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樂類
易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春秋類
 虽异其道则一统而无者间断故序正其书同其题
 号者盖书同则道同也其不俱题为唐者尧授舜而
 已授禹者非尧也谓之 唐则
可以该舜而不可以该
 禹不俱题为夏书者禹承舜而已承尧者非禹也谓
 之夏则可以该舜而不可以该尧惟舜上承 (第 4b 页)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折诸原序
世儒不知以传学为经学复不知以经传史之学为道
问学之学而胥汨没锢蔽于制举训诂之中孔子删书
断自唐虞尚书者记言之书实记事之书也春秋专于
记事与诗书并列为经事具而道亦寓焉史起于两汉
祖书与春秋之记事记言以期不悖乎道故史之作不
可以离经传经之书厥名曰传左公榖之传并列而为
十三经以其有功于经也论孟四子之书其初亦一传
耳汉儒之注经并名曰传 唐则
曰疏不敢当传也两宋 (第 3a 页)
 唐(变风/)
大全载刘瑾语谓君子欲绝武公于晋故不称晋而称
唐晋诗名唐见武公灭宗国之罪魏风首晋又见献公
灭同姓之恶噫瑾所谓君子者何人邪吴季子观乐时
诗未经删定也然已先歌魏后歌 唐则
晋之称唐唐之
继魏非仲尼笔也以一字寓褒贬春秋教也非诗教也
即使唐继魏晋称唐果定自仲尼之笔亦未必如瑾所 (第 16b 页)
谓况鲁乐工所歌已尔邪又唐之名昉于帝尧而为晋
之本号未尝劣于晋也仲尼欲绝武公何独靳一晋名
而于 唐则
无所惜邪蟋蟀序论称唐之故谓其有尧之
遗风(详见/下传)吴季子闻歌唐亦叹其思深忧远有陶唐之
遗民二语不 (第 17a 页)
 名目加详其实无二今于每韵内分注开口呼齐齿
 呼合口呼撮口呼各若干音以为按母分音之据乃
 呼法也
韵书原为诗赋之用律诗律赋莫盛于 唐则
律韵宜依
 唐韵部分在三代以前有韵语无韵书秦汉魏晋以 (第 19b 页)
 出之路也圣人画一策以开导之曰君子几不如舍
 虽然未有能舍而不往者也不舍而往亦可羞已曰
 君子几惟君子能之他不能也此爻在汉则陈涉田
 横之流在 唐则
李密萧铣之类在明则张士诚陈友
 谅之徒也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叶/穷)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莱按周公 (第 19b 页)
 (宣公德齐惠之立已屡朝于齐以为朝聘之常而实/则屈已以事齐侯也文定以为比年如齐而皆至者)
 (危之也张氏汪氏遂以为当与桓公盟戎书至唐同/意盖皆危桓宣之不返非也如谓同于桓之至 唐则)

 (
元年会齐侯于平州宜至平州以危之不当危于请/昏赂田之后而至五如齐矣既请昏赂田而齐悦之)
 (凡宣之如齐 (第 10a 页)
  龟筴传曰下有伏苓上有兔丝下有灵龟上有丛蓍(考)
伏苓千岁松脂也兔丝因之生其上而无根吕氏春秋
曰或谓兔丝无根非无根也其根不属地伏苓是也然

则兔丝盖受气于伏苓以生故曰伏苓掘兔丝死葛稚
川乃云兔丝之草下有伏兔之根无此兔则丝不得生
于上又曰兔丝初生之根其形似兔掘取割其血以和
药然则非伏苓比矣今言枸把者亦云其根久而有物
如狗又云人参之下其状如人盖草木积久精华所成
略有形象古人名物亦具有其义故伏苓亦名伏菟说
伏苓者云形如鸟兽龟鳖者良又云似人龟鸟形者佳
是不专似兔也又今兔丝田野墟落中甚多皆浮生蓝

纻麻蒿上不必皆有伏苓也一名唐蒙诗爰采唐矣以
刺男女相奔期于幽远者 唐则
采药麦则采榖葑则采
菜多为名以来远适又唐尤浮游无根之物盖逐之而
不反矣

  音释

  兰 蕳(古 (第 15b 页)
 迟迥碑韩有告华岳文与汉碑中字无异而宣和书

 谱乃谓自汉以来至于唐千百载间金石遗文之所
 载特存篆隶行草所谓八分者何有至 唐则
八分书
 始盛其形类隶而变方广作波势不古不严岂在唐
 始有之耶此所谓无知而妄议也
 林罕字源偏旁小说 (第 104a 页)
 往来素厚也葬书日者四皆孝公以前鼎盛僭侈之
 时齐灵黜大子光而使高厚夙沙卫傅牙为大子庄
 公立执牙杀高厚于是有夙沙卫之乱十一月齐侯
 围高 唐则
灵公葬不书月由不及礼明矣舍与荼皆
 未成君而弑凡未成君皆不成丧简公壬春秋后卒
僖九年九月甲子晋侯佹诸 (第 20a 页)
文者隶书也唐之所谓古文者隶书今文者世所通用
之俗字也隶书秦汉间通行至 唐则
久变为俗书矣何
尚书犹存古文乎盖安国所得孔壁书虽为之传未得
立于学宫东京以后名儒亦未尝传习至隋唐方显 (第 29a 页)
成王封康叔故也然书传之说蔡氏于康诰辨之详已
 张氏曰邶鄘卫其音类也故季札观乐歌邶鄘卫则
 合之歌魏歌 唐则
别之歌郑歌桧则远之别之可也
 远之义则凿矣 (第 8b 页)
  黄帝明堂图一殿无壁茅盖通水虽不经见犹不
  失古者简朴之意降及北魏周齐议营规制诸儒
  争论迄无一就终隋之世大飨之礼率寓雩坛
  则
寓于圜丘而已惟武后毁东都乾元殿为之崇
  极奢丽肆其侈心后亦旋毁至宋仁宗皇祐二年 (第 30b 页)
 以移气移体耳目聪明又掌于天官西汉太官令犹
 𨽻于少府而掌于丞相御史东汉始以奄主之晋属
 之光禄渡江已后又𨽻之侍中 唐则
𨽻之内侍省而
 大臣皆无政令于其间矣王氏曰论者谓王莽之椒
 酒梁冀之煮饼皆因饮食以肆大恶使周公之法 (第 3a 页)
其事为己轻
也虽重其事而无戒心亦不致故自僖十五年牡丘以
前公与诸侯会盟无致者虽齐桓之会盟不致而致盟 唐则
惧戎也隐之盟戎不致而桓致者戎鲁壤接钟巫
之事惧讨而以盟为幸也齐桓之会盟至牡丘于淮而 (第 27a 页)
官也汉以𨽻于
少府而掌于丞相御史犹有周官遗意东汉则以奄人
主晋人则属之光禄渡江以后则又𨽻之侍中至 唐则
𨽻之内侍省而大臣皆无所政令于其閒矣大臣无所
统则小臣无所忌养体且不足况能养心乎
  燕礼
尝谓诗之 …… (第 11b 页)
笾醢之属以奄奚为之不知膳官医官则
皆上士中士下士也晋以太官属光禄以太医属宗丞
渡江而后则皆隶于侍中至 唐则
隶之内侍省不统于
大臣而委之近侍奄竖其所以防微而杜渐葆和而毓
粹者尚何望邪共王医者卤莽如是况能虑及民 (第 24b 页)
    也(元年/)
晋平公疾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论晋侯疾證之
外而及良臣将死赵孟问谁当良臣对曰主之谓矣此
一段见得先王之典礼销磨未尽虽工之技微亦获知

之其后言国之大臣有灾祸兴而无改焉必受其咎今
君至于淫以生疾将不能图社稷大抵国之大臣在乎
养其君德保其君体三代之时为大臣者皆能如此故
其典礼之遗虽工技亦知之至汉 唐则
无知者如霍光
固可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其后昭帝以夭终则光
所以养其德保其体者可知唐李德裕外诛藩镇之强 (第 13b 页)
 (风长正直之俗微非所以示远方也自宫邸观之公/侯放骄妇妾不严非所以示国人也自官府观之相)

 (尚以取誉相引以趋埶相倾以就利为上者残其下/为属者持其长而非所以法万民也陛下欲为汉 唐)
 (则
固轶于汉唐矣欲至三代而于此未正焉臣以为抱/未也盖古之人修身以正天下而其俗既成之后虽)
 (衾之贱妾知 …… (第 26b 页)
 (而骤迁奏课者求为优等而速化相胜以力相高以/言使天下常调举生妄心欲望风俗之厚岂可得哉)
 (古者建国使内外相制轻重相权如周如 唐则
外重臣指/而内轻如秦如魏则外轻而内重内重之失必有奸)
 (鹿之患外重之流必有大臣问鼎之忧圣人方盛而 (第 53b 页)
 三江犹按汉大河以求九河其不可得明矣此言为当
或问九州田赋古今高下不同何也曰禹贡扬州田下

 下梁州田下中至 唐则
以江淮为财用渊薮天下号
 扬一益二以户口之盛故也雍州田上下秦号关中
 为陆海汉关中地亩直一金至后世则 (第 54a 页)
则汉之所谓古文者科斗书今文者𨽻书也
唐之所谓古文者𨽻书今文者世所通用之俗字也𨽻
书秦汉间通行至 唐则
又变而为俗书矣何尚书犹存
古文乎盖安国所得孔壁之书虽为之传而未得立于
学官东京而后虽名儒亦未尝传习至 (第 16b 页)
 (宝乎王谢无有魏王曰以鄙国褊小犹有照乘之珠/十而大国何歉乎威王曰吾所宝者异此耳吾臣有)
 (檀子者使守南门则楚不为寇泗上诸侯皆来朝有盼/子者使守高 唐则
赵人不敢东渔于河有黔夫者使)
 (守徐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 (第 4a 页)