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樂類
孝經類
類書類
 见其为益下也此卦损下卦之近上体者以益上卦
 之上是损下益上也益卦损上卦之近下体者以益
 下卦之下是损上益下也又泽益深则山 益高
亦损
 下益上之象风之宣散助雷发生之势也亦损上益
 下之象损下益上曰损损上益下则曰益者程子曰 (第 5b 页)
 九四变剥   六五变否   上九变豫
晋亨康侯用锡马繁庶昼日三接(晋孟喜作齐王诸本/皆有亨字惟 弼本)

(无○其卦下坤上离日出于地晋而 益高
故为晋晋于/文为日两至自北至至南至日益进也日既出地其亨)
(可知康侯安国之侯指五也以自坤来故正名之曰 (第 13a 页)
 谦无物不有天则益谦日月阴阳是也地则流谦山
 谷川泽是也鬼神则福谦福善祸淫是也人则好谦
 予夺进退是也居尊者其德愈光如登艮山企而
 高
居卑者人亦莫能过如行坤地循而更远此君子 (第 28b 页)
 知清浊高下有倍有半之理

朱载堉曰(辨张敔谓最低为黄钟之误)十二律皆中声也伶州鸠曰
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此之谓也夫
谓之中声者即歌出自然虽高而不至于揭不起虽低
不至于咽不出此所谓中声也中声之上则有半律是
为清声中声之下则有倍律是为浊声彼谓黄钟最低
其下更无低者应钟最高其上更无高者不知律吕有
倍半之理也十二正律由浊而清黄大太夹姑仲蕤林

夷南无应皆自然也继以半律黄大太夹虽清可歌至
于姑仲则声 益高
而揭不起强揭起非自然矣十二正
律由清而浊应无南夷林蕤仲姑夹太大黄皆自然也
继以倍律应无南夷虽浊可歌至 (第 2a 页)
 多寇盗有官兵镇之近北二日河水过之昆崙以西
 人简少多处山南山皆不穹峻水亦散漫兽有髦牛
 野马狼狍羱羊之类其东山 益高
地益渐下岸狭隘
 有狐可一跃而越之处行五六日有水西南来名纳
琳哈喇译言细黄河也又两日水南来名恰尔玛尔 (第 7b 页)
    (臣)等谨案学庸正说三卷 明赵南星
(第 1a 页)
南星
    
(第 1a 页)
梦白
(第 1a 页)
侪鹤
高邑人万历甲戌进士官至
    吏部尚书谥 (第 1a 页)
忠毅
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凡
    大学一卷中庸二卷每节衍为口义逐句阐
    发而又以不尽之意附载于后略 …… (第 1a 页)
    江之知本而仍从朱子之格物并补传一章
    亦为训解其说中庸不以无声无臭虚拟性
    天而始终归本于慎独皆确然守先儒之旧
    盖 南星
为一代名臣守正不阿出其天性故
    当狂禅横溢之时能卓然有以自立虽不以
    讲学名而所言笃实过 …… (第 1b 页)
者然自谓不害其
为同他日视之殆有可以解颐令儿辈习之知吾道之
滋腴无穷无庸求异为也万历乙卯仲春朔日高邑
南星
(第 4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学庸正说卷上
             明 赵南星 

大学正说


大学之道  三节

大学者进乎小学大人之所务也道则其学之方法也
大学之道何在在明己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学庸正说卷中
             明 赵南星 

中庸正说上


天命之谓性  章

中庸首章明道之原以示人谓理必知所本而后可以
共学名必知所自而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学庸正说卷下
            明 赵南星  

中庸正说下


自诚明谓之性  章

此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以立言谓夫子所谓诚
者与诚之者是性 (第 1a 页)
  论三五刚柔
三多凶五多功亦统言之也又曰其柔危其刚胜耶言

三虽多凶然惟柔处之则至危若以刚居之则或能自
强而凶可免也然犹疑其辞者庶几而不尽然也此所
以为多凶也以是而例于五则多功者亦惟刚者为多
若以柔居之则虽因时而有用柔之善然功不若九五
之多矣盖柔不利远以中无咎为二言之也而因可以
例于四柔危刚胜为三言之也而因可以例于五圣人
之言有举一隅而足者皆此类也或曰三四皆高位而
益高
四止多惧三遂多凶何也曰近而亲者惧而已 (第 32b 页)
 (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污池水潦/注焉菅蒲生之从上观之知其非源也故衣冠必)
 (中动作必慎则取诸此也诗曰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木者貌也集木者处上 益高
则视下滋惧)
 (伯禽与康叔朝于成王见周公三见而三笞康叔谓/伯禽曰盍见商子乎乃见商子告之故商子曰二子 (第 14b 页)
李祠部宗海无辜之狱晦木仗义临刃夺而生之朋友
中至今能言其事晚厉名节而风 益高
世望之为郑思
肖谢皋羽之俦卒年六十著有续骚堂稿先妣闻氏子
斯年斯程斯祯斯昌斯选斯大斯备斯同斯年生言世 (第 40a 页)
 其受命之初生于色而不歉其践形之分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章
 孔子登东山两句是以当日游陟实事言之以为所
 处 益高
视下益小之喻非赞孔子语也观海两句即
 申上意下文说有本处却不正言探本之事乃寻出
 一不息意思来极有补 (第 116a 页)
登至若流览之馀时获一是或足以补未发之蕴者辄
为增入聊备参观总以孝之为道甚大而平故不必旁
求隐怪用 益高
深誇示繁缛徒滋复赘惟以布帛菽粟
之言昭广大中正之理虽未知于作者之旨能尽吻合
可无枘凿与否然而前代诸儒 (第 3a 页)
惟季春兮华阜含英兮方秀口)
(嗷嗷兮余讪嗟恇恇谁留)(音豆左传桓十二年句渎之丘)(音咮东方朔传居 益高
者鹤俛啄也)
(音搆树名史桑榖共生榖皮可为纸故王羲之传云秃千兔之翰聚无一豪之觔穷万榖之皮敛无半分之 (第 2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