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春秋類
樂類
四書類
小學類
詩類
易類
孟子類
書類
孝經類
五經總義類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故事類
編年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法制類
雜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雜家類
醫家類
小說家類
法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太玄部
續道藏
   (传四之三凡七十三字/远于愿切惫步拜切)
雷在天上(此释乾下震上也天无上下以人所不/睹处为上雷声在天之上极其高也)大壮
(此重卦之名雷声卑下者阳气犹弱也/雷声高亢者阳气盛壮也故卦名大壮)君子以非礼弗
(君 子之非
礼弗履唯刚健以动者能之礼者天之理/而其用卑下乾在下之象也履者足之所践如雷行)
(所过震在/上之象也) (第 3b 页)
壮于趾其孚穷也(穷谓征凶也以初之恃其/壮而猛于进虽有九四之)

(孚牵引于前征行则必穷而凶/也盖曰虽其有孚亦必困穷)九二贞吉以中也(中则/无过)
(不恃其壮/而猛进也)小人用壮君子罔也(三之用壮非能如君 子/之
罔也两开其端一则)
(以戒一则/以教也)藩决不羸尚往也(尚上也前行无所碍/故得上进而往也)丧羊
于易 …… (第 4a 页)
   (传四之五凡/六十六字)
明入地中(此释离下/坤上也)明夷(此重卦之名日入地下而暗/若明之遭伤然故卦名明夷)

君子以涖众用晦而明(项氏曰明出地上君子以之自/治明入地中君子以之治人明)
(而遭伤本非善事君子观之皆为有用用之以居人上/聪明睿知守之以愚使小人有所容君子得以自尽岂)
(非君 子之
善道哉蔡氏曰涖离象众坤象用晦坤象明/离象澄谓涖众者以离照坤也用晦而明者以坤养离)
(也/)君子于行义 (第 5a 页)
不食也(明伤之时君子在路虽有可食/然以义不当食而不食之也)
六二之吉顺以则也(六二以柔居中为顺而有则故能/得强壮之马以拯己之伤而有吉)
(也/)南狩之志乃大得也(以阳明猎阴暗/而有所得也)入于左腹获心
意也(五入于四之腹者四/能得五之心意也) 子之
贞明不可息也(明虽/遭伤)
(而其明不以伤而遂息/故亦利于正主事也)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 …… (第 5a 页)
   (字亦/叶韵)
雷雨作(此释坎下/震上也)(此重卦之名雷动乎上雨降乎下/则郁结之气解矣故卦名为解)
君子以赦过宥罪(雷雨作而解散郁结之气则物被发/生之仁君子以之解散囚系之人则)
(人蒙宽大之恩过者震动之愆赦则纵之使去象雷之/匆有遂无罪者坎险之恶宥则减之使轻象雨之润渐)
(而不/骤)刚柔之际义无咎也(以柔承刚与之交际而顺/从之合时之宜矣故曰义)
二贞吉得中道也(不过刚而阴之难/解得中道者能之)负且乘亦可丑也
自我致寇又谁咎也(负担小人而乘君 子之
器非能为/君 (第 8a 页)
子之
害也彼自可丑尔为九四)
(之民所寇夺者彼所/自取非人之咎也)解而拇未当位也(九四以刚居柔/未当其位是 …… (第 8a 页)
天下僇辟即偏也六二之自)
(外来谓九五自外而来内以益六二也此爻之自外来/谓上九自外而来内以击六三也夫 子之
传如此其明)
(旧注犹且误以或击之为击/上九而不知其为击六三也)
   (传四之十二凡七十/三字注辟 …… (第 10a 页)
勿恤得中道也(得中则不恃刚而能惕能惕/则有备故虽有戎而无忧也)君子夬夬
终无咎也(君 子之
夬夬也不恃其刚虽和于柔而终/能决去之故无咎与壮而有凶者异矣)
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位不 …… (第 11a 页)
求王明受福也(行恻者欲其得行故/为之恻然也王之明)
(者则必见用而受福自渫于己即所以求之/之道所谓夫 子之
求之异乎人之求之也)井甃无咎
修井也(修谓甃砌/完整也)寒泉之食中正也(九五之冽寒而可/食者以其中正 …… (第 15a 页)
   (传四之十九凡七/十字注消乾音于)

木上有火(此释巽下离上也以木入火则火/然木而起高燄是为木上有火)(此重卦/之名鼎)
(烹饪之器以木入火而成烹饪之用故卦名为鼎项氏/曰鼎之木上有火犹井之木上有水非井鼎之本形也)
(水至木杪为滋液象水泉之上出火至木杪为华实象/鼎气之上蒸澄谓以木之滋液为水犹为可通以木之)
(华实为火则/迂僻甚矣)君子以正位凝命(正位者敬也凝命者信/也容貌不敬则民慢政)
(令不信则民疑正位取离象离为南面之位舜之恭已/正南面是也凝命取巽象巽为命令凝者凝结而不可)
(解谓命令之已出者不可辄改当坚如金石/信如四时也二者象鼎之重固而不可迁也)鼎颠趾未
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足反居上为悖逆以其出否故/为未悖贵谓四妾贱而上从其) (子之
贵则非僭犹趾颠而/倾出其中之否则非悖也)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 …… (第 16b 页)
   (说/)
山上有木(此释艮下/巽上也)(此重卦之名山上有木木长一/尺则山亦高一尺其进以渐不)

(能遽也故/卦名为渐)君子以居贤德善风俗(居犹居货之居谓积/于内也贤德谓纯美)
(之德善谓新美之使未善者善之风俗谓因风成俗进/修己德转移民俗皆非一日所能必以渐而至也积德)
(取艮山之象化/俗取巽风之象) 子之
厉义无咎也(项氏曰小子居之/危厉不安但于义)
(无咎固大丈/夫之所安也)饮食衎衎不素饱也(素犹空也与 …… (第 19a 页)
(居险/极也)贞吉悔亡志行也(近柔中之君/其志得行也) 子之
光其晖吉
(项氏曰先儒谓晖为挥散非也晖者光中之气管辂/曰日中为光朝日为晖诗曰庭燎有晖周礼视祲以) (第 28b 页)
 春特当子卯午酉之中为二分二至之候气虽应而
 未盛故谓之微周正达其微以察天化夏正纪其著
 以利民用各有道焉无容据夏正而断建 子之非

 矣圣人语颜子以为邦曰行夏之时以所敬授者民
 之时从人之著而不从天之微盖谓有王者兴革命
 改制而 …… (第 4b 页)
 之时冠周之月名实驳杂而不安于为下不倍之义

 圣人其如是乎按泰誓春大会于孟津而曰星在天
 鼋以历法上推为建 子之
月二十八日戊午而书言
 春则周人以建子为春正月确有明徵故朱子言周
 有正月有正岁正月建子也正岁建寅也 …… (第 5a 页)
 则名周之玉辂为殷之木辂周之大武为虞之箾韶

 其可乎春秋天 子之
事亦奉文武之法以治当世之
 诸侯大夫而已岂更易名实以乱昭代之大法哉
春王正月(二/)
 加王于正公羊 (第 5b 页)
月亦皆孔子所改
其舛误最甚盖由所见实未明而欲含糊两端故虽主
周正而又疑于时之不可改既主夏时而亦疑于建
之非
春是以徒费心思而进退无据其误在于兼取用 …… (第 9b 页)
月则水已退二麦尚可种
岂得遽云无麦苗三不通也
据三传商周皆改月据豳风则三正之说实不可破若
据周礼则建 子之
正以之布政读法夏正夏时谓之正 …… (第 11a 页)
公羊传为正其言曰公何以
不言即位春秋君弑子不言即位君弑则子何以不言
即位隐之也孰隐隐子也何休曰隐痛是 子之
祸不忍
言即位公羊此义当矣榖梁则曰继弑君不言即位正
也继弑君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
则子 …… (第 12a 页)
虽有迟速或至全阙然嗣子承统必告
天子当已在告丧之时决无不请命擅有其国之理又
设令世子嗣位告葬虽未获天 子之
命然如期而葬名 …… (第 12b 页)
则何不云灭国而曰灭下阳乎故知下阳者虢公之采
地非国也不曰晋取者天 子之
地非诸侯所得取故云
灭使若国然故虞亦不云灭而但云晋人执虞公圣人
意者不忍周室之衰诸侯再取其地故不斥言 …… (第 19a 页)
茅戎战而败经不书战而云败绩于茅戎之类也前书
虞师晋师灭下阳者罪虞为首恶也此书晋人执虞公
者见晋执天 子之
三公不道之甚矣 …… (第 19a 页)
媵据泽说桓母是失礼再娶而非媵子纠之
死则据论语子路问管仲之事夫子不荅所问而专论
管仲之功子贡有疑于夫 子之
言故又问曰管仲非仁 …… (第 22b 页)
贵贱少长如无适子而
立妾子则各随其母之贵贱而不专以年若如伊川以
桓公是兄则以桓公为当立而不知非诸侯立 子之

也夫宫阃之制若非班序贵贱之分素定则亦常为乱
阶故何休立 (第 24b 页)
子之
制说春秋者决不可废也伊川固不
屑于此若泽则不过依三传可据之文探诸家礼意之
合于人情者而又别寻向上工夫 …… (第 24b 页)
其意
欲为重耳夷吾之地故疑里克可以不死不知事变则
情迁在献公时则为宠待淫嬖杀逐诸子纯灭纲常在
奚齐卓 子之
时则是继世之君为臣子所弑岂容执泥
前事乎泽于二礼甚费考索周易颇复象学然犹不敢
自以为能亦不敢多议先儒 (第 28a 页)
○晋大子圉为质于秦将逃归谓嬴氏曰与子
归乎(嬴氏秦所妻子圉怀嬴/也质音政妻七计切)对曰子晋大子而辱于 秦子之

归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婢子妇人之卑称也栉/侧乙切称尺證切下之)
(称/同)以固子也从子 …… (第 6b 页)
音基一本亦作/期下注未期亦音基从才用切后皆同)冬怀公执狐
突曰子来则免(未期而执突/以不召子故)对曰 子之
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
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名书于所臣之策屈膝而君事之则不/可以贰辟罪也质如字辟婢亦切注 (第 8b 页)
辞以无山与之莱柞(莱柞/二山)
(莱音来祚子/洛切又音昨)乃迁于桃(谢息/迁也)晋人为𣏌取成(不书 非/公
命)〇楚子享
公干新台(章华/台也)使长鬣者相(鬣须也欲光夸鲁侯鬣力辄切/相息亮切须音须夸苦华切)(第 18a 页)
稷功被天
下乃令率土报功如此之徒非独歆已之族若功不被于下民名
不载于祀典唯其子孙祀之神亦不歆他族然则 秦非
晋类而使
祀申生祀之大失也晋无罪而灭以卑秦刑之滥也天岂不达此
事而待狐突之言方改图者民之与神不相杂扰 …… (第 8a 页)
爻辞无二亦字传文加之言男亦犹女女亦犹男其
意同也易言血而此言𥁃知𥁃是血也贶赐释诂文刲刺也厨宰
子之
事故刲羊士之功也筐篚妇人所掌故承筐女之职也上
爻与三其位相值一阴一阳乃为相应上三俱是阴爻是为无应
动 …… (第 15a 页)
妖祥之事皆为此也 注言还
至之功 正义曰服虔云一役者谓韩战之役知不然者吕甥之
言劝秦伯而纳晋侯假称君 子之
意若纳晋君可以更当一役之
功𣣔深劝秦伯若直论韩战之役于秦未有深利何肯纳也故
杜别为其说刘炫以服义规 …… (第 17b 页)
云亲戚不知为文也兄也郑玄王肃皆以箕子
为纣之诸父服杜以为纣之庶兄既无正文各以其意言耳
历检诸书不见箕 子之
名唯司马彪注庄子云胥馀箕子名不
知其然否
春秋正义卷第十一 (第 17b 页)
羽翼穿特为之首耳
盾于赵穿曲徇其意正欲得其死力如求成于秦而反
伐其与国 秦非
畏晋者安得成盾非不知此以穿欲得
兵柄故遂使之侵郑之役合诸侯之师力非不足而去
之亦缘君臣相图意不在郑弑 …… (第 3a 页)

其夫恶哉仲遂弑君而人谓之贼行父与于弑君而人
谓之忠欺世盗名又甚于遂矣
简王崩于九月辛酉讣告未及邾 子之
朝晋卫之聘皆
无贬焉此亦幸耳当时诸侯即讣告已及亦岂能因闻
丧而辍朝聘哉杨氏(士/勋)谓鲁是有礼之国焉 …… (第 17a 页)
乐而后去鲁据吴赴则馀祭弑在前季
札至在后则追书于来聘之上杜注孔疏皆极明白传
言城杞在六月而士鞅之聘杞 子之
盟俱在城杞之下
则札来在六月可知春秋于夏五月下连系七事更不 …… (第 27a 页)
十八年十有二月天王崩(灵/王)乙未楚子昭卒明年
春王正月书公在楚夏五月书公至自楚不奔天王之
丧而送楚 子之
葬何也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
君固冬十月葬蔡景公即书会于澶渊宋灾故不讨弑
君之贼而恤失火之灾何故公 …… (第 27b 页)
参差吾谓春秋原情定罪
竟以许止蔡般一例并书未免漫无区别欧阳公竟以
止为弑君非无见也公羊曰葬许悼公是君 子之
赦止
也然则葬蔡景公亦赦般乎髡顽之弑以疟疾赴楚麇
之弑以疟疾赴所以掩饰者亦复略同
曾子问曰诸侯之祭社 (第 30b 页)
正月亦皆孔子所改
其舛误最甚盖由所见未明而欲含糊两端故虽主周
正而又疑于时之不可改既主夏时而亦疑于建 子之
春是以徒费心思而进退无据其误在于兼取用夏
从周是欲两可而不知理实不通 陈氏廷敬曰胡氏
引左氏王周正月 …… (第 3b 页)
以为邦则曰行夏之时作春秋以经世则曰春王正月
此见诸行事之验于是而胡氏之误更有不可胜言者
矣夫周之月建 子之
月也建子非春胡氏自言之矣使 …… (第 4b 页)
其上此乃天时所不受牧儿芸叟所闻而
怪笑者也曾谓孔子而为之乎行夏之时子有是言矣
假使周而果不改时也则建 子之
月俨然冬也冬则正
夏之时也夏之时曰冬孔子书之曰春是周本行夏之
时而孔子乃变夏之时矣行夏之时者果尝若是 (第 5a 页)
乎假
使孔 子之
于春秋果寓行夏时之意而周果不改时也
(第 5a 页)
子之
月必将直书之曰冬使后之人犹得有所考 …… (第 5a 页)
子何以自处焉春秋天 子之
事谓赏功讨罪以明天 (第 7a 页)
子之
法使诸侯不敢悖天子大夫不敢悖诸侯非必变
易四时之序改本朝正朔而后为天 (第 7a 页)
子之
事也胡氏以
为垂法后世吾恐法未可垂而先犯为下不倍之戒矣
且此亦空言耳安在其为见诸行事之验乎
   鼐 (第 7a 页)
    次吴次越次小国诸侯皆先叙其君王世系
    而附以卿大夫其偶见经傅而无世次可稽
    如周之凡伯南季鲁之众仲 秦子之
类则别
    曰杂姓氏名号另为一篇附卿大夫世系之
    后搜采颇为该洽近时顾栋高作春秋大事 (第 2a 页)
 晋河东置官司焉十七年夏晋太子圉为质于秦秦
 归河东而妻之二十二年太子圉将逃归谓嬴氏曰
 与子归乎对曰子晋太子而辱于 秦子之
欲归不亦
 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从子而归
 弃君命也不敢从亦不敢言遂逃归 胡氏曰秦伯
  …… (第 15b 页)
 君获不言师败绩君重于师也大夫战而见获必书
 师败绩师与大夫敌也君为重师次之大夫敌春秋
 之法也与孟 子之
言何以异孟子为时君牛羊用人
 莫之恤也故以民为贵君为轻春秋正名定分为万
 世法故以君为重师次之尧以天 …… (第 16a 页)
 吕氏曰桓公虽能用管仲尊王室霸诸侯有一匡天

 下之功然仲本无正心诚意格君之学徒急于一时
 之功利卒至五 子之
乱其所以有始无终者家法之
 不正也管仲且有三归之失岂能正其君哉朴乡吕
 氏曰霸图之兴小白为之首霸权之 …… (第 24a 页)
 朴乡吕氏曰读此编者自齐小白卒至葬齐桓公当
 作一类看胡氏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威令加
 乎四海几于改物虽名方伯实行天 子之
事然而不
 能慎终如始付托非人柩方在殡四邻谋动其国家
 而莫之恤至于九月而后葬以此见功利之在人浅
  (第 29a 页)
 而君与大夫并列于会矣(定十年齐侯卫侯/郑游速会于安甫)

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庙
跻僖公(三传同大事/从公榖传)冬晋人宋人陈人郑人伐秦(传言/尊 秦)
(非
经/意)
 尝书大夫矣此晋先且居宋公子成陈辕涛涂郑公
 子归生也曷为不序大夫将犹称人也自士縠专盟
  (第 4a 页)
  子圉逃归(僖二十二年晋太子圉为质于秦将逃/归谓嬴氏曰与子归乎对曰子晋太子)
   (而辱于 秦子之
欲归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从子而归弃君命也不敢)
   (从亦不敢/言遂逃归)
谋于 (第 19a 页)
涂者不若谋于邻谋于邻者不若谋于家非远则
愚而近则智也爱浅者其虑略爱深者其虑详理也亦
势也四海九州之人卒然相遇倏然相遭犹断梗枯槎
偶相值于大泽之陂恩何从而生爱何从而𤼵哉问焉
而不对者有矣间有对者谩封也非真对也叩焉而不

应者有矣间有应者谩应也非真应也操两可之论近
足以免我之累远足以逃彼之责则自以为得计矣其
为人谋而忠者盖千万而一遇耳乃若家人父子则不
然同分义均休戚其反覆谋议于家庭者非相为赐也
如手足之赴头目不知其然而然也内无所隐故其情
真外无所饰故其语真以真逼真恳款恻怛往往得利
害之真焉彼家人妇人之智非果踰于他人也智者之
略固不如愚者之详也故家人妇 子之
谋智虑有所不及 (第 19b 页)
   (于寺人勃鞮对曰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故使处原)

言周秦之强弱者必归之形势其说盖始于娄敬敬之
言曰周公营成周都雒以为有德易以兴无德易以亡
不欲阻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及周之衰天下莫朝
周不能制非德薄形势弱也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
固此所谓天府(见高/帝纪)论周秦之形势者皆宗于敬吾独
谓敬所见者特平王之周耳曷尝见文武成康之周哉
敬以周之形势为弱秦之形势为强抑不知敬之所谓
秦乃文武成康之周也文武成康之世岐丰乃周之都

如敬之言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者盖皆周之形势当
是时安得有所谓秦者耶迨至平王东迁轻捐岐丰之
地以封秦遂成秦之强是 秦非
能自强也得周之形势
而强也秦得周之形势以无道行之犹足以雄视诸侯
并吞天下况文武成康本之以盛德辅之以形 …… (第 10b 页)
无道于周也虽然仲叔
于奚有功于卫赏之繁缨夫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隧
之与繁缨不亦大乎襄王重隧而轻邑适合夫 子之
(第 12b 页)
 (雷非时而震又何足以为君子之大壮哉○建安丘/氏曰非礼勿履者复之事也至大壮则动皆天理无)
 (待于勿故君子以非礼弗履勿者禁止之辞弗者则/自不为矣○临川吴氏曰君 子之非
礼弗履唯刚健)
 (以动者能之礼者天之理而其用卑下乾在下之象/也履者足之所践如雷行所过震在上之象也○ (第 4b 页)
 按荀子大略篇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
 子不及五伯文并同谷梁隐八年传但传本是交质
 子不及二伯二伯自确余尝笑僖十七年夏晋太子
 圉为质于 秦非
穆公手中事乎荀卿其忘诸乎疏称
 荀受经于谷梁已一传而讹虽文字小失然于事有
 碍故程子曰传经为难
 又 (第 76b 页)
按司马法汉志本百五十五篇宋元丰间仅五篇
 编入武经传至今余尝爱仁本天 子之
义二篇真太 (第 76b 页)
 论皆以亟请釐正以妥在庙之灵为言诚不可已盖
 缘有迁者改者黜者西多于东于是西之先儒左氏
 则躐于东之先贤 秦非
之上西之汉儒孔安国则躐
 于东之周儒榖梁赤之上甚且以弟而先兄程颐之
 于颢是也以南宋而先北宋朱熹于司 (第 97a 页)
  谏争章第二十(经一百四/十八字)

曾子曰若夫慈爱龚敬安亲扬名参闻命矣(慈爱者所/以接下也)
(恭敬者所以事上也安亲扬名者孝子之行也曾子称/名曰参既得闻此命也 夫音扶龚与恭同参所金反)
(下同行/下孟反)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疑思问也夫亲爱/礼顺非违命之谓)
(也以为于谊有阙是/以问焉 夫音扶)子曰参是何言与是何言与言之
不通邪(再言之者非之深也可否相济谓之和以水济/水谓之同和实生民同则不继务在不违同也)
(从是争非和也曾子鲁钝不推致此谊故谓/之不通也 与音馀下同邪音耶争音诤)昔者天子
有争臣七人(七人谓三公及前疑后丞左辅右弼也凡/此七官主谏正天 子之非
也 争音诤章)
(内及传/皆同)虽亡道不失天下(无道者不循先王之至德要/道者不失天下言从谏也帝) …… (第 20a 页)
过则子必安几/谏见志而不从起敬)
(起孝说颜说色则复谏也又不从则号泣而从之终不/使父陷于不谊而已则孝 子之
道也 几音机说音悦)
(下同复扶又/反号户刀反)故当不谊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当值也/值父有)
(不 …… (第 21a 页)
直遥/反俺与阉同 作奄驱起俱反)故当不谊则争之从
父之命又安得为孝乎(从命不得为孝则谏为孝矣故/臣 子之
于君父值其不谊则必) (第 21a 页)
 其身而不私于已故能不见其人而不系于物圣人
 之与天地相似者如此
大宰问于子贡曰章
 曰夫子圣者与犹疑夫 子之非
圣也曰何其多能也 …… (第 44a 页)
 也专精于一而不务博者学之要也太宰因多能而
 誉夫子以圣则不知有德艺之分故夫子不让多能
 之名而为之明君 子之
学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务本
 而不急末者尤学之要也圣人之因人答问莫非至
 理固如此
子曰吾有知乎哉章 (第 45a 页)
益荡则全失其本来之善矣图说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圣人立人
极之事此曰约其情使合于中学者克己之事也)
若颜 子之非
礼勿视听言
动不迁怒贰过者则其好之笃而学之得其道也然
其未至于圣人者守之也非化之也假之以年则不
日而 …… (第 8b 页)
然不迁心无过可贰则化而无
事于守矣)
今人乃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所以为学者
不过记诵文辞之间其亦异乎颜 子之
学矣(程子曰小人之
怒在己君
(第 8b 页)
子之
怒在物小人之怒出于心作于气形于身以及于物以至于无所不怒是所谓迁也怒在 …… (第 8b 页)
无些子渣滓不迁怒如铙悬水止不贰过如冰消冻释
如三月不违又是已前事到这里已自浑沦都是天理是甚次第○问颜 子之
所学者盖人之有生五常
之性浑然一心之中未感物之时寂然不动而已而不能不感于物于是喜怒哀乐七情出焉既发而 (第 10a 页)

纵其性始凿故颜 子之
乐见得此理分明必欲约其情以合于中刚决以克其私私欲既去天理自明故
此心虚静随感而应或有所怒因彼之可怒而 …… (第 10a 页)
好学矣曰所谓学者只是学此而已伊川所谓约其情大学所谓明明德中庸所谓天
命之谓性皆是此理○勉斋黄氏曰论颜 子之
天资则只是明与刚论颜 (第 10b 页)
子之
用功则只是敬与义惟其
明且敬也故几才动处便觉惟其刚且义也故才觉便与一刀两段既明矣又持之以敬既刚矣又辅 …… (第 10b 页)
岂能再使之差此所以谓之不远复也所以谓之有不
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不远是觉得早复是斩断得猛烈○问颜 子之
不迁怒与喜怒哀乐皆中
节如何潜室陈氏曰当其怒时见理而不见怒故怒所可怒而不迁于他此克己阳刚工夫峻洁之甚 …… (第 10b 页)
  毋禁止辞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
为乡五百家为党言常禄不当辞有馀自可推之以
周贫乏盖邻里乡党有相周之义○程子曰夫 子之
使(如字)子华子华之为(去声下为之同)夫子使(去声)义也而冉有 …… (第 12a 页)
违若以私意
加之则失其权度或与其所不当与为伤惠而或辞其所不当辞亦反为有害于廉矣○觉轩蔡氏曰杨
氏谓君 子之
于辞受取予之际苟非其义一介不以予人苟以其道舜受尧之天下亦不为泰而士或以
啬与为吝寡取为廉者皆不知此也 …… (第 13a 页)
华之富所不当继也而夫子于冉 子之
请犹与之釜犹与之庾不直拒之也原思之辞所不当辞也而夫
子未尝疾之又教之以有馀则当推之以及邻里则圣人宽容 …… (第 13b 页)
  犁杂文骍赤色周人尚赤牲用骍角角周正(完全端正)
(去声)牺牲也(潜室陈氏曰祭天地之牛角兰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以其色既赤又且
角中程度也)
用用以祭也山川山川之神也言人虽不用
神必不舍也仲弓父贱而行(去声)恶故夫子以此譬之
言父之恶不能废其 子之
善如仲弓之贤自当见用 …… (第 14a 页)
源辅氏曰犁牛杂文虽不堪作牺牲然其所生之子其色则骍其角则正则必将取以为牺
牲用矣固不可以其母之犁而废其 子之
骍也虽欲勿用人之私意也山川其舍诸理之所不容废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 …… (第 15a 页)
康子问三 子之
才可以从政乎夫子答以各有所长
非惟三子人各有所长能取其长皆可用也(朱子曰求也艺
于细微事都理会得缘其 ……
(第 19a 页)

轩张氏曰此可见圣人之用才也三子者各有所长故皆可以从政○勉斋黄氏曰程子言人各有所长
意则大矣然如三 子之
达果艺而可以从政则恐亦非凡人之所可能也○潜室陈氏曰冉求有为政之
才圣人屡许之且以政事名想有可观者但义 …… (第 19a 页)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食音嗣乐音洛)

  箪竹器食饭也瓢瓠(音胡)也颜 子之
贫如此而处(上声)
泰然不以害其乐故夫子再言贤哉回也以深叹美
之○程子曰颜 (第 22a 页)
子之
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 …… (第 22a 页)
侁问颜子何以不改其乐伊川曰君谓其所乐者何也
曰乐道而已曰使颜子以道为乐而乐之则非颜子矣○问程子意谓颜 子之
心无少私欲天理浑然是
以日用动静之间从容自得而无适不乐不待以道为可乐而后乐也朱子曰谓非以道为乐到底所 …… (第 23a 页)
瓢陋
巷实非可乐之事颜子不幸遭之而能不以人之所忧改其乐耳若其所乐则固在乎箪瓢陋巷之外也
故学者欲求颜 子之
乐而即其事以求之则有没世而不可得者此明道之说所以为有功也○或谓夫 (第 24a 页)
子之
乐虽在饭疏食饮水之中而忘其乐颜子不以箪瓢陋巷改其乐是外其箪瓢陋巷曰孔颜之乐大 …… (第 24a 页)
是颜子止说不改其乐圣人却云乐亦在其中不改字上恐与圣人略不相似
亦只争些子圣人自然是乐颜子仅能不改○颜 子之
乐亦如曾点之乐但孔子只说颜子是恁地乐曾
点却说许多乐底事来点之乐浅近而易见颜 (第 24b 页)
子之
乐深微而难知点只是见得如此颜子是工夫到那
里了从本原上看方得○颜 (第 24b 页)
子之
乐平淡曾点之乐劳攘○南轩张氏曰颜子非乐箪食瓢饮也言箪食
瓢饮之贫人所不堪而不足以累其心而改其乐耳然则 (第 24b 页)
乐果何所乐哉安乎天理而已矣学者要当
从事于克己而后颜 子之
所乐可得而知也○勉斋黄氏曰颜乐之说集注以为从事于博文约礼或问
以为无少私欲天理浑然二说不同何也或问博 …… (第 24b 页)
孔颜所
乐何事○西山真氏曰集注所引程子三说其一曰不以贫窭改其乐二曰盖自有其乐三曰所乐何事
皆不说出颜 子之
乐是如何乐其末却令学者于博文约礼上用功博文约礼亦有何乐程朱二先生若 …… (第 25a 页)
内外精粗二者并进则此心此身皆与理为一从容游泳于天
理之中虽箪瓢陋巷不知其为贫万钟九鼎不知其为富此乃颜 子之
乐也程朱二先生恐人只想像颜 …… (第 25b 页)

子之
乐而不知实用其功虽日谈颜 (第 26a 页)
子之
乐何益于我故程子全然不露只使人自思而得之朱先生又
恐人无下手处特说出博文约礼四字今学者从此用力真积力 (第 26a 页)
久自然有得至于欲罢不能之地则颜 子之
乐可以庶几矣○双峰饶氏曰人之常情莫不乐富贵而忧贫贱今孔颜之乐不在于高堂数仞榱
题数尺食前方丈侍妾数百 …… (第 26a 页)
瓢陋巷之为可乐也周子于此每令人寻其所乐者
何事而程子述之其所以发人之意深矣○博文约礼是仲尼之所以教颜 子之
所以学处于此用功则 …… (第 26a 页)
举曰道在吾身日由乎道则安而乐矣若以道为可乐而乐之则身与道为二
非所谓乐之者也)


  ○冉求曰非不说 子之
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
道而废今女画(说音悦女音汝)

  力不足者欲进而不能(庆源辅氏曰心欲进而 (第 26b 页)
力有所不及也)画者能
进而不欲(新安陈氏曰力能进而心有所不肯也)谓之画者如画地以
自限也○胡氏曰夫子称颜回不改其乐冉求闻之
故有是言然使求说夫 子之
道诚如口之说刍豢(音患) …… (第 26b 页)
之甘可以受和(去声)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
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
宁野(程子曰君 子之
道文质得其宜也○朱子曰文质是不可以相胜才胜便不好夫子言文质彬
彬自然停当恰好不少了些子意思若子贡文犹 …… (第 33a 页)
恶之心这都是本心自然发出未若顺这个行便是直若是见入井而
不恻隐见可羞恶而不羞恶这便是罔○此章之说程伯 子之
言约而尽矣两生字虽若不同而义实相
足盖曰天生是人也实理自然初无委曲彼乃不能顺是而犹能保其生焉是其免特 …… (第 34a 页)
  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
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张敬夫曰譬之五榖知者
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
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
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彊而不息
者与(程子曰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未如自得之为乐○知之者我知之也好之者虽笃而未
能有之至于乐之则为己之所有○朱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之生便有此理然被物欲昏蔽故知

此理者已少好之者是知之已至分明见得此理可爱可求故心诚好之乐之者是好之已至而此理已
得之于己凡天地万物之理皆具足于吾身则乐莫大焉○问不如乐之者此乐字与颜
子之
乐意思差
异否曰较其大槩亦不争多但此乐之者之字是指物而言是有得乎此道从而乐之也犹乐斯二者之
乐乐循理 (第 35a 页)
之乐如颜 子之
乐又较深是安其所得后与万物为一泰然无所窒碍非有物可玩而乐之也
○此章当求所知所好所乐为何物又当玩知之 …… (第 35a 页)
  乐喜好(去声)也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
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
山动静以体言(庆源辅氏曰此体字乃形容仁知之体段非体用之体)乐寿以
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新安陈氏曰动而不括出易系辞下注括结也动而无结
阂碍同之患也)
静而有常故寿(朱子曰此不是兼仁知而言是各就其一体而言世自有
一般浑厚底人一般通晓底人各随其材有所成就如颜
子之
徒是仁者子贡之徒是知者是泛说天下
有此两般人耳○或谓寂然不动为静非也此言仁者之人虽动亦静喜怒哀乐皆是 …… (第 40a 页)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 子之
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馀习鲁则
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双峰饶氏曰俗由于政桓公富
国强兵故
(第 42b 页)
其俗急功利假借仁义故其俗喜夸诈鲁周公之后周礼尽在其重礼法可知至汉初犹为项
羽城守不下其崇信义可知)
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坠耳道则先
王之道也言二国之政俗有美恶故其变而之道有
难易(庆源辅氏曰废其法而衰替者易复更其法而富强者难变俗以政革政以道恊政有美恶故
俗有醇疵至于变而之道则尽善尽美无以复加矣○云峰胡氏曰先儒云王伯之辨莫如孟子不知夫
子此章所以辨王伯者严矣道王道也当孔
子之
时齐有伯政之馀习变而之王道极难变而仅可如孔 (第 42b 页)
子之
时之鲁耳鲁则犹有先王之遗风一变可至于道集注政俗有美恶美者先王之遗风恶者伯政之
馀习即此可见尊王贱伯之 (第 43a 页)
意)○程子曰夫 子之
时齐强鲁弱孰不
以为齐胜鲁也然鲁犹存周公之法制齐由桓公之
霸为从简尚功之治(去声)太公之遗法变易尽 …… (第 43a 页)
必一变而后可以
至于周公伯禽之王道自其末而言之则齐俗益坏之后又必一变而后可以及鲁之衰也然当是时非
子之
得邦家亦孰能成此一变之功哉○问施为缓急之序如何曰如齐功利之习所当变鲁纪纲所 …… (第 44a 页)
而失其君
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范氏曰
人而不仁则非人国而不治(去声)则不国矣(朱子曰夫 子之
意本
为觚发而推之则天下之物皆然也上觚指其器下觚语其制觚哉觚哉叹器之失其制也○南轩张氏
曰物必有则苟 …… (第 45b 页)
真有而可欺使往视之也自入井中而可以救人则其无是理也盖不待智者而知之矣又安得
以此罔之而使陷于井中哉孟 子之
论舜子产事亦引此语以彼證之则明白矣曰往视而井实有人则
如之何曰苏氏之说所以处于轻重缓急之间者密矣苏氏 …… (第 46b 页)
而能约则无泛滥支离之失而博不
失之杂约而能博则无偏狭固滞之病而其约不失之陋此博约之所以贵于兼尽也然君 子之
博学正
欲贯通此理以为反约之地耳岂博自博而约自约哉此博约之所以相为用也然所以为之之序则必
由博而反约 …… (第 48b 页)
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程子曰古者大享夫人有见宾之礼南子虽妾
灵公既以夫人处之使孔子见于是时岂得不见○孔
子之
见南子礼当见之也 (第 50a 页)
子之
欲见孔子亦其 …… (第 50a 页)
○双峰饶氏曰子路气粗见偏卒未易回巽言则不入故与之矢言欲姑信此而思得之○厚斋冯氏曰
子之
于小人非礼不见故小人之欲见君子必依乎礼则君子虽欲辞焉而不可得已如阳货南子夫
子固不得而绝之也)


  (第 51b 页)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鲜上声)
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至极也鲜少也言
民少此德今已久矣(庆源辅氏曰集注初本并不偏不倚言中后去之盖喜怒哀乐
未发之中至子思始著于书程子因发中一名而含二义之说若孔
子之
教只是即事以明理故集注直
以无过不及言中又况已有程子不偏之说于后乎)
○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 …… (第 51b 页)
意多庸是依
本分不为怪异之事尧舜孔子只是庸夷齐所为都不是庸了○中庸之中是指那无过不及底说如中
庸曰君 子之
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便是那无过不及之中本章之意是如此○问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恐道是总括之名 (第 52a 页)
理是道里面又有许多条目如天道又有日月星辰阴阳寒暑之条
理人道又有仁义礼智君臣父 子之
条理曰这二句𦂳要在正字与定字上盖庸是个当然之理万古万 …… (第 52a 页)
之心虽无穷而
仁者之事则有限自是无可了之理○博施济众此固是仁然不是人人皆能做底事必有圣人之德又
有天 子之
位而后可以当此若必以为圣人能之则尧舜亦尚以此为病此非言尧舜不能尽仁盖势有
所不能耳○或问必圣人而后能 (第 53b 页)
  若保赤子周书康诰篇文此儒者之言也夷子引之
盖欲援(音爰)儒而入于墨(庆源辅氏曰夷子盖以儒者若保赤子是爱他人子如爱

我之赤子有似于墨子爱无差等之说故谓其欲引儒家入墨教中去)
以拒孟 子之非
己又曰爱无差(楚宜反)等施由亲始则推(吐灰反)墨而附
于儒(新安陈氏曰之又曰墨氏兼爱之学爱其亲与爱外 …… (第 39a 页)
夷子虽陷于墨教而其天理一点之明终有不可息
灭者此盖秉彝之心也故其先亲后疏之际犹知所择而不至于逆施故孟 子之
言得因所明而入之夷
子亦得因其明而受之也○双峰饶氏曰夷之引若保赤子来證爱无差等孟子谓其差认了此句意彼 …… (第 40b 页)
然之理而墨子二本薄葬之说为
杜撰妄作而不可行也○双峰饶氏曰厚葬其亲发于其心之不能自已这便是夷子求见孟 子之
萌芽
孟子就举上世不葬其亲之说亦见得发于不容己盖上世不葬其亲这一人于心有所不安却掩之葬 …… (第 42a 页)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怃音武间如字)
怃然茫然自失之貌为间者有顷之间也命犹教也
言孟子已教我矣(朱子曰之字夷子名若作虚字不成句法)盖因其本心
之明以攻其所学之蔽是以吾之言易(去声下同)入而彼
之惑易解也(庆源辅氏曰孟子因夷之本心之明而入之得易纳约自牖之义○云峰胡氏
曰夷
子之
学墨非也而葬其亲厚此一厚字犹是夷子行得是处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第 42b 页)
子之
所言非也 (第 4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