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春秋類
易類
書類
詩類
孝經類
四書類
詔令奏議類
故事類
地理類
政書類
別史類
紀事本末類
編年類
史評類
目錄類
時令類
傳記類
職官類
正史類
雜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詞曲類
禪宗部類
正一部
者若宗庙内事祭辞称孝山川岳渎祭之在外而辞
称嗣今天地社稷既尊祭之在内而用外辞不敢同
外内之常例也至若巡狩遍于 方岳 临视诸侯凡所
过山川悉不亲往使祝致辞故不称名而曰某甫云
某是天子之字甫是男子美称犹尼父类也郑注鬼 (第 37a 页)
称嗣今天地社稷既尊祭之在内而用外辞不敢同
外内之常例也至若巡狩遍于 方岳 临视诸侯凡所
过山川悉不亲往使祝致辞故不称名而曰某甫云
某是天子之字甫是男子美称犹尼父类也郑注鬼 (第 37a 页)
者有诸侯故听百官府之治者谓之百揆考诸侯之
治者谓之四岳四岳虽主治诸侯而亦处于内天子
巡守诸侯各朝于 方岳 大明黜陟非巡守之岁则四
岳考事而已王制所谓八州八伯即唐虞之州牧也
虽周亦谓之牧大宰所谓建其牧周官 (第 17a 页)
治者谓之四岳四岳虽主治诸侯而亦处于内天子
巡守诸侯各朝于 方岳 大明黜陟非巡守之岁则四
岳考事而已王制所谓八州八伯即唐虞之州牧也
虽周亦谓之牧大宰所谓建其牧周官 (第 17a 页)
能雨泽应时遂成嘉榖则月令建巳之月用盛乐大
雩五方上帝而以五人帝配之是也王者代天理物
法天左旋乘四时巡四方至告上帝于 方岳 则舜典
岁二月至于岱宗柴是也非常事而祭天则无有定
处故汤祭于鸣条武王祭于牧野唯诚所昭易曰二
簋 (第 45a 页)
雩五方上帝而以五人帝配之是也王者代天理物
法天左旋乘四时巡四方至告上帝于 方岳 则舜典
岁二月至于岱宗柴是也非常事而祭天则无有定
处故汤祭于鸣条武王祭于牧野唯诚所昭易曰二
簋 (第 45a 页)
左传郑子大叔曰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三
岁而聘五岁而朝故郑云晋文霸时所制也又案尚
书五载一巡守郑注云巡守之年诸侯朝于 方岳 之
下其间四年诸侯分来朝于京师岁遍是虞夏岁朝
也其聘问无文可知周礼大行人侯服岁壹见甸服
二岁壹 …… (第 6a 页)
年大聘周官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亦载岁相问殷相
聘是也书与周官先言朝而后言巡守朝于京师者
也舜典先言巡守而后言朝朝于 方岳 是也此言一
朝而继之以五年一巡守者则朝于京师明矣五年 …… (第 6b 页)
疏此诸侯之朝所以六年为限而王之巡守以十二
岁为期
临川王氏曰孔子谓虞夏岁朝以尚书考之恐无此
礼巡守则朝于 方岳 之下此谓五年一朝疑即 (第 9b 页)
方
岳 之朝也
庐陵胡氏曰尧典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郑云虞夏 …… (第 9b 页)
之制诸侯岁朝是也然郑说孝经及熊氏说则皆云
诸侯五年一朝天子天子亦五年一巡守今考郑意
盖谓舜时巡守之年诸侯朝于 方岳 之下其间四方
诸侯分来朝于京师岁遍是岁一朝也郑说合矣孝
经注及熊说非也然郑谓此大聘朝晋文霸之时所 …… (第 10a 页)
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郑注云王巡守
至于 方岳 之下诸侯会之亦为此宫以见之是也到
(第 12a 页)
方岳 见诸侯之后问百年者就见之若未至 (第 12a 页)
方岳 于
道路有百年者则王亦先见之故祭义云天子巡守
先见百年者下云八十九十者东行西行者弗敢过
道经之 …… (第 12a 页)
谓之岱以其为五岳之长而众山之所宗也故称宗
于东言岱则知南之为衡西之为华北之为恒矣巡
守必居 方岳 之下者依名山而居使诸侯知所趋故
也柴而望祀山川即诗时迈言巡守告祭柴望是也
以天之高故燔柴以上达以 (第 15b 页)
岁而聘五岁而朝故郑云晋文霸时所制也又案尚
书五载一巡守郑注云巡守之年诸侯朝于 方岳 之
下其间四年诸侯分来朝于京师岁遍是虞夏岁朝
也其聘问无文可知周礼大行人侯服岁壹见甸服
二岁壹 …… (第 6a 页)
年大聘周官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亦载岁相问殷相
聘是也书与周官先言朝而后言巡守朝于京师者
也舜典先言巡守而后言朝朝于 方岳 是也此言一
朝而继之以五年一巡守者则朝于京师明矣五年 …… (第 6b 页)
疏此诸侯之朝所以六年为限而王之巡守以十二
岁为期
临川王氏曰孔子谓虞夏岁朝以尚书考之恐无此
礼巡守则朝于 方岳 之下此谓五年一朝疑即 (第 9b 页)
方
岳 之朝也
庐陵胡氏曰尧典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郑云虞夏 …… (第 9b 页)
之制诸侯岁朝是也然郑说孝经及熊氏说则皆云
诸侯五年一朝天子天子亦五年一巡守今考郑意
盖谓舜时巡守之年诸侯朝于 方岳 之下其间四方
诸侯分来朝于京师岁遍是岁一朝也郑说合矣孝
经注及熊说非也然郑谓此大聘朝晋文霸之时所 …… (第 10a 页)
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郑注云王巡守
至于 方岳 之下诸侯会之亦为此宫以见之是也到
(第 12a 页)
方岳 见诸侯之后问百年者就见之若未至 (第 12a 页)
方岳 于
道路有百年者则王亦先见之故祭义云天子巡守
先见百年者下云八十九十者东行西行者弗敢过
道经之 …… (第 12a 页)
谓之岱以其为五岳之长而众山之所宗也故称宗
于东言岱则知南之为衡西之为华北之为恒矣巡
守必居 方岳 之下者依名山而居使诸侯知所趋故
也柴而望祀山川即诗时迈言巡守告祭柴望是也
以天之高故燔柴以上达以 (第 15b 页)
夺情故日月促也必至三日者冀其更生三日不生
亦不生矣郑引春秋传隐元年左传文杜预云言同
轨以别四夷谓中国诸侯车同轨辙尽皆来至同盟
者同在 方岳 之盟同位者行役不踰时诸侯以下不
言毕至者有来有否不必尽来也左传云大夫三月
士踰月而此总云三月者除 (第 15a 页)
亦不生矣郑引春秋传隐元年左传文杜预云言同
轨以别四夷谓中国诸侯车同轨辙尽皆来至同盟
者同在 方岳 之盟同位者行役不踰时诸侯以下不
言毕至者有来有否不必尽来也左传云大夫三月
士踰月而此总云三月者除 (第 15a 页)
故卜洛之毖祀属之周召也
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
飨帝于郊升中于天而凤皇降龟龙假飨帝于郊而风
雨节寒暑时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郑氏曰天高因高者以事地下因下者以事也名山
名犹大也升上也中犹成也谓巡守至于 方岳 燔柴
祭天告以诸侯之成功也吉土王者所卜而居之土
也飨帝于郊以四时所兆祭于四郊者也升中于天
而凤 (第 34a 页)
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
飨帝于郊升中于天而凤皇降龟龙假飨帝于郊而风
雨节寒暑时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郑氏曰天高因高者以事地下因下者以事也名山
名犹大也升上也中犹成也谓巡守至于 方岳 燔柴
祭天告以诸侯之成功也吉土王者所卜而居之土
也飨帝于郊以四时所兆祭于四郊者也升中于天
而凤 (第 34a 页)
郑氏曰所到必先燔柴有事于上帝也书曰岁二月
东巡守至于岱宗柴
孔氏曰此一节明天子巡守祭天之礼巡守至 方岳
先燔柴以告天尊天也
延平周氏曰天子巡守至于四岳先柴以告天也管
仲尝以为自古七十二君皆有封禅其说虽 (第 13b 页)
东巡守至于岱宗柴
孔氏曰此一节明天子巡守祭天之礼巡守至 方岳
延平周氏曰天子巡守至于四岳先柴以告天也管
仲尝以为自古七十二君皆有封禅其说虽 (第 13b 页)
朝觐也周公之朝诸侯所以明功成王之受觐所以
正名正名者礼也明功者义也必受以文王庙而武
王不预者何也盖孝莫大于严父也然 方岳 之下亦
有明堂者盖先王无行而不奉天之命也夫明堂者
天子朝诸侯班政教之堂也以其位在国之阳天子
居 (第 7a 页)
正名正名者礼也明功者义也必受以文王庙而武
王不预者何也盖孝莫大于严父也然 方岳 之下亦
有明堂者盖先王无行而不奉天之命也夫明堂者
天子朝诸侯班政教之堂也以其位在国之阳天子
居 (第 7a 页)
州召不为公察孝也欲深其罪崇饰虚
名以惑明时宙虽不德数受教于君子宁有故将之丧
而亡奔赴之哀过蒙殊恩沗任 方岳 衔命守制无因致
身礼闻父母丧不得奔赴为位敛发成踊袭绖割孝子
之心以终君之命谓之礼也往闻丧设位尽哀仰则 (第 9a 页)
名以惑明时宙虽不德数受教于君子宁有故将之丧
而亡奔赴之哀过蒙殊恩沗任 方岳 衔命守制无因致
身礼闻父母丧不得奔赴为位敛发成踊袭绖割孝子
之心以终君之命谓之礼也往闻丧设位尽哀仰则 (第 9a 页)
愚案听朝库门之外皋门之内乃朝士所掌之朝
王之所以朝诸侯断疑狱者在是比治朝则为外
郑以朝于 方岳 之下非是详见司士
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待四方之宾客之小治
郑康成曰大事决于王小事冢宰专平○薛氏曰说 (第 18b 页)
王之所以朝诸侯断疑狱者在是比治朝则为外
郑以朝于 方岳 之下非是详见司士
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待四方之宾客之小治
郑康成曰大事决于王小事冢宰专平○薛氏曰说 (第 18b 页)
比功专以待西方诸侯陈谟专以待南协虑专以待
北则王政岂无偏党之患哉案周官云六年五服一
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 方
岳 又案王制诸侯于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
五年一朝然则四方诸侯六年惟一朝耳若然以春 (第 21a 页)
北则王政岂无偏党之患哉案周官云六年五服一
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 方
岳 又案王制诸侯于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
五年一朝然则四方诸侯六年惟一朝耳若然以春 (第 21a 页)
陆佃曰南吕则阴之所成者事
易氏曰㲈绍也言舜之继尧而能绍其道也故大㲈
之乐起于姑洗之辰而应以南吕之酉以舜之柴望
于 方岳 而四岳四镇四海四渎之神咸秩以祀四望
亦其类也(○吕氏曰康成以此言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或亦用此乐非) (第 20b 页)
易氏曰㲈绍也言舜之继尧而能绍其道也故大㲈
之乐起于姑洗之辰而应以南吕之酉以舜之柴望
于 方岳 而四岳四镇四海四渎之神咸秩以祀四望
亦其类也(○吕氏曰康成以此言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或亦用此乐非) (第 20b 页)
朝日于东郊退而朝诸侯是朝礼之有坛也此云合
诸侯者谓大会同耳巡守之制亦如其会同但会同
为坛于国门之外而巡守为坛于 方岳 之下耳有事
而会不协而盟此坛之所作也其制为坛三成即觐
礼所谓深四尺者是也盖从下向上为深发地一尺 (第 22b 页)
诸侯者谓大会同耳巡守之制亦如其会同但会同
为坛于国门之外而巡守为坛于 方岳 之下耳有事
而会不协而盟此坛之所作也其制为坛三成即觐
礼所谓深四尺者是也盖从下向上为深发地一尺 (第 22b 页)
子所尊也康王之诰曰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
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六年五服一朝十二年
时巡诸侯各朝于 方岳 皆率之以长时会在国中掌 …… (第 12a 页)
(所主献至十有二而少异于/众其礼盖有品节之义也)
王巡守殷国则国君膳以牲犊令百官百牲皆具从(去/声)
者三公视上公之礼卿视侯伯之礼大夫视子男之礼
士视诸侯之卿礼庶子壹视其大夫之礼
贾氏曰王巡守则殷同殷同则殷国也王巡守至于
四岳之下当方诸侯或所在经过或至 方岳 之下若 …… (第 12b 页)
殷国或在王城出畿外在诸侯之国所在之处皆设
礼待王故巡守殷国并言也(○黄氏口大行人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巡守)
(至 方岳 大明黜陟也掌客王巡守殷国通两义有巡/守而不 (第 13a 页)
方岳 者直曰巡守而已至 (第 13a 页)
方岳 则为殷国)
(所至国君膳天子/之礼皆当如是)○郑康成曰国君者王所过之君
也犊茧栗之犊也以膳天子贵 …… (第 13a 页)
易氏曰礼者合于天时宜于地财当于人心者也不
则杀焉可也国新谓新建国者凶荒谓无年者祸灾
谓兵寇者在野在外谓非 方岳 及国门之外者以王
礼言之大荒大札天地有灾王皆为之不举所以为 (第 31a 页)
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六年五服一朝十二年
时巡诸侯各朝于 方岳 皆率之以长时会在国中掌 …… (第 12a 页)
(所主献至十有二而少异于/众其礼盖有品节之义也)
王巡守殷国则国君膳以牲犊令百官百牲皆具从(去/声)
者三公视上公之礼卿视侯伯之礼大夫视子男之礼
士视诸侯之卿礼庶子壹视其大夫之礼
贾氏曰王巡守则殷同殷同则殷国也王巡守至于
四岳之下当方诸侯或所在经过或至 方岳 之下若 …… (第 12b 页)
殷国或在王城出畿外在诸侯之国所在之处皆设
礼待王故巡守殷国并言也(○黄氏口大行人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巡守)
(至 方岳 大明黜陟也掌客王巡守殷国通两义有巡/守而不 (第 13a 页)
方岳 者直曰巡守而已至 (第 13a 页)
方岳 则为殷国)
(所至国君膳天子/之礼皆当如是)○郑康成曰国君者王所过之君
也犊茧栗之犊也以膳天子贵 …… (第 13a 页)
易氏曰礼者合于天时宜于地财当于人心者也不
则杀焉可也国新谓新建国者凶荒谓无年者祸灾
谓兵寇者在野在外谓非 方岳 及国门之外者以王
礼言之大荒大札天地有灾王皆为之不举所以为 (第 31a 页)
(称宋葬穆公而/言葬宋穆公)其义则圣人或存或削曷为或存或
削春秋天子之事也传称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同
盟谓同 方岳 之盟者其生讲会同之好其没有葬送
之礼是诸侯所以睦邻国也按周制有职丧掌诸侯
之丧礼莅其禁令序其事( (第 18a 页)
削春秋天子之事也传称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同
盟谓同 方岳 之盟者其生讲会同之好其没有葬送
之礼是诸侯所以睦邻国也按周制有职丧掌诸侯
之丧礼莅其禁令序其事( (第 1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