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答李思僖
闻道有早暮。行道有难易。以气质而言也。及其成功则一。以理而言也。以理言则及其成功一也。故 孟程
有其揆一之训。以气质言则早暮难易有气象之不同。故孔朱有尽善未尽善。性之反之之论也已。其意初非以为优劣 (第 144L 页)
然释去。又复出没于象山姚江之门户者久矣。自居苫垩之后。内切省疚。外绝利诱。本来面目。森然呈露。始取语 孟程
朱书。俯而读之。其味淡而腴。其旨浅而深。如父兄说门内事。见得天道性命真不外乎此身。而舍是皆是外道邪魔 (第 364L 页)
主宰。万事之根本。而为圣学终始之要道也。故朱夫子尝掇张敬夫主一箴之遗。作为是箴。书斋壁以自警焉。盖孔 孟程
张之道在天壤者。得朱子而其言悉著。廓然大明。作圣作贤之基在人心者。至朱子而其义毕出。无复遗蕴。而其最 (第 545H 页)
  

先师手书十六字后序
先师葛庵先生。讲究遗经。未始不以孔颜曾思 孟程
朱夫子之训为受用之大方。尝曰天生吾人。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惟其气禀之不齐。不能全其性之本然。而斲 (第 128H 页)
   
(右记先生论为学之要)
先生答学者书曰。为学之要无他。惟在研精物理。以致其知。笃行所知。以崇其德。而穷理之要。又在读书。而研精义理。遇事而辨别是非。于凡天下之事。推类益穷之。以致其博。笃行之实。亦惟曰入则孝出则悌。言忠信行笃敬。日用云为之间。真实践履。以致其约而已。惟此数款。实为彻上彻下之道。自虞书精一之传。以及孔颜之所授受。曾思 孟程
朱夫子之所以举似后学者。言虽不同。其义则一而已。贤者若不以愚言为不然。则且须勿管他人得失世俗毁誉。只 (第 141H 页)
得低心下意。将论语大学中庸 孟程
朱氏之书。字求其训。句逆其义。沉潜反复。以待 …… (第 141H 页)
 

自我退陶老先生殁百有馀年。而心学之传。或几乎息矣。惟时我葛庵先生出。慨然以兴起斯文为己任。沿流溯源。道尊德巍。于是学者知所依归。无远无迩。无不望门而赴。重道自十五六时。已有扫门之愿。而不克遂者有年矣。岁丁丑。先生自愁州移谪晞阳。重道即负笈而往从之。先生不以眇末而鄙斥之。收置门屏之间。朝夕诲谕之者。不外乎彝伦日用当行之实。而莫不推原于孔颜曾思 孟程
朱夫子遗训。余小子虽无所肖似。犹知感刻。进而承诲。退而记闻。思不负教育之旨。惟是质鲁而识浅。惟不克承 (第 149H 页)
有此二者而何拒之固为。余感其言而察其为人。则岂韩公所谓忠信材德之民者非欤。既不得终辞。则于是相与讲语 孟程
朱等书。似于为学之方。略有所见矣。因以昔所闻者勉之曰。夫行成于谨。业广于勤。故朱夫子尝曰。勤谨二字。 (第 25L 页)
道为己之任。以圣贤气像为己之气像者矣。然而豪杰之士不出。礼义之俗不成。士风日陋一日。人才岁衰一岁。颜 孟程
周之气像。固不敢道。其如南轩东莱数君子之气像者。亦不可得见者何哉。盖有之矣。愚未之见耶。抑世未之有。 (第 240L 页)
宗文皇帝颁赐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书。本国设科取士。又以通四书三经者。得与其选。由是士之诵习无。非孔 孟程

朱之言。然或俗习因循。而不著不察。或狂简斐然。而不知所裁。其间能超然独见。慨然发愤。而从事于圣贤之学 (第 273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