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史類
地理類
編年類
史評類
職官類
傳記類
目錄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正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禪宗部類
密教部類
清代道教文獻
建,后改为赵景公祠。
菩提寺 隋开皇年,陇西公李敬道及僧惠英所奏建寺,大中年改为保唐寺。
阳化寺 隋 内史舍人于宣道
为父建。
净域寺 隋文帝开皇年,立恭帝禅位,止于此寺薨。
奉慈寺 本开元中,虢国夫人杨氏宅,杨氏即贵
龄鼎建。
社学 在城隍庙西,久废。
小学 明嘉靖戊子,御史储良材奉诏创立小学为养蒙之地,知县周振卜建 于元明
观东。庚子,知县冯汝弼扁后堂为二贤祠,后迁祠于东冈,今改为行台。
乐平县儒学 在县治东,宋熙宁间,范
郑曼为宋欧阳文忠公立,旧在耿家河口。万历间,知县陈其范迁迎辉街。
均州儒学 在州治东,创于宋咸平,改 于元明。
洪武初,因废址修建。正统间,修山郎中邵正重修。正德嘉靖间,都御史沈晖、知州张聪叶、尚文相继重修。中大
遗种,剋复诸州,惨苦莫甚,而其论有曰:完者荣宠过分,岂有异志,忠君爱民之道颇亦见诸行事,则完者之有功 于元明
矣,而元史甚称其能,致为达识睦迩所图。而张士诚遂不可制,完者固人杰也哉,而武冈曾华镇浦江兵至安堵总部
已为宿名之士矣,累举不第,交游益广,王新建讲道于越,参预讲堂。作会稽问道录湛元明、振铎、成均,则又学 于元明
名王、湛两家之学,李献吉以诗雄于河雒,则又北面称弟子,再拜奉书而受学焉。献吉就医京口,勉之鼓枻往候,
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所瞻,可修薄祭,以敦旧好。
《温峤传》:峤,初葬于豫章,后朝廷追峤勋德,将为造大墓 于元明
二帝陵之北,陶侃上表曰:故大将军峤忠诚著于圣世,勋义感于人神,非臣笔墨所能称陈。临卒之际,与臣书别,
城楼一座顺治十年知县李宁和建竖拱北制胜二楼
英德县城池 周回一里有奇凡三百四十八丈高一丈三尺肇于宋废 于元明
初仅存东南八十馀丈天顺五年知县杜宥始修之七年筑外城成化三年守备指挥汪宁知县傅宁重建西南门城楼并串楼一
刺史,公如故,赐钱百万,布千匹,谥曰忠武,祠乙太牢。」

  初葬于豫章,后朝廷追峤勋德,将为造大墓 于元明
二帝陵之北,陶侃上表曰:「故大将军峤忠诚著于圣世,勋义感于人神,非臣笔墨所能称陈。临卒之际,与臣书别
 北极出地每二百五十里差一度之说。大可疑。洛邑。天下之中。北极出地三十六度。而我国京城。相距几许而只差二度耶。三甲距京畿二千里。则何止为四十度耶。穷发之北。当过百度。而琼雷之地。不满十度耶。三百辄差。则三万里之外。不复有北极耶。只以我国为言者。无乃为所见之小耶。此一段。恐尤宜存而不论也。
北极差之说。秦汉以后至 于元明
诸儒之所未道者。今未可以口舌争也。然其如天之示象。昭昭然不可掩。何哉。暇日蚤枉。一番辨难。非台之所疑 (第 171L 页)
极则返。此其几乎。今读琶西李尚书东游诗轴。淳澹雅健。纵横奔放。自摅出胸臆所欲吐。不屑屑摹李杜。而亦离 于元明
诸子者远。当世之才子名家虽多。而诗道之正。不得不归之公也。回俗挽古。其自公始乎。偶记其一二。曰境绝虚 (第 244H 页)
钱舜举作弃物图。集世间鳞虫羽介之为人所摈弃者为之。乃与公此书。其意不同。嗟夫。钱赵俱以前朝之名士。仕 于元明。
自以得罪名义。不复为完人。或见于画。以自比拟。或发于书。犹自勉强。俱足悲也。有丰道生董其昌订正。
(第 450L 页)
庐天台四明。计其峰峦之奇秀。洞壑之深阔。潭瀑之壮丽。𨓏𨓏十倍金刚。而记者自三汉六朝。汔 于元 明。
虽工拙不同。要皆沉着有秤停。绝少浮夸语。以此知风气所区。心灵顿殊。华裔天限。能超而不囿者鲜矣。观山犹 (第 409L 页)
之人欲。理气元不相离。惟其顺逆反复。所以有天人理欲之别。此如反复手相似。有谓今之说心。自勉斋以下。迄 于元明
诸儒我东先正。如出一口。不容七圣皆迷者。先生瞿然曰。是何言欤。今且以我东言之。气则四时。心乃四德。非 …… (第 497H 页)
生。其说祢庙不当称侄。同 于先生。
而惟称考之说不合。谓 嗣圣所祢之地在 宪庙。而所考之地在全溪大院君。先生又以书辨之曰。为人后之义。已 (第 500H 页)
之人欲。理气元不相离。惟其顺逆反复。所以有天人理欲之别。此如反复乎相似。有谓今之说心。自勉斋以下。迄 于元明
诸儒。我东先正。如出一口。不容七圣皆迷者。先生瞿然曰。是何言欤。今且以我东言之。气则四时。心乃四德。 …… (第 324H 页)
故先生与朋友门人。私相讲明如此。徐处士忠辅。贻书先生。其说。祢庙不当称侄。同 于先生。
而惟称考之说。不合。谓 嗣圣所祢之地在 宪庙。而所考之地。在全溪大院君。先生又以书辨之曰。为人后之义 (第 327H 页)
所以不能已焉者也。且地未有远近。道未有内外。退陶先生一生潜心我朱夫子。则其所慕望吟咏之篇。尚不得见班 于元明
诸子哉。写讫。辄书其由。以为人之见而疑之者。其果不至于甚不韪否乎。万历甲辰阳月戊申。后学西原郑逑。谨 (第 293H 页)
朱子大中至正之学。而立言措义自不得不尔。又非不知二公之不可为朱子也。大抵文义之弊。当时诚亦有之。以讫 于元明
诸儒。经义益精而圣学不传。先生之初不直攻彼说者。盖亦有见于此。而未克明辨焉耳。窃详吴氏之说。正如奸人 (第 186L 页)
 按南轩先生为刘忠肃公珙作潭州岳麓书院记。东莱吕氏为朱子作南康军白鹿洞书院记。皆只论其兴废之迹及学问之功。故玆不录焉。
夫自王宫国都。以及列郡。莫不有学。顾何取于书院而中国之所尚如彼何哉。隐居求志之士。讲道肄业之伦率多厌世之嚣竞。抱负坟策。思逃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以歌咏先王之道。静而阅天下之义理。以蓄其德。以熟其仁。以是为乐。故乐就于书院。其视国学乡校在朝市城郭之中。前有学令之拘碍。后有异物之迁夺者。其功效岂可同日而语哉。由是言之。非惟士之为学。得力于书院。国家之得贤。亦必于此而优于彼也(退溪李先生上沈方伯通源书)
夫书院。何为而设也。其不为尊贤讲道而设乎。自宋朝四书院之后。渐盛于南渡。而大盛 于元明
之世。国家学校。有科举法令之拘。不若书院可专于尊贤讲道之美意。或因私立而国宠命之。或国命立之而择人教 (第 296L 页)
也。请试论之。原象山之与我朱子。始虽双驾其说于当世。及朱子深知其害道。隐忧显诋。辞而辟之廓如。然后讫 于元 明
两世。陆学一路几不获复振。而惟吴草庐思崇邦贤王阳明。要證己见。前后尸祝。直班于孔孟周程之 (第 381L 页)
。惟恐毫釐之或差。庶几复见摧陷廓清之功。而权奸得志。道学为世大禁。遂使陆氏之徒。得以滋蔓浸长。而怀襄 于元明
之际。又有所谓天学者出焉。其术掇拾释老之糟粕。至卑极陋。不足以欺人。然方今胡羯窃据。天地闭塞。彼又以 (第 502L 页)
星历之巧。眩惑才智。男女之欲。拘牵愚俗。安保其不至于胥溺乎。健休亦尝与闻 于先生
长者之馀论。而有慨于斯焉。近看朱子大全语类。随手采录。又得清澜陈氏所撰学蔀通辨。以补其阙。间付以诸儒 (第 502L 页)
务从俭约。使绪业无至于廓落。究玩诗礼。使家声无至于亏阙。太硕人安矣。慈氏慰矣。继述之道。惟是而已。既 于元明
未及焉。又未致身而吊献于两哀。乌可曰故旧之谊哉。词曰。 (第 550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