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巡察力言君臣大义。巡察请与同事。数日内应募者近千人。有安世献者说巡察曰。公为一道大将。曾无尺寸之功。 赵某
奋起放废之中。先公着鞭。彼若得志。必治公逗留之罪。巡察然之。移文列邑。囚系义兵之父母妻孥。又系治守令 (第 396H 页)
多杀我国人。剪去头发。作倭形以要功。重峰倡言其罪。世献怨之。乃说巡察曰。公拥一道兵马。而曾无尺寸功。 赵某
则奋起于放逐之中。先公着鞭。赵若得志。则必治公逗遛之罪。窃为公危之。巡察然其言。乃文移列邑。囚系应募 (第 419H 页)
视。精察明审。吏不敢欺。 上闻而嘉之。有奖谕之 命。一代侪流。皆服其清名直节。谓之竹箭。李延平贵曰。 赵某
乃乌竹杖也。岂但比于黄竹。盖乌竹。竹之最为劲刚。善耐风霜者也。一时以乌竹杖称之。)
二十九年辛丑(先 …… (第 249L 页)
事而罢。)○十二月。拜清道郡守。(时北人当朝。善类皆被斥。李白沙恒福愤时事偏陂。言于朝曰。当今岭儒中 赵某
兄弟。以慷慨贞良之人。尚在散列。弃置不录。是何故也。朝廷遂拟清道之阙。而六年不迁。)○首访金节孝(克 (第 251H 页)
 秋。李公山甫以敬差官使湖西还。 上问列邑

有治绩者。李公对曰。臣所按右道。别无善治之人。闻左道报恩县监 赵某
之治民。为第一云。冬。正言宋谆等挟私憾 启请罢之。 上以先生善于治民。批曰。如此之人。不可易得。论之 …… (第 449H 页)
 
先生又裁疏。以为天无二日。地无二王。借使不得已与之通好。则请以三事。备讯倭使。而后许之。其一。 大明一统天定。僭号不可不亟去也。其二。被虏渔采之民。向导反噬之人。不可不刷还也。其三。彼虏无厌。岁币之数。不可不减定也。又论李山海之误 国。不可不黜。 上大怒。命焚其疏。传于政院曰。 赵某
之疏。予不忍见。今已焚之。愿史官大书予恶。以警来世足矣。时先生寓于市里。用事者按治居停主人。亲旧皆畏 …… (第 452L 页)
 初。先生与李泼,洁交道甚密。升堂拜母。及是泼,洁兄弟。辞连逆狱。皆死杖下。其母尹氏亦被拿。先生自沃川佩酒。邀于中途。伏谒路左。尹氏初不知为先生也。问何人。先生答曰。我是 赵某。
尹氏大惊曰。公何自来见我乎。吾儿曾用公言。岂 (第 455L 页)
奴黩货无厌。岁币之数。不可不减定也。又论李山海之误 国。不可不黜。 上大怒。亟命焚之。且传于政院曰。 赵某
之疏。予不忍见。今已焚之。愿使史官大书予恶。以警来世。先生遂退归。历访徐处士起。处士大责曰。土亭先生 …… (第 486L 页)
处。成汤之所以布昭圣武者。以其改过不吝而已。伏愿圣主留臣疏密措。无使东平人购得。疏入。 上谓左右曰。 赵某
屡 上狂妄之疏。至于流窜而犹不知止。真无耻者也。先生待 命于政院门外。三日而 不报。仍叩首石础。血流 …… (第 491L 页)
。其疏所陈。不出前疏之意。而语益加切焉。时政院以先生之言为不祥。废格不纳。翌日。大司谏洪汝谆 启曰。 赵某
陈疏。而政院不受。虽不知疏中措辞之如何。大概似有 蔽之端。请罢色承旨。 上只命推考该房。先生自是知  …… (第 491L 页)
曰。公拥一道兵。曾无尺寸之功。而 赵某
则旧起于放废之中。先公着鞭。彼若得志。必治公逗留之罪。巡察然之。乃移文列邑。囚击义兵之父母妻孥。又以 …… (第 493L 页)
于国忠者。讫保首领。或使其党盘据要津。以妨贤路。将何以慰民心而振士气乎。时安世献又怂恿于巡察曰。今闻 赵某
疏中。力诋令公。此疏若达。必得重谴。巡察乃遣腹心。托以检督舟师。禁遏陪疏人。使不得渡。全承业等侦知其 …… (第 494L 页)
加敬服。顾止怒者。纳拜而去。时年弱冠矣。其窜吉州也。先生闻 命即登程。金吾卒止之曰。来时同班。戒我言 赵某
贤者。闻 命必不 (第 496L 页)
察力言君臣大义。巡察请与同事。数日内应募者近千人。有安世献者说巡察曰。公为一道大将。曾无尺寸之功。 赵某
奋起放废之中。先公着鞭。彼若得志。必治公逗留之罪。巡察然之。移文列邑。囚系义兵之父母妻孥。又系治守令 (第 513H 页)
计活。岁甚一岁。家累怨咨。仆隶逃散。智巧之士。见必笑而侮之。弟之为人。此亦可见。乡邻士友或相调戏曰。 赵某
为江海客则优。不可使之抱关击柝。此诚知己的确之言也。甘伏虚受。以安愚分。则何尝有分外之心哉。幸自今以 (第 71H 页)
上震怒。下之吏。将绳以法。至有拷讯命政院。三司请收还。不许大臣劄论实无情犯。白轩李公景奭亦上劄。以为 赵某
决无欺诬 君父理。上意解。命配平山。癸卯秋。因审理蒙放。八月。叙差冬至使。甲辰。复命我尹京兆。士夫有 (第 451H 页)
者乎。郑相对以公。于是别设输石所。差公独运。公以计招谕。僧徒感激。争先听命。由是 大葬如期。 上教曰 赵某
才且劳。某命升资。郑相太和曰某方业公车。一第早晚事。遽尔升资可惜。 上曰果才也。岂无别为调用之道。曰 (第 478L 页)
馆以闵点荐翰林。公以点曾为丑正之疏遏之。元履揣 上素恶朝臣以同异为进退。遂乘时讦于 上。 上震怒曰。 赵某
敢以私愤阻塞无咎之人。 特命罢公。乐静为都宪上疏曰。点傅会邪论。诋辱先贤。是何等邪诐。而置之于万世公 (第 450H 页)
论之地乎。 赵某
只欲明是非定士论。岂俯仰含糊。善为身谋者比哉。又争元履特升执义之不可。遂黜为钟城府使。十月。公加罪削 …… (第 450H 页)
不甚切要。近日林下读书之士。出入经席。若以心经,近思录等书进讲。必有启沃之益矣。上欣然从之。宋公曰。 赵某
家学甚优。宜久置经幄。以备顾问。 上允之。公在讲筵。凡所论说。每引古义。参 …… (第 450L 页)
起而坐。翛然而逝。享年六十有三。讣闻。 上震悼特甚。问侍医曰。礼判以何病丧逝耶。乃 下教特赐丧需曰。 赵某
辅养东宫。多勤劳。有眷眷之诚。今乃卒逝。予甚惊惨。又命赐东园秘器一副。或言 世子白 上。有是赐 …… (第 457L 页)
地。移檄邻邑。谕以赴难之义。从者百馀人。方谋入赴。而南汉已解围。不果焉。完南李相厚源。尝语人曰。吾与 赵某
从游既久。情同骨肉。而当其整冠厉色之时。不敢昵坐接话。使不知者当之。孰不敬忌。其寡合于世而蹭蹬者。盖 (第 465H 页)
仍访民间疾苦。公请受冗职。退而又疏辞。 批曰撝谦虽切。予方欲用尔。勿辞。 命有司别赐米肉。弘文馆 启 赵某
乃特召之人。请令出入 经席。公又面辞 不许。自是 下教不称尔。会有冬雷。遂上疏极言修省之道。 上嘉纳 (第 69H 页)
之语。以为养民之政无出于此。然而异议久益横生。不可复止。李相乃奏罢之。公又疏争不能得。李相叹曰如我真 赵某
之罪人也。历刑曹参议。复拜右副承旨。累转至左。候 诏使于松都。俄因灾求言。公应 旨上封事数千言。大要 (第 145L 页)
时相。公独扶名义。长玉堂者嫉恶之。仍枳馆录。左相朴文纯公言于诸宰曰。当此义理不明之日。馀人皆可拔。若 赵某
不可拔。遂被都堂圈。累为修撰,校理。间为正言,持平,司书,文学。常带三字衔。兼禁营郎厅。 内旨命纳墨 (第 290H 页)
孝宗戊戌生。二十。中进士。 肃宗辛未。阐大科。选入槐院。明年。将行史局荐。权相国大运曰。当今才华无出 赵某
右者。他人未可也。未几。因伯氏持宪公殁于京。扶榇归岭外。邈然无仕宦意。以亲老。暂赴 …… (第 429L 页)
李公。连其 启如前。 上终不听。丁巳。岭南儒臣因辞疏讼师冤。 上怒甚。命设鞫。有台谏乘机言。岭南事。 赵某
皆主之。此疏宜无不知。又搀及先生乙巳疏以眩之。于是有耽罗加棘之 命。先生曰。命也夫。时当旱热。朝暮驰 …… (第 431L 页)
。仪表庄严。其以进士游泮中也。年甚少。侪流莫不敬爱。泮长有所事。辄召与商议。叹曰。吾相士多矣。无有如 赵某
者。柳湖堂世鸣。每于大臣之问今世好学者。必举先生兄弟以应之。释褐以来。荣禄不入心。偃蹇乡庐。孝友尽伦 (第 432H 页)
。因又言赵相事。闾巷间。亦有浮言。此虽不根。皆上下疑阻之故也。 上屡诘问浮言云何。金公遂略言。外人谓 赵某
夤缘宫掖。得拜相职。于是 上震怒。具言所以嗛府君者。特以前两事。非以其子之故。予则本非出于疑阻。而下 (第 501L 页)
大臣南公九万曰。外方军制之疏。诚如是言。倚重之臣。陈其所怀。虽不听用。不当遽加摧折。金校理昌协。亦陈 赵某
之言诚忠实。 圣明何不舒察。而有此谴让。 上乃谕教和温。寻复拜户判。冬。省墓。陈病递。拜知敦宁。移左 …… (第 392L 页)
所知。天地鬼神实皆鉴临。则宁有一毫愧怍之心为教。南领相九万,李右相䎘。俱于筵席。白公受诬不近。且曰。 赵某
立朝几三十年。心事行迹。世所共知。今日若不得敦礼召致。则此后朝廷倚毗之臣。一有见忤于奸人。辄必造蜚语 (第 394H 页)
之。粤廿一年甲午。嗣孙侍讲院咨议道应。谋诸公门下士若而人。依令式将树碑于原。手故副学苍石公之状授汉阳 赵某
曰。吾大父始虽以科目进。匪躬之晷。靡非格致之学。立朝五十有馀年。虽处艰难颠沛中。何尝不以是勉吾 君。 (第 330H 页)
病黔庄。五疏恳辞。 上以史事重且急。引分义责之。公遂黾勉承命。七月拜大司宪。命下之日。都下吏民相戒曰 赵某
为大司宪矣。慎莫犯法。一日之间。风采丕变。先是太学罚岭南儒诬贤者。朝廷勒令释之。多士不肯从。遂空馆而 (第 109H 页)
五疏恳辞。 上以史事重且急。引分义责之。公遂黾勉承 命。七月。拜大司宪。 命下之日。都下吏民相戒曰。 赵某
为大司宪矣。慎莫犯法。一日之间。风采丕变。先是太学罚岭南儒诬贤者。 朝廷勒令释之。多士不肯从。遂空馆 (第 498L 页)
。一边入刻。以此荒文拙笔。讵满己意。有所不满则辄请改为。势不得不尔也。其后尹某按此道时。对人作气曰。 赵某
于某。逐日送人。而我则不能为矣。尝笑其痛刻之心。撑溢于中。故随事发作。而至于移乙也如此也。粤自遗稿以 (第 361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