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以存养为致中省察为致和虽中和兼致而未免分动静
为两截至工夫有二用其后 王龙溪
从日用伦物之感应
以致其明察欧阳南野以感应变化为良知则是致和而
不致中聂双江罗念庵之归寂守静则是致中 (第 3a 页)
问宣畅慰甚慰甚
敬于先儒之说至四十始乐观之然无躬行之得故所见
惝恍其大端是非则颇能辨之前在都中吾弟问 王龙溪
天泉成道记得失时未见其书未有以答至瑞金始得见
之乃禅之下乘语也沙门如宗杲等已高 (第 2a 页)
龙溪
数筹然 (第 2a 页)

语录亦有惊动透快鞭策学者之言择之可也闻汤敦
甫深于此事前达一书至今未复殊为悬望往岁托秋农
之事吾弟手 (第 2a 页)
 
〔质疑〕朱子曰乡者。鄙俗之意。乡原。乡人之愿者也。(黄云既以乡为一乡。又以为鄙俗者。乡之得名。本以鄙俗为言也。故曰我犹未免为乡人也。亦犹都鄙之称。都之为言美也。鄙之为言俗也。)〇案乡者向也。古者匠人营国。九分其区。中为王宫。前朝后市。左右六乡。东西相向。故谓之乡。乡者。京都之坊曲也。岂有鄙哉。但其声誉。不出一乡之外。一乡之耳目易欺也。故乡人乡原。皆为卑下之称。鄙俗恐无古据。
  王龙溪
曰乡愿一生。句当分明。要学圣人。然全体精神。尽向世界上陪奉。与圣人用心大不同。〇雷整庵曰同流合污。是 (第 350L 页)
。在皇明诸大家中最称作家。而及其退归荆溪之后。又一意尊信朱子之学。知解言论。有非一时诸儒所可及。后闻 王汝中
致良知之说。尽弃其学而从之。故以论学诸书观之。其所谓闭门观心閒静中。稍见本来面目等语。纯是曹洞气味矣 (第 521H 页)
 适得近人文字。颇有可观。录出数三篇。玆敢仰呈。孙疏一篇。非一时规箴。可以为万世圭臬。在乾隆元年。逆睹其六十年以后之事。如秦

越人洞见脏腑。指證其症结形祟。宁有如此神鉴。乾隆固英主也。其有识之过忧前计有如是者。岂不甚盛。乾隆之致六十年太平之治。职由此一言。然和珅一着。竟为此言所中。又岂不大可警畏者耶。大槩乾隆之朝。如此名臣。项背相望。不可以一二计。俱是滚滚台省。充衍满廷。君臣庆会。上下寅协。文思武功。直欲上掩汉,唐。紫光阁图象。贤良祠入祀。不愧于麟阁云台。每想望其风采。不胜艳诵。如是漫陈无裁。悚息悚息。
 二林文字。始颇过闻。今始阅得。即阳明一派之直欲援儒入释。又有甚于 王龙溪,
陶石篑辈矣。其于近人事状中。略有可见。不如袁随园之无据。足以博他日史料。而但恐零甚耳。消暑录无足观。 (第 71L 页)
  代藩朱氏(俊栅)读书录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杂著○杂书辨[下]
   [杂书辨下序]
   龙溪王氏(畿)
南游会记。
   三山丽泽录
   岭南杨氏(起元)秣陵记闻
   瓶窝讲义辨證
   瓶窝讲义辨證
   上二篇。乱经之尤者。而此下三篇。盖记其师友之说。皆依仿吾儒以逞其术者也。各辨其数条。以该其馀焉。 龙溪王氏(畿)
南游会记。
 或问云云。先生曰。老,佛自有老,佛之体用。申,韩自有申,韩之体用。圣人自有圣人之体用。 (第 315H 页)
柳西窝讳台明字 汝中。
晋州人。居丹城丹溪。少任侠不羁。遂折节读书。行谊自厉。喜奖进后生。诸弟子筑斋于浣溪下流川石上。为颐养 (第 173L 页)
朱氏袭用其说。以其暗合于禅旨也。屡空与货殖。其义相连。若训为空寂之空。则于文义尤岂不蹠戾乎。 龙溪王氏
曰吾儒致知。以神为主。戒慎恐惧。是存神工夫。神住则气住。当下还虚。便是无为云云。王氏未知何样人。而引 (第 241H 页)
虽日焚其书。必不能止矣。阳明之以焚书合删述之意者。固有激而发。然其说之谬妄。不但为矫枉过直而已。
  王汝中
省曾侍坐先生握扇。命曰。你门用扇。省曾起对曰。不敢。先生曰。圣人之学。不是这等裍缚苦楚的。不是妆做道 (第 499H 页)
学的模㨾。 汝中
曰。观仲尼与曾点言志一章略见。先生曰。然。以此章观之。圣人何等宽洪包涵气像。且为师者问志于群弟子。三 (第 499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