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小學類
書類
孟子類
論語類
樂類
類書類
  师者人之尊称惟其善堪为人轨范者可以此名归

之恶如恶臭之可恶者亦谓之师善亦吾师恶亦吾
师此黄冠衲子之言圣人谈话中岂容有此唐明皇
问韩干画马以谁为师对曰厩中之马皆臣师也林
氏引之以證此说其所谕者甚似究其实则不然马
之壮健老弱肥瘦黑白画之者皆从 本真
依仿摹写
无论美恶期皆似之故言厩中之马皆师也经所言
者择其善者从其不善者改而不从与其依样画马
岂可同 (第 24a 页)
  注言谁如其仁一谁字该尽古今天下之人更无人
如管仲之仁无乃许之太峻乎仲为霸者之佐始终

事业不过以力假仁而已所假之仁非其固有之仁
岂有人皆不如之理夫子向者言管仲之器小哉又
谓僭不知礼今乃连称谁如其仁谁如其仁圣人之
言何其不恒如是邪况经之本文如其上亦无谁字
之意王滹南曰如其云者几近之谓也此解如其二
字意近然此等字样但可意会非训解所能尽大抵
如之为义盖极似 本真
之谓如云如其父如其兄如
其所传如其所闻文字语话中似此用如其字者不 (第 8a 页)
  彼公孙衍张仪驾纵横之势骋游说之辞想其精神
气槩如在眼前阿谀苟容非其类也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此衍仪事状之 本真
比之妾妇之必
敬必戒无违夫子者气象不同孟子荅景春子未知
礼乎者此是鄙衍仪僭横无礼之主意盖人伦纲纪
(第 11b 页)
 (不地故也不书葬贼不讨以罪下也若此之类深得/圣人诛乱臣讨贼子之意考其源流必有端绪非曲)
 (说所能及也啖赵为三传所记本皆不谬义则口传/未形竹帛后代学者妄加附益转相传授浸失 本真)
 (
故事多迂诞理或舛駮其言信矣然则学者于三传/忽焉而不习则无以知经习焉而不察择焉而不精) (第 13a 页)
 教人无讼但凡有血气谁无争心天下尽化于忘言
 势必不能反借其好胜之念而拨转之分判吉凶使
 知趋避必要理本直情 本真
而见屈于人方可讼犹 (第 37b 页)
  集曰弟子门人也迁移也贰复也颜子之怒在物
不在己故不迁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
不贰过也其克己之功如此真可谓好学矣以其

年三十二而卒故云短命既曰今也则亡又曰未
闻好学者盖深惜之也(伊川程子晦庵朱子)

  又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 本真

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
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
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情 (第 17b 页)
 能从人以成贲之功亨其吉美是有喜也
上九白贲无咎

 上九贲之极也贲饰之极则失于华伪惟能质白其
 贲则无过失之咎白素也尚质素则不失其 本真

 谓尚质素者非无饰也不使华没实耳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白贲无咎以其在上而得志也上九为得志者在 (第 60a 页)
子焉能使予
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众又有外书四
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正其文不能弘深
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 本真
后世依放
而托之者也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 (第 3b 页)

法不古之尚而今之尚流而愈流忘本失是古人制字
良各有说特后世莫知其故传之久而复久不免有舛
谬竟丧其 本真
汗蕳之作追古法于既泯流新传于无
穷郭公之功多矣逡之业字学者可不知之庚寅六月 (第 1b 页)
  十二律之义章第二十五

  注俱韦昭周语朱子曰十二律之名必有深指
然国语汉志所言如此支离附合恐非 本真

姑存之不足深究也

  泠州鸠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韦昭曰律谓六律六吕也阳为律阴为吕均者
均钟木长
(第 7b 页)
 且凡有音无字者皆可得其本韵钦此臣等伏查大

藏经典原出天竺流布西番自晋唐以来译入中


土其间声字类多假借比附流传日久渐失 本真


现行神珙三十六字母亦系参合华梵逐渐增加


而成因译经各家不能尽通番语借用翻切略传 (第 7b 页)
一篇释者谓孟子七篇并外书四篇凡十一篇赵岐谓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洪深不与内篇相似疑非孟子 本真
也今外书无所考见学斋佔毕亦惜其不传矣其贾同所谓十四篇者盖赵注以七篇各分上下篇总之为十四篇也韩愈谓孟轲 (第 14b 页)
 (附注)圣人制作文字以篆为主逮程邈变隶深存古意
 而今隶犹为便捷足可垂万世法汉晋以降或恣意
 变体增减笔画迷失 本真
务英华为高致而至于晋
 贻误后学诚苍邈之罪人也世衰俗薄岂不有所关
 系邪况又撰其草书绝无义理轻薄之士 (第 5a 页)
 古书之误𩔖多若读者能虚心静虑徐以求之则邂
 逅之间或当偶得其实顾乃安于苟且狃于穿凿牵
 于援据仅得一说而遽就之便以为是以故不能得
 其 本真
而已误之中或复生误此邢子才所以独有
 日读误书之叹实天下之名言也然则此说非乎曰
 晦庵之言极为至当夫 (第 38a 页)
 (终静/也)
上九白贲无咎(白象同前爻为艮上九居静止之极此/有道之贤遗去纷华泊然世外以质素)

 (为贲饰者故为无咎之占○旧说取贲极之义程子/曰贲饰之极则失于华伪惟能质白其贲则不失其)
  (本真
非无饰也不使华没实耳朱子曰贲极反本复/于无色汉上朱氏曰五色本于素五味本于淡五声)
 (本于虚质者文之 (第 5b 页)
  待能者
汨作九共九篇稿饫帝告釐沃汤征汝鸠汝方夏社疑
至臣扈典宝明居肆命徂后沃丁咸又四篇伊陟原命
仲丁河亶甲祖乙高宗之训分器旅巢命归禾嘉禾成
王政将蒲姑贿肃慎之命亳姑几四十一篇今亡谨案
周宣王时石鼓文磨灭不可读犹存一二若其鱼维鱮

何以贯之唯杨及柳云云者可考也四十一篇之书藏
之壁中未及二三十年遽尽不可读果何谓耶以今文考
定二十五篇字字句句无一脱误今于四十一篇之书
曾不能考定其片言半语以传后人又何故耶岂四十
一篇之文更古于二十五篇者不可以今文而考定之
耶又岂安国之疏略不能依其 本真
缮写副本遗之后
人而悉上送官意果何为㦲不惟安国之不能掇拾其
格言以传后人至于左传国语孟荀史记诸书皆为 (第 32a 页)
疑者其心必
曰吾世高曾吾地至圣吾文古吾势便虽略取众美以
无道行之其谁敢不畏故也吾固以为伏生书独得其 本真
或者乃起而叹曰子之言诚与孟轲合蔡传中觉
其位字之失遂以职位为之分疏不知方兴之意因下
文汝陟帝位之位而 (第 5b 页)
而不得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亦无处而不当矣)
(○东莱吕氏曰伊川先生遗言见于世者独易传为成/书传摹浸舛失其 本真
学者病之某旧所藏本出尹和)
(靖先生家摽注皆和靖亲笔近复得新安朱元晦新订/雠挍精甚遂合尹氏朱氏书与一 (第 17b 页)
 传能从人以成贲之功享其吉美是有喜也
上九白贲无咎
 传上九贲之极也贲饰之极则失于华伪唯能质白
 其贲则无过失之咎白素也尚质素则不失其 本真
 
所谓尚质素者非无饰也不使华没实耳
 本义贲极反本复于无色善补过矣故其象占如此 (第 14b 页)
 (凝阴之中冬水因之而变温此坎之真性也尝以此/观天下之水其在冬而温者独井泉而已盖得之地)
 (脉不失其 本真
及注之川泽风雨霜露之所剥失其/本性无复有向来一阳之温矣载观井泉之水在人)
 (身则精血是也川流之水在 (第 19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