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書類
五經總義類
經解類
四書類
詩類
編年類
別史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地理類
史評類
紀事本末類
正史類
雜史類
傳記類
史鈔類
類書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雜家類
藝術類
道家類
總集類
詩文評類
別集類
史傳部類
禪宗部類
密教部類
洞神部
洞玄部
太平部
太玄部
肯遽从他人若封王子弟必须有空地方可封左氏
载齐地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若武王不得蒲
姑之地太公亦未有顿放处
永嘉徐氏曰一州百个方百里是 方万里 十万里地
除了封百里之国三十是方三千里为三万里地剩
了方七千里更将方二千九百四十里封七十里之
(第 45a 页)
载齐地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若武王不得蒲
姑之地太公亦未有顿放处
永嘉徐氏曰一州百个方百里是 方万里 十万里地
除了封百里之国三十是方三千里为三万里地剩
了方七千里更将方二千九百四十里封七十里之
(第 45a 页)
也其有能乱吾之心思而意其有不诚乎由是而通
天下之志类万物之情赞天地之化其则不远矣则
其知可不谓至矣乎知至矣则宜其有止也譬之四
方万里 之远不可禦也苟无止焉则将焉归乎故见
其进未见其止孔子之所惜也 又曰夫圣人人伦 (第 37a 页)
天下之志类万物之情赞天地之化其则不远矣则
其知可不谓至矣乎知至矣则宜其有止也譬之四
方万里 之远不可禦也苟无止焉则将焉归乎故见
其进未见其止孔子之所惜也 又曰夫圣人人伦 (第 37a 页)
人虽不同而其好恶则一也故好同其所好恶同其
所恶而后可以为民父母
莆阳林氏曰一人在上使天下人心固结而不可解者
必有正道焉盖四 方万里 之远若非有以固结之则如
何长有天下故诗以为民之父母者无他唯与天下同
其好恶而已若是好恶与天下不相 (第 28b 页)
所恶而后可以为民父母
莆阳林氏曰一人在上使天下人心固结而不可解者
必有正道焉盖四 方万里 之远若非有以固结之则如
何长有天下故诗以为民之父母者无他唯与天下同
其好恶而已若是好恶与天下不相 (第 28b 页)
馀论朱子曰刑于甸师特不以示众耳刑固不可免
也今之法乃杀人不死祖宗时宗室至少又聚于京
师犯法极寡故立此法今散于四 方万里 与常人无
异乃纵之杀人是何法令不可不革
存疑孔氏颖达曰公族无宫刑但髡其发 黄氏震
曰三宥不对公 (第 20b 页)
也今之法乃杀人不死祖宗时宗室至少又聚于京
师犯法极寡故立此法今散于四 方万里 与常人无
异乃纵之杀人是何法令不可不革
存疑孔氏颖达曰公族无宫刑但髡其发 黄氏震
曰三宥不对公 (第 20b 页)
白云郭氏曰君子有至美之德能通天下之理故
可以正君之位居君之体而德与位称也是以近
而畅于四支大而发于事业见于四 方万里 之远
者无非在中之美德也充之足以保四海是为美
德之至夫圣人治天下国家之道必本于正心修
身 (第 29b 页)
可以正君之位居君之体而德与位称也是以近
而畅于四支大而发于事业见于四 方万里 之远
者无非在中之美德也充之足以保四海是为美
德之至夫圣人治天下国家之道必本于正心修
身 (第 29b 页)
白云郭氏曰同人之始未足以及远故言于门知
出而同人毋我者也则无咎矣出于门则一东一
西一南一北或达于大道究四 方万里 之远或困
于穷途止于五十步百步之间是皆未可知也吉
凶悔吝随动以生岂能究言之哉此特能知出门
(第 16a 页)
出而同人毋我者也则无咎矣出于门则一东一
西一南一北或达于大道究四 方万里 之远或困
于穷途止于五十步百步之间是皆未可知也吉
凶悔吝随动以生岂能究言之哉此特能知出门
(第 16a 页)
(雁肾鸨奥鹿胃皆食之/而不利于人所当辨者)○史氏曰此所谓常珍也若
异馔则不可以为常而嗜之必有以口腹累四 方万
里 之远者矣
凡其死生鲜(悉然/反)薧(苦老/反)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
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
郑康成曰 (第 14b 页)
异馔则不可以为常而嗜之必有以口腹累四 方万
里 之远者矣
凡其死生鲜(悉然/反)薧(苦老/反)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
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
郑康成曰 (第 14b 页)
五服之外也孔安
国司马迁王肃之徒其说皆然特郑康成谓尧之旧制
服五百里及禹辅而成之服加五百里则面相距为 方
万里 故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是不知经传
凡言万国者举盈数也孔颖达谓地理志言汉之土境
东西九千三百二里 (第 7a 页)
国司马迁王肃之徒其说皆然特郑康成谓尧之旧制
服五百里及禹辅而成之服加五百里则面相距为 方
万里 故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是不知经传
凡言万国者举盈数也孔颖达谓地理志言汉之土境
东西九千三百二里 (第 7a 页)
侯绥要荒之下皆有细数而谓甸服特有此数故不
可也郑康成又谓五服之别五百里是尧之旧制及
禹于每服之间更增五百里而别至于五千里相距
为 方万里 此其说不惟道里之远近与经不合然记
载之体亦有所不便者甸服之外五百里所输者果
何物邪侯服之百里采二 (第 12b 页)
可也郑康成又谓五服之别五百里是尧之旧制及
禹于每服之间更增五百里而别至于五千里相距
为 方万里 此其说不惟道里之远近与经不合然记
载之体亦有所不便者甸服之外五百里所输者果
何物邪侯服之百里采二 (第 12b 页)
白云郭氏曰君子有至美之德能通天下之理故可
以正君之位居君之体而德与位称也是以近而畅
于四支大而发于事业见于四 方万里 之远者无非
在中之美德也充之足以保四海是为美德之至夫
圣人治天下国家之道必本于心正修身之微是以 (第 35a 页)
以正君之位居君之体而德与位称也是以近而畅
于四支大而发于事业见于四 方万里 之远者无非
在中之美德也充之足以保四海是为美德之至夫
圣人治天下国家之道必本于心正修身之微是以 (第 35a 页)
白云郭氏曰同人之始未足以及远故言于门知出
而同人母我者也则无咎矣出于门则一东一西一
南一北或达于大道䆒四 方万里 之远或困于穷途
止于五十步百步之间是皆未可知也吉凶悔吝随
动以生岂能䆒言之哉此特能知出门之同则无 (第 9a 页)
而同人母我者也则无咎矣出于门则一东一西一
南一北或达于大道䆒四 方万里 之远或困于穷途
止于五十步百步之间是皆未可知也吉凶悔吝随
动以生岂能䆒言之哉此特能知出门之同则无 (第 9a 页)
(二/十)郑氏解易系一君二民
易下系云一君二民君子之道二君一民小人
之道郑注一君二民谓黄帝尧舜谓地 方万里
为方千里者百中国之民居七千里七七四十
九方千里者四十九夷狄之民居千里者五十
一是中国夷狄二民共事一君 (第 11b 页)
易下系云一君二民君子之道二君一民小人
之道郑注一君二民谓黄帝尧舜谓地 方万里
为方千里者百中国之民居七千里七七四十
九方千里者四十九夷狄之民居千里者五十
一是中国夷狄二民共事一君 (第 11b 页)
纤曲折至闾巷之态小人妇女之情无不坐列于目
前也后世置御史以为朝廷耳目之官置外台以为
天下耳目之官使内自宫阃廉陛之间外达四 方万
里 之外无不尽见其底蕴者此盖得舜之遗意也
张氏曰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第 2a 页)
前也后世置御史以为朝廷耳目之官置外台以为
天下耳目之官使内自宫阃廉陛之间外达四 方万
里 之外无不尽见其底蕴者此盖得舜之遗意也
张氏曰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第 2a 页)
兴邦矣
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
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无垢曰虚心屈已故善言日闻贤者日进四 方万里
之远民情之细微物态之变故利害是非千百年之
祸福皆皎然在于几席之间矣此万邦所以咸宁也
其克艰之状如 (第 4a 页)
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
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无垢曰虚心屈已故善言日闻贤者日进四 方万里
之远民情之细微物态之变故利害是非千百年之
祸福皆皎然在于几席之间矣此万邦所以咸宁也
其克艰之状如 (第 4a 页)
慎重也诚能不争世之所甚重则怨祸希矣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
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
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
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无垢曰夫天下之大四 方万里 之远事之不一物之
不齐宜不可以一言断之矣然而使圣人见天下见
四 (第 3b 页)
方万里 若大若远见事见物不一不齐窃意圣人
之心亦已不给矣惟圣人知天下四 (第 3b 页)
方万里 若事若
物之本执而绥之所以天下四 (第 3b 页)
方万里 事物之情无
不灼然布于几席之上而发号施令靡然自当于天
下 (第 3b 页)
方万里 事物之心使无冤苦失职之叹者则以
得其本也夫所谓天下 (第 3b 页)
方万里 事物之本何物也 (第 3b 页)
曰中而已矣盖天下此心也四 方万里 此心也若事
若物此心也此心即中也中之难识也久矣吾将即
人心以求中乎人心人欲也人欲无过而不危何足 …… (第 4a 页)
不变天理自明中其见矣既得此中则天下在此也
四 方万里 在此也若事若物在此也信而执之以应
天下四 (第 4b 页)
方万里 事物之变盖绰绰有馀裕矣 又曰
君执此中也故可爱而不可远民具此中也故可畏
而不可忽是君与民皆有此中 (第 4b 页)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
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
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
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无垢曰夫天下之大四 方万里 之远事之不一物之
不齐宜不可以一言断之矣然而使圣人见天下见
四 (第 3b 页)
方万里 若大若远见事见物不一不齐窃意圣人
之心亦已不给矣惟圣人知天下四 (第 3b 页)
方万里 若事若
物之本执而绥之所以天下四 (第 3b 页)
方万里 事物之情无
不灼然布于几席之上而发号施令靡然自当于天
下 (第 3b 页)
方万里 事物之心使无冤苦失职之叹者则以
得其本也夫所谓天下 (第 3b 页)
方万里 事物之本何物也 (第 3b 页)
曰中而已矣盖天下此心也四 方万里 此心也若事
若物此心也此心即中也中之难识也久矣吾将即
人心以求中乎人心人欲也人欲无过而不危何足 …… (第 4a 页)
不变天理自明中其见矣既得此中则天下在此也
四 方万里 在此也若事若物在此也信而执之以应
天下四 (第 4b 页)
方万里 事物之变盖绰绰有馀裕矣 又曰
君执此中也故可爱而不可远民具此中也故可畏
而不可忽是君与民皆有此中 (第 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