。乃尽为臣之道
君可以成讽谏。是纳五言也。君言可以利民。民言可以益君。言之善恶。亦人君之所愿闻也。林氏曰。见拙齐全解 董鼎
辑录纂注辑录义刚问点尚书以下。并见晦庵书说。纂注新安陈氏曰。臣当为我之身。非但为邻以与君亲近也吴氏曰
  董鼎
曰。芸阁吕氏曰宅谓居而有之。光宅天下。犹言光有天下。碧梧马氏曰此所谓书序也。林少颖谓昔在者。篇首起语 …… (第 328L 页)
 碧梧马氏(廷鸾)曰。五子作歌之由。史臣元载详矣。书序本自为一篇。安国引以各冠篇首。予谓如汤誓大诰等。初未尝言所作之意。而引序以冠之。此为得体否。则安知是篇何自而作乎。至五子歌旅獒之类。复加以序之云云则为赘矣。所冠之序。是非盖相半也。
  董鼎
曰。谓五子作歌可也。作五字之歌者又谁欤。按此序在夏本纪。而为序者全袭用之。但史作失国。序作失邦。
羲 …… (第 330L 页)
 蔡沈曰。孔氏云桐汤葬地也。若未葬之辞。盖上文祗见厥祖。言汤在殡。故此不敢为已葬。使汤果在殡。则太甲固已密迩其殡侧矣。舍殡而欲密迩汤于将葬之地。固无是理也。孔氏之失。起于伊训序文之谬。遗外丙仲壬二帝。故书旨不通。
  董鼎
曰。伊尹营桐宫。为太甲居忧之所耳。序则曰伊尹放诸桐。岂可以成汤放桀于南巢例之乎。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亦 …… (第 333L 页)
 蔡沈曰。详祖伊所告。无一言及西伯者。盖祖伊虽知周不利于商。而又知周实无所利于商。序言商始咎周。似亦未明祖伊奔告之意。
  董鼎
曰。祖伊奔告于受。盖谓民或罔弗欲丧。而大命者不至耳。初无怨于周。而殷始咎周何也。经明曰西伯。而序曰周 …… (第 335L 页)
  董鼎
曰。泰誓三篇。非一时一所之作。序谓作于一日。岂理也哉。
 按此十一年与一月之差缪。姑舍之。即孔传而论 (第 336L 页)
之。武王观兵。以卜诸侯伐纣之心。诸侯佥同。乃退以示弱云。武王顺天应人之师。何得云卜诸侯心。且佥同而退示弱。即后世行诈之师。岂武王而出此哉。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
  董鼎
曰。经无戎车。而序乃自言之何也。岂其附会礼记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而为此序欤。孟子盖亦本于此欤。
 按 (第 336L 页)
。庶人章割裂旧文。妄加子曰字及句中脱衣就功诸语以驳孔。其文具载唐会要中。厥后今文行而古文废。元熊禾作 董鼎
孝经大义序。遂谓贞去闺门一章。卒启玄宗无礼无度之祸。明孙本作孝经辨疑。并谓宫闱不肃贞。削闺门一章。乃 …… (第 195H 页)
  按孔郑两本。自开门户。互相胜负。自开元御注用今文。而世皆趋之。后文公刊误用古文。而学者又从之。然其经文少异而其义不殊。但不用章首之目。其目固舛错。不足为准。 董鼎
孝经大义本(一卷)
 四库全书总目。朱子作孝经刊误。但为釐定经传。删削字句。而未及为之训释。鼎乃因 (第 198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