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公至一问得情。丁巳。拜司宪府持平。历户曹佐郎, 贞陵令。迁兵曹正郎。戊午。入直内兵曹。夜半宫中失火。 守直
臣僚及卫卒苍黄奔迸。公戎服持戟。先检守门卒。列立信地。备非常。请出阙内油芚百馀张。横塞禁川桥下水。须 (第 299H 页)
  又
落叶纷无数。吹入阶庭内。门狵忽惊起。望空时自吠。寂无一客来。白云閒自在。幽人坐无言。惟与山相对。

追远斋外廊修改日作
易柱直如箭。补椽齐似齿。椳臬各得宜。土石且随毁。屋宇成不日。趋事几十指。出于务苟完。非是致工伎。从此后日计。庶可支一纪。寄语 守直
者。所居无彼此。山雨与溪风。在汝勤护耳。
赠道瑔上人
昼寂残香掩小龛。童颜仙骨坐禅参。今生可验前兼后 (第 369L 页)
缗。足以为不虞之备。足食足兵。岂不一举而两得哉。其一言宫墙巡绰多疏虞。宜令五十间置一军铺。铺置军四名 守直。
其一言水军多在山邑。陆军多在沿海。宜令互换。以从便宜。 上赐批数百馀言曰。予知卿可仗。观于用卿舍卿之 (第 47H 页)
必将以献俘于其大将也欤。夕给食不食。庭中先已撤入闾阎之材。设栅如井。间数十馀房。被掳男女。缚囚其内。 守直
之倭。更加坚缚。使不得伸屈两臂与项。痛不可忍。呼泣之声。彻夜不绝。
十二日晴。朝给食不食。东上房灶舍 …… (第 292L 页)
而力止。彦英亦趍而解之。几绝复苏。庭中撤民舍而大设燎火。栅内又张油灯。达宵洞照。多定军徒。相遆眠觉。 守直
之固。一刻不怠。吾等若或睡熟。则倭必疑其死而挠觉之。犹恐其自尽也。此则掳入之后。无夜不然。 (第 293L 页)
守直
之军。必以炮手。分番日遆。
十四日晴。朝通事倭过去。吾呼而言曰何不杀我。愿速死。通事倭入言于贼魁。即 …… (第 293L 页)
扰扰。桃栗即村民所纳。或倭阵所摘者也。每见出去人。郁郁不自堪。譬如笼中之鸟。望长天之翮而不能同飞也。 守直
渐不如初。时或缓其结 …… (第 302H 页)
再睹天日。更见父母。则皆君之力也。𪐴曰死生有命。岂容人力。是夜直倭又不上楼。闭窗而宿于檐下。尤见其 守直
之怠也。各自解纫。待群倭睡熟而后将出。夜深移其壁穴所塞之册。各自出头以试之。则穴外又有加防木横之。此 …… (第 303H 页)
匹半。艰觅给之。朴连有不满色。日暮仍宿校宫。座首亦同宿。因原州避乱人闻之则吾等逃脱之后。倭魁即斩当日 守直
倭数人后。使其馀数百馀人分捕远近。若不得捕。将置死律。故追捕之贼。不意来袭于堤川。景镇适在乡校。仅以 …… (第 311H 页)
之被掳。既闻于京城大将。自以为大奇货。则宜乎贼魁之生怒于直倭也。贼魁亦岂免重责于大将乎。校官座首皆曰 守直
之倭。皆是精勇炮手也。今此自歼多至二百。实乃城主使之也。康女死节之由。郡守被掳之事。智士涵,禹应缗, (第 311L 页)

五十二岁壬子正月。陪李聋岩游临江寺。○四月校理被 召还朝。○五月司宪府执义辞 不允。○六月有寺刹 守直
奴子进告法司。关寺刹撤毁云。遣中使往见之则无撤毁之事。然因此 上教有慈殿以法司不 启禀擅便行移撤毁。 (第 204L 页)
察之。若司马 有司每节必检。本院有司每月必检。
邑宰子弟。不得留滞贻弊。擅便书册。
禁射帿游宴。
守直
之家。人不得役。官不得夺。
别置入院录。凡入院之士。必自录姓名。且记其来寓年月。夫题名者。岂偶然哉。 (第 229H 页)
其外。严兵守之。禁外人出入。置分司以閒散文官为之。名曰分承旨,分参议,分正郎,分佐郎。给其俸禄。轮番 守直。
若示尊敬侍卫者。然其实使之伺察内间动止。兼察外间声息而已。入直之臣无所施为。寂寥在直。以度昼夜。丁巳 …… (第 281H 页)
往围其第。迫胁驱出。载往囚之。寡助之至。为一独夫市童随而辱之云。许多银两。置诸何处。行装若是草草耶。 守直
军卒亦言必称卿。云卿从前收敛民间膏血。造成许多宫阙。欲何为耶。废主不能答。但云此岂皆余所知。乃尔瞻及 (第 290H 页)
则曾经兵火。近始重建。而草刱未完。旁风漏雨。功役尚远。书院则旧屋犹存。而颓圮坏陋。不成模样。两处俱无 守直
下人。仅有一二残仆。故儒生居接之规亦废。荒凉庭庑。鸟兽交迹。问其春秋享祀。则器皿不备。馔具薄略。临时 …… (第 436H 页)
猝得。非但 圣庙与崧阳为然。近来京中士大夫。与本府诸生。通议合力。于花潭上新建祠宇。近将讫功奉主。而 守直
之事。茫无所措。近来逆家奴婢在本府与海西者。量数定给。以补 圣庙崧阳之残仆。又充花潭新建之直。亦为便 (第 436L 页)
虽死不敢抄出云。当此国变。如或依前违律者。重则依军令。轻则徙边。
一。两班子弟奴仆辈从军尽出。则老弱 守直
之事。无 (第 98H 页)
于此奴婢。则子孙等不可生意分执。虽宗家系干奉先之事外。一切勿侵。使之安居可也。子孙不能居墓下。使奴婢 守直。
而不为别加护恤。则甚不可矣。
经乱后无斋舍。若临祭雨作。则行礼为难。每以此为虑矣。今作斋舍。又作祭厅 (第 168H 页)
统历书后。付儿艮宰。(乙亥)
吾畏友柳省斋。寄一历书。书之以 大明永历二百二十九年大统历者。盖故北苑 守直
官王公德一在直时。每新历入冽泉门。辄刋去伪号。改印如此。以为香室写祝时所用。仍以副件。广布汉旅诸家。 (第 227L 页)
延通引酬劳之窠。则肩次随行之辈。本非择人之类。而都是酒色杂技没知觉者也。此辈一边使唤奔走于左右。一边 守直
总察于库务。其势末由。则必也卖其窠。又或使其支属代行矣。谁能质言其得无弊耶。以最紧重最生弊之库。付之 (第 472H 页)
。亦人事之或不能免者。山趾之短墙残草。已属他人。岿然一斋。又不能随人同迁。则为子孙者。何以处此。置之 守直。
庇其风雨。勤洒扫。防其鼠牙雀角。子孙故乡之路。徘徊焉休息焉。则虽风树蔚莪之馀。其裕后式谷之念。炯炯于 (第 495L 页)
。梅轩公之惠于民仁于族。玉川公之顺于亲信于友。既有立斋郑先生之历述。而秃翁公之经明行博。月村公之笃孝 守直。
士友之所显诵。状碣之所表著。世德之懿。为何如哉。顾其著作之遗。不过存一二于十百。然揆以慈孙之心。虽先 (第 90H 页)
启。当于明日之夕再明之朝入去矣。汝之呈辞。何日当呈。而何时欲发耶。离发之时。着实付托。约束医人外。他 守直
等节。一一十倍紧束也。馀留不究。
寄待教(箕营 下书。凤夏职名待教。甲辰九月廿九日。)
其间未见近信 (第 481L 页)
 世宗庙命刱建本殿。春秋降香祝以祀。 景庙朝特加殿号。与崇仁崇义。备为三恪。仍令姓孙中差出参奉。以为 守直。
 英庙朝 命复修陵寝殿宇。又 命竖碑。而殿官依崇仁殿例差出事。礼曹禀启蒙 允矣。岁月浸久。殿宇多颓伤 (第 370H 页)
年祠宇岁久颓漏。殆不能支。平山诸宗。又协议募财。修理左右翼廊。三门东西门讲堂典祀房次第补葺。而又新筑 守直
房于门东。又可以苟完而改观可嘉也。干役者宗人杭与泰观也。略记以示后。 隆熙二年戊申孟冬。
      (第 223H 页)
   与裴嵬山(绚○辛未八月)
   答柳香下(秉哲○丙戌四月)
   与金念溪(洛铉)慰书别纸(庚午)
   与王 守直(俶说○甲戌七月二十三日)
   答王 守直(甲戌十二月)
   与王 守直(乙亥春)
   与 守直(丁丑九月)
   答崔三乐斋(鸿锡)
   答洪晚柏台(理禹○壬申八月日)
   答金晚悔(晋寿○己巳)
  
永历历书。乃 北苑所印本。故 守直
王公德一在直。每新历入洌泉门。辄刊去首行。改印 大明历号。以备 香室写祝时所用。仍以副件广布汉旅诸家 …… (第 189L 页)
民自处。以若干沓见寄。其意可感。而其事亦可悲也。今将一本。谨玆呈纳。大爷览之。当亦为之慨然也。仍念王 守直
诸人。常力主 永历纪年之议。以为吾东士大夫。不用 永历之号。或启李玄锡辈以闰位处 弘光以下 三皇帝之 …… (第 189L 页)
外焉。居丧讲学。往哲所不废也。絅堂夏间两度被书。启发蒙蔀多矣。今因报谢。裁此转附。早晏惟崇察。
与王 守直(俶说○甲戌七月二十三日)
重教謏陋无似。顾尝读先正之遗篇。觕识华夷之辨彝伦之重矣。常恸天地之蔑贞。而慨吾生之不辰。每见 皇朝 …… (第 206L 页)
 窃闻年前 皇坛停享后。杨州尹处士大一。携一二同志来。行一爵之礼。信然否。其事与重庵先生不谋而同。发于一时。可见人心之所同然也。此事始末。亦望录示。如有告文。并示之也。
答王 守直(甲戌十二月)
…… (第 207H 页)
日杂记文字。凡关系天下公事处。欲谨依尊门见行之例。参用 永历之号矣。未知后之君子复以为如何也。
与王 守直(乙亥春)
恭闻 皇坛复享。庆忭无极。非吾丈血诚。何以办此。磐川先生之灵。必曰余有后矣。始拟遣同社一人。参班助 …… (第 208H 页)
 家园。尝手种 大明梅一树。爱护甚勤。以为凭花叶验时移之资。(桐溪先生诗云 崇祯年号止于斯。来岁那堪异历披。从此山人尤省事。只凭花叶验时移。)今适值清明节。骟树正当其时。一枝谨玆寄呈。吾丈见之。当亦为之怆然兴感也。昔梁处士济身得 大明稻于湖南。送华阳洞传种。以供 皇庙粢盛。当时山水轩诸公。皆作诗播咏。以传其事。鄙生今日寄梅。与梁公此事。政好作对矣。
与王 守直(丁丑九月)
比考 大明集礼。得 洪武初所定里社乡饮酒礼。其意专主于敬长养老。而其仪节极简率。要使乡里老幼易知易 (第 208L 页)
 朔日祝辞。既曰干支朔。又曰初一日干支。未免重叠。只曰干支朔何如。
某月干支朔。纪月之辞。一日干支。纪日之辞。备书。示嫌重复。
 明史改 隆武二年丙戌。为 永历元年。至今戊子为二百四十三年。而见 北苑 守直
官所刊 大统历签。以二百四十二年书之。盖 永历是继体之君。不可以即位之年为元。故后世秉史笔者。以丙戌 (第 438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