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詞曲類
詔令奏議類
詩文評類
 术曰。上下方各自乘又相乘。并三以乘高。得数以三归之。(先以上方二十八乘二十八。得七百八十四。再以下方三十二乘三十二。得一千〇二十四。又以上方二十八。乘下方三十二。得八百九十六。并合三次所得之数。为二千七百〇四。以乘高四十六。乃得一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四。以三归之。即合。余之所答。若欲 如本
方所答。则合三得数。只为二千七百乃可。宁有是理。必是误算。亦非误书也。)
方锥下方二十五尺。高二十八 (第 191L 页)
几日。即捡内盘黄道。视所当周天度。即得本日日躔距赤道几度。仍加减以本日最高度分。本地之赤道高度定矣。 如本
日过春分五日。得最高五十五度。捡内盘日躔。距亦(一作赤)道二度。以反减馀五十三度。为本地赤道高度。盖 …… (第 235H 页)
。则以外轮地平线。斜加于内轮。南极上北极下。各如其度。仍从地平南数至本日最高度。本日之为某节气定矣。 (如本
日最高七十六度半。恰当于夏 (第 235H 页)
日月十二会而盈虚各十二。肰其实气之所盈。即朔之所虚也。必曰皆用二十四可乎。抑既散而言之。以天地分上下 如本
说矣。乃其既合也。犹曰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气之本则可乎。一而谓上则因谓之覆。六而谓下则因 (第 170L 页)
史。其天文历象。多采崇祯年间西洋人汤若望等说。盖利玛窦馀论。而廷玉当清乾隆之际。同时戴进贤亦西洋人。 如本
史历法沿革。实所赞成云。戊寅即崇祯十一年也。大抵西说。只据常度言之。便与王安石三不足畏者。骎骎同归。 (第 262L 页)
两。此其自肰之势也。肰钱既太多太轻。上自贪官下至小民。莫不惟是为爱。而世道之降。无可言者。其可全废。 如 本
朝中叶用布楮可乎。曰不肰。钱亦古昔圣王所以通有无轻重之具也。何可全废。惟当仿古人大钱当百当千之制而为 (第 555L 页)
之难。非天子所宜幸。末言蜀中险恶。非王者所宜居。盖欲乘舆速反。夫玄宗幸蜀。非得已也。何必言难易。恐不 如本
注之为得。
武元衡诗云。刘琨坐笑风生苑。谢眺裁诗月满楼。评之者。笑作啸。是盖用刘琨长啸。郤胡骑事也。 (第 287H 页)
○按绞讦。郑注作掉磬。而隐义云齐人以相绞讦为掉磬。崔云北海人谓相激事为掉磬。○集注不敢并受命。按此不 如本
注之专以出命为义也。
父母(至)复故○本注颜氏家训。按颜氏本文云梁孝元在江州日。尝有不豫。世子方等亲 (第 88L 页)
 一。四学之弊。有甚于本馆。吏隶逃散。前后相望。故兼教授合辞呈牒于备局。要欲变通者。厥惟久矣。今亦以均厅所划送四学钱一万四千七百

七十两。预下本馆。分给于二十一廛。每一年一千八百二十七两。一朔一百七十六两。分俵四学。则一朔各四十四两零。较其应下杂费。自有馀裕。足可以牵架支费。其中不时之需。闰朔之馀。亦令修记簿报备局。一 如本
馆之为。而本馆照管收捧。当朔分给。则可以苏其弊。可以节其费。可以永其法。伏乞下询庙堂而处之焉。
进祈 (第 145H 页)
 种蔘之法。不止本国。按苏轼菜圃十咏。有咏人蔘诗一首。李时珍曰。潞州民。(即今上党县。)以人蔘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蔘。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今皆属于朝鲜矣。其蔘犹来中国互市。亦可收子。于十月下种。如种菜法。又王士禛渔洋诗集。有御苑人蔘应制诗。然彼皆或詑异观。或著新说。只图耀人。非 如本
国之专以为业。毕具诸法也。按家蔘说云。近世家蔘盛行。医言力弱。仅当山蔘之半。又论蔘品曰。罗蔘为上。( (第 238H 页)
篇假 如本
押六麻而起。借五歌一韵。谓之孤雁入群。本押八庚而结。借九青一韵。谓之孤雁出群。又如第二第六句押一东。 (第 411H 页)
 按缁衣。割作周。甲作田。劝作观。宁作文。蔡氏传以宁王为武王者。以其大命厥躬之语也。武成曰。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则大命厥躬。岂非文王之谓欤。陈定宇诸公。皆以宁王之为文为武疑之则多。而不能知缁衣之以宁为文。有明验也。割申劝三字。终不可解。周田观亦然。或者周观。如缁衣申 如本
文上天之观宁王之德。既周且申之谓欤。蔡传所释割申劝者。恐非正解。
君陈曰。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第 197L 页)
 物读之如有物有则之物。物者意心身家国天下也。事者诚正修齐治平也。本始所先。末终所后。(先者先之也。后者后之也。)知此则知所以起程。斯近道矣。道者路也。〇议曰意心身本也。家国天下末也。然修身又以诚意为本。平天下又以齐家为本。本末之中。又各有本末也。故下文六事。相衔相联。层层为本。其文如贯珠缀璧。斯皆能虑之所得也。诚正修始也。齐治平终也。其终始之中。又各有终始。 如本
末之例也。然诚之为物。贯彻始终。诚以诚意。诚以正心。诚以修身。诚以治家国。诚以平天下。故中庸曰诚者。 (第 10H 页)
 〔剽取〕尔惟风。下民惟草。袭论语。(彼云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〇阎云成王作歇后语。令君陈猜测之乎。〇平曰君陈非习习之风。下民非萋萋之草。必 如本
文。然后词活意鬯。洪范云卿士唯月。庶民惟星。彼蒙上文王省唯岁。与此不同。
 
〔蒐衍〕礼记引君陈曰出 (第 260H 页)
 

本然二字之为未安何也。本然者。轮回之义也。佛氏谓此一片清净之真。 如本
体无所受命。无所肇始。已自冥漠无眹之时。本然而自在。清澈无污。一自投胎之初。赤白相染。遂成污浊。以生 (第 276L 页)
系地示。四时宜属天神。则必四时各具二帝。才可修职。非一帝之所能司也。何者。赤道以北之地。春夏秋冬。各 如本
序。而赤道以南之地。春以为秋。夏以为冬。东方青帝虽欲以其木德之仁。行其春令。而天地半分之气。肃杀凄厉 (第 364H 页)
爻词。必为之播本卦之性气。俾顾其本。〇假 如本
卦是升则之井之蛊。(升五六)皆取升上之象。(井自泰来一升五。)虽有卑降者。不顾焉。(井亦自泰来。柔自 (第 381H 页)
 敖曰。礼为宗子服。自大功之亲。以至亲尽。皆齐衰。但有月数之异尔。此报云者。昆弟与姊妹在室者。但视其为已之月算也。而服亦齐衰。唯姊妹适人者。则报以小功也。〇镛案丧服经曰。丈夫妇人。(无服者。)为宗子齐衰三月。丧服记曰。宗子孤为殇。大功衰小功衰。皆三月。(长殇中殇大功三月。下殇则小功三月。)亲则月算如邦人。(同高祖有服之亲。皆 如本
服之月算。但无缌麻。其长殇中殇也。则皆用大功布。其下殇也。则皆用小功布。)此二经。皆谓继别之宗。百世 (第 263H 页)
宗之既易。非我宗子服之既穷。安有齐衰。既于视(一作亲)尽之族。无此齐衰。则虽于有服之亲。缌麻二功。当 如本
数。无加服疏布之义也。
 《杜元凯宗谱》曰。大宗常有一主。死皆为之齐衰。其月数。各随亲疏为限。虽尊虽 …… (第 315L 页)
。平正雅驯。不可易也。
 《通典》魏王肃曰。礼师弟子无服。以吊服加麻临之。哭之于寝。〇蜀谯周曰。为师 如本
有服。(本五服之属。)服除心丧。皆三年。〇曹弁敏问曰。吊服加麻者。几时而除。郑称答曰。凡吊服加麻者。 (第 332H 页)
 葬在丁日者。甲日穿圹。〇相事者。就新茔削土。设金井栏。栏之长广。于棺之四周。(棺之墙。)绕加一尺。(用周尺。)其圹之深。(俗所云穴深。)于棺之崇。更而四尺。(土厚水深者。五尺亦可。)假如棺崇二尺。则圹深六尺。〇乃于圹底。布炭末厚一寸。絮(一作筑)坚之。 乃于其上。筑墋厚一尺。(墋者。三和土也。石灰细沙黄土。三物交合以成之。)〇乃设灰隔之

栏。(其长广及崇。一 如本
棺。但无天地板。)乃筑四周之墋。其厚一尺。(四周皆一尺。)窭家不能设栏。权且设板。〇筑讫。去栏墋之馀 (第 447L 页)
 右法每执元数中分之。乃于上半。八取其一。以为上等。又于下半。八取其一。以为下等。〇其有零奇者。属之上等。欲赏善多而罚恶少也。〇上三等之都数。以为中上下。三等之都数。以为中下。以其馀为中中。〇后皆仿此。(京官从宽。故八取其一。以为上下。外官从严。故五取其一。以为上下。)

文臣之新正字三十六人。武臣之宣令官二十四人。皆考艺以当考绩。〇武举院五十四人。亦考艺以当考绩。
 其考艺之规。文武皆 如本
科之规。〇宣令官本亦三十六人。其十二人。出戍为夹卫将。故不在计。〇臣谨案。三年考艺。则新进之抱负虚实 (第 78H 页)
著矣。及其弘录之时。考三年考课之籍。以选弘录。则大臣无以容其私矣。然文武新进。不宜以此落职。若文臣全不得下笔。武臣全不得开弦。明其为借述代射者。奏削其科。其不然者。虽居下下之等。不至落职。但有降禄罚番及至弘录时。不得与选。
三卫之堂下军职。禁军正领及三营门管城卫将官。亦皆以考艺当考绩。
 堂下军职文臣。以射考艺。武臣 如本
科之规。〇三营门管城卫。其考艺。皆用本营门教鍊之法。
其一艺仕者。及杂岐仕者。皆考艺以当考绩。
 观 (第 78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