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不出于口。博涉群书。见肯綮处。必拳拳佩服。常语人曰。学者当于圣贤训谟。存心体行。则不但为做人样子。 自然理
明。为文辞亦不苟矣。事亲极其怡愉。朝夕之供。必躬自爨尝。壬辰倭变。所后母抗节终。平生坐不东向。兄弟九 (第 459L 页)
己则必要行得到。今日如是。明日如是。循循勉勉。不或有所间断则用力之久。 自然理
与心会。事与身安。而所谓滋味之悦心。不啻刍豢悦口。而何患乎接足之不能也。不是之为。而或作或辍。以之而 …… (第 196H 页)
之如何者也。窃为高明今日之计。则必于讲究该博详审。待有见得则不但见得而已。亦复拳拳服膺。而积累久之则 自然理
致明快。意味真实。而于行思过半矣。然此只为将然之几。而至于力行则又为一项大节目也。必须痛下工夫而费尽 …… (第 206H 页)
。此古之学者必须格致。然后又须诚正修齐。节节有工夫而不或有所偏漏。故其所穷之理。所行之事。吻合无间而 自然
中节。故为学之全体尽矣。幸审省而固守之也。
与张起丰
炎凉受谢。恭惟春府丈气力一为宝重。侍做诸况。亦 (第 206H 页)
然底苗脉故也。然则为学者。其不再思于此乎。大抵从容读书。时复思绎。不以岁月。惟文义事理之是求是图。则 自然理
明心悦。吾所以欲究经义之意。急于刍豢。故功名事业之欲。不足以惑于心。以其所见于经者。反求诸身。随分依 …… (第 107H 页)
 冕周读书得疾。不得已束阁不谈。则心之受病。反有甚于身疾也。每念朝闻夕死之训。不觉悚然。无已则象山顿悟法。亦无害于义理乎。(金冕周)
尝看左右禀质甚弱。似是不健。岂因讲学过度而致然否。为不任矜尚之至。然农无不耕而收穫之理。学无不读而成就之道。所谕顿悟法者。此乃参诸禅定而绝圣去知者也。不谓象山于此立为题目。以为心体虚灵。万理本自具足。但默坐澄心。则 自然
复初。有以指谕天下之士。故不惟世之老年衰歇仕宦汩没者。利其捷径而翕然从之。虽壮年英豪。亦不免有陷溺者 (第 108L 页)
。故朱子为之警惕。使有以不与染焉。大抵学必讲而后得。德必修而后明。岂有兀坐澄心而自能通达之理。譬如不学千字文者。须是日受一字。以至终篇。则 自然
悟得。若夫不受一字。而只事含默。则虽使十年坐澄。岂能悟得一字乎。然则所谓顿悟者。岂非误人一生也哉。若 …… (第 108L 页)
  答黄主簿(龙升)
伊川于覆舟之变。泰然不动者。固是诚敬所致。然其知之神明。既足以烛死生之理。又有诚敬积累坚固。故虽当不测之祸。 自然
无所疑惑。无所恐惧而不动心焉。此非平日知得明守得固。则固不能有以跂及也。故学者于此须是穷究物理。见得 (第 128L 页)
通透。又于日用。早晏持守。无论巨细。一以实心应副。则用力之极。 自然
诚敬坚固。设有死生不测之祸。自能委命于天而顺受其正矣。不然一时慷慨杀身。则容或有之。而其于祸变。从容 …… (第 128L 页)
 问。心之病当如何。(李仁寿)
心焉怔忡。固系一症。然亦烛理未明养气不完之致也。苟为思之则初何可惧之有哉。直是心昏气弱。不亦可笑乎。

欲此之治。别无方法。须是日用动静之间。肃敬自敕。容止必端悫。言语必慎重。步履必安详。思虑必详审。则 自然
身心表里。一于俨恪。而恐惧疑惑之端。自当告袪。然又须以圣经严立课程。研究精审。体会亲切。自有积累之功 (第 130L 页)
意。而此章之盛。备底意多。九经章之盛。称底意多。 按使天下之使字。朱子言自然如此。饶氏云见得他灵处。 自然理
也。灵处气也。而理为之主。○孔子曰其气发扬于上(止)神之著也。 按鬼神之发扬。只是气也。故夫子以气言 …… (第 482H 页)
而言耶。陶庵曰如是则鬼神视而可见听而可闻耶。若不著如字则无以见微而显之处。 按陶庵说极精。是朱子所谓 自然
如此之意。而但处字似太露。著妙字似可。○神之格思云云。 按度字之意。从下矧可射思上说。则度其格否之意 …… (第 482L 页)
诲曰恐然。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止)达孝矣乎。 按称舜以大孝。称武王周公以达孝。先儒谓无分殊。然大者 自然
是大。达者有推及之意。恐不无性反安勉之分。孔子于舜武。每有等分微意。○夫孝者善继人。 按曰志曰事。虽 …… (第 485H 页)
其中。而如孔子作春秋之意。○问朱子答官师一庙之问。曰流泽浅。其理 自然
如此。孟子以君子小人之泽。皆谓五世而斩。而此云以泽之浅而止一庙。二说似相牴牾。 诲曰朱子之所谓泽。以 (第 485L 页)
  先生始上学。才不甚敏。而问难之际。意思出人。长

者惊异之。
三十一年辛卯(先生八岁)
  先生就课有年。才思渐透。如源方驶。于书过眼成诵。属文则 自然理
到。吾庐公虑其恃才不勤。严加教督。大夫人郭氏亦未尝假以辞色。先生之成就德器有以也。(郭夫人七岁。家失 (第 674L 页)
以己之好恶亲疏毫发参焉。则宁有不知之理乎。三百四病。皆从一心中出来。百千万事。皆由一私字坏了。无私则 自然理
明而心正。如鉴之照物。衡之称物。莫能遁。而虽使不中。亦不远矣。朱子曰为相者只要办一片心一只眼。至哉言 (第 454H 页)
者。玩之有得。山之峻极。结而为峙者。看之有定。滔滔者岂但滔滔而已。巍巍者岂但巍巍而已。滔滔者巍巍者。 自然理
会于吾胸中矣。自馀万般物象。其能逃于理外之虚荡邪。夫如是则山居之乐。乐其所乐。谁复知题名。所览者咸有 (第 282H 页)
莫道山家疏契活。床书珍重峡云閒。
无心
白云寻山返。溪水绕石流。山岂逢云喜。石无送水愁。离合动静间。 自然理
悠悠。我亦无心者。与物无所求。
寄李上舍元亮(相采)
江南时序属秋风。云外无情度几鸿。低垂白发浣溪老 (第 251L 页)
者哉。吾兄但读书穷理而已。未尝一试于事为之间。中庸所谓修道之教。无非事也。使兄果试于礼乐刑政等事。则 自然理
合于事。事应于理。理与事皆为我用。夫然后始知事理之不为两截去也。夫为学规模次第。悉备于中庸首章。夫得 (第 507H 页)
河河汾之教。东都人士。至今称诵。以是故也。公之所著诗若文。皆出于多读汎览之馀。式闳以肆。故不事雕饰而 自然理
到。在济时所著天文,地纪,星经,山水,草木,虫鱼,鸟兽,谣俗之异。方言之讹。无不究极其所以然。辨明其 (第 359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