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類
四書類
詩類
書類
孟子類
樂類
故事類
地理類
雜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醫家類
雜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詩文評類
第二十章
尔雅曰。蜾蠃蒲卢。今之细腰蜂也。此章旧注曰蒲卢是蜾蠃名。而章句取沈存中之言。以为蒲苇。然后儒以其无所据而多疑之。且引家语为證曰。夫政也者蒲卢也。待化而成云。则政与蜾蠃之祝而化之相似。若谓之蒲苇。则蒲与苇。元非一物。且卢与芦字本不同云云。此说绰有考信。而朱子之不取旧注。必取 沈说 者。果何故欤。或问以蜾蠃为他无所据。岂以尔雅为不足据耶。
臣对曰。蒲卢之辨。或问已尽之矣。而朱子既 (第 300L 页)
以为果裸他无所考。且于上下文义。亦不甚通。惟 沈说 与敏树之云者相应。故不得而不从耳。朱子于此岂无取舍之意乎。夏小正之传。有蜃者蒲卢也之言。而朱子以为不 (第 300L 页)
尔雅曰。蜾蠃蒲卢。今之细腰蜂也。此章旧注曰蒲卢是蜾蠃名。而章句取沈存中之言。以为蒲苇。然后儒以其无所据而多疑之。且引家语为證曰。夫政也者蒲卢也。待化而成云。则政与蜾蠃之祝而化之相似。若谓之蒲苇。则蒲与苇。元非一物。且卢与芦字本不同云云。此说绰有考信。而朱子之不取旧注。必取 沈说 者。果何故欤。或问以蜾蠃为他无所据。岂以尔雅为不足据耶。
臣对曰。蒲卢之辨。或问已尽之矣。而朱子既 (第 300L 页)
以为果裸他无所考。且于上下文义。亦不甚通。惟 沈说 与敏树之云者相应。故不得而不从耳。朱子于此岂无取舍之意乎。夏小正之传。有蜃者蒲卢也之言。而朱子以为不 (第 300L 页)
处不疑。不务过敬。前世书契甚简。亦少用联幅者。后世虚文浸繁。无昔人款款之情。此风极可惜也。今案二条。 沈说
是。
后山简斋
后山,简斋。俱是宋人。俱是姓陈。俱是诗人。而诗又品格相同。其名与字。人或混称。有时莫 (第 516L 页)
后山简斋
后山,简斋。俱是宋人。俱是姓陈。俱是诗人。而诗又品格相同。其名与字。人或混称。有时莫 (第 516L 页)
鲁春对。上二章即治国之本。下一章乃治国之具。故此章结辞方说治国字。一以承前章隐映含蕴之馀意。一以为下章铺叙九经之张本。以是求之则恐不必深疑。(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尔雅曰蜾蠃蒲卢。今之细腰蜂也。此章旧注曰蒲卢是蜾蠃名。而章句取沈存中之言。以为蒲苇。然后儒以其无所据而多疑之。再引家语为證曰夫政也者蒲卢也。待化而成云。则政与蜾蠃之祝而化之相似。若谓之蒲苇则蒲与苇元非一物。且卢与芦字本不同云云。此说绰有考信。而朱子之不取旧注。必取 沈说 者。果何故欤。或问以蜾蠃为他无所据。岂以尔雅为不足据耶。
履健对。旧注蜾蠃之说。不无所据。而以上句 (第 187L 页)
敏树之语观之。则 沈说 有照应。且蒲与苇俱是易生。则不可以元非一物而疑之矣。芦与卢字虽不同。而 (第 187L 页)
[第二十章]
尔雅曰蜾蠃蒲卢。今之细腰蜂也。此章旧注曰蒲卢是蜾蠃名。而章句取沈存中之言。以为蒲苇。然后儒以其无所据而多疑之。再引家语为證曰夫政也者蒲卢也。待化而成云。则政与蜾蠃之祝而化之相似。若谓之蒲苇则蒲与苇元非一物。且卢与芦字本不同云云。此说绰有考信。而朱子之不取旧注。必取 沈说 者。果何故欤。或问以蜾蠃为他无所据。岂以尔雅为不足据耶。
履健对。旧注蜾蠃之说。不无所据。而以上句 (第 187L 页)
敏树之语观之。则 沈说 有照应。且蒲与苇俱是易生。则不可以元非一物而疑之矣。芦与卢字虽不同。而 (第 187L 页)
答金士纯问。同葬父母则先轻后重。夺情故也。改葬启墓时。亦当先启母。出棺改敛。亦当先殓母否。曰。皆当先。
按启墓非夺情之事。而棺敛亦与送葬有间。恐当以尊卑之义处之而先父后母也。如此等处。不必节节皆拘于轻重之论也。
答李宏仲曰。胡说妙众理。即 沈说 涵天理动静之机。胡说宰万物。 (第 404H 页)
沈说 具人事是非之鉴。皆兼体用而言。辞异而旨同。 …… (第 404H 页)
可取。而若其为说。则又各不同。胡说就动处而分体用。(众理万物。相对为体用。而曰妙曰宰。皆属于动矣。) 沈说 就静处而分体用。(天理人事。相对为体用。而曰涵曰具。皆属于静矣。)先生既不正其失。又以为旨同。则诚有 (第 404L 页)
按启墓非夺情之事。而棺敛亦与送葬有间。恐当以尊卑之义处之而先父后母也。如此等处。不必节节皆拘于轻重之论也。
答李宏仲曰。胡说妙众理。即 沈说 涵天理动静之机。胡说宰万物。 (第 404H 页)
沈说 具人事是非之鉴。皆兼体用而言。辞异而旨同。 …… (第 404H 页)
可取。而若其为说。则又各不同。胡说就动处而分体用。(众理万物。相对为体用。而曰妙曰宰。皆属于动矣。) 沈说 就静处而分体用。(天理人事。相对为体用。而曰涵曰具。皆属于静矣。)先生既不正其失。又以为旨同。则诚有 (第 404L 页)
不就为高也。惟几棣史万重。
答柳叔远别纸(论小注考疑)
大学序仁义礼智之性注胡 沈说。 按。或问曰。知即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胡氏之说。盖本于此。然彼言知觉之知。则谓之妙众理可也。 (第 359L 页)
答柳叔远别纸(论小注考疑)
大学序仁义礼智之性注胡 沈说。 按。或问曰。知即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胡氏之说。盖本于此。然彼言知觉之知。则谓之妙众理可也。 (第 359L 页)
按劄注所引。是沈僩因先生答商伯书而问之者。非先生说。而劄注直以先生尝曰起首。窃有所不敢知者。然今且以 沈说
论之。不曰赋与万物之前。而必曰赋与万物之初。则所谓理同者。亦据原初禀受之同。而言所谓本然之性也。下文 (第 438L 页)
允。(政院古事。承旨由同副。以次转升。今以 特恩擢置。故据例请改。)八月入对论事因陈情乞退(户曹判书 沈说
建白。税法九等。自上上至下下。近者岁比不登。三南若干处外。率用下下之赋。殊非法典本意。今年圻内及外方 (第 412L 页)
见理上看。)朱子云分别是非底道理。是平说智字名义也。胡说妙众理。即沈设涵天理动静之机。胡说宰万物。即 沈说
具人事是非之鉴。皆兼体用而言。辞异而旨同。然此等处。若看未透彻。不宜强求速通。但时时拈起。研思玩味。 (第 43L 页)
李皆士人。伯有一女。归进士庆箕畴。仲之男曰友仁,友圣。季之男曰友颜,友孟,友冉,友仲。女适李竑。次适 沈说。
馀内外孙男女幼者九人。珥于侯家为外属。与浚少时同游学。且联一榜。玆凭侯从子闵正字善之状。叙始终。系以 (第 589H 页)
序仁义礼智之性注。云峰胡氏曰智则心之神明(止)是非之鉴。先生曾教此两说。于智字。体用俱欠该备。当时乘忙。不得请其所以然。以今考之则胡
说盖本于或问知字之训知是智之用。则以知释智。似欠于体。 沈说 亦有此病。始知先生所教欠该备者正在于此也。然则如何说。可以该智之体用耶。幸赐开诲。
智字之训。胡 (第 446H 页)
沈说 外亦多拟议者。惟饶双峰所谓知之理心之别。恐最得之也。
伏羲神农注。新安陈氏曰学之名未闻。先生曾教曰 (第 446H 页)
说盖本于或问知字之训知是智之用。则以知释智。似欠于体。 沈说 亦有此病。始知先生所教欠该备者正在于此也。然则如何说。可以该智之体用耶。幸赐开诲。
智字之训。胡 (第 446H 页)
沈说 外亦多拟议者。惟饶双峰所谓知之理心之别。恐最得之也。
伏羲神农注。新安陈氏曰学之名未闻。先生曾教曰 (第 446H 页)
仁义礼智之性。○小注。胡氏曰。朱子释仁曰。心之德。爱之理。义曰。心之制。事之宜。礼曰。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独智字未有明释。尝欲窃取朱子之意以补之曰。智则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番昜沈氏。又曰。智者。涵天理动静之机。具人事是非之鉴。窃疑神明与动静。乃心之全德。而二贤以解智字。恐似未稳。今欲因义而释之。则当曰在心为妙用之机。在事为分别之道欤。愿承明教。
朱子训仁义礼之说。精约尽到。后人训智。终有所不能及者。胡说自神明以下。 沈说 自涵天理以下。俱于智之用处较近。而形容心上素具之理者少疏。先辈之疑而未定者此也。来说亦似。然幸更详之 (第 149H 页)
朱子训仁义礼之说。精约尽到。后人训智。终有所不能及者。胡说自神明以下。 沈说 自涵天理以下。俱于智之用处较近。而形容心上素具之理者少疏。先辈之疑而未定者此也。来说亦似。然幸更详之 (第 149H 页)
问。仁之训曰。心之德爱之理。义之训曰。心之制事之宜。礼之训曰。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独于智训诸说不同。○答曰。胡氏云。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沈氏曰。涵天理动静之机。具人事是非之鉴。饶双峰曰。知之理。心之别。程勿斋曰。具别之理。为心之觉。史氏曰。胡氏。本或问中知字之义。然智是体知是用。智是知之理。知是智之事。知之于智。犹爱之于仁。以知为智训。似详于用而略于体。 沈说
亦然云者。甚为明的。饶程二说。亦不稳。今若合众说而补之曰。心之灵。知之理。无乃或可乎。极欲质之先觉而 (第 284L 页)
孔子曰。妇人伏于人。(出家语。见仪礼经传通解昏义篇。参知而动。可验而言。)
愚意上文既以三从之道言。此又曰。事无擅为。行无独成。而继以此语。盖曰参知于夫(或父或子。皆然。)而后动。可验于夫而后言也。陈氏使人相参之说。已欠衬切。 沈说 待师傅引古语者。亦恐非正义。至于尹丈所引白沙先妣之事。则又转无交涉于无专制之本意矣。如何。
弃于 (第 629L 页)
轩下。执役洒扫。则可免浪度。而未知渠能办此事否。过门之际。幸有以陶铸之如何。
上东岩问目
大学序注胡 沈说。 湖上先生引朱子所以知是非之理则智也。以救之愚意。朱子所以知是非之理云者。不记全文。而若曰分别是非底道 (第 476H 页)
理云尔。似非谓知此是非之理也。大抵胡说恐有以理妙理之病。 沈说 恐有以理涵理之病。岂湖上之说。出于乐成人之美。而后生之缴绕。恐非好意思。更愿回教如何。
或问。才明彼 (第 476H 页)
上东岩问目
大学序注胡 沈说。 湖上先生引朱子所以知是非之理则智也。以救之愚意。朱子所以知是非之理云者。不记全文。而若曰分别是非底道 (第 476H 页)
理云尔。似非谓知此是非之理也。大抵胡说恐有以理妙理之病。 沈说 恐有以理涵理之病。岂湖上之说。出于乐成人之美。而后生之缴绕。恐非好意思。更愿回教如何。
或问。才明彼 (第 476H 页)
[序]
大学○序。凡六节。第一节。言大学之教所为以作。第二节。言大学之教所由以出。第三节。言大学之教行于世。第四节。言大学之教传于世。第五节。言大学之教不行不传。第六节。言大学之教再传于世。
仁义礼智之性。 小注胡氏云。智者。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沈氏曰。智者。涵天理动静之机。具人事是非之鉴。智只是别之理。与知觉之知。有心性之别。曰神明。曰妙众理。曰涵曰鉴。则是知觉之知。而非四德之智。近世金农岩(昌协)说是。(金谓若如胡, 沈说 则是以理涵理。以理妙理。非是。)
气质之禀。 气。如俗言气运。气有清浊。质。如俗言资质。质有粹驳。○ (第 100H 页)
大学○序。凡六节。第一节。言大学之教所为以作。第二节。言大学之教所由以出。第三节。言大学之教行于世。第四节。言大学之教传于世。第五节。言大学之教不行不传。第六节。言大学之教再传于世。
仁义礼智之性。 小注胡氏云。智者。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沈氏曰。智者。涵天理动静之机。具人事是非之鉴。智只是别之理。与知觉之知。有心性之别。曰神明。曰妙众理。曰涵曰鉴。则是知觉之知。而非四德之智。近世金农岩(昌协)说是。(金谓若如胡, 沈说 则是以理涵理。以理妙理。非是。)
气质之禀。 气。如俗言气运。气有清浊。质。如俗言资质。质有粹驳。○ (第 100H 页)
。须指摘剖析以示之如何。升玄大学疑问。前在新安袖归者。无便不得还瓻。须一阅后投之升玄也。又有一纸问胡 沈说
疑义。夹在升玄问目中。不省出于何人。或并为升玄问耶。玆并付耳。吾道甚孤。籍湜辈亦皆畔去。无与告语。然 (第 243H 页)
日入地下。出于海中。
日之入地出海。据人所见而言。日何尝没于地而涌于海乎。真有竖亥之类。趱日而行。绕地一匝。则自寅卯至子丑。皆当戴日而履地矣。
月之亏盈。历说 沈说。 历说所谓月朔则日渐远。既望则日渐近云者。盖曰由近而渐向远。由远而渐向近云耳。非谓朔远而望近也。然则 (第 259L 页)
日之入地出海。据人所见而言。日何尝没于地而涌于海乎。真有竖亥之类。趱日而行。绕地一匝。则自寅卯至子丑。皆当戴日而履地矣。
月之亏盈。历说 沈说。 历说所谓月朔则日渐远。既望则日渐近云者。盖曰由近而渐向远。由远而渐向近云耳。非谓朔远而望近也。然则 (第 259L 页)
按陈氏曰。大学序第二节四个性字。须融贯看透。德弘今因指教。似有见焉。仁义礼智之性。是就天赋于人说。不能知性之所有而全之。是就众人说。尽其性。是就生知安行之圣说。教之以复其性。是就中下之人观感兴起。学知勉行上说。
四个性字融贯看透之说。大槩看得是。为学须如此体认出来。而又加以涵泳玩味之久。自然有会于心而有悦豫处。方是心得也。
训义曰断制裁割。如以利刃裁物。其长短大小。各得其宜也。(当就处事上看)
训智曰分别是非。如以明鉴照物。其妍媸黑白。莫遁其形也。(当就见理上看)
朱子云。分别是非底道理。是平说智字名义也。胡说妙众理。即 沈说 涵天理动静之机。胡说宰万物。即 (第 299H 页)
沈说 具人事是非之鉴。皆兼体用而言。辞异而旨同。然此等处。若看未透彻。不宜强求速通。但时时拈起。研思玩味。 (第 299H 页)
四个性字融贯看透之说。大槩看得是。为学须如此体认出来。而又加以涵泳玩味之久。自然有会于心而有悦豫处。方是心得也。
训义曰断制裁割。如以利刃裁物。其长短大小。各得其宜也。(当就处事上看)
训智曰分别是非。如以明鉴照物。其妍媸黑白。莫遁其形也。(当就见理上看)
朱子云。分别是非底道理。是平说智字名义也。胡说妙众理。即 沈说 涵天理动静之机。胡说宰万物。即 (第 299H 页)
沈说 具人事是非之鉴。皆兼体用而言。辞异而旨同。然此等处。若看未透彻。不宜强求速通。但时时拈起。研思玩味。 (第 299H 页)
乎。)
○陈许说(陈说。见大学序气质之禀下小注。许说。见首章章句气禀所拘下小注。)
答李宏仲问目
胡 沈说(并见大学序小注。) 주-D001答李宏仲
理固有(止)则其本(勉斋黄氏曰。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程子曰。其本也真而 (第 401L 页)
○陈许说(陈说。见大学序气质之禀下小注。许说。见首章章句气禀所拘下小注。)
答李宏仲问目
胡 沈说(并见大学序小注。) 주-D001答李宏仲
理固有(止)则其本(勉斋黄氏曰。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程子曰。其本也真而 (第 401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